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名师教案1 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名师教案1 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名师教案1 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名师教案1 人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名师教案1 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本课内容的背景之一就是欧洲中世纪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可以向学生提问:“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发展而来的?”或者就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特点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在脑海里重现对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及社会状况的认识,引导学生进入“冲破思想牢笼”这一主题。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的兴起1、背景: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束缚谋求自身的发展(中世纪封建与宗教)2、时间、地点:14世纪、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里。3、内容: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教会宗教思想。4、代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达芬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 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他还致力于数学、解剖学、光学、力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研究,从事机械设计和技术发明,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巨人。比如,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正确全面描述人体骨骼以及摹画了人体全部肌肉组织的科学家;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就发现了重量总是以最短的途径落向地心这一规律,对后来万有引力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在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之前,就曾经有过“太阳不动”的想法;发明了光学玻璃磨制机。达芬奇还设计过飞行器、直升飞机、降落伞等等。虽然他的许多想法只是一种初步的设想,有的也只不过是画出了草图速写,但是,他的这种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探究与追求科学的精神,他的那些发明、设想、构思与见解,对日后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由于担心教会的迫害,他的许多科学研究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一直没有公开和公布。他一生留下的科学笔记手稿已发现有7000多页。达芬奇生活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代,流寓各地,先后到过米兰、罗马和威尼斯,最后在法国逝世。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有理查三世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他在作品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入微,语言生动。他歌颂爱情自由,痛斥荒淫残暴、贪婪自私,表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人文主义思想,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他的戏剧才用白话文和剧本的形式翻译过来,介绍到中国。本框题主要是结合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来谈文艺复兴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文精神上。哈姆雷特的话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哈姆雷特录像片断,或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有必要把哈姆雷特这段话的背景简单介绍一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的父王被叔父杀害,母亲嫁给了叔父,父王的亡魂要求他报仇,这个事件促使他考虑到整个社会和时代,这段话是哈姆雷特对人的思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这一思想主题。自我测评第一题可以结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天主教耶稣会的章程规定人对神绝对服从,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反映了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体现了神权的威严。彼特拉克的话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需要的肯定,他重视人世俗的生活以及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就扫除了人在神面前的卑微心态,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褒扬。这两段话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神权的维护,而后者是对人性的肯定。活动图59反映的是中世纪人们的精神状态,画面中的人物神情木然,说明了他们的精神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画中人物头部低垂,显示了他们在神面前的卑微,此图是中世人们纪精神世界的写照。图510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肖像画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冲破了那个时代妇女肖像画中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限制,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努力冲破中世纪教条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这两幅画上的人物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中世纪镶嵌画上人物神情木然 ,反映了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而蒙娜丽莎中的妇女神态自然,口角含着一丝微笑,恬静之中带有隐约的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哈姆雷特的话,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理性与智慧的褒扬。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5、性质和影响:性质:是一场以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什么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昧中解放了出来。牡丹亭及活动有条件的老师可以播放戏剧牡丹亭游园惊梦录像片断,结合录像讲解。教师在讲牡丹亭这个故事时,应当把它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表达同样主题的文艺作品作横向对比。图511是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的剧照,这一折的故事梗概是:杜丽娘读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伤春寻春,到花园游玩。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后来被母亲唤醒,杜丽娘方知原来是南柯一梦。课文设置这段文字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联想,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作横向的比较。活动可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完成,然后让学生总结这些故事的相似之处。如果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材料。活动明代冯梦龙编纂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他写“三言”是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又如凌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一些爱情故事,都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宣扬人性,肯定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二、“教皇的奶牛”的解放1、封建教会的控制和压榨赎罪券原指所犯之罪经过告解圣事获得赦免之后免除应得的一部分现世惩罚,但罪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到了中世纪初的欧洲,形成了一种惯例。要求人们奉献财物作为获得赎罪券的做法为舞弊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大量的钱财落入了贪得无厌的神职人员和专职收捐员的私囊。赎罪券的滥用是导致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图512所反映的就是教会通过兜售赎罪券聚敛财富的情景。图514是1529年马丁路德摆好姿势让画师所画肖像。这时他因批驳教会教条而招致迫害的危险已经过去。通过发表大量的著作和文章,或通过宣教布道以及在维滕堡的教学活动,路德仍继续影响着宗教改革的进程。