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缺陷.doc_第1页
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缺陷.doc_第2页
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缺陷.doc_第3页
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缺陷.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缺陷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民事法律规范中。通过研读这些法律规定,运用法理进行系统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具体的规定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这些不足的地方,找出其中的差距,或许对我们的法制建设有益。笔者因为学识有限,这里只能就自己所理解的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下面就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若干具体法律条文做一简要的分析。(一)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不统一从上文所说的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中所规定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来看,就可以发现相互矛盾的地方。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的为严格责任原则,产品质量法中规定的为严格责任、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规定的为严格责任,下面进行简要分析。1.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具体适用条件不一致民法通则规定承担产品责任的前提条件是“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产品质量法中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对于“产品质量不合格”与“产品存在缺陷”之间的差异上文已论述,这里不再重复。可以看出两部法律在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标准上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从两部法律的关系和制定的时间来看,首先,民法通则中的规定是民法中的一般规定,具有民法总则的性质。而产品质量法是具体规定产品责任法律规范,依据冲突法律规范适用的规则,在普通法与特别法规定不一致时,应该适用特别法。因此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应该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其次,民法通则制定的时间较早,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学发展水平的原因,很显然到了制定产品质量法时,一些规定已经不符合现实的需求。所以,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应该说比民法通则的规定具有时代的先进性,这是大致可以认同的。2.对赔偿请求的限制,导致受害人的部分利益得不到保护产品责任法从根本上讲是调整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侵权赔偿关系。相对于美国等国家来讲,我国的产品责任法的损害赔偿范围只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虽然司法解释把对受害人的赔偿解释为精神损害赔偿,但这与世界上所公认的精神损害赔偿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惩罚性赔偿,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做了规定,而其他法律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在以后的产品责任法中应当有所体现。同时,在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中,还存在一个责任竞合的问题,这在我国的现实的法律规范中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如果发生责任竞合,即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适用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时,违约责任与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是不同的。对与违约责任,其损害赔偿的范围相当于合同责任的范围,即包括消极利益和积极利益的损失;对于产品责任,其损害赔偿范围是对被害人的人身及除缺陷产品外的其他财产的损害所带来的财产上的和非财产上的损失,而不包括产品自损和纯经济损失。1而我国的现行法律只允许当事人选择一种诉讼方式来救济自己的权利,即允许当事人在违约之诉和产品侵权之诉中做出选择。因为损害赔偿范围的不同,如果消费者既遭受了人身或精神损害,又遭受产品自损或纯救济损失,则依责任竞合的理论,受害者必有一部分的损失得不得赔偿。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未来的产品责任法应对此做统一的规定,以解决产品责任中的责任竞合问题。(二)现行法律规定中对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不合理如上所述,我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以严格责任为主,严格责任是英美法系中所创立的概念,大陆法系中称之为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能够平衡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严格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三条:一是产品存在着缺陷,二是损害事实的存在,三是缺陷产品与损害事实存在因果关系。从这三个条件中可以看出对缺陷产品的认定是确定生产者、销售者是否承担责任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产品缺陷的认定也是衡量法律是否公正的重要尺度。如果规定的认定标准过低,则对消费者不利,如果规定的认定标准过高,则对生产者、销售者不利。因此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成为法律是否公正的试金石。我国对缺陷产品所采用的标准与国际上对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的缺陷,是指产品存在着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从本条可以看出,我国对产品缺陷的认定采用的是不合理的危险的标准和强制性标准相结合的模式。不合理的危险,就是以普通消费者对产品的合理期望来作为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标准。换言之,以这种标准来确定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就是指超出了购买该产品的普通消费者以对它的特性的人所共知的常识的预期。例如,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如果是人为的原因,如驾驶不当,就会出危险。对于这种危险,正常的消费者都能认识到,因而不属于不合理的危险。但如果某辆汽车由于制造过程中出现了次品,那么使用汽车的危险性就会加大,这种因制造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就是不合理的危险,这种不合理的危险就是产品存在着缺陷。因为正常的消费者不会希望自己所购买的汽车存在着自己合理期望之外不合理的危险。当然对于“不合理的危险”在判断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法官在具体办理案件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度,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种标准。而在我国,为了法官便于操作,限制其自由裁量度,产品质量法中便出现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两个概念,用这种具体的标准来判断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固然可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却带来另外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首先,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产品当然应当归入缺陷产品的行列,但符合这两项标准或符合其中任一标准的产品不一定不存在缺陷。因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对产品的最低的要求。如果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产品存在着缺陷对消费者造成损害,根据本条规定,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就可以依此抗辩而免责。“那么既然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产品存在着不合理的危险,受害人不能从生产者或销售者那里获得赔偿,受害人可否向国家有关机关请求赔偿呢?”9从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这几乎不可能的。其次,从法理上来分析,一个法律概念的定义包含了国家、行业标准这样的词语是不科学的。因为标准乃是人制定的,而产品中的一些危险性、不安全性的缺陷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容易被人忽视,未见得都被规定于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从而导致该缺陷产品反而成了无缺陷产品。再次,将国务院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凌驾于法律规定的一般标准之上,规定在产品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时,不考虑一般“不合理的危险性”的一般标准,使得下位法的效力等同高于上位法,这也是不符合法理的。