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典型习题解答.pdf_第1页
化工原理典型习题解答.pdf_第2页
化工原理典型习题解答.pdf_第3页
化工原理典型习题解答.pdf_第4页
化工原理典型习题解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工原理典型习题解答化工原理典型习题解答 1 某液体在一等径直管中稳态流动 若体积流量不变 管内径减小为原来的一 半 假定管内的相对粗糙度不变 则 1 层流时 流动阻力变为原来的 C A 4 倍 B 8 倍 C 16 倍 D 32 倍 2 完全湍流 阻力平方区 时 流动阻力变为原来的 D A 4 倍 B 8 倍 C 16 倍 D 32 倍 解 1 由 2 22 32 2 64 2d luu d l du u d l hf 得 1624 4 2 1 2 2 1 2 2 1 2 21 2 12 1 2 d d d d d d du du h h f f 2 由 22 22 u d l d f u d l hf 得 322 5 5 2 1 2 1 4 2 1 2 2 1 1 2 2 1 2 d d d d d d du du h h f f 2 水由高位槽流入贮水池 若水管总长 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在内 缩 短 25 而高位槽水面与贮水池水面的位差保持不变 假定流体完全湍流 流动 即流动在阻力平方区 不变 则水的流量变为原来的 A A 1 155 倍 B 1 165 倍 C 1 175 倍 D 1 185 倍 解 由 f h up gz up gz 22 2 22 2 2 11 1 得 21ff hh 所以 22 2 22 2 2 11 1 u d llu d ll ee 又由完全湍流流动 1 得 d f 所以 2 22 2 11 ullull ee 而 2 4 duuAV 所以 1547 1 75 0 1 2 1 1 2 1 2 e e ll ll u u V V 3 两颗直径不同的玻璃球分别在水中和空气中以相同的速度自由沉降 已知 玻璃球的密度为 2500kg m3 水的密度为 998 2kg m3 水的粘度为 1 005 10 3Pa s 空气的密度为 1 205kg m3 空气的粘度为 1 81 10 5Pa s 1 若在层流区重力沉降 则水中颗粒直径与空气中颗粒直径之比为 B A 8 612 B 9 612 C 10 612 D 11 612 2 若在层流区离心沉降 已知旋风分离因数与旋液分离因数之比为 2 则 水中颗粒直径与空气中颗粒直径之比为 D A 10 593 B 11 593 C 12 593 D 13 593 解 1 由 18 2 gd u s t 得 g u d s t 18 所以 612 9 1081 1 2 9982500 10005 1 205 1 2500 5 3 aws was a w d d 2 由 R ud u Ts r 22 18 gR u K T c 2 得 c s r gK d u 18 2 cs r gK u d 18 所以 593 13 11081 1 2 9982500 210005 1 205 1 2500 5 3 cwaws cawas a w K K d d 4 某一球形颗粒在空气中自由重力沉降 已知该颗粒的密度为 5000kg m3 空气 的密度为 1 205kg m3 空气的粘度为 1 81 10 5Pa s 则 1 在层流区沉降的最大颗粒直径为 B 10 5m 2 A 3 639 B 4 639 C 5 639 D 6 639 2 在湍流区沉降的最小颗粒直径为 C 10 3m A 1 024 B 1 124 C 1 224 D 1 324 解 1 由 t du Re 得 d ut Re 而 18 2 gd u s t 所以 m g d s 5 3 2 5 3 2 10639 4 807 9 205 1 5000205 1 11081 1 18Re18 2 由 gd u s t 74 1 得 d gd s Re 74 1 222 22 74 1 Re d gd s 所以 m g d d s 3 