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doc_第1页
刘向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doc_第2页
刘向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doc_第3页
刘向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doc_第4页
刘向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刘向雄在公元前七世纪以前,小亚细亚不仅仅发展出新的政治体制城邦制度,发展出兴盛的海上贸易和城市手工业,而且也发展出了新的文化。在这新的文化当中,有众多优秀的诗人,如荷马、萨福等,还有产生出许多的哲学家,如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阿纳克萨哥拉等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由于这醒目的辉煌成就,使小亚细亚成为早期希腊文明的中心,小亚细亚的这个地位一直保持到公元前七世纪之后,直到雅典在古希腊的兴盛才取代小亚细亚成为古代希腊文明的中心。赫拉克利特是小亚细亚的一个城邦以弗所(另一译为:爱菲斯)出现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他生于公元前540年,终年于公元前480年,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年-公元前501年之间,他出生于王室贵族,但是,他由于清高不愿意为王,“他把王位让给了兄弟”(古希腊哲学36页),自己到狩猎女神的庙宇附近隐居(另一种说法是:他隐居到山里,靠吃草根树皮过活),直到晚年得了水肿病才回以弗所去看医生,在以弗所,他用谜语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由于医生不明白他的意思,无法治疗,于是,他钻到牛厩中试图用牛粪的热量把体内的水分吸干,但是未果而死,终年60岁。传说他著有论自然一书,内容分为:“论万物”、“论政治”、“论神灵”等,他鄙视大众,只是把这本书献给了阿尔忒弥斯神庙。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他的这本书写得极其晦涩难懂,他的文法、思想均与时代不同,因而亚里斯多德也把赫拉克利特称为“晦涩哲人”。但是,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却不乏深刻虽然也由一些难懂。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柏拉图的早期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尼采的超人学说和循环论均有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列宁的论述中对赫拉克利特的赞赏也溢于言表。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一)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所关心的世界本原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一样,都关注着世界的最初的原因,都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既定的基本元素产生的。但是在世界的本原是由何种基本元素构成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又有所不同,米利都学派认为世界是由“水”或者“气”或者是“无定”产生的,而赫拉克利特却坚持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另一种基本元素火。他说道:“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火”生成万物,万物最终又复归于“火”。在他的这个满带感情色彩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思想逻辑:一、赫拉克利特反对世界是由神或是人所创造的,他认为,世界有自己的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它“按照一定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在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当中没有任何的外来的有意志之物的干扰,万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赫拉克利特的这个思想,与米利都学派很相似,同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充的思想也很相近,王充也认为万物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他说,“天动不欲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也。”(论衡。自然)天在运动过程中并没有意志使万物产生,然而万物却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这就是万物自由生成的自然;天释放出“气”来并不是有意志地去想形成万物,然而万物却自己形成。两者在反对有意志的神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万物的本原具体是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王充认为是“气”产生了万物,而赫拉克利特却认为是“火”产生了万物。二,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整个世界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火”所构成的,万物产生于“火”并且复归于“火”。