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区住房建设技术要求.doc_第1页
地震区住房建设技术要求.doc_第2页
地震区住房建设技术要求.doc_第3页
地震区住房建设技术要求.doc_第4页
地震区住房建设技术要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市建设局关于印发泰顺、文成地震震区村镇民房重建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温建技2006108号泰顺、文成县规划建设局,有关单位:为了加快做好泰顺、文成地震震区村镇民房重建工作,提高村镇民房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控制建设成本,现将泰顺、文成地震震区村镇民房重建技术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组织学习、培训、贯彻、落实。二六年四月十四日抄:省建设厅、市委、市政府、泰顺文成震区重建工作指导小组、王建满书记、邵占维市长、冯志礼副市长、叶际仁副市长、市农办、市民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房管局泰顺、文成地震震区村镇民房重建技术指导意见1 总 则1.1 为了加强村镇民房建设管理,提高村镇民房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控制建设成本,结合震区村镇民房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1.2 震区村镇民房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原则;遵循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原则。1.3 本技术指导意见仅适用于泰顺、文成震区村镇民房重建应急使用,不得扩大使用范围。2 场地、地基和基础设计2.1 对于原拆原建的房屋,应做到:2.1.1 严禁在抗震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原拆原建。在不利地段建造房屋,应采取有效措施。2.1.2 可采用工程地质调查方法对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采用槽探、钎探等方法对场地地基土工程特性进行了解,并对地基承载力做出评价。2.2 对于易地集中新建的房屋,应做到:2.2.1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选址时,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2.2 选址时,应选择抗震有利地段,尽可能避开不利地段,严禁在危险地段(如存在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可能等)建房。无法避开不利地段建造房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2.2.3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进行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2.3 基础宜砌置在同一稳定土层上,以保证地基的均匀性。当遇土岩组合地基时,应根据土质情况对地基进行处理(如采用换填垫层法),同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基础的整体刚度。2.4 山前斜坡地段建筑物宜依山就势建造,严禁大挖大填。2.5 由于平整场地等原因而形成的新边坡应及时进行支挡,必要时尚应进行边坡支挡设计。同时应根据地形条件及时修筑雨水截排系统,使雨水顺利排出。2.6 边坡坡度允许值可根据当地经验或参照同类土层稳定坡度确定。2.7 应加强验槽工作,核定地基土承载力,确保建筑物正常使用。2.8 场地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减轻液化影响,基础和上部结构可分别或综合采用下列各项措施:2.8.1 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2.8.2 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2.8.3 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2.8.4 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等。2.9 对主要持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地基,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并应根据土质情况对地基进行处理(如采用换填垫层法)。2.10 无筋扩展基础:2.10.1 无筋扩展基础系指由砖、毛石等材料组成的具有整体刚性较好的墙下条形基础。2.10.2 当地基承载力较高时,重建房屋可采用无筋扩展基础。2.10.3 无筋扩展基础顶面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其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300,纵向配筋不应小于612,箍筋不应小于6200。2.10.4 重建房屋采用砖基础时,砖基础下应设置垫层,垫层应采用C10素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 mm。当采用毛石基础时(图2.11),基础高度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当无经验时应符合下式要求。图2.11 毛石基础构造示意()/式中 基础顶面的墙体宽度;、分别为基础底面的宽度、基础高度;一般取1.251.50。当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的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值k时,取1.25。3 上部结构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本技术指导意见所指的低层砖砌体房屋(以下简称砖房)是13层(含局部4层)的全部或部分采用空斗墙承重,楼盖为预制(或现浇)混凝土,屋盖为预制(或现浇)混凝土、瓦材的房屋。