3 2 2 2 5 3 2 22 10224 1 807 9 205 1 5000205 1 74 1 10001081 1 74 1 Re 5 对不可压缩滤饼先进行恒速过滤后进行恒压过滤 1 恒速过滤时 已知过滤时间为 100s时 过滤压力差为 3 104Pa 过滤时间为 500s时 过滤压力差为 9 104Pa 则过滤时间为 300s时 过滤压力差为 C A 4 104Pa B 5 104Pa C 6 104Pa D 7 104Pa 2 若恒速过滤 300s后改为恒压过滤 且已知恒速过滤结束时所得滤液体积为 0 75m3 过滤面积为 1m2 恒压过滤常数为K 5 10 3m2 s qe 0m3 m2 过滤介 质的阻力可以忽略 则再恒压过滤 300s后 又得滤液体积为 D A 0 386m3 B 0 486m3 C 0 586m3 D 0 686m3 解 1 由 bap 得 ba ba 500109 100103 4 4 3 两式相减 得 a400106 4 150 400 106 4 a 所以 15000150100103 4 b 所以 Pap 4 1066000015000300150 2 由 RReR Kqqqqq 2 22 得 RR Kqq 22 R R RR K A V Kqq 2 2 4361 10625 230010575 0 3 2 23 6861 0 75 0 4361 1 mmq 6 对某悬浮液进行恒压过滤 已知过滤时间为 300s时 所得滤液体积为 0 75m3 且过滤面积为 1m2 恒压过滤常数K 5 10 3m2 s 若要再得滤液体积 0 75m3 则 又需过滤时间为 C A 505s B 515s C 525s D 535s 解 由 Kqqq e 2 2 得 2 2qKqqe 所以 625 0 75 02 75 0300105 2 232 q qK qe 825 105 5 1625 0 25 12 3 22 K qqq e s525300825 7 水蒸汽在一外径为 25mm 长为 2 5m 的水平管外冷凝 3 若管外径增大一倍 则冷凝传热系数为原来的 C A 0 641 倍 B 0 741 倍 C 0 841 倍 D 0 941 倍 4 若将原水平管竖直放置 且假定冷凝液层流流动 则冷凝传热系数为原 来的 A A 0 493 倍 B 0 593 倍 C 0 693 倍 D 0 793 倍 4 解 1 由 4 1 32 725 0 wso ttd gr 得 841 0 2 1 4 1 4 1 2 1 1 2 o o d d 2 由 4 1 32 13 1 ws ttL gr 得 493 0 5 2 1025 725 0 13 1 725 0 13 1 4 1 3 4 1 L do H V 8 冷热水通过间壁换热器换热 热水进口温度为 90 C 出口温度为 50 C 冷水 进口温度为 15 C 出口温度为 53 C 冷热水的流量相同 且假定冷热水的物性 为相同 则热损失占传热量的 C A 5 B 6 C 7 D 8 解 由 21 TTcWQ phhh 21 ttcWQ pccc 得 05 0 40 3840 5090 15535090 21 1221 TT ttTT Q QQ h ch 5 二 二 计算题计算题 1 如图所示 常温的水在管道中流过 两个串联 的U形管压差计中的指示液均为水银 密度为 Hg 测压连接管内充满常温的水 密度为 w 两 U形管的连通管内充满空气 若测压前两U形管压 差计内的水银液面均为同一高度 测压后两U形 管压差计的读数分别为R1 R2 试求a b两点间 的压力差 ba pp 1 R 2 R 空气 ab Hg w w Hg 1 2 3 4 5 h 解 11 ghpp wa 11 ghpp wa 21 pp 132 gRpp Hg 43 pp 254 gRpp Hg 55 ghpp wb 52455 ghgRpghpp wHgwb 524113 ghgRpghgRppp wHgwHgba 5121 ghghRRg wwHg 而 2 1 1 R hh 2 2 5 R hh 所以 22 21 21 R ggh R gghRRgpp wwwwHgba gRRRRgRRg wHgwHg212121 2 1 2 1 R h b a Hg w w 1 