但是,这种说法在经验上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如同我们在论述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本原”的时候,曾经论证了“火”在经验上成为万物的本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如何能够设想:人类怎么能由“火”所构成而不至于被火所焚烧?那么整个世界又怎么能够如此呢?然而,赫拉克利特并没有因此而绕开这一点,他如同阿那克西曼德所作的那样在理论中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合法性,从而由譬喻走向了理论抽象。他认为,火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使自身转化为万物,如同“万物都等换为火,火又等换为万物”一样,在火与万物之间是无休止地生成与复归,同时,在具体的生成过程中,赫拉克利特认为火转化为万物的过程是:首先变成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一半成为闪光(土)散而在成为海,并以先前海变成土时的同样比例尺度。在这一过程中,赫拉克利特采取了一种反复的循环,即万物与“火”的转化是无穷尽、不间断的,如下图所示:闪光火 海 土虽然赫拉克利特通过理论论证了“火”是万物的本原,但是,在这种转化中,土并不是复归于本原“火”,而是首先复归于海。并且是按照(海生成土)的同样比例来复归的,就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又换成货物一样”是等价的方式,相互并不亏欠,世界的物质在总量上不变的。(在“火”转化为万物的问题上,麦克西姆斯的记载却又有不同,他记载道:“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而在这里,土散并没有生成海,而是生成于火。其转化方式如下图:土 火水 气(如图)整个转化的过程就像是一种循环的生成,既然是循环的生成,那么,“火”将不再具有一个中心的地位,也就是说,土、火、气、水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因为任何一种元素都要以其他的元素作为自己生成之源!从而“火”也不再是万物的本原因为它自己也要由土来生成!因而,麦克西姆斯的这个记载不大像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但是,这种循环生成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五行”观相一致,在中国文化当中,“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可以产生出万物,同时,“五行”之间又是相生相克的,土生木,木生火,火生金,金生水,水生土。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无穷尽的循环,如下图所示:土 金 水火 木从图二和图三来看,虽然说在具体的各个元素所处的环节有所不同,但是都认为各种基本元素之间是可以循环生成,即是说,世界不是(或不能)由单一的基本元素构成。)赫拉克利特还论述了天文现象,由于“火”在他的学说中具有一个中心地位,所以,太阳,作为“火”的一个显现者也成为赫拉克利特的天文学说中的主要对像,他认为,太阳不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它的大小只有“人的脚那么宽”,这种说法显然并不令人感到可信,因为,如果太阳只有人的脚那么宽的话,那么它如何能够普照世界?在这一点上,赫拉克利特显然不比阿那克西曼德说得详细和令人信服,阿那克西曼德同样在论述太阳的大小的时候说到:“太阳的圆要比月亮的圆达27倍(月亮的比地球大18倍)。”太阳比月亮大,月亮比地球大,这种说法更令人信服。但是,赫拉克利特并不太在意太阳究竟有多大,他所注重的是太阳的作用,一方面他说“如若没有太阳,就会是黑夜。”表明了太阳在世界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还认为,太阳“带来了产生万物的季节。”从而赋予太阳以一个产生万物的重要地位,与赫拉克利特所认为的“火”是世界的本原联系起来,体现了学说的连续性。同时,赫拉克利特还进一步论述了天上太阳以及其他星辰的形状和一些天文现象,他认为,“包围者的性质并不清楚;但是,在它里面却有许多凹面朝向我们的钵状小窝。在小窝里,明亮的气体聚集起来形成光焰,这些光焰就是众多的星辰。最亮的和最热的是太阳的光焰。当这些小窝反转过来朝向我们时,就产生日食和月蚀。随着小窝的不断反转,就产生了每个月中月像的盈亏。”我们注意到,赫拉克利特的这种说法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认为太阳和其他星辰都是由火组成,并且,日食和月蚀的产生都是由自身的运动而自然产生的。所不同的是,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星辰通过某些气孔和通道显现自身。”通道的关闭和开放就产生了各种天文现象。而赫拉克利特则认为,天上的星辰(钵状)自身不断地旋转,当这些钵状小窝朝向我们旋转到背对我们时,就产生了各种天文现象。三,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按照“一定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的,那么,这里所指的“一定分寸”是什么呢?我认为,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来看“一定分寸”指的是“逻各斯”(logos),他所说的“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即是在万物的生成上以“火”作为万物的物质本原,但是万物却是按照“逻各斯”的规定形成不同的事物。从这一方面出发,马克思主义把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理解为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如同其他人所理解的那样是理性、概念、理念等等意思的东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万物要根据规律使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就像太阳一样,不能够不依照规律来运行,否则的话,将受到正义之神的使从爱林妮们的惩罚!