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索.doc_第1页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索.doc_第2页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索.doc_第3页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索.doc_第4页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探索高桥镇小学 曹培德 马林妹一、研究缘由(一)理论价值1、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资源丰富性,教学交互性,教学时空性等显著特点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师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较好地推动教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然而,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进行分析,对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理论探究比较多,而在学校全面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并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校本研修的实践比较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方法途径,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力及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等,网络环境下教师师能评价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这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2、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大多采用任务驱动、自上而下、相对集中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相应的成效,但它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言,缺乏自主性、实践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同样也在改变着培训方式。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培训研究,把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和信息技术相整合,让教师立足于任职学校,将日常的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相整合,是当前校本培训研究的一个主题。3、校本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由教师任职学校组织和管理,以学校为基地,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培训能更好地达到培训目的,优化培训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教学反思、教学资源等发布在相关网站上,或传输给相关人员,同步或异步、同地或异地获得同伴、专家的指点和帮助,使个人在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少走弯路、少走回头路。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还有:沈锷 徐伟群 马佩华 万晓春 姚洁 黄琼 胡薇 俞明华 瞿神尧 施亚君 张旭晖 沈晓梅4、与传统校本培训方法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培训它具有跨时空、信息量大的功能,能为教师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它具有人机、人际交互的功能,能为教师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提供畅通的渠道。它具有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的功能,能为教师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提供交流的空间。它具有数据搜集、分析、统计、贮存的功能,能为教师的校本培训提供客观的评价。 5、校本培训注重过程性,强调个人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强调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对话和协作两种表现形式。对话的表现形式有信息交流、经验共享、相互交谈、专题讨论等。协作的表现形式有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网络的储存功能还能将这些动态生成的沟通交流的原始资料保存下来,为校本研修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并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二)实践意义1、寻找百年老校科学发展的契入点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办学质量受到社会的赞誉和家长的认可。2004年,政府又投资2700多万元,原地重建了高桥镇小学,使百年老校旧貌换新颜,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硬件基础。2007年,学校通过新四年规划的制定、各种课题的探究,正在积极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百年老校进一步振兴和科学发展,这是摆在新一届学校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学校通过讨论会,座谈会,集思广益,寻找促进学校发展的契入点。确定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老校科学发展的契入点。2、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等能力的提高。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则比传统意义上的校本研修更有效,更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我校前二个阶段的校本研修活动中,我们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校本研修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会影响老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果。另外,对充分发挥教师间的优势互补缺少有效载体。而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现代信息载体,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强大的储存功能,为教师的深度参与、合作互动、经验共享和个性化学习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于是,我校校本研修活动进入到了第三阶段-“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三)研究基础1、多年的校本研修活动为课题实施打下了基础早在2004年,学校就参与了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研修活动,作为浦东新区校本研修基地学校。学校以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为研究内容,率先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了校本研修的探究。2005年12月,向全区进行了校本研修的展示活动,会上进行了语文教学策略探究的成果汇报,语文教研大组进行了公开教研活动,成果被发表在浦东新区校本研修成果集。活动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接着学校以点带面向全校各个教研组推广语文教研组校本研修经验,校本研修活动在全校全面推开。