23 45 1 h 2 h 2 在如图所示的测压差装置中 U形管压差计中 的指示液为水银 其密度为 Hg 其他管内均充满 水 其密度为 w U形管压差计的读数为R 两测 压点间的位差为h 试求a b两测压点间的压力差 ba pp 解 由 11 ghpp wa 6 321 ppp gRpp Hg 43 54 pp 25 ghgRpp wwb 所以 151413 ghgRpghgRpghpp wHgwHgwa 所以 21 ghgRghgRpp wwwHgba 21 hhggRgR wwHg ghgRgR wwHg hRggR wHg ghgR wwHg 3 某流体在水平串联的两直管 1 2 中稳定流动 已知2 21 dd 今测得该流体流径管道 1 的压力降为 0 64m 液柱 流径管道 2 的压 力降为 0 064m 液柱 试计算管道 2 的长度 ml100 1 1800Re1 2 l 解 由 2 2 1 d d 得 4 1 2 1 2 2 2 1 1 2 d d u u 所以 2 1 4 1 2 Re Re 1 2 1 2 11 22 1 2 u u d d ud ud 所以 900Re 2 1 Re 12 所以 0356 0 1800 64 Re 64 1 1 071 0 900 64 Re 64 2 2 又 2 2 u d l h p f g u d l H g p f 2 2 7 所以 1 2 2 1 1 1 1 2 2 2 2 2 2 2 f f H H g u d l g u d l 1 2 2 1 2 1 2 2 1 2 1 2 f f H H d d u u l l 所以 m H H d d u u ll f f 160 64 0 064 0 24 2 1 100 2 1 2 1 2 2 2 2 1 2 1 12 4 密度为 1000kg m3 粘度为 1cP的水 以 10m3 h的流量在内径为 45mm的水平 光滑管内流动 在管路某处流体的静压力为 1 5 105Pa 表压 若管路的局部阻力 可忽略不计 则距该处 100m下游处流体的静压力为多少Pa 绝对压力 解 sm d V u 75 1 045 0 3600 10 4 4 22 78750 101 100075 1045 0 3 du R 0189 0 78750 3164 0 Re 3164 0 25 025 0 由 f h up gz up gz 22 2 22 2 2 11 1 得 2 2 112 u d l phpp f 2 75 11000 045 0 100 0189 0105 1 2 5 绝压表压 2524 10870125 1 1056875 8 mNmN 5 用一离心泵将冷却水由贮水池送至高位槽 已知高位槽液面比贮水池液面高出 10m 管路总长 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在内 为 400m 管内径为 75mm 摩擦 系数为 0 03 该泵的特性曲线为 试求 26 106 018QH 5 管路特性曲线 6 泵工作时的流量和扬程 知 mh10 mll e 400 8 md075 0 03 0 26 106 018QH 求 1 ee QfH 2 QH 解 1 由 2 42 2 1 2 212 12 8 2 e e e Q gdd ll g uu g pp zzH 得 252 42 101795 410 075 0 8 075 0 400 03 010 eee QQ g H 2 而 26 106 018QH 所以 2625 106 018101795 4 10QQ 解之 smQ 108034 2 101795 10 8 33 5 所以 mH2846 13108034 2 101795 4 10 2 35 6 现有一台离心泵 允许吸上真空度mHs6 用来输送 20 C的清水 已知流量 为 20m3 h 吸入管内径为 50 mm 吸入管的全部阻力损失为OmHH f2 5 1 当 地大气压为 10 mH2O 试计算此泵的允许安装高度为多少米 g H 解 sm d V u 831 2 05 0 3600 20 4 4 22 1 fsg H g u HH 2 2 1 m091 4 5 1409 0 65 1 807 92 831 2 6 2 7 