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十二五规划思路.doc_第1页
郴州市十二五规划思路.doc_第2页
郴州市十二五规划思路.doc_第3页
郴州市十二五规划思路.doc_第4页
郴州市十二五规划思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我市“两城”建设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促进郴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深刻把握郴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特点以及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郴州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五年,也是风生水起、奋起直追的五年。既经历系列腐败案、百年一遇冰灾、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也经历了攻坚克难、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后发赶超。尤其是后两年,在新一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两城”建设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先行先试为推力,全面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工作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全市GDP年均增长11%以上,经济总量跻身全省第6位,2010年达到950亿元(预计,下同),超过规划目标50亿元,人均GDP超过19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000亿元,超过规划目标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0亿元,超过规划目标3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350亿元,超过规划目标3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5亿美元以上,超过规划目标6亿美元。专利申请量五年累计达到3028件,是“十五”期间的2.29倍,年均增长13.86%。“一化三基”战略取得积极成效,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7.13:47.46:35.41调整为12:51:37。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大宗农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快实施“南延东进、西扩北提、东进优先”战略,推进“一体两翼三中心”建设,建成了武广新区一期、京珠高速出入口改扩建、香雪路、郴资桂大道、青年大道和郴江河、燕泉河、同心河综合治理以及一大批背街小巷、垃圾站和公厕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郴资桂改扩建、相山大道等项目即将完成。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城镇规模扩大,经济辐射带动、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率由2005年36.8%上升到2010年45%。郴州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社会建设实现整体性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5年预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全面实施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基本解决了库区移民的温饱问题,改善了库区与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加速发展;人口计生工作依法推进,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预计达到15000元,增长9%,农民人平纯收入2010预计达5000元,增长7%;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10年预计超过1.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10年预计超过9500元,农民人平生活消费支出2010年预计达到3500元;恩格尔系数预计到2010年为40%,城镇、农村居民生活均已进入了“40-50%区间:小康水平”阶段,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综合改革进展顺利,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粮棉流通体制、农村金融等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引进战略投资者、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取得积极成效。“先行先试”34条政策的成功争取和实施为我市加快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机遇,“走出去”迈出新的步伐。 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郴州在连续三年特大灾害中起步,在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中跋涉,在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加快湘南开发开放、把湘南地区打造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极中前进。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省里给予的先行先试政策机遇,适时作出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决心为湘南开发开放勇挑重担,争当湘粤赣省际区域城市发展的“领头羊”。全市呈现出抓发展心齐气顺、抓开放先行先试、抓项目风生水起、抓环境风清气正、抓稳定波澜不惊的生动局面,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所未有的大干、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五年来,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升级,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呈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规划确立的主要指标如期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仍不容忽视,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相对缓慢,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工业化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困难;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压力仍然很大;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重点突破。 2、“十二五”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将整体处于后危机时代,我市目前尚处在第一次现代化阶段,同时还处在经济发展“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上升期、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升的攻坚期、湘南开发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期、“两城”建设的奠基期,发展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看,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影响,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面临着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政治经济发展格局蕴育着重大调整。全球经济增长对发达经济体的过度依赖将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负债型”消费增长模式受到冲击,全球消费需求萎缩,经济增速放缓,新兴经济体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总体上将进入一个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加速转型的时期,为我国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可能。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动力将面临重大调整。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经济,将重塑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全球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的时代,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变革,为带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有利契机。国际政治秩序将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占据竞争优势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国家间利益交融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争夺发展战略制高点和道义优势的斗争更加复杂,全球将进入一个柔性化软实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广泛参与全球事务,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推进,人均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平稳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显现,特别是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增速减缓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相互叠加,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到了更加紧要的位置。粗放型增长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全面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解决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要的战略取向。社会建设面临新的课题。破解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矛盾刻不容缓,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越来越不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改革攻坚对深层次利益的触及和调整将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将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要的战略任务。对外开放面临新的考验。随着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国际环境的依赖度、敏感度日益加深,在扩大开放中维护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我国抵御摩擦、分化遏制、抗衡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对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外源经济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有利契机。 从省内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及深入推进“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将进一步凸显湖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为“十二五”发展提供重大政策机遇。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原属省级的部分税收下放市县共同参与分成,对“十二五”期间科学制定产业布局、开辟新的收入增长点提供了机遇。同时,“十一五”末我省人均GDP将突破32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以下新的特点。经济发展进入加速增长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和人口加速聚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经济稳定性明显增强,增长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服务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代表资产和财富的住房、汽车等商品需求快速增长,代表生活享受和品质的文化、旅游等消费将更加旺盛。