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doc_第1页
【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doc_第2页
【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doc_第3页
【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doc_第4页
【步步高】(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10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学案略语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做现代文阅读题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做得不够好,不是遗漏了重要信息点,就是找得很多,或者没有很好地整理概括,导致答偏了。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力求在答题过程中将信息要点提取得准确、全面。(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节选自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1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答案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解析本题从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卢作孚通过不同的经营策略使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六朝人物”张中行谢志浩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其有大家风范。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了。(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2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答:_3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答:_问题反思1你平时是如何做信息筛选和整合题的?有没有遗漏过信息要点?如果有,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_提示略。2你在答题时是否只是有选择性地抄录原词原句?有没有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整合过?如果有,你是如何整合的?答:_提示略。【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2题问题审题不准,回答不清现场答案一现场答案二剖析原题是一道信息筛选、概括题,筛选范围较明确,在25段,难度不大,可是因为题干要求高,导致出现了两种较典型问题:现场答案一是“概括”,但难以满足“具体表现”要求;现场答案二是“具体表现”,但难以满足“概括”要求。正确的审题是:先筛选出“具体表现”,后将这些“点”适当归类,概括为“面”,按照“点面结合答题法”答题:先“面”后“点”。不是像现场答案一有“面”无“点”,现场答案二有“点”无“面”。另外,现场答案一中的第点表述角度不对,其主语是“文章”,从题干要求看主语应是“张中行”。现场答案二漏掉了第2段的信息要点,即后半生奉献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个工作岗位。参考答案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散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学术研究精深:研究八股文、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3题问题似是而非,答案不够精准现场答案剖析该题与前面那道题筛选明显信息有点不同,它要求既筛选显性信息,又筛选隐性信息,难度稍加。而现场答案似乎答得不错,从三个方面答出了理由。可是,细查一下,第点答得很好,可惜这“相似”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未答出;第点是说张中行的生活态度,可是他与“六朝人物”有什么联系,未说明,因而不能成为“理由”;第点同第点相类似,未点出什么“风度”。这个现场答案很能反映出考生答信息题的现状:辛辛苦苦做出答案,可就这么可惜地丢分。究其原因:缺少做信息题的精准意识!参考答案在生活的时代上,民国时期与六朝时代都处于动乱的时代;在学术研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怀得失;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破解之道】要提高解答信息题的精准意识,做到全面而准确地提取信息要点,要做到以下几点:1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标准。如“自我诊断”第2题,要求概括“夕阳红”的“具体表现”,既要“具体表现”,又要“概括”出来,显然题干对答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是像平时筛选时只列点就能了事的。“自我诊断”第3题实质上是要求答出张中行与“六朝人物”有哪些相似点,这“相似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相似。答案必须包含这两方面内容。吃透了筛选标准,才能知道到原文中找什么,在答案中给出什么。2细读原文,不能忽视那些细小的、隐性的信息。如“自我诊断”第2题现场答案二第点筛选得较细。不少考生在此只提取了“研究八股文”,而对后一句中的“还研究”就忽略了。读书要细致,这是良好习惯。3有效地、精细地组织答案。答案要能体现筛选标准,一定要在答案中出现最核心的信息要点,不能“打擦边球”。如“自我诊断”第3题现场答案第点后面再加上“动荡”,第点后再加上“与六朝人物相似”,第点在“风度”前加“洒脱、淡然”等字眼,答案就很完美了。【趁热打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江南士子夏完淳丁帆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作出了楷模和榜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的。一个十六岁花季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有删改)1夏完淳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1)家学师道(或“父辈的身传言教”),(2)战斗生活经历,(3)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2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答案(1)舍弃学业投身抗清大业,(2)大骂投降清廷的洪承畴,(3)狱中作南冠草,(4)慷慨赴死。一、吃透信息筛选标准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其含义。边练边悟仿照示例,完成后面的题目。示例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标准:冰炭同炉理解:冰,冷,黄永厚为人为文“冷”的东西;炭,热,黄永厚为人为文“热”的东西。“同炉”,统一在黄永厚个人身上。“哪些地方”意味着“同炉”在哪些具体事上。总之,要求筛选出同时包含黄永厚“既热又冷”因素的为人为文的具体事情。(1)(2012新课标全国)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标准:_理解:_答案标准: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理解:关键词是“求真”“态度”,这个“求真态度”非为人方面的,而是“在科学工作中”。要求筛选出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求真态度”的具体表现。(2)(2012辽宁)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标准:_理解:_答案标准:克罗齐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理解:克罗齐达到“理论家”方面的,达到“实践者”方面的,达到“两者协调统一”方面的。总之,要筛选出克罗齐三方面的信息:“理论家”的成就,“实践者”的探究,“两者协调统一”的分析。二、扩大筛选范围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未把握好筛选范围。筛选范围的准不准与信息筛选得全不全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方就是筛选范围,抓住它固然不错,而且应集中读、选。不过,有时,信息还在它的“前”或“后”。因此,应适当扩大一下筛选的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的信息。用个形象的比喻“投石探波”。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这就是“投石探波”法。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众多教授中,是个异数。他没有读过大学。他从底层生活中感悟到了文学的真谛,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达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在进入西南联大之前,沈从文已经名满文坛,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抗战前沈从文曾在北平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当西南联大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湘西沅陵时,沈从文恰好也在这里,住在哥哥家中,他请联大的几位教授吃过饭。后来沈从文到达昆明执教西南联大时,却因学力不足,很受轻视。1939年6月,沈从文担任西南联大国文系副教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各体文习作一课,但他的编制却在师范学院的国文系,而不是文学院的国文系。师范学院不属于西南联大的三支嫡系,是西南联大抵达云南后为提高当地师资水平,而与云南地方合办的一个学院,薪资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1943年7月,沈从文才升为教授。当时的西南联大,流传着国学大师刘文典的两段话。其一是: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如果他每月拿四百元,我自己只配拿四十元,而沈从文则只配拿四元钱。其二是:在一次躲避空袭的路上,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在路上跑,就说了一句:“我跑是为了庄子,学生们跑是为了将来,你干吗要跑呢?”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眼中不受欢迎,但他在其他教授中还是有不少好朋友的,比如杨振声、金岳霖、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而且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中很受欢迎。沈从文确实有钱钟书说的自卑感,但另一面他也看不起教授中一些人的行为。他痛恨打麻将、打扑克,认为那是白白浪费时间。而西南联大确实有一些教授深爱此物。吴宓先生1940年11月16日在日记中记载:“客堂中众人斗纸牌,至宓不能读书,亦不能安寝,甚为郁愤。只求速死,以偿此债而已。”为沈从文所厌恶的,还远不止这些。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出身于旧时代,他们身上既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温和儒雅、欧风美雨的开明无拘,同时也保留了传统儒士以及西洋学者的恶习。(节选自梅子沈从文:西南联大的“非主流”教授)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为什么与一些教授不合?答:_答案他从底层来,学力不足;当时一些教授对他存有偏见;他看不惯一些教授的恶习,不能与之相容。三、仔细阅读仔细阅读是做阅读题时的良好习惯。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掘出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边练边悟(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意积累,追求高水平。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 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