古生物复习要点.doc_第1页
古生物复习要点.doc_第2页
古生物复习要点.doc_第3页
古生物复习要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生物学概念及研究对象: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研究对象:化石;研究内容: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演化、生态等。生物种:指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他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群体;古生物经常把具有相同形态的局群归于同一个种叫形态种;生活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内,具有相同或相似形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化石中; 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1物理因素:温度、水深度、水压力、光照、水动力条件、底质性质、经纬度2化学因素:含盐度(水)、含氧量、其它气体成分,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3生物因素:生物数量和密度、生物共生组合、对抗、竞争、食物营养依赖关系等,在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中的应用。化石群落:指地史时期中的某一特定时限内、特定环境下生活在一起的并能保存为化石的古生物所构成的群落,包括群落古生物的形态、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化石群落分析的一般方法尽可能多地采集化石,详尽描述层位、岩性;解剖化石组合,分辨原地、异地埋藏特征;对原地埋藏化石进行分析:群落的丰度、 分异度统计命名确定群落中的优势种、次要种和特征种,以优势种名称命名;进一步恢复群落中营养结构及群落内部能量的流动;根据群落的垂直分布及自身的演替,推断沉积环境的演变。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不完整性:种类不完整性、数量的不完整性、种间的不平衡性、形态的不完备性;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脂肪酸、氨基酸等)化石的原地埋藏:特征,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3具两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的状态或稍有变动;地层古生物的分类: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种(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化石物种的特征:(1)共同的形态特征;(2)构成一定的居群;(3)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4)分布于一定地理范围。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有的属仅有一种)。属也是客观的自然单元,代表生物进化的一定阶段。分类原则: (1)同源的,即有共同的祖先;(2)有亲缘关系;(3)性状分异程度较小。古生物命名: 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双明法:在种本名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和植物命名的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是刊出的名称;(1)各级分类单位采用统一的学名,并以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命名; (2)属和属以上分类单元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 (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例:Schwagerina chihsiaensis Lee(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字,姓名用正体字; (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Cf-相似种、sp-未定种、sp.nov-新种、gen.nov-新属、sp.indet-不定种、aff-亲近种原生动物门: 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无组织、无器官,细胞各部分化,各司一定的功能,形成“类器官”个体微小,一般25mm,需要显微镜观察研究由一团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质内可具有骨架或分泌坚硬的外壳分布广泛: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甚至寄生;代表化石:小纺锤蜓:壳小到中等,纺锤形。6-9圈。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外疏松层四层组成。隔壁轻微褶皱。旋脊粗大。晚石炭世早期。 麦蜓:壳小到大,粗纺锤形至长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隔壁在壳中部平直,两极褶皱。旋脊发育,每圈均有。晚石炭世。假希瓦格蜓:壳中等到大,粗纺锤形至球形。内2-5圈包卷紧密,外圈突然放宽,末圈略收紧。旋壁由致密层和细蜂巢层二层组成。