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doc_第1页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doc_第2页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doc_第3页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doc_第4页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08年8月20日目 录一、产业发展背景- 3 -(一)国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3 -1、发展现状- 3 -2、发展趋势- 7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0 -1、发展现状- 10 -2、发展趋势- 14 -二、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 18 -(一)产业发展现状- 18 -1、产业概况- 18 -2、产业分布- 19 -3、主要产品与市场- 20 -4、重点企业及产业基地- 21 -(二)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24 -1、优势分析- 24 -2、劣势分析- 26 -(三)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与赣州的机遇- 28 -1、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动因- 28 -2、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特点- 30 -3、赣州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机遇- 31 -三、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思路- 33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3 -1、指导思想- 33 -2、基本原则- 33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 34 -1、发展目标- 34 -2、发展重点- 35 -(三)产业链设计- 35 -1、电子材料及延伸产业链- 35 -2、汽车电子产业链- 38 -3、消费类电子产业链- 40 -4、光伏产业链- 40 -四、产业规划布局和研发中心- 41 -(一)、“四大基地”的产业规划布局- 41 -(二)、六大研发中心- 44 -五、重点发展项目- 45 -(一)重点扶持项目- 45 -(二)重点招商项目- 48 -1、汽车电子类项目- 48 -2、稀土、铜电子材料及延伸应用产业类项目- 50 -3、高性能电子产品焊接材料系列项目- 55 -六、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59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加快培植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特编制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一、产业发展背景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发挥着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造成全球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市场需求逐步放缓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和欧盟国家消费需求下降,已影响到电子信息产品的消费支出,这给日本、中国等国家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出增速预计出现下滑,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依存度较高,出口额占全行业收入接近60。世界电子产品市场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应抓住目前重塑世界信息产业竞争格局的变革正在进行的有利时机,化危机为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开拓内需大市场,力争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一)国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1、发展现状 据The Yearbook of World Electronics Data 2008统计,2007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为1.618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8.43%;预计2008年的产值为1.659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59%,增速不及上一年度的1/3,也远低于近3年来的平均增速。 2003-2006年世界电子产品产值情况单位:百万美元产品名称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电子数据处理设备318061354586384343415895办公设备11846116811156211403控制与仪器设备843869575298786102625医疗与工业设备51979596766506369354无线通信与雷达设备186342226375251352273898电信设备72752801358452987907消费电子产品104479119161131365142455电子元器件326065373512388651409694总计1155910132087814156521513232注:资料来源2007-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2007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市场规模为1.613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8.04%;预计2008年的市场规模为1.665万亿美元,比 2007年增长3.22%。世界电子产品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市场疲软导致增长率明显下滑,但调整幅度预计将小于上一次市场调整期,还不会出现2000年网络泡沫破碎后那样的严重衰退。2003-2007年世界电子产品市场情况单位:百亿美元产品名称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电子数据处理设备327822368064390450408141430815办公设备1265713285134141351013630控制与仪器设备8680898869103113106703110673医疗与工业设备5078856648596436229365323无线通信与雷达设备168745196457209582221133234254电信设备7343679392820368453787416消费类电子产品109468124003131599137992143793电子元器件326680380465400443424365457798总计11564051317184139028014586731543702注:资料来源2007-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2007年世界软件产业市场规模达到94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7.4%,高于2006年6.2%的增长率。美国软件产业规模为343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36.5%,比2006年减少了近2个百分点;欧盟软件产业规模为 26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7.7%,比2006年低了近1个百分点。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软件产业则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软件产业规模为822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8.7%,比2006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位居全球第四位;印度软件产业规模为52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5.5%,比2006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04-2007年世界软件及IT服务业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产品名称2004200520062007软件产品2148238025642754IT服务4223464049225192总计6371702074867946注:资料来源2007-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单位:百万美元国家产值市场总额软件及IT服务业市场规模进口出口美国277510400882310500240582121999加拿大1341433225198093328915513英国3466356927579006763847315法国3154342331486704669836725德国7301675128558509632393141澳大利亚48581835415549156392418日本18640714326512547881312122651韩国1064364535737.5万亿韩元2851184798印度113512229139600105431257新加坡530162501094.1亿新元77463104670注:资料来源2007-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其中产值、市场总额、软件及IT服务业市场规模为2006年逐数据,进口、出口为2005年数据。