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复习)教育评价期末复习_第1页
(电大复习)教育评价期末复习_第2页
(电大复习)教育评价期末复习_第3页
(电大复习)教育评价期末复习_第4页
(电大复习)教育评价期末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育评价期末复习 第一讲 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一)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二)概念 辨析 1、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 ( 1)教育测量不同于教育评价 测量是查明事实真相,而评价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在教育上,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用量表实施并以分数表示,这是测量。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指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评价。 ( 2)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 因为教育测量常常作为教育评价的第一步出现,教育评价常常是根据教育测量的结果进行的,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的深化。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定 评定一词一直是用于对人,它包括分等、考试、证明合格等。我们可以评定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成绩,可以对某人的职务履行情况进行评定。在美国就有一个庞大的监测机构 全国教育进步评定协会。 ( 1)教育评定不同于教育评价 教育评定和教育测量一样,其目的在于说明真相,它是对人或人的群体某些属性较为系统、全面地描述,因此它只是在说明真实情况,而不进行价值判断,不对被评对象提出建议和咨询,只是得到确切的资料和结果。 ( 2)教 育评定是教育评价的基础 与教育测量一样,教育评定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没有教育评定所提供的关于对人或对人的群体的详细确实的资料,教育评价无从谈起。同时,教育评价可以将教育评定导向深入,使教育发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 3)教育评定是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而教育评价更多是从事研究和开发人员的活动。 3、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 ( 1)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从根本上讲是共同的。即都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弄清教育现象或事实的价值高低、优劣。 ( 2)教育评估更多地注意了判断对象的复杂性。评价可以说是“绝对必然就是如此 ”,而评估“估计是如此”。因为有些教育现象或事实按严格、精确的方法进行有困难,主要依靠定性与定量结合、客观统计资料与主观描述资料并重的手段。 二、 教育评价的特点 1.在评价的目的上,强调促进教育的发展。 2.在评价的过程上,注重自评方法的应用。 3.在评价的方法上,重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4.在评价的内容上,重视立体评价和全面评价。 5.在对待评价结果上,重视全面的解释和慎重的处理。 6.在评价的手段上,强调科技与智能化。 7.在评价的目标上,实行多元化与整合化。 8.在评价的取向上,注重个性与差异性。 三、 教育评价的种 类 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体评价和社会评价) , 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据评价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以活动为对象的评价、以人员为对象的评价、以管理为对象的评价、以区域教育为对象的评价 , 据评价的对照标准不同,可分为:比较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 据评价的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 据评价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微观评价 ,据评价的基准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 据评价的层次不同,可分为: 分析评价、综合评价 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四、 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有助于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 (三)有助于使教育中诸要素组成部分处于令人满意的协调活动状态。 (四)有助于选择适宜的教育模式或方案。 (五)有助于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五、泰勒模式 泰勒模式是以教育目标为导向 ,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的行为目标 ,并根据这些行为目标编制课程、教材或教学方案 ,开展教学活动 ,然后依据行为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 ,判断实际教学活动的效果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程度 . 泰勒模式的优点是由于它以目标为依据 ,检查实际活动达到的目标程度 ,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活动方案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泰勒模式缺点是忽视对教育目标自身的评价 ,并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性的关注 . 六、 CIPP 模式 CIPP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把教育评价看成是 ”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 .分为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其中背景评价是为计划决策服务的 ,输入评价是为组织决策服务的 ,过程评价是为决策的实施服务的 ,成果评价是为再决策服务的 . CIPP 模式的最突出的优点是将四种评价结合在一起 ,贯穿于 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 ,既重视过程 ,又重视结果 . CIPP 模式的不足是所进行的评价相对多 ,对评价信息、经费和评价技术的要求较高 ,操作的难度较大 . 第二讲 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价值的本质 (一)价值与事实 1、价值与事实的区别 事实分为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 就客观事实而言,它同价值区别明显,事实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是一种既定的事实,具有一种确定性,可以与人无关而存在。而价值虽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却因人而异,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同人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 就科学事实而言,它同价值区别也很明显。 