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专题七: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doc_第1页
07专题七: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doc_第2页
07专题七: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doc_第3页
07专题七: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doc_第4页
07专题七: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深度点拨有效解读环境伦理及案例评析主讲专家: 朱明光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任建东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作者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赵 聪 原海淀进修学校校长,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师用书主编【赵聪】两位专家好,我们上一讲探讨了科技伦理的问题,这一讲我们还是继续伦理问题的讨论,但是角度转变到环境伦理。我以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理解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这两个专题,都是不容易的,不容易表现在:高中学生可能对于科技、环境的理解比较感性,比较直观,比较表面,比如说,你问一问“科技、环境你们是怎样解释的”等问题的时候,高中学生大都不能具体回答出科技、环境等内涵的东西,而是会回答出相关的事件、事情、成果、表现等,如科技成果或者环境保护等。如果再深入问题:“科技伦理、环境伦理”,那么他们就感到比较“遥远”了。高中学生对于概念及内涵的把握需要提升,但是我想,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及价值并不能定位在理解概念及内涵上,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从经济、科技、环境的角度,看待并且深入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才是根本的目的。应用伦理学就应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的选修课也是如此。【朱明光】你说的正是课程设计的想法。(以下您从设置该专题的目的角度讲,以下是赵聪站在您的角度写的,您看是否合适?不合适的,麻烦您改一下。)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以及其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所以,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现在的高中学生从小就知道环境需要保护,而且在学校不同的学段都学习或者说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但是他们大都是“环境保护法”所说的环境保护,是与我们现在的环境伦理的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区别。环境保护法说的环境是有一定范围的,是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的环境。学生知道环境保护法,了解相关方面的内容这很好,对于我们继续深入思考环境伦理方面的问题,很有帮助。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环境保护不仅仅需要环境保护法,而且需要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了解有关“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等相关的领域的问题,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思考、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任建东】是的,学习环境伦理的内容,学生应该初步了解、知道这些相关的内容,而且不仅知道,高中学生应该能够把这些问题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等联系起来认识,增强认识世界的能力,理性面对我们国家、社会、人类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问题就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也是多种多样,但大致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那么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赵聪】高中学生对环境问题,对于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的表现有了解,而且对于它们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也有认识。但是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在环境伦理方面,也就是说需要高中学生,能够从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提高学生的进一步的深层次认识。【任建东】对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在这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人类应该如何把握协调、统一、和谐呢,回答却是不同的。比如,在环境问题上,实际上就有不同的观点,有“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这些“学说”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它们都有两个字“中心”,这些以人类、动物、生物、生态为中心的观点,我们不要求高中学生学习具体内容、鉴别比较这些说法是否合理,而是通过介绍或者说从名称上,学生就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多么重要,一直是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高中学生能够从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思考,懂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道理。【朱明光】说到可持续发展及科学发展,我们的学习这个专题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这里一定要联系“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学习内容。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并提出了统筹这些伦理关系的相关方略,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首先表现在发展目标的转变,从追求短期发展目标、过分突出发展的物质成果,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更为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表现在评价机制的改变,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CDP,转变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再次表现在发展方略的更新,全面降低发展成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就在于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着眼,用较小的发展成本实现较大的发展收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生态环境,降低生态环境的成本,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做法。二是降低资源成本,关注人们的内在生命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以及代际利益,摒弃不顾质量和效益,以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为代价来支撑发展的做法;主张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降低社会成本,关心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赵聪】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环境伦理角度看,我们要想保护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同时处理好三对伦理关系,即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环境伦理为我们处理和协调这三对关系提供了三条基本的伦理原则,需要学生知道并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三条基本的伦理原则是:环境正义原则、代际平等原则、尊重自然原则。