2006年,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制度建设阶段,学校适应课改的需要,制定了互观课制度、展示课制度、提高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改变原先教研组只研究教材、研究内容单一的状况,拓展研究内容,注重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预设和生成之间问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2007年11月,学校成功地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以制度为保证,探究有效课堂”的校本研修现场交流会,这是我校第二次面向学署的校本研修现场交流会,四位老师代表不同的学科进行了公开教学,全体老师参与了不同学科的现场研修活动,学校进行了题为“以制度为保证,探究有效课堂”的汇报交流。活动受到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2、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我校信息技术工作与一些好的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抓住学校工作的薄弱点“弱则思变”,采取措施,促进提高。近年来,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学校建立了信息技术中心,成立了信息技术项目组,在硬件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添置了学校课堂教学实录摄像系统,建立了可供实录的摄像专用教室,建立健全了校园网,网络畅通并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学校教师通过培训,计算机操作及网络运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均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3、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传统校本研修的延续和创新在我校,由于进行了多年的传统意义上的校本研修,校本研修碰到了不少瓶颈问题,而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传统意义上校本研修的延续和创新。因为,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与传统的研修方式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一是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教师根据网络研修的内容海量性、过程互动性、环境虚拟性等特点,可以更加主动地选择研修课题,通过方案优化、案例思考、课例设计、网上说课、网上答疑等形式,提高自身的思考与教学能力。二是具有更强的交互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通过设置合适栏目和选题,吸引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本研修,在交互交流中促进研修效果的最大化。三是具有更强的反思性。相对于传统的校本研修,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具有更多的反馈渠道和参照系。比如:对于一堂课的评价反馈,既有本校教师的参与,也有外校老师的建议,既可以教师之间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以从中不断总结既往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通过不断的反思,借鉴他人的有益经验,进而优化研修效果,提升自身能力。四是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网络提供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研修环境,教师可以主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把教学感受上升为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的学术成果。 (四)相关研究分析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的校本培训比较常见的模式有:课题带动模式、集体充电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观摩听课模式、个人自修模式和校际交流模式等;在校本研究方面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最近又出现了使用教育网志Blog网络虚拟社群开展校本培训的新模式和相应研究方法。例如下述的三种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模式。 1博客研修模式;2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3网络同侪互助模式。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田京生认为“开展网上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完善了西城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教师研修网建设理念和保障机制;同时,他还提出了三个观点:1、要继续推进研修网的创新拓展;2、要构建研修网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网络环境;3、要充分发挥研修网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顾志跃院长提出了要“多管齐下,构建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观点。他提到了浦东新区正在推进的五项措施:一是以专家指导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二是以项目合作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三是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四是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载体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五是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同时,顾院长还就资源与整合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区域性学习共同体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国外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有:讲座与短训模式、教学小组制度模式、指导教师制度模式、课题研究与实验模式、观摩与交流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采用高级标杆培训和虚拟培训组织等模式。在校本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突显出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追求质与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在国外,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校本研修模式都在向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校本研修绩效的方向发展。由此,原来主要用于师生交互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开始成为校本研修的重要模式之一,而同侪互助模式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二、 研究概述(一)研究目标1、总目标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和资源库,提炼出网络校本研修的模式和教师师能的评价体系。2、分目标(1)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教师的教学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普遍提高,学校骨干教师比例达30%以上,署及新区的骨干教师达20%以上。(2)管理目标:提炼出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模式和评价体系。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备课、观课体系、网络环境下的评课体系、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师能评价体系。