2、发展趋势(1)产值和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未来三年,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速产业融合步伐,将形成以网络传输产业、信息家电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新的产业格局,信息技术变革将为产业发展开辟更大空间。2009年对国内电子产业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影响。但是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改造、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出,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将在张显中逐渐缓和,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增速为17%到18%左右,与2008年基本持平,规模达到7.4万亿。其中软件产业9000亿元,增长20%,利税增长10-15%左右。而彩电生产将增长18%,计算机增长17%,通信设备增长10%,通信终端增长9%,电子元器件增长19%。平板显示、游戏机、智能手机以及3C融合的设备和终端将成为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增长亮点,预计未来三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产值和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和6%。应用软件、开源软件、商务过程管理与商务过程外包、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增长将尤为迅速。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结构将继续“软化”。(2)制造业格局稳中有变,软件产业分工体系维持原状2008及未来三年,预计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市场格局稳中有变,美国、中国、日本仍然占据世界电子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在产值上,预计中国将超过美国坐上头把交椅,日本仍然位居第三,在市场规模上,美、日两国所占的比重继续小幅下降,中国所占份额持续提升,总体上仍保持美、中、日前三位的排名。包括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一些东欧国家在内的新兴国家和地区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发展良好。由于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日趋明显,各国纷纷推出创新战略,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力图改写传统的“软件版图”,软件领域的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但是未来两到三年,美国、日本、欧盟、印度等的软件分工体系仍基本保持不变。美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垄断大多数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霸主地位,日本和欧盟在某些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领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亚洲软件利用软件外包的机遇和生产成本的优势,继续持续高速发展,以印度和中国为主占据全球软件外包的较大份额。(3)“U时代”带动新一轮变革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者说软硬件产品兼容性的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更注重实际应用、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U时代”。“U时代”的理念具体表现为一个大U-ubiquitous(无处不在),以及四个小U-unite(融合)、universal(普及)、 user(用户)和uniqueness(独特性),其特点是网络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在身边,网络服务是主动的,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的无障碍对话,使未来的世界成为一个有线及无线无缝对接的世界。通过无处不在网络的建设及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更为人性化,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显然,向U时代的转变会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一轮技术、产品和应用的变革,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4)消费电子迎来发展新阶段随着3C融合的不断推进和消费主义的全球化渗透,消费电子产业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最活跃的领域。预计未来三年消费电子市场将从线性成长趋势一跃而为指数级成长,成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其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将是数字电视(DTV)、智能手机和数码摄录产品。巨大的需求会引导和支持创新,预计在消费电子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创新产品,各种数字消费电子产品高度整合,计算机、通信设备、视听产品、家用电器等各种设备实现互相识别、资源共享,会为用户创造更为丰富的体验。世界顶级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战略合作将不断增加,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技术的融合和产品功能的扩展。越来越多的IT企业将进入消费电子领域,这将导致消费类电子市场的新一轮洗牌,促进资源向骨干企业流动,市场向优势品牌集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组织进一步优化。虽然电子产品整体市场发展放缓,但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的增长点仍保持持续增长。低价电子产品继续受到市场青睐。此外,预计2008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145亿美元,辅助驾驶、安全系统及娱乐等细分市场将强劲增长。医疗电子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显示出极大的市场潜力,预计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美元。(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1、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2008年规模达到7.4万亿,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2007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2008年软件产业规模达到9000亿。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5.27%。(2)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行业2007年实现利税287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2100亿元,增长12.4%;税收770亿元,增长5.5%。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和电子器件行业效益情况较好,利润增速达20%以上,成为拉动全行业效益增长的主要力量。(3)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2007年生产手机5.48亿部,增长14%;微型计算机1.21亿台,增长29%;数码相机7493.5万台,增长11.9%;集成电路产量412亿块,增长22.6%;彩色电视机8433万台,增长0.7%。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全行业产品库存慢于收入增长,增速为17%,比收入增速低了1个百分点。(4)对外贸易增势平稳。全行业对外贸易额达到8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7%。出口4595亿美元,增长26.2%,增速比全国出口高了0.5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7%。进口3452亿美元,增长20%,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6.1%。