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家庭教育主题资源.doc_第1页
30个家庭教育主题资源.doc_第2页
30个家庭教育主题资源.doc_第3页
30个家庭教育主题资源.doc_第4页
30个家庭教育主题资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教育主题资源30个话题:【话题1】:这六个学习误区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你还在延续吗?常有父母抱怨,现在做家长真心难啊!的确,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那么身为家长的你,是否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以下认识上的误区呢?我根据与众多家长沟通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罗列了6条常见的教育误区,供家长参考。【误区1】小学阶段的孩子应该由大人陪读。(关键词:陪读)尽管许多学校都要求家长应当对孩子进行陪读,但很少有老师会明确告知家长该如何进行陪读?很多时候,老师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和责任转嫁给家长罢了。根据我对孩子们的观察发现,家长陪读稍有不慎,对孩子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其中最大的害处是:在孩子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家长的陪读使得孩子失去了形成自觉意识的时机,这对于他日后的学习生活而言只有坏处。因此,我认为,家长最好不要陪读,如果一定要陪读,也应做到“点到为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是,1、督促他,但不哆嗦唠叨。两三次提醒无果,就不应再提醒了,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2、检查作业,但不是批改作业,只是了解孩子完成作业的质量如何,心里有数即可,而不要替他改正错误。3、此外,我还鼓励家长做个有心人:在检查作业的同时,把你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周和孩子一起反思,帮助他成长。【误区2】:超前学习是必须的。(关键词:超前学习)在教育上,有时候“多”并不比“少”好。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超前学习,会使得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为轻松,更有自信。这也许可以算是超前学习的一个短浅的好处,但是缺点却更多更深远,让孩子形成了很多负面的错误认识。比如,认为只有通过“提前学习”才能把学习学好,从而对此产生依赖,而不再相信自己具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那都是即时性的),或者不愿意自己花力气去钻研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让孩子丧失“学习能力”。又比如,因为提前学习了很多内容,从而使得孩子认为反正都学过了,学校里很多内容都是“炒冷饭”,就可以不认真听了。此外,还会影响孩子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把学习当作是任务。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不快乐的,提前学一遍、学校学一遍、还要再复习好几遍,如此重复的学习怎能让孩子对于所学的内容感到快乐呢?所谓打基础,是指一些关键性的习惯和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与其让孩子重复学习,还不如花点时间研究下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的学习内容。【误区3】:孩子即使考得好也不能多夸奖。(关键词:夸奖孩子)首先,孩子因为考试考得好而感到很开心,同时愿意和自己信任的人(例如家人)分享快乐,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与他分享?出于家长“好意”的“泼冷水”只会让孩子感到失落。其次,每个孩子在考试前都该对自己有一个评估和预期,如果孩子达到了预期,就该多鼓励他,而不要在他高兴时说:“别骄傲,有人成绩比你高呢!”。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平平甚至不太理想的孩子,更是需要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何况,家长要理解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骄傲了会考砸),孩子是没有这样“居安思危”的意识的。我想特别提醒家长:你的态度不可超过孩子对此事的反应。有时家长看到孩子考得好,表现得比孩子还高兴,这就助长了孩子“翘尾巴”。此外,人都会骄傲的,何况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我建议家长,如果你发现孩子在此后的学习中,其“翘尾巴”已影响他的学习状态,就该介入了。具体的方法是:先引导他认识到自己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如此前,然后和他分析此前考好是因为其态度和习惯,如果学习状态不如此前,成绩就会退步。然后问他:“你是希望退步还是保持进步呢?”家长一定是要在事情发生时介入,而不要指望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的敲警钟会有多大效果。要相信孩子会在挫折中慢慢调整,成长起来的。【误区4】:孩子粗心=不用心学习。(关键词:粗心)对于小学阶段的具有平均能力的孩子而言,只要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良好,对于学校测验考试的题目应该基本都能完成,难题并不多。而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会不会做”,而将粗心归结为态度问题,不再深究。粗心其实是个很复杂的,并不仅仅是态度问题。孩子粗心会有很多原因,家长应该和还孩子一起分析其中的深层原因。例如,孩子经常抄错。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书写不好,例如,把5抄成3而导致解题错误。那么家长就要帮助孩子解决书写问题和草稿整洁问题。又如,孩子经常看错题,这有可能是因为他快速阅读的能力问题,那么,可以用看车牌记数字的方法帮助提高快速阅读的准确率。还比如,有些粗心可能就是因为孩子对于某些概念混淆不清等等。此外,不建议家长对孩子说:“我只要求你少粗心,你又不是不会做。”这会使得孩子认为“粗心不是个大问题,只要会做就行。”我建议家长,不该将孩子的粗心一股脑归为学习态度,而一味训斥。更不能不把粗心当回事。孩子的“粗心”比“不会做”更需要被关注。