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五人墓碑记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五人墓碑记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五人墓碑记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五人墓碑记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五人墓碑记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 五人墓碑记1能够准确理解“为、发、除、徒、当”等实词的含义,及“之、焉、而、以、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并能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1连线作者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他的散文具有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豪放、直抒胸臆的特点,著有七录斋集。2探寻背景课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奋,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1识字注音(1)重点字张溥(p)皦皦(jio)敛赀财(z)缇骑(t) 抶而仆之(ch) 溷藩(hn fn)傫然(li) 户牖(yu) 投缳(hun)詈(l) 缙绅(jn shn)湮没(yn)谥号(sh)(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同“皎皎”,明亮的样子)(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慷慨得志之徒古义:胸怀大志,义气豪放。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2)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神情。今义:意志及气概;志趣,性格;任性的情绪。(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今义:色彩;严厉的脸色或行动。(5)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心腹、党羽。今义:指个人和个人之间;非公家的。(6)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指头颅。今义:为首的人。(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十分,很。(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品行成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6词类活用(1)抶而仆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2)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3)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4)其疾病而死(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5)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墓)(6)以旌其所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表扬)(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棺材收殓)(8)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名词活用作动词,抚慰)(9)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明)(10)缇骑按剑而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前,走上前)7特殊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5)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6)断头置城上(省略句)(7)谁为哀者(宾语前置句)(8)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1五人墓碑记第一段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提示: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五人的姓名、籍贯、职位等,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句收束上文,开启下文。2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提示: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五人皦皦。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3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提示:周公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仆之”“噪而相逐”,三个动词“抶”“噪”“逐”。就是这样三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寥寥数语,既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仆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4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分析全文是如何围绕“义”这一核心展开内容的。提示:“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是全文的关键。文章开篇说明五人之死的原因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接下来,文章叙述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浩然正气。第三部分(第5、6段)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总之,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2本文是一篇墓碑记,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什么?它与其他墓碑记有什么不同?提示: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它通常叙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与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首先,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高度评价。其次,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贯穿全文始终。2怎样理解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正义行动及作者的生死观?提示:五位平民因周顺昌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当时周顺昌被逮时,苏州市民“哭声震动天地”,对阉党爪牙“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巡抚毛一鹭吓破了胆,躲进了厕所。五位英雄受刑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他们生于编伍之间,为了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博得了苏州人民的爱戴,“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同社诸君子为他们作记,颂扬他们正义行动的重大意义。作者还把“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曾受过经书之训而在大阉之乱中变节易志的缙绅们,阉党中的一些一旦抵罪,或逃脱,或剪发杜门、佯狂失态者这几种人同五位平民英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作者热情歌颂英雄们的正义行动,称赞英雄们的高风亮节重于泰山,与日月同辉。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各有哪些?提示:要注意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应结合文章主旨,与那个时代对比分析进步性;要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认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进步性:观点一: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的政治立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积极、很可贵的。观点二:张溥领导的社团,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提出诗文应反映时政,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五人墓碑记实践了这一思想,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这种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时代局限性:观点一: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更为崇高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观点二: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之出”以挽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观点三: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但也流露出对他们“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人皆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等级门第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1夹叙夹议。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点。从全文看,文章前四段侧重记叙,第五、六段侧重议论。但各段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2多方面对比。课文中有四处对比:(1)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2)第五段,把阉党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进行比较;(3)第六段,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进行比较;(4)第六段,把假设五人没有死于义而是“尽其天年”而终的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导练目标正反对比手法本文通篇运用正反对比手法,突出五义士的“死义”精神,歌颂他们高尚的人格。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叙事性的短文,300字左右。创意激活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范例展示垂钓小小的弯角上,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胖老人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两个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个人谁也不服谁。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话题集锦(1)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吏部员外郎周顺昌。周顺昌为官清正,受到市民拥戴,故苏州城乡数万人为周顺昌免遭逮捕而不期群集。当缇骑读诏书时,愤怒的群众大声喧哗,哭声四起。平民颜佩韦率先哭讼周顺昌冤枉,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四人亦皆求其疏救,跪乞至午不起。缇骑持械大打出手,引起众怒,众人遂蜂拥而前,攀栏折楣,直前奋击。事后,苏州府出动军队保护缇骑,并连夜将周顺昌解走。城内外平民人人自危,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当地群众,挺身而出,自系入狱。临刑时大义凛然,英勇就义。本材料适用于_、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平凡与伟大;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死正义。(2)魏忠贤专断朝政,残酷镇压异己,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崇祯即位,魏忠贤被废黜,畏罪自杀。魏忠贤当权时,许多地方都建有他的生祠;他被废黜后,这些生祠也都被废毁。本材料适用于_、_等话题的写作。提示:多行不义必自毙;有形的纪念往往短暂,精神的纪念才能永恒。佳作片段“生老病死”是人间常事。死亡,也许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