隔壁褶皱轻微。旋脊小,只见于早期壳圈上,放宽的外部壳圈上不发育或无。初房很小。早二叠世。 新希瓦格蜓:壳中等到大,纺锤形。11-20圈。旋壁由致密层和蜂巢层二层组成。隔壁平。有轴向和旋向副隔壁,旋向副隔壁可分一、二级。拟旋脊发育,低而宽,常与一级旋向副隔壁相连。中二叠世。植物界:(1) 苔藓植物门:特征:形体很小.无茎叶分化的扁平叶状体, 或有茎叶分化的茎叶体(十分原始),无真根 、茎内没有维管束输导组织 (有的仅分化成皮部和中轴),叶多由一层细胞组成、叶内无叶脉 或只有一条类似中脉的中肋 ,孢子体:由孢蒴、蒴柄和基足三部分组成。地史分布:苔藓植物在地史上从未占有显著地位,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中泥盆世,古生代微不足道,中生代可能作为潮湿森林带植被的下层,新生代以来,主要分布于中纬度以北的草原上,草原植被中可形成大量的泥炭。(2)蕨类植物:原蕨植物门特征矮小、茎二歧式分枝、无叶、无根(拟根或假根)、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成穗状)地史分布始现于晚志留世,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绝灭;石松植物门特征 茎二歧式分枝、单叶(小而密布于枝,螺旋排列、单脉) 孢子囊单个着生于孢子叶的叶腋或叶的上表面近基部处常见叶的基部膨大,脱落后在茎、枝表面留下印痕叶座,地史分布 始现于早泥盆世,晚泥盆世开始繁盛,极盛于石炭纪,二叠纪后期开始衰退,中生代早期尚存少量木本,中生代至今都为草本。节蕨植物门:特征 茎单轴式分枝、分节和节间(节间上有纵脊和纵沟)枝和叶都自节部伸出单叶,叶小,轮生孢子囊生在孢子柄上并聚成孢子囊穗 化石:茎及其髓模;地史分布始现于早、中泥盆世,石炭-二叠全盛期(乔本、草本、小型藤本)中生代只有草本,现仅存木贼一属 Equisetum真蕨植物门:特征 草本为主,茎不发育大型羽状复叶(蕨叶)叶脉多样,主要为扇状脉和羽状脉,少数网状 化石:主要为蕨叶地史分布始现于早泥盆世,繁盛期:石炭-二叠纪、中生代,石炭纪最盛,造煤现代主要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潮湿区前裸子植物门:特征 蕨类和裸子植物间过渡类型 解剖结构裸子植物类,繁殖方式蕨类植物 植物体为乔木或灌木 具次生木质部,管胞壁上具有圆形具缘纹孔 孢子囊,同胞或异孢 化石代表有无脉树(Aneurophyton)、古羊齿(Archaeopteris)、齿叶(Tingia)等 地史分布早(?)中泥盆世早石炭早期裸子植物特征以裸露的种子繁殖,无真正的花种子蕨植物门特征 乔木、灌木或藤本 常见叶部化石,大型羽状复叶与真蕨类的蕨叶很难区别 生殖叶上长有种子地史分布 始现于晚泥盆世,石炭-二叠纪极盛,晚二叠世衰退,少数延续至中生代。早白垩世末绝灭。苏铁植物门特征 化石苏铁为细茎,现生多为粗矮的常青木本;茎很少分枝或不分枝,顶端丛生一次羽状复叶或单叶,幼叶卷曲;叶表皮角质层厚;平行脉或放射脉,少数单脉或网状脉 ;地层中常见叶的印痕化石。地史分布 C-Rec.,T3-K1繁盛,新生代后仅存当代苏铁类银杏植物门特 征 高大乔木,单轴式分枝,有长短枝之分,长枝上叶稀螺旋式着生,短枝上密螺旋式着生,呈簇状;单叶,具长柄,扇形、肾形或宽楔形,叶缘浅裂或全裂;现仅存一属 。地史分布 始现于二叠纪(可能泥盆纪已经出现),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达到极盛,早白垩世晚期突然衰退,第三纪中欧尚有分布,第四纪冰期后绝灭,典型的孑遗植物,地史时期植物界五个主要演化阶段:1、菌藻植物阶段:太古宙、元古宙至早泥盆世以前无器官分化,丝状藻、叶状藻藻礁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志留纪末期至早中泥盆世水生陆生以原蕨植物为主,原始的石松门、节蕨门和前裸子植物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3、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 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 石松门、节蕨门、真蕨门、前裸子门和古老裸子植物的种子蕨门、松柏门中的科达纲为主。晚古生代植物群全球的重要成煤植物4、裸子植物阶段 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 裸子植物的苏铁门、银杏门、松柏纲和中生代真蕨植物为主 晚期中生代植物群中生代重要成煤植物5、被子植物阶段早白垩世至第四纪 被子植物占绝对统治地位 第三纪全球重要聚煤孢粉概述:孢子花粉简称孢粉,孢子是孢子植物的繁殖细胞,花粉是种子植物的雄性繁殖细胞。孢粉主要由内部的原生质和外面的细胞壁组成,细胞壁一般分内壁和外壁两层外壁成分由纤维素和孢粉素组成,孢粉素质地坚固,性质稳定,耐酸强,在液体加热到300不破坏,也不溶于各类有机溶剂。分析 样品采集采样间距:5-10m,样重:100-500g。 室内分析与处理机械破碎,酸碱处理,重液浮选,沉淀稀释,洗涤离心。 鉴定和照相显微镜下孢粉的挑选和属种鉴定、照相。 统计分析在统计计算的基础上绘制主要属种在地层上百分含量 变化图。 应用动物界:腔肠动物门: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组成腔肠,司消化和吸收作用,身体多由轴射对称,少数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的两个阶段. 