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 (3)建设目标: 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网络平台。生成教师备课资源库、教师视频资源库、教师成长档案。(二)研究内容1、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与教师的专业发展2、多种形式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的搭建3、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方式的探究4、网络环境下教师师能评价体系的探究5、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资源库的建立(三)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08年1月2008年4月)(1)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宣传发动,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2)逐步建成项目所需的网络平台框架,制定各项制度。(3)收集资料,初步形成网络资源。2、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10年5月)(1)形成网络平台并进行网上研修网上备课:资源库备课的修改-课后反思网上观课:通过学校视频点播系统,实现“一课三磨”即“互观课反思课-示范课”这样一个可持续的课堂磨课研修模式。网上评课:以网络为纽带,对三类课进行点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是网上点评的主要组织者。网上评价:制定评价标准,有组织地对教师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情况进行评价。激励教师更好地参与,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2)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资源库。搜集文字和视频资源,充实和丰富资源库不断完善和扩容教师备课资源库、教师视频资源库。(3)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实施计划。(4)中期汇报,阶段成果展示。3、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2月)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和原始材料,形成阶段结题报告。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展示交流活动。(四)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从教育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的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一定需要理论假设,不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便于掌握与应用。是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教育的行动研究法就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与教师自主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网络是为教师的校本研修提供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最终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本课题是由教发院专家指导,由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一起共同研究的课题。本校在教师自主发展的研究中,搭建了帮助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将网络的开放性与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结合,将管理制度下的教师研修与教师自主研修相结合,共同为教师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自主研修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这样的认识将真正有助于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课题将从学校管理自上而下和教师自主发展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来共同研究这个课题。这让课题的视角多元,更有利于课题的有效开展。此外,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开放、平等、互动、便于资料收集等优势,在更多研究者的帮助下,不断反思,提升研究水平。这样的研究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及特定范围的具体对象。具体到教育研究领域来说,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一个人、一种课程、一个机构,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或一个过程等。个案研究就是广泛搜集个例的资料,彻底了解个例现状及发展历程,对单一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进行深入而缜密的全面研究分析,确定问题症结,进而提出矫正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也被称为个案法、案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我校进行的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把教师的“一课三磨”、“评价课”、“同课异构”等课堂实录放在校本研修平台上,让教师进行观课、评课,为教师进行研讨、实践和反思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带着某种深刻的教育理念和研究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研修不能凭空进行,也不适合作纯思辨性的探讨。教师的研修需要“支架”。这个“支架”是和实践相联系的,是符合教师工作特点与思维方式的。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案例就是其中一个恰当的“认知支架”。教学案例开发为教师提供了典型的、集约性的实践,以叙事的形式再现和描述教育教学的问题和决定,使教师内隐的个人教育知识、实践智慧得以外显化,以分析与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经验世界和理论世界中展开问题的反复建构与思考,以反复实践检验的形式谋求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本课题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案例的学习、撰写、交流、研讨、实践、反思等的一系列过程是研究增强校本研修实效性的策略的经线,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活动教师个人的自修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导师团的专业引领是研究增强校本研修实效性策略的纬线。围绕经线、纬线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的增强校本研修有效性策略的探究是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三、 研究实施 (一)概念界定 1、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指以教师任职所在学校为基本场所,以结合本校和教师本人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以建立教师为主体、包括专业人士和学校领导在内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动为直接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从目前对于校本研修的研究成果情况看,研修活动局限于传统形式的面对面互动研讨,活动时间、内容、场所均受到现实时空范围的局限,教师在业余时间内的自我研修活动中无法及时地与他人开展互动研讨交流。2、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开展研修工作的新方式。