科学事实告诉我们客观实在是什么,它的属性和特征如何;价值则告诉我们客观事实在对于人来说怎么样,它好到什么程度和坏到什么程度等。 对于人类活动来说,事实和价值都是必须的。事实告诉我们客观实在的属性和特征,告诉我们在实际上应怎样行动,以及用什么技术、按什么方式行动;价值则告诉我们该不该行动,行动的规模应多大。所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两种成分,即事实成分和价值成分,都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结合。 2、价值与事实的联系 ( 1)事实中蕴藏着形成价值的可能性 每一事实都具有其特定的属性和功能,它们已经潜在地包含着对 人有益或者有害的方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实之中已经蕴藏着形成价值的可能性。这时的事实之所以还被称为事实,是因为他还不具备显现其价值的条件,还没有现实地表现出对人的价值。 ( 2)事实负载着价值 客观事物可以在人之先、在人之外而独立存在,与人或价值没有直接联系。但当人们把客观事物称作事实时,它就不是纯粹的自在之物,而是与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事实一旦被人的科学探索活动所确认,就已经打上了人的印记,渗透了理论,预设了价值,受到了理论和价值的污染。 ( 3)人的需要是实现从事实到价值转换的关键 要想真正把握事实和 价值的联系,我们还必须明确,价值所依赖的事实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关于客观事物、事件和过程的事实,从事实到价值,这中间还需要有关于人和人的需要的事实。 (二)价值与主体、客体的关系 价值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决定的,价值不能离开主客体而存在,它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1、价值与主体 主体:从事现实社会活动并以某种方式掌握世界的人。主体是人,而人未必是主体。 ( 1)物的价值与主体 。 物的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人而存在,只有了主体人,只有同人的需要相联系,物才具有价值,才能区分为美丑、好坏和益害。 ( 2)人的价值与主 体 。 与物的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人而存在一样,人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主体人而存在。人是互为主客体的,每个人的价值都不是个人的简单行为,而是个人在同他人、集体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为他人、集体或社会尽了什么责任,做了什么贡献。 2、价值与客体 客体:是主体社会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它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物。 如同我们无法离开主体去谈论价值一样,我们也无法离开客体去谈价值。价值作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他自然离不开客体。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决定着客体能否对主体有用以及用处的大小。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 1)价值并非是个人的主观因素。( 2)价值并不等同于客体。 (三)价值与意义 1、价值是意义 “意义”在汉语大词典的含义为:一是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二是指价值、作用。作为第二种含义,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2、意义未必是价值 ( 1)价值不具有意义作为第一种含义。( 2)价值不具有意义作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含义。 二、价值与评价 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满足自身或他人的需要。但价值并不是预期的,人的某一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如何,这需要人们对其过程及结果进行 认识和判断,也就是进行评价。评价或者说评判价值,是创造价值的深化,也是实现价值的前提。 (一)评价揭示价值 所谓评价,就是人对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的一种观念性的把握,是主体对客体有无 2 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揭示把握课题的价值,使客体的价值由潜在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的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评价是揭示价值的重要手段。 1、评价是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 人们总是对于自己周围和自己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的事物,无不随时随地在进行着评价。 2、评价是人类活动的前提条件对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一 定的评价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正是通过评价,主体进行比较和选择,由此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 3、评价是贯穿人类活动始终的必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人积极地创造价值,进行实践活动,而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评价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价值决定评价 ( 1)价值决定评价,主要是因为评价必须以价值为基础。( 2)价值决定评价,还以为有什么样的价值现象,就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三、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评价原则是评价规律的反映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认识规律, 遵循规律。人们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依据自身对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要确定一些行动的准则,这些依据对规律的认识而确定的就是原则。因此,教育评价原则既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又是基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形成的,人的立场、观点和对教育评价的认识水平都对它有一定影响。因此,原则是言论与行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它既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又是人们主观上的约定,因而原则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产物。教育评价原则就是人们对教育评价客观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教育评价的客观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教育评价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总之,教育评价规律决定了教育评 价的原则,教育评价的原则反映了教育评价的规律,而直接指导教育评价活动的,是反映教育评价规律的教育评价原则。