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第4讲).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4讲).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4讲).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4讲).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4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明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说:“开元天宝年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这一段话大致概括了盛唐诗人及诗歌风格的总貌。中国古典诗坛,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形式的完备性与成熟性,唐代(特别是盛唐),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以致鲁迅先生认为好诗到唐代已经写完了。盛唐诗人当中,王维与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这群诗人还有崔国辅、储光羲、常建、裴迪等。第一节 王 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他同王勃一样,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写文章,很受到贵族社会赏识。开元九年二十一岁,擢进士第,授太乐丞,不久因为伶人舞狮子,受到牵累,贬济州司仓参军。后来,妻子也死了,没有再娶。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相,推荐王维,于二十三年(35岁)时用为右拾遗。王维对张九龄很有知遇之感,并很佩服他的政治才能与见解。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起,王维时任给事中,安禄山攻取长安以后,王维未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虏。他“服药下痢,伪称谙病”,被拘禁于古寺中,但还被迫任伪职。并且写了一首诗抒发了感慨:“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一年之后,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凡授过伪职的官员,都要按六等抵罪,王维也入狱,从洛阳押送长安。因为他写过上面一首诗,加上他的弟弟王缙平叛有功,请削官职与王维赎罪,因而得到肃宗的宽恕。降职为太子中允。王维本来就是一个好佛的人。晚年更严重,光吃蔬食,不涉荤血,不衣文采,每天招待十几个和尚,以谈玄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并且得到宋之问的兰田别墅,在辋口,山水奇胜。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以此自乐。这就是他的官成身退、优游林下的隐士生活。最后死在这个小天地里。终于尚书右丞。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差可与李白、杜甫比美的大家。我们研究王维,必须注意他的生活、思想变化的过程,和他创作道路的重要联系。他的青少年时代,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政治抱负的。他到过边塞,写过一些景色与气概都很壮伟的表现边塞风物的诗,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视角广阔,情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仅是平面的构图,下面一句接上“孤烟直”三字,才有了立体感。孤烟,是指平沙远处急风旋上的狼烟。“孤”字,显出人烟稀少;“直”字表现初到边塞时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成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又为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孤烟本应给人以荒漠之感;落日在行人的眼中往往也有寂寞之思,但在这里,直的孤烟和圆的落日,衬以平旷的大漠和平远的长河,就显示出一种极为简洁的横直错落的几何图形式的画面。这画面又正好表现出作者此时粗犷的情怀与开阔的胸襟。在盛唐诗人中,将沙漠写得这样壮伟的,除王维外,就只有岑参了。 这首诗非常有名,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可能注意到里边曾经提到这中间的两句诗。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写到香菱跟黛玉学诗,谈到这首诗的时候,香菱发表了一段意见,她说:“想来烟如何直?白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当然这话是代表曹雪芹的看法。这两句十个字很简单,可是把边塞沙漠上的景色写得非常鲜明。红楼梦里特别讲到“直”和“圆”这两个字看起来的确是很浅俗的,可是仔细想一想,又确实用得非常好,找不到别的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这里请大家注意:“大漠孤烟直”的“烟”并不是炊烟。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这部书里有这样的记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边塞上举烽火的时候,是烧狼粪,因为狼粪的烟能够直上,不会散,很远就能够看到。宋代的陆佃在埤雅里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因为狼烟很浓很重,所以升上云的时候可以不散不斜,是很直的,可见“大漠孤烟直”的“直”字是有根据的。有了这个“直”字,才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去,让人想象到字句之外的苍天黄云。有了“圆”字,才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让人觉得落日象车轮似的滚入长河的尽头。这样就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寥阔的景象,完成了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应起的作用。当然,孤烟,还有其他的解释,如认为是沙漠中急旋上去的烟沙,也有一定的道理。与使至塞上格调相近的还有作于渭城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从打猎的高潮写起,接着展开一连串飞动的画面,集中地表现了猎骑的急速。最后两句以平缓反衬,更加表现出刚才那种纵横驰骋的情形。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同样表现出一种开阔壮伟的气概。这首诗只有八句,把打猎的过程也写得非常精炼。这里表现出王维叙事的技巧很高。但王维到了后期,生活思想起了变化,政治上的挫折,妻子死去给他心灵上创伤,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晚年趋于消极,而成为他主导思想与艺术精神的基础。王维是封建社会某种官僚士大夫的典型。