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毕业论文_第1页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_第2页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_第3页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_第4页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研究 课题名称: 中国 贫富差距 过大问题研究 学院(系): 里仁学院经济管理系 年级专业: 08 国际经济与贸易 1 班 学生姓名: 杨柳青 指导教师: 梁兴辉 答辩日期: 2012 年 6 月 20 日 燕山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院:里仁学院 系级教学单位:经济管理系 学 号 081405031009 学生 姓名 杨柳青 专 业 班 级 08 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 题 目 题目名称 中国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研究 题目 性质 1.理工类: 工程设计 ( );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 ( ); 理论研究型 ( );计算机软件型 ( );综合型 ( ) 2.文管理类 ( ); 3.外语类 ( ); 4.艺术类 ( ) 题目类型 1.毕业设计( ) 2.论文( ) 题目来源 科研 课题 ( ) 生产实际 ( ) 自选 题目 ( ) 主 要 内 容 一、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实证分析 二、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分析 三、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形成原因分析 四、解决我国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对策建议 基 本 要 求 1.在充分的调查和理解的基础上,提交论文题目 ; 2.依据所拟的题目,认真充分的搜集多方面的 资料; 3.按照 “ 学校论文规定 ” 和 “ 任务书 ” 的要求,撰写论文 ; 4.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课题进展状况和相关事宜 。 参 考 资 料 1.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 2.燕山大学图书馆的相关资料 ; 3.互联网相关资料 ; 4.图书阅览室报刊杂志 。 周次 第 1 3 周 第 4 5 周 第 6 10 周 第 11 16 周 第 17 周 应 完 成 的 内 容 调查了解 收集资料 确定题目 拟订大纲 撰写论文 提交初稿 修改、提交 正文 答辩 指导教师:梁兴辉 职 称:副教授 2012 年 3 月 26 日 系级教学单位审批:王国志 2012 年 3 月 26 日 摘要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深刻巨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贫富差距过大 对国家的发展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解决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对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贫富差距过大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提出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全文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实证分析,一方面研究贫富差距测度指标、测度方法、测度过程及测度结果;另一方面研究我国富差距过大问题的现状。 第二部分研究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一方面研究我国贫富差距过大对 经济发展的危害;另一方面研究我国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安定、国家持续发展的危害。 第三部分研究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市场体制因素、国家政策因素等。 第四部分分析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贫富差距;过大;危害;原因;对策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long-term objective of many peoples pursuit for thousands and hundreds of years, and which is the basic benefits of the most people in China.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s moving from a traditioml planned economy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During this huge profound social changes in China,the peoples matenal and cultural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refo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while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continuing widen disparity between the income of residents.The disparity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China is already reach the international alarmline.This phenomenon of the excessive disparties between rich and poor produce big negtive effect to the progres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life of commom people, which has arouse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on peoples high focus.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excssiv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has stratigic significance to the serious object of economy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o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 from the ankle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l suggestions.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xcessive disparties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China,on the one hand,study the measurement index, measurement method,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n the other hand,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hina. The second section:the study of the harm to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third section:the causes of Chinas excessiv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clude natural environment, market system and policy factors. The fourth section: studys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xcessiv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gap;excessive;harm;causes;countermeasures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实证分析 (一)贫富差距的测度指标与方法 1.贫富差距的测度指标 2.贫富差距的测度方法 (二)中国贫富差距 的测度 1.中国贫富差距测度过程 2.中国贫富差距测度结果 (三) 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分析 1.