远距离液位测量 欲知某地下油品贮槽的液位H 采用图示装置在地面上进行测量 测量时控 制氮气的流量使观察瓶内产生少许气泡 已知油品的密度为 850 kg m3 并铡得 水银压强计的读数R为 150mm 同贮槽内的液位 H 等于多少 9 解 因观察瓶内只有少许气泡产生 这表明在管道内氮气的流速极小 可近 似认为处 于静止状态 在静止流体内部各点的单 位总势能相等 故 BA pp 因 2 N 很小 贮槽内液位为 8 管道两点之间压的测量 A B 两断面分别位于直管段内 在此两断面间装有单 U 形管和复式 U 形管 压强计 如附图所示 单 u 形管内指示液的密度为 1 复式 U 形管的中间流体和直管内流体相同 密度均为 试证明R1 R2十R3 解 在直管内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横断面上 流体压强服从静压分布规律 其虚拟压强 是常数 连接于管路 A B 两点间压差计的 读数直接反映两测压点所在断面的虚拟压 强差 p 对于单 U 形管压强计 gRpp BA 11 1 对于复式 U 形管的左 右两 U 形管可分别 写出 gRppA 12 gRpp B 13 两式相加得 gRRpp BA 132 2 由式 1 式 2 可得 321 RRR 10 9 虹吸管顶部的最大安装高度 利用虹吸管将池中温度为 90 热水引出 两容器水面 的垂直距离为 2m 管段 AB 长 5m 管段 BC 长 10m 皆 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管路直径为 20mm 直管阻 力系数为 0 02 若要保证管路不发生汽化现象 管路顶点 的最大安装高度为多少 已知 90 热水的饱和蒸汽压 为 7 01 104Pa 解 在断面 1 1 和 2 2 之间列机械能衡算式 可求得 管内流速 设顶点压强 在断面 1 1 和断面 B B 之间列机械能街算式 可求 出 B 点最大安装高度为 VB pp 10 喷嘴的尺寸与喷出速度 附图所示管路由 57 3 5 钢管组成 管长 18m 有标准直角弯头两个 闸 阀一个 直管阻力系数为 0 029 高位槽内水面距管路出口的垂直距离为 9m 当 阀门全开 口 试求 1 管路出口流速及流量 2 若在管路出口装一直径为 25mm 的喷嘴 喷嘴的局部阻力系数 E 0 5 管路的出口流速和流量有何变化 3 改变喷嘴尺寸 可能获得最大喷出速度为多少 假设喷嘴的局部阻力系数 E 0 5 不变 4 若将流体视为理想流体 安装咳嘴前后流量的变化如何 解 1 管路中各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分别是 17 0 75 0 5 0 CDBA 由断面 1 1 和 2 2 之间的机械能衡算 式 得 11 在管路出口安装喷嘴 缩小了出口流通面积并引入一个局部阻力 使管内流 量减少 管内流量的降低使沿程阻力损失大为减少 而且减少量远远超过喷嘴产 生的局部阻力损失 因此 就整个管路而言 阻力损失不是增加而是减小了 喷 嘴出口的流速之所以能够加快 其原因就在于此 在本例中 安装喷嘴后 出口 的流通面积缩小了 3 4 流量减少了 3 由 2 可知 喷嘴直径越小 管路沿程阻力损失亦越小 喷出速度越大 当 喷嘴直径足够小时 管内流体可看成是静止的 沿程阻力损失为零 在此条件下 可求得喷嘴的最大喷出速度为 4 对于理想流体 安装喷嘴前后的出口流速皆为 gHu2 故安装喷嘴前 后的流量之比为 11 从水塔管道输送水 水塔水面距出水管口的垂育距离为 10m 新管道全长 500m 管件的局部阻力可近似地等于水管全长的 50 水温为 20 输水量为 10m3 h试求水管的最小直径 解 取水塔水面为 1 1 截面 水管出水口为 2 2 截面 基准水平面通过 出水管的水平中心线 在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式 12 12 在如图所示的平板导热系数测定装置中 试样直径mmd120 且由于试样 厚度b远小于直径 可以忽略试样径向的热损失 由于安装不好 试样与冷 热表面之间均存在着一层厚度为 0 1mm 的空气隙 设热表面温度 冷 表面温度 测试时测得的传热速率 