公共需求进入加速扩张期,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益多元,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公共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层次不断提升。这些都表明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为我市“十二五”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极为有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重民生、促和谐,优服务、促发展”以及先行先试等诸多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郴州放在国际国内发展的大环境中,树立全球视野,增强战略思维,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实现新跨越。 二、总体构想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抢抓中部崛起、产业转移、先行先试、湘南开放开发等历史机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围绕实现“湖南率先、湘南领先、省际争先”目标,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基础支撑、科技创新、城镇发展、生态安全和民生保障等六大体系,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跨越发展。要以“一化三基”为主线,以“两城”建设为总揽,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不断强基础、扩内需、惠民生,加快湘南开发开放,努力打造湖南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促进郴州科学跨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开放发展。要把开放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通过加大制度供给,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释放发展的空间。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行政、产业、市场、对接平台、社会服务和生态文明等六大开放体系,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郴州,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结构调整,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贯穿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各项活动中,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推动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是坚持协调发展。要把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加快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为重要载体,主动引导经济、人口、资源和生态合理布局,促进空间科学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把安全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和谐发展。要更加注重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 3、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需要围绕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两型”建设、民生改善等合理设置,努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继续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GDP按年均增长12%以上把握,到2015年,总量力争达到2200亿元左右,人均GDP力争达到4万元。财力保障能力大幅增强,财政总收入达到18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1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2%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着力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主导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投资、消费与出口协调拉动,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成为全国“创业型”城市,全市城镇化率快速提高,郴资桂一体化核心增长极作用更加突出。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同时,要研究提出反映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研发投入稳步增长、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等方面的指标。 “两型”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研究提出耕地保有量稳定、单位GDP能耗下降、资源产出率提高等指标。城乡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研究提出主要污染物减排、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提高、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增加等方面的指标。 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面。研究提出反映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与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标,研究提出促进充分就业、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的指标,研究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人均GDP增长基本同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的指标,研究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数量控制和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指标。 “两城”建设取得新发展。深入实施 “两城”建设战略规划,使其成为指导编制郴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的指导规划,促进郴州在加快推进“两城”建设过程中又好又快地实施赶超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为推动郴州成为湘粤赣区域中心城市和湖南最开放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用地1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00万人,实现“两个100”的阶段性目标。 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到2020年,全市GDP达到4000亿元,人均GDP6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0亿元,万元GDP能耗1.2吨标煤;人口总规模525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规模2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郴资桂一体化区域城镇规划用地2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00万人,实现“两个200”的阶段性目标。 三、战略任务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要突出以下战略重点,明确政策取向。 1、突出城镇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把郴州城镇群建设成为全市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湖南最开放的城镇群、湘粤赣省际区域最强大的中心城镇群,全国中小城镇群建设的示范区。建设好核心城区。坚持中心城区“南延东进、西扩北提、东进优先”的总体方向,逐步扩大中心城区行政辖区范围,拉开城市发展空间,将郴江镇、市郊乡、白鹿洞镇、白露塘镇、石盖塘镇等并入中心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郴资桂大道改造、郴州大道延伸段、相山大道、107国道绕城线、武广新区、城东新区基础设施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在构建城区内、外环道路交通体系的同时,积极构建市域高速公路的内、外环线交通体系,最大限度地拉开城市空间骨架。加快郴资桂一体化融城,打造大郴州城镇群。加快郴资桂融城步代,打造郴资桂城镇群,实现郴州市中心城区、资兴、桂阳大融合。加快构建以郴州中心城区为核心、郴资桂一体化区域为主体、连通永兴、宜章在内的(“4+2”区域)郴州城镇群。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县级经济实力,加快形成以郴州城镇群(4+2”区域)为核心,辐射到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形成“6+5”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加速中心镇发展。实施“扩权强镇”战略,沿主要铁路线、公路线及边界线推进中心镇、重点镇建设,促使生产要素向县城、重点镇、中心镇聚集,提高郴州总体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改善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增强承载功能,统筹区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突出结构调整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化化 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信息化及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推进资源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发电、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锂电池和石墨电池,积极争取核能开发利用,争取将郴州核电厂项目纳入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广州军区和广州空军支持郴州核电项目;发展新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延长石墨产业链,提高石墨附加值,形成石墨深加工集群,重视开发和利用稀土资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移动通信产品、数字视讯产品、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配件、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及软件开发等;引进一批医药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重点发展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打造中药生产、加工、销售、供应基地;大力发展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环保产业,促进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支持氟化工等新兴化工业的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推进有色、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技术改造,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依托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永兴循环经济工业园等重点园区,着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通过加大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以及有色金属产学研基地、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期货交割库、有色金属博物馆的建设,形成有色金属的“全产业链”模式;以园区集中发展为主,提升和改造传统化工业,延伸化工产业链,推进煤化工产业化发展;大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加强新型墙材的研发和生产,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快小水泥、小玻璃等落后产能淘汰步伐;重点培育一批食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先行先试,破除园区发展制约,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加强规划引导,突出产业特色,完善基础平台,落实配套措施,重点建设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含出口加工区)、郴州经济开发区、湘南国际物流园等省级产业园区,真正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产业的聚集区、开放的先行区、创新的试验区、城市的新城区、和谐的示范区,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到2015年,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45%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过100亿元的园区2个以上,过50亿元的园区5个以上;争取国家级园区1个。 