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2.贫富差距的国际比较分析 3.中国贫富差距的分析结果 (四)小结 二、中国贫富差过大的危害分析 (一)对社会的危害 1.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2.影响 社会结构 的平衡 3.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对国家的危害 1.阻碍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2.损害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安全 (三)小结 三、中国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自然资源和区位环境因素 2.经济基础和人口素质因素 (二)经济因 素 1.分配制度不完善 2.经济体制转变 3.税收制度不健全 4.非法收入的影响 5.不平等竞争现象普遍 (三)政治因素 1.政府权力过大 2.寻租行为普遍 (四) 小结 四、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对策建议分析 (一)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性 2.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紧迫性 (二)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 2.实现教育公平 3.有效调节分配政策 4.完善经济体制 5.健全税收制度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社会正在被解构与重组,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个剧变使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种矛盾和冲突逐渐凸显,共同富裕的理论面临严峻的考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 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 1) 可见,贫富差距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发展中要求“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但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早已超越了国家警戒线标准。贫富差距过大不仅会阻碍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而且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很可能演变成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我国最终共同富裕的实现。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刻不容缓,如果不采取强硬措施,势必会增大原有风险、产生新的危机,现在是突出的解决贫富差距及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问题的时 候了。 (二)研究意义 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根据现实状况制定合理的对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中国贫富差距的真相,明白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全面了解贫富差距对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症下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现实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同的 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呈持续扩大之势: 1978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3.4 元,农村人均纯收人为133.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 2.57:1,而 2009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1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175 元,城乡收入比率又上升为 3.33:1;国家对东部及沿海地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相比中部和西部,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相比最低的甘肃由 1978 年的 1.6:1 扩大到 2009 年的 3.33:1;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行 业间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差距: 2008 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29229元,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 12958 元,金融业高达 61841 元,是非砻断行业的 4.77 倍。 2007 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经高于发达国家中的英国 0.361,德国0.3,意大利 0.273,加拿大 0.315,日本 0.249,韩国 0.316 和经济转型国家中的波兰 0.329,乌克兰 0.325,罗马尼亚 0.282,匈牙利 0.308 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 40 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 ( 2) 。之后我国的基尼系数还在不断增大。 我国贫富差距过大,已经违背了共同富裕的目标,研究贫富差距已经是现实所需。通过对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贫富差距,通过数据的比较进行现状分析和原因的全面分析可以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以改善贫富差距过大和持续扩大的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有不少国外学者,尤其是 Bar-ro在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 ( 3) 一文和 Sala-iMartin在 The Distributing Rised of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 NBER Working Paper WB 2002) ( 4) 一文中用人均 GDP 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水平,研究表明自 2000 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开始越过 0.4 的国际警戒线,并连续几年直线上升,贫富差距不断恶化。 世界银行在报告共享增长的收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World Bank Publ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5) 中,专门谈到了收入的两极分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的决策者应该为收入的两极分化担心吗?在世界其他地方,严重的收入不均等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削弱了扶贫活动而且助长了社会紧张局面。中国的收入不均仍属中等。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中国收入不均的某些方面可能阻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世界银行还预测:中国如果任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 2020 年基尼系数将会由 2000 年的 0.401 上升到 0.474。 Chor-ching GOH, Xubei LUO, Nong ZHU 在 Income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A case study of eight province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 6) 中表示 1989 至 2004 年贫富差距的加剧主要是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之间的就业机会和薪酬不同;之后通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机构的改革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寻租、企业财产权利不明确、税收制度不完善等都影响收入的差距,从而加剧了贫富差距问题 。 