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天文学概论06.doc_第1页
new天文学概论06.doc_第2页
new天文学概论06.doc_第3页
new天文学概论06.doc_第4页
new天文学概论0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校公选课:天文学概论 0809(2)第3章 恒星3.1 恒星概论3.2 恒星的亮度和距离3.3 恒星的位置和运动3.4 恒星的光谱型、赫罗图3.5 双星3.1 恒星概论1. 恒星来源斗转星移是因为地球本身在自转,四季星空的变化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众星之间虽然也有相对运动,但因为距离十分遥远,在几千年这样短的时间里,显现不出来。古人看不出星空排列图形的变化,所以称它们为恒星。如果时间拉到10万年,星空也许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了。2. 著名恒星或星座3.2 恒星的亮度和距离1. 在晴朗的夜晚,所有肉眼能见的全天的星约6000多颗。恒星的亮度是用星等来表示的。星越亮,星等数字越小。最亮的天狼星是-1.46等,记为-1m.46。织女星0m.06,北极星2m.12。在没有人间灯火的干扰下,天气特别晴朗的无月之夜,空气透明度特别好的话,肉眼能见最暗的星是6m.5。所有亮于6m.5的恒星有6974颗。现代大望远镜在条件特别好的地方,最暗能观测到30m星。银河系的恒星总数越1011颗。2. 天体的星等与亮度的关系 其中,分别为星等和亮度。可见,亮度相差100倍,星等差为5。3. 秒差距恒星十分遥远,从那里看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最大张角,叫做“周年视差角”,简称视差。视差越小说明距离越远。当视差等于1角秒时,恒星到地球(或太阳)的距离定义为1个秒差距。1个秒差距=206265天文单位3.26光年(计算?)。离太阳最近的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1.31秒差距(或4.27光年)。4. 绝对星等 假设把恒星都放到10个秒差距远处来看的亮度叫恒星的真亮度,也用星等来表示,叫做绝对星等。我们直接看到的亮度叫做视亮度,与之相应的是视星等。 太阳的视星等为-26.74,绝对星等为4.83。 恒星的真亮度与太阳的真亮度的比值称为光度。例如,织女星的光度是54,绝对星等为0.5;北极星的光度为1820,绝对星等为-3.32。天狼星光度为22.9,绝对星等为1.43;比邻星绝对星等为15.45, 光度只有0.000056。 直接观测得到的是视亮度和视星等。测量视星等的技术工作叫光度测量,它是研究恒星最重要、最基本的测量手段之一。传统的光度测量方法是照相法。后来出现了光电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CCD技术,使得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天文上使用的CCD比普通数码相机中的CCD精度要高得多,价格相差数万倍。3.3 恒星的位置和运动1. 恒星的空间位置由3个坐标参数来确定其中的两个是天球面上的经纬度:赤经和赤纬,第3个是距离。天球面上的赤经和赤纬是用专门的天体测量仪器进行测定的。例如子午环等。恒星的距离(或称为视差)很难测量。19世纪30年代,才有3位天文学家分别测出了3颗恒星的距离。他们是:俄国的Struve在彼得堡测织女星;德国的F.W.Bessel在柏林测天鹅座61星;英国的T.Henderson在好望角测半人马座星。1837年、1878年、1839年他们分别发表了测出的恒星视差值。其中,最难测量的是织女星的视差(0.12角秒, 相对于50公里外的一枚分币的张角)。2. 恒星的运动用自行来描述恒星平均每年移动的角距离称为自行,用角秒数/年来表示,如织女星的自行为0.”345/年,天狼星的自行为1.”324/年。自行最大的是巴纳德星10.”31/年,距离5.9光年。3. 恒星的位置星表l 德国海德堡天文研究所的基本星表-FK系列:FK3, FK4, FK5等等,其中包括了恒星的视差、自行等参数。l 依巴谷星表. 1989年8月欧洲空间局发射了Hipparcos天体测量卫星,精确测定了全天11.8万颗恒星的位置数据。精度高达0.001至0.002角秒。超过了FK5基本星表,是恒星位置数据的重大突破。l 美国海军天文台的USNO-B星表。目前具有较精密位置,星数又最多的星表。星数1034913669,暗达21等星。同一星座的恒星,有的看似靠得很近,但在视线方向可能相距遥远。3.4 恒星的光谱型、赫罗图1. 恒星光谱型光谱是恒星的身份证。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对已经拍到的50万颗恒星的光谱进行研究,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他们用7个英文字母将恒星光谱分为7类,在每种类型的英文字母后再加上1位阿拉伯数字,细分为10个次型。后来又在字母G和K型后面加上S,R,N三个亚型,构成了由10个字母表示的100种光谱型系列,顺序为:上述分类方法称为哈佛分类法。实际上,它是一个恒星表面温度系列,也是一个颜色系列。从左到右对应于温度的下降和颜色的由蓝到红。最热的O型星温度约为4万开,蓝色;最冷的M型星温度约为3000开,红色。其他各型的温度和颜色见下表。调皮的美国大学生为了记住光谱型的10个字母,编了一句俏皮话: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 Right Now, Smack!表1. 光谱型与颜色和温度的关系光谱型恒星的表面温度/开恒星的颜色O40000-25000蓝色B25000-12000蓝白色A12000-7600白色F7600-6000黄白色G6000-5000黄色K5000-3600橙色M3600-2600红色2. 