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专升本无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温医专升本无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温医专升本无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温医专升本无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温医专升本无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溶液一、选择题1、稀溶液依数性的本质是(D、蒸气压下降)2、血红细胞置于下列哪种溶液中将会引起皱缩现象?( A、gL-1 NaCl溶液)3、利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葡萄糖的分子量时,如果葡萄糖样品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则测得的分子量(B、偏高)4、人的血浆在-0.56凝固,则37血浆的渗透浓度为(已知Kf =1.86)(B、301 mmol.L-1)5、37时血液的渗透压为775 kPa,与血液具有相同渗透压的葡萄糖静脉注射液的浓度为(D、0.301molL-1)6、质量浓度为50.0gL-1的葡萄糖溶液(M=180)的渗透浓度为B、278m molL-17、欲使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溶液间不发生渗透,应使两溶液的B、cos相同8、下列溶液中,凝固点降低最多的是(D、0.015 mol/L BaCl2)。9、有三份溶液:a、0.1molL-1 C6H12O6;b 、0.1 molL-1 NaCl; c、0.1 molL-1 CaCl2。在相同温度下,三份溶液蒸汽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A、abc10、测定高分子化合物血红素相对分子质量的最适宜方法是D、渗透压力法11、下列水溶液凝固点最高的是:(C、0.1 molL-1C6H12O6)12、下列各物质均配成0.10mol/L的溶液,相同温度下,它们的渗透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C、Al(NO3)3,MgCl2,KNO3 )13、医药上关于等渗、低渗、高渗溶液概念正确的是(C、蒸气压范围在719.4820kPa的溶液称等渗液如0.9%生理盐水)。14、测定葡萄糖溶液的凝固点时,如果葡萄糖样品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根据TfKfm判断测得的Tf值比不含杂质时为(B、小)。15、在讨论稀溶液蒸气压降低的规律时,溶质必须是(C、非挥发性物质) 16、质量浓度为84g/L的NaHCO3(M=84g/mol)溶液产生的渗透压相当于哪种溶液产生的渗透压?(C、1 mol/L NaCl溶液)17、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公式Tf=Kfm中m所代表的是溶液中(A、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18、将红细胞置于体积比为12的生理盐水和50g/L葡萄糖混合溶液中,红细胞将(C、不受影响)19、将少量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于某溶剂中,则溶液的蒸汽压比纯溶剂的蒸汽压:A、低20、质量浓度为50.0g/L的葡萄糖溶液(M=180)的渗透浓度为(B、278.0mmol/L)二、问答题1、什么叫稀溶液的依数性?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四种依数性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力等性质只与溶质、溶剂微粒数的比值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因为这类性质的变化规律只适用于稀溶液,所以统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四种依数性之间关系密切,知道一种依数性则可以求出另一种依数性:= bB三、填空题1、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 蒸汽压下降 、 沸点升高 、 凝固点降低 、 渗透压 。2、产生渗透现象的必备条件是 有半透膜存在 和 膜两侧单位体积内容剂分子数不等 。3、生理盐水在时的渗透压为 7.7x10a4、物质的量是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作为SI制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用来表示物质数量的多少,常用符号 n 表示。它的基本单位是摩尔,符号为 mol 。它的定义为:摩尔是一系列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 0.012kg c 的原子数目相等,基本单元可以是 分子 、 原子 、离子等各种微量粒子,或这些粒子的 特定组合 。5、在法定计量单位中,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为: 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常用单位 摩尔每立方米分米(moldm) 。在使用物质的量浓度时,必须指明B的 基本单元 。 