他具备着内佛外儒,患得患失,官成身退,保全天年的这些特点。他对于现实不满,也有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情。但对于统治阶级的态度始终是妥协的,动摇的,缺少斗争的力量。他不满意李林甫,还是要歌颂,不满意安禄山,还是要敷衍,变乱以后,还是留恋功名。他既没有李白那种积极的浪漫精神,更没有杜甫那样的爱国爱民的热烈情怀和鲜明倾向。最后只能进入佛门,退隐田园,避开人世的纷扰,用山水的美景来自我隐醉。生活思想起了巨大的变化,作品内容与风格,必然也要发生变化。他于是集中一切的艺术力量,追求和表现自然景色和静美境界,作为他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正因为如此,王维在后期完全离开了现实,因而安史大乱的社会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不能有所反映,而成为有名的隐居诗人了。诗歌到盛唐已是众体皆备,王维于各种诗体无所不长,堪称全才。他被人称为“五言宗匠”,今存数量也最多。其中五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渭川田家等,五律如山居秋暝、观猎、终南山、汉江临眺等,五绝如辋川集二十首、鸟鸣涧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七言诗中,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和伊州歌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七律积雨辋川庄作被后人誉为“得山林之精髓”、“空古准今”,取为唐人的压卷之作(王右丞集笺注引澹斋翁语),七言歌行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论五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七律和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此外,他所写的六言诗、杂言体乐府和楚辞体等,也莫不具有深厚的造诣。就这一点而言,王维可说是盛唐时代表了各种诗体所达到的成就的一个全面的典型。但就王维的诗歌艺术来说,真能代表他的特色的,还得推他后期的作品,王维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这些作品具有他鲜明的个性与独创的风格。在他晚年,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对于自然美有深切的体会,以高度表现力的诗歌语言,在山水田园的描写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正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使他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同时代人殷璠评他的诗说:“词秀调雅,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宇满”。沈德潜认为他的诗歌最见功力处是“正从不着力处得之”。他的山水诗,往往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表现一种平静的心境,把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在自然的美的体验中,把精神升华到一个明净的境界,使人在其中得到巨大的享受与满足。盛唐诗人中,有不少是以归隐作为入仕阶梯的。历史上把这条由归隐求出仕的道路称为“终南捷径”,但更为普遍的士人的心理状态,是把追求自然美作为精神的享受,精神的追求。他们在仕途不得意时,可以在自然的美中得到慰藉;在仕途得意时,以纵情山水、忘情山水自己的高洁。自然的美,成了他们理想人格的象征。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光是为了逃避生活而出入山林,而且是为了寻找一个人间的纯美天地。王维就是表现这样一个天地的圣手。他把山林写得很宁静、很美,但又不乏清新,充满生机。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雨后的山村、傍晚的秋暝。用语平淡无奇,却点明了山居秋暝的主题。“空山”的“空”字并不是荒芜的意思,这里有松有竹,有浣女,有渔舟,当然不是一座荒山。“空山”只是说山上居住的人很少,和喧闹拥挤的城市相比显得空旷安闲,何况又是新雨之后的一个秋天的傍晚,更有一种幽静恬适之美。同时,一个“空”字不仅描绘了山村的寂静与空旷,而且借“空”字抒发归隐的情怀(佛家所谓四大皆空)。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次联,明亮的月色斑斑驳驳地照在秋林之间,月下有潺潺的山泉在流淌,清凉爽人有如秋气已降。以上二联,给人的是一种月明如水那样的静谧的感觉,一切都沉寂安详在静谧里,仿佛清清流泉从心中流过。就在这静谧之中,他忽然几笔染,竹林里出现了喧闹着归来的浣纱女,荷叶晃动处渔舟也已经归来,静谧中原来有欢快与热烈,有生的乐趣。静谧是充满生机的静谧,而生活是静谧安详的生活。这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所要表现的那个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世界,一个宁静的美的世界。而这样美好的生活图画,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衬托他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厌恶。由上可以看出,山中秋天的景致是多么美好!春花虽然早已凋谢,那么谢就随它谢去吧(随意春芳歇),秋景也同样地迷人,还是留在山中过隐居的生活为好。“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中刘安招隐之词:“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语,反其意而用之,说秋天也很好,王孙可以继续留在山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山居的喜爱和留恋。暗寓王维自己的隐逸心情。这是全诗的主题思想。光阴荏苒,春芳消歇,无可奈何花落去,自己还是留在这优美空寂的山中吧。此诗前六句一片纯清的雨后秋暝之景,明月之晚清泉之声交互成趣,人在水畔竹丛中,舟在莲蓬藕叶间,好一幅动静兼得,明暗相映的图画,令人隐隐感受到秋暝中按耐不住的点点浮动的图画与喜剧片。如此生动的景物活力,岂不是融画入景的效果?再看他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首诗描绘了渭川田家怡然自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田家生活羡慕的心情。诗的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以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背景,统摄全篇。而其重心落实到“归”字上,诗人看着牛羊归来,直至深巷。目及之处,出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使之深深地体味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这时的整个环境都在思归,麦田里的野鸡在叫,呼唤着自己的配偶,想着归家;桑林里的桑叶也所剩无几,蚕儿也开始吐丝作茧,以营建自己的家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归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一幅乐而忘归的情景,更加感人。