4层及以上的砖砌体房屋应按国家的有关规范进行设计。3.1.2 本技术指导意见所指的低层砖木房屋(以下简称砖木房)是12层的全部或部分采用空斗墙承重,楼盖为木梁、木板,屋盖为瓦材的房屋。3层及以上的砖木房屋应按国家的有关规范进行设计。3.1.3 本技术指导意见所指的木结构房屋为单层穿斗木构架、木柱木屋架及木柱木梁房屋。3.1.4 砖房、砖木房应采用横墙承重的结构体系,严禁采用砖柱承重。在房屋的伸缩缝、沉降缝或防震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3.1.5 房屋结构的平、立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对称,建筑质量和刚度变化宜均匀,楼层不应错层。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纵墙宜拉通,尽量避免断开和转折。中部应至少有一道纵墙贯通对齐布置,且墙厚不应小于240mm。3.1.6 相连设计建造的房屋应同时施工。3.1.7 砖房、砖木房、木结构房屋的安全等级均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3.2 低层砖砌体房屋3.2.1 砌体宜采用烧结普通砖。砖的规格有大仑砖(250 mm75 mm50 mm)和标准砖(240 mm115 mm53 mm),砖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不应小于MU1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2.5。地面或防潮层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5.0。3.2.2 墙体优先采用标准砖,砌筑为一眠三斗(大仑砖为一眠五斗),承重墙墙厚不得小于240mm(大仑砖为250mm),非承重墙墙厚不宜小于160mm。3.2.3 砖房的层高不宜大于3.3米,横墙间距不宜大于4.2米,纵墙间距不宜大于6.0米。承重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2米。3.2.4 砖房以下部位应实砌:1 地面或防潮层以下部分;2 当房屋为3层(含局部4层)时,底层窗台标高以下部分;3 未设置构造柱的纵横墙交接处,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小于370 mm的范围内;4 楼板面上3皮砖、圈梁下4皮砖的通长部分;5 梁支承处按设计要求部分;6 门窗洞口的两侧240mm范围内;7 女儿墙、楼梯间的墙、挑檐以及烟道和管道较多的墙。3.2.5 楼、屋盖优先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最小板厚不宜小于90 mm。楼、屋盖板伸入墙体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120mm。采用预制楼、屋盖时,应在其上浇筑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4250双层双向。3.2.6 挑出阳台宜采用梁板结构。3.2.7 屋盖采用瓦材时,有关要求见低层砖木房屋。3.2.8 支承在砖砌体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的锚固长度Las(图3.2.7)应不小于12d(带肋钢筋)或15d(光面钢筋)。 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范围内应配置不小于两个箍筋,箍筋直径同梁内,间距不大于150 mm。 图3.2.7 梁支座示意3.2.9 砖房应在屋盖及每层楼盖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设计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 圈梁宜连续地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2倍,且不得小于1m;2 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并且圈梁应与大梁可靠连接;3 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 mm240 mm,纵向配筋不应小于610,箍筋不应小于6250;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配置。3.2.10 钢筋混凝土挑梁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应全部伸至挑梁外端,并应有两根钢筋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图3.2.9)。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中至少应有1/2的钢筋伸入梁尾端,且不少于212,其余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挑梁埋入砖砌体内的长度L2的2/3。挑梁埋入砖砌体内的长度L2不应小于挑出长度L1的1.5倍(屋面挑梁为2.0倍),并应与圈梁进行有效搭接,搭接长度为500。图3.2.9 挑梁配筋示意3.2.11 外墙四角、内外墙交接处均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构造柱设计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 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 mm240 mm,纵向配筋不应小于412,箍筋不应小于6200,且应在上端700 mm,下端500 mm的范围内加密为6100;2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见图4.9.13),并应沿墙高每隔500 mm设2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3 构造柱的纵筋应锚入基础梁或圈梁40d;4 房屋层数为1层时,可不设置构造柱。3.2.12 当外墙底层入口处采用落地门窗时,沿外墙方向的构造柱应加强。