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策略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档资料]_第1页
“关联”策略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档资料]_第2页
“关联”策略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档资料]_第3页
“关联”策略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档资料]_第4页
“关联”策略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关联 ” 策略在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学校教育把文言文学习列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各个教学阶段。在初中阶段,总共安排了近 50 篇文言文供学生学习。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什么众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言文的字词意义和用法比较难掌握。 一、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文言文的字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四种用法。虚词不具有实在意思,只是起到勾连句意的作用。初中学生掌握不好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主要由于以下一些原因: (一)一些古代汉语的字词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按现代人的常规思维来加以理解,给学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比如 “ 贼 ”“ 盗 ” 二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刚好互换;又如 “ 河 ” 在古代特指黄河,现代则指所有河流; “ 子 ” 在古代指子女,现代特指儿子,如此等等。 (二)古代汉语在现代缺乏植根的土壤。语言只有使用 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古代汉语难以找到 “ 用武之地 ” ,人们对其并不重视。学生也只是因为要考试才学习文言文,所以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并不高,学习的热情和决心也不大。 (三)文言字词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乏味。一般老师在开展文言字词教学时,主要采用串讲法,直接讲出文言字词的意义或用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虽然最省时省事,但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学生掌握不好文言字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与学生缺少关联,既与现今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关联,也与学生的认 知能力缺少关联。因此,研究如何把文言文字词教学与学生加以关联这个课题,探究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关联策略,对于促使初中生掌握好文言字词,进而学好文言文有着关键意义。 这里所说的关联策略,指促使学生的感官、思维与文言文字词知识紧密联系的方法策略。法国学者 Dan Sperber和英国学者 Deirdre 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中提出了 “ 最佳关联 ” 的概念。 “ 最佳关联 ” 指 “ 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尽可能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 。这一概念刚好可以用来解释我们所用的关联策略的意义:教师通过关联策略的运用 ,使学生能够通过最小的努力来获得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进而理解文言段篇的意义。 二、文言文词义教学关联策略举隅 (一)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字词的本源相关联 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有些字词的解释不容易理解,或者容易搞混淆。究其原因,可能是时间过于久远,该字词的本义已经与现在我们常用的意义距离很远,甚至好像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去探究该字词的本源,通过本源理解和牢记该字词的意思。 比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一箪食,一豆羹 ” 容易解释成 “ 一篮子食 物,一锅豆煮的汤 ” 。这是因为学生想当然地把 “ 豆 ” 理解成了现在生活中的 “ 大豆 ”“ 黄豆 ” 等植物果实了。这时老师可以跟学生讲讲甲骨文的“ 豆 ” 字写法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 “ 豆 ” 其实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也就自然明白了这句话中的 “ 豆 ” 和前句的 “ 箪 ” 一样都是作量词的。 又比如文言词 “ 即 ” 解释为 “ 靠近,接近 ” , “ 既 ”解释为 “ 已经 ” 。这两个词的意思就很让人费解了,而且学生还搞不清两个字的写法和用法。怎么区别呢?还是来看这两字的本源 、 。 “ 即 ” 与 “ 既 ” 的左半边是相同的,在甲骨文中都是 “ 豆 ” ,表示一个盛 满了食物的器具。而“ 即 ” 的右半边是一个跪向食物的人,表示人靠近食物,即将就食,所以该字表意为 “ 靠近 ” 。而 “ 既 ” 的右半边也是一个跪着的人,但他是反向而跪的,说明他已经吃饱了,所以该字表意为 “ 已经 ” 。这样,不必死记硬背,学生就能掌握两字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二)对字词意义用法的探究与成语相关联 有很多实词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影子仍出现在我们至今还常用的一些成语中。所以,我们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实现互相映照、深入理解的目的。 