诗人看到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他在政治上失去了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在傍徨,故而对此既羡慕又惆怅。所以大发感慨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怀式微”。式微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说:“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将全诗的内容都落到“归”字上。因此,前面所写的那么多的归,实际上是要为诗人最后的归隐田园作映衬的。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目前独无所归;以人皆及时得归,反衬自己归得太迟;以人归后的惬意、亲切,反衬自己混迹官场的孤独与苦闷。故而最后一句是诗的重心与灵魂。苏东坡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评论王维诗的一句名言。怎样叫做“诗中有画”呢?那就是说,他长于描绘自然的美。我们试看王维的全集,他的杰作都是这方面的。他的赠裴十迪云:“风景日夕佳,与君新赋诗。淡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YI)。”这就是王维的自画像。再看他赋的新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是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间四句。原野的暮色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真是匠心独运!“墟里上孤烟”又是从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点化而来,但陶句是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了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的景色,显示了落日的动态与趋向,在时间与空间上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这一联以暮蝉、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性与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优美、和谐、恬静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一风景画关非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诗人的形象是如何呢?“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与田园风味;“倚杖”表示年事已高与意态安闲。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不正如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吗?又如五律归嵩山作中的四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河川的流水在潺潺地流淌,傍晚的鸟儿与诗人结伴归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辉洒满萧飒的秋山。这正是一幅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流水(一去不复返)、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色彩多么暗淡,景象多么凄凉!诗人这时的心情我们是可以想见的。这些大概与他的绘画有关。他本是诗人兼画家,尝自己说:“前身应画师”,“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意在笔先”是他绘画的秘诀,也是他作诗的秘诀。意就是一种形象思维,使读者观者可以在他的作品中通过欣赏,得到契合,也就是所谓“神悟”。因为他爱山水,爱高洁,所以山水景色及佛像成为他画中的主要题材,同时也是他诗歌的主要题材。我们了解王维绘画上的成就,有助于读他的诗歌。因为他在绘画与作诗的造境与用笔上,采取同一的态度。他所追求的是人人懂得而又是人人写不出的那种自然的境界。后人称道他的作品有神韵,有情味,就是指的这一点。这是相传为王维的雪溪图。在“诗中有画”的作品中,我们特别要提出辋川集来讲一下。辋川集是王维与他的朋友题咏辋川别业的景物的诗,共五绝二十首。我们抄录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前二句写花开,第三句写环境,第四句写花落。木末指树梢。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末端,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最准确。“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前二句写春天到来时,辛夷花在春的催动下,显示着很强的生命力,欣然地绽开了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火红灿烂,云蒸霞蔚。体现了一派春光。后二句写的花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神秘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结束了它一年的花期,这短短四句诗,在描绘辛夷花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与环境。这首诗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三句“涧户寂无人”的环境描写。前二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与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都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由秀发转入零落,前后境况迥异。诗人的感慨好象在画面上不着痕迹,但在这一形象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深感寂寞,自己正象辛夷花那样。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此诗云“幽极”,突出此诗“静”的境界。王维诗善用绘画技巧,是毫无疑问的,也因此他的诗才有生动的图画境界,有鲜丽如绘的美景,有渲染涂敷的色泽,深深吸引住读者的心神与视觉。词客与画师,诗画双绝的王维该是何种身份呢?王维的山水诗多为五律与五绝,篇幅短小精悍,形象鲜明,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字句凝炼,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美。他的山水诗之所以美:第一,是对大自然的观察透彻细微;第二,是他的艺术修养很高,能把诗歌、音乐、绘画融为一体;第三,他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诗写到“诗中有画”的层面,已经非常不易,而更好的诗在于诗中有人。我们说王维的好诗都是如此。