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二 传记探究要避免两种失误提升训练.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二 传记探究要避免两种失误提升训练.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二 传记探究要避免两种失误提升训练.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二 传记探究要避免两种失误提升训练.doc_第4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二 传记探究要避免两种失误提升训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传记探究要避免两种失误1(2015重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解析:选ae。b项“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错误。c项“否定了前一个题目”错误,王瑶教授建议作者把“第一个题目”“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d项“侧面描写”理解有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呈现王瑶对学生尤其是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属于正面描写;另外,文章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不具体,只是说“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人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等)。(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答:_答案:“沉潜”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沉潜”有助于排除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沉潜”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从1960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1985年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是沉潜二十五年的必然结果。“沉潜”有助于抵挡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免诱惑。2(2015呼和浩特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中国第一大法官 武原陈伟德能成为出任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第一人,在一般人眼中,是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而对于1946年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梅汝璈来说,则更多地意味着艰难和挑战。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忙于内战,对这场国际审判并不重视,在庭审准备、证据提供、国际沟通等很多方面表现并不积极;国际方面,由于美苏冷战的对峙局面已经形成,东京审判中国际力量的对抗形势异常复杂,使审判受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当时许多有名望、资历深的法学名家都不愿接这个“烫手的山芋”,生怕审判不顺利,不能让日本战犯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成为民族“罪人”。重任落在梅汝璈的肩头,他没有退缩。临行前,他慷慨陈词:“审判日本战犯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我有幸受国人之托,决勉力依法行事,不负政府和国人瞩望。”4月,十一国法官齐集东京,开庭审判的日子就要到了。法官在法庭上的座位将按什么顺序来排列?按照惯例,庭长应居中坐首位,但是,第一、二把交椅由谁坐?为此,美、英、苏等国法官各执一词,互不退让。就在闹得不可开交时,梅汝璈神态平和地说:“个人坐次,本人并不介意。”见大家惊讶,他才神情郑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只因与各位同仁一样,是代表了各自的国家来的,因而不能不慎,我觉得应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大多数法官表示赞同,但仍有人反对。英国法官说:“那就是说让中国法官坐第二把交椅,这怎么行?”一向温文尔雅的梅汝璈正言回敬:“怎么不行?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主战场,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次,实属顺理成章。”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幽默地接着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我们不妨找个体重测量器来,然后以体重之大小排座次,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这样,纵使我被置末座亦心安理得,并可以此对国家有所交代,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派另一名比我肥胖的人来替换我。”诙谐之言使各国法官忍俊不禁,有人甚至拍手叫好。开庭前一天,开庭“预演”,庭长突然宣布入场顺序为:美、英、中、苏、法、加面对这种不公道的行为,梅汝璈怒不可遏地脱下法袍,拒绝参加“彩排”,并要求庭长就自己的提议进行表决。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等国法官当即表示支持。面对梅汝璈的强硬态度,庭长只好召开紧急磋商会议。最终,入场顺序和座次都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中国法官坐稳了第二把交椅。这把椅子,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也为中国在审判中赢得了主动。审判进入尾声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这些罪大恶极的战犯如何量刑。由于不同法律体系的影响,加上各国受日本侵害程度不同,在是否对东条英机等战犯判处死刑的问题上,法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主张判处死刑的人是少数。怎么办?“若不能严惩战犯,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梅汝璈暗下决心。为了伸展正义,在审判过程中,梅汝璈根据收集到的日军罪证,舌战群雄,据理力争,坚决主张对东条英机等战犯处以死刑,最终,以六票对五票的微弱优势判处东条英机等战犯死刑。耗时两年7个月,开庭818次的漫长而艰难的审判终于结束了。经商议,判决书由11章构成,有法官主张“判决书应统一书写”,但是梅汝璈坚持认为,中国人受害最深,最有发言权,日本侵华罪行部分理当由中国人来写。法庭再次接受了他的提议。为了尽快完成工作,梅汝璈和他的两个助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月,向法庭提交了近300 页、总计10万多字的判决书的第五章。这也是全部判决书中撰写的最快部分。“那些日子,我们就像钻进成千上万件证据和国际法典的虫子,每天在里面爬来爬去,生怕遗漏了重要的东西。”审判结束后,梅汝璈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发表了告日本人民书,他写道:“经过这次审判,日本军界首脑的暴虐行为和虚假宣传已昭然天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最后宣判,清除了中日两国间和睦相处的绊脚石,对于今后中日和平合作,相信必有贡献。”梅汝璈曾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节选自远东审判:为了迟到的正义,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对于梅汝璈来说,在国内外动荡不安的形势下,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更多地意味着艰难和挑战,必然遇到很多困难。b梅汝璈性格温文尔雅、谦和平易,本不愿与人相争,但因为代表国家参与对战犯的国际审判,他才不得已在法庭上力争座次。c本文记叙了梅汝璈参加东京审判的经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再现了他热爱祖国、不惧困难、维护正义的人物形象。d如果不是梅汝璈据理力争,以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舌战群雄,最终说服部分法官,东条英机等罪大恶极的战犯就不会被处以死刑。e梅汝璈之所以要发表告日本人民书,是为了安慰和开导战败国人民,以免审判结果对日本民众造成不必要的刺激,给中国带来麻烦。解析:选ad。b项,“不得已”显得梅汝璈所做之事是违背自己本性的,不当;c项,还有“心理描写”;e项,发表告日本人民书是为了澄清事实,化解仇恨,宣传审判的历史意义。 (2)为什么称梅汝璈为“中国第一大法官”?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_解析:解答此题不难,但要注意: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答案:他代表中华民族第一次站在审判国际战犯的军事法庭上。他参与的这次审判耗时长、难度大、国际影响深远。在国内、国际形势很复杂的情况下他慨然担负重任,在审判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伸张了正义,维护了民族尊严。