【误区5】“快速作文班”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关键词:写作)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读多了,写作技能也就形成了。有家长说通过阅读提高写作,那岂不是效果很慢?其实这是错误的,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才是真正的捷径。孩子一旦掌握了阅读这个“大技”,无论什么年级,什么作文要求,他都可以驾驭,而且提高速度是越来越快。而让孩子上所谓的“写作技巧班”,到头来,孩子只能一辈子在上写作班,写作对他却依然还是个问题。所以,我常对家长说,一个“好”的作文班,孩子只读一到两学期,入门就行了。而“好”的作文课,一定是能让孩子不畏惧“写作文”,让孩子能够说真话的。有了这一点,再加强课外阅读,相信孩子的水平是一定会有提高的。我建议家长首先要想办法改变孩子对于写作的畏惧,这可以鼓励他写写故事、儿歌、书信等。此外,与其让孩子上“快速写作班”,还不如节省下时间多进行课外阅读呢!【误区6】课外阅读就该读有用的书。(关键词:课外阅读)有一次,和一位语文成绩较差的孩子的家长聊天,她说自己很茫然,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的阅读理解和作文都扣分很多。要知道,她每周都花时间和孩子一同阅读分析作文书,还给孩子报了“阅读理解”补习班。其实,她的孩子挺爱看书的,但平日里作业太多、课外辅导也多,把她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压掉了。孩子很爱看杨红樱的书,但妈妈认为那是“无用”的书,不太同意她看。这其实是许多家长的误区,认为只有读作文书,才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做阅读理解练习,才可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其实这些功夫都是事倍功半的。“有用”和“无用”,只是家长的标准罢了。对于孩子而言,只有“喜不喜欢看书”、“有没有好的阅读习惯”的问题。家长要解决的是这些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爱看书,你又何必去限定他看书的范围呢?毕竟,阅读是很个人化的行为,每个年龄段,每个孩子,他们都会拥有不同的喜好,而这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后来,和那位妈妈沟通了,让她多留出点时间和空间看书。结果如何?孩子着实高兴,隔天就得意地告诉我:“那天回家路上就买了书,现在已经看完一本了”。而在之后的作文课上,我就发现了她的一些小改变,叙事的情节性加强了,还冷不丁有些小幽默。呵呵,我想这会不会就是集中阅读的结果呢?【话题2】:培养孩子时间管理有“大陷阱”常听我们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概念,真让人头疼”;“我的孩子把大把大把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事上,看着我们真着急!”;“到底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特别是对于学龄孩子的家长,这已经成为父母们普遍抓狂的点了。许多善于学习的父母参考了各种“老师”、“专家”给出的建议,想出了“妙招”用来提高孩子的效率,应对孩子“浪费时间”这件事情。比如说,与孩子约定一个完美的作息时间表。这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家长与孩子签订的今年上半年的约定。(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小编用图文代替了原表,内容几乎一致)看完这样一份约定,各位有啥感受?“这是一份完美,但不具有可行性的约定。”“这也太细了吧,没有任何灵活性。”“一天都过得没意思,就是机器人嘛。”“如果这个孩子真能做到,得要多大的意志力啊。”是啊,这是一份多么完美的作息时间表啊!如果拿这份时间表与孩子进行约定,想必不用多久,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就会有所改善了吧?或许这就是家长采取此“妙招”的初衷。然而,小编我斗胆说一句,这个方法最后一定是无效的,甚至还可能导致更糟糕的亲子关系。其实这就是我们对于孩子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中的一个“大陷阱”徒有完整性而忽视意志力。也许有家长会反驳,“这个方案是我和孩子一起制定的,他自己也是答应的!”的确,孩子是与你在约定时达成了共识,但他最后一定无法履行。心理学上曾有个著名的实验论证过这一点,我们人类都有这样的毛病我们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执行力,计划时想得很容易但执行却很难。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这件事情上,我们常常就会陷入这样的怪圈,以为一个完美的计划,就能塑造孩子的行为,孩子有了具体的执行标准就能像“机器人”一样去操作。同时,另一个理念会让家长在这个“陷阱”中越陷越深,那就是“习惯成自然”。当孩子像机器人一般地根据计划去实施,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后,只需要21天,孩子的习惯就能养成。可真的是这样吗?No!绝对不可能。孩子很少具有这样的意志力支撑到习惯养成的那一天。所以,请警惕这个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陷阱”,否则你将会在与孩子无休无止、循环往复、不断升级的亲子冲突中挣扎的度日如年,孩子感受不到成人对他的爱与尊重,内在对任何一件事都缺乏真正的动力,机械地执行着一切,天哪,简直不忍直视。从个案来看,许多家长对孩子习惯养成的要求过于苛刻,结果孩子就以各种方式予以抗争,拒绝与父母沟通,甚至破罐破摔。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规避这个“陷阱”呢?其实与孩子一同制定作息时间表之类的计划若处理得当,对孩子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是有作用的,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可执行性这是最为重要的前提。要知道,孩子并非不喜欢高效的学习方法,许多学习好的孩子都是采用了这种计划表、任务表来管理自己。但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如果方法不当,那么有可能就会扼杀孩子“向善”的动力。所以,一定要与孩子商量,明确地由他告诉你这么做可行,并为他着想可能的阻碍,必要时利用家庭会议的形式解决分歧点,多方讨论而出的计划远比单方面的“霸王条款”管用。每一个条款都要有孩子的参与,估算出执行它需要的时间量,可以适当宽裕些,若有多出来的时间可作为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若临时有变故也不至于影响接下来的任务。