由于得到了网络的辅助,广大一线教师可以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获取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组织并指导教师开展网上自主地专题学习、个案研究,创设出教师之间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它能拓宽教学研究途径网络研修、校际联合教研等,具有满足教师随时实践、研究、学习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共同价值的功能。较之传统形式的校本研修,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具有信息量大、广泛性及不受时空性的约束等各项优点,为教师的自主、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能更好地达到研修目的,优化研修结构。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对网络平台进行了“教育化”、“实战化”的开发,成为教师自主学习的新型平台,促进学校形成科学的研修体制。根据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制度,对研修内容进行细化。资源共享。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教学反思、教学资源等发布在相关资源库中,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有效支持了校本研修的开展。 校本研修,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目的,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活动。它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为一体,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平台的支持,它具有如下特征:3、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特征(1)开放性与共享性开放性是网络环境最根本的特性,整个网络环境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教师都能够在网络上随时发表观点,随时提交,而且可以进行及时修改。它具有人机、人际交互的功能,能为教师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提供畅通的渠道。而通过网络,则可实现方便、快捷、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下载或者上传课件、教案、案例等,进行教学、教研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实现资源共享,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而校本研修中与“共读”相对应的“研”,应该是教师的“共研”,只有共同研究,大家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反思、有所创新。(2) 迅捷性与高效性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的结合,可以使众多的计算机不仅能够同时处理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而且还可以使这些信息四通八达、及时地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进行交换。教师个人也可以随时随地快捷地获取网上的信息,开展学习、合作与交流活动。网络教育资源不仅容量巨大,而且是动态更新的,常见的网络搜索和传播机制还会让使用率高的优质资源更容易被检索到。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它使得校本研修可以打破时空局限,有利于每位教师更加广泛平等地参与进来,从而做到有效、高效地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个体性与选择性网络环境却使人类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学习自由,它拆除了城乡教育的栅栏,打破了校园的边界,构建了无围墙、无时空的“虚拟教室”和“虚拟学校”。现代网络教育伴随所有个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师资和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网络研修中,教师应注意以个人知识为中心的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的学习管理系统,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自己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可以使教师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网上相关的研修资源,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研修内容进行校本研修。(4)互动性与协作性利用网络进行校本研修不仅能实现人机互动,而且能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并能够使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采取合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协同形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网络环境为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开展协作学习提供了支持,建构主义认为协作是学习的四大要素之一。协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共享与交流,网络环境有利于降低共享的成本,提高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思想共享的质量;另外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协作交流过程可以保存,便于整理和(二)校本研修平台构建1、平台的构建目标以 “以校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以服务校本研修为核心,以网络架构为平台,以案例(课例)研究为载体,包括视频案例(课例)或文本案例(案例)。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融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支持体系。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教研组教师的合作能力。2、总体框架校本研修平台基础数据管理教案研修课例、案例研修在线点播个人档案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教案范例视频搜索点播记录教师基本信息教案改进点播计时改进教案权限管理评课记录教研组管理学科管理教案存档教案分类网上点评网上打分外网浏览打分记录教师个人日志图一: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根据学校实际,学校创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总体框架,由上海鼎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搭建了高桥镇小学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平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训的开展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3、搭建过程(1)确定指导思想实效性:网络平台使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为教师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操作简单:网络平台板块清晰,操作简单,教师可方便地上网、思考,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资料、发表议论,相互评议,共享资源,操作方便。管理方便:每位老师均有自己的资源库,教师发表的案例、反思等能自动归类生存,便于资源管理。(2)采集素材收集标准教案组织教研组长和教师利用寒暑假收集优秀教案,作为标准教案挂在网上。使教师研修有了一个参照物,缩短了研究的进程,提高了研究效率。收集视频课例和案例学校开展了“一课三磨”、“同课异构”、“评价课”活动,信息中心的老师对每堂课进行摄像,上传至网上,供全体老师观摩、研修。