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活学巧练夯实基础10.doc_第1页
高考生物 活学巧练夯实基础10.doc_第2页
高考生物 活学巧练夯实基础10.doc_第3页
高考生物 活学巧练夯实基础10.doc_第4页
高考生物 活学巧练夯实基础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高考生物活学巧练夯实基础10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种群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较重要的一个层次,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层次的是 ( )a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所有大熊猫b一培养皿中全部的大肠杆菌c一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d某校园内全部的高中老师和学生2对某地区新引入某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种群描述错误的是 (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5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种群数量呈曲线“s”型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4年该种群的出生率最大3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下图的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c第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24相同d第8年兔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4林业部门对某地区稳定生态系统中乔木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合下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某乔木种群的数量变化应符合曲线c该地区所有的乔木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群落d分析曲线,通过a时的信息不能推出该种群的相应k值5下图甲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示意图。19952010年间,该生态系统红松种群的年龄组成的特点可以表示为图乙中的曲线 ( )6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只能用标记重捕法b调查均匀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样方的多少对结果有影响c不同种群所示的生物不是同一物种d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7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老鼠的天敌数量大量减少,造成鼠灾泛滥。生态学家继续研究了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构建了如下的数学模型。下列对表格中甲、乙、丙、丁的描述及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i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i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提出合理的假设甲根据乙,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丙(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田鼠的数量。)丁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甲指的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田鼠种群的数量每天以一定的倍数增长b乙指的是实验数据,丙指的是nt=n0t,其中应大于1c丁指的是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d根据表中相关信息,结合丙可推导出该地区老鼠数量变化规律符合nt=n01.01478自然状态下,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不正确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速率在不同阶段可能相等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有关d种群增长受天敌、竞争对象及寄生关系的生物数量制约9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农田单独种植玉米或棉花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因此采用合理搭配种植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10右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数量变化曲线,k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b之后,种群数量呈现动态波动b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等于2ac种群数量小于c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d如b与c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1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12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各项最符合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13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k代表环境最大容纳量) ( )a“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是定值,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也为定值b“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c“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而“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有k值d“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过程中无环境阻力,而“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有环境阻力14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b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c迁入率和迁出率 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15下列对竞争和捕食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b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c鸡吃玉米粒,牛吃玉米的秸秆,据此鸡与牛之间具有竞争关系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16右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850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7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是鱼类等海洋生物的饵料,其生长状况受紫外线b波段(uvb)辐射量的影响。科学家探究uvb辐射量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实验,其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培养皿编号uvb辐射剂量(j/m2)实验后小球藻数量a0020104a10.227104a20.826104a31.614104a42.210104a53.06104aa0在实验中不起作用,可以省略ba2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26104c在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3个d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18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逐渐代替藓类植物,接着灌木又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繁殖能力较强b演替各环节中最先进入者寿命较短c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较高等d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1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中第一句隐喻了生物间的关系及第三句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竞争 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无影响b竞争 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影响c捕食 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d捕食 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2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21绿叶海蜗牛是一种囊舌目海洋软体动物,体内充满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绿叶海蜗牛贪食一种名叫vaucheria litorea的藻类,有“饱食一顿享受终生”之说。