赫罗图-光谱光度图丹麦天文学家E. Hertzsprung和美国天文学家H.N. Russell各自独立地提出了恒星的光谱型与光度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并以图形来表示,称为赫罗图(或H-R图)。从H-R图可以发现,全部星点群集在三个不同的区域里,大多数(占90%以上)星落在从左上角延伸到右下角的带状区域,称为主序星。这一序列称为主序星。太阳是一颗标准的主序星。主序星服从明显的规律:温度越高光度越强。H-R图右上角有一个点群,这些星温度偏低、颜色偏红,但光度却很大。它们被称为红巨星或红超巨星。毕宿五和参宿四就是例子。在H-R图的左下角也有一个点群,温度很高,颜色偏白,光度却很小,这是体积很小的星,称为白矮星。天狼星的伴星就是典型的白矮星。3. 主序星主序星是恒星一生中处于稳定、停留时间最长的阶段。恒星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占整个寿命的90%以上。主序星的内部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产生能量的机制也基本相同,都是由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产生的能量。在恒星演化的早期,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核聚变反应没有形成规模,不占主要的产能方式,恒星在H-R图上处于主序星右边的位置。当恒星演化到晚期,内部的化学成分和产能机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会离开主星序转移到H-R图中别的位置上去。主序阶段的恒星有的处在温度和光度都较高的位置,有的处在温度和光度都较低的位置,这主要取决于恒星的质量。质量越大的主序星,光度越大,温度也越高。主序星的光度大约和质量的3.5至4次方成正比,这一规律成为“质光关系”,它提供了一个估计恒星质量的重要方法。质量是恒星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决定着恒星内部的物理性质和演化过程,但恒星的质量很难测定。恒星在主序阶段停留时间的长短也取决于质量:根据质光关系,质量大的必然光度巨大,损耗速度加快,维持辐射的时间就短,寿命也短。质量小的光度小、损耗慢,维持辐射的时间长,寿命很长。下图给出了不同质量的恒星在主序停留的时间。太阳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约100亿年,有15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在主序阶段停留的时间只有1500万年,0.5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在主序阶段停留的时间会长达2000亿年。可见不同质量的恒星,寿命相差很远。但是,恒星的质量有一定的限制范围,最大不超过太阳质量的150倍,最小不能小于太阳质量的0.05倍。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0.1-10个太阳质量之间。无论质量大小,恒星内部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是维持主序阶段的主要物理标志。一旦氢燃料消耗已尽,恒星就进入晚年,离开主星序,由衰老而死亡。3.5 双星1. 概论1802年,英国天文学家W. Herschel开始认真搜寻成对的恒星,4年内找到434对。他发现双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绕着转。下图是Herschel发现的第一对双星,距离49光年的双子的轨道。他观测发现的另一对双星是距离16光年的蛇夫座70的轨道。双星可以分为:目视双星,食双星,分光双星,密近双星和天体测量双星。距离较近,或彼此分得比较开的双星,能用望远镜观测到两颗星的光学像,这样的双星称为目视双星。另外的例子有:2. 食双星大多数双星距离遥远,即使运动到彼此相距最远的位置,两子星在视线方向的张角依然小于望远镜分辨能力的极限之下,怎么看也是一颗星。天文学家找到了一些间接的方法来判断它们是双星。例如用光度方法发现的食双星和用光谱方法发现的分光双星。 当双星的轨道面与我们的视线方向几乎在一个平面上时,我们就会看到一颗星挡住另一颗星的掩食现象。这种双星叫食双星。例如英仙座。其轨道周期是2天20小时48分55秒。其光变曲线如下图。最亮时2.18等,最暗时3.40等,亮度相差3倍多。最亮的一段时间中央又有一点变暗。两子星相距0.2AU。天文学上通常称双星中亮的一颗为主星,暗的一颗为伴星。两颗子星都绕公共的质心旋转,其相对于空间的运动轨道称为绝对轨道。如果以主星为参考体,只考虑伴星绕主星的运动轨道,称为相对轨道。分析食双星的光变曲线,可以获得两颗星的半径、轨道面倾角及光度比例等比较可靠的数据。不过食双星只占双星很小的一部分。3. 分光双星、密近双星和天体测量双星用光谱方法发现的双星称为分光双星。如果看似一颗恒星却有两条光谱迭加在一起,或者虽然只有一条光谱,却表现出周期性的谱线红移和紫移,表明有轨道运动,可以判断它们是一对双星,称为分光双星。分光双星中所包含的恒星种类繁多,涉及的物理和演化等问题相当广泛,已发现的分光双星有5000多对。 密近双星是指两颗星靠得很近,在相互引力的影响下,有物质在其间交流或出现引力变形的双星。密近双星在恒星世界中普遍存在,研究密近双星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物理特性,因而是相当重要的研究内容。食双星和分光双星中有很多也同时都是密近双星。有一类双星的轨道面接近于与视线方向垂直,在绕转运动中既不会出现交食,也不会出现光谱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