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变法论(下).doc_第1页
战国七雄变法论(下).doc_第2页
战国七雄变法论(下).doc_第3页
战国七雄变法论(下).doc_第4页
战国七雄变法论(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元前357年齐威王即位,当时的齐国虽然离田和正式列为齐侯三十年,但是齐国仍处于内优外患的境地。齐国虽然在春秋前期和春秋中期,曾经称霸诸侯,显赫一时。但是由于姜齐后期几代国君腐败的统治所致,齐国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前期时期,积贫积弱,从昔日的霸主地位上一落千丈了。田氏伐齐之后,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改良的政策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无明显起色,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长期积弱的局面。邹忌,(约前385-前319) 战国时齐国大臣。史记作驺忌子,齐人。田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君主)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齐宣王。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邹忌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而邹忌在齐变法,申不害在韩变法,商鞅在秦变法几乎是处于同一时间。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同质或异质性呢?他们的变法对各自国家的发展意义何在?齐威王即位伊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周边国家看到齐威王如此荒唐,接连起兵进犯,齐国连吃败仗。邹忌说琴谏齐王其中有这么几段:.邹忌接着说道:“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呀!”齐威王说:“先生,你的乐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但是光知道弹琴的道理还不够,必须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邹忌于是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却并没真的去弹。齐威王见邹忌如此这般,恼怒地指责道:“你为何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欺君不成?”邹忌答道:“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悉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我抚琴不弹,摆空架子一样。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心情舒畅;您有国家不治理,也就没有办法使百姓心满意足。这个道理大王要三思。”齐威王说:说得好!齐威王因之醒悟,便和邹忌大谈治国定霸大业。齐威王在邹忌与淳于髡等人的辅佐下,将齐国在几年之内治理得政绩开明。而无论邹忌是多么善于进言之人,但如果没有纳谏之人的胸怀也是枉然,齐国首先从政德民清开始变法: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难以正人。齐威王即位之初,正是因为他贪图享乐,沉湎于酒色,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才敢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以致百官荒废,国人不治。还是这个齐威王,当他幡然醒悟,励精图治,针对当时齐国官德、官风,邹忌进谏,他举了一个妻、妾、客人对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来喻意当时在齐宣王身旁的官员处世哲学。随后齐威王纳谏,一鸣惊人,而那些屑小之流便无所立足了。当执政者喜欢好大喜功时,那么下边的官员将会级级投其所好,甚至会做遗笑史书的荒唐行为,大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示执政者的功绩更是地方官员献媚显示地方政绩的必然方法。当执政者喜欢听好话,爱别人吹捧时,那么其下的层层官员将使尽各种笔墨将其粉饰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惊天地泣鬼神一样,那么无当的个人崇拜主义将会导致浮夸风。当执政者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那么层层官员的弄虚作假之风将为之盛行。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国家政风民风的好坏,用那些官德高尚、清正廉洁、任劳任怨、干事创业的干部。让每一位干部都成为下属垂范的表率,群众学习的榜样。偏信则暗,兼听则明。任何一个明君都是一位胸心开阔、实事求是、勇于倾听自己的错误并知错能改,同时也是一位务真求实的实干家。齐威王是位知错就改、开明君王。从他治吏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当时他只是听了左右大臣的汇报就下结论的话,其结果会截然相反,被烹的肯定不是阿大夫,而是即墨大夫了。如此,后果就不堪设想,他的治吏改革不但达不到扶正压邪、扬善除恶的目的,反而官场不正之风不但得不到遏制,而且会愈演愈烈,改革就会失败。“国之所以乱者,废事情而任非誉也。”(管子明法解),官,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决策和指挥者,如果一旦出现决策指挥错误,受害的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领导干部更应该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不偏信,多兼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决策,指挥才会尽量避免失误。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在郊外打猎,魏惠王夸耀自己有“径寸之珠”十枚,可以“照车前后各十二乘”,所以是“宝”;而齐威王则认为他“宝”不同,几个得力的大臣才是他的“宝”,例如守南城的檀子,守高唐(今山东高唐东)的盼子,守徐州(即平舒,今河北大城东)的黔夫,“使备盗贼”的种首,都是他的“宝”,“将以照千里”(史记田世家)。孙膑也由于田忌的推荐而担任军师。这都是邹忌推行法家“谨择君子”政策的结果。针对齐国 “百官荒乱”的局面,淳于髡曾以隐语(谜语)进说齐威王,他问齐威王:“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即召集全国地方官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史记滑稽列传)。