但是,赫拉克利特在一些残篇中并没有如同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那样把“逻各斯”当成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他说,“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在这里,赫拉克利特认为生成万物的是“一”,即是智慧,也就是说,“火”在智慧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再是万物的本原而应该让位给“逻各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慧才是万物的本原,而“火”却只是生成万物的形体。从这个理解出发,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逻各斯”理解为一种意识性的先天存在,即后世哲学家所说的理性、理智与理念。我认为,赫拉克利特是从意识的现实存在这一事实出发而把“逻各斯”提出来的,因为,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火”只是通过理论获取一个本原地位,尽管它能生成万物,但是,通过“火”如何能够论证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存在呢?即“火”是否也能生成人的智慧?赫拉克利特没有这样认为,而是认为“火”构成万物但是万物的智慧却要由“逻各斯”来赋予,“火”只是构成了万物的形体,就像上帝创造了亚当仅仅是用地上的尘土创造了亚当的形体,但是并没有在用尘土创造亚当的同时使亚当获得了智慧,而必须通过上帝向亚当吹的那口气才能使亚当获得了智慧,“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圣经。创世记。第二章)赫拉克利特也同样,当“火”生成了万物,必须通过“逻各斯”来赋予万物以智慧,因而这个世界才能够完满,所以他才认为“逻各斯”就是智慧,就是生成万物的“一”但是,这只是在“智慧”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后世的有些哲学家通过他的这一思想,把“逻各斯”进一步认为是理智或是理性或者是一种神性的存在,但是没有看到赫拉克利特提出的物质本原火,从而曲解了他。但是,在赫拉克利特的观念中的神就像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那样,并不像上帝对亚当所作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创造人类的神,并且由他向我们的鼻孔吹进灵气,那么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又是如何进入到万物当中的呢?在塞克斯都 .恩披里的反杂学中记载了赫拉克利特的一句残篇,解释了这一过程:“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由于吸进了这个神圣的逻各斯,我们就变得有聪明才智;睡眠时我们遗忘了,醒来时就又重新得到我们的理智。”应当注意到,这段残篇正是对于“逻各斯”的补充说明,即是说,当“火”创造出万物的同时,万物由于吸进“逻各斯”而获取了智慧。赫拉克利特的这种观点,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王充的观点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王充认为“气”生成万物,但是,由于各个人“禀气”的多少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人格的人,他说:“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品德高尚的人,只是因为他获得天上的“气”多,因此能够与天同,能够对万物持自然无为的态度,任万物顺其自然。而获得上天之“气”少的人,将不遵循“道”,也没有更多的德能,不与天地同,所以说不能成大器。我们看到,在王充的观点中,如同赫拉克利特所认为的一样,都是认为人由于得到某种先天存在之物而获取智慧或道德。但是,两者在具体的观点上有所不同,赫拉克利特认为在构成万物的本原“火”之外,还有另一样先天存在之物构成我们的智慧,那就是“逻各斯”,万物由于吸进“逻各斯”而具有智慧,但是赫拉克利特没有说明吸进“逻各斯”却为什么在智慧上各有不同;而王充却以“禀气”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理智与道德,认为“气”这个世界的本原,它生成万物并且由于各个人的先天禀赋不同,因而在道德和智慧上也各有不同。也就是说,王充的思想的着重点仍然在于人身上,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的注意力却是在自然万物上。(另外,海德格尔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对“逻各斯”进行了梳理,请参看本节的附录海德格尔关于“逻各斯”的观点)从以上的三方面可以看出,在关于万物本原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构成了万物,同时,“逻各斯”赋予事物以理智,是人的智慧的源泉,万物由于吸进了“逻各斯”而获得智慧。但是,正如我们在上述的第二点中所提到的那样,“火”是如何构成万物的呢?在论述这个观点时,应当首先注意到赫拉克利特的一个前提条件,即,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这种观点时赫拉克利特的一个特色,他认为,“人不能两此踏进同一条河流”,也就是说,当人们第一次踏进河流的时候,河流的特征是既定的,而当人们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之时,河流的特征却已经改变了,因为,水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由此,赫拉克利特把这一个原则推广都万事万物当中去,认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保持同样而不发生变化的。