在临床医学检验中,世界卫生组织已建议,凡是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在人体内的含量统一用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 表示。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不知道的物质,在体内的含量可用 质量浓度PB 表示。6、Raoult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 P=PXA。7、实验表明,溶液的沸点要 高于 纯溶剂的沸点,这一现象称之为溶液的 沸点升高 ;它的原因是溶液的蒸气压 低于 纯溶剂的蒸气压。8、难挥发性非电解质溶液的凝固点总是比纯溶剂凝固点 低 。这一现象被称为溶液的 凝固点降低 。这是由于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 低 造成的,9、对难挥发性的非电解质稀溶液来说,凝固点降低正比于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而与溶质的本性 无关 ,即 Tf = Tf0 - Tf = Kf b B 式中Kf称为溶剂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Kf只与 溶剂的本性 有关。10、国家标准规定:为维持只允许溶剂通过的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称为 渗透压力 ,符号为 ,单位为 帕或千帕(KPa) 11、荷兰化学家vant Hoff 提出与理想气体方程相似的稀溶液的渗透压力方程式: =NbRT ,它表明稀溶液渗透压力的大小仅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质点数的多少 有关 ,而与溶质的本性 无关 。因此,渗透压力也是溶液的 一种依数性 。有趣的是,常数R在数值上与气体常数值一样,为 8.314JKmol。12、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 280-320 mmolL-1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 9.0gLNacl是等渗溶液。13、若将红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红细胞的形态没有什么改变。这是因为生理盐水与红细胞内液的 渗透压力 相等,细胞内外液处于 等渗 状态。14、若将红细胞置于较浓的NaCl溶液(如15 gL-1)中,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逐渐皱缩,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力 低于 浓NaCl溶液,红细胞内的水 向细胞外 渗透引起。15、若将红细胞置于稀NaCl溶液(如3.0 gL-1)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先是逐渐胀大,最后破裂,释放出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使溶液染成红色,医学上称之为 溶血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细胞内溶液的渗透压力 高于 外液,外液的水向 细胞内 渗透所致。16、在医学上,习惯把电解质、小分子物质统称为晶体物质,由它们产生的渗透压力称 晶体渗透压 ;而把高分子物质称为胶体物质,由它们产生的渗透压力称 胶体渗透压 。四、计算题1、 有两种溶液在同一温度时结冰,已知其中一种溶液为1.5g尿素CO(NH2)2溶于200g水中,另一种溶液为42.8g某未知物溶于1000g水中,求该未知物的摩尔质量(尿素的摩尔质量为60 gmol-1)。解:由于两溶液在同一温度下结冰,则T f(尿素)= T f(未知物)K f= K fM(未知物)= 342.4 (gmol-1)2、将1.01g胰岛素溶于适量水中配制成100ml溶液,测得298K时该溶液的渗透压力为4.34kPa,试问该胰岛素的分子量为多少?解:M(胰岛素)= RT = 8.314298=5.77103 (gmol-1)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一、选择题1、实验测得1.0 molL-1 KCl 在18时表观电离度为75.6,而不是100,其原因是(D、KCl在水中全部离解,但由于离子相互作用,故实验测得的离解度不到100) 2、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只能为酸的是(C、NH4+)3、已知H3PO4的各级离解常数以Ka1、Ka2、Ka3表示,则HPO42-作为共轭碱的离解常数为(B、Kw/ Ka2) 4、下列反应不属于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反应的是(D、CaO + SO3 = CaSO4) 5、在水中通入CO2气体达到饱和(H2CO3=0.04molL-1 )时,溶液中CO32-为(A、4.6810-11 molL-1) 6、在NH3溶液中,欲使NH3的解离度和溶液的pH值都减小,则应加入D、NH4Cl固体7、根据酸碱质子理论,HNO3 + H2SO4 H2NO3+ + HSO4-正反应中的酸是C、 H2SO48、已知醋酸的解离常数为1.7410 -5,则0.10 molL-1 NaAc溶液的pH值为D、8.889、要使0.10 mol L-1 H2S溶液中的S 2 浓度为1.01020 molL-1,则需控制H2S溶液中的H+浓度为(B、0.094 molL-1) 10、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物质只能为碱的是 D、Ac 1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D、H3O+,OH-)12、将pH4.00的强酸溶液与pH12.00的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后溶液pH(D、11.69 )13、浓度相同的下列盐溶液呈酸性的一种是(D、NH4Cl)。