课文把路德画像与教皇画像并列呈现,并附带他们针锋相对的观点,这种近似于对话的呈现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教与天主教的分歧。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虚拟教皇与路德面对面辩论的情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把握教皇与路德采取行动的依据所存在的差别。教师可以从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待天主教会的态度、表达思想的形式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二者的相通之处。活动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必须通过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新教则认为,人只凭信心即可得救。天主教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各级神职人员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新教则认为,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寻找经典依据。人文主义者通过“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宣传人文精神,而路德也从基督教的经典中寻找理论支持。都强调人的作用。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图515的教学建议找一幅新教兴起前欧洲的宗教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天主教与东正教各自的势力范围;然后让学生对照图515,分析新教分布的区域特征以及新教的影响。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课文这段话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发生在德国,而是席卷整个西欧,由此来认识宗教内部思想变革所带来的巨大震荡。图515反映了17世纪中叶欧洲的宗教形势。课文主要侧重于路德的宗教改革。基督教会从3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即东正教和天主教。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造成基督教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结束了天主教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新教的势力范围原来基本上是属于天主教的势力范围。教材图文结合,运用这张地图比较直观地向学生表现整个欧洲所受宗教改革的影响。3、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影响 打破天主教在西欧的统治局面,产生了新的教派,各国相继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三、近代科学的诞生1、原因: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自然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15、16世纪以来,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出现了。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人高于自然,能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利用自然:“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是英国近代哲学家。他认为,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由此,他尖锐地批判经院哲学脱离实际,揭露经院哲学隔绝人和自然的关系,堵塞认识自然的道路,禁锢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从盲从权威中解放出来。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时,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中去把握这两种观点,认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特别是对征服自然思想的历史合理性给予必要的解释。活动设计中两种对立的看法代表了两种对待人地关系的态度。第一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地位;第二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第一种观点是人们从畏惧大自然的年代中觉醒,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就其产生的时代来说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随着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滥用自己的知识,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灵带来诸多的灾难,(温室效应、沙尘暴,水资源)由此人们开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课文把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纵向发展转换成共时性的不同观点,使历史问题以学生现实关怀的形式体现出来,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表面地理问题人对自然迷信愚昧这是教会想要的)科学家研究探索自然布鲁诺在刑场上对那些刽子手说:“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判词还要感到畏惧。”结合图片,让学生思考布鲁诺这句话的意义。为什么他们会感到畏惧?(主要从科学必将战胜宗教迷信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一方面突出布鲁诺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突出近代科学诞生对中世纪神权思想的冲击。)让学生比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明白人类的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或者科教片,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宇宙观,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托勒密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通过系统的几何学证明,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地心说”。地心说后来成为基督教的重要理论支柱,统治了欧洲一千多年。图5-18不仅向学生展现了中世纪神学的宇宙论基础,同时也交待了近代科学诞生的思想背景。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以毕生的精力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即“太阳中心说”。后人常常把科学上的重大的发现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可见哥白尼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哥白尼懂得自己学说的革命意义,害怕教会的迫害和研究成果被扼杀在摇篮里,迟迟不敢公开全部研究成果,直到年近古稀的时候,才决定出版天体运行论。由于日心说与基督教义相违,该书曾受天主教会查禁。课文选取哥白尼这个案例,主要向学生说明,科学与宗教神权是对立的,科学每取得一次进步,都是对宗教神权的一个挑战。布鲁诺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他热情宣传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通过论原因、本原和统一论无限宇宙和世界等著作,从多方面补充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进一步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促使人们从有限的封闭世界走向无限的宇宙。布鲁诺的行动激怒了教会当局,宗教裁判所将他投入监狱,最后把他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图5-19是一幅想象画,说明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活动虽然哥白尼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观念不是武断的,他不依据权威、不迷信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观察和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直观和想象的基础之上。哥白尼的假说从客观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否定了教皇的权威,鼓励人民去探索自然现象,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把科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贡献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虽然是一位彪炳史册的科学家,但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牛顿出世前三个月父亲已经去世,出生时牛顿身体非常虚弱,这给了牛顿渴望父亲的动力,当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父亲原型时,上帝(天父)便是牛顿追求的父亲的替代品。因此牛顿一生都醉心于神学的研究。在1687年,牛顿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后,在世界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此揭开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新纪元。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因为它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但那时,牛顿也碰到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人,向他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又为什么会公转?”