从这个前提出发,那么,生成万物的“火”与“逻各斯”也同样由于不断的运动而使万物不间断地生成和复归,从而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既然整个世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当中的,那么,世界是如何运动的,万物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赫拉克利特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与前人不同,我们知道,在阿那克西美尼的学说当中,万物的生成与复归是依靠“凝聚”和“疏散”来完成的,而在赫拉克利特这里,事物的“对立同一”却成为了万物生成与复归的原因,他认为,事物当中存在着对立的两面,正是这对立的两面的斗争与同一使万物的生成与复归成为可能,因为,对立使事物运动, 运动使万物生成并复归于“火”。首先,他从同一当中区分出对立来,他认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列宁:哲学笔记,第407页),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如赫拉克利特举了一些例子,“善与恶是同一的。用切割、穿刺和撕扯等方式来折磨病人的医生还要索取酬金,其实,他们是不配得到这报酬的。 ”在医生身上,同样以对立统一体现出来,即一方面体现出“恶”来,即用切割等方式来给人治病,无疑会造成病人的痛苦,但是,另一方面,医生这样做的目的却是为了让病人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即是又体现出“善”的一面来,因此,“善”与“恶”同时体现在医生身上,对立物达到了同一,反过来说,在同一事物中也存在着对立的双方,即在医生这个职业当中体现出对立的双方:善、恶。赫拉克利特据此还进一步地把这个原则推广到其他的事物当中去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如,他认为,“向上的路与朝下的路是同一条”,在经验当中,上坡的路同时也是下坡的路,对立双方达到了统一;在“火”中被判决的万物,向上升腾的是干燥的灵魂,向下降落的是潮湿的灵魂,这“向上”与“向下”实质上是同一条道路:通过“火”来形成万物。他还说到“海水最洁净又最肮脏。对鱼来说,它是能喝的和有益的,但对人来说,它即不能喝又有害。”同一样的事物,同时体现出对立的两面,也就是说,赫拉克利特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最聪明的的人与神相比只是一只猴子,犹如最漂亮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一样。”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此时是此,在彼时是彼,在判断上人们不能够按照一个方式去理解事物,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判断,体现出事物的相对性。但是,赫拉克利特在提出这个思想的时候,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教,并进而提出伦理方面的原则,而只是把对立同一当作了万物生成、复归于“火”的原因,用于解释整个世界的生成和变化。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却不同,在与赫拉克利特同时期的中国的老子也提出了事物的相对性的思想,认为事物是由对立双方构成的,如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试图通过有与无共同生成万物,从而揭示了整个世界产生的原因,另外,他还提出了事物是对立的双方的同一,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认为对立面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当一方不存在时另一方也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有“有”才有“无”,有“长”才有“短”,老子还认为,正是由于这个原则,即因为有了美才有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第二章),有了善才有恶(“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所以他进一步认为不应该在社会上提倡什么美丑、善恶、真假等等伦理规范,而应该任由一切、顺其自然,他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二章)不器重有才能的人,人们就不会引起争斗;不重视稀奇的东西,人们就不会产生偷盗的想法;不提供有人产生欲望的东西,人们就不会胡思乱想。因此,老子所提倡的是无知无欲的社会,他认为当人们无知无欲时整个社会将不治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由此可见,老子的思想虽然在本质上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相近,但是,在各自用力的方向上却各有不同,因为赫拉克利特是把注意力放在自然方面,试图利用自己的理论提出对自然的解释,而老子则更加注意了人格修养和社会治理等人文方面。同样,在关于辩证法的其他方面的论述两者的相似之处不少,如在对待对立双方的转化方面,赫拉克利特认为,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事物将会向对立面转化,体现了事物运动的一种趋势,而老子也认为,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老子认为,“福”和“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祸事中往往孕育着福的倾向,一旦条件成熟那么“祸”将向“福”转化,也就是说在福中却隐含着祸事的倾向,当达到一定条件时,福将向祸事转化。