14、按酸碱质子理论,下列物质不属于两性物质的是(D、NH4+)。15、室温下,下列溶液OH-最小的是(A、pH=0)。16、实验室中需要加入较大浓度的S2-离子时,一般采用下列哪种方法是错误的。A、加饱和H2S水溶液17、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可以作酸的为(A、NH3、HSO-4、H2PO-4、Al(H2O)5(OH)2+)18、下列哪一组物质不是共轭酸碱对?( C、H3PO4HPO42-)19、下列溶液的浓度均为0.1molL-1,pH值最大的是(C、Na3PO)。20、向1升0.1molL-1HAc溶液中加入1ml0.01molL-1HC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Ac离解度变小)三、填空题1、在水中为_弱_碱,但在冰醋酸中为_强_碱。2、在水中HCN、Ac- 的酸碱反应方程式为 HAc+H2O H3O+Ac-,Ac-+ H2O HAc+OH- 。3、1923年Debye P和Hckel E提出了电解质 离子相互作用理论 。其要点为:(1)强电解质在水中是 完全解离的 ;(2)离子间通过 电荷 相互作用,每一个离子都被周围电荷相反的离子包围着,形成所谓 离子数 。4、由于离子氛的存在,实验测得强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度低于100%,实验测出的解离度,并不代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实际解离度,故称“ 表观解离度 ”。因此离子的有效浓度(即表观浓度)总比理论浓度要小,这个有效浓度就是 活度 ,它是电解质溶液中实际上能起作用的离子浓度。5、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 酸 ,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碱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 质子转移反应 。6、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不是孤立的,酸给出质子后所余下的部分就是 碱 ,碱接受质子后即成为 酸 。7、对于多元弱酸溶液可以归纳为(1)当多元弱酸的Ka1 Ka2 Ka3时,可当作 一元弱酸 处理,求H+。(2)多元弱酸第二步质子传递平衡所得的共轭碱的浓度近似等于 Ka2 ,与酸的浓度关系不大。(3)多元弱酸第二步及以后各步的质子传递平衡所得的相应共轭碱的浓度都 很低 。8、酸碱的电子理论认为:酸是能够 接受电子对 的物质,碱是能够 给出电子对 形成配位键的物质。9、在弱酸或弱碱的水溶液中,加入与弱酸或弱碱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性强电解质,使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称为 同离子效应 ;加入与弱酸或弱碱含有不相同离子的易溶性强电解质,使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度略有增大,这种作用称为 盐效应 。10、在质子传递反应中,存在着争夺质子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 碱 夺取 酸 的质子,强碱转化为它的共轭酸 弱酸 ;强酸转化为它的共轭碱 弱碱 。四、计算题1、已知HCOOH在298K时,Ka=1.7710-4,求其共轭碱的Kb是多少?解: Kb=Kw/Ka=10-14/(1.7710-4)= 5.6510-11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一、选择题1、难溶硫化物有的溶于盐酸溶液,有的则不溶,主要是因为它们的(C、溶度积常数不同)2、Ag2CrO4的溶解度为S molL-1,则其Ksp应为(C、4S3)3、PbI2在0.130molL-1的Pb(Ac)2溶液中的溶解度是5.710-3 molL-1,则同温度下的Ksp为(A、1.7610-5)4、AgCl在下列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C、0.1 mol/L NaNO3)5、往浓度均为0.1 molL-1的KCl、KBr、KI、KOH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最先析出沉淀的是(C、AgI(Ksp=8.310-17)6、已知Mg(OH)2的Ksp为5.710-12,若溶液中Mg2+浓度为1.010-4 molL-1,OH-浓度为2.010-4 molL-1,则下列正确的是(B、无沉淀析出)7、海水中Mg2+离子浓度为510-2 molL-1,欲除去99的Mg2+,pH应大于多少?(B、10.28)(已知Ksp Mg(OH)21.810-11) 8、AgI在0.010 molL-1 KI溶液中的溶解度为(A、9.310-15 molL-1)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B、将难溶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时,难溶强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常数不变,其溶解度也不变)10、已知Mg(OH)2的Ksp为5.710-12,若溶液中Mg2+浓度为1.010-4 molL-1,OH-浓度为5.010-4 molL-1,则下列正确的是(A、有沉淀析出)11、BaSO4在下列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B、1molL-1NaCl)。