四射珊瑚:纵列构造为隔壁;横列构造为横板;边缘构造为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和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轴部构造为中轴(一条实心的轴)和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b)横板珊瑚:全是复体,块状或从状;隔壁不发育,一般不分组,没有序生现象,隔壁多呈刺状、鳞片状或脊状,少数呈板状;横板发达,也可分完整和不完整横板,完整横板水平、倾斜或中央下凹,不完整横板呈交错状、泡沫状或漏斗状等,连接构造为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四射珊瑚骨骼构造:外壁和表壁、隔壁的发生、鳞板和泡沫板、横扳、轴部构造,骨骼构造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泡沫性。贵州珊瑚早石炭世。苔藓动物门:个体微小的原始水生群体动物具有三胚层和真正的体腔,营群体生活“群虫”,虫体外面有由表皮细胞分泌的钙质、胶质或几丁质的虫室 ,海生钙质虫室化石淡水 胶质或几丁质虫室,化石泥质灰岩(两层灰岩之间的页岩) 纯灰岩中化石较少 .腕足动物门: 单体群居、海生底栖、具真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体外披着两瓣大小不等的壳(钙或几丁磷灰质)纤毛腕摄食器官滤食,地史时期曾相当繁盛,确定地质时代具重要意义(化石为什么贝)扬子贝早奥陶世、五方贝志留世、鄂头贝中泥盆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化石(什么石) )头足纲:全部海生、食肉动物、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两侧对称,头眼发育,位于前方,中央有口。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周围,用于捕食,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是独特的运功器官;腮呼吸:四腮具外壳,二腮具内壳或无壳。头足纲外壳类生态:全为海生,现代鹦鹉螺生活于浅海区,也可达较深的海区,营游泳或底栖爬行生活;化石外壳类都具气室,壳璧较薄,壳面的脊或瘤也是空的,因此推测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其游泳能力的强弱因壳形不同而有所差别;腹足纲化石(什么螺)身体分头、足和内脏团。头部发达,具12 对触角,口腔内有齿舌。足部发达,位于身 体的腹面,又称腹足类 。内脏囊由于在发生期间经过旋转,故左右不对称。.腹足类生态:大多水生(鳃)少数陆生(肺)。.蛛沣T3克氏哈T3震旦角石O2假提罗菊石P3节肢动物门: 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体节愈合成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附肢分节;体披甲壳或厚皮,几丁质或磷酸钙质,脱壳生长。三叶虫纲O最盛,身体扁平,披以坚硬的背甲,腹侧维柔软的腹膜或附肢;背甲为两条背沟,划分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三叶虫的生态:全部海生,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底栖;浅海底栖爬行:身体扁平,眼在上;挖掘泥沙:头甲坚硬,前缘似扁铲,肋刺发育,尾刺发达;游泳:个体小,身体流线型,眼在头侧方或腹方;漂游:个体小,或多刺,球状,无眼。三叶虫的地史分布: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绝灭:二叠纪末。(b)甲壳纲介形虫亚纲:是一类微小的水生动物,分布很广,能生活在各种水域中,主要营爬行底栖或短距离游泳,少数浮游生活。介形虫软体外面有两瓣钙质或几丁质的外壳。生态和地史分布:现代介形虫分布很广,从池塘、湖泊、沼泽、河流到海洋,从赤道到两极均有分布,但介形虫在温暖的浅海中最为繁盛。介形虫最早出现在寒武纪,一直延续到现代,古生代以海生类型为主,中新生代则以陆生类型为主。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而保存为炭质薄膜化石;绝灭动物,中寒武世早石炭世,奥陶纪志留纪标准化石;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正笔石类(列式,浮游生活,指相化石)。笔石纲生态(a)生活方式:树形笔石类大都固着生活,其他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生活环境:滨海、陆棚边缘到陆棚斜坡等海域;保存岩性:可以保存在各类沉积岩中,但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笔石纲地史分布: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背索动物门;牙形石: 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故名牙形石;牙形石个体一般长0.1-0.5mm由薄片状的磷酸钙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寒武纪至三叠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积中,形态构造 (三种基本类型 )单锥型 复合型 平台型 遗迹化石概述:古代生物在底层内或底层层面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留下的遗迹被沉积物充填、埋藏后,再经后期成岩的石化作用而形成的。