3.2.13 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未设构造柱时,宜沿竖向每隔400500mm设拉结钢筋,其数量少于26,埋入长度从墙的转角或交接处算起,每边不小于1000mm。烟囱、通风道等竖向孔道不应设置在连接处的墙体内。3.2.14 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的圈梁连接。3.2.15 女儿墙厚度不宜小于240mm,高度不宜大于1.2m,并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压顶厚度不宜小于80mm,纵向配筋不宜小于28,分布筋不应小于4250。外挑板上的女儿墙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板,板厚不宜小于80mm,采用单排竖向受力纵筋时,应居中布置,且不宜小于8200。挑梁根部对应位置的女儿墙构造柱间距应加密,压顶配筋应加强。3.2.16 阳台栏板可采用半砖墙,阳台栏板应在转角、中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栏板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80mm120mm,纵向配筋不宜小于48,箍筋不应小于4200。栏板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压顶,压顶厚度不宜小于70mm,纵向配筋不宜小于28,分布筋不应小于4250。压顶钢筋伸入墙内不应小于500mm,伸入构造柱内不应小于30d。3.2.17 外挑板上的女儿墙或栏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板,板厚不宜小于80mm。采用单排竖向受力纵筋时,应居中布置,且不应小于8200,分布筋不应小于4250。3.2.18 采用瓦材屋盖时,山墙顶部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山墙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压顶连接,压顶厚度不宜小于100mm,纵向配筋不宜小于310,分布筋不应小于4250。3.2.19 过梁应采用钢筋混凝土,且按受弯构件计算。非承重砖砌体过梁可参考附表一。3.2.20 隔墙应采取措施与周边构件可靠连接。后砌的非承重砖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6的钢筋与墙或构造柱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500mm,伸入构造柱内不应小于30d。3.2.21 楼梯不应采用预制悬臂踏步板。3.2.22 出屋面的烟囱应采用整体预制构件,并与下部进行可靠连接。3.3 低层砖木房屋3. 3. 1 砖木房的层高不宜大于3.0米,横墙间距不宜大于3.6米,纵墙间距不宜大于5.5米,承重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2米。同一幢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相同。3. 3. 2 楼盖木梁宜采用矩形截面方木,方木的截面高度不得小于120mm,圆木的直径不得小于150mm,木梁间距不宜大于600mm。楼盖木板厚度不得小于15mm,长度不得小于两倍梁间距,宽度不得小于150mm;楼盖木板应与木梁紧密连接,不留空隙,连接采用80mm长钉子,钉距不大于100mm,并且每块板与同一根木梁连接的钉子数不得少于2根。楼盖木梁宜支承在墙体现浇圈梁上,支承长度不得小于160mm,拉接采用圈梁预埋扁钢与木梁螺栓连接。3. 3. 3 木屋盖宜采用硬山搁檩双坡屋面,檩条搁置在现浇钢筋混凝土卧梁上,拉接采用卧梁预埋扁钢与檩条螺栓连接,内墙上檩条应满搭或采用夹板对接,木屋盖各构件应采用圆钉、扒钉等相互连接。3. 3. 4 檩条间距不宜大于1200mm,椽条与檩条的搭接处应满钉,以增强屋盖的整体性。3. 3. 5 楼盖边梁每隔600mm应采用扒钉与墙体连接,扒钉另一端埋入墙缝中;纵墙的顶部檩条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卧梁每隔1200mm采用12螺栓连接。3. 3. 6 木梁、木檩条等木构件不得封闭在墙中,与砖墙、混凝土构件接触部位均应设防潮层。3. 3. 7 房屋砖墙设计要求同低层砖砌体房屋3. 4 木结构房屋3. 4. 1 木结构房屋的高度不宜超过3m,同一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或砖墙等混合承重。3. 4. 2 山墙处应设置木构架,房屋两端的屋架支撑应设置在端开间。3. 4. 3 应设置斜撑和剪刀撑加强木构架的纵横向稳定性。1 空旷房屋应在木柱与屋架(或梁)间设置斜撑,横隔墙较多的居住房屋应在非抗震隔墙内设斜撑,穿斗木构架房屋可不设斜撑;斜撑宜采用木夹板,并应通到屋架的上弦;2 穿斗木构架房屋的横向和纵向均应在木柱的上、下柱端和楼层下部设置穿枋,并应在每一纵向柱列间设置12道剪刀撑或斜撑;3 木构架中,宜在柱檐口以上沿房屋纵向设置竖向剪刀撑等措施,以增加纵向稳定性。3. 4. 4 柱顶应有暗榫插入屋架下弦,并用U型铁件连接;柱脚宜采用铁件或其他措施与基础锚固。基础应高出地面不小于300mm。3. 4. 5 斜撑和屋盖支撑结构,均应采用螺栓与主体构件相连接;除穿斗木构件外,其他木构件均宜采用螺栓连接。3. 4. 6 椽与檩的搭接处应满钉,以增强屋盖的整体性。3. 4. 7 木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木柱的梢径不宜小于150mm;2 应避免在柱的同一高度处纵横向同时开槽,且在柱的同一截面开槽面积不应超过截面总面积的1/2;3 柱子不能有接头;4 穿枋应贯通木构架各柱。3. 4. 8 围护墙不应将木柱完全包裹,应贴砌在木柱外侧;木柱及屋盖边梁每隔600mm应采用扒钉与墙体连接,扒钉另一端埋入墙缝中。4 施 工4.1 人工挖土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基槽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4.2 人工填土(包括人工砂卵石、乱石回填)4.2.1 填土前应将基槽底地坪上的垃圾等杂物清理干净。4.2.2 回填土应分层铺摊。一般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200mm250mm;人工打夯不大于200 mm。