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第一课时.doc_第1页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doc_第2页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doc_第3页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doc_第4页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关初中导学案班级: 八 科目: 语文 教者: 李 总第 12 课时周次第一周 星期星期日 日期2016.8.20 批阅课题 新闻两则 目标1、积累“鄂、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2、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能够快速地从课文中筛选出重要信息。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的来之不易。重点掌握新闻的有关文体知识并能够分析任意一则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战争主题。难点理解本则新闻主体部分各层的关系以及文章语言的准确精炼。易混点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结构和六要素流程内 容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出示学习目标)二、学前准备(一)、新闻文体知识1.什么是新闻?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2.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六要素,简称5个“W”和一个“H”。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3.新闻(消息)的结构A.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B.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C.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结语:是消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另: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明确: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4、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2) 词语积累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高屋建瓴()瑰宝()荻港()锐不可当()歼灭( ) 溃退()要塞() 殷()绥靖() 阻遏()鄂()豫()2. 形近字和多音字积累。 3. 词语积累。 高屋建瓴、负隅顽抗、气势磅礴、悍然(3) 走进作者1.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2.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三、文本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4 合作探究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攻势之利(战况) “横渡长江”地点和事件结果2.再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明确: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5. 难点点拨(1)再读课文,填写表格。(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那路军?略写那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3.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指出国民党违背历史潮流,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是正义的战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 1.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2.预习第二则新闻。 批注/笔记流程内 容批注/笔记流程内 容批注/笔记教后记学生作业姓名日期次数当堂训练:1.照相机成的是: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像。放大镜成的是 像。2.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镜,它成的是_、_、_像。3.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4.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5.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6.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B C D7.从圆形鱼缸的侧面看去,会看到鱼缸中的“鱼”特别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我们看到的是鱼的_的像,.8.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放大”或“缩小”)的像。9.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要在直升机上从空中向地面照相,在航空摄影中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