2国内研究现状 ( 1)贫富差距现状研究 国内也有众多人士对贫富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个人收入差距,同行业、职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李萍在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特区经济 2007 年第九期) ( 7) 中研究表示据世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 (BertHofman)分析发现,在当今中国明显比以前富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分析显示,在 2001 至 2003 年的两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 10的速度增长,但 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 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 2 4,而同期最富有的 10人群收入增加了 16以上,这说明我国的收入差距正不断拉大。 童艳丽、赵素芬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年第三期) ( 8) 一文中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以及农村中富人和穷人涌进城市,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已超过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中,农村区域问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一些垄断行业、 新兴产业部门的职工收入增长较快,而一些传统产业部门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个人收入方面由于税收调节体系的不健全,使国家缺乏行之有效的收入差距调节机制,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不合理收入的形成。 周智年在简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理论月刊 2010 年第二期) ( 9)中指出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急剧拉大,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人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像竹节一样生长,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事实表明,我国收入最低的 20的人群,只拥有 4 66的收入份额,收入最低的 40的人群,也只拥有 13.6%的收入份额。 石英华、刘德雄在在发展中控制贫富差距扩大(新理财 -政府理财2011 年第一期) ( 10) 中说明贫富差距既表现为社会个体之间,也反映在社会群体之间、个区域之间,并通过从收入、财产、消费以及个体、群体、区域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考察贫富差距问题。 ( 2)贫富差距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张丹在中国贫富差距探析(知识经济 2010 年第十期) ( 11) 中指出当今社会的关系贫富差距难以扭转的原因主要有早期政策导向的初次分配不公、中国的灰色收入难以根治、企业寻租行为助长政府的权力滥用、税收调节体制的缺陷性、社会保 障制度不完善。对此提出提高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效率、转变政府职能、规范企业经营相关法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汪冀澧在谈中国贫富差距(现代商业 2010 年第二十六期) ( 12) 中指出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中,客观原因是我国 直以来就是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中西部地区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差,交通欠发达,而沿海城地理条件则相对优越一些。主观原因是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迅速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随着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贫富 差距扩大现状,最根本就是要做到公平:注重阶层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注重收入公平,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注重制度公平,构建完善的社保体系。 徐婷利在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2011 年第二期) ( 13) 中说明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自然、历史的因素,政策和体制的不完善 以及非法收入的存在。同时,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更加注重公平;打破行业垄断;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应对措施。 欧阳立华在中国 FDl 分布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对外贸易大学, 2011年) ( 14) 中指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FDI)不断涌入中国,它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但是 FDI 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福利却没有公平地被各地区、各阶层分享,而是更多地流向了基础本来就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层次比较高的产业集团,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层次比较低的产业却受益甚微。 FDI 在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时,不能将这种效应扩散到西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目前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扩大了两极分化。 杨安民在浅谈我国贫富差距悬殊的症结(课外阅读:中旬 2011年第十期) ( 15) 中表明我国的财富集中,贫富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从理论上是合理的,是有依据的,然而据报告, 2004 年中国最高 10家庭收入是最低 10家庭收入的32 倍, 2009 年扩大到 40 倍。研究表明,我国贫富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改革效应,另一方面,是有关体制障碍,其关键在于:官本位与物为本的体制和非均衡的经济结构。 ( 3)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研究 曲卫红在对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思考( 2006 年) ( 16) 中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实施的结果有其合理 性,也确实对改变中国的整体面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也逐渐表现出其消极影响。尤其是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日益严重,现在已开始超出正常的限度,不仅导致需求不足,容易形成经济萎缩而且严重挫伤大量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民众的相对剥夺感。 王明华在论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及对策(西南人民大学学报 2007年第十一期) ( 17) 中表明收人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出现收人差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 贫富差距过大,会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阻碍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引起政权的更迭。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实证分析,一方面研究贫富差距测度指标、测度方法及测度结果;另一方面研究我国富差距过大问题的现状。 第二部分研究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一方面研究我国贫富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危害;另一方面研究我国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安定、国家持续发展的危害。 