原因是这种海蜗牛不但能够把吃下的绿藻中所含的叶绿体贮存下来,还对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持久的食物来源。据此分析绿叶海蜗牛与vaucheria litorea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互利共生c捕食d竞争2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内部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的起始条件不同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两群落之间没有共同的物种d群落是一个静态系统,只有收到外界干扰或破坏才会发生演替23生活在某一草原上的不同种类的鼠之间有可能发生的是 ( )a种群数量变化都呈“j”型增长b不同种类的鼠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c当使用鼠药灭鼠时,各种群的死亡率相同d不同鼠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24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1油松0.1250.8341刺槐0.1480.7610.8841a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c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与丁香d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25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a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食物的量决定b组1中,如容器中培养液为40ml,则第40天乙种动物的密度为15只/mlc综合分析可知曲线a和b均代表的是甲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d组3中,乙种与丙种动物对应的曲线为d和e,表现出垂直分层现象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50分。)26(8分)下列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做了如下实验:实验器材与试剂:菌种、现制的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实验步骤:(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10ml肉汤培养液(或马铃薯培养液),分别标记1、2、3等。(2)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10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no),做好记录。(3)将各试管送进冰箱中培养7天。(4)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实验记录及计算结果如下表:(单位:个)天数1234567观察值m6计算值n6实验探讨:(1) 实验步骤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 ;(2)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后的操作是 。(3) 观察值是血球计算板上若干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 。如果计数时,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第6天吸取的培养液稀释10倍时,进行计数时观察值为m6,请推导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n6约为 个。(4) 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 ,理由 。27. (9分)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以下修改问题:(1)0t1时间段内,不考虑迁入和迁出问题,乙种群的出生率 (选“”、“”或“=”)死亡率。(2)据图分析,甲、乙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总体来说竞争能力较大的是 ,在调查时间范围内,竞争关系强弱是如何变化的 。(3)t1t5时间段内,甲、乙种群的环境阻力出现的时刻分别是 。(4)t2t5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5)结合以上信息,在下坐标图中绘制出甲种群的密度变化曲线。 28.(8分)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回答以下问题:(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体现出群落空间特征中的 ;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下表。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供选项中最可能的结果是 。种植比率-0.250.671.504.00-收获种子比率-0.371.452.068.08-a.甲将排挤掉乙b.乙将甲排挤掉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d.不能确定(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进行数量调查,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捕获总鱼条数青鱼第一次捕捉10086(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9984(其中4条标记)利用标记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时,对标记物有何要求 ;该池塘内青鱼数目大约有 条。(4)如该兴趣小组想在该区域调查群落的丰富度,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应如何处理? 。29. (8分)中广网呼和浩特2011年5月10日消息内蒙古已有8000多万亩草原发生鼠害。调查草原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假如某时期有一田鼠迁入内蒙古草原,该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这一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右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1) 图中虚线表示具体在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中 (选“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保持不变。(2) 图中表示该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实际增长情况,图中ab时间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 ,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 。(3)图中d点时刻,该田鼠的年龄组成的具体特点是 ,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 点(选“b”、“c”、“d”、“e”)投放鼠药效果最好。(4)若在图中e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请在原图上e点之后描绘田鼠的数量变化曲线。30(9分)右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a装置是 ,b装置是 。(2)图中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 的习性进行采集。(3)许多土壤小动物不适于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的原因是 。(4)先要用b装置采集大量跳虫用于实验培养,则b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 (选“干燥的棉花”、“湿润的棉花”、“清水或酒精”,下同),理由是 ;如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则b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 ,理由是 。(5)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 。31(8分)授粉蟋蟀是2010年发现的十大新物种之一,这种蟋蟀生活在法属留尼旺岛上,属于一种会发出刺耳声音的蟋蟀亚种。尤为特别的是它可以对当地罕见的一种兰花进行授粉。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授粉蟋蟀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一)材料用具: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授粉蟋蟀若干(雌雄均有)、充足的饵料、恒温培养箱等。(二)实验步骤:(1)取3个培养箱,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培养箱放入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授粉蟋蟀各50只,雌雄各一半。(2) ,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3)经适宜时间后,取出各箱中的授粉蟋蟀, 。(三)可能的实验结果与结论:(1) ;(2) ;(3) ;(4) 。(四)若想进一步探究授粉蟋蟀的最适生长温度,则应 。答案与解析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定义的运用。【思路点拨】对种群的定义要掌握以下三个要点:(1)指定区域;(2)同种生物;(3)所有个体;(4)应有一定特征。