比如唐雎不辱使命中 “ 以头抢地 ” 的 “ 抢 ” 字解释为 “ 撞 ” , 不好理解。我们把这个字与成语 “ 呼天抢地 ”联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陈涉世家中 “ 楚人怜之 ” 中的 “ 怜 ” 解释为 “ 爱戴 ” ,如果与成语 “ 惹人怜爱 ” 相映照,就自然理解了 “ 怜 ” 字的含义。又如伤仲永中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一句, “ 奇 ”“ 宾客 ”分别解释为 “ 认为 奇怪 ”“ 把 当作宾客对待 ” ,都是意动用法,学生一直理解不了。我们可以搬出具有同样特点的一些成语,如 “ 不耻下问 ”“ 不远千里 ”“ 厚古薄今 ”等,让学生明白其中的 “ 耻 ”“ 远 ”“ 厚 ”“ 薄 ” 都是同样的用法。这样对照着理解,学生就会形成 “ 意动用法 ” 这样的用法概 念,也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这样的办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广泛适用。下面的例子中,老师在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中用表格的形式,把文言字词的教学与常用成语进行了很好的关联,使学生能够比较牢固地记住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学生的身体或肢体语言相关联 在文言课文中,有一些是描写人物言行的字词语句。本来这样的字词意义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因为文言文已经经过了几千年,有些字词的意义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消失了,所以学生在读到这些字词句时还是感到一头雾水。在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把这些字词与学生的身体或肢体语言相关联,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比如在核舟记一文中: “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其中的 “ 比 ” 该如何理解呢?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让两位学生扮演黄庭坚和苏轼,让他们来模拟这两个人坐在船上的情状。通过模拟,学生就会发现,这个 “ 比 ” 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 “ 比较 ” 之意无论如何也搭不上边,只能解释为 “ 靠近 ” 。再如此文中另一句 “ 矫首昂视 ” , “ 矫 ”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 “ 矫正 ” ,在这句话中,只要让学生学着做一下 “ 昂视 ” 的动作,那么学生必然就会把“ 矫 ” 解 释为 “ 抬起 ” 。 这种关联可小可大。说“ 小 ” 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针对某个或某些字词句的理解来进行模拟,从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说 “ 大 ” 则可以开展课本剧的改编和表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准确深入地理解文言字词句的意思,而且还能通过表演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性情,把握住文章的主旨。笔者就曾指导学生对一些叙事性的诗文(如石壕吏曹刿论战愚公移山等)进行改编和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生活相关联 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不好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文言文与他 们的生活距离太远,觉得文言字词的意义有很多与他们的生活中的常用意义没什么关系,所以有人戏称文言文为 “ 第二外语 ” 。如果我们注意把文言文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把文言字词的意义与我们的日常用语关联起来,那么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义。 比如夸父逐日中 “ 欲得饮,北饮大泽 ” 一句。第二个 “ 饮 ” 做动词,解释为 “ 喝 ” ,这个大家都懂。但是第一个 “ 饮 ” 解释为名词 “ 喝的水 ” ,有些学生就不理解。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熟知的 “ 冷饮 ”“ 冰饮 ” 引入课堂,学生自然把这两个词解释为 “ 冷的饮料 ”“ 冰镇的饮料 ” ,也就 自然明白这里的 “ 饮 ” 字是个名词。依此类推,就能理解 “ 欲得饮 ” 的 “ 饮 ” 是作名词理解的。再如曹刿论战中 “ 故克之 ” 的 “ 克 ” ,我们可以联系感冒药 “ 快克 ” ,那么学生就自然理解了 “ 克 ” 字的意思是 “ 战胜 ” 。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下面一些例子: (五)对字词意义用法的探究与已学字词知识相关联 有些实词是一词多义的,而许多虚词的用法也是变化多端的。要想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肯定是费神劳力却又效果不佳的。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横向联系,通过比较来了解字词意义和用法的 多样性和关联性。 比如文言实词 “ 许 ” ,其意义是多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初中文言文课文中所有包含这个字的句子都找出来比较一下: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曳屋许许声(口技); 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 “ 许 ” 的用法归为四类:一是表示估计数目,可解释为 “ 上下、左右 ” ,如例 和 ;二是拟声词,为例 ;三是解释为 “ 处所、地方 ” ,如例 ;四是作动词,解释为 “ 同意、答应、赞同 ”等,如例 和 。这样的比较联系在学习文言虚词时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学习文言字词知识,采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手段。