d Ct 180 1 Ct 30 2 WQ2 58 空 气 隙 在下 的 导 热 系 数 在下的导热系数 试计算空气隙的存在 给导热系数的测定带来的误差 提示 不考虑 空气隙计算得到的导热系数 1 t 10780 3 2 1 KmW 2 t 10675 2 2 2 KmW 为表观值 考虑空 气隙计算得到的导热系数 为真实值 即要计算 bmmb1 0 2 mmb1 0 1 d 120mm 1 t 2 t Q 解 由 b tt SQ 21 13 得 b b dtt Qb Stt Qb 3067 34 12 0785 030180 2 58 4 2 2 21 21 又由 2 2 1 1 21 2 2 1 1 21 bbb Stt S b S b S b tt Q 得 Q Sttbbb 21 2 2 1 1 所以 2 2 1 121 bb Q Sttb 022765 0 10675 2 101 0 10780 3 101 0 2 58 12 0785 030180 2 3 2 3 2 b 9271 43 所以 90 212190 0 9271 43 3067 349271 43 13 外径为 50mm 的不锈钢管 外包 6mm 厚的玻璃纤维保温层 其外再包 20mm 厚 的石棉保温层 管外壁温为 300 C 保温层外壁温为 35 C 已知玻璃纤维和石棉的 导热系数分别为 0 07W m K 和 0 3 W m K 试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玻璃纤维层 和石棉层之间的界面温度 解 mW r r r r tt L Q 9 351 62 102 ln 3 0 1 50 62 ln 07 0 1 353002 ln 1 ln 1 2 2 3 21 2 1 31 mW r r tt L Q 9 351 ln 1 2 1 2 1 21 所以 Ct 128 2 07 3 9 351300 2 14 某液体在一直管内 忽略进口段的影响 稳定强制湍流流动 该管内径为 20mm 测得其对流传热系数为 现将管内径改为 27mm 并忽略出口温度变化对物性所产 生的影响 7 若液体的流速保持不变 试问管内对流传热系数有何变化 8 若液体的质量流量保持不变 试问管内对流传热系数有何变化 14 知 mmmd20020 0 mmd27 求 1 2 解 1 由 12 uu n p c du d 8 0 023 0 得 9417 0 20 27 27 20 8 0 8 0 1 2 2 1 1 8 0 1 2 8 0 2 1 2 d d d d d d d d 2 由 12 WW uAVW 得 1122 AuAu 2 2 1 1 2 d d u u 所以 8 0 2 2 1 8 0 1 2 2 1 8 0 11 22 2 1 1 8 0 11 2 8 0 22 1 2 d d d d d d ud ud d d d ud d ud 5826 0 27 20 8 1 8 1 2 1 6 1 2 1 8 0 1 2 2 1 d d d d d d d d 15 饱和温度为 100 C 的水蒸汽 在外径为 40mm 长度为 2m 的单根竖管 外表 面上冷凝 管外壁温为 94 C 试求每小时的蒸汽冷凝量 100 C下水的汽化潜热r 2258 103 J kg 97 C下水的物性数据为 0 682 W m K 2 82 10 4 Pa s 958 kg m3 解 由 4 1 32 13 1 ws o ttL gr 得 KmW o 2 4 1 4 323 4659 7465 9410021082 2 682 0 807 9 958102258 13 1 又由 WrttLdttSQ wsoowso 得 3 102258 94100204 04659 7465 r ttLd W wsoo 15 hkgskg 9484 17 109857 4 3 16 在管长为 1m 的冷却器中 用水冷却油 已知两流体作并流流动 油由 420K 冷却到 370K 冷却水由 285K 加热到 310K 欲用加长冷却管的办法 使油出口温 度降至 350K 若在两种情况下油 水的流量 物性 进口温度均不变 冷却器除 管长外 其他尺寸也不变 试求加长后的管长 知 ml1 1 KT420 1 KT370 