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哲学:中国语境及其使命.doc_第1页
生存哲学:中国语境及其使命.doc_第2页
生存哲学:中国语境及其使命.doc_第3页
生存哲学:中国语境及其使命.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存哲学:中国语境及其使命作者:贺来一、“生存哲学”的具体性和现实性西方哲学自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人以来,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转向,即从传统知识论哲学形态向现代生存论哲学形态的转向,受此促动,近年来在我国哲学界不少学者笔下,“生存”、“生存论”、“生存哲学”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稍加分析,人们不难发现这些概念后面所蕴含的深层动机和良苦用心,那就是通过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摆脱长期以来对于哲学的传统理解范式,并立足于现代哲学去重新阐释哲学本性和解答哲学问题。但是,谈论“生存哲学”,最要紧的不是引介西方理论和建构哲学形态,相反,沉溺于此恰恰有违“生存哲学”的本性。因为“生存哲学”根本不是一个“专业”,更不是一个“学科”,相反,它在哲学史上最为根本的变革之一就在于它实现了“逻各斯”与人的“生存”之间关系的颠倒,认为人的“生存”优先于哲学“逻各斯”而不是相反,“生存哲学”最为重要的使命是针对人们具体的生存境遇,去“呼吁性地发问”,并在这种发问中,使人“回到自身”(注: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周晓亮、宋祖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生存哲学不能找到答案,而只能现实地生成于思想的多样性中。它是合时势的,它唤醒了它本身所不知道的东西;它说明并进行推动,但它并不固定什么东西。”(注: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周晓亮、宋祖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02页。),因此,“生存哲学”与其说成是一种“理论学说”,不如说是一条“思”的“道路”,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不如说是一种对人具体的生存境况和生存意义的反省、解蔽和诠释性“活动”。在此意义上,生存哲学总是与人具体的生存境遇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具体性”和“现实性”构成了它最为基本的思想品格。在西方,“生存哲学”正是作为对西方人特有生存境遇的一场反省性活动而兴起的,它根源于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忧思”。在理论上,它是对西方哲学漫长的惟智主义理论传统所导致的对人具体生存的遗忘的一场反省和解蔽性活动。“自柏拉图以来,更确切地说,自晚期希腊和基督教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以来,这一超感性领域就被当作真实的和真正现实的世界了,与之相区别,感性世界只不过是尘世的、易变的、因而是完全表面的、非现实的世界”(注: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篇,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70-771页。),这种迷恋于“超感性世界”的理论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里终于导致了“水晶宫里人不见”的逻辑终局,整体的、具体的人的生存被稀薄的理性蒸发成抽象的幽灵,正是面对这种特有的理论“时势”,克尔凯郭尔要以“我在”去取代黑格尔从概念化的理性所推演出的抽象“存在”,尼采要以“权力意志”去取代自苏格拉底以来变得愈加“放荡”的理智,海德格尔要以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去取代西方漫长的形而上学传统,具体路径各不相同,但基本旨趣是共同的,那就是以个人的整体性、具体性的生存抵制空洞的理智对人的抽象和过滤。另外,它是对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特质的一场深刻的反思活动。据专家研究,西方“生存哲学”的兴起至少与三方面的时代气氛内在相关,其一是“宗教的没落”,愈益世俗化的时代精神状况使宗教失去了影响力,而失去了宗教,就意味着现代西方人失去了与超越的实在的联系并陷入了虚无主义深渊;其二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标准化和机械化成为现代西方人生活的基本特征,这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抽象化”而失去了真实的存在感;其三是科学对自身“有限性”的揭露,世纪之初物理学和数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以理智的方式发现了理智自身的有限性,从而揭示和加重了人前所未有的“有限感”。(注:威廉白瑞德:非理性的人,彭镜禧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9页。)可见,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生存哲学”,在本质上就是针对其特有“时势”所形成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思性“运动”,它与其现实的、具体的“语境”是密不可分的,舍此将无以理解其理论脉络和问题意识。