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课时复习训练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_第1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课时复习训练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_第2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课时复习训练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_第3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课时复习训练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_第4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课时复习训练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西汉设立中朝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立枢密院a bc d2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该学者的观点是()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3(2011年广东珠海一模文综)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4(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极力提高皇权竭力削弱相权首先集中军权削弱地方权力a b c d5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理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刺史制度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6(2012届广东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7下图为象牙腰牌,其主人是明代官员王忬,腰牌上写有“给监察御史王忬佩”。王忬的职责是()a.监督地方官员 b监督六部业务c.对宰相分权并监督 d谏正皇帝过失8(2011年广东肇庆一模文综)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a.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b君臣之间等级森严c.纺织技术水平甚高 d中央集权由盛而衰9据统计,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 660份。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显然是不可能的。此时如果你是皇帝的宠臣,最佳奏议应是()a.设辅政机关以侍从顾问b.完全沿袭元制c.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设置军机处10明朝某皇帝想重新立太子,于是,他就陆续把六个阁臣首辅一一找来,把他们每人都夸奖了一番,然后都赐给一些银两,首辅、次辅,两人都各赐一百两,以下的四人各为五十两。皇帝向他的臣下做出这种类似行贿的行为,这表明()a.殿阁大学士设置之初便积极参决政事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c.内阁地位提高且拥有封驳权d.议政王大臣会议左右了皇位继承11(2012届广东汕头二中模拟文综)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 bc d12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下面是某节历史课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秦始皇:“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是有不合理之处,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处理。 宋太祖:大臣站在他的周围议事,宰相先向皇帝汇报一些行政事务,征求皇帝的处理意见;然后计相汇报国家的财政状况,讨论一些诸如税收等情况,恭请皇帝定夺,其他大臣则在一旁恭听。请回答:(1)剧本反映了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2)从秦至宋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3)针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 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英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请回答:(1)据材料,“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为维护这一制度,汉朝、魏晋南北朝和隋朝以后各是怎样从“文士贵族”中任用非世袭的文官系统的? (2)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应如何评价这种选官制度?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其演进过程体现出什么特点?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排除含的选项即可。2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三省六部制度下,唐朝时期的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3c解析: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因此a项表述错误,c项符合题意。b项确立于秦朝;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4d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两项是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排除两项。5d解析:汉朝的主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举荐的主要依据是“孝”“廉”。从材料来看,郭巨之所以被举荐,是由于他对母亲的孝心。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6c解析:注意本题的关键信息“当时社会的意义”,科举制给低层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c项。7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明代监察御史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8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皇权至上,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9a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由他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明太祖设置了顾问并协理章奏的殿阁大学士。10c解析:首先排除d项,议政王大臣会议出现在清朝。a项说法错误,殿阁大学士设置之初并不参与决策,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b项说法错误,明朝内阁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地位逐渐上升,但内阁始终未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故答案为c项。11c解析:题干中的“收敛性”应指专制集权的加强。项是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干要求的“明清”不符,排除含的选项。12c解析: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机构,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特点。13(1)秦朝是“三公”制度,唐朝是三省六部制。(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3)第一种看法:主要是积极的。因为这种制度有利于全国的统一;有利于水利的兴修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等。第二种看法: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皇权至上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集权容易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生产力的发展。14(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是以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是以九品中正制,隋朝开始以科举制。(2)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从政。评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