(3)建立研修模块建立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平台模块高校镇小学的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平台主要由四个模块组成教案研修、视频研修、测量工具研修和个人档案。 图2: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平台模块高桥镇小学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平台教案研修视频研修测量工具研修个人档案研修实施框架图:图3: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平台框架图(4)确立研修类别教案研修教师在这里进行电子备课,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教师登陆后,根据自己的教学分工选择对应的学科、年级、学期进行备课,既可以在根据教学范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案的修改,也可以自己重新备课,同时可以上传相应的教学课件。其他教师在登陆后可以浏览所有的教案及教学资源。视频研修 视频研修就是把教师上课的全过程拍摄下来,把录像材料、教学设计、课件与课后反思公布到网上。视频研修后,听课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有空时,在网络上观课、评课,发表自己见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上课的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课例,具体生动地向教师介绍上课的设计理念以及教与学的方法,让教师分析预设与实际操作时师生表现以及教学策略实施等环节进行直观的评析。教师也可以把课堂的各个片断根据自己设计主题的不同进行切割,请评课教师进行评析,形成互动研究的张力。视频案例是就视频课例中精彩的或值得探究的一段剪切出来,进行有主题地讨论,在教师的互动中深入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图4: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平台视屏及视屏案例界面视频研修在线点播视频搜索点播计时网上点评网上打分外网浏览视频研修框架图:图5: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平台视屏研修框架图测量工具研修测量工具的研修,旨在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将根据学科、学期、年级、课时等创建资料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用有关练习、根据学生实际修改后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使我们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做得更好,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图6: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平台测量工具模块资源库个人档案囊括了各个教师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情况,是教师个人的一个资料库。它分为:我的教案、精修教案、我的课件、打分记录、评论记录、评论评价、教师日志和点播记录。个人档案框架图:个人档案我的教案精修教案我的课件打分记录评论记录评论评价教师日志点播记录图7: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平台教师资源库模块a.我的教案:只要教师修改并上传的每一篇教案,都会根据上传的先后顺序,自动存入我的教案中。b.精修教案:每学期,教师将一篇精修教案上传至精修教案中,由评价组进行评价、打分。c.我的课件:教师在教案研修时上传的课件,后台管理系统也会自动保存到我的课件中,省去了教师整理课件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自己查找和接受检查。d.打分记录:每学期的评价课,由专门的评价组进行评价。评价组老师的评价情况,通过网络会自动汇总到组长那里,有组长根据评价组的打分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每位教师的评价情况与师德师能的考核挂钩。e.评论记录:教师在观看“视频课例”和“视频案例”后书写的评论,将按照时间先后自动存储在“评论记录”中。f.评论评价:每学期,教师将一篇评论上传至评论评价中,由评价组进行评价、打分。g.教师日志:在这里,教师可以发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撰写的文章,发布有关教学资料可以说,这里是教师个人的资料库,是教师成长的足迹h.点播记录:在这里可以看到教师上网点击观看“视频课例”和“视频案例”的次数与总时间。(三)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运行1、运行方式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运行方式指的是各个层面、各类教师之间的互动方式。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校间的互动、专家与教师间的互动。 (1)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动态的校本研修讲求教师与学校、教研组、其他教师间的互动性。互动使教师之间的学习、切磋、研讨交流更为有效,更为经常,会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互动我校开展的网络下的校本研修主要有:(1)网上备课:对网上的每一课标准教案在上课前进行修改。(2)网上观课:每位老师的评价课、磨课均挂在网络平台上,老师通过学校视频点播系统进行观课。(3)网上评课:以网络为纽带,对二类课进行点评。(4)网上评价:制定评价标准,有组织地对教师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情况进行评价。实行网上备课修改与完善快捷,交流与共享及时,它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了新老教师间的合作互助、经验分享、成长互动,形成了有效运作的学习和研究共同体,效果明显。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互动在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互动实践中,着重探讨本学科焦点话题,形成理念碰撞、观点争鸣。如:三年级的语文新教师沈宇航要上课。他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校本教研网开展网上备课,向网络要课件,要资源。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前发布到学校主页,让校内的同学科教师进行点评、研讨、学习、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结合教学实际,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跨学科教研组之间的互动在同学科教研组开展互动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师参与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以推进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互动。各个学科都有其教学特点,通过教研组活动,互相观课、听课、评课等,在大家互相研修和探讨的氛围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跨学科教师也可随时参与网络教研,网上教研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避免了面对面教研那种“只唱赞歌、不提意见”或泛泛而谈的形式主义现象。在这样的开放环境中,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在合作中真诚交流。(2)学校间互动建立机制校际联合体每学期初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制订了相关的活动制度,如共同体活动守则、责任人碰头例会制度、校际开放制度、校际集体备课制度、共同体教师集体培训制度、送教下乡制度等,确保了活动的时间和质量。资源共享每个学期,学校信息技术项目组的老师会将优秀成果(或案例、或论文、或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整理,上传到学校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学校派遣外出学习的老师将学习的东西进行整理上传,实现本校资源、外校资源、专家引领资源,外出培训资源等全方位资源共享。校际间的校本研修进行网络环境下校际间的校本研修。