教科书把三条并为两条,是针对高中学生的情况,减少了代际关系与代际平等原则的讲述,老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加入相关内容。教师教学用书里面有相关内容,可以参考。为了老师们教学实施,任老师是否可以就伦理原则给我们补充一些内容。【任建东】关于环境伦理原则,实际上在不同国家、不同人文背景、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人们由于立场、观点、角度的不同,有具体的诠释。我们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伦理原则的解释上,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学习的方向,并且知道环境伦理需要协调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而且需要人类不断的探求讲解。如环境正义的含义,美国国家环保局将“ 环境正义” 规定为:在环境法律、 法规、 政策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 ,全体人民,不论其种族、 民族、 收入、 原始国籍和教育程度 ,应得到公平对待并卓有成效地参与。有的学者将“环境正义”定义为减少在国家、 国际间与世代之间因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不平等环境影响。还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正义”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它不仅是国家内部的问题 ,也在国际上、世代间非常严峻地存在着。有的学者则将环境正义作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实施正义的可能性问题 ,即种际正义;狭义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所有主体都应拥有平等享用环境资源、 清洁环境而不遭受资源限制和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一是指环境享用权利与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的统一性 ,即环境利益上的社会公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环境正义”的理解解释是多种多样,但从这些说法中,我们也看出“ 环境正义” 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的问题。以二氧化碳减排为例:西欧国家对减排要求最为积极。他们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已经基本稳定,如法国60%的能源依靠核电,瑞士90%以上依靠水电,减少排放对他们的经济影响不大,而环境却能得到改善。他们要求2000年-2005年全球的排放量能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海岛国家也是积极支持减排的力量,特别是太平洋上的小岛国,他们本身排放量很小,但很怕气候变暖后海平面升高而国土不保,甚至沉入海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人均排放量很大,而核能所占的比重又相对比较小,减少排放对他们经济影响很大,他们是竭力反对减排的。中东各产油国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也是反对减排的,因为减排就意味着减少他们的能源出口量,就要大大削弱他们的财源。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排放大国,而且排放量增长很快,但又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排放量很小,要减少排放就等于限制经济发展。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问题。从这里我们看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其中包含各种关系,但实质关系是种际、代际、代内、国际、国内等不同人群在环境利益分配中的权利与责任。【赵聪】是的,这里就提到了代际关系,环境伦理原则第二条就是“代际平等原则”,关于代际平等原则,教科书没有展开,我想朱老师说一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朱明光】代际平等原则是人人平等在伦理原则的延伸。权利平等是平等原则的核心要求,代际平等讲解的关键点是代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享有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等基本权利;同样后代人也应该享有这些基本权利。当代人在追求和实现这些基本权利时,不应当减少和损害后代人追求和实现他们的这些基本权利的机会。但我们知道环境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在代际平等原则的讲解上,教师可以通过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尽量提供事例或者数字说明问题,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有直观的认识,引发他们的思考。如代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与学生的“消费观”结合起来,提倡“绿色消费”。这里讲“绿色消费”可以是经济生活必修课的延伸,也是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必修课的延伸,这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回味必修课的知识,并且通过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的学习内容,使得高中学生在伦理关系层面,面对当代人怎样对待后代人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思考,是高中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些思考有助于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高中学生公民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国家未来建设者能力的提升。【赵聪】这里朱老师提到了“绿色消费”,我们知道,绿色消费是20 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可持续性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绿色消费蕴含着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形成健康的消费观。【任建东】是的,绿色消费实质是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和注重精神消费。高中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认识到,消费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 而是一种体现人的道德价值观的伦理文化现象。消费的这种文化性表明, 消费可以区分为粗陋消费和文明消费。粗陋消费是指在不健康的理念指导下的消费方式, 比如吝啬消费、奢侈消费; 文明消费是指一种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 比如适度消费、绿色消费。谈到消费必然引起消费方式的问题,这个问题与高中学生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学生也非常有实际生活体验。消费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与社会、自然界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已成为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1. 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是指超出一定界限,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身经济状况不相适应的消费。它的特点是:(1)超越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现实的经济能力;(2)超越了自身的经济状况;( 3)造成财富的浪费,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4)满足短时期享受,却阻碍经济的长期和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渐进式提高。2. 炫耀消费。