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ppt_第1页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ppt_第2页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ppt_第3页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ppt_第4页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的主要种类 工艺 组织和性能特点 重点 感应加热淬火 激光淬火 喷丸强化技术 前言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是不需要外加其它材料 主要依靠材料自身组织与结构转变来进行表面改性的表面工程技术 工艺简单 效果显著 应用广泛 4 1表面淬火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一 表面淬火技术的原理与分类定义 用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Ac3 对亚共析钢 或者Ac1 对过共析钢 之上 奥氏体化 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并发生马氏体相变 形成表面强化层的工艺过程 种类 感应加热淬火 火焰淬火 激光淬火 电子束淬火等 适用对象 中碳钢 球墨铸铁 C含量 0 35 1 20wt 二 表面淬火技术与常规淬火技术的区别 高加热速度 高冷却速度晶粒细化 硬度提高显微硬度微观分布不均匀需预先热处理 三 表面淬火层的组织与性能 组织 淬硬区 过渡区 心部组织 基材 M M F M P P P F性能 高硬度 压应力 4 2感应加热淬火技术 一 感应加热淬火技术的基本原理感应加热淬火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表面淬火技术 基本过程 定义 工件在感应线圈中 在高频交流磁场的作用下 产生很大的感应电流 并因集肤效应而集中分布于工件表面 使受热区迅速加热到钢的相变临界温度Ac3或Acm之上 奥氏体化 然后在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 使工件表层获得马氏体 基本原理 吸收功率P电流导入深度 加热方式 连续加热同时加热 特点 优点 加热迅速 热效率高 过渡区较窄 淬火层压应力大 可大幅度提高材料表面硬度 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缺点 设备成本较高 尖角效应一般只适合形状简单的零件 改进 高频感应冲击淬火淬硬层深度与频率的关系 工频10 15mm中频2 5mm高频0 2 2mm 三 感应加热淬火工艺流程 4 3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技术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技术是应用历史最长的表面淬火技术之一 定义 将高温火焰或燃烧着的炽热气体喷向工件表面 使其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 然后在一定淬火介质中冷却 特点 优点 设备费用低 方法灵活 简便易行 可对大型零件局部实现表面淬火 缺点 生产效率低 淬硬层的均匀性较差 质量控制比较困难 组织特征 过渡区较宽 4 4激光淬火与电子束淬火技术 一 激光淬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定义 激光相变硬化 是利用聚焦后的激光束照射到钢铁材料表面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到相变点以上 当激光移开后 由于仍处于低温的内层材料的快速导热作用 使表层快速冷却到马氏体相变点以下 获得淬硬层 自激冷淬火 自淬火 组织与性能特征 淬硬区 过渡区 心部组织 基材 单道硬化区域小硬度大幅度提高 硬度分布不均匀 淬硬区 过渡区 基材 影响淬硬层性能的主要因素 1 材料成分淬硬性和淬透性 2 激光工艺参数淬火层宽度 光斑直径D淬硬层深度H H P Dv P Dv 比能量 3 表面预处理状态表面组织准备 较细的表面组织 细片状珠光体 回火马氏体或奥氏体 表面 黑化 处理 磷化法 氧化法 喷刷涂料法 特点 1 优点淬火硬度高 能量密度高 加热速度快 不需要淬火介质 工件变形小 加热层深度和加热轨迹易于控制 淬火部位可控 无氧化 无污染 易于实现自动化 2 缺点硬度分布不均匀 单道激光淬火区域小 大面积淬火时容易产生回火软带 设备成本高 生产成本较高 能量转换效率低 二 激光表面熔凝技术原理 定义 采用激光束将基材表面加热到熔化温度以上 当激光束移开后由于基材内部导热冷却而使熔化层表面快速冷却并凝固结晶的表面处理工艺 液相淬火法 关键 使材料表面经历了一个快速熔化一凝固过程组织 熔凝层 铸态组织 相变硬化层热影响区基材 性能特点 与激光淬火层相比 总硬化层深度更深 硬度更高 耐磨性更好缺点 表面粗糙度较大 后续加工量大且加工难度高 激光熔凝处理特别适合于灰口铸铁和球墨铸铁的表面强化 对于一些特定成分的材料来说 激光熔凝处理可以得到非晶态层 使基材表面的耐磨性 耐蚀性大幅度提高 激光上釉 激光熔凝技术还可以用来细化金属材料的表面组织 三 激光冲击淬火技术 定义 采用功率密度极高的激光束 107W cm2以上 在极短时间内 低于1ms 作用于金属表面 使金属表面发生局部剧烈蒸发 产生高达105atm的压力 该压力使金属表面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 形成高密度的位错 孪晶 使材料表面强度与硬度显著提高 特点 优点 适合那些无法通过相变硬化进行表面强化的材料等 缺点 所需要的能量密度过高 加工成本太高 四 激光淬火技术的工业应用 主要应用于局部表面强化 五 电子束淬火技术 定义 采用高能密度电子束对材料表面进行相变硬化的热处理工艺 特点 与激光淬火类似淬硬层深度更高 无氧化 无污染必须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电子束淬火技术逐步被激光淬火技术所取代 工业应用较少 4 5电阻加热表面淬火技术 定义 在工件中通以低压大电流 利用工件表面或紧靠工件表面的周围介质中形成高电阻而产生的热效应将工件表面快速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并淬火的工艺方法 种类 电接触加热法电解液加热法特点 优点 工艺简单 设备费用低 工件变形小 缺点 淬硬层薄 对形状复杂 尺寸很大的工件不适用 均为自淬火 4 6几种典型表面淬火工艺的特点比较 感应加热淬火一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表面淬火工艺 激光淬火应用越来越多 4 7表面形变强化技术 一 受控喷丸强化技术1 受控喷丸技术原理定义 是利用高速喷射的细小弹丸在室温下撞击受喷工件的表面 使表层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之下产生弹 塑性变形 并呈现较大的残余压应力 从而提高工件表面强度 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的表面工程技术 喷丸强化技术 基本原理 工件表面吸收高速运动弹丸的动能后产生塑性流变和加工硬化 同时使工件表面保留残余压应力 工艺 设备 种类 叶轮式压缩空气式 干喷式和湿喷式 弹丸种类 铸铁丸 铸钢丸 不锈钢丸 钢丝切割丸 玻璃丸和陶瓷丸等 2 受控喷丸对材料表面形貌与性能的影响 1 对材料表面硬度的影响表面硬度可大幅度提高 2 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对其疲劳寿命影响很大 降低表面粗糙度可以增加零件的疲劳强度 受控喷丸以后的表面痕迹没有方向性 有利于增加零件的疲劳强度 3 对疲劳寿命与抗应力腐蚀能力的影响可大幅度提高疲劳寿命和抗应力腐蚀能力 3 受控喷丸技术的典型应用主要应用于那些需要改善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零件上 二 表面滚压技术 定义 在一定的压力下用辊轮 滚球或者辊轴对被加工零件表面进行滚压或挤压 使其发生塑性变形 形成强化层的工艺过程 基本原理 与喷丸强化相似 由于塑性变形产生加工硬化 并产生很大的残余压应力 特点 优点 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