各校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一课三磨”活动,“一磨”和“二磨”进行网上研讨,“三磨”集中进行, 联合体老师在研修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实现优势互补,得到共同提高和发展。(3)专家与教师的互动教研员与教师一对一互动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师与教研员直接交流互动。教师先将备课上传到“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教师空间”栏目中,教研员在第一时间展开指导,提出改进的建议。接着,教师进行第一次教学,把课堂实录及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教研员通过网络平台点击观看课堂录像,就课中的某些环节和细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把改进建议留在“我要评论”中,教师得到专家的精辟指导能扬长避短、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在互动和交流中提升了教学能力。执教教师把与教研员互动的经过、心得和收获撰写成教学反思,一方面提升本人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交流借鉴的平台。教研员与教师群体的互动我们还邀请教研员参与学科主题研究活动。教研员与全体语文教师共同观摩课堂实录,接着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专业的点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教师群体与教研员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并不多,我们将教研员的精彩讲座、课堂点评、教学名流的课堂实录挂在校本研修网上,供广大教师观摩学习。利用网络实现与专家的异步交流。实现教学研究互动跨时空、跨地域地进行。2、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运行的基本环节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基本运行环节,是指教师参与研修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备课、网络环境下的观课、网络环境下的评课、网络环境下的反思。(1)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备课作为教师和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语文备课,存在着诸多不足,我校从2008年起,在每学期开学前,信息中心通过向教师收集优秀教案和收集网上资源库的优秀教案,汇集各年级各学科标准教案挂在网上,要求教师在课前针对班级的实际、学生实际、教师自己的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修改。教师在每课上课前,均必须潜心研究教材、研究标准教案,针对班级、学生和教师个人教学实际,对标准教案进行修改,并把修改处用红色标注出来,写出修改原因,挂在网上供本年级组老师和同学科老师参考、学习和讨论,在一课课修改、研讨反思的过程中,真正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年轻教师可以在老教师的言谈中获得经验,老教师可以在年轻教师的言语中获得新知,彼此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模式: 研究教材-修改教案-网上讨论-反思修改-形成教案(2)网络环境下的观课经过教研组的集体研讨,教师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上课,所在学科老师参与听课,听课有当堂听课和网上听课。信息组的老师则完成教学录像的切片,随后将课堂教学录像及教学设计等上传到校本研修网中的视频课例库中。教师不仅能当堂听课,还可以通过网络反复观摩。通过校本研修平台,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摩课堂教学实录,依据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教学设计,参与相关课的观课等教学研讨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共同反思。学校观课制度要求老师做到:观课前看,看教学设计,了解课堂教学的框架和结构,确定观课的重点;观课时记,记录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部分,为网上交流打下基础;观课后思,思考课堂教学成功的原因和不足之处。其模式为:课前看设计-课中观成败-课后思原因-课堂巧运用(3)网络环境下的评课网络环境下评课,就是运用学校网站和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活动全程录像。然后由信息部门的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教学活动的全程录像挂在校园网上。再组织教师在校园网的校本研修的平台中边看录像边评课。通过录像定格、播放、回放,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若干个教学情境,或突出地针对教学中具有某些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逐一研讨。这既是教师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的好形式,也是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好形式。评价必须符合三点要求:1、课的成功之处;2、课的不足之处;3、修改建议。并通过网络传送到该课视频课例的下方,供全体老师和执教老师参考。其模式为:观课堂实录-评课堂成败-提改进建议-寻解决策略(4)网络环境下的反思网络环境下的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并通过网络显现出来。教师借助校本研修网自行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视频案例,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如此地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教研组老师一起观看教学视频,共同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反思力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或事件,进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运作过程,帮助教师进行和形成有效教学反思,明确什么样的反思是有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实践,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提高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育行为。其模式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3、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专题性研修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专题性研修是指围绕某一具体内容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活动。我校开展的专题研修有“一课三磨”、同课异构、评价课、专题展示等。(1)“一课三磨”所谓“一课三磨”就是围绕同一教学内容,由某位老师执教,在备课组或教研组老师的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老师两次重上,以使执教老师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备课组或教研组老师共同提高的一种相互学习形式。在参与听课教师的建议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断趋于完善,一节好课就在这样的磨练中产生。 “一课三磨”就是要开展三次磨课活动,每一次磨课,都采用备课、上课、观课、评课、反思等六个环节或者选用其中的某几个环节,只是第二、第三次磨课要求有所提高,都要针对第一次磨课有所深化和改进。这是二年级语文教研组经过“一课三磨”后写的小结片段:我们教研组接受了“一课三磨”的任务后,马上行动了起来,校本研修的网络平台也随之活跃了起来。我们的磨课主要分以下六个程序进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提升。当曹老师把狼和小羊第一磨的教案挂到网上后,我们全组老师积极参讨论。每位老师都结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领悟,给校网上曹老师的原始教案进行了个性化改进,供曹老师借鉴,来开拓她的备课思路,完善她的教案设计。