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育评价,从某方面说是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目标具有规定方向性,指导实践工作的作用,可是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要贯彻教育评价的方向性原则,一是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坚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思想;二是在教育的具体工作和实践活动中,应保持与总方向的一致性;三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是全面性的。 2、可行性原则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进行实际的 测量和评定,并根据测量和评定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它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必须保证教育评价切实可行。 1)评价指标体系要简便易测。 2)评价指标要有一致性和普遍性。 3)不能过分要求精确的评价结果。 4)评价方法必须力求简易。 3、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在一个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教育评价时,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是本范围内的教育工作都能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评价,并能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各个方面发展指标,有助于评出先进,找出差距;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历程和教育质量提高 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横向比较一般应在客观条件相似的同档次中进行,在进行纵向比较时,应注意评价的起点,看基础,看发展,看提高的幅度,而不能只看与最高水平的距离。要贯彻可比性原则,必须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明确的和可以检查的标准,要使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尽量量化。 4、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的项目要全面,收集的信息要全面,不能片面强调评价指标中的某一项目,不能偏听偏信。全面性原则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 要贯彻全面性原则,首先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全面、充分地 反映教育目标;其次是在评价中要全面、充分地收集有关信息,不能偏听偏信;最后要运用多种评价工具。 5、目的性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评价而评价。只有首先决定了评价目的,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具体方法。目的性原则是由教育评价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贯彻目的性原则,一是要目的明确,二是要制定出具体的目的,三是要让教育中的各个个体掌握评价的具体目的。 6、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我们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断和参 杂个人偏见。因为评价是否客观,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正确,关系到评价目的的实现。要贯彻客观性原则,评价者首先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过程中,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其次要全面收集资料,不能只听个人的意见。 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对资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因此,只有发挥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比较客观的结果。 7、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定 量评价,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种分析侧重于量的方面,通过数量化的说明对所评价的对象作出解释。所谓定性评价,它侧重于质的方面,通过对评价现象进行质的、深层次的分析作出评价。 由于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些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对这些现象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清晰可见,简明易懂;但有些现象不易用数量来表示,必须用定性方法来评价。因此,在教育评价中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辅相承。 8、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是指对被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 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在评价时不考察评价对象过去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是考察评价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状态,它有助于进行横向比较,便于看清评价对象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动态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发展状态的评价,它在评价时注意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重在纵向比较,便于看清评价对象的变化过程,从而发现其发展规律。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考察评价对象的现实情况以便横向比较,又要考虑评价对象的发展情况以便纵向比较。 9、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的原则 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某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评价。单项评价必须考虑各个项目与整体的协调性,综合评价则必须以单项评价的各项目评价为基础。 教育工作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它涉及许多相对独立的方面或组成部分,因此在评价时必须对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教育活动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活动,虽然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是相对独立的,但各个方面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只有把这些方面协调起来进行评价才能改进我们的工作。 因此,在教育评价中我们应把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起来,使单项评价成 为综合评价的基础,使综合评价成为单项评价的发展。 