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doc_第4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2“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 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青(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3.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5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6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7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9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11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1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13 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14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15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1【答案】a【解析】由“唐朝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15【答案】a易错起源1、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例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农具 改进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和推广 两汉 耦犁、犁壁、耧车 隋唐 曲辕犁 耕作 技术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 垄作法 西汉 代田法 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耕作 技术 耕作 制度 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 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农业 灌溉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时的水力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等 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1)发展水平: 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 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2)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家庭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 (3)生产布局: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近年各地高考题目,大多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命题考查角度主要有耕作方式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等。复习备考时,注意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制度、科技思想、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影 响 积极影响 (1)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3)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型、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西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中国封建王朝推行的一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政策和指导思想。 (2)推行目的: 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保证兵源),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护政治稳定,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3.“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特征及影响以及城市变迁的特征及影响的理解考查。考查主要知识点有商业发展的表现、商业观念、商业发展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等。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二要重视商业发展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三要注意重农抑商、“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商业发展、中外贸易及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即是例证 流通领域的变化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商人地位的变化 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1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经济政策不合时宜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作者的结论是基于横向比较研究a bc d3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4后汉书记载:“先是,(庐江)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的贫乏b生产技术的落后c灌溉技术的落后 d农民意识的落后5.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6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a b c d7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8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材料2: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2010年8月18日,新余绣娘加班加点赶绣出的国内首套牛郎织女“夏绣邮票”面世,可与真品邮票相媲美。其将被中国邮政博物馆收藏。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材料3: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材料1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2和材料3哪个更能真实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2: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3:(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4:“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请回答:(1)据材料1,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1、4,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2与材料3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3)据材料4,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商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 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 汉唐一千年, (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 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此后,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包括印刷术、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材料2:限制欧洲和亚洲贸易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难以找到能够在亚洲市场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丝绸和印度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的这一问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3: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1概括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6分)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为例,分析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的原因。到18世纪末叶,欧洲“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3)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