3、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提高农业规模生产水平、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农业设施水平。切实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确保粮食安全。保证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菜篮子”工程,稳步提高耕地生产效益。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和“数县一品”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粮食、油茶、畜禽、水果、烤烟、蔬菜、水产、茶叶、林木等优势产业;围绕郴州城镇群,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体验、创意、观光等新型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分利用郴州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饮料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创优农产品品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扶农、社会助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区域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产出率、优质率、良种覆盖率、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现代化农民。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集中建设一批农村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村、郴资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新农村示范带建设;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投入,培养现代农民。 4、突出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 以推进专业化、品牌化为方向,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等优势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融合发展。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突出“文化强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合做大郴州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培育网络等新媒体优势,发展数字电视、数字动漫、工艺设计、时尚创意、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打造省际区域文化产业龙头;深度挖掘郴州旅游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旅游、文化(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工业(矿山)旅游,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温泉疗养、漂流探险、运动健身、民俗文化、寿地福城、工业矿山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紧紧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带聚集、向中心城市聚集;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推进物流产业和制造业关联互动,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网等,提高物流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金融经济,健全投融资组织和服务体系,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形成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多种金融机构功能互补、充满活力的多层次地方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审计、专利代理、产权交易、会展经济、人才交流、网络购物、税务代理等生产性服务。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继续做大做强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生活保健、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发挥高速铁路快速、高效、安全的优势,围绕武广高铁郴州站建设,吸引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产业、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大型商业、教育服务、医疗养老、会展经济聚集,大力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打造郴州新的中央商务区,提升郴州在省际区域的竞争力。 5、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 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友好”的要求,促进基础设施向绿色方式、民生领域、智能转型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利用郴州“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对接,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流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七纵五横”公路骨架(“七纵”指106国道、107国道、京港澳高速、衡武高速、岳汝高速、S214常宁-桂阳-临武、S212安仁-永兴,“五横”指三南高速、厦蓉高速、桂道高速、郴资桂嘉高等级公路、S324汝城-宜章-临武-嘉禾),形成以厦蓉、京港澳、桂道组成的环城高速,形成以107国道(绕城)、郴资桂、资五、槐万等公路组成的环城快速通道。积极争取厦(门)-昆(明)、桂(林)-郴(州)-赣(州)铁路取道铁路郴州,以及郴三铁路延伸至安仁连接衡茶吉铁路段尽快规划实施。争取“十二五”期间完成郴州4C级机场建设,预留扩建4D级机场条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共建共享的思路,切实搞好电力、管网、供水、防洪、通讯、消防、减灾、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扩大再生水利用;统筹建设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新开发建设区域实行分流制,旧城区结合改建逐步实行分流制;建设稳定可靠的电源点,高标准架设输电线路,构建安全可靠的供电体系;优先发展民用气,鼓励工业用气、汽车用气;建立畅通的信息通信网络,逐步实现电信网络IP化、无线化、分组化、宽带化;建立减灾安全的应急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完善防洪、防冰、防震等减灾安全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源保护、农村沼气工程、移民安全避险工程、农村电网、乡村道路、公交客运、危房改造、土坯房改造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6、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围绕“两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财税、金融和涉外经济体制革、非公有制经济与深化国企、垄断性行业、社会事业、节能体制和城乡体制等八个领域的重点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改革,尽快启动撤县(市)改区及及撤乡并镇改革;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制定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及配套措施,启动分类改革试点。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调控职能,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税分配关系,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依法理财能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深化国企、垄断性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市属国有资本进退领域和发展方向,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切实抓好改革后续工作;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服务业领域垄断行业、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适时启动盐业体制改革和农电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适时启动城乡一体化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建立财政奖补与农村公益事业投资投劳相结合的补偿机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强市的推进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开展扩大市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试点;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分类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推进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交通筹资机制,落实成品油税费改革。发展外向性经济。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高起点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鼓励和帮助富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参与竞争,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质效,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质量,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7、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化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行业和园区。加快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着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火电行业应因地制宜地加快烟气脱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建材、有色等非电力行业以及燃煤锅炉的二氧化硫减排力度。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大格局。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城市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固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完善城乡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加强生态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污染防控体系,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滨水绿带、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加快构建宜居生态格局。 8、突出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要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人均GDP增长基本同步的保障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现有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突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建立国家和市级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用政府购买、特许经营、政策优惠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