牛顿当时回答道:“这是被上帝踢了一脚。”牛顿在其晚年已钻研神学了,正因为如此,才回答得这么可笑。4、科学的作用可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阅读过的科普读物,举例说明科学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科学的作用。而科学史上类似的事例,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活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1846年发现海王星后,许多人猜测它的轨道外面可能还会有行星。洛韦尔和w.h.皮克林详细算出这个未知行星的位置。经过多年寻找,1930年初汤博发现了这颗行星,证实了洛韦尔和皮克林的推断,这颗行星就是冥王星。这个事例说明,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课后小结:“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 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四、理性之光本课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讲自由问题,让学生了解近代自由思想的渊源以及它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影响,知道这种思想是近代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之一。先让学生说说自由是什么,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是从哪里来的吗?”然后引出课文这一部分内容。1、启蒙运动的起因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了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启蒙运动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对北美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正文简要说明了启蒙运动的起因,突出了它与近代科学发展的关系。2、启蒙运动的概况阅读卡则简单介绍了“启蒙”一词的来源、启蒙运动的思想宗旨以及发展至巅峰的时间,让学生对启蒙运动的概况有所了解。3、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张教师课前应收集伏尔泰论自由的言论,课上先介绍伏尔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在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初中生水平的伏尔泰的言论让学生分析,从而把握伏尔泰的自由观。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戏剧、诗歌。他有一句名言,即“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如果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天主教的态度相比,他的思想并不是全新的东西,但他讥讽、嘲笑、攻击天主教的程度和胆量都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伏尔泰既反对特权阶级,又主张保留君主制;既反对宗教迷信,又强调宗教宽容。他宣扬自由和平等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的思想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文正文侧重介绍他的思想内容,而图说则侧重介绍他在启蒙思想驱动下的实践,让学生从思想家的行为中领会启蒙思想的内涵。(伏尔泰认为,众人之中,“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并将中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自然之光”。为了光扬他所说的“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曲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儿,为中法文学交流的历程竖立一碑。卢梭发表了反对启蒙哲学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书中将中国视为一个“受文明腐蚀的国家”,其子民没能因科学而净化心灵和勇于为国捐躯,反而成了甘于忍受鞑靼人野蛮蹂躏的“奴才”。针对卢梭对中国的偏见,伏尔泰将公元前7世纪赵氏孤儿的情节移至1215年蒙古人攻克北京之后的成吉思汗时代,特意描述中国朝臣张惕及其妻伊达梅以牺牲自己亲生孩子挽救“中国孤儿”的超凡勇气,强调暴君成吉思汗也不能不为之所动,蒙古征服者最终被受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从而显示了理性的胜利。难怪伏尔泰公开声称他是遵循孔子的教导写成中国孤儿一剧的。)活动伏尔泰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政治自由,要把人们从宗教神权和君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主张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卢梭出生于瑞士,祖籍法国。出身于一个钟表工人家庭。他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对法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对封建王权予以坚决的否定。他所提倡的政治观点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民主权学说,认为国家主权来自人民,不能分割与转让,人民有任命、罢免与监督行政首领之权,有推翻专制制度的起义之权。卢梭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袖许多都是卢梭学说的信徒。人权宣言许多条文几乎直接照搬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文。国民大会的成立和审判路易十六都援引了人民主权论。课文将卢梭的思想作专门的介绍,实际着眼于启蒙思想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将本课与第四课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百科全书派指18世纪编写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理性辞典的全体成员,也可以包括和他们思想接近、关系密切的其他思想家。百科全书派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成员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要求重新审查现存的一切,反对教权统治和宗教迷信,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和制度。百科全书派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阅读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任何一种思想运动都不是个人的孤立的事件,启蒙运动是一个时代思潮,反映了时代的精神。4、启蒙运动的影响 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为以后的资产阶级作了思想准备,奠定了近代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课后小结:“理性之光”主要围绕启蒙运动而展开,通过介绍伏尔泰、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等思想,突出这一时期的思想主题,即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了解近代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参考资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统称基督教(在我国,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按照传说,基督教是由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东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天主教)。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为了对抗宗教的改革运动,维护自身的统一和权威,天主教罗马教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反宗教改革。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基督宗教第一次来华传播为唐朝时景教的传入。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借助各种不平等条约,传教士也大量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传教士在中国的土地上受他们本国政府的保护,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从1840年到1949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天主教在中国虽然有了300万教徒,但教会的领导权却一直在外国主教手里,中国天主教成了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宗教。50年代,中国天主教进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天主教成为中国宗教徒自办的事业,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宗教组织中国天主教爱国会。1978年后,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大天主教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文艺复兴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或“复活”“复兴”,当时已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和学者所使用,它概括了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