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内容提要】 在关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少有识人士提出应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活出生命的意义”。一旦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生命,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管理方法,必然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生命型的课堂教学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单纯是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其课堂效率将伴随生命意识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应该研究生命型课堂教学的特质,并依此为原则组织教学,使其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关 键 词】 课堂 生命 生活 生机 学生是具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然而,教学不等于发展,缺乏生命气息的语文教学,不仅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反而能妨碍、阻滞学生的进步,甚至成为摧残、压抑、学生发展的力量。笔者以为,超越语文教学传统的束缚,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可以让语文教学洋溢生命的气息。 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时空里,不同个体的学生基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欲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情感欲、表现欲、求知欲、成就欲。这些植根于生命个体的各种需求,不是简单的量的迭加,而是在碰撞、会合,批判、认同,滋生、接受、提升、演化等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发生着质变,这些质变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语文课堂成为了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当然,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一、随情引导,让课堂“流淌”着人性所谓“人性”,乃未经世俗成见所污染的,存在于学生精神领域深处的最纯洁、最本真的原始生命形态,是一种与真情相牵、真心相通的发自心灵的自我感受。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这种“自我感受”。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奶奶写的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散文。全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是十分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最近,有幸听了李莉主任执教这篇文章。她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表现在:1、让学生入情。首先教学时,通过师生共同欣赏学生春游时的相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又通过出示古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为什么改成“与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进行比较,说说意思,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然后,通过研读课文和分析课文,学生终于读懂了作者改诗的意图:从作者的行踪看,颐和园一行,因见一群群孩子从园内挤出来而顿生游园之意,这是改诗的初衷;而从“知春亭”到“玉澜堂”,一路遇见的也尽是儿童,印证了“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说。从冰心奶奶的情感处着想,冰心奶奶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她关心儿童,喜爱儿童,欣赏儿童,对儿童可谓情有独钟,颐和园内一群群“赶春”的儿童,不正如春天一般生机勃勃吗?所以,冰心眼里,儿童既是祖国的花朵,又是春天最美的风景!2、用情品味文字。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冰心奶奶的作品尤其如此。李主任抓住儿童和花儿两个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有关文句。学生经过认真研读,产生了很深的感悟,如:常人眼里的“顽童”,在冰心奶奶的眼里是“小天使”,她心中的儿童是多么活泼可爱!“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儿童身上潜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是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希望。“花也和儿童一样”啊,不说儿童像花一样,这不是儿童比花更美吗?“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多么强烈的对儿童的挚爱啊!李主任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鉴赏,冰心老人对儿童的一片赤诚之心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然后,再通过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拉近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二、随性引导,让课堂充盈着灵智随性引导,就是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创造力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的教学方式。此方式服膺于学生的天性而“纵容”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学生成为拒绝盲从、秉持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操守者。一教师在教学完孔子游春交流感受时,是这样引导的:师:你有一种见解,我有一种见解,让我们敞开心扉,让见解相互碰撞,一定会收获无限的美丽。请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 生1:孔子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河边;不用课本,用流水;不硬性灌输,而是借物喻理。师:说得真好!请再说一遍,我将仔细聆听!生1:孔子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河边,不用课本,用流水;不硬性灌输,而是借物喻理。生2:老师,我的感受还要比他深刻。师:好,请你谈谈感受。生2:孔子确实非同寻常。他首先认为泗水河边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弟子学习的极好资源,是学习的理想场所;接着,他便带弟子走进自然,融入自然,让弟子们广泛地接触自然,尽情地拥抱山水,体验在实验中升华,情感在感悟中沸腾,弟子们在感叹老师确实超乎常人的同时,知识也化为汩汩清流注入了他们的心田。