10、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评价不仅仅是评定等级、鉴别优劣,还在于改进和提高,这就要依靠指导和正确的导向。指导是评价的继续和发展,它把评价结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并根据评价对象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帮助评价对象掌握自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方向,扬长避短,争取更大进步。 11、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评价工作中必须促进北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贯彻教育性原则,应做到: 应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要正确地处理评价结 果。 第三讲 教育评价的步骤 (程序 ) 作为按系统程序进行的评价工作,其一般步骤为下: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果分析处理阶段。评价的准备是评价实施的基础;评价的实施则是评价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评价的结果分析,又是评价实施阶段的延续。评价活动的三个阶段紧密相连。 一、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教育评价具体实施前的预备阶段,是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是成功地开展教育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准备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 (一) 背景分析 (二) 评价的组织准备 包括成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设立一定形式的评价办事机构;聘请有 关专家成立专家组等工作。 评价组织的任务是实地开展调查,审阅有关材料,然后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结论。 对专家组成员的要求: 1、 懂得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具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 2、 掌握评价的方法、技术,能解决评价中所产生的问题。 3、 作风民主,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为人正派,公正廉明,组织纪律性强。 (三) 评价方案设计 评价方案是评价活动的先行组织者,它是依据一定的评价目的,根据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的基本文件。(注:评价目的与评价所依据的目 标不同。例如:在学校评价中,评价目的是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水平,它所依据的目标则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或管理目标。) 良好的评价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 目的性。评价方案须体现评价目的,并从各方面努力保证评价目的的实现。 2、 规范性。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程度 3 的统一性和指导性。 3、 可操作性。具体性、可实施性 完整的评价方案包括: 1、 评价目的、评价的内容和目的要求。 2、 评价准则(指标体系、概括性问题) P34、 39 及相应的权重 P42 3、 评价方法。 4、 评价的时间安排、注意事项。 二、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指实际进行评价活动的阶段,它是整个评 价程序的中心环节,也是评价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实施阶段的具体过程 1、预评价 可以由评价组织者进行评价,也可以由被评对象自评 2、再评价 (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 1、相互沟通:可以从讲清评价的意义入手,务使各类人员了解评价的意义 方法:组织一定范围、一定形式的讨论会和座谈会,让教师和其他人员有机会就评价问题交换意见 2、收集信息(全面、可靠、有效) 方法:调查法,有以“问”为主的调查,比如问卷、访谈;以“看”为主的调查,比如观察。 3、评议评分(关键性意义、核心) 注意分项评判的科学性 4、汇总 整理(全局性意义、过渡环节) 既要迅速又要准确 三、 结果分析处理阶段 (一)评价结果的检验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质量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是否准确可靠,不仅反映教育教育评价工作的质量,而且对评价对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教育评价结果必须经过验证。 教育评价结果的检验,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检查评价程序的每个步骤,看是否正确、全面地贯彻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否真正把握了教育评价指标和标准,从而确认教育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运用教育统计学的检验方法,对评价结果的统计量进行检验。 (二)评价结果的分析诊断 评 价结果的分析诊断,就是根据评价的目的,对评价的结果和评价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诊断,帮助被评对象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为被评对象总结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提供资料。 分析诊断的方法: 1、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以静态分析诊断的背景(如评价对象现有条件,已取得的成绩等)来作动态分析诊断,看评价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 1)趋势直推法。就是对评价对象自身的发展进行分析推断,也就是以它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为依据,推测它未来的情况。 ( 2)趋势横推法。就是拿评价对象与同类者相对照进行分析推断,来确 定评价对象在同类中的位置。 2、因果分析法。就是要分析影响达标程度的原因及其结果,要在影响达标的诸因素中,分析出促进或干扰的因素以及带来的后果。 3、效果与过程统一法。就是在分析教育评价结果时,既要看评价对象的工作成绩,又要看这些成绩的取得过程。 (三)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 为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评价结果的信息应向有关方面反馈。一是要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评价结果,为他们进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行中公布评价结果,使同行相互借鉴;三是向评价对象或被评单位反馈,必要时要对有些结论作出慎重的解释,并向 被评者提出今后改进工作的意见。 (四)评价工作的总结 1、总结评价工作的经验教训,探寻评价活动的规律,提高教育评价工作效益,使教育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 2、开好评价工作总结会,总结评价工作,表彰、奖励教育评价开展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推广优秀的被评者的先进经验,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建立教育评价资料档案,将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各项文件、计划、方案、数据和总结等,立卷建挡,并建立教育评价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妥善保管,以备查阅和研究之用。 