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9.3《饱和汽和饱和汽压》课时练1 新人教版选修33(1).doc_第1页
高中物理 9.3《饱和汽和饱和汽压》课时练1 新人教版选修33(1).doc_第2页
高中物理 9.3《饱和汽和饱和汽压》课时练1 新人教版选修33(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3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在0c时一定会熔化,因为0c是冰的熔点b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c0c的水,其内能也为零d冬天看到嘴里吐出“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2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a蒸发和沸腾都属汽化现象 b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c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d蒸发和沸腾都要吸收热量3关于饱和汽及饱和汽压的正确结论是 ( )a密闭容器中某种蒸汽开始时若是饱和的,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容器的体积,蒸汽的压强一定会减小b对于同一种液体,饱和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温度不变时,饱和汽压随饱和汽体积的增大而增大d相同温度下,各种液体的饱和汽压都相同4干湿泡湿度计上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一定 ( )a相同 b湿的比干的小 c湿的比干的大 d题给的条件不足,无法确定二、论述题:5两个托里拆利管倒立在水银槽中,甲管上端有空气,乙管上端是真空。现在把两种液体分别导入这两个管中,水银柱上端各略有少许未蒸发的液体。这时,两个水银柱的高度相同。问哪一个管中的液体的饱和汽压值较大?请说明理由。6饱和汽的密度怎样随温度而变化?饱和汽的压强怎样随温度而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7解释下面的现象:密闭容器中装有少量液态乙醚,当容器的温度升高时,液态乙醚逐渐减少;容器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液态乙醚消失;容器冷却时,容器中又出现液态乙醚。8把密闭室中的温度升高,室内的水蒸气是否会减少,人们在室中为什么会感到干燥?9某食堂的厨房内,温度是30c,绝对湿度是p1=2.1103帕,而这时室外温度是19c,绝对湿度是p2=1.3103帕。那么,厨房内外空气的相对湿度相差多少?在厨房内感觉潮湿,还是在厨房外感觉潮湿?(30c时水的饱和汽压为p3=4.2103帕,19c时水的饱和汽压为p4=2.2103帕)参考答案1解析:熔化不仅需要温度达到熔点,还需要继续吸热,a错。液体温度高其分子运动加剧,容易跑出液面,即蒸发变快,b对。0c的水的分子也在永不停息的做热运动,其内能也不为零,c错。嘴中的气体温度较高,遇到冷空气后液化为小水滴,即为“白气”,d错。答案:b2解析: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但沸腾只能在沸点下发生,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且随温度的升高蒸发加剧。所以c对。答案:c3解析:饱和汽处在动态平衡中,当温度或体积变化时,只要有足够的液体它还会达到平衡的,即其饱和压强只与液体种类和温度有关,所以饱和汽不符合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b对。答案:b4解析:若湿泡蒸发,则其温度会低于干泡的温度,但若湿泡处于饱和汽压下,则其不会蒸发,干湿泡的温度一样,所以选d。答案:d5解析:乙管中的液体饱和汽压值较大,因为甲管中不仅有蒸汽的压强,还有空气的压强,乙管中只有蒸汽的压强。答案:见解析6解析:当温度升高时,液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增多,蒸发继续,直至达到新的平衡。所以饱和汽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饱和汽的压强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答案:见解析7解析:液体的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液态乙醚继续蒸发,直至消失;当温度降低时,气态乙醚达到饱和再液化为液态乙醚。答案:见解析8解析:室内蒸汽量不会减少,绝对湿度p不变,而饱和汽压p0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大,所以p与p0差距变大,蒸发太强,人们会感到干燥。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