2、以“粗”为主在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时,我们切忌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仿佛只有所有东西都安排计划好了才行。其实,我们作为家长,只需要抓大放小定方向即可,尤其是与学习相关的部分。比如小学生,每天晚上8点之前做完作业;8:008:30户外散步;8:30刷牙、洗脸、洗澡、上床睡觉。如果睡不着就看课外书籍,课外书籍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第二天早晨6:307:00晨读时间,读什么是孩子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无需把所有细节都规定好,要留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并且要允许孩子跟你之间的约定有出入,千万不要在细节上把孩子“折磨”得筋疲力尽。3、多用正强化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家长想要孩子能够有好习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要学会动用自己“行使权力”的资格,强化孩子对于计划的遵守和执行。比如,“今天比昨天进步了,能够按时完成了。”“时间今天在你的手里是手下败将了,你能够掌控它了。”这些话语对孩子就是一种正强化。*以下分享一些家长对于那份约定的看法,看看他们的现身说法是否能够给您更多的启示和警示。From俊俊爸爸(化名):我们每个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如果觉得孩子不合家长之意,就会想尽办法给孩子提要求。签订约定是家长常用的办法。但是约定究竟有什么用,估计很少会有家长事后宣称,自己的孩子完全按照约定做了,而且很快乐。相反,家长和孩子肯定是在不断的冲突,不断的讨价还价中进行较量。这样孩子对学习,甚至生活会越来越没有兴趣,家长筋疲力尽,最后不了了之。家长无法坚持,孩子对约定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明显的后果是,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没有意志力,没有规矩。孩子认为,约定就是搞个形式,有什么关系。在小的时候孩子还会表面顺从,到了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够强大了,就会彻底逆反。这时事情就大了。作为过来人,谈谈我的一点教训。我家孩子现在高一,对学习毫无兴趣,现在一谈到学习读书就会头疼。我们与孩子进行过深入交流,孩子告诉我们实际上在初中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就对作业产生了厌恶。但是我们家长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有那么严重,也没有理解孩子的苦。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家都知道问题多多,但是我们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没有去理解孩子,而且往往是与老师一起,对作业问题给予了过分的关注。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势必产生对上学的厌倦。期间我们也曾经与孩子签订过约定,也是在商量的基础上让孩子自己写下来。比如说回家要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什么时候可以玩一会游戏,什么时间要睡觉,什么时间要起来等等。但是实际上,即使孩子能坚持几天,要始终做到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想一想大人上班工作也是不可能天天如一的。期间为了让孩子做到约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唯一的后果是:作业照样没有做好,越来越拖拉,而亲子关系还越来越僵,孩子在家长的权威下勉强过日子,但是为青春期的叛逆埋下了种子。我家孩子后来就明确告诉我们,写下来也只是暂时顺从一下我们,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里面有一条能玩游戏。实际执行中作业问题可以找种种理由来搪塞家长。与孩子去斗智斗勇,害了孩子,苦了家长,你也永远赢不了他。与孩子做一些约定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约定能有效执行。如果约定显然脱离实际的,做不到,还不如不做,做了只能起反作用。时间表是如此细,问一下这个家长,你如何监督?如果监督不了,如何知道孩子是否遵守了?既然做不到,就是一种对彼此生活的限制。即使你能监督,那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还有意义吗?孩子是机器人吗?如果是机器人,去买一个就行,你养他干嘛呢?*From 豆豆妈妈(化名):看到这份约定,心里十分不是滋味。这位妈妈得有多无奈才制定出这份“环环相扣”的一分钟都不浪费的时间表呀。想来孩子的时间观念和学习效率一定让妈妈焦虑万分。另一方面,一个中学男生能放弃自己的玩耍和运动时间,和妈妈一起制定并同意执行这份明显“对他不利”的约定,可见他是多么想急于改善自己,博得妈妈的欢喜啊。看着这份似曾相识的约定稿,我心中都是满满地歉意和愧疚。我在儿子一二年级时也制定过类似的约定。可都没能执行下去。我自认为能把吃饭洗澡都精确到具体几点几分,一定能让孩子提高时间观念和意识。可结果却越来越糟。每天工作上的点点滴滴、儿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家里的大事小事样样都要安排妥当。最难的就是儿子的学习,早上听英语磁带,晚上写作业,周末补习的选择和排课顺序,每件事情都要我提醒、安排。看儿子的表现好像都和他无关,这学习都是我的事情,他只是无可奈何地执行着我的“命令”。这一切一切都逼得我几近发狂。经常会为学习与儿子发生冲突,弄得家里无论是亲子还是夫妻关系都非常紧张。在今年过年前,我突然病倒了一个多月,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孩子的学习也管不了,这时离期末考试只有一个月不到了。孩子每天以他那草草了事的态度(依我看)写完作业,摇头晃脑地拿着书进行着所谓地复习,看着就着急,但没办法,我有心无力。只能靠他自己了。成绩出来后,我发现与我每天盯着督促唠叨时没什么两样。分数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依旧是在班上摆着尾巴。而这时,黑管老师告诉我,孩子提出要学小苹果。不得已,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老师凭记忆教了一小节。不想,这孩子第二节课就带着自己在网上查找的整首乐谱一定让老师教他,并用了一周时间熟练地吹出了该曲子,可见兴趣的动力有多大。这时我想明白了:我以前管得太多了,你要几点干什么,怎么干,没太把他的想法当回事,这是不尊重孩子的做法,是不是应该让他自己学着安排,即便不合理,吃亏了,他也这么大了,吃了几次亏,他自然会调整的。慢慢应该把学习这件事还给他。让他自己来安排。我要做的就是一旁默默地观察,给予鼓励,以兴趣做为引导,并在恰当的时机指出不足、给出建议。