邹忌的变法对下来说“请自附于万民”,对于臣来说“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史记田仲敬完世家),这些主张顺从国君行事,主张选择“君子”担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杂,主张修订法律而监督清除奸吏,都是法家的政策。严刑重赏以法治国。齐威王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赏罚分明,严刑重赏,以法治国,前面讲到齐威王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威王这种不偏听偏信,探查真实情况,基于事实上的严刑重赏,致使“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充二十馀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广开言路奖励进谏。能否纳谏,以及纳谏程度是衡定一个君主是否开明、以及开明程度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此言,齐威王无疑是一个佼佼者。比如威王即位之初,沉湎不治,内政不理,外敌并侵。淳于髡就以隐语“国中有大鸟”相谏,被威王所接受。结论:齐国的变法是在君臣同心的前提下实施的,所以国之强首先是要用人之材,国之宝也是人材,而纵观魏国变法,齐国虽用法家治国但却未全面实施在整个政治、社会、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框定,这也许是受当时齐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吧。从变法内容上来说,商鞅变法是关系到社会,建设问题上的,是秦国的整个发展的方向而邹忌却在于推行法家政策,推荐人才,教导君王,是关于国家行政的一个建设对于经济军事的发展并没有商鞅那么全面,也没有李悝那么系统性的将整个国家从各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变法,从他设计逼走田忌亡楚看来,作为旧贵族势力的代表,齐国的旧利益集团不仅占据朝堂重权还握有重兵,这使得平民、贱民出身的一帮新兴势利难免陷于勾心斗角的谋斗中,而将变法的整套规划在庭议中受到无故支解,使得变法不能很好的相互综合治理实施。燕国的改革始于燕王哙(前320前314年在位)。六国的改革早已完成,致力于合纵连横,而燕国尚未改革,国弱民贫,处境险恶。燕王哙苦身忧民,“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甚至亲自参加农耕活动。但他轻信鹿毛寿的进言,竟仿效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将国家拱手交给子之。燕内乱外患并起,几乎亡国。昭王即位后,“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经过昭王的励精图治,燕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谈到燕国史无法回避的一个历史人物:纵横家 苏秦 与苏代、苏厉这三兄弟。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纵横家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谋术就是针对秦国的合纵论。想来这合纵论就现在中国在国际环境下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假设为战国时代的强秦。苏代,苏秦的族弟。在燕王哙在苏代、鹿毛寿的鼓动下,搞了一次下合时宜的禅让活动,在燕王哙五年(公元前316年),他学着古代传说中尧、舜禅让的样子,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自己却北面称臣。他还把国内官吏中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交给子之,以便让子之执行国王的权力。其结果是:1、子之当相国三年,政体混乱,任人为亲,历政使百姓无敢言论;2、燕太子平和将军市商议攻杀子;3、齐国和中山国趁燕之乱而攻燕,此时齐国正是宣王当政,大将军田忌又被宣王从楚国请回齐国,又命令匡章率五都之兵及北地之众,向燕进攻,由于燕国人民痛恨子之,对齐的进攻反而表示欢迎,所以齐军很快攻下燕国的国都,燕王哙被杀死,相国子之被擒后处以醢(剁成肉酱)刑而死。后来齐军又在燕国大肆屠杀抢掠,十分残暴。燕国人民于是又纷纷起来反对齐军,齐军不得不被迫退出燕国;4、在燕国内乱的时候,中山国的相邦司马赒率三军之众,以征不宜(义)之邦为中山国辟启疆土,方数百里,列城数十,破敌大邦。中山国在齐军攻燕时,也乘机捞了一把。燕国王哙死,子之被杀,国土被齐、中山攻破,几乎亡国。赵国想吞并中山,不愿燕国就此破灭,赵武灵王见燕国无王,于是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立为燕王,派将军乐池送回燕国,这就是燕昭王。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姬姓,名职,燕国第39任君主。燕王哙之子,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为燕昭王。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79年在位,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就在燕昭王要图强复国时,燕国的当时的形势却不容乐观:1、 燕国内乱后的人口锐减,土地被割据。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2、 齐国对燕国的凌辱及恃强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愍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候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3、 公子职夺权利的背景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这样的背景如何能完全实施合纵计谋,又如何能取信于他国呢?燕昭王的图强主要是针对复国与强国为基础目标。郭隗献计,招贤纳士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昭王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后人因此便用“拥慧先驱”和“碣石宫”这两个词语来比喻用优厚待遇尊礼贤才。昭王的这些做法应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昭王大开国门,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随生向往之心。正巧一次乐毅为魏出使燕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乐毅颇受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改革内政军队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首先,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得择人传统,廓清子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建议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仅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得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乐毅志在灭齐,在占领临淄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扩大战果的措施。