遗迹化石特点: 原地保存 、指相意义 、地史延续长、不受岩性条件限制 ,遗迹化石生态分类居住迹 爬迹 停息迹 进食迹 觅食迹 逃逸迹 耕作迹(五)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1、指相化石法:造礁珊瑚温暖、清澈、正常盐度的浅海;Lingula 浅海潮间带、2、形态功能分析法:厚壳浅水动荡环境 薄壳或纤细的生物静水环境;鱼类:身体流线型;3、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纵向上的演替群落生态组合):(1) 化石组合群落组合(2)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标志:化石保存的完整程度、个体大小分异度、搬运特征遗迹化石生态类型与沉积环境的一致性化石的时代地史学基础部分:地史学、它的三个主要内容: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连续、小间断;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假整合);非整合相:指能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其它特征的总和。相分析 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推断其沉积环境的方法叫相分析。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的界面或劲研究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1)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及特征,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各种单位。2)地层的划分方法(1)岩石学地层方法根据岩石的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岩相等,把地层系统划分为能反映岩性等特征和变化的单位。一般以群、组、段、层来表示。沉积旋回是指一套岩石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中作规律的重复 旋回成因 地壳升降振荡运动有关(2)生物地层学方法 标准化石:延限短、分布广泛、易于识别的化石。3)构造学方法角度不整合面.平行不整合面4)现代地层学方法 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方法。地层单位:指依据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或属性划分的、并能被识别的一个独立的特定岩石体或岩石体组合。(1)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的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三维空间岩石体,分为群、组、段、层。(2)生物地层单位: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特征的地层体,其识别与划分的依据是岩层中可见的、能坚定的生物化石,生物带是任何生物地层单位的总称,分为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富集带。(3)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前者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地层层序率:指在未发生断裂和倒转的情况下,上下有序,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即丄覆地层年代新于下腹地层;生物层序率: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根据生物的发展规律,一般来说,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化石的构造越简单,越低级,和现代生物差别越大,相反,此外,不同时代的地层中所含不同的化石群,时代相同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近的化石群。沉积组合: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概念核心: 1.沉积时的构造条件 2.较长时期 3.一定的区域范围 4.综合特征(组分-结构-构造等;沉积旋回:当海退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便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复理石建造:是地槽区得另一个特点,这种厚度巨大具有十分显明韵律性的沉积岩系,是大陆斜坡之深海区浊流沉积和非浊流沉积的深海、半深海沉积互层得结果;磨拉石建造:是沉积建造的一种类型。同造山作用形成的分选性差、磨圆度低的快速粗大碎屑沉积,形成于近海(部分为海相,部分为陆相或三角洲相)的和陆相环境中。其特征是厚度巨大,无递变层理,具有交错层,由砾岩、砂岩、页岩和泥灰岩等构成,有时还含有煤层和碳酸盐类沉积物。在地层剖面上往往是下部颗粒细,一般为海相,向上颗粒变粗,并由陆相构成。根据这些特征可以与山间盆地沉积相区分。这一组合的形成起因于造山作用主幕期间或紧接其后的山脉抬升剥蚀时期,堆积在较早形成的复理石的前锋部位。1地槽(1)狭长带状,长上千公里,宽上百公里,位于大陆边缘或两个大陆之间。(2)沉积物厚度巨大,往往超过万米,以浅海相为主,也常出现半深海及深海沉积。(3)具复理石沉积,横向变化大,成熟度低,分选差,含不稳定矿物。(4)褶皱强烈而复杂,常形成巨大的紧密线性褶皱及巨大的逆掩断层岩石受区域变质形成内生矿床(金属矿床)。(5)岩浆作用、火山活动强烈。(6)地槽分为两种:优地槽:远离地台区(稳定地块),位于地槽系内部,具有基性熔岩、蛇绿岩和深海硅质岩等,又称为内构造带。冒地槽:邻近地台区,位于地槽系外部,海相碎屑沉积物为主,火山作用减弱。2地台(1) 范围广阔,为等轴的不规则多边形,世界上最大的地台为非洲地台,面积达2000万平方公里。(2)具明显的双层结构:下层为褶皱基底,变质作用明显,上层为沉积盖层,两者之间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开。盖层厚度较小,构造形态简单,多以海相沉积为主。