当然,诗是诗人写的,每一首诗的后面都会有人,而王维的山水诗比较典型,诗的背后有一个很具有个性的人。为了说明这一个问题,我们先从一般的诗讲起。大家都看过红楼梦,其中有一段很妙,是说林黛玉讲到陆游的两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个丫环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他告诉了这人作诗的方法,说要学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的诗。这段话说得很有意思。陆游的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只是字面堆砌,而背后的人,是没有个性的。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去了。他在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未用。但这个人只在稍微读点书的人都能当,可见没有意境,没有情趣,所以是个俗人。但王维的诗就不是这样,王维诗富有禅意,即后来诗家所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怎能不着一字,又尽得风流呢?我们选取王维的一联为例,这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与陆游的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 境中都有一个人。王维的诗是说在深山里有一座房屋,有个人在屋中坐着,晚上下了雨,听到外面树上果子熟了,烂了,给雨一打,朴朴地落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中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的“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有雨声。这样一个境界,有情有景,与陆游诗相,便知一个是死而滞的,一个是动而活的。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与“鸣”字。在这二个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活跃的时候,都在叫。这声音与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觉与听觉中。而坐在屋里的这个人,顿时就会感到生命的旺盛,也会感到生命的凄凉。旺盛表现在草虫身上,而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这就知道这时作诗人的心境如何了。而他这种感觉没有讲出来,这就是一种意境。妙处就在他不讲,而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面给你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好让读者去领略。如果接下去再发挥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者杂感,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但是作者在心上究竟感觉了什么呢?而我们读此诗又感觉了什么呢?似乎感觉到,又似乎没有多少感觉。我就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体悟,也就是欣赏。陆游的诗,似乎不能让人体悟到多少东西,没有王维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王维诗的妙处,就在于他对人生怀有一种看法,但这种看法他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已跃然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这叫做“神悟、。这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相辅相成的。作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画家作画,不专在所画的像与不像,而要在所画的背后能有此画家。这是摄影都无法比拟的。西方的写实画,无论画得怎样逼真,而后面没有人,还是没有多大意义。王维不仅善于描绘自然,他的抒情诗也写得很美。以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新鲜见。如十七岁时就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送元二至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平白如话。王维在饯别老朋友的时候说,你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以后再也没有老朋友了,再也没有人陪你喝酒了。这首诗被诗薮评为唐绝句之冠。诗里的“轻尘”,“客舍”烘托出行旅的气氛。“朝雨”,“柳色”显示出阳关以内故国的亲切可爱,折柳送别又是唐朝人的习惯。头两句就这样烘托了一个行旅和送别的气氛,有了这样一些烘托,最后一句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会想到,何止是“西出阳关”就见不到“故人”呢,故国这一切熟悉的景物也都见不到了。 上图为古阳关遗址再看他的赠远二首其一:当年只自守空帷,梦见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惟看新月吐蛾眉。这首诗是写一个思妇想念远在边疆的丈夫。开始她虽然是一个人守在空房,可是并没有感觉到别离,梦见关山以后才感到自己的孤独。她希望得到丈夫的信,希望鸿雁能够带来一封信,可是“不见乡书传雁足,惟看新月吐蛾眉”,只看到新月出现在天空,象蛾眉一样弯弯的。在这首诗里,用蛾眉形容新月,很切合思妇的身分,是很巧妙的比喻。然而更妙的是那个“吐”字。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换成“似”字和“如”字,都不好,只有“吐”字才能表现出黄昏以后新月渐渐在天上的景象,也只有“吐”字才能表现思妇仰望之久。她原来不是待月的,她是期待雁书的。雁书不至,而惟见新月,这才更深一层地写出了她的惆怅。象这些地方,都显示了王维在抒情方面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新鲜。二、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省)人。他是王维的诗友,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孟浩然的历史很简单,旧唐书说他“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唐人王士源有孟浩然集序中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寥寥八字,可以作为孟浩然的人貌诗境的综述。在唐朝,有一种流行的风气,即把科举与隐逸看作是两条不同的走向政治舞台的道路。科举考试固然是干禄的正途,隐居山林同样也是成名得官的捷径。因此许多人不去应试,而住在深山幽谷,等到名气大了,自然有州郡来推荐他,朝廷来征辟他。有了这样的思想所趋,政治所重的背景,于是隐逸之风盛极一时。在野者可以隐而仕,在朝者可隐于仕。隐士或有不遇的感慨,但不必是政治上的对搞。所谓“终南捷径”就是反映了当时的思想。鲁迅先生曾把上面二种情况产生的文学分为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后面一种人是“身在山林而心在魏阙。