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妈妈要想清楚,到底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是要一个毫无自信,畏畏缩缩,还是要一个身心健康,自信满满的孩子?妈妈更要从内心承认并接受有缺点有不足的孩子。多看孩子好的一面。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鼓励他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做到这一点相当难,我也是经过在SPC的不断学习,经过各位专家教授的鼓励下,花了很长时间才调整了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话题3】:导致沟通障碍的三大元凶!你有吗?1、 心不在焉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有人都被迫加速行驶,在沟通模式上,我们也变得快餐式,表达都尽量用最简单的词语,这就很容易导致问题。“心不在焉” 很多情况并不是故意的,经常是你手头有其它事牵绊你,或是有其它更有吸引力的信息让你分心,因而忽略了眼前与你交谈的人。 “心不在焉” 最有可能导致沟通直接中断,甚至会引发冲突,埋下了日后互相争吵、指责与疏离的隐患。 你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吗?当我们说感同深受的时候,有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你的焦点是放在对方身上,你是否把太多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的东西上了?有些夫妻在对工作,对孩子的问题上耗费了太多心力,导致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总是不考虑对方需要的,他们的心没有放在眼前这个人身上,长此以往,关系就很容易出现裂缝。2、 刀子嘴豆腐心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景,当你把伤人的话一说出口,就恨不得马上全都咽回去?因为你突然意识到了,这不是在表达你的本意。没错,这种情况意味着你可能存在着 “刀子嘴豆腐心” 的问题。 这种情况比较多的出现在那些强势、但又特别想维护关系的人的身上。他们希望自己能捍卫住关系,经常主动地发起沟通,但是一开口,却又是充满着压力、责备与抱怨,结果当然就事与愿违。 事实上,夫妻关系之间的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前三分钟的对话内容就可以决定夫妻这次对话的结果。如果对话的前三分钟充满了否定、责备与抱怨,这次对话的结果基本都不会如意。 如何来避免这一类的问题呢?心平气和地开始第一句话是最为关键的,有太多夫妻惯性的发起沟通就是用负面的词语,如:“这几天真是太没意思了,我们到什么地方去玩玩吧?” 这样的开启方式往往会影响整场对话的效果。不如改为:“老公快来看,这篇微信里说的那些地方我从来没有看过,感觉刺激又新鲜,还记得我们以前一起去野外度过的那几天吗?我们计划一下,大家都方便的时候就动身吧!” 当然,如果你实在是学不会上述对话方式,导致火药味已经产生,那么立刻 “刹车” 冷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你可以事后再寻找一个好的契机表达歉意,再做交流,万不可火上浇油!这对亲子沟通极为重要。事实上,只要父母时机对,第一句话态度好,孩子一般都愿意好好沟通。3、 指责抱怨当确实有所不满的时候,抱怨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你绝对需要记住的是,不可无休止的抱怨,没完没了的指责。 你可能很关心这里面的度在哪里,很简单,“对事不对人”。你可以说某件事情让你觉得很不爽,甚至影响了你,但是你绝对不要说,某个人的品质让你觉得很不爽,或是用绝对化扩大化口气 “你一直都是 ”,“你总是 ”,这会杀伤关系,并直接导致无法继续沟通。 指责和抱怨会让对方立即进入防御状态,防御状态信息不通畅,沟通就会无法继续。你可以尝试用中立的态度表达对方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不便,这样会促进彼此的了解与沟通。如,“你曾经是答应过我今天把文案给到我的,但是你没有,这让我无法开始后面的工作!”,但是你绝对不能说,“你答应我给我却没有给我,实在是毫无责任感!” 这里面的差别各位读者可以自己揣摩一下。编后记 事实上,还有许多经常会导致沟通失败的情况,如顽固不化,宣泄不当,有意回避等等。当然,比起上面的三个,它们并不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您有任何沟通方面的问题,或是想要了解更多沟通技巧的知识,可以参加我们 SPC 本周六的父母高级研修班的课程,心灵导师叶斌教授将为您实战解析与演练这些技巧,相信您会收获更多!【话题4】: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站在孩子的高度和角度,你会看见一个和我们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平时你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吗?你看见孩子眼里不一样的世界了吗?孩子看见的不一样曾经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妈妈不明白,一向喜欢玩的孩子怎么会排斥又漂亮又热闹的商场?但是当她蹲下来询问孩子原因的时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见一条条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点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反倒让人非常不舒服,而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见这些的。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家长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掌握孩子的听觉、视觉与理解特性。许多爸妈会从大人的角度,和小孩互动,间接或直接安排甚至命令孩子怎么做、怎么玩、玩什么。其实小孩就是小孩,他身体和思想的高度都还有待成长,如果站在大人的立场,就很难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蹲下来的四大理由大人们总会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才能明白,孩子究竟要什么,大人给的,是否就是孩子想要的。