12、AL(OH)3的溶解度(S)与溶度积常数(KSP)之间的关系是(D、S=(KSP)1/4)。13、室温下,微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溶液的B、溶度积不变14、2.20 时,(AgCl)=1.01010,(Ag2CrO4)=1.01012。此温度下,Ag2CrO4易发生下列沉淀转化反应:Ag2CrO4(s) + 2Cl(aq) 2AgCl(s) + CrO24(aq)上述沉淀转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为D、1.010815、298K时,Mg(OH)2在水中溶解度/(molL-1)是B、1.1210-4 16、下列哪一种物质对NH3H2O = NH4+ + OH - 和Fe(OH)3 = Fe3+ + 3OH - 的解离都能产生抑制作用B、NaOH17、在纯水和浓度都是0.1molL-1的下列电解质溶液中(1) NaNO3 (2) Cu(NO3)2 (3) NaBr (4) H2O,AgBr(s)溶解度递增的次序为D、 (3)(4)(1)(2)18、室温下沉淀转化反应PbCl2 +2Ag+=2AgCl+Pb2+的平衡常数为: D、三、填空题1、难溶强电解质CaSO4在水中比在1 molL 1H2SO4中溶解得更多是因为 同离子效应。CaSO4在KNO3溶液中比在纯水中溶解得更多是因为 盐效应 。2、在含有Cl 和CrO2-4的混合溶液中。它们的浓度均为0.10 molL 1, 当逐滴加入Ag+ 时, CrO2-4 先沉淀。沉淀刚开始析出时,Ag+ 浓度为 1.1210-11mol/L 。继续加入Ag+,当另一种离子沉淀时,Ag+ 浓度为 1.7710-9mol/L ,Cl 浓度为 0.10 mol/L 。Ksp(AgCl)= 1.7710 10,Ksp (Ag2CrO4 ) = 1.1210 123、难溶强电解质PbCl2在水中解离为Pb2+(aq)和Cl-(aq),PbCl2的溶度积 Ksp的表达式是 Pbcl ,它的Ksp和溶解度S的关系式是 Ksp =S(S2)2=4S3 。4、Ksp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 溶度积 。它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 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对于AaBb型的难溶电解质Ksp的表达式是Ksp = Aa Bb ,该式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幂之乘积为一 常数。5、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称为 离子积 (符号 IP),它表示任一条件下离子浓度幂的乘积。IP和Ksp的 表达形式 类似,但其含义不同。Ksp表示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幂的乘积,仅是IP的一个特例。对某一溶液,当(1)IP=Ksp 表示溶液是 饱和的 。这时溶液中的沉淀与溶解达到动态平衡,既无沉淀析出又无沉淀溶解。(2)IPKsp 表示溶液是 不饱和 。溶液无沉淀析出,若加入难溶电解质,则会 达到饱和 。(3)IPKsp 表示溶液为 过饱和 。溶液会有 沉淀析出 。6、因加入含有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而使难溶电解质的 溶解度降低 的效应称为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因加入强电解质而使沉淀溶解度 增大 的效应称为盐效应。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的效果 相反 ,但前者比后者 显著 得多,可忽略 盐效应 的影响。7、根据溶度积规则,要使处于沉淀平衡状态的难溶电解质向着溶解方向转化,就必须降低该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某一离子的浓度,以使其IPKsp。减少离子浓度的方法有 加入适当离子生成弱电解质 、 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 加入配位剂使发生配位反应 。四、计算题1、PbCl2在0.130 molL-1的Pb(Ac)2溶液中的溶解度是5.710-3 molL-1,计算在同温度下PbCl2的Ksp。解:沉淀平衡时有: S 0.130+S 2S 0.130 即 Pb2+0.130molL-1 Cl-=2S = 25.710-3 (molL-1) Ksp(AgCl)= Pb2+ Cl-2 = 0.130(22.5710-3)2 = 1.6910-5第四章 缓冲溶液一、选择题、下列哪个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最大(、等体积混合)2、已知的,现欲配制9.4的缓冲溶液,应选择的缓冲对是(D、)、六次甲基四胺(CH2)6N4(Kb=1.49 10-9)及其强酸盐(CH2)6N4H+组成的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的PH约为(A、46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缓冲容量的大小与缓冲对的性质有关)5、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是:(C、缓冲溶液的共轭碱浓度与共轭酸浓度及二者之比)6、关于缓冲溶液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缓冲溶液的PH值必等于7)7、0.2molL-1H3PO4与0.2molL-1Na3PO4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其PH应为(B、7.21)8、人体血液的pH值总是维持在7.357.45这一狭小的范围内。