炫耀性消费通常是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它的主要特点是:( 1)心理依附性。“他们在商品中识别出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2)虚荣性。它以挥霍、奢侈消费为荣,把消费水平的高低看作是衡量一个人贵贱、荣辱的价值尺度。3. 野蛮消费。野蛮消费是人们通过捕杀野生、珍稀动植物满足自己的口欲及虚荣心的消费。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消费的“野蛮性”。具体表现为将各种珍稀动植物作为自己的盘中餐,满足一时的味觉享受,同时还将一些珍稀动物的皮毛制成各种衣饰。【朱明光】这些消费方式显然不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当代人类消费道德的一种新境界,它要求在消费过程中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购买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友好以及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兴起,是生态环境保护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产物,也是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结果。21世纪是绿色世纪,随着绿色市场的兴起和发展,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种新型的绿色消费观已逐步形成。绿色消费观更新了人们以往只关心个人消费,很少关心社会生活环境利益的传统消费观,将消费利益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利益结合在一起,认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消费利益是不可取的,从而抵制购买和消费那种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的商品。当人们购买一切商品都乐于选购绿色产品时,表明人们的消费观现已升华到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新阶段。绿色消费观的普及必将反馈到商品的生产领域,迫使采用生态技术和净化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这无疑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有利的。此外,绿色消费观又是一种现代消费观,只有当社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才可能实现绿色消费。【赵聪】目前,我们应该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经济”(low 2carbon economy) 一词是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国家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指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生活既利人又利己,可以帮家庭或单位省下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低碳社会”的今天,要把“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作为绿色消费的基本原则。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和低碳生活方式,尽力减少耗能,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尽量使用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要反对奢侈消费行为和不节约消费行为,实现低浪费。比如,在办公室的低碳方式有多用电邮、MSN,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打印纸两面用;少购买印刷品、光碟,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夏天把空调调高一度等。在交通中的低碳方式有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 多爬楼梯,省电又健身;开车不要急行急停,浪费燃料等。在居家生活时的低碳的妙招有上超市尽量少买塑料袋,自备环保袋; 淘米、洗菜的水浇花;刷牙、打沐浴液的时候把水龙头关上;电视不看了要切断电源,亮着一盏小指示灯也费电;每次洗衣都尽量把洗衣机塞满,不空转;进出家门时随手关灯,及时关电脑等。我想这些具体的做法,高中学生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平时的行为就体现了绿色消费,贯彻了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所以,在环境伦理专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懂得在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应该抵制什么,环境伦理追求的目标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生活的完整的终极的关怀以及对未来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它所关怀的是人类社会与整个自然世界整体的善恶与美丑的价值关系,是对人类生存状态与探索自然世界的实践行为的再认识与再思考,从而使人类内心生发出对大自然的爱护与怜惜,为人提供最根本的生存信念,使人类自省到生存的意义感与深刻感。【任建东】大自然不仅仅是人 “无机的身体”,还是人类精神依皈的源泉。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生存家园 ,还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然而,身为大自然塑造之精华的人类,却遗忘了生存家园允许的限度,缺失了环境伦理的关怀,在图谋人类发展的名义下,危及着自然生态的命运,也危及着人类自身的命运。构筑天人和谐的生存环境,人际和谐与身心和谐的精神家园,也已经成为人类当下自我拯救的转折点与关键时刻。人类必然应该在批判与反省中求索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与道路。而作为环境伦理追求的终极目标,就在保持内在于自然与超越自然之间的必要张力,实现真正的协调统一。人是一个既具有自然生命属性 ,又具有超自然生命属性的矛盾存在。这种独特的存在本性表明:一方面,人是内在于自然的,对自然有着先天的依存关系;人源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绝不能脱离自然而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这意味着人与外部世界除了需要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外,还必须进行“意义”的交换。通过这种特殊的交换,不但自然物成了人的 “无机的身体”,而且人类也不断展示着自身的本质力量,最终实现与自然结合为一体的本性。另一方面,人又是万物的灵长 ,是亿万年自然进化的产物,这也赋予人一种自觉的超自然生命属性,使人有着超越一般自然存在物的特有意识与精神。从这一意义说,人已不再是屈从生命本能的动物,而是成为支配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即超越了本能生命,成为生命活动的主体。人类超越自然是为了能够以人的生命的力量去唤醒和开掘自然,同时在深层建立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和谐关系。【朱明光】其实,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盲目地否定人的主体性的合理性,不能盲目地否定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的合理性,而是应该在承认人的主体性以及人对物之间主客体关系的有限性的基础上,找到人的主体性和人道的实现与发展的合理性的限度。环境伦理体现了人对于宇宙万物的道德意识,但更是人对于人自身、对于人自身所处生存环境“自我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赵聪】环境伦理的确重要而且复杂,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设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朱明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在我国生态文明与长期以来,我们提出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赵聪】虽然研究表明,在生态灾难面前,有些动物仍能通过特有地方种群的进化,继续保持多样性发展,但未来不可能总是如此幸运,如若亚马逊雨林遭到毁灭性破坏,它所造成生态灾难的结果将难以想象。所以,生态文明的提出必将会使人类社会发生根本转变。教师在讲解“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可以讲的东西很多,但我们时间有限,重点应该放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