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_第1页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_第2页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_第3页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_第4页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 第一章 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第一节 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 传说(口耳相传, “ 十口相传为古 ” ) 原始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 图画记事( “ 文字的前驱 ” ) 所有原始记事的共同点:脱离语言,意义不确定,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所以成为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二、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作。 “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行声相益,故谓之字 ” 。表音字的出现,才成为记录语言的文字。 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注意:档案的起源与形成是两个概念。档案的起源是原始记事;而档案是对人们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三、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人事日繁,治理日密,人们之间有了根本利害冲突,国家要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社会需要。 档案是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社会需要诸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档案从起源到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夏朝档案的产生 夏朝尚属没有直接文献征信的时代;夏朝在一般古籍记载中往往是和殷、周并提的。尽管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土夏朝档案,但根据古史记载以及近世考古成果夏代已有档案和档案工作应是无疑的。 一、夏王朝国家的建立 夏朝是我国原始公社瓦解,进入阶级社会后建立的第一个朝代。随着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大同社会的禅让制度被传子制度所代替。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王位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开始出现。 首先,夏朝设置了国家机关和官吏集团;还出现了固定的武装力量 军队;夏朝还产生了刑法和监狱;此外,夏代礼制已有一定规模。 夏代的国家机器和礼制,以及地下考古发掘,说明夏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国家在统治活动中必然产生有条理的文书档案。 二、关于夏朝文字与古史记载中的夏朝档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和使用文字的国家之一,但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文字学家根据商代甲骨文推测,认定夏代已经有文字是无疑的,因为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着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上发现有二十四种刻划符号。 夏代出现了国家,产生了文字,国家要进行管理,需要有条理的文书,因而也就产生了档案和档案工作。迄今留下的夏代文书已有典、谟、誓等文书种类。除政务文书外,有关天文、历象、生产方面的记录。 第二章 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迄今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 甲骨档案。这些材料给我们研究商朝历史、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 第一节 商朝的国家制度与档案官员 由于对内镇压和对外掠夺的需要,商朝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国家机构,设置了为数不少的各种职官。商朝职官大致分三类:一类为宗教官员(神职官员),只是殷代最显赫的执政官元。这类官员后世人统称为史官,也是商朝掌管档案工作的官员。另一类为事务官,由近侍和武卫人员逐渐形成的重要官吏,是后世宰相制度的萌芽;第三类是武官如多马、多亚等。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的有巫、史、大史、小史、西史、东史、贞人等,统称为巫和史。他们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 “ 天人之学 ” ,他们代天转达其意志,代王向天有所请求,是人神之间的媒介,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商代文化的代表人主要是巫史。