【答案】d【解析】并不是一定区域内任何生物的集合都能构成种群,种群有出生率、死亡率等特点,而d项不符合这些特点。2【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抓住以下几点:(1)增长率的正负问题;(2)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3)限制种群增长的内部因素。【答案】d【解析】从表中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少,符合s曲线的特征,种群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b正确;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的加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变慢,c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知第4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并不一定是最大的年份,d错误。3【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识图、析图以及理解能力。【思路点拨】弄清图中公式的含义是做该题的关键所在。【答案】a【解析】第46年,值等于1,表明在此期间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前4年始终小于1,种群数量是逐渐减小的,而68年值大于1,种群数量开始回升,通过计算可知,第8年种群数量要小于刚开始的种群数量,bcd错误。4【命题立意】本题主要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选项,主要考查“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使用范围和各自特点及群落的定义。【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样方法使用的对象;(2)群落的定义;(3)“s”型增长曲线k/2的运用。【答案】c【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为样方法,a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内,种群的数量变化应符合“s”型增长,b正确;生物群落指的是某生态系统内全部的生物,c错误;曲线中的b点才可推测出该种群的相应k值,d正确。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及获取信息和转化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抓住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所对应的具体年龄组成问题。【答案】b【解析】分析图甲可知,19952010年间,红松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表明在此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与图乙中的b曲线符合。6【命题立意】本题以种群的相关知识设计选项,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趋光性;(2)均匀分布。【答案】d【解析】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还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a错误;均匀分布的生物,可通过简单取样即可计算出相应结果,b错误;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区域不同种群就不同,但不同区域可以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7【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弄清数学模型构建各环节的含义及注意已建的模型需要进行检验或修订。【答案】d【解析】构建的数学模型需要检验或修正,所以该地区老鼠的数量变化规律不一定符合nt=n01.0147,故d错误。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知识及影响种群增长的生物因素。【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弄清“s”型曲线的纵横坐标的含义。【答案】a【解析】“s”型增长曲线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变化与时间之间的关系,a错误。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群落的垂直分层的知识及其运用。【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题眼”是分清分层现象的具体对象。【答案】c【解析】单独种植玉米或棉花,进行合理密植指的是种群内部,并非群落内部,不属于群落的分层,故c错误。1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的理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k值的深刻认识。【答案】b【解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期后,数量在k值上下进行波动,所以k值应在b与c之间,那么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应大于2a,即c不是k值,故b项错误。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重在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分清初生和次生演替的区别;(2)弄清种群类型数量相同并不等于种群类型相同。【答案】d【解析】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正确;rs时间内种群类型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自然灾害,b正确;图中反映的是种群类型数量,不能得出包含的物种情况,c正确;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d错误。12【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弄清种间关系的各自特点。【答案】d【解析】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符合互利同生,d正确。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j”型和“s”型的增长率、增长速率及k值等知识。【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问题:(1)两种曲线的增长趋势;(2)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差别。【答案】a【解析】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14【命题立意】本题用种群的各种特征设计选项,主要考查各种种群特征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问题。【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题中“主要”二字的含义;(2)题中的“预测”二字。【答案】a【解析】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1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对其定义的解剖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种间关系的各自特点。【答案】d【解析】捕食关系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a错误;如果两物种竞争能力差不多,则两者数量会对称增减,总体数量处于动态波动,b错误;鸡与牛的食物来源不同,不能构成竞争关系,c错误;如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的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种内斗争,d正确。1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横坐标的含义。【答案】d【解析】图中数据可知,种群类型数量不断减少但是并不能得出所有的种群密度都下降,a错误;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错误;1950年,由于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分层现象相对不明显,c错误;100年间,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17【命题立题】本题以表格为信息载体,考查紫外光线对小球藻的影响。【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推理。【答案】d【解析】a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照,不可省略,a错误;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快,因此a2种群密度约为13106个/ml种群的增长率最快,b错误;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2个,即a1和a2,c错误;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d正确。1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演替的规律总结。【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植物当中优势物种的共性,竞争阳光的能力比较强。【答案】d【解析】演替过程中,植被优势物种的更替主要原因后来者相对较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进而更有利于其生存,d正确。1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演替等知识及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豆和草之间的关系为竞争,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将发生变化,b正确。