从这些论述来看,两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但是,在导向的领域上两者却根本不同,赫拉克利特仅仅是揭示了对立双方的转化,用以解释万物的运动的原因,但是,老子却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了人身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他认为,既然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那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阻止事物转化或是向自己的意愿方向转化,一种方式是:在社会领域中,让人们无知无欲无所求,剔除善恶、美丑、真假标准,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生活,因为没有判断标准所以也就不会有恶、丑、假的产生,那么也就不再用去管理民众,从而达到不治而治。另一种方式是:在社会领域中,要持“无争”的态度,以其无争,那么对立面的转化将不会产生,或是,采取处于“柔弱”、“处下”的地位,如同水一样时刻处于下方,因为事物总会向对立面转化,当自己处于弱势那么就可以有条件向强势转化,如果自己处于强势那么将会向弱势转化。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之处。另外,虽然赫拉克利特在社会领域也应用了辩证法,但是,他的应用显然并没有那么深刻,由于赫拉克利特鄙视大众的碌碌无为、自以为是,所以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讽刺鄙视的态度,因而在社会领域中也就没有像老子那样采取说教的语言。(二)在中国文化当中,一个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人格的修养,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他们都很注重这一方面。例如,老子虽然提出了宇宙的本体道,但是,他所认为的“道”却不仅仅停留在表述上,也不是为了对这个世界进行解释,而是,要求人们遵循“道”,自然而然,不要违背“道”,顺道而生,顺道而亡。而老子的辩证法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需要的,一方面,他看到了矛盾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利用这些对立面的存在为人们指出一种适合的生存方式,他认为,既然事物存在着对立的双方,而“强不可久”,因而人们应当“处柔守阴”,如同流水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生修养,所以,道家的学说能够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也主要因为其对于“道”的信仰和独特的人生修养的方式。儒家从政治的需要要求人们要注重对于自身的人格修养的培养,以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目的。而在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中,没有关于人格修养的理论,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对于当时的一些现象的批判上,例如,他强烈地批判了当时的宗教,他认为,“他们想用自己沾染血污的办法来清洗自己的流血之罪是徒劳的,这有如一个跌进泥坑的人想用污泥来洗净自己一样。”(49页)并且他认为,“人们中间流行的秘密礼仪是以不圣洁的方式进行的。”(49页)“他们对着那些泥塑的神像祈祷,就仿佛是对着房屋讲话一样。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神灵以及英雄们实在是什么样子。”(49页)他极力地反对这种形式上的宗教,认为人们“所知道并牢牢守着的东西也只是一些幻象”(46页),他认为,“人没有确定不移的论断, 而神的风尚却有。”(51页) 但是,赫拉克利特同样也提出了一种人生的修养方式,他认为,人的灵魂应当是干燥的,就如同“火”一样。从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中看到,他充斥着傲骨与纯粹,兴许,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禀性。他极力地夸耀优秀的人及天才。例如,他认为,“最高贵的人们只选取其一而舍弃其他一切,即有死者永存的荣耀。”“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是最优秀的人, 他就抵得上一万个人。”“爱菲斯的每一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 因为他们放逐了他们中间那个最优秀的人物赫尔莫多罗。”他的这种对优秀人物的夸耀正是来源于他对俗世的蔑视他本人正因为如此才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在赫拉克利特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火的世杰、干燥的世界,他对于火的信仰如斯,以至于得了病也天真地认为能依靠牛粪的热力把体内的水分吸出来。可见,火的世界在他的心目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他十分鄙夷俗世,认为俗世的人不知道天国的可贵,“只知道狼吞虎咽地吃饱肚子, 如同牲畜。”为此,他宁愿隐居山林也不愿执掌实践最大的权力。他所向往的是他的天国,那永恒的居所。所以,赫拉克利特才反复地强调生死问题,以宗教的眼光看待死亡。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的观念,或是,“遇明君则近身, 遇昏君则退身。”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把个人与社会、俗世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