2 KT350 2 Kt285 1 Kt310 2 求 2 l 解 由 1221 ttcWTTcW pccphh 得 285310370420 pccphh cWcW 285350420 2 tcWcW pccphh 所以 285 285310 350420 370420 2 t 285 25 70 50 2 t Kt320 50 70 25285 2 又由 22 11 2211 ln tT tT tTtT tm 得 Ktm49 92 60 135 ln 60135 1 K t t tm81 69 30 135 ln 30135 350 135 ln 350135 2 2 2 16 又由 mm tldnKtKSQ 得 1 2 1 2 1 2 m m t t l l Q Q 所以 8548 1 81 69 49 92 50 70 2 1 1 2 1 2 m m t t Q Q l l 17 在一内钢管为 180 10mm的套管换热器中 将流量为 3500kg h 的某液态烃从 100 C冷却到60 C 其平均比热为2380J kg K 环隙逆流走冷却水 其进出口温度分 别为40 C和50 C 平均比热为4174 J kg K 内管内外侧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 2000W m2 K 和3000W m2 K 钢的导热系数可取为45 W m K 假定热损失和污垢 热阻可以忽略 试求 9 冷却水用量 10 基于内管外侧面积的总传热系数 11 对数平均温差 12 内管外侧传热面积 解 1 由 1221 ttcWTTcW pccphh 得 hkg ttc TTcW W pc phh c 7982 40504174 6010023803500 12 21 2 mm d d dd d i o io m 80 169 160 180 ln 160180 ln om o i o io d db d d K 111 3 101314 1 3000 1 8 169 180 45 01 0 160 180 2000 1 所以 8571 883 2 KmWKo 3 C t t tt tm 75 32 20 50 ln 2050 ln 1 2 12 逆 4 由 21 TTcWtSKQ phhmo 逆 17 得 3 21 1975 3 75 32857 8833600 6010023803500 m tK TTcW S mo phh 逆 18 在列管换热器中 用120 C的饱和蒸汽将存放在常压贮槽中的温度为20 C 比热为2 09 质量为2 10 CkgkJ 4kg的重油进行加热 采用输油能力为 6000kg h的油泵 将油从贮槽送往换热器 经加热后再返回贮槽中 油循环流动 若要求经4h后油温升高至80 C 试计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设加热过程中K可取 为350 且在任何时刻槽内温度总是均匀一致的 2 CmW 知 CT 120 Ct 20 1 Ct 80 1 2090CkgJcp kgm 4 102 skghkgW 3600 6000 6000 s36004 350 2 CmWK 求 S 解 在 时刻 2 1 12 1 2 21 1 2 12 1 2 12 lnlnlnln tT tT tt tT tT tt tT tT tTtT t t tt tm 又 2 1 12 12 ln tT tT tt KStKSttWc mp 所以 2 1 ln tT tT KS Wcp p Wc KS tT tT 2 1 ln p Wc KS e tT tT 2 1 p Wc KS e tT tT 1 2 T T 2 t 1 t 1 t 18 p Wc KS e tT Tt 1 2 在d 内 d tT tT tt KSdtKSdtmc mp 2 1 12 1 ln 所以 d Wc KS t e tT T KSdtmc p Wc KS p p 1 1 1 d e tetTTe KS Wc KS p pp Wc KS Wc KS Wc KS p 11 d e teTe Wc p pp Wc KS Wc KS Wc KS p 1 11 dtT e e Wc p p Wc KS Wc KS