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5)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全行业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46亿元,同比增长27.9%;2007年新增固定资产1477亿元,增长9.2%;新开工项目2780个,同比增长10.2%;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总额为2303亿元,增长34.9%;新开工项目主要来自电子元器件领域,二者新开工项目超过1300项,占全行业的一半左右。(6)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27569家,其中制造业14601家,软件业12968家。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实现利税超过500亿元,出口交货值增长20%以上,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7)科技创新日趋深入。新品开发稳步增长,全行业新品产值率超过20%,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入均超过50亿元。(8)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外贸出口、人才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9)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制造业消耗标准煤1476万吨,每万元增加值消耗标准煤0.164吨,比上年下降1.2%,约等于国民经济和工业平均水平的15%和7%。其中能耗排在前面的小行业分别是电子真空器件(1.13吨)、电光源(0.61吨)、印制电路板(0.38吨)、信息化学材料(0.37吨)、光纤光缆(0.36吨)。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10)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手机普及率达到41.6%,比上年增加了6.3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在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11)从业人数不断增加。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达到777万人,其中制造业675万人,软件业102万人;二者合计比上年增加了53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5%,其中制造业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0%。(12)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主要经济指标指标名称单位本月累计去年同期增减%产品销售收入亿元560004750117.9 其中:软件业亿元5800480120.8利润总额亿元2100186812.4税金总额亿元7707305.5工业增加值亿元130001100018.2进出口总额亿美元8047651723.5其中:出口亿美元4595364026.2二、主要产品产量产品名称单位本月累计去年同期增减%移动通信手持机(GSM CDMA)万部54857.948013.814.3程控交换机万线5387.07404.6-27.2彩色电视机万台8433.08375.40.7微型电子计算机万部12073.49336.429.3半导体集成电路亿块411.6335.722.6注: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与体制改革司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2008年2007年增速主营业务收入万亿元6.35.612.5 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万亿元5.124.5412.8软件业亿元7573583429.8增加值万亿元1.491.314.6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规模扩张,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开始出现一些有别以往的明显变化趋势,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日趋迫切。主要变化体现为:(1)产业发展出现了不同于国民经济走势的趋向从往年看,电子信息产业的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工业平均水平,但2007年开始出现相反的格局。从工业增加值看,2007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进入下半年增速才略有回升,8月份仅比全国工业高了1.3个百分点(2006年同期是9.1个百分点)。从效益看,8月利润增幅为25.6%,比全国工业低11.4个百分点(2006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从出口看,8月出口增幅为26.2%,比全国出口增幅低了1.5个百分点(2006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从投资看,8月份增幅为29.7%,比全国工业低了6个百分点(2006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2)内外资产企业呈现相反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外资企业。从规模看,内资企业收入和增加值增幅为22.4%和23.1%,分别比三资企业(18.1%、17.5%)高4.3和5.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63.4%,税金增长25.8%,分别比三资企业(15%、9.1%)高了48.4和16.7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2.7%,比三资企业(25.1%)高了7.6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40.5%,比三资企业(22.7%)高了17.8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0.1%)。(3)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今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1-8月,软件、元件行业收入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3.9和7.7个百分点,但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行业却分别低了8.7和1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整机更换的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如手机、彩电、集成电路、显示器分别下降32.5、6.6、28.6和43.3个百分点;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以宽频、多核为主的笔记本电脑增速高达39%,占微机比重(62%)比2006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平板电视在彩电中的比重(21%)同比增加了4个百分点,液晶电视产销增速均超过50%。当前产业出现阶段性的新特征,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国家宏观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同时暴露了产业基础薄弱和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这也预示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正在步入一个转型的新阶段。第一,产业经过多年的规模扩张,开始要从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发展;以加工出口和生态损耗带动产业增长的模式是否走到了尽头,下一步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模式是什么。第二,多年来一直提倡东中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但从现实看,沿海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向并不明显,相反更多的是转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第三,国家为内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正在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出现外资企业部分转移是否对产业带来影响(如规模、就业等),内资企业能否顶得上等等问题。第四,当前我国产业成本优势面临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周边地区又利用其市场、人力、政策和区位优势,对我产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应对竞争和利用其资源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二、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一)产业发展现状1、产业概况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在1968年全国“小三线”建设高潮中开始起步,从修理仿制电子管扩大机,到制造军用发射机,汽车音响、收录机等, 在1990年赣州地区电子工业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1401万元,汽车收放机和收录机天线等产品在全国都曾占有一席之地。