四、 教育评价程序中的调控 (一) 评价程序调控的意义 所谓评价程序的调控就是指 遵循评价过程的活动规律,对评价的可控因素进行调节和控制,把调节的控制与程序步骤联系起来,使内在调控和外在调控有机结合,形成评价程序调控机制。 内在调控: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进行心理调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觉地运用评价原则来克制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 外在调控:对评价活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进行监督控制,根据规定的程序步骤,运用督促检查、协调指导、鉴证审核、沟通信息等行之有效的技术进行调控,使群体和个体按照既定评价目的和要求进行评价活动。 (二) 评价程序中各阶段的调节 与控制(王 P76) (三) 教育评价程序中的心理调控 1、评价心理及其对评价过程的影响 在影响评价结论信度与效度的因素中,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的制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测量与评定,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等。因此,为了提高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外在调控之外,还必须及时分析和做好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各项程序中的心理调控。 ( 1)评价心理及其分类 1)涵义 : 评价心理: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大脑对评价过程的反映,既包括 评价者及被评价者反映评价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包括他们对评价现实反映的行为方式。包括:一是指在评价过程中主评者与被评者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二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表现出的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三指在评价过程中表现出的本质的和较稳定的心理品质。 2)分类 按照心理学范畴,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按照教育评价范畴,可分为:主评心理、被评心理 ( 2)评价心理对评价过程的影响 1)影响对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计量体系的理解。 2)影响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3)影响评定与评价。 4)影响评价结果的解释。 5)影响参评人员的 合作关系。 2、评价者在评价程序中的心理行为与调控 ( 1)评价者可能产生的心理行为 1)角色心理。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于负担着一定的角色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育评价中,这种心理往往使评价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专门知识技能、自己的品质、爱好和特长去要求被评价者。如果评价者的要求与评价指标一致,就能对评价起积极作用;如果超过评价指标的要求,那就必然影响到评价的客观性。 2)晕轮效应。指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心理在教育评价中可能出现两种偏差:一是以好盖差,“一好 遮百丑”,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某一方面产生好感,而把这种好感弥散到其他方面去,掩盖其缺点;二是以差盖好,就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一方面得出较差的印象,而把这种不好的印象迁移到其他好的方面去,对其优点做出不信任的解释,抹杀其优点。 3)次序效应。也称之为先入为主效应,指由于被评者进入评价者知觉领域中的先后顺序不同,从而影响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包括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4)期望心理。也称之为理想效应,指评价者以预先对评价对象的希望来评价被评价者。这种心理在评价中的表现为:一是实际评价结果达到或高于预先的期望值,评价者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喜悦心情,给被评价者以偏高的评价;二是实际评价结果低于预先的期望值,评价者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求全责备。 5)同行心理。又称类群效应,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由于同类、同专业的群属关系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同行是冤家”,同行之间评价可能产生有意识地贬低;二是“同病相怜”,这可能会使评价者对被评价者产生同情,有意识地褒扬;三是“君子不处嫌疑间”,可能使评价者产生避嫌的心理行为,使评价出现不负责任的现象。另外,类群关系的亲疏、远近等也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6)成见心理。社 会上流行一句话“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已经具有了某种看法,在评价时将会围绕着固有的看法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解释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不论是对被评者的好感成见,还是对被评者的恶感成见,均不利于评价的客观性。 7)从众心理。指评价者受团体中多数人的意见的压力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现象。有时由于领导者的独裁、专家的权威或派生与小集团的利益,也会出现从众心理。在教育评价中,从众心理的积极方面是容易形成一致性意见,减少无谓的争端;消极方面就是不利于充分发挥民主,易于使少数人的正确观点和意见 的不到肯定和采纳,从而形成团体偏见,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8)对比效应。指评价者由于评价对象之间相互对比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通常所说的“矮子里选高个”、“鹤立鸡群”等就是这种效应。其结果是评价者因被评对象的不同的对比而不能客观地认识被评对象,从而造成评价时抬高或降低被评者的客观水平。 9)时尚效应。指评价者对时髦的事物的趋向、崇拜而影响评价结果的一种心理。 10)疲劳效应。指评价者在自身生理和心理疲乏的状态下进行评价,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 11)逆反心理。指在一定条件下,评价者的某些言行使另一评 价者产生了与其主 4 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负向要求和行动的一种心理现象。 12)本位心理。指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评价者在评价时坚持反映自身所代表的小集团或局部领域的利益、要求及价值观。 ( 2)对评价者心理的调控 心理调控是指对心理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1)选拔考核关。(硬调控) 2)评价技能的训练。(软调控) 3)思想品德教育。(软调控) 4)评价管理调控。 