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彦:中国绿色建筑制约因素及对策.doc_第1页
开彦:中国绿色建筑制约因素及对策.doc_第2页
开彦:中国绿色建筑制约因素及对策.doc_第3页
开彦:中国绿色建筑制约因素及对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彦: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组组长)中国的绿色建筑研究始于2001年,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尤其是2005年开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续召开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显示了政府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和推动。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但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且处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基础理论及思想准备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等,中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亟需我们加以分析和研究。一、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影响当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要素主要为观念问题、标准体系和技术问题三大类。(1)社会大环境生产链断档,绿色建筑后期效益眼前不能显现。由于绿色行动还是刚刚起步,整个行业发展长短不齐,困难重重,先行者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标准水准还不到位,时有“无可是从,不知所处”的问题,执行力弱。政府虽然大力倡导绿色建筑,但还缺乏执行机构或技术行动准备,走过场的趋势正在显现。(2)设计机制和程序还不适应变革。绿色建筑需要在方案前期就引入可持续整体综合理念,需要采暖、通风、采光、照明、材料等所谓辅助多工种提前参与,设计需要全新介入,因此从设计体制和设计人员资质来讲,与绿色建筑设计要求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现阶段设计体制仍然停留在多工种分开的情况下,实施绿色建筑会有较长时间的不相宜。“大而全”的设计院机制需要改革,面临“船大难掉头”的障碍。专业化设计事务所比较起来将容易发挥专业化服务的特征,容易改变设计机制和程序,在未来更容易成为绿色建筑的主力军,更容易实现绿色建筑精细化技术服务。(3)执行群体与受益公众缺乏参与性意识。从普通大众而言,尽管也表现出对绿色建筑的喜爱,但尚联系不到绿色建筑发展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绿色”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对广大开发商而言,绿色建筑的效益体现在房屋的全寿命的各个阶段,只图销售率的开发商除了借机炒作外几乎看不到好处,相反推广绿色建筑最大问题还在于相当成本的“额外投入”。综上所述,政府的运行要素和产业技术要素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开发商责任的认识、设计机构的绿色建筑设计能力建设、绿色建筑的初成本投资等形成第二层次制约因素群,共同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障碍。最使人担心的是,目前建筑节能领域存在一股浮躁之风,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概念上,大多数只是应付于简单节能技术或产品的堆砌上,很少有人关注耗煤量的降低和能源费用支付减少。更有甚者“绿色”成为了某些房地产项目对外销售的一层绿色包装,绿色节能实效还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踏踏实实的将绿色建筑落实到实践开发中,而不是成为销售的一个标签或者一个概念的简单操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二、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运行策略1、完善政策体系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大力倡导,积极推进,影响开发商积极思考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事业的重要性。然而做绿色节能建筑导致成本增加,房价又受控制,百姓对绿色建筑节能实际效益感受不深,使得开发商在推动绿色建筑望而止步,严重影响了开发商做绿色节能减排建筑的积极性。启动绿色行动和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关键在政府对绿色节能实质性奖励政策,及时出台围绕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鼓励性政策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对做节能建筑的企业实行优先拿地、优先贷款、减税和节能减排荣誉等奖励企业开发节能建筑的措施,使得开发商愿意投入。有业内人士提出开征能源税以惩罚消极者。笔者认为,目前要做的不仅要向能源消耗多的企业课重税,更重要的是通过鼓励措施,奖励那些在绿色节能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这样才是完善的政策体系。2、建立国际化绿色标准体系中国绿色建筑的行业法规已经公布,但在操作层面上,如何结合建筑行业实际与地方特点形成的地方法规尚待完善。