但从90年代末,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跟紧市场需求,发展速度放慢,逐年呈下滑趋势。近年来,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具体实际,赣州市委、市政府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2007年初,赣州市将电子电器产业列为市工业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持,极大地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至2008年11月,全市共有各类电子生产企业1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户,比2003年未增加43户。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36%,利税2.11亿元,增长181.26 %。2008年1-11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14%。2、产业分布近年来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其中信丰县、于都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区)电子产业发展较好。(1)信丰县以龙头电子企业江西高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突破口,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丰富企业的产品线,力争在3-5年把该企业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龙头电子企业。政府应该为企业的做大做强铺平道路、扫清障碍,不仅在政策上扶持企业,而且要为企业引进目前急需的产业配套企业,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于都县电子企业已初具规模,其中工业园发展势头较好,步伐较快,园区电子企业走集群发展之路,现已有22户电子企业入园,该县有意在工业园内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小电子园区,重中之重发展电子产业,正着力引进影响大、实力强、品牌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如台达电子等,通过这些大企业的影响吸引其他同类企业来赣投资建厂,形成产业集聚。(3)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建设赣州香港工业园为契机,着力引进高新技术的电子类企业,目前已有一批教具规模电子企业引进园区。3、主要产品与市场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品企业产品汽车电子江西大吉天线有限公司汽车天线赣南科技电子有限公司汽车音响电子器件江西以泰电子公司耳机、音响江西于达有限公司小型变压器怡信电子有限公司电脑接插件诚鑫电子有限公司电脑滤波器赣州立达电子有限公司电子元器件于都上晴电子有限公司电子元件宏翔电子厂磁头淀洋科技(定南)有限公司LED显示器系列电子产品,具体品种有发光二极管,数码显示器、液晶显示模块背光源等家电江西高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CD、DVD播放机、TV阿虎电器有限公司DVD赣州创普环球电子有限公司多波段收音机IT江西忆源多媒体科技公司网络ADSL猫、电话机线材江西华夏金属线制品有限公司铜线江西瑞金金字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电线电缆江西汉华线缆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线材电池佳华电池有限公司电池极板华强电池有限公司电极板、蓄电池电子灯具协顺电器有限公司电子装饰灯具五矿稀土公司(赣州)股份有限公司永磁材料、稀土荧光粉、节能灯具电机赣州市东磁稀土有限公司振动电机江西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永磁风力发电机、永磁电机、电机磁钢铜材赣州江钨新型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铜材大余华润铜材厂铜材赣州逸豪优美科实业有限公司铜箔、印刷线路板其它赣州中联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电镀注:资料来源:赣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4、重点企业及产业基地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企业企业地址产品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江西赣电兴乐电缆有限公司于都线缆16415万元铭航电子有限公司于都电脑连接线6603万元怡信电子有限公司于都电脑连接线8723万元于达电子有限公司于都小型变压器5349万元江西以泰电子有限公司于都耳机等14200万元宝城电子有限公司于都电脑连接线9760万元连合电子科技钟表有限公司兴国卡通闹钟7955万元高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信丰DVD、CD22831万元华强电池有限公司上犹电极板、蓄电池5038万元瑞金化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瑞金导电板3231万元佳华电池有限公司瑞金电池极板5082万元金字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瑞金电线、军工导线1776万元阿虎电器有限公司瑞金家用DVD748万元旭骏电子(赣州)有限公司全南8205万元江西金威漆包线厂有限公司上犹漆包线6005万元江西汉华线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区电子线6187万元江西华夏金属线制品有限公司开发区铜线110374万元协顺电器有限公司章贡区电子装饰灯具17748万元高美电子有限公司安远县音箱专用布、鼓纸2600万元注:资料来源:赣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其中,电子企业中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骨干企业有:1、江西高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在信丰工业园,主要从事CD机、DVD机等家用视听设备的生产,年生产能力达400万台(套),2007年企业销售收入22831万元。目前该企业正在进行二期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1.6亿元,厂房、仓库建设工作已经完成,新增五条DVD、CD和液晶电视生产线中,DVD、CD生产线已经完成,液晶电视生产线正在组装中。经省信息产业厅审定,评为2007年全省信息产业10强企业。2、江西以泰电子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在于都工业园,主要产品耳机、音箱等,年生产能力1000万只(副),200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199万元,利税1969万元。3、怡信电子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在于都工业园,主要从事电脑连接线的生产,200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723万元,利税1271万元。2008年该企业生产、销售情况较好,1-11月份公司实现产值21165万元,发展后劲较足。4、佳华电池(瑞金)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在瑞金工业园,主要产品是电池极板,年生产能力6000吨,200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82万元,利税125万元。5、江西赣电兴乐电缆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在于都工业园,主要产品是城市电缆,年生产能力100万米,200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415万元,利税2207万元。6、协顺电器(赣州)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在章贡区,主要产品是圣诞装饰灯,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200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748万元,利税1209万元。7、江西华夏金属线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产品是铜线、电缆线。200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0374万元,利税1992万元。8、江西金威漆包线厂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在上犹县,主要产品是漆包线。200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005万元,利税110万元。