3、被评价者的心理行为与调控 ( 1)被评价者的心理行为 1)期待心理。指被评价者得知评价的消息后,期待评价的到来。这种 心理往往产生在工作中较有成效的被评价者。积极方面是便于与评价者主动配合,提供工作方便;消极方面容易出现为了获得理想的评价“弄虚作假”。 2)被审心理。被评价者接受他人评价时,认为自己是评价对象,从而产生被动接受评价审查的心理。这种心理多数产生在工作成效差的被评价者身上,消极表现是评价准备工作表面化,评价要求不认真学习领会,评价工作不主动积极,等他人一锤定音。 3)疑惧心理。被评价者对评价活动的意义未能真正理解时,往往会有怀疑和恐惧心理,担心领导者借评价来搞什么名堂,影响自己的声誉和前途。 4)求实心理。是被评价者 在了解教育评价之后,自己不希望得到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只想从评价者那里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 5)拒绝心理。指被评价者不乐意接受评价的一种心理。强度小的表现为软拒绝,强度大的表现为硬拒绝。原因一是对评价意义不理解,二是自己工作无成效或成效不明显。 6)逢迎心理。表现在对评价者接待上规格高,环境布置的气氛浓,语言上曲意逢迎,投其所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假象。 7)应付心理。由于被评价者对评价意义认识不清,从而消极对待评价活动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时马马虎虎,不客观认真地认识自我,而是走过场;提供材料 不全,评价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对评价人员提出的各项要求拖拉延误,以各种借口敷衍。 8)自卫心理。指被评价者在接受评价时为缓解焦虑情绪,避免受到攻击或伤害而产生的防御心理现象。会导致以下几种思想与情绪:紧张疑虑、旁观回避、夸耀显示等。 9)敏感心理。指被评者对评价结果过分关注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集中在成绩敏感、利害因素敏感、公正敏感。 10)文饰心理。指被评者为了掩饰自身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就会从自身之外寻找某种理由或原因来为自己开脱或辩解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投射转移、精神安慰、抱怨客观。 ( 2)被评价者的心 理调控 1)充分认识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如把评价者看作合作的伙伴、评价工作力求客观公正、评价工作应立足于服务。 2)提高被评价者的认识。包括评价的目的、意义、日程安排等。 3)应用多种方式评价,控制评价效应。如正向评价与负向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4)灵活多样地反馈评价结果。 5)加强过程的监督控制。(硬调控) 第四讲 教育评价的方法一、教育评价信息收集方法 二、教育评价资料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哲学分析方法 。 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评价信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揭示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系统分析方法 。 就是应用系统科学的原理来分析处理评价信息。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超循环理论等。 三大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 、逻辑分析方法 就是利用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处理评价信息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分解法、综合法等。 (二)定量分析方法 、综合指标法 相对指标分析法 倍数 把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成数 把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百分数 把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千分 数 把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平均指标分析法)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 、变异指标分析法 )极差 最大值最小值 )标准差 离差观测值平均值 方差(观测值平均值)的平方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标准差 S.D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标准分数 Z 及其应用 ()不同时间数据的纵向分析()不同群体数据的横向分析 ()总数据的分析 三、教育价值判断方法 、相对评价法(相互参照评价) ()相对评价的意义 选择评价对象集合中一个或者几个对象的水平为参照标准的评价方法。 特点:评价的标准来自受评群体的内部。 ()相对评价的步骤 )收集评价资料 )确定评价标准: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 )进行指标转换:排序法(名次法)、百分等级、标准分数、 T 分数 )进行价值判断 ( 3)相对评价的优缺点 1)优点:相对评价由于是同类事物比较,所以比较容易掌握;相对评价个等级的价值意义比较明确,易于鉴定被评对象的优劣,可以作为评优的依据。 2)缺点:评价标准不科学,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价值。 、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 的意义 选择评价对象集合之外的水平作为参照标准的评价方法。 特点:评价的标准来自受评群体的外部。 ()相对评价的步骤 )编制评价标准)编拟测试量表)统计测试结果)进行绝对评价 ( 3)绝对评价的优缺点 1)优点:如果评价的标准设置得准确,则对评价对象的评价只有与标准一对照,就可以正确地呈现出来;如果评价是准确的,每个被评价者可以明确自己与客观标准的差距,从而激励被评价者积极努力,迎头赶上。 2)缺点:平价标准的设置容易主管,很难完全客观化,往往会偏高或偏低。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包括横断评价和纵断 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意义 个体内差异评价就是评价对象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 特点:评价的标准来自学生自身。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步骤 )收集个体评价资料 )统一评价标准。把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学习成绩转化为导出分数 )绘制比较直观图 )进行综合评价 ( 3)个体内差异评价的优缺点 1)优点: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对象造成很大的压力,适合于因材施教;充分注意了个体的差异与发展,能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准确了解到个体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2)缺点:既不与客观标准相比较,也不与别人相 比较,容易使评价对象自我满足。 上述三种价值判断的方法各有利弊,在一个具体的教育评价中是交织在一起混合使用的。对于各科学习效果的评价(基础知识、基本技巧、技能)和道德、行为、性格等方面的评价,应以绝对评价为宜;对于个别学生的学习指导,应以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为宜。 第五讲 学校教育评价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育评价的重点在学校。 教育评价也要“以人为本”,所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是重点。 