中国是隐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时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即谓之征君。开当铺,卖糖葫芦是不会被征的。”(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有名的隐居人物。他们的隐居生活与艺术岁月,有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差别。王维的退隐,是官成身退的隐居生活,是一位饱尝官场风味而崇尚山水世界的高士,所以他“心安理得”。他的心境与诗风,都能达到恬静与平淡的境界。孟浩然却有儒家入世的思想,他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他四十岁前,受了当日隐逸风气的影响,在鹿门山“为学三十年,闭门江汉阴”。可见他是很有进取之心的。四十岁到长安考进士落第,就没有希望了。实际,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做官的料子。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浩然在长安,与王维要好。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朝廷内部,大概要推荐他做官。忽然,玄宗来看王维,他一听说,手足无措,慌慌张张地躲到床下。王维把实情告诉了玄宗。玄宗很高兴,说:“我很早就听说他很有名,就是没有机会相见,为什么害怕得躲起来。”于是就把他叫出来,并问他做什么诗,他就朗诵平时所作的岁暮归南山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说到“不才明主弃”一句,玄宗生气地说:“你不想做官,不是我放弃你,为什么要诬蔑我?”于是放归南山,自此终身不仕。真正地做了鹿门山的隐士。因此,在他的生活与思想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他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退隐与进取的斗争上。这种矛盾也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闻一多先生在孟浩然一文中说:“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二种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就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就永远不谐调,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孟浩然的一生正处于这样心灵矛盾的常态中。因为孟浩然心理上有这种矛盾,就导致了他的诗风前后也有所不同。他早年的一些诗,常常具有浩大的气势,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如他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赠张九龄的,他希望张九龄推荐他做官。这时孟浩然正在广陵、洞庭湖一带漫游。诗写得气势磅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把当时文人学士的心情写得很生动:正处在极为繁盛的时期,想一登仕途以建立功业的迫切心情流露在字里行间,临渊羡鱼、坐观垂钓,正是入仕之前希望张九龄荐用的心理。这首诗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是很有名的,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李白、杜甫、韩愈写洞庭湖一样,均为不朽佳作。但到后来,他的诗风有了转变,转向了追求宁静秀美,这与他后来终身不仕的经历有关。这时所写的是大量的田园山水诗,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舟中夜宿,所见景物是很多的。但他只写了暮烟笼照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朦胧中显出开阔深远,灰色里透着明净澄澈。一缕淡淡的乡愁就弥漫于这样一个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分不清是景是情,而是一种情景一体的浓烈的氛围。任何与这一气氛无关的景物与情思,他都淘汰了。而创造这样一种境界,为的是把那一缕淡淡乡愁传神地、自然地抒发出来。这其实就是诗歌意境的净化与提纯,正是他艺术上已经成熟,已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表现。再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农村里请客,杀一只鸡,用新收割的谷米来煮饭,这就是很好的款待了。那里的饭菜不一定多么丰盛,好处在于它的新鲜。开头一句“故人具鸡黍”里的“鸡黍”,固然是用论语里的典故,可是我觉得孟浩然的这位老朋友也许是邀孟浩然来尝鲜的。不过尝鲜也还不是他的本意,本意是去欣赏、领略那里的田园风光,说说闲话,休息一下。那里的风光是怎么样呢?第三句和第四句这样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村边合”,这句是近景,“青山郭外斜”,这句是远景。这村庄在绿树的环绕之中,自成一统,幽静得很,可是又并不偏僻,还看得到城廓,而城廓的外边还有一道青山蜿蜒着,好象是这村庄的陪衬。下面两句是写宾主临窗对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户,对面就是场院和菜地。举起酒杯来,谈话的内容无非是庄稼长得怎么样。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之中,什么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可以抛到一边去了。诗人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里的生活,所以临走的时候就不客气地告诉主人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预约,这是期待,也是对这次来访的满意的表示。这首诗写田园的景物,清新秀丽;写故人的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的生活,也写得简朴可爱。诗人的心情在这个时候也显得年轻了。这是孟浩然很好的一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作客农村的一番景象,恬静的田舍、真挚的友情,浓烈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生活的喜悦。这也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感情基调。正是这种感情基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种外恬淡而内明丽的风格。尤其是“绿树村边合”一联,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他的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非远,颇觉轻扬。”(诗薮)是很中肯的。我们将孟浩然诗一王维诗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孟诗的着力处是一个“淡”字,而王诗的着力处是一个“静”字。闻一多先生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