尤其到了初三的中考复习时,教师就会把三年学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比较、归类,形成知识系统,最终列出 “ 通假字 ”“ 一词多义 ”“ 古今异义 ”“ 词类活用 ” 和常用虚词用法表,来帮助学生搞清楚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对字词意义用法的探究与课文人物形象或作者相关联 有些文言字词的意义可以有多个说法,所以有些学生就会认 为只要随便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义项即可。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义与人物形象的特征或者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相关联,那么我们就可以选出更为切合文意的义项,这样的选择也就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感受主旨。 比如文言词语 “ 鄙 ” ,其义项有二:目光短浅;见识短浅。这两个解释乍看之下好像区别不大,但如果进入到语境之中,那就可能区别很大了。在出师表和曹刿论战分别有两个含 “ 鄙 ” 的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们联系两句所论述的对象 臣(即作者诸葛亮)、肉食者(文中指鲁庄公)。联系 前句是诸葛亮在自述出山经历,为的是突出先帝刘备礼贤下士的特点,显然是自谦之词;后句是指责当权者的缺点,即后文中鲁庄公把打仗胜利的希望寄托于近臣和神灵。这样联系之后,我们就比较能肯定,前句中 “ 鄙 ” 字解释为 “ 见识短浅 ” 比较恰当,而后句中的 “ 鄙 ” 则应该解释为 “ 目光短浅 ” 。 (七)对字词意义的探究与其他文本相关联 有些字词表面看来意义比较简单,很容易翻译。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直白地翻译一下,学生或许能够明白其意义,但对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可能帮助不大。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意义,那么不仅能使 学生明白这字词的意思,还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对于理解文章主旨也会有所助益。 比如孙权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句中的 “ 论议 ” 二字,解释一下很简单,就是 “ 议论、谈论 ” 。但是如果就这样解释一下,学生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他们究竟 “ 论议 ” 了些什么,让鲁肃如此 “ 大惊 ” 呢?这时老师可将三国志 吴书 吕蒙传中所记的 “ 论议 ”之事交代给学生,学生就自然理解了鲁肃态度变化如此之大的原因,而且也对孙权善劝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八)对 字词意义的探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关联 在解释文言字词的意义时,有些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出现了偏离,学生一下子难以准确解释其意义。在这时老师可以找与之相关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关联,比如音乐、美术等,以帮助学生正确解释字词含义,正确深入理解文意。 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把对文意的理解与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相关联的做法。有两位老师,分别教学童趣和狼这两篇课文,都用到了绘画,但用法各不相同。在教学童趣时,老师先是要求学生研究课文插图,要求学生找到与插图相应的课文语句,然后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课 文中的语句,学习插图画法口头构思画面内容,用这样的办法来促使学生正确解释文言字词,深入理解课文语句。在教学狼时,老师绘制了两幅 “ 杀狼图 ” ,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句来给这两幅图挑错,通过挑错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要字词。这两种方法异曲同工,都是把相对抽象的文字与直观的画面关联起来,从而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理解字词意义,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作用。 三、文言文字词教学中关联策略运用的要点 (一)激发好奇心 之所以运用关联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大,甚至 有些许鄙弃。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态度,那么就要想一些办法让学生转变对文言文的固有看法。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运用关联策略时,要注意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文言字词时产生并保持兴趣,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注意力保持得更持久,学习的效率变得更高。 上文中提到的几种关联策略都是很有实效的,比如在解字释词时展示该字词的源起和变化,学生看到汉字由甲骨文的图形特征慢慢转变成现在的符号特征,趣味盎然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字词的含义;又如教师把字词意思与绘画相关联,或要求按句意画图,或要求给配图挑错,学生既学习了字词知识,又发挥了观察、想象能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其兴趣。 (二)选用适当策略 这里所说的选用,就是选用不同的关联策略学习不同的字词知识。大致来说,对实词的解释比较适合使用那些与肢体、生活、相关艺术等联系密切的关联策略,而对虚词的解释则比较适合用与已学知识相关联的策略。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关联策略应该是各有针对的字词的。比如一些字词要通过汉字本源 象形字才能够理解其意思,那么这些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该字 的古义与今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此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不见了。比如上文中的 “ 豆 ” 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