(3) 盖层以纯净的石英砂岩为特征,分选好,滚圆度好,成熟读高(4) 盖层构造简单,褶皱多为平缓开阔型,断层多为正断层性质。5)盖层中少有岩浆活动,若有也是受深大断裂控制而形成的中基性、碱性岩类(暗色岩、粗玄岩等),不发生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产外生矿物:铁、磷、铝及煤和石油。(6)平常所所的地台型沉积特点,主要是指盖层的沉积特点。地台(platform):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构造旋回:指地槽自开始下降接受沉积,基性或超基性岩浆活动强烈,经地槽褶皱封闭,并受变质作用及花岗岩侵入,直到造山带完成为止的全过程。全球和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世界大地构造分区:地台区 加里东褶皱带 海西褶皱带 中生代褶皱带新生代褶皱带,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三大构造域:古亚洲构造域的地槽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地槽区、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地槽区板块构造学说与槽台学说的关系:1)日心说与地心说 2)互补关系:板块解释槽台 ,地台板块的陆壳部分,冒地槽 被动大陆边缘 ,优地槽活动大陆边缘,地槽旋回Wison旋回(一)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史,Edicara动物群及其生物演化史的意义:(1)35亿年前:厌氧异养原核生物;30亿年前:厌氧自养原核生物;18亿年前:喜氧真核生物出现;6亿年前后:瓮安动物群,出现软躯体的埃迪卡拉动物群;5.4亿年前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2)新元古代末,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在距今5.85.6亿年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后生动物并开始辐射发展。由于他们都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即埃迪卡拉动物群。继埃迪卡拉动物群之后,微小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已开始出现,因此从生物演化的观点来看,震旦系上统的生物特征和显生宙已没有本质区别。埃迪卡拉动物群与寒武纪开始后出现的化石类型甚至还有一些现生的种类显然是有联系的。埃迪卡拉动物群是某些寒武纪后生动物的祖先。(二)华北地台的形成,华北地台在中晚元古代的地质发展史:(1)华北地台的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 (三)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与中国北方(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地史发展的区别:(1)华北地台的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2)扬子板块形成史:(1)无肯定的Ar基底,推测有。证据:在广西摩天岭发现锆石(28.5亿年),(2001年报道有32亿年的基底)。(2)Pt1很零星,如武当山的武当群(22亿年) 、川西的河口群(17-19亿年)、云南的康定群和四川盆地的航磁异常。(3)Pt2以后为原地台(似盖层)发育阶段 (四)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史部分(一)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界特点:(1)早古生代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暴发(Cambrian explosion);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mass extinction)事件(2)晚古生代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晚泥盆纪早期-晚泥盆纪中期(F-F),PT之交集群灭绝(3)中生代生物界1 陆生植物 2 陆生脊椎动物 3 海生无脊椎动物 4 湖生生物组合 (4)1 哺乳动物 2 被子植物-3 其他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双壳类、腹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货币虫-R)、抱球虫 ,淡水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介形虫、昆虫等(二)恐龙,白垩纪生物绝灭事件,人类的出现过程:(1)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晚三叠世时出现原始的恐龙类,侏罗纪极度繁盛,白垩纪末灭绝。(2)变性集群灭绝的厄运,是生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从而结束了统治地球达一亿八千年的爬行动物时代。(3)人类的出现过程: 1、早期猿人阶段(古猿):250万年前。东非人2、晚期猿人阶段(直立人):元谋人(150)、北京人(50)、蓝田人3、早期智人阶段(古人):10万年前。马坝人、丁村人、长阳人4、晚期智人阶段(新人):5万年前。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5、现代人阶段(三)华北地台古生代地质发展史:华北地台在震旦纪时为上升遭受剥蚀时期,除东部及南部边缘外,一般缺失震旦纪沉积。