1、更好了解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哪些做法对孩子是好的,而哪些做法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只有蹲下来,才不会用大人高高在上的态度,自作主张地决定孩子该干什么,才能发现,现在怎么做,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2、切身体会孩子的感受大人总会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觉得我在某个场合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一定也是这么想的。实际上,孩子由于和你的经历并不相同,感受也会完全不一样。可能让你开心的事情,他并不开心,你喜欢的场合和物品,也未必能博得他的欢心。试着想想,在孩子的角度,他会怎么想?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才不至于用你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3、更有效地和孩子沟通如果你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很好地和孩子沟通呢?只有愿意蹲下来的父母,才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和孩子对视,用 “平等” 的心态和孩子交流,不是高高在上的长辈。站在孩子的角度,家长才是真正地为孩子考虑,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亲子感情也会更进一步多发现孩子积极的一面,如果出现消极的东西,要对自己说这正好是我跟他沟通的一个契机,还好我发现得比较及时。4、促进孩子的发展只有了解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处在同一角度,想想如果自己是个小孩子,会怎么对待这件事情,这样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建议,让孩子的发展更为顺利。如果总是站得高高在上,根本就不可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不能给出合适的指导,或按自己的标准和想法来要求孩子,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看懂孩子的玩耍“我家的孩子太爱玩了,真的让人头痛。” 当你因为孩子天生俱来的“本事”而大伤脑筋或感到麻烦,甚至担忧他因此耽误学习、跟不上别人时,其实,你极有可能弄错方向了。孩子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学这个学那个,而是玩,在游戏中学习,在玩耍中发掘潜能。若是你按照自己的要求逼他学习,那就适得其反了。玩耍是 6 岁之前孩子探索世界、学习成长的最佳管道。孩子通过玩耍,碰触对他而言是陌生且充满各种可能的人、事、物;也通过玩耍,反复尝试和练习。对他来说,熟悉的世界运作模式,即是那个游戏的小世界,在大人看起来真的很小,但是对孩子来说,小世界里却可以在每次的游戏中,拥有许多不同的大发现和大挑战。大人不仅要支持孩子游戏,还要陪着孩子一起游戏。当然,大人陪孩子一起玩耍的基本守则,应该建立在与孩子的 “对等平视关系” 上,而非传统上对下的观点,孩子才是游戏互动关系中的主角。蹲下来是对孩子的尊重蹲下来看着孩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游戏 你的这个小小的举动,实际上是对孩子莫大的尊重,不会让孩子出现 “低人一等” 的感觉,也不会觉得你是在拿家长的身份压制他、命令他。从心理上,对蹲下来和自己说话的父母,孩子的接受度也更大,他不会有被压迫的感觉,不会因为父母的 “高高在上” 而产生压力甚至叛逆的心理。当批评做错了事情的孩子时,不要居高临下地斥责他,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错在哪里;对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蹲下来,告诉他你想他怎么做;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时,蹲下来,用孩子的思维思考一下;看见孩子好奇地盯着什么时,蹲下来,看看在他的角度能看见什么精彩的内容 不要总是拿出你家长的身份,命令你的孩子该怎样做,不愿意放下你的权威。不要让你的孩子总是仰视你,他也需要你在平等的位置上,给他指导和帮助。愿意蹲下来的父母,才可能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切身体会孩子为什么会有你不能理解的举动。编后记虽然并非每位父母都能熟稔于和幼儿的互动对答技巧和游戏方式,但是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也都隐藏有一颗童心,只是常常会忘了激活那颗童心的“魔法咒语”罢了。其实窍门很简单,那就是蹲下来。蹲下来,不仅能拉近和孩子的空间距离,还能拉近和孩子心灵的距离;蹲下来,你和孩子之间才是平等的;蹲下来,你才能看见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小小的一蹲,你和孩子都将跨进一大步。【话题5】:孩子为何总是不快乐?七岁情商决定一生体验文章导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研究表明:人生的头三年,是大脑细胞最活跃的时期。三岁前后是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孩子很多好的人格特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作为孩子所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与孩子情商的培养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情商启蒙老师。让你家宝宝的情商赢在起跑线上,你是否能胜任孩子的“情商教练”呢? 宝宝呱呱坠地后开始不断接收周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来源于父母及家庭环境。古语有言: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宝宝的发育过程中,父母与之朝夕相处,对宝宝的身心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要低估宝宝的模仿能力,宝宝的情商多源于父母的影响。 仔细回想:在教育孩子时,你是否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怎么越长大不 !” “你看人家谁谁比你 !” 你是个高情商的人吗?在教育和引领孩子时,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爱他的,其次要注意摆脱自身的负面情绪,还要让孩子觉得是可以与你平等交流的。独生子女的情商培养 如今独生子女非常普遍,而很多独生子女显现出个性上的缺陷。权威学者曾总结独生一代在个性发展上有6大问题:自我成就动机低、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力弱、不懂友爱和关心他人。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父母都忙碌于工作。