一、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对他们德、智、体、美、劳以及个性诸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生 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评价的意义 1、有助于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学策略。 学生在进入新一门课程学习时,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作为基础,诊断性评价就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一门新课程的知识、技能、能力与学习态度的准备情况,从而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在学生知识技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补救性教学;在学生把原有的知识运用于新的学习方面迁移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重点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2、有助 于评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 在一门课程结束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与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以便做出恰当的教学策略。如学生学习离预定的教学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时,教师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延续先前的教学,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在个别学生掌握不好的情况下,教师就要考虑是否采取个别辅导措施;当个别学生未达到教学要求时,教师学要考虑是否让他重修这门课程。 5 3、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得失,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各种评价,教师能及时了解有关教学情况的信息反馈。当教学比较成功时,教师就应设法巩固已 有的成绩;当教学活动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时,教师就要找出问题所在,及时改进自己教学。 4、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诊断性评价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帮助他找出困难背后的问题。学生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很多,不能一味责怪学生不努力,而应使用各种评价手段找准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5、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评价能引起学生的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动机力量。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二)现代学 生评价的特点 1、强调评价功能的形成性。现代教育评价在其目的上,十分强调参与和推动教育的发展。如在教育评价发展的早期阶段,测验主要是用来鉴别学生的。目的在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现代的学生评价,主要用来诊断问题,改进教育,其目的则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从泰勒开始,教育工作者就反对把评价仅仅当作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他们要求评价需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标,对学生认知、情感以及动作技能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评价。与重视评价内容全面性相对应,评价工作者不再把测验当作唯一的评价工具,与各种被 评属性相关的评价工具的开发也受到了评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重视评价类型的多样性。现代教育注重为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早期单纯的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现代教育评价根据学校教育不同阶级的需要,逐步地发展了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内的多种评价,这样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评价服务。 (三)学生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学生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发展性原则的核心思想。首先,要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其次,要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破除“只有难倒学生,才能体现评价人的水平”的陈腐 观念,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发现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反馈信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最后,要反对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2、全面性原则。学生评价要紧扣教育目标,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目标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全面的评价要运用多种评价工具,根据评价的内容来选择评价方法 3、明确性原则。评价的目的要明确,评价的要求也要明确,这是明确性原则的基本涵义。评价的目的、要求明确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明确地目的与要求在教学活动之前就让学生了解,才能使学 生朝着明确的要求去努力。 4、过程性原则。学生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不同功能,在学生学习的各个过程提供不同类型的评价服务。 5、回馈原则。即评价结果要反映给被评对象 学生。 6、保密原则。即评价结果应适当注意保密。 (四)编制学生评价指标体系 1、编制指标体系的依据 能否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编制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确定该评价标准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每个指标的权重和评价的标准。 ( 1)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最基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 ( 2)充分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地学校的实际。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各年级各科的教学大纲来建立指标和确定标准。所谓学校实际,就是根据各地学校的师资、设备、环境等条件来建立指标和确定标准。 ( 4)“三个面向”的精神。 