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A、血液中有以H2CO3 HCO3为主的多种缓冲系)9、已知HAc的Ka = 1.7610-5,NH3的Kb = 1.7710-5,H3PO4的Ka1 = 7.610-3,Ka2 = 6.310-8,Ka3 = 4.410-13,为了配制 pH = 7.5 的缓冲溶液,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A、KH2PO4 与 K2HPO4)10、血浆中最重要缓冲对中抗碱成分是(C、H2CO3)11、欲配制pOH=4.0的缓冲溶液,对于下列四组缓冲体系,以选用何组效果最佳?( D、HCOOHHCOONa )12、0.1molL-1NH3H2O与0.1molL-1NH4Cl等体积混合,此时溶液PH值为(A、9.26)13、醋酸的电离常数是1.7610-5,制备pH=5.75缓冲溶液,醋酸钠和醋酸的浓度比A、1014、下列各对物质,哪一对可以用适当的量组成缓冲溶液?(C、NaOH+NaH2PO4)15、下列各组水溶液等体积混和时哪组物质可作缓冲溶液?( A、0.1moldm-3 Na2C2O4,0.1moldm-3 H2C2O4)16、某缓冲溶液的共轭碱的Kb = 1.010-6,从理论上推算其缓冲范围在。C、79三、填空题1、由组成的缓冲溶液,抗酸成分为,抗碱成分为。2、已知HAc的a=1.76,则将0.20NaOH与0.20HAc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的值为 4.75。3、能抵抗少量外加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而保持 PH不发生明显改变 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通常指的缓冲溶液是由浓度较大的抗碱组分和抗酸组分 组成的。4、缓冲溶液的pH值取决于弱酸的 解离常数Ka 和 组成缓冲溶液的缓冲比 。 缓冲溶液加水稀释时,c(B-)与c(HB)的比值 不变 , pH值也 不变 。但因稀释而引起 总浓度 的改变,因此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 改变 。5、缓冲溶液的 总浓度 和 缓冲比 是影响缓冲容量的两个重要因素。6、当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时,缓冲比愈接近1,缓冲容量 愈大 ;缓冲比愈远离1时,缓冲容量 愈小 。一般认为缓冲作用的有效PH 范围为缓冲作用的有效区间,称为缓冲溶液的 缓冲范围 。7、在实际工作中,为使所配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具有足够的缓冲能力,应按下述原则和步骤进行: 选择适当的缓冲对 、控制缓冲溶液的总浓度 、 计算所需缓冲对物质的量 、 校正 。 8、正常人血液的pH值维持在 7.35-7.45 的狭小范围,在这些缓冲系中,以在血液中浓度最高,缓冲能力最大,发挥的作用最重要。四、计算题1、今需配制pH为7.40的缓冲液100ml,问应取0.067 molL-1的Na2HPO4溶液和0.067 molL-1的KH2PO4溶液各若干ml(H3PO4的pKa26.80)?解: 即解得: 则 2、欲配制pH为5.00的缓冲溶液,需称取多少的CH3COONa3H2O固体,溶解在500ml0.500 molL-1CH3COOH中?(HAc的pKa4.75)解:设需NaAc3H2Oxmol,根据,有:解得:需称取NaAc3H2O的质量为:0.445136=60.52(g)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一、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fHm(CO2)CHm(C石墨)2、从以下物质中选出熵值最大的物质(、Ar(0.01kPa))3、下列过程的S是负的是(、合成氨反应)4、以下组合正确的是(、 低温:低温时为非自发过程)5、标准生成焓的英文是(、standard molar enthalpy of formation)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盖斯定律的隐含条件是等压只作体积功的化学反应)7、下列物质中,fHm等于零的是( A、C(石墨)8、下列反应的rHm与生成物的fHm相等的是( C、H2(g)+O2(g)H2O(g) )9、已知298K时f=-1118.0kJmol-1,f=-241.8kJmol-1,则反应Fe3O4(s)+4H2(g) 3Fe(s)+4H2O(g)的rHm =(B、150.8 kJmol-1)10、把化学反应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定义为该反应的反应热时,不必满足的条件是D、反应在298K温度下进行11、反应:2Na2O2(s)+2H2O(l)=4NaOH(s)+O2(g)的rH为:(A、-125.8 kJ/mol)12、已知在标准状态下,反应2H2(g)+O2(g)2H2O(g),rHm=-571.66 KJmol-1,则H2O(g)的标准生成焓为多少KJmol-1。