作为一个国际法官,他目光远大,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充满大义和大爱。(3)当时的舆论界曾评价梅汝璈“精通法学理论,善于雄辩而又头脑冷静”,请根据文中“力争座次”的相关内容,对其辩论技巧加以分析说明。答:_解析:此题有一定难度,涉及口语交际中的论辩技巧。不过文中“力争座次”的相关内容可分三个阶段(三层),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还是可以概括出来的。答案:以退为进,故意低调应对,吸引注意后才郑重亮明观点。据理力争,面对蛮横的英国法官,义正辞严,有理有据地加以批驳,阐明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巧用幽默,矛盾激化之时,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提出新的却是荒唐而不可能实现的建议,既轻松了气氛,又反证了受降顺序乃是最佳座次的合理性。(4)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未果时就立下了“若不能严惩战犯,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的悲壮誓言,这种爱国热忱似乎违背了“司法独立”“法官中立”的原则,有妨碍司法公正之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从“法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加以探究。答:_解析:此题要结合时代背景与事情的性质作合理的解析。答案:作为法官,的确应该坚持“司法独立”“法官中立”的原则,不应该感情用事,以确保给罪犯以公正的裁决。从这个角度看,他悲壮誓言中表现出的爱国热忱似乎有妨碍司法公正之嫌。但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追求和谐社会的今天,法与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兼容的,应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民情、民意,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讲,东京审判如果不能给东条英机等战争狂人以严惩,就会伤害热爱和呼唤正义的世界人民的情感。所以,梅汝璈并没有违背原则,反而极大地维护了司法公正。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申泮文:一生两个“主题词” 陈建强马超主题词:化学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此后70余年时间里,申泮文从未离开过南开和自己钟爱的化学教育事业。1996年,申泮文已80岁高龄。这一年他开始着手“干一件大事”“出版一部赶超国外教科书水平的教材”。早在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主导着全国高校一年级本科生化学教材的建设工作。然而,随着对国外高等化学教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一直行进在“错误的道路上”:国外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化学课程一般被称为“general chemis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国引入高等化学教育起,就将其译为“普通化学”。“实际上,普通一词并不准确!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把一级学科化学的概貌讲授给刚刚进入化学殿堂的学生,所以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申泮文认为,“这门面对一年级新生的课程,应该由那些对化学学科整体发展有着深刻把握、经验丰富的教授亲自授课。”在申泮文的坚持和努力下,南开大学成立了“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委会”,启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4年之后,近代化学导论刚一出版,即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南开大学也正式将本科一年级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为“化学概论”。“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我变到电脑里去。”如今已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的车云霞,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跟随申泮文读博士时他给自己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那一年,申泮文开始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并萌发了“研制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念头。于是他率领一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终于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随即获得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套包含60多万汉字、4 000多幅图片和1 000多幅动画的软件,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将各种元素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进行生动的演示,显示了丰富活泼的教学内容。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软件自学,从而使一年级的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此后,申泮文又把这套软件译成英文出版。在“化软”之后,申泮文又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担任中心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地赞叹:“实验、理论、计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三驾马车。”那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先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校园穿梭。许多人感叹,这位耄耋老人哪来这么旺盛的精力?因为他们都知道,77岁那年,申泮文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主题词:爱国“如果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申泮文这样说。抗战胜利后,申泮文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历经一年波折,跨越3 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90岁那年,申泮文还开通了博客,成为最老的博主,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客”。“我最关心的是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申泮文的博客中,对“石头”有所阐述,他认为的“石头”有二: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联大和张伯苓创立的南开教育体系;二是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每年新生入学,南开大学的很多院系都邀请他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泮文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他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要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这两件事!”申泮文倚在病床上,捻着胡子悠悠地说,神情怡然。(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但后来他发现“普通化学”并不准确,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b申泮文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之后,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c南开大学的所有院系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邀请申泮文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此邀请,他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d90岁那年,申泮文开通了博客,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客”,由此可见申泮文在开朗的同时也有一些自负。e申泮文认为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里的“石头”应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