2、编制评价指标的方法 ( 1)目标分解法 目标分解法是通过对学生总的培养目标及各科教学大纲、各种规范和守则的具体要求来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的。具体做法是先对学生日常表现的特征进行观察并记录,然后作具体的分析研究,揭示各种规范行为与日常行为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从中选出那些与学生培养目标有因果关系或高度相关的行为,作为评价的具体指标。如从学校效果的情况可以看到智育如何;与“学习态度端正”高度相关的常见行为有:上课专心、作业认真、主动学习、有钻研精神等;与“上课专心”高度相关的有:听课专注、积极发言、认真记笔记等等。通过逐级分解,把目标变为可测的行为表现的因素 。 ( 2)价值分析法 以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或作用大小来建立学生标准体系的。它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人类过去的思想品德、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那些有益于社会和被社会高度评价过的各种行为,再从这些行为中找出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行为,然后加工成指标。 ( 3)调查设计法 具体做法是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座谈会等方式向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家长以及有关专家、教育工作者收集有关指标。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分类、并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各科教学大纲设计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把这些指标体系印成问卷形式请有关专家、教育工作者进行判断,最后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帅选和修订。 ( 4)榜样研究法 是对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人物的各个方面的特征作系统的研究,然后根据这些典型学生的行为表现制定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 3、指标体系编制过程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 1)指标的行为主体需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的指标表述是不恰当的,因为他的行为主体并不是学生。 ( 2)教育指标需用教育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用教育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表述。如“学生应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目标表述。 这一目标行为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它没有表达教育活动最终要达成的结果。 ( 3)教育指标的表述需是确定的而不能是模棱两可的。西方的有些学者甚至反对用所谓“ should be”“ be able to”这样的字眼来表述教育指标。他们认为应该、可以只是表达了一种思想,并非是表达了必须完成的要求。 ( 4)对于用于评价和检查教学效果的具体目标来说,行为化的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需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如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的运用程序”这一目标来说,人们很难找到与“掌握”对应的动作,而可分解成“说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名称”、“ 列出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步骤”、“描述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演示计算机操作的技能”等。 (五)学生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1、知识能力水平评价 知识能力由“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构成,可先分别作出评价。 ( 1)“知识技能”评价的信息主要来自考试、测验,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可根据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然后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要综合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一是要采用标准分数,二是采用加权求和法。加权求和法就是根据各学科的权重来计算学科的分数。各学科权重的确定可以以各学科周课时数的多少作为依据。如 W学科 =学 科周课时数 /参评学科总周课时数,现假设高一语文周课时为 6,数学为 5、外语为 4,则各科权重为 W 语 =6/6+5+4=0.4,W 数 =0.33, W 外 =0.27。 知识技能评价表 ( 2)基本能力评价。基本能力有三个要素: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评价信息以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观察记录的情况为基础,按照评价标准,采用多人评定法进行评价。该评价表一是要确定参评人员的权重,二是要赋予等级权重值。 基本能力评价表 注: 0.87=( 5+4+4) /3*0.2, 90 分=4.5/5*100 其他值求法相同。 ( 3)“知识能力 水平”的评价结果是由“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评价结合而成的,如下表所示,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两项成绩再经过加权,可得该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加权平均分为 88.7 分。 学生知识能力评价表 2、政治思想水平评价 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有“政治理论知识”“政治素质”和“道德行为”三个指标。“政治理论知识”评价按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测验。“政治素质”和“道德行为”用多人评定法作出综合评定。 学生政治思想水平评价表 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借助操行评定来进行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操行评语法、操行计量考查法、人际关系评定法、 人格评价法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更多的是操行评语法和操行计量考查法两种。 1)操行评语法是对学生的操行作定性的描述评价。它是班主任依据一定的思想品德评价指标,对学生在一学期、一学年或整个学习阶段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以评语的形式进行定性描述的评价方法。 写好学生操行评语应注意:一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所指明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建立切实可行的操行评定指标。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公正准确,既要充分肯定成绩,又要适当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