p 1 1 所以 d e e m W tT dt p p Wc KS Wc KS t t 1 0 1 1 1 1 pp p Wc KS Wc KS Wc KS e m W e e m W tT tT1 1 1 ln 2 1 2 1 ln 1 1 tT tT W m e p Wc KS 2 1 ln1 1 tT tT W m e p Wc KS 2 1 ln1 1 tT tT W m e p Wc KS 19 2 1 ln1 1 ln tT tT W mWc KS p 所以 2 1 ln1 1 ln tT tT W mK Wc S p 2 4 3526 14 80120 20120 ln 36004 3600 6000 102 1 1 ln 350 2090 3600 6000 m 20 下下 册册 1 吸收剂用量对气体极限残余浓度的影响 用纯水逆流吸收气体混合物中的SO2 其余组分可视为惰性成分 混合物中 SO2的初始浓度为5 体积百分数 在操作 条件下相平衡关系 试分别计算液 气比为4与6时气体的极限出口浓度 xy0 5 解 当填料塔为无限高 气休出口浓度 达极限值 此时操作线与平衡线相交 对于 逆流操作 操作线与平衡线交点位置取决于 液 气比与相平衡常数m的相对大小 当L G 4 L G m 时 操作线 ab与平衡线交于塔底 见附图点b 由相平 衡关系可以计算液体出口的最大浓度为 由物料衡算关系可求得气体的极限出口浓度 为 当L G 6时 L G m 操作线a b 与平衡线交于塔顶 见附图中点a 由平衡关系可以计算气体极限出口浓度为 由物料衡算关系可求得液体出口浓度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 当L G m时 气体的极限残余浓度随L G增大而 减小 当L G m时 气体的极限浓度只取决于吸收剂初始浓度 而与吸收剂的 用量无关 2 逆流与并流操作最小吸收剂用量 在总压为3 039 105 Pa 绝对 温度为20 下用纯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SO2 SO 2的初始浓度为0 05 摩尔分率 要求在处理后的气体中SO2含量不超过1 体 积百分数 已 知在常压下20 时的平衡关系为y 13 9x 试求逆流与并流操作时的最小液气 比 L G 各为多少 解 由常压下20 时的相平衡关系y 13 9x 可求得p 3 039 105Pa t 20 21 时的相平衡常数为 1 逆流操作时 气体出口与吸收剂入口皆位于塔顶 故操作线的一个端 点 y2 x2 的位置已经确定 附图b中点b 当吸收剂用量为最小时 操作线将在塔底 与平衡线相交于点d 即 于是 由物料衡算式可求得最小液气比为 myx 1max1 2 并流操作时 气体与液体进口皆位于塔顶 故操作线一端点 的 位置已确定 附图b中点c 当吸收列用量最小时 气液两相同样在塔底达到平 衡 操作线与平衡线交于d点 此时 1 y 2 x m y x 2 max1 由物料衡算式可得最小液气比 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完成同样的分离任务 逆流 操作所需要的最小液气比远小于井流 因此 从平衡观点看 逆流操作优于并流 操作 3 吸收塔高的计算 某生产过程产生两股含有HCl的混和气体 一股流量 1 G 0 015kmo1 s HCI浓度 摩尔分率 另一股流量1 0 1 G y 1 G 0 015kmo1 s HCl浓度 附图 a 附图 b 22 04 0 2 G y 摩尔分率 今拟用一个吸收塔回收二股气体中的HCl 总回收率不低 于85 历用吸收剂为20 纯水 亨利系数E 2 786 105 Pa 操作压强为常 压 试求 1 将两股物料混和后由塔底入塔 附图a中点a 最小吸收剂用量为多少 若将第 二股气流在适当高度单独加入塔内 附图a中点b 最小吸收刘用量有何变化 2 若空塔速度取0 5m s 并已测得在此气速下 kmo1 s m 3 108 aKy 2 实际液气比取最小液气比的 1 2倍 混合进料所需塔高为多少 3 若塔径与实际液气比与 2 相同 第二股气流在最佳位置进料 所需塔高 为多少 中间加料位于何处 解 1 在操作条件下 