寒武纪至中奥陶氏或更晚是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时期,普遍发育了陆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晚奥陶氏至志留纪直至古生代晚期的早石炭世则普遍上升遭受剥蚀而缺失沉积。因此华北地台经历了上升海退遭受剥蚀,下降海侵接受沉积,再上升海退遭受剥蚀等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沉积旋回。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的时期。从寒武纪起小壳生物突发辐射式地大量出现和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活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在古生代早期均有发育。寒武纪三叶虫;奥陶纪笔石和头足类鹦鹉螺;志留纪单笔石。晚志留世开始出现颌类和适应半陆生生活的裸蕨植物。晩古生代:陆生生物大发展的时期。晚志留世至泥盆纪早期的裸蕨类,是生长在近水地区的一种半陆生植物,泥盆纪晚期乔木型陆生植物已占相当优势,并可形成小型森林,标志植物界已完成了脱离水体的变革,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石炭纪晚期,由于气候分异明显,植物界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也发生了纬度分带的现象。至此,植物界完成了征服大陆不同气候环境的历史过程。晚二叠世开始,全球许多地区裸子植物兴起并先后占据了主导地位。泥盆纪是鱼类的时代,晚泥盆世出现原始爬行类,从而完全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真正完成了动物界征服陆地的历史过程。海生无脊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以腕足累中石燕贝类和长身贝类、三带型四射珊瑚、筳类和棱角菊石类。中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占领陆海空领域,显示出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巨大进步。中生代的陆生植物以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苏铁类和银杏类在植物界居于主导地位,蕨类植物中真蕨类也占有重要地位;中生代生物界的显著特征是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菊石类、箭石类。以中国古大陆轮廓的形成为主线,复习各阶段中国地质发展史。:中国寒武纪的古地理轮廓基本与震旦纪相似。稳定沉积主要分布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主体部分和塔里木板块的北缘,活动的沉寂类型分布于板块的大陆边缘。中国古地理轮廓在奥陶纪晚期由于地壳运动加强,瓦岗纳冰川发育,导致导致大规模海退,因而古地理轮廓发生变化。泥盆纪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华北地台柴达木地块、祁连山地槽褶皱隆起带连成一体。扬子地台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都上升为陆,并形成范围更大的华南地块。石炭系主要受天山-阴山和昆仑-秦岭两大纬向带控制。二叠纪时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出现了“南海北陆”的古地理对峙格局,并一直延续到三叠纪早期。侏罗纪时期的古地理出现了三分性:东南沿海地区,川、滇及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以及云南西部、广东局部和东北那丹哈达岭地区。白垩纪与侏罗纪相似。相分析基本原理和瓦尔特定律:对地层的演示特征和生物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推断其沉积环境的方法,叫相分析法。瓦尔特定律:在沉积环境连续简便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时一直的。沉积相类型和识别标志:陆相沉积类型:(1)山路堆积,主要有砾石和砂组成,分选型差,厚度巨大;河流沉积:包括河床砾石滞留沉积、边滩及心滩的砂质沉积,何曼沉积主要是细砂、粉砂、和泥、长发育成沼泽,形成炭质层,可见植物和动物化石;湖泊沉积:潮湿的湖波都是淡水湖,沉积物以细砂岩、粉砂岩及黏土为主,化学成因的石灰岩、和生物成因的介壳灰岩、油页岩,以极薄的水平层理为特诊,含有淡水动物化石、双壳、腹足类、介形石、鱼类两栖类湖泊沉积具有从边缘至中心分布的相带,滨湖带的砾岩、砂岩,浅水带的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深水带的黏土眼、石灰岩、油页岩;沼泽沉积:以黑色粘土岩为主,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还常含有菱铁矿和黄铁矿结核;冰川沉积:南华纪、石炭纪、第四纪冰期,分选性差,一般不含化石;风化壳:主要指地表岩石在气温及大气影响下,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下的产物。滨海沉积:海岸砂分选性好,交错层理,化石稀少,有时可见海生生物介壳碎屑,和陆生植物碎片;浅海沉积:粗粒的分选好,石英砂或砂屑灰岩,底栖生物化石多,可有生物礁形成,下部成细粒页岩泥灰岩或他们的互层;次深海和深海沉积:浊流沉积的特征,具有明显的频繁重复出现的韵律性结构,每一个韵律性代表一次浊流,粗粒的碎屑先沉积,洗礼后沉寂,构成韵律性-粒序层;海陆交互相沉积:三角洲沉积于海洋(湖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