第三部分研究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 市场体制因素、国家政策因素等。 第四部分分析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结合图文数据,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中国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之后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收入集中度测度 基尼系数)和比较分析方法(份额比例测度法 绝对份额比例),通过数据计算和与国外对比,得出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及扩大的原因,提出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 一、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实证分析 (一)贫富差 距的测度指标与方法 1. 贫富差距的测度指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广大居民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比如恩格尔系数主要反映一种长期趋势,系数越大,表示生活越贫困,其测度具体指标(见表 1-1);库兹涅茨系数最低值不可能小于 0.2,指数越高,收入分配差别越大;阿鲁瓦利亚系数最高值不可能大于 0.4,指数越低,收入分配差别越大;收入不良指数最低值为 1,指数越高,收入分配差别越大 ,其具体测度 指标(见表 1-2)。 表 1-1 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贫富差距状况 恩格尔系数 59 经济含义 最富裕 富裕 小康 温饱 贫困 表 1-2 收入不良指数所反映的收入差距状况 收入不良指数 经济含义 15 收入差距极大 除此之外还有财产集中度、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等。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 收入差异程度的量化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 0.2 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0.2 0.3 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 0.30.4 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 0.4 作为区分收人分配贫富差距程度的警戒线,并且认为 0.4 0.6 为差距偏大, 0.6 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 18) 。 2. 贫富差距的测度方法 对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首先是从规模分配的角度出发,利用各种测量方法对收入 分配现状进行测定,现在贫富差距的测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利弊,将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方法大致分成三大类:份额比例测度法、集中度测度法和离散系数测度法,具体方法分析(见表 1-3): 表 1-3 测量收入差距方法及利弊分析 类别 测度 方法 计算原则 判断依据 评价 份 额 比 例 测 度 法 库兹涅 茨比例 2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所占收入份额 系数越高,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它们不利于反映各个阶层收入差别的总体变动情况;但是这三种方法都有利于进行收入差距的分层分析,甚至已经残缺的数据得出结论 阿鲁瓦利 亚指数 40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所占收入份额 系数越小,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收入不 良指数 以 2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份额去除 2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份额 指数越高,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集 中 度 测 度 法 洛伦兹 曲线 把社会总人口等分为 10个等级,得出每一等级人口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百分率 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等线越接近,收入分配越平等;与坐标轴越接近,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可以直观地表示收入差距的状况,但是很难得到总体的收入分布数据,利用样本数据误差较大 基尼 系数 具体分析见表 1-3-1 取值在 0 到 1 之 间,数值越大,差距越大 测算指标比较明确,结果比较直观,但是不能反映个别阶层的收入分配情况;计算方法却有很多差别大等 阿特金森指数 福利函数减去等价敏感平均收入与平均收入的比值 取值在 0 到 1 之间,数值越大,差距越大 主观性和变动性较强,不易确定 泰尔 指数 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 数值越大,差距越大 具有可分解性,可以按加法分解测定收入差距程度,但是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对使用者的数学水平要求较高 离 散 系 数 测 度 法 极值 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差(比) 数值越大,差距越大 可通 过样本分组数据甚至已经残缺的数据得出结论,但是不可分解,所得结论误差较大 标准差 所有收入水平与平均收入水平离差平方的期望值的平方根 比值越大,差距越大 测度收入差距方法众多,其中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源于洛伦茨曲线,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根据掌握数据的不同,基尼系数有不同的求解方法,具体求解方法(见表 1-3-1): 表 1-3-1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 法 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 备注 评价 等 分 法 离散: nniwnGnii121 连续: 10)(21 dppLG 按照收入单调递增顺序排列,并等分为 n 组,第 i 组平均收入为iy,其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为:几何形式的优点是理解起来比较 容易,缺点是计算过程相当繁琐 ),.,2,1(1niyywniiii 平 均 差 法 离散: niij ijiIIpG1 1)2(1 连续: baydyyFG 2)(1(11 将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分成若干组(不一定等分)计算每组的收入jiy,,人口比重ip和该组的收入比重jiI,,其中 ji 有着非常优良的统计意义,但其计算非常复杂,因此在经济分析中使用的相对较少 协 方 差 法 离散: ni iyyi niynn iyG12 212),c o v (2 连续:yiyFyG )(,c o v(2 同上 通过软件中协方差的计算程序来计算基尼系数,大大减少了手工计算量 矩 阵 法 nLLLLnnnG. . .0. . .11110. . . . . . .1. . .0111. . .1011. . .1101. . .11 321 G 是一个 nn 矩阵,果ij,其值为 l;如果两,其值为 0,iL表示第 i个个体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收入从高到低排列的) 为基系数的分解提供了便利,是基尼系数分解的前提 (二)中国贫富差距的测度 1. 中国贫富差距测度过程 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测 算不能简单地使用某一种测度方法,应当根据实际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测算方法。这些方法所需要的数据是不一样的,测算的结果也是有差异的都不具有综合性,测量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时要对这些测算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协方差方法可通过软件中协方差的计算程序来计算基尼系数,大大减少了手工计算量,因此在对收入分配的统计学分析中受到了欢迎。以下是利用协方差对基尼系数的测算过程: ( 1) 离散型数据基尼系数的计算 收集样本数据 n 个人的收入分别为nyyyy ,., 321,而且nyyyy .321,平均收入nynii 1 , ji 则基尼系数计算如下: 1)211(2)1(21)1(1)(1)(1211121121 121 121 12 nyinnnniynyiniynyiynyynyynnnGininiiniiniiniijjiniijjininjjiji 又因为协方差: 2211)(1),c o v (11niyniiyniyniiniii 由( 1)和( 2)式得 nu iyG i ),cov(2 ( 2