为此,我建议我们的老师也要敢于、善于将我们从狭小的课堂时空中解放出来,积极投身于“蓝天下的社会大课堂”,让我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师: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同时更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小小年纪就拥有了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将来你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成为好教师,甚至超过孔子!生3:我认为孔子的教学理念值得商讨!师:请说说你的看法。生3: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好的读书时期,孔子不让弟子们在教室里安心读书,却偏偏要跑到泗水河边玩山游水,这不是白白浪费大好光阴吗?师:好!你敢于挑战权威,不人云亦云,勇气可嘉!上述教学片段,学生独特的见解与富有个性的语言实为思维和灵智的完美结合。个性因语言而彰显淋漓,语言因个性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文字组合,而变成一个个跃动着的生命音符。我们既要佩服学生“在千百万人中间,有一个人站出来”的勇气,也要瞩目教师随性引导的机智以及容忍“异端”的胆识。教师的随性引导,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涨至空前,“我的感受比他还要深刻”,“我认为孔子的教学理念值得商讨”。这是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交流间,在对文本的批判中绽放出来的灵智火花,这些火花没有一个不刻录着生命成长的痕迹。三、随势引导,让课堂弥漫着知识课堂教学如同水上行舟,时而险阻,时而通畅;时而停滞不前,时而激流勇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能顺势抓住课堂教学中不时出现的诸多不定因素,变劣势为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柳暗”,迎来“花明”,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处于极端亢奋状态,在弥漫着馨香的氛围中收获知识。一教师在小猫种鱼教学渐近尾声时,用屏幕投射着一组巩固题后,是这样引导的:师:同学们,咱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谁能用“种”字扩词并说句话。生: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师:同学们学得认真,掌握得真不错!生: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师:嘘你这个“种”字的意义与前面小朋友所讲的“种”字是有区别的。但你为什么这么说?生: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师;没错,想得多好!我们一起把这首歌唱出来好吗?师:谁还有独特的想法?生:毛主席在井冈山种下了革命的火种!师:这句子说得太棒了!你这个“种”字在前面的“种”字上又有了拓展。大家想过没有,这句中的“种”与上面一句中“种太阳”的“种”同前面说的“种花生”“种玉米”有所不同,都不是真的去地里“种”,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这点你们以后会学到。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话的?生:我听我爸爸说的。师:你和你爸爸都很了不起!想听听这里面的故事吗?生:想!师: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在井冈山创建了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指导思想下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了建党、建军、建政等一系列伟大革命实践活动,经历了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程,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使井冈山享有“中国革命摇篮”的盛誉。井冈山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巍巍井冈,令人神往,供人瞻仰。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的情绪感染下,都陶醉地笑了,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漫不经心随口说的一句话“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成为了教师顺势引导的切入点,在教师的尊重与关怀下,课堂教学渐入佳境,“毛主席在井冈山种下了革命的火种”,又使课堂教学进入妙境。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要求,几个“种”字的意义虽不甚相同,教师也无须用过多语言阐释,但在介绍“种火种”过程中,所滋生出的无穷知识却将学生团团挟裹,并成为驱动学生语言与生命意识快捷同构的强大动力。四、随误引导,让课堂洋溢着激情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甚至是错误。随误引导就是教师依据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将错误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在辨中求思,在思中求悟,进而觉醒生命意识。一教师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在导入新课时作了如下引导,请看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在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名叫徐悲鸿,你们听说过这个人物吗? 生1:我曾听酷爱美术的爸爸谈起过徐悲鸿,徐悲鸿是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人,一生命运坎坷,但对绘画艺术矢志不渝。 生2:我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徐悲鸿,该剧真实地回顾了徐悲鸿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徐悲鸿的艺术成就,真实地反映了徐悲鸿的爱国热情。师:想不到同学们对徐悲鸿了解得这么多、这么深,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他的另一个故事。现在我找一个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一生上前板书课题:徐悲鸿厉志学画,不小心将“励”写成了“厉”)。 生:老师,他把“励”字写错了!师:是吗?我看看。哦,还差一个“力”呢!这是“严厉”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我们以后写这个词时也要注意,否则一不小心也会写错。那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1:“励志”是什么意思?“立志”又是什么意思?生2:“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改成“立志”,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还有什么问题吗?生: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呢?是怎样“立”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师:这些问题问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特别是“励”和“立”在使用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吧!上述教学片断,教师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积累、激情叙说徐悲鸿入手,不仅沟通了生活与教材,更为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徐悲鸿的励志求学、为国争光精神奠定了感情基调。紧接着,由板书误字“厉”顺误引导,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