然后,我们一起进教室,认真听她上课。课后,我们同组的老师又一次认真地观看了网上的资源,并通过网络跟曹老师一起交流,一起反思,共同来提高认识。比如,有的老师针对曹老师磨课中“谁来到什么地方看见谁正在那儿干什么”的说话训练句式,提出了自己的改进设计:(1)我们来到动物园,看见( );(2)我和爸爸来到儿童乐园,看见( );(3)(谁来到什么地方看见谁正在那儿干什么)。这样的说话设计,既有坡度,又使说话训练的拓展面更广了。有的老师针对文本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分角色表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文本语言,使课堂更有效曹老师汲取众长之后,对“一磨”的教案和相关多媒体课件又进行了精心地修改,并第二次进行磨课。这一次曹老师的课堂提问更有效了,生字教学的策略更灵活多样了,说话训练也更扎实了,她的课堂变得更精彩了!然而,教学是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老师们也就有了第二次网上更激烈的思想碰撞,有了第二次更热烈的集体研讨。老师们从更深入更细微的地方寻找探究点,如低年级生字教学的生动与扎实,比如“溪”字可以编顺口溜等,还有朗读训练的多样性与趣味激励,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等等。在大家的探讨中,曹老师再一次精心地修改了教案,终于出色地上好了第三次磨课。(2)评价课评价课,是面向全体教师上的研究课,课前有教研组集体研修产生教案,挂到网上,供全体老师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再由执教者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上课 。课后挂在网上,由全体老师进行评价,最终由评价小组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总分。其结果作为教师师能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学期一次,目的是让每位教师参与校本研修,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作为评价者来说,既是评价,又是学习。一方面通过观看一节课,评价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是通过观看一节课,学习执教者的长处,如上课上得好的地方,教学设计中精彩的片断,课件给予的启发及他人的反思对自己的促进等,使自己今后在教学中能取长补短,并能合理运用,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体育老师许佩莉参与评价课后的体会摘要:学校的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给我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教师间的互动,学校间的互动和专家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好更方便。在上好评价课之后,通过网络各位老师对我评价课的评价,是我收获很大,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摘录几位老师对我评价课的评价: 教师以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自主玩多样性的短绳,并导入跳短绳的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空间感,并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学效果良好。许老师这节课关注学生心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看了这几位的评价后,自己体会颇深,自己教学中确实有不少优点,但课后我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缺少系统性教学方法,手段,优势较单一,枯燥,缺少新颖教学方法。特别是较枯燥的教材,手段太少。平时还缺少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教师讲得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应让学生自己思维,创新。我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平台,运用到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吸取优势,改进不足之处。(3)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课异构”研修活动的基本过程是:确立主题,自主备课研讨课例,修改教案课堂观摩,教师论坛课后反思,优化整合。在共同研讨中,一方面要引导授课教师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让教师们学会借鉴那些新颖的做法, 体验新理念带来的新感受, 同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这样的活动过程,既能让教师们在求真务实、 自主创新中形成个人教学特色,又能使他们在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相互启迪中,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而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 所以说,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教者、对教师群体、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这是李莉老师和蒋晓华老师上的秦陵兵马俑一课的重点训练部分。经过反复的研修讨论,二堂课的重点各有不同李莉老师抓住第二小节中说明文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列数据作为教学的侧重点。设计了四个环节:1自由朗读来感悟数据举例的作用;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些数据表现出的规模宏大。3 根据数据复述课文 4提供数据说话练习。四个环节的设计有坡度,层层递进,学生从感悟到运用就不会觉得有困难,也很好的落实了本课时教学重点。蒋小华老师利用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4、5两节,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 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附:重点部分教学设计: 李莉老师的教学设计蒋晓华老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 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一) 学习第二小节出示一号坑的图片 ppt41、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出示“宏”的解释:广大。两个大组成一个词来形容兵马俑的规模,可见真是非同一般啊!2、 比赛朗读这句话。齐读。3、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下课文的第2小节(数字举例)4师:数字举例给我们带来了震撼,让我们体会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让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用我们的朗读让在座的老师也感受一下兵马俑的宏大。(教师引读)5 老师在提供一些数字给大家。出示一段话。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慨?说话练习:秦陵兵马俑的规模真是( )!6师:让我们把这些感受融入到这些数据和文字中,有感情的再读一下。7 学生根据教师给的数据复述第二节。8师:运用数字能准确地介绍一件物品,一个建筑,我们在写说明文时经常会用到。老师也给了你一些数据,请你来介绍一下埃及金字塔和东方明珠电视塔。10出示金字塔图和长城图,给学生一些数字,说话练习。11理解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12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你有何感想?(1) 抽学生读句子,“无 不”表示双重否定。(2) 换一种说法。13.默读第二节,找找还有那句话也写出了兵马俑规模宏大?三总结:【教学过程】:一、激情示题二、感知梳理三、研读积淀(一)学习第2小节(二)学习第4-10小节1、整体学习课文第4、5小节,了解写作方法。(1)指名读4、5小节。媒体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图片,根据书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