(二)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1、优势分析()资源优势赣州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20种主要有色金属矿种,可为电子企业发展提供部分原材料,其中离子型中重稀土储量居全国之首,作为电子器件的基本材料,永磁材料的生产已具有一定的能力,在近两年可达到1万吨的生产能力。第二,锡资源较为丰富,再生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迅速,利用锡锭、铜、铜线、漆包线等线材生产能力较强,具备了为电子线路焊接材料、电子变压器、接插件生产供应的能力。彩印、包装材料等产品包装配套能力也有长足进步。赣州市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材料产业的巨大优势。()区位优势。赣州市邻近粤闽,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华东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历史上就有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咽喉之称。在目前东、南沿海经济带加速产业升级和华中经济带崛起的形势下,一方面可以利用紧邻广东珠三角、福建沿海的经济地理优势,便于承接上述二地的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接受其辐射效应;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争取国家中西部地区及革命老区的优惠政策。()基础设施趋于完善。赣州的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凸现。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全,距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的车程不过6至8小时左右。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粤高速公路(赣州段)、昌厦公路、105、323、319和206等4条国道贯穿全境;4C级民航机场开通了飞往广州、北京等航线;已开工建设的昆明经赣州至厦门高速公路、韶关至赣州的高速公路,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赣韶铁路、济南经赣州瑞金至广州高速公路、大庆经赣州龙南至广州高速公路等,将使赣州成为华南又一重要交通枢纽。赣州现设有公共保税仓、公路货柜车查验场、铁路集装箱货场等,具有较好完备的涉外服务机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赣州的劳动力、土地等产业要素资源丰富,而且价格相对珠三角价格低廉,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来说这种低成本是吸引珠三角、长三角转移资本和技术所追求的核心。 赣州目前共有高校7所,也是江西省除南昌外高校最多的地区。7所学校学生总数约9万人,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00多名,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8个,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研究所数十个,各类研究、试验场地近十万平方米,各类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0万元。这些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建立,不仅起到了大量汇集科技工作者人才的作用,也为在本地区创建大学科技园创造了条件。()技术优势由于赣州以钨为主的有色资源丰富,国家投资在赣州兴建了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江西应用技术学院(原赣州地质学校)和赣州冶金研究所二校一所,旨在为赣州的有色工业提供基础性服务。赣南师院在积极推行人才引进政策的同时,也加快了科技平台、科研条件建设的速度,仅化学一个系,就先后建设成了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稀土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依托其行业优势,先后建成了江西省矿业工程等四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劣势分析()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较低,没有形成骨干企业和有影响的企业集团。目前全市电子企业销售过亿元的只有江西高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3户。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企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不十分明显,不利于形成电子产业之间的配套和信息共享,制约电子产业的发展。()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综观我市电子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企业缺少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产品基本还停留在简单的来料加工和组装上,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独立设计能力与国内外同行顶级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高精尖装备短缺,制约了企业关键产品的研发制造。()电子工业园除于都工业园形成了22户电子类企业的小电子园区外,其它企业零星分布在10余个县(市、区),未能形成规模化、集群化,不利于电子信息产业间的合作配套。现有引进的电子企业中,往往技术和市场全由在外的企业总部所控制,自身研发能力不强,主要从事一些生产的适应性研究,与其他企业在供给和需求上关联度不高。()产业配套环境条件十分薄弱。电子产业链上下游未能形成体系,服务于电子制造业的相关产业如五金加工、模具制造等行业同时十分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与熟练工人十分短缺。(5)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升级换代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现有企业的研发机构,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经费投入不足,研发能力明显不足。产品基本还停留在简单的来料加工和组装上。技术含金量低,缺少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独立设计能力与国内外企业相比存在教大差距。且短缺高精尖装备,制约了企业关键产品的研发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未能有效与本地有色金属资源优势有效衔接赣州蕴藏着大量品种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其中部分资源是现在及未来新兴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的重要原材料。但现在电子企业中有效利用本地这一特色资源的企业很少,只有部分生产稀土永磁材料或荧光材料的基础电子企业,技术附加值低。(三)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与赣州的机遇1、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动因(1)企业扩张的内在需求珠江三角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特别是深圳市支柱产业。2007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3966.6亿元,占广东省工业总产值50%以上,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三分之一;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占深圳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六分之一。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成长壮大起来,有着对外扩张的内在需求。 (2)产业环境迫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多年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招商引资优势逐步弱化,经济发展后劲乏力逐步显现。随着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环境压力不断增加。以深圳为例,深圳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资源供给难以为继,企业扩大生产的空间有限;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所需水源、能源基本依赖外地供给;三是城市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按实际管理人口计算,深圳人口密度达到5487人/平方公里,远远高出其它大中城市;四是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水环境污染严重,陆域水体已无剩余环境容量,造成水体水质严重恶化。