4.2.3 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4.3 砖基础底应做素混凝土垫层,材料、施工工艺同4.8混凝土工程施工要点。混凝土配合比,可参考附表三试验配合比配制。4.4 砖基础4.4.1 砂浆配合比宜用1:3水泥砂浆(重量比),或设计确定,不得掺用石灰。 图.4.3等高式大放脚 4.4.2 砖基础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留置斜槎。砌筑形式采用一顺一丁,即一皮顺砖与一皮丁砖相间,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60mm。4.4.3 砖基础一般采用大放脚过渡(图4.4.3),大放脚为等高式,大放脚每砌两皮砖,两边各收进1/4砖长。4.4.4 基础墙的防潮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宜用1:2水泥砂浆加适量防水剂铺设,其厚度宜为20mm。防潮层部位宜在室内地面标高一皮砖下处。4.5 毛石基础4.5.1 毛石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毛石应呈块状,其中部厚度不宜小于150mm。4.5.2 砌筑毛石基础的第一皮石块坐浆,并将石块的大面向下。毛石基础的转角、交接处应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4.5.3 毛石基础一般做成梯形,具体见本技术指导意见第2.10条。4.5.4 毛石基础必须设置拉结石。拉结石应均匀分布。毛石基础同皮内每隔2m左右设置一块。拉结石长度不应小于基础宽度的2/3。4.5.5 毛石基础应采用铺浆法砌筑,砂浆必须饱满。4.5.6 毛石基础的灰缝厚度宜为20mm30mm,石块间不得有相互接触现象。块石间较大的空隙应先填塞砂浆后用碎石块嵌实,不得采用先摆碎石块后塞砂浆或干填碎石块的方法。4.6 模板4.6.1 梁跨度在4m或4m以上时,底模板应起拱,如设计无具体规定,一般可取结构跨度的1/10003/1000。4.6.2 底模及支架拆除时间参考附表二4.7 钢筋4.7.1 钢筋进场时,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其种类、级别、形状、尺寸、数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4.7.2 HPB235级(级钢)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弯后平直长度不应小于3d;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的弯折角135,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为箍筋直径的10倍。4.7.3 钢筋搭接接头应避开受力不利位置,上部受力纵筋不得位于支座处、挑梁根部,下部受力纵筋不得位于跨中。 图4.7.4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注:图中所示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搭接接头钢筋为两根,当钢筋直径相同时,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 4.7.4 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钢丝扎牢,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HPB235级(级钢)为37d,HRB335级(级钢)为46d;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在绑扎长度1.3倍范围内梁板接头面积不宜大于25,柱不宜大于50(图4.7.4)。4.7.5 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宜采用焊接接头。受力钢筋采用焊接接头时,一般用双面绑条焊,双面焊缝长度5d,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焊接接头在35d并不小于500mm范围内梁板接头面积不宜大于50。4.7.6 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安装钢筋时,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应放在圈梁上。4.7.7 钢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HPB235级(级钢)不应小于30d,HRB335级(级钢)不应小于40d。4.7.8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单位:mm)环境与条件构件名称保护层最小厚度C20C25主体结构板2015(20)梁3025(30)柱3030有垫层基础40无垫层70注:括号内数字用于屋面外露部分。4.8 混凝土4.8.1 宜用P.O 32.5及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在进场使用前,应有出厂质保书。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查试验,并按其结果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4.8.2 砂:用中砂或细砂(细度模数1.7以上)。石子:用532mm卵石或碎石。砂石料中不得含有害物质、草根、泥块等杂物。4.8.3 水:拌制混凝土宜使用饮用水或清洁的河(溪)水。4.8.4 混凝土必须按施工配合比进行配料拌制,以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和易性的要求。当无试验室设计配合比时,可参考附表三试验配合比配制。4.8.5 混凝土宜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4.8.6 采用手工搅拌时,水泥与砂子干拌三遍后做成“船仓”形,在“船仓”内加石子,并加水一部分,随后边拌边加水反复拌和三遍,达到石子与水泥浆无分离现象为准。4.8.7 混凝土从出料后到浇注完毕的延续时间,夏天不得大于60分钟,冬天不得大于120分钟。