至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启示:谈论“生存哲学”,最忌把它理解成一种先验的“现成”的“学说”,而应充分地意识到:“生存”优先于“哲学”而不是相反,“生存哲学”总是针对具体的人的生存境况所作的一种“唤醒”和“解蔽”性工作,只有在特殊的语境中它才能不断地生成自身。因此,作为中国的哲学研究者,谈论“生存哲学”,其理论使命不能限于引进西人成说和建构一般性的理论形态(当然并不否认其必要性),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去寻求“生存哲学”与中国特有语境的内在结合点,去自觉地思考:我们生存境遇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所要“唤醒”和“解蔽”的生存情状究竟为何?我们所应“彰显”和“照亮”的生存旨趣究竟是什么?等等,倘若离开这些,所谓“生存哲学”就有可能成为一堆现成的“知识性陈述”而丧失其本有的思想品格。二、成为人自身“生存哲学”的一般性旨趣强调“生存哲学”的具体性与现实性,并非否定它存在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理论旨趣。作为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生存哲学”具有其一般性、本质性的理论诉求,这种理论诉求,是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的“生存哲学”都共同拥有的,是任何一种自称为“生存哲学”的理论都应该分有的。关于这种理论旨趣,雅斯贝尔斯的这一论述是恰切的概括:“生存哲学是一种利用一切知识但又对之加以超越的思想。靠这种思想,人希望成为他本身。”(注: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周晓亮、宋祖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人希望成为他本身”,这就是“生存哲学”一般性、本质性的思想旨趣。“成为人自身”,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基本意蕴。首先,它是指对人“本源性”的生存状态的澄明和回归。所谓“本源性”,既不是时间意义上的晚近,也不是因果关系上的先后,而是指人的存在样式的基础性、非派生性与自明性,在人的诸多存在样式中,有奠基性与被奠基性、始源性与派生性、优先性与从属性之别,倘若以后者掩蔽和覆盖前者,必然导致“人的存在”之被遗忘的后果,“生存哲学”的重大使命就是要解除这种障蔽,彰显前者对于人的生存所具有的“基底”性意义,转用胡塞尔的著名说法,“生存哲学”就是要把覆盖在人身上的种种障蔽“悬置”和剥离起来,以回到“人本身”。西方“生存哲学”的代表人物虽然具体倾向迥异,但这方面的追求却是共同的,无论是克尔凯郭尔对“我在”热切而痛苦的介入性探寻,还是尼采通过“重估一切价值”并向人们显示:权力意志是一切存在(包括人自身)最内在的本质;无论是海德格尔对人本源性生在的现象学分析,还是雅斯贝尔斯对“人的自由”的辩护,都共同地体现了追寻人本源性生存的“返本归真”的努力。其次,它意味着对人的“超越性”的承诺。这一点是回归和澄明人本源性生存状态的题中之义。因为要“成为人自身”,就必须剥除覆盖在人身上的种种遮蔽,实现对人的沉沦状态的“超越”,以趋向和确立真实的人的形象,就此而言,“生存”代表着一种超越的可能性和一种“成其所不是”的意向;而且,这种超越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它不是向外无限的扩张和膨胀,而是标志着生存境界的彰显、生存意义的绽露,以及对一种“内在确定性”的认同性回归。对此,海德格尔的论述十分精彩:“此在在生存论上就是它在其能在中尚不是的东西。只因为此之在通过领会及其筹划性质获得它的建构,只因为此之在就是它所成为或所不成为的东西,所以它才能够领会地对它自己说:成为你所是的”(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78页。)“存在地地道道是超越(transcendens)。此在存在的超越性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性,因为最激进的个体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就在此在存在的超越性之中,现象学的真理(存在的展开状态)乃是超越的真理”(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7页。),其它,如克尔凯郭尔对美学、伦理和宗教三层生存境界的辨析以及对“成为一个基督徒”的超越性吁求,尼采对“超人”的热切呼唤,虽然在所指上有着重大区别,但二人共同地表现出了对人的“超越性”的承诺,雅斯贝尔斯同样说到:“哲学思想是内在行为;它诉之于自由,它是对超越的召唤”(注: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至于萨特,更是把人的自由超越性视为人的基本规定。失去了“超越性”,也就等于失去了人“成为人自身”的可能性。最后,它是对人的“整体性”的呼唤。以“整体性”的人对抗“抽象化”的人,是“生存哲学”的内在要求,“抽象化”的人,即是以一种知性的、实体化的方式对人进行“过滤”和“蒸馏”以后所形成的人,这种方式把人还原成某种绝对的、“本质”的原则并从这种原则出发来统摄和总揽人的全部存在,最后使人被完全稀释和等同于这种抽象的原则。“生存哲学”拒斥这种对人的具体生存的分裂和瓦解,它强调人的生存的整全性和不可还原性,认为对人的生存的阐释,既不能“多于人”,也不能“少于人”,决不能把诸如死亡、焦虑、忧烦等置于人的生存之外并当作“消极”和“丑陋”的因素来予以否定,任何对这些因素有意或无意的遗忘,都会导致这些因素的报复那就是人的存在之被遮蔽。“超越”沉沦,去彰显人“本源性”和“整体性”的存在,这就是“生存哲学”的一般性思想旨趣。