为了安抚齐民,乐毅在报请昭王同意后,着力整饬军纪,严禁燕军掳掠百姓。针对齐泯王的暴戾,乐毅宣布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苛法,恢复齐威王时代的一些合理法令。楚国的变法是最让人悲怆的,应为尽管有人为变法而不顾生死,落得万箭穿身的下场但并未像商鞅变法那样早已根植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休系中去。吴起,战国时期兵家,卫国左氏(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建战功,被魏文候任为西河太守,文候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守,不久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当时的楚国已不再是春秋五霸时的楚国了,由于旧贵族专权,政治腐败,国势江河日下,在与诸候的争战中,常打败仗,楚悼王继位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改变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决心进行封建改革。他早就知道吴起很有政治才干,又会带兵打仗,吴起来到楚国,悼王真是喜出望外,马上出宫迎接,并大摆宴席为吴起接风,有一次悼王求教吴起说:“你看,楚国为什么这样贫弱呢?”吴起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明法申令”,实行变法,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养兵,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就会强盛。变法改革于是悼王就任命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并当朝宣布:令尹的命令就是我的令命,敢违抗者,杀无赦!吴起非常感激悼王的知遇之恩,决心充分施展抱负,报效楚国。因此上任之后,即大刀阔斧地开始改革。第一,削减大贵族的特权,制定明确的法令,对大臣的权力进行限制。如颁布“减爵禄之令”,减就是减少和减免,爵即爵位,禄即俸禄,也就是当官的薪水。显然这是针对大臣和封君的,也就是降低他们的爵位,缩小他们的领地,减少他们的属民。又根据不同对象,有“损”、“收”、“平”等不同的具体作法。如将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中那些霸着位子不做事的人裁汰下来,也即史书所载“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收即收回来,也即史书所载的“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也就是封君的封号和他的领地,只有他本人一代、儿子一代和孙子一代有效,到第四代国家就要收回去,再不能像过去一样,世世代代享受下去。“平”是针对尚在位的高官,即史书所载的:“平其制禄”,也即限制其收入,对其赏赐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限制其权益不能过大,自然更不能无功受禄和让其巧取豪夺。第二,整顿吏治,也即史书所载的“明法审令”。吴起从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入手,削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官职,接着打击不正之风,“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即堵塞和杜绝私下里的请求(行贿受贿),改变楚国的不良习俗;禁止结党营私,勉励百官奉公守法;反对为了一已的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制止奸佞之辈用谗言掩盖忠臣的忠心;提倡和鼓励为了“行义”而不顾牺牲个人的名利。同时,还提拔和起用一些有才有识之士,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国家机关的行政办事效能。第三,积极开发边远地区。吴起把那些收回了爵禄的贵族“往实广虚之地”,也就是把他们迁到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楚国的南方。这样不仅新开垦出许多耕地,增加了楚国的粮食,这些贵族他们失去了俸禄,有的就从寄生虫变成了自食力的劳动者;而且,他们原来占有的土地,收归国(王)有,又可出租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不仅增加了国家收入,也缓和了阶层不平等。第四,改革军制,“要在强兵”。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吴起建议悼王“砥励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也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这当然更符合悼王的心意。吴起建议把收回的俸禄和裁减官员省下来的钱,用来抚养士兵,扩充军备。悼王也很钦佩吴起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才干,便把重新组建和训练军队的任务全权授予了他。吴起来楚国之前,曾著有吴起兵法或简称吴子,在魏国他按自己的兵法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在再一次进行实践,并结合实际作了许多补充:第一步他在全国招募兵员,选择年轻力壮之士,视其身材和特长分类编队,对善于使用五种兵器(戈、矛、戟、殳、弓箭),身强力壮,行动敏捷,“志在吞敌”的人予以提拔。第二步进行严格的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他还特别注意训练骨干,“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正是用这种方法,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除了反复地严格操练之外,又特别强调纪律和赏罚分明,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吴起领兵和秦人作战,两军尚未击鼓交锋,有个士卒克制不住杀敌情绪,不待上级令下,勇猛地冲上前去,杀了两个敌人回来,吴起下令把这个士卒斩了!军吏前来劝说:“这个士卒非常勇敢,很有才干,将军为什么要杀掉他。”吴起说:“他虽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触犯军纪,就该斩啊!”军吏等无话可说。这就是用刑“不可不严”,罚得要准,惩处要及时。吴起不仅讲求重罚,更注重重赏,他将军功分为“上功”、“次功”,根据不同军功给予不同奖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