四个“难以为继”的诸多“硬约束”正在对深圳的发展形成“倒逼机制”,迫使深圳限制一般工业发展,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目前深圳的目标是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因此政府希望那些能耗大、占用资源大、附加值低的企业能够转移,从而为深圳调整、提升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3)政策环境迫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近年来,国家产业调控力度逐渐加大,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产业部环保标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办法出台并于2007年3月1日开始实施; 两税合一。从2007年开始,国家调整所得税税则,深圳特区企业不再享受15%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支出大幅上升;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加工贸易企业保证金台帐实转提高企业流动资金成本; 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企业用工成本。此外,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出口企业使出口企业压力剧增,原材料涨价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都是珠江三角洲企业对外转移的重要因素。2、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特点(1)从总体上说,珠三角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问题并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产业配套环境好,企业综合成本(特别是供应链成本)相对并不高; 两税合一后,税收优惠由区域倾斜转为产业倾斜,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受两税合一影响不大; 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较小。 从2005年开始,深圳产业转移步伐就开始加快了。不过,深圳的主要产业之一的IT制造业实际上转移不多,很多企业不愿走,这主要是因为深圳及东莞这边的IT配套环境好,虽然人力、租金、水电等运营成本有所增高,但是企业还是愿意留在深圳。目前来看,主要还是一些对配套环境要求不高、对成本要求较高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向内地转移。(2)电子信息产业部分大型企业在一些中心城市建研发机构、物流中心。如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建设研发中心,主要是利用当地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创维在成都建物流中心,康佳在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建生产基地,都是有计划的企业扩张,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产业转移。(3)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方式不是表现为产业整体转移,而是产业价值链分拆式转移,即在珠江三角洲保留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多的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而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环节向外转移,进而使珠江三角洲与产业转如地区之间形成垂直分工体系,即所谓的“总部(研发)在珠江三角洲、组装在内地、市场在珠江三角洲”的分工格局。 (4)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较为突出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用工较多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组装企业,如视听产品组装企业; 受环保标准制约的有一定污染的企业,如印制电路制造企业、电镀企业等; 高耗能企业,珠三角电力紧张局面长期难以缓解,使一些高耗能企业被迫外迁; 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企业,随着税收、能源、材料、劳动力成本的综合成本的大幅提高,一些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将难以生存被迫向综合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3、赣州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机遇()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有力推进,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家加快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对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给予大力扶持,为赣州依托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发展以电子材料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赣州市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将可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和革命老区相关政策。赣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赣州“十大体系”建设,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随着长闽珠新一轮产业升级发展热潮的兴起,区域间产业转移流动明显加快,部分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集聚,一些国内外电子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赣州市凭借区位条件,实现与长闽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参与区域经济协作,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5)2007年4月26日,在河南郑州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赣州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称号。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赣州市正成为承接珠三角、闽东南及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赣州香港工业园的开工建设,香港王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和王氏港建(集团)有限公司、赣州港钜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等珠三角企业落户赣州,充分说明赣州在承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优势。三、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产业链为纽带,核心企业为龙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与推进全民创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赣州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将赣州市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基地,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基本原则()坚持大开放战略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投融资体制的根本变化,规范运作、完善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和扶持政策,全方位营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洼地”,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同时大力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快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2)坚持抓大项目建设的原则,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速培育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群体和产品群体,扩大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3)坚持电子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