可见缺陷产品标准的认定对当事人来说多么重要,标准认定不合理既不能有效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也很难发挥其真正的社会作用。产品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保护伞下,生产者可以名正言顺的生产“缺陷产品”。从而生产者也不愿增加投入改进产品的“不合理的危险性”。如果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产品在社会上大量的流通,那么我们这些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时刻处于这种“产品”的危险之中,其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可想而知,人们必然对这种法律规定产生疑问。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这样的问题,生产者的产品致人损害,生产者以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免责。但这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产品随后被企业招回或者有关国家机关或行业协会即刻改变其标准。这些行为本身就说明了产品不合理的危险性的存在。这些行为虽然预防了以后可能发生的损害,但对于那些已经受到损害的受害人来说,却无法得到合理的赔偿,这在法理上和道义上都缺乏人文的关怀,这不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态度。无论是国家、团体或个人都应该拿出勇气来承担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这其中国家的责任应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一个国家应有的姿态。任何以公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代价来维护所谓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是不允许的。如果这样做无疑就违背了现代的法治理念,同样也与我们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背道而驰。从法理层面上看,一个国家行政权与人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相冲突时,取其前者而从之,无疑违背了现代市民社会的宪政原则。(三)现行立法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归责原则适用不统一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的产品归责原则目前采取的是以严格责任为主,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担保责任相结合的综合责任。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了生产者和销售者适用同样的归责原则。产品质量法第41条第一款规定了生产者的严格责任,第42条第一款规定了销售者的过错责任,第2款规定了销售者的过错推定责任,这些前文已引述,这里不再重复。第43条规定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连带责任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相互追偿的关系。本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对于民法通则中的第122条和产品质量法中的第41条第一款,第42条和43条的理解和法理解释存在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生产者使用的是严格责任,对销售者应适用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与严格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即混合归责原则。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2条第一款的规定,销售者的责任以其具有过错为成立的要件。但从举证责任来看法院并不要求受害人证明销售者有过错,而是责令销售者就自己没有过错举证,即为过错推定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2条第二款规定,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即为严格责任。要求销售者承担严格责任,有利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促使销售者加强货物的检查验收,严把进货关,杜绝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产品质量法第43条设定了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的责任原则,据此,消费者因缺陷产品造成的损害,可以单独起诉生产者或销售者,也可以同时起诉这两方。生产者和销售者都不得以没有合同关系、没有过错为由拒绝赔偿。这使得生产者或销售者对属于实际侵害者的对方具有监督的责任。总的来讲,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并非单一的归责原则。根据生产者和销售者所处的地位不同,规定对生产者实行严格责任,对销售者实行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严格责任相结合,以及责任主体面对消费者的替代责任的综合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现行法律规定生产者和销售者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是不合理的,这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缺陷,应当予以纠正。这种观点认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22条的规定,只要因产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生产者和销售者不管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应负赔偿责任。产品质量法第41条第1款和民法通则第122条的规定是一致的,也认为生产者应承担严格责任。但第42条却规定对产品销售者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很明显,两种法律规定存在着矛盾,产品质量法减轻了销售者的责任,加重了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在产品质量法中同时规定了生产者和销售者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也造成了法条之间的不一致。因而在实践中就会出现认识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结果的不一致,这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不利。这种观点对问题的认识比较简单,没有触及法律和法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产品责任法存在两个层次的归责原则。第一个层次是责任者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时所适用的归责原则,称为对外责任原则;第二个层次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对外承担责任后,在内部分配责任时所适用的归责原则,称为对内责任原则。首先是对外责任原则。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只要缺陷产品造成了他人损害,生产者就要承担责任,受害者无须证明生产者对产品存在缺陷有过错,生产者也不得以其无过错而主张免责。生产者承担严格责任,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同时, 销售者直接面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应该承担严格责任。因为消费者购买的是安全的、不会对人身、财产造成不合理危险的产品。销售者进货时应当进行严格检验,防止有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销售者不得以产品缺陷由生产者或供货者造成而推卸应对消费者承担的责任。该法第43条规定,受害人既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而且规定了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受害人承担责任后,享有向有责任的对方追偿的权利,这实际上是规定了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连带责任。在任何一方无能力或拒不赔偿时,受害人可以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的其他责任者赔偿,该责任者有权向其他责任者追偿。这样既及时保障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赋予无过错的销售者追偿权,有效保护了无过错销售者的合法权益。如果销售者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时适用过错责任,则显然与该连带责任的规定相矛盾。其次是对内责任原则。产品质量法第42条第1款规定,销售者因其过错致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损害的,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该条款确定了销售者的对内责任原则。该法同时规定了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相互求偿权。如果该产品的缺陷可归因于销售者,生产者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销售者追偿。生产者要免责,必须证明销售者对产品存在缺陷有过错。销售者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后,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追偿,此时销售者欲免责,同样要证明生产者对产品缺陷的存在有过错,同时销售者有权证明其无过错而免责。法律规定销售者的过错责任是因为:产品是由生产者生产的,生产者最能有效控制产品缺陷的发生,生产者为取得利润而主动将产品投入市场,应当对缺陷产品造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