行业标准、实施技术细则的执行体系仍然是当前绿色建筑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什么是绿色建筑更加有效执行和精明增长恰当方式,仍在摸索探讨的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引入国际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有助于快速地实效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缩短国际化水准的进程。USGBC(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建立了LEED(美国能源和环境先导)认证体系 ,创立和实施全球认可和接收的标准、工具和性能指标。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各自建筑绿色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的范本。LEED项目申请总数达22,807,已评估1641个项目,2.0亿平方英尺。LEED包括新建建筑(LEED-NC)、核心与外观(CS)、商业建筑内装修(CI)、既有建筑(EB)、社区开发(ND)五大体系。LEED评估采用评分体制,分为4个认证等级。以LEED-NC为例,认证级为26-32分;银级为33-38分;金级为39-51分;铂金级为52和52+。铂金级是最高级别,迄今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项目获此殊荣。LEED-NC共69分、LEED-CS共61分、LEED-CI共57分、LEED-EB共85分、LEED-ND共114分。其中,LEED-NC体系(工程总得分69分)中,可持续的场地占14分;节水占5分;能源利用和大气保护占17分;材料与资源占13分;室内环境品质占15分;设计创新等占5分。为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将针对LEED体系,对在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运行开展比较研究。并通过对比研究,吸收和消化LEED-NC和LEED-ND的框架结构和原则精神,结合中国的应用实际加以本土化,以尽快学习和借鉴LEED的国际化原则与方法,使我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建设有相应的评估指标和合理可行的评估方法,最大可能推动我国可持续绿色建筑的技术进步。研究项目的主要方向:(1) 着重以与美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为范本,开展比较研究,分析总结现行有关各项标准建立的研究基础条件和指标量化的差距。(2) 找出适合国际化目标要求和我国能具体实施的量化指标体系。(3)实现绿色建筑国际标准本土化工作(LEED-CHINA)。(4)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普及与人才教育培训工作。3、加强技术整合在新建节能建筑和旧建筑改造工程中,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住宅明明采用了价格不菲的节能设备,门、窗、墙体保温都很优秀,达到了相当的隔热指标系数,建筑保温密闭的性能大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在这样的建筑中,常常会觉得既不节能又不舒服,甚至因为过热冬季都不得不开窗。大量能源因为开窗而被白白释放出去,这样的建筑能算节能建筑吗?一些好的节能的做法和设备组合的建筑并不节能,原因何在?根本原因是节能建筑设计阶段没有做到整体节能协调设计,采用的节能措施和设备越多节能效果越好的想法是严重的节能误区。建筑节能有被动节能和主动节能两种不同概念,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首先考虑通过被动节能的设计手段,不依靠设备、少花钱就能达到相应节能效果;如果必须通过主动节能的设备手段,通过适当设备选型和设备节能的设计,并以计算机模拟设计做为手段对设备和材料加以整合。通过设计,最大化地发挥材料的性能优势,才能实现有效的节能。并不是把节能材料堆在一起就算节能建筑了,更不是节能材料、节能设备越贵越好。北京梁开建筑设计事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量节能的理念,积极探讨“绿色建筑”解决方案:即在常规建筑设计基础上引入“整合设计”观念,以“模拟量化”分析手段,从概念设计到精装修设计各阶段提供全过程模拟数据分析及优化,协助建筑和机电设备等专业,共同完成项目总体目标。其特点是高舒适度(温度、湿度、空气指标精确到每家每户)、定量节能(能耗支出费用精确到每家每户)、低成本投入(投资回报与商业价值最大化)。通过贯彻定量节能的设计理念,房地产项目的建造成本并不会增加很多,比如在保温体系方面的投入增加了,采暖系统的投入就会相应降低。最近在贵州省的一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中,应用了定量节能的理念,重点解决贵阳地区冬季室内温度过冷的问题,而且专门应用被动设计的概念,能以较低的投入达到了较高的节能舒适效果。4、正确引导节能意识消费者广泛的认知度是绿色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础。2007年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前理事罗伯特.沃特森介绍,美国的绿色建筑每年大概有6000到2亿平方米的建筑开发量,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的会员已达到2000多万家。为什么开发企业有这样大的动力,是因为美国消费者已经对绿色建筑有了很高的认知,非绿色不买,绿色建筑能够比一般的项目得到更好的回报。当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对绿色建筑的和缺乏深刻的认识,节能是乎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和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有具有很大的差别。欧洲国家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