因忙碌没时间陪孩子而想尽办法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搬到孩子跟前。殊不知,这样的“万事俱备”会让孩子从小缺乏自我成就动机;而独生子女作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父母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都怕化了,最后极可能惯出“小霸王”,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稍不顺心就乱发脾气,不易理解和体谅他人也不懂与他人分享。 所以在独生子女的情商培养上,责任感、独立性、同理心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想要获得,就必须有相应的付出,而非一味地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同时要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尊重与理解他人。做对 4 件事,培养高情商宝宝情商是生活的动力,是影响个人健康、情感、人生成功及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宝宝情商的培养主要包括辨别情感、运用情感、理解情感和管理情感四个过程。 1、帮孩子传达情绪 多和孩子做情绪对话、描述不同的情绪,以孩子的方式用语词说出孩子的感受。由于词汇量不够,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有限。孩子常常不能够很好地描述他的感受,这需要父母帮助他建立一个情感词库。比如当宝宝常驻商场的某个橱窗时,你可以问:你想要买它是吗? 如果你决定不给他买,当宝宝没有达成所愿表现出失望的神情,你可以问他:“妈妈 / 爸爸没有给你买,你感到失望了 / 不高兴了是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情绪的前因后果有所认识,并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说出他的感受。而你则要认真倾听宝宝的情绪表述,比如他可能会告诉你他为什么想要这东西。 2、鼓励孩子与人相处 孩子越早和群体接触越好,接触越多,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越佳,尤其是与同龄孩子之间的相处,是父母无法替代,对孩子的情绪理解和发展十分重要。通过与同龄人的相处,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而且每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影响他人的反应,也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和同伴的情绪,并在感知他人情绪中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 3、教孩子学会冷静 情绪发生后的六七秒钟是情绪管理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的情绪反应往往是很直接的。让孩子学会冷静下来,能够帮助很好的掌控孩子的思想、情感和需求。比如当孩子吵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告诉他:宝宝乖先别哭,告诉妈妈 / 爸爸你为什么要它? 等他冷静告诉你他为什么要的时候,他就能听你告诉他,你为什么不给他买;如果他能理解和接受你的理由,说明他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他能反过来说服你给他买,那么你的宝宝就是情商小高手了。 4、让孩子学会选择 让孩子去选择是尊重孩子的特性,也是激发孩子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好的情商培养,事实上是帮助孩子造就精彩的自己。鼓励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定制定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宝宝,你觉得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你觉得你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同时和他约定:如果你这样选择了,你就要做到 让孩子在选择中培养自主性、自制力和忍耐力,将情感与理智结合。 编后记 情商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它是可以准确量化的,如果您对于情商课程感兴趣可以选报我们最新的父母教练培训,里面有专门涉及培养情商的课程。下面这些题目中所涉及的维度可以鉴别你家的宝宝是否具有高情商,以及是否有潜力成为高情商的孩子,你可以简单对照一下,当然,不符合也别气馁哦,情商是可以训练出来的!1、情绪大多稳定、开心;2、面对压力能冷静应对;3、碰到挫折(困难)能冷静应对;4、生气时能以合理的方式表达;5、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能理性相处;6、和师长、同学相处愉快;7、在团队中合作性强;8、想法积极乐观;9、沟通能力佳、说服能力强;10、懂得察言观色、礼貌应对他人;11、有同理心,懂得为他人着想;12、有能力安抚别人的情绪。【话题6】:改变 | 请记住!孩子永远需要鼓励!看看我们目前的家长,你不难发现,他们普遍都对自己的孩子不自信,于是通过过分的关照缓解这份焦虑,而这样的教养方式却持续地给孩子带来沮丧和失望感。也许有些孩子起初会因为有人在保护和关注着他们而高兴,但随着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后,我们的教养还是不断地传递这样的信号给孩子:你很弱小,而爸爸妈妈很强大,没有爸爸妈妈,你是不行的。不如想象一下你与一群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你的超人精英们在一起的感觉吧,你还有勇气展现自己吗?孩子的感受和你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他们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觉得自己能力甚微,却始终不放弃成长的勇气。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孩子都在努力克服着自己这种渺小羸弱的感觉,以成为家庭内平等的一份子。然而,当他们在拼命努力尝试找到自己定位的时候,却不断地遭到当头棒喝,其中的有些挫折不可避免,然而我更想说的是,我们目前普遍的教养方式让他们感到沮丧气馁。这绝非危言耸听,请看如下这么几个常见的家庭场景:1、刚满三岁的小海在妈妈做晚饭的时候试图帮忙把盘子和碗放到餐桌上,妈妈见状立刻从他手里把盘子抢过来:“别动,宝贝,你会把盘子打碎的。”2、三岁多的琪琪在妈妈打理晚餐的时候,她拿起盒装牛奶准备往杯子里倒牛奶,妈妈抢过了牛奶,和蔼地说:“别动这个,亲爱的,你还不够大,牛奶妈妈倒,你可以摆放餐巾纸。”