他们运用自己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从这些意义上看,他们不仅是商代重要的执政官员,同时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和保管者,而史官作为神权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促成,更形成了他们地位、作用的显贵。 第二节 商朝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府文书。 现存商朝甲骨刻辞确是商王朝档案的一个重要部分。甲骨是当时的占卜材料,也是当时档案的主要载体。商代甲骨档案是殷商统治者在占卜活动和其他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因其多数发现于殷墟,故又称殷墟卜辞。然以其制成、体式、用语、内容、保管均有规律性的程式,故而,按其性质而论,应称为甲骨档案,或称殷墟书契。 甲骨文图片 1 甲骨文图片 2 甲骨文图片 3 一、甲骨文书的形成过程 殷商甲骨刻辞,绝大部分是占卜活动形成的。卜辞 甲骨文书的形成过程便是商王行事和国政决策的过程。 用甲骨占卜的过程: 取材:占卜需要传达神祖意志的材料,龟被殷人视为 “ 通神灵物 ” 。 整治:甲骨要经锯、削、刮、磨的整治才能成为占卜的备用材料。 凿、钻:在占卜前要在甲骨的背面按照一定的间距施以凿、钻,使达骨面最薄处。 灼兆:占卜时,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把卜问求告之事向神祖禀明,然后用一圆形木柱一头烧成炭火,灼于甲骨背面之 “ 钻 ” 处,因圆形可集中热力以增强其爆裂性。 刻辞:甲骨呈兆之后,占卜活动就告结束。但要把卜问的袁伟、时间、 卜官名,以及日后应验情况,用锋利的青铜刀契刻在甲骨上。 经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占卜活动完结,商王朝重大政事决策完成,占不刻辞随即形成,甲骨文书亦制作完成。 二、甲骨文书的体式和专门用语 卜辞刻写有一套固定的体式:一是叙辞(前辞),记载卜问的日期(殷人以干支记日)以及卜官的名字;二是命辞(问辞)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三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四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 卜辞的体式已具备了文书基本要素:程式化的成文性,首先是成文性,文字简练,具备古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律;卜辞更是程式化的成文性文字。 卜辞也有较规律的刻写行款 从句式看,占卜文书及记事文书有其特殊的文书句式和用语。如 “ 对贞 ” 。 三、 甲骨档案的内容 甲骨档案按所记载的内容可分四大类: (一)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记载了七世九个王时期的生产、政治、军事活动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农业、畜牧、田猎、阶级关系、军队、监狱、战争、方国、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等,大致国家社稷大政,小至王的私人生活在甲骨档案中都有反映,可谓殷代大政和王的活动的真实记录。 (二)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主要记载向商王贡龟以及采集龟甲、兽骨之事,也记有检视整治好的龟甲、兽骨以备卜用的情况。 (三)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关于职官、制度以及王朝日常政务的记载。 (四)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祀谱和家谱即关于王朝祭祀活动和王室世系的记载。 四、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甲骨档案是有意识保管的,从几方面看: 首先,从考古出土看,商代的甲骨档案绝大部分是集中保管。 第二,从窖藏情况看,也反映了集中保管的做法,各窖发掘出来的甲骨,大体上有朝代可循 “ 殷都甲骨有很多是储积或累积于一处,可能是当时储档之所 ” 。 第三,有集中归档的做法,是殷商甲骨档案突出的一点。 第四,有初步的整理方法。 第五,有专门经管人员。 第三节 甲骨档案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一、甲骨档案的发现 甲骨档案的发现有一个过程,它的历史价值并不是某年某月发现后就被人认识的。直至清末光绪 25年( 1899年),它在地下整整沉睡了三千余年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进行收集研究,从而被大量发掘出土。 二、甲骨档案的出土和外流 1899年至 1928年私人发掘共九次,所得甲骨八万片之多。一部分被一些官僚兼学者收购,另一部分被外国传教士盗运出国。 1928年始甲骨文才被科学发掘;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进行 15次发掘,共出土甲骨 29000多片。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的甲骨已大部分集中,最大一宗是刘体智所藏 28000余片甲骨归文化部。 从 1899年甲骨档案被人认识起,至今九十多年来,前后出土累计 15万片以上。 三、甲骨档案的研究和公布 甲骨学的开山著录是刘鹗编纂的 铁云藏龟 ,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 世人将甲骨早期研究成绩最大者号称四堂:即罗雪堂(罗振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 国外还有不少学者研究甲骨档案。日本就有 “ 甲骨学会 ” ,并出版甲骨学杂志。 四、甲骨档案的史料价值 甲骨档案的出土,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最直接可信的原始材料。 甲骨档案的出土,不但商史可据以研究,就是商以前和商以后好多古史上的问题,也可以从这里探求获得解放。