(B、-285.83)13、已知反应H2(g)+O2(g) H2O(g)水的生成热=-241.82kJmol-1则H2O(g)的分解热Ho为(A、+241.82kJmol-1)。14、已知S+3/2O2SO3H1=-395.7KJ/molSO2+1/2O2SO3H2=-98.87KJ/mol则为(B、-296.83 KJ/mol)。15、298K时 C(石墨)+O2(g)=CO2(g)=-393.5KJmol-1CO(g)+O2(g)=CO2(g) =-283KJmol-1则反应C(石墨)+O2(g)=CO(g) =( A、-110.5KJmol-1 )。16、对于反应 I2(g)2I(g) 其反应热效应必定为(B. H00)。17、已知下列反应热效应H0求ZnSO4的生成热效应为(C、-978.6KJ mol-1)。Zn(s)+S(s) ZnS(s) H=-189.5 KJ mol-1ZnS(s)+2O2(g) ZnSO4(s) H=-789.1 KJ mol-118、已知温度T时各反应的H如下:A、2C(s)+H2(g)C2H2(g) H1=226.8KJmol-1B、H2(g)+1/2O2(g)H2O(l) H2=-286.0KJmol-1C、C(s)+O2(g)CO2(g) H3=-393.5KJmol-1D、CH3CHO(l)+5/2O2(g)2CO2(g)+2H2O(l) H4=-1167KJmol-1则反应 C2H2(g)+H2O(l)CH3CHO(l)的H为(B、-132.8KJmol-1)。19、恒温、恒压下,已知反应A2B的反应热为H1和反应2AC的反应热为H2,则反应C4B的H3为(D、2H1-H2)。20、若已知H2O(g)及CO(g)在298K时的标准生成焓分别为-242KJmol-1及-111KJmol-1则反应H2O(g)+C(S)H2(g)+CO(g)的反应热为(C、131KJ)三、填空题1、状态函数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_广度性质_ 的物理量,如_体积、质量 等,这类性质具有_加和性_ 。另一类为具有_强度性质_ 的物理量,如_温度、压力、密度_ 等,这些性质_由物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 。2、热力学规定:标准状态是指温度为任意温度,但一般情况温度为_273_,气体分压为_100_a,物质浓度为_1_时的特定状态。3、热力学系统可分为三类:如果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传递,此类系统称为_敞开体系_ 。如果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而无物质的交换,此类系统称为_封闭体系_ 。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的交换也无能量的交换,此类系统称为_孤立体系_ 。4、状态函数有一基本性质: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_状态函数_ 就可能改变,但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取决于_体系的始态和终态_ ,而与中间变化过程_无关_ 。5、在热力学中,热为系统和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交换的能量形式,常用符号_Q 表示。系统和环境之间除了热以外的一切能量交换形式称之为_功 ,常用符号_W 表示。6、热力学规定:系统向环境放热,Q为_ 负值 ,系统从环境吸热,Q_ 正值 ;系统对环境作功,功为_ 负值 ,环境对系统作功(即系统从环境得功),功为_ 正值 。热和功_ 不是 状态函数。7、内能是系统内部一切能量形式的总和,常用符号_u 表示。由于微观粒子运动的复杂性,至今我们仍无法确定一个系统内能的绝对值。但可以肯定的是,处于一定状态的系统_具有一定 的内能值。8、表示_rHm_ 与_物质状态_ 关系的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为了写出正确的热化学方程式,要标明参与反应的各种物质的状态,用_g_,_L_和_s_分别表示气态、液态和固态,还要标明反应的_ 温度 和_ 压力 。9、俄国化学家Hess G H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条定律: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或是分几步完成,它的反应热_相同_ 。根据Hess定律,可以把几个热化学方程式象代数式一样进行加减运算,从而得到新反应的_反应热_ ,或者求出一些难以从实验测定的_反应数据_ 。10、热力学中规定:在标准状态和指定温度T下,由_最稳定单质_ 生成1mol物质B时的焓变称为物质B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符号_fHm_ ,单位为_KJ mol_ 。按照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定义,热力学实际上规定了稳定单质的_生成焓_ 。应该注意的是碳的稳定单质指定是_石墨_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选择题、升高温度可以增加反应速率,主要原因是(B、增加了单位体积中活化分子分数) 、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 = kAB,则该反应的级数为(A、一级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根据有效碰撞理论,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由实验测得的速率方程式,与按照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写出来的速率方程式完全一致,凭此就可以认为该反应肯定是基元反应)、基元反应:A(g) B(g) + C(g) ,A的浓度为0.50molL-1时,反应速率为 0.014 molL-1s-1,则当的浓度等于1.0 molL-1时,反应速率是多少?