系统的相平衡常数为 两股气体混和后的浓度为 气体出口浓度为 两股气体混合后进塔的最小液气比 参见附图b 为 当两股气体分别进塔时 塔下半部的液气比大于上半部 操作线将首先在中 间加料处与平衡线相交 参见附图c 对中间加料口至塔顶这一段作物料衡算 可 求出为达到分离要求所需要的最小液气比为 附图 a 附图 c 附图 b 23 吸收塔下半部的液气比056 4 1min GL 对下半部作物料杨算可得液体最 大出口浓度为 连接 0 2 y 2G y m yG2 和 1G y m yG1 三点即得分段进料的操作线 24 25 4 吸收剂再循环对所需塔高的影响 用纯水吸收空气 氨混合气体中的氨 氨的初始浓度为0 05 摩尔分率 要 求氨回收率不低于95 塔底得到的氨水浓度不低于0 05 已知在操作条件下气 液平衡关系 试计算 xye95 0 26 5 吸收剂用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27 6 传质阻力较小侧流体的流量变化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28 7 提高回收率的代价 29 8 理论板数的计算 30 31 9 回流温度对所需理论塔板数的影响 混合液组成 分离要求 回流比 加料热状态及相平衡关系皆与 例1 相同 但回流温度为20 求所需理论板数为多少 已知回流液体的泡点为83 汽化 潜热为3 2 104J mol 比热容为140J mo1 K 32 与题 8 相比较可知在同样回流比 下 回流液体的温度越低 塔内实际 循环的物料量越大 所需理论板数越 少 其代价自然是增加塔釜的热耗 10 原料组成对最小回流比的影响 两种含苯和甲苯混合液 所含苯 的浓度各为 0 2 与 0 4 皆为摩尔分 率 欲用精馏方法加以分离 要求馏 出物组成为 0 85 混合液在泡点状态 加入塔内 试求所需的最小回流比各 为多少 若原料液系由水与乙醇混合 而成 原料入塔的热状态及塔顶产品的浓度不变 试计算当原料组成为 0 2 及 0 4 时 所需要的最小回流比各为多少 两物系平衡关系如附图所示 33 11 加料热状况对所需最低能耗的影响 某苯与甲苯混合物的流量为 100 kmol h 苯的浓度为 0 3 摩尔分率 温度 为 20 拟采用精馏操作对其进行分离 要求塔顶产品的浓度为 0 9 苯的回收 率为 90 精馏塔在常压下操作 相对挥发度为 2 47 试比较以下三种工况所 需要的最低能耗 包括原料预热需要的热量 1 20 加料 2 预热至泡点加料 3 预热至饱和蒸汽加料 已知在操作条件下料液的泡点为 98 平均比热容为 161 5J mol K 汽化潜热为 32600J mol 34 35 12 设有部分冷凝器的精馏塔理论板数的计算 用精馏操作分离含甲醇 20 摩尔分率 的水与甲醉混合液 精馏塔顶部设有 部分冷凝器 见附图a 未冷凝的气体继续冷凝得到液体产品D1 冷凝液部分回流 入塔 部分作为产品D2 其数量为Dl的 1 3 要求塔顶产品Dl的浓度为 0 9 塔底 产品浓度为 0 05 物料在泡点下入塔 以产品Dl计的回流比取为 1 5 在操作条 件下 物系的平衡关系如附图b所示 试求该精馏塔内应具有多少块理论板 wDDf xx D xDFx 2 1 11 3 36 13 物料衡篡关系对精馏塔的调节作用 用精馏塔分离苯与甲苯混合物 精馏塔具有 10 块理论板 加料板为第 4 块 料液在泡点下进塔 回流比R 3 0 在正常操作下 馏出液浓度xD 0 9 馏出率 D F 0 4 现进料组成因故降为Xf 0 30 试问 1 若保持馏出率 D F 不变 增大回流比 能否得到合格产品 2 为保证塔顶产品质量合格 在原回流比下 馏出率应降为多少 若进料绝 F 不变 塔釜供热量须相应作何调整 37 14 湿空气的混合 某干燥器的操作压强为 79 98kPa 出口气体的温度为 60 相对湿度 70 将部分出口气体返回干燥器入口与新鲜空气相混合 使进入干燥器的气体温 度不超过 90 相对湿度为 12 参见附图 a 已知新鲜空气的质量流量为 0 5025kg s 温度为 20 湿度为 0 005kg 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