不仅对失学,而且对古文字学,古代自然科学,宗教等研究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甲骨档案的发现可说是对商代史料空前惊人的大发现。 第四节 商朝简册档案 简册档案以竹木为载体。 甲骨档案与 商书 迥异:从体裁看,甲骨档案为一文一事记账式记录, 商书 是长篇记叙文辞;从文书用语看,甲骨文书为贞人所用占卜文书专用语言, 商书 使用了 “ 比喻 ” 、 “ 描摹 ”等。从内容看,甲骨文书为神的旨意的显示, 商书 则为殷王及有关大臣言、事的记载。 商王朝除沿袭夏朝文种外,发展了 “ 训 ” 、“ 诰 ” 。 第三章 西周王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第一节 西周档案工作的建立 一、西周王朝的档案机构和官吏 西周中央政府分为卿士寮、太史寮两大部门。 卿士寮为军事司法部门,以卿事(卿士)为首长,卿士之下,由政务官称司徒、司马、司空,另有司寇、司士等官职,他们要保管本职任内形成的各种档案。 太史寮: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的机构。主要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以及天文、历法、缉私、教育等事务。 周代史官的设置已有分职。 周礼 春官 具体记载了史官的不同职责,他们都保管有各种不同的档案: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大史、小史掌王朝全局档案;内史掌王朝中央档案;御史掌王室档案,外史掌地方档案。 二、各诸侯国的档案工作 周王国进行分封的同时,也就把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推行到各诸侯王国。因此,在周王朝建立档案工作的同时,各诸侯国也建立了档案工作。 诸侯国在自己封国内,基本上仿周王朝中央官制,设官分职,进行统治。西周地方行政分为国、邑两级。在地方机关中,也建立有相应的档案工作。据载,地方已有人丁名籍的保管。 第二节 西周王朝的主要档案及其保管 一、西周王朝文书书写材料 西周政务文书简称简牍或简策。 简,狭长的竹片或木片,故有竹、木简之称。 牍,方形的木片。 策,若干片简编连在一起为之 “ 策 ” 。 简与策用于国家重大政事和书写典籍;牍主要用于一般公文书。 二、西周王朝主要文书种类 王命文书 属于王和诸侯使用的命令性文书,因其用途和所施对象不同,仍沿用前代 “ 诰 ”“ 誓 ”“ 命 ” 等文种。“ 诰 ” 和 “ 命 ” 是王和诸侯为赏赐、任命和训诫臣属之用,“ 誓 ” 对军旅的诰诫。 各级官府政务文书 版图 图是地图,象征周王的统治范围;版是户籍,记载周王的统治人数。版图档案是记载王朝山川领土和人口的重要材料。 盟约 盟书和约剂的统称。盟书为周天子和诸侯之间,各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约誓记载。 人事文书 西周时,上至王室贵族,下至群士,其善恶之迹,史官都有记载,西周时期已有完备的人事档案。 刑律 周穆王时司寇吕侯曾经受命制作吕刑。这些刑律是维护周王国统治秩序的重要档案。至春秋时鲁国还保存着周公制定的刑典 九刑 。 谱牒 周王室和贵族的世系记载。 除上述诰、誓、政典、版图、盟约、人事文书、刑律、谱牒等,还有史官对统治者及国政大事的记注。 三、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 “登于天府 ” 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西周收藏档案的机构根据 周礼 记载为 “ 天府 ” 。 “ 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 ” 。 制作副本 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西周王朝的重要档案,为了便于日常政务的利用,同时也为更好的保存正本,开始制作稽查利用的档案副本。 藏于金贵 西周统治者重视档案的保管,古代典籍中还有藏于金贵的记载。 第三节 西周金文档案 一、青铜器铭文的起源与发展 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种珍贵的特有的历史档案。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金文档案。后世人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 金文 ” 。 青铜器铭文演变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青铜器铭刻出现到西周早期,为铭文初起阶段。 第二个阶段,进入西周,铭文的发展阶段,字数增多,记事范围广泛。 第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铭文衰微至终结时期。 大盂鼎铭文拓片 大盂鼎 毛公鼎 金文 二、金文档案的特点、内容及史料价值 金文档案的特点 I. 金文档案是王和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记事档案。 II. 这类档案的出现,是西周经济、政治的必然产物。首先,与西周时期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紧密相联;其次,金文档案的兴起和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相联的。 金文档案的内容:广泛而详细,凡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等重大事件都要在青铜器上勒铭记载。 金文档案的程式:王命册文包括册命时间、地点、受册命者、册命辞、称颂辞、作器、祝愿辞等几部分。 金文档案的存贮方式:类似甲骨档案窖藏情况。 金文档案的史料价值 西周的铜器铭文,是第一手的记事文字,又极高的史料价值 金文档案的出土和研究 I. 秦汉隋唐时期先后就有出土,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收藏研究 II. 宋代,达到高潮时期。一些著录中收藏有铭文的铜器 643件,并有一批研究著作 I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