(、 v = 0.028 (molL-1s 1 ))6、在301K时,鲜牛奶大约4小时变酸,但在278K冰箱内可保持48小时。假定反应速率与变酸时间成反比,试估算牛奶变酸反应的活化能。B、75.2kJmol-1 7、某反应的速率方程为v=kC(A)C0.5(B),可以判断该反应为(C、复杂反应 )8、已知某反应的反应式为:A+2B=D,则其速率方程式v= ( D、不能确定 )9、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C、基元反应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活化能的大小不一定总能表示一个反应的快慢,但可以表示反应速率常数受温度的影响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衡状态 )12、下列反应2NO+2H2 N2+2H2O在1073K进行时的速率方程为v=kC2(NO)c(2),当各反应物浓度均增大为原来的倍时,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D、8倍)13、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14、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A、活化分子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15、在确定温度下,N2(g)+3H2(g) 2NH3(g)的反应,经2.0min后NH3(g)的浓度增加了0.6molL-1,若用H2(g)浓度变化表示此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则为(B、0.45 molL-1min-1)17、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度的原因是(C、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18、判断下列说法,何者是正确的(B、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有关,而与物质的浓度无关 )二、填空题1、实验测得反应的速率方程为,对反应物的级数为_1/2_,总反应的级数为_。2、根据碰撞理论,升高温度使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活化分子的_相对数目_增大。根据阿仑尼乌斯方程可知,一般来说,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_慢_。3、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它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_时间_,而不能使平衡发生_变化_。4、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_快慢_,即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因而它具有“_” 的量纲。5、一步就能完成的化学反应又称为_基元反应_ 。6、当温度一定时,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 各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 成正比,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如基元反应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为 v =kc(NO2) c(CO) 。7、Arrhenius提出了著名的碰撞理论,他把 能发生反应 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而大部分不发生反应的碰撞叫做 无效碰撞 。要发生有效碰撞,反应物的分子或离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 需有足够的 能量 ;2. 碰撞时要有 合适的方身向 。8、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 之 差 ,称为活化能,用符号 a 表示,单位为 KJ mol 。一定温度下,活化能愈小,活化分子数 愈大 ,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的次数 越多 ,反应速率 越快 。因为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因此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反应速率, 是化学反应速率不同的根本原因。9、对大多数反应而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 加快 ,这主要是温度升高时,分子的 平均动能 增加,活化分子的 分数 增加,有效碰撞增多,因而反应速率增加。10、催化剂的定义是:存在较少量就能 显著改变 反应而其本身质量和化学组或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的物质。