这是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场景,我们承认这些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现在我们假想一下如果不这么做会怎样,就算小海打碎了盘子,他不会对自己不满,你很好地保护了他的自信心,就算琪琪把牛奶倒翻了又怎样?损失一些牛奶和孩子的自信,哪个更重要?当然,事实上小海不一定会把盘子打碎,而琪琪也不一定把牛奶倒翻,这更多的是两位家长的焦虑所致。而我们的焦虑已经阻碍了孩子在挖掘自身特长优点过程中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阻挠总是出现,他还愿意主动帮拿盘子、倒牛奶吗?许多孩子们无意间展露的优秀品质,为了融入这个家而发展自身能力所做的努力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我们打碎了。琪琪妈妈的做法相对巧妙一些,告诉孩子现在太小,等大了就可以做了。可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却不会有什么不同:“我不够好,我能力不行,未来可以?谁知道呢。”那么即便孩子打碎了盘子或倒翻了牛奶,就一定是坏事吗?当然不是!从鼓励孩子的角度来说,这甚至更有利。我们要意识到:孩子做某件事的努力失败只说明他的经验与技巧还不够,与他的内在品格和个人价值一点关系都没有。家长对孩子失败结果的淡然所传达出的信号非常积极,能够接受彼此犯错,这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成长氛围,甚至,我们大人也需要。最后,我也想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父母们一些鼓励:你可能会觉得本文的理念非常正确,也可能不是,无论如何,我和你们都犯过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过自己的错误,就不需要学习了。指出父母的错误并非责怪你们,当你们感到挫败的时候,不要自责,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怎么做能让现有事情变好”上面。当你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奏效的时候,为自己喝彩吧,当那些老毛病又犯了的时候,也不要责怪自己,你要做的和孩子一样:激励自己,慢慢提高,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你失败的时候,想想自己做得不错的时候,继续尝试,总是对错误耿耿于怀只会阻碍成长。承认自己会犯错误,这并不影响你的个人价值,相反对你保持勇气非常有帮助。要知道,家庭氛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是否在彼此鼓励着。【话题7】:孩子自控力培养的5个要点自控力是人们根据当下的情境,任务的要求与自我的目标调控自己抵制诱惑,摆脱干扰并顺利执行的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在校破坏纪律,学习拖拉,网瘾,厌学以及各种情绪障碍,可以说,这么多问题无一不与孩子的自控力有关,对此,著名的儿童问题专家陈默老师有话要说。自控力不好都是教育的问题吗?不是的,自控力必须依赖于神经的发育,很小的孩子几乎没有自控力,因为他神经还没有成熟。这与一个妈妈在孕期的宫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无遗传病?营养睡眠如何?情绪是否愉悦?有无滥用药物酒精烟草?这一切都会直接导致胎儿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神经系统。如果一个胎儿先天的底子就没有打好,就很难发展出较强的自控力。新生儿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育每天都在进行,这一进程持续贯穿到孩子2岁以后,当孩子得到了母乳喂养,建立了较好的母婴依恋时,他的神经就不容易突然短路和失控,而如果他经常有被抛弃的创伤,吃喝拉撒没有得到及时的照料,他的人生底色就确定了:世界是不可控的。那么,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对于神经发育已经定型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是否再也没有弥补的办法了呢?当然不是,且听陈默老师逐一道来。自控力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人会具有较好的自控力?通常,这与如下三大因素有关:1、认知水平。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孩子能够分得清什么样的场合该做什么样的事,有些孩子能在上课时认真听讲,而有些孩子就会嘻嘻哈哈,这与他们对此的认识程度密不可分。在许多家庭,孩子是全家人的中心,几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着他转,这样的孩子就很难学会察言观色,当来到一个公共场合时,平日里自己皇帝般的待遇不见了,就容易用破坏纪律和任性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事实上,他并没有“这里不是家,这里有这里的规则”的认识。2、动机水平。众所周知,动机越强烈,我们越是有可能坚持到底地完成某任务,而孩子的动机显然是在耳濡目染之下形成的。孩子是否对某一事物充满着渴求与信念?当家长总是采用外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容易削弱动机水平,外在奖励得到了以后很快就会失去吸引力,我们的孩子常常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就是因为他们被我们满足得太多了,没有匮乏的感觉,当然是提不起多大兴趣的。3、情绪稳定性。一个人什么最容易失控?情绪!而一个孩子情绪容易失控多半都与妈妈有脱不掉的干系。什么样的妈妈能够养育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呢?这与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与学历都毫无关系,重要的是你是否渴望做一个母亲,是否向往着生育孩子,没有思想斗争,也没有焦虑。如果你在孩子还未出生的时候就犹豫要不要生下他,孩子出生以后又前怕狼后怕虎的,那孩子的情绪就会永远处于紧张之中。如果你把给孩子喂奶,哄孩子睡觉,陪孩子玩耍视为一种快乐的天职,长大以后无须费多大劲孩子的情绪也会饱满而稳定。对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自控力问题,乃至所有孩子的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家庭环境的问题。解决起来也要从营造家庭环境做起,说教只能让原有的问题更加僵化。无痕的变化往往会收获奇效。1、良好的成员关系。一个家的成员,彼此是有紧密联结的,有共同的牵挂和愿景。而许多有自控力问题的孩子,要不处于父母很少同时在家的冷清环境下,要不处于总是发生“战争”的斗争环境下。2、父母理智成熟。