2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相关实验问题。【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熟练各调查活动或实验。【答案】b【解析】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离会导致再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物的个体减少,进而计算出的结果会增大;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等特性,如诱虫器上方的电灯为打开不能营造干燥与湿润、光与暗的环境,可能会导致捕获的物种数量下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除了方格内的个体要计算外,对于压线的个体,一般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如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则结果会变大;酵母菌计数时,应先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如不震荡试管会使底部酵母菌数量比较多,进而使统计的结果变大。2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题眼在于“饱食”和“叶绿体储存”。【答案】c【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绿叶海蜗牛将该藻类吃下后,藻类中的叶绿体能在绿叶海蜗牛中贮存下来,并非整个藻类保留在绿叶海蜗牛体内,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2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群落自然演替的趋势;(2)演替的实质;(3)群落是动态系统,并非静态。【答案】b【解析】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加,但食物链不会因此而缩短,a错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主要是优势物种的更换,c错误;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d错误。2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每项的具体含义。【答案】b【解析】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型曲线增长,故a项错误;不同种类的鼠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故b项正确;当使用鼠药灭鼠时,由于抗药性不同、个体数不同,因此各种群的死亡率不可能相同,故c项错误;不同鼠类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故d项错误。2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群落内各生物的生态位重叠问题及转化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理解生态位重叠。【答案】c【解析】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故a项正确;在调查该林地山桃以及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故b项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因为这两种植物生态位重叠最大,故c项错误;阳坡和阴坡,一个向阳,一个是阴面,所以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故d项正确。2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识图能力。【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图中曲线代表的物种类型。【答案】a【解析】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组2中,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40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15只/ml(600只/40ml)。组3中,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2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酵母菌培养实验的注意事项。【思路点拨】本题易错的地方是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出现差错。【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1)缺少灭菌环节,在接种前应将装有5ml肉汤培养液(或马铃薯培养液) 塞上棉塞,经高压蒸汽灭菌并冷却后备用 不能在冰箱中培养,应置于适宜温度下(比如28)培养 (2)先将盖玻片放到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3)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2.5m6105(2分)(4)不需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即可【解析】(1)培养酵母菌时,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培养液应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培养酵母菌应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2)利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的数量,所制作临时装片时与普通临时装片制作方法不同,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3)血球计数板统计每格内的酵母菌数与样方法的统计方法相同,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第6天由于酵母菌种群密度较大,不能直接用血球板计数,应先稀释,所以计算结果应等于。(4)该实验不需要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2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增长率与种间关系。【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1)= (2)乙 弱强弱(2分) (3)t2、t4 (4)先上升后下降 持续上升 (5)(2分)【解析】(1)0t1时间段内,甲、乙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可推导出两个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2)甲、乙种群初期空间食物等相对比较充足,两者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弱,到了中期食物空间等因素有限,导致竞争比较强,而后期甲种群很可能会被淘汰,所以竞争减弱。(3)一般环境阻力应出现在增长速率最大时刻(或增长速率开始降低时刻),即t2、t4。(4)t2t5时间段内,对于甲来说要分段考虑,t2t3时间段内,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不断增多,而t3t5时间段内,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数量呈现负增长;对于乙来说t2t5时间段内,增长速率始终大于零,所以种群数量不断增大。(5)结合以上各问,考查考生绘图能力。2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群落和种群的相关信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辨别题目中的有效信息以及标记重捕法的应用。【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1)水平结构 食物(或食物分布) (2)a (3)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不易脱落、对青鱼的生理及活动等基本不产生影响(2分) 1806(2分) (4)记录他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解析】(1)在调查区域内,即水平范围内,所以能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水体中不同鱼类的食物分布决定鱼类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层现象。(2)当种植比率为0.25时,种子收获比较为0.37,大于0.25,说明甲乙之间的竞争占优势的是甲,这样连续种植10年,甲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导致乙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所以最可能出现的是甲排挤掉乙。(3)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否则会标记个体与非标记个体之间充分混合,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标记物应不易脱落,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变大)真实值;标记物不应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生活习性。第一次捕获的青鱼为86条,而第二次捕获的青鱼为84条,标记的只有4条,所以该池塘内青鱼数目大约有86844=1806条。题目中要求的是青鱼的条数,而“捕获总鱼条数”是干扰信息,注意辨别。(4)要调查该区域的物质丰富度,就应把所有调查到的物种全部包括在内,不能因为不认识而丢弃。2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年龄组成。【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