催化剂的这种作用称为 催化作用 。能使反应速率减慢的物质称为 阻化剂 。第七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一、选择题1、原电池 (1):(-)(+)和原电池(2)(-)(+)的电动势分别为E1和E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2、已知,组成电池:,则正确的是:(、Zn极为负,Fe为正)3、已知电极,当10-7,其他化合物的浓度仍为1时,则的值为(B、Fe3+I213、已知=1.36V,=0.34V,则下列反应2Cl-+Cu2+=Cl2+Cu构成的电池电动势E为:D、-0.98V14、反应Cr2O72-+I-+H+=Cr3+I2+H2O,反应配平后,Cr2O72-和I-的计量系数之比:(C、16)15、下列氧化还原反应MnO4-+5Fe2+8H+ Mn2+5Fe3+4H2O中转移的电子数(mol)n是B、516、K2Cr2O7中的Cr氧化数是:(B、+6)17、标准状态下已知下列反应:Fe2+Ag+=Fe3+Ag构成原电池时的电池符号是(B、()Pt|Fe2+,Fe3+Ag+|Ag(+) )18、已知:(Cu2+/Cu)=0.34V,(Sn4+/Sn2+)=0.15V,(Fe3+/Fe2+)=0.77V,根据标准电极电势判断,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C、Sn2+CuFe2+ )19、已知(Zn2+/Zn)=-0.762V,在T=298K,Zn2+=0.10molL-1时,=( B、-0.792V )20、已知反应I2+2Fe2+ 2Fe3+2I-逆向自发进行,其中最强的还原剂是(D、I-)21、氢标准电极电位值(A、0)22、已知电对,则氧化还原反应2Br-+Cu2+ Br2+Cu的电动势E的值为( B、-0.73V )。23、若想增加原电池(-)ZnZnSO4CuSO4Cu(+)的电动势,应采取的措施为( B、增加Cu2+浓度 )。24、值愈大,反应过程中电子得失数愈多,lgK值( B、越小 )。25、根据下列反应式设计原电池,其电池表示式为(D、(-)Mn|Mn,Mn2+, H+Fe2+, Fe3+|Mn(+) )。 Mn+5Fe2+8H+ Mn2+5Fe3+4H2O26、将下列氧化还原反应Cl2+2Fe2+ =2Cl-+2Fe3+设计成一个原电池其电池符号表示正确的是(A、(Pt)Fe2+Fe3+Cl-Cl2(Pt)。27、配平下列反应式 FeSO4+HNO3+H2SO4Fe2(SO4)3+NO+H2O下列答案中系数自左到右正确的是(B、6,2,3,3,2,4)。28、对于电极反应MnO4+8H+5eMn2+4H2O,其Nernst方程式正确的是(B. E=E0+)。29、在碱性溶液中卤素Cl的电势图如下,判断可以进行歧化反应的是哪些物质( ClO4 ClO3 ClO- Cl2 Cl-)( B、ClO3)。30、已知电对I2/I-和MnO-4/Mn2+在298K时的各为0.54V和1.5V,若其构成原电池的总反应式如下,则此原电池的E为( )。 2MnO-4+10I-+16H+=2Mn2+5I2+8H2OA、0.96V B、2.04V C、2.46V D、-0.96V二、填空题1、已知,。则原电池(离子浓度单位均为)的电池电势为 ,电池符号左边为 负 极,右边为 正 极,正极反应式为 MnO4-+8H+5e Mn2+4H2O ,负极反应式为 5Fe2+ 5Fe3+5e ,电池反应方程式为 MnO4-+5Fe2+8H+ Mn2+5Fe3+4H2O 。2、Na2FeO4 中铁的氧化值是 , BrF3中溴的氧化值是 3 。3、在原电池的正极发生 还原 反应, 氧化 剂得电子,氧化值降低。4、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有 电极本性 、 温度 和 氧化型和还原型物质(包括介质)的浓度或气体分压 。5、氧化值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 荷电数 ,这种荷电数是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 负性较大的元素 而求得。在单质中,元素的氧化值等于 零 。在电中性的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 氧化数的代数和 为零。6、元素的 电子得失 发生了变化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 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数 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7、在原电池中,电子输出处,称为 负极 ,电极反应是 氧化 半反应;电子输入处,称为 正极 ,电极反应是 还原 半反应;两电极反应所构成的总反应,称为 电极 反应。8、标准电极电势,符号用 表示,单位为 伏 。电极的标准态与热力学标准态是一致的,即对于溶液,各电极反应物浓度为 常数 ;若有气体参加反应,则气体分压为 a ,反应温度未指定,IUPAC推荐参考温度为 K。9、测定溶液的pH值时,通常用 玻璃电极 作pH指示电极, 饱和甘汞 电极作参比电极,组成原电池。10、电极电势值愈低,表示氧化还原电对中还原剂失电子的能力 愈强 ,是较强的 还原剂 ;电极电势的值愈高 ,表示氧化还原电对中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 愈强 ,是较强的 氧化剂 。三、计算题2、将铜片插入盛有0.5molL1CuSO4溶液的烧杯中,银片插入盛有0.5molL1 AgNO3溶液的烧杯中,组成一个原电池。(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