有些父母无论从认知水平到个性修养都非常不成熟,母女俩站一起就跟姐妹花儿一样,甚至有个案中7岁的孩子表达出要保护爸爸妈妈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几乎不可能在内心感受到安宁和踏实,会因为许许多多小事儿而产生与年龄不相称的抓狂。3、和谐的家庭氛围。上一期的微信中也提到过,如果父母感情不和,又不离婚事实上对孩子更不利,这是因为彼此的恨意纠葛会让孩子处于持续心神不宁的状态,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几乎无法心定下来学习,也很难树立一个目标贯彻到底,情绪总是无时无刻处于漩涡之中。“氛围”像一种无孔不入的文化一样塑造着孩子深层的道德感与价值观。4、孩子有自主的时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游戏时间,这对于孩子自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现在有许多孩子从周一到周日的时间几乎被父母排满了,他能做什么自己的事呢?他有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角落吗?当一个孩子被“他控”团团围住的时候,他必然也不需要发展出“自控”了。5、延迟满足的训练。要加深孩子对可以实现的目标的期待,强化孩子在获取某些好处的时候克制自己,以此来收获更大的成就与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是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等待的,着力于调动他的积极性,让他始终看得到希望又无法即刻获取,强化为梦想而奋斗的过程,并兑现所有诺言。【话题8】:孩子考试成败的关键(家长须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季节,每每这时,不少家庭都像是在热锅上煎熬的感觉,如果我们大人都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却指望孩子考试成功,无异于自欺欺人。为此我们SPC特意请来了著名的心理专家陈默老师为考生家长做关于考前准备的讲座,许多内容极其珍贵,小编我把其中的精华部分总结成文字版,希望更多考生的家长能及时看到它们。 首先我们要了解考生这一整年来都经历的是怎样的环境,社会各界都在强化高考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以及随处可见的倒计时板无一不再提醒我们考生,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考试,是一个社会重要事件。从学校来看,基本毕业班的副科全都被考试科目占据了,每天都是茫茫多的试卷,基本每个老师一进教室就对孩子上紧箍咒,因为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学生能考得更好,升学率更高,除此之外,他们不会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其他方面。再看孩子的同伴关系,据我所知,不少毕业班都是按照名次和老师心目中的好坏来排座位的,许多学生买了辅导书和补习班资料都是不和其他同学分享的,这些日常氛围无疑都在助长孩子们尔虞我诈,恶性竞争。那么,在这一切都很难改变的情况下,家庭是起到缓和还是助推的作用就会有着巨大的差别。相信所有的家长都会期望孩子能考得出色,这种期望是自然的,但它如何被呈现出来却会大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理。陈默老师的课里重点讲的就是这种心理环境的建设。你的孩子属于哪种考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总结了四类心理有偏差的考生,他们往往是处于不佳的考前状态下,家长能否及时识别将严重影响考生临场的发挥。1、高目标型的考生这类考生往往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超过自己的正常能力,比如,这个孩子正常发挥能进华师大,他告诉你他的目标是复旦,甚至清华北大。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有着很强的竞争感,很难忍受自己低于别人的现实。他们通常都会给自己疯狂地打气,甚至把自己逼到极点,这往往是家庭信念造成的,许多家长都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教导孩子“超越”,“做人上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或许是非常大的隐患,即便考试成功往往这类考生也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进入大学后茫然无措的是大多数,而一旦考试失败,往往将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2、低目标型的考生与第一种类型恰恰相反,这类考生往往学习能力不错,正常考完全具备考入复旦的可能,但对外却总表示自己考个上大就满意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往往,这类考生都承载了过量的期待,不一定是父母天天挂在嘴边,但这个信息被他捕捉到了,这样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报答父母的愿望,却担心自己无法让父母满意,用低目标来让父母死心,但是这种口头上的卸压行为到了临近考试还是为激发出来。父母要善于察觉孩子背后真实的意图,对自己曾经的高期待释疑。3、无目标型的考生这类考生比较少,但是在一些较差的学校中也不无存在。考生表现得吊儿郎当,问他想考什么他说都可以,无所谓啊,填志愿的时候一点意见也不发表,基本上就属于这一类。此类考生无法在上考场之前充分的准备基础知识,也无法进入考场后积极地调动自己,自然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4、死目标型的考生这类考生往往认定了非某一所学校不考,以女生居多。她会告诉你我喜欢财大,我就要考财大,其他学校好的坏的都不去。这种有着某所学校特殊“情结”的学生,会非常关注这所学校的一切,稍有一些不利的消息就会让她的心弦紧绷,比如其他学生也报考这所学校,听到有人说分数线要提高,或者某个老师告诉她这所学校不适合她等等。这类考生的心结需要解开最好你还是找专业人士,往往与父母小时候的某些不良暗示脱不了干系,潜意识中埋下了很深的种子。你的孩子焦虑程度几何?你的孩子在最后一个学期里有如下这些表现吗?倘若多数答案为“是”,那你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孩子,他的心理状态是不适合备考的。1、回家作业很晚才做 2、边做作业边玩手机或电脑 3、周末整天在写字桌前,但写不了多少 4、进入最后毕业班后,每次大考都失常 5、参加补课很多,但没有多少提高。孩子为何会如此焦虑呢?背后有两个很深的恐惧:其一,害怕失败。这绝不是到了高考才有的,往往哪怕在一个普通任务上,孩子都有着一定要赢的信念,这与父母灌输的信念密不可分,你把自我价值与输赢成败联系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