三、唤醒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存哲学”在中国语境的特殊使命前面,我们分别从“具体性”与“一般性”两个方面讨论了“生存哲学”的特性,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来考察“生存哲学”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有使命,问题的提法就可以具体化为这样:“成为人自己”,这一“生存哲学”一般性、本质性的诉求,如果落实到中国特有的语境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唤醒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确立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地位,解除种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遮蔽,应该成为我们的“生存哲学”的基本主题。对于西方“生存哲学”来说,上述“唤醒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的提法可能是十分“陈旧”而“过时”的东西,甚至可以当作抽象“形而上学”的典型痛加贬斥,但是,正如前面所强调的,“生存哲学并不能给予,它只能唤醒,它能提醒并帮助人去获取和保存”,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人们所需要“唤醒”的内容总是十分具体的,所需要澄明和解蔽的对象总是十分特殊的,置身于中国特有的语境中,“成为人自己”的诉求即意味着这样的绝对命令:消解一切对人生命价值的遮蔽,去切实地彰显和照亮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的基本含义是:“超越”种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障蔽,去切实地体认生命的价值对于人的全部存在来说所具有的“本源性”和前提性意义,把每个人都当作不可还原的“整体性”存在来予以切实的尊重乃至敬畏。把“唤醒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视为“生存哲学”的根本使命,这是基于中国特殊的理论和现实的两重语境所得出的结论。就理论语境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家很少有人把个体的生命价值提升到绝对律令的层面上,让它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相反,常常有一些哲学家对提升个体生命价值的任何努力不以为然并指责其为抽象的生命价值观。流行的哲学观念或是潜在地把人贬斥为毫无灵性、铁板一块的机械性物质,或是把人蒸馏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化幽灵,惟独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性渴求、有人格尊严、有生存焦虑的生命整体被排斥在理论关怀之外。在我们看来,一切漠视生命价值的哲学必然是无根的哲学,借用史怀泽的话,“只有体会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责任的伦理才是有思想根据的。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如果哲学不能在根本处奠定“人的生命价值”这一核心概念,那么,对诸如“世界本质”、“意识原理”等的探讨,就都必然是无根漂泊和动摇不定的。在此意义上,“唤醒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基于我们长期的理论缺失而对“生存哲学”所提出的一个迫切课题。就现实语境而言,“人的生命价值”同样是一个被严重遗忘的领域。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家族、种族、皇权、礼教等大字眼上赋予了太多的神圣色彩,人们对种种以牺牲人的生命价值为代价的“神圣事业”投入了太多的关注。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以“市场经济”为主题的社会制度变革,而市场经济的生存论基础正是以“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前提和归宿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种种漠视和贬斥人的生命价值的倾向却与这一制度变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滞差,就此而言,要真正为中国的制度变革提供哲学的辩护,就必须使“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成为全社会最基本的承诺,这是历史和现实向人们所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语境所表征的是我们所处的特殊而具体的“生存境遇”,“生存哲学”的思考须臾不能离开这一境遇。“成为人自己”,这一“生存哲学”的一般性旨趣,与这一特殊的生存境遇的结合,便落实成“唤醒人的生命价值”这一重大主题。“唤醒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作为“生存哲学”的主题,应围绕三个方面而展开:一是对“生命价值之被遗忘”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析和反思,即跃进历史深处,探究“人的生命价值”是如何被遗忘的以及何以被遗忘的;二是从理论上系统阐明“生命价值”的内涵及其在人的全部存在中所具有的基础地位,这可以称作“基础存在论”的建构;三是立足于中国人特有的生存境遇,阐发“唤醒人的生命价值”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深层关系,凸显“生存旨趣”的转换作为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归宿所具有的根本意义。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生存哲学”在中国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