4.8.8 浇筑混凝土时应分层浇筑、振捣,一般分层厚度在500mm以内,并在先浇混凝土初凝(一般为45分钟)之前,将后浇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完毕。浇筑竖向结构的普通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相同成分的水泥砂浆。4.8.9 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小时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常温时每日至少浇水2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4.8.10 结冰及雪冻期间不得浇灌混凝土。4.9 砖砌体4.9.1 砖应具有出厂合格证,且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4.9.2 水泥宜用P.O 3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4.9.3 砂:宜用中细砂。砂料中不得含有害物质、草根、泥块等杂物。4.9.4 石灰:对于磨细生石灰粉,其熟化时间不得少于2天。严禁使用脱水硬化的石灰膏,消石灰粉不得直接用于砂浆中。4.9.5 砂浆的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并应事先通过试配确定。当无试验室设计配合比时,可参考附表三试验配合比配制。4.9.6 砌筑砂浆宜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4.9.7 采用手工搅拌时,水泥与砂子干拌三遍后做成“船仓”形,在“船仓”内加水一部分,然后按规定用水量边拌边加水拌至颜色一致。4.9.8 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披刀灰应分别在3小时和4小时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分别在拌成后2小时和3小时内使用完毕。4.9.9 大仑砖在砌筑前一天浇水湿润,不得使用干砖。4.9.10 实砌砖墙组砌应采用“三顺一丁”。转角处,纵横墙交接处必须相互搭接。4.9.11 空斗墙组砌宜采用“三顺一丁”(即每皮砖三个顺砖一个丁砖)。大仑砖空斗墙应采用平砌及“五斗一眠”(即五皮空斗墙砖一皮丁砖)。标准砖空斗墙可采用立砌及“三斗一眠”。 图.9.12砖砌体斜槎砌筑4.9.12 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砌施工。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段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图4.9.12)。 图4.9.13拉结钢筋布置及马牙槎示意图注:拉结钢筋伸入墙内的长度是指从墙的马牙槎外齿边(即构造柱边)算起的长度。当墙上门窗洞边到构造柱边(即墙马牙槎外齿边)的长度小于.时,则伸至洞边止。4.9.13 构造柱的施工顺序必须先砌墙、后浇柱。砌砖墙时,与构造柱连接处砌成马牙槎(图4.9.13),马牙槎处砌实心砖。每一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0mm。马牙槎应先退后进。一般沿墙高500 mm设置2根6水平拉结筋,钢筋预埋砌体内长度为1m,端头带直钩,另一端埋入柱内30d。4.9.14 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应饱满,竖灰缝不得出现透明缝,空斗墙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4.9.15 砖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得有通缝(通缝指上下二皮砖搭接长度小于25mm)。4.9.16 烟囱不宜在承重墙上设置;确因条件限制需在承重墙内设置时,应定制混凝土块与砖砌块合理组砌。4.10 坡屋顶的山墙墙顶4.10.1 山墙砌至檐口标高后应向上收砌山尖;山尖墙上安完檩条后开始封山;一般采用平封山法,俗称插檩档子;封山顶部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具体见本技术指导意见第3.2.15条。4.11 木楼盖4.11.1 木结构的用料必须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种,不得将有疵病的木料用于支座端节点处。4.11.2 所有木构件与砌体及混凝土结构接触处,均需在安装前涂刷防腐剂。在虫害(白蚁等)地区的木构件应进行防虫害处理。4.11.3 木楼板应做企口拼缝。4.12 屋盖木檩条4.12.1 相邻间的檩条接头应相互错开。其它做法同(4.11.1和4.11.2)。4.13 屋盖木椽条:木椽条的截面一般为40mm70mm,平直钉于檩条上,长度不宜小于两檩条间距,接头采用斜口。在一根檩条上左右相邻的有接头的椽条不得连续超过3根。每个檩与椽的交接处都必须用钉子平稳钉牢,不平处应用小木条垫平再钉。椽条的间距应按小青瓦的尺寸确定,一般为小青瓦宽度的4/5,椽条的相互间距要相等。4.14 小青瓦4.14.1 屋脊要求平直,施工时宜拉通线;脊瓦底部要垫塞平稳,坐浆饱满,使屋脊不沉陷变形。4.14.2 檐口瓦应选用质量较好的青瓦,挑出檐口不小于50mm。檐口瓦的盖瓦应抬高30mm(俗称“望檐”),抬高的空隙用碎瓦片、砂浆填抹密实,并用麻刀灰或纸筋灰抹平、压光(俗称“做扎口”)。4.14.3 屋面瓦应从檐口开始,自上而下,一楞一楞的铺盖,一般要求瓦面上下搭接三分之二,俗称“一搭三”。阴阳瓦屋面的底瓦和盖瓦每边搭接宽度不小于40mm。铺瓦时,要先铺底瓦(阴瓦),后铺盖瓦(阳瓦)。硬山屋面用仰瓦随屋面坡度侧贴于墙上作泛水。5 管理措施5.1 泰顺、文成建筑设计单位应组织力量编制村镇民房设计通用图集后在震区实施,鼓励当地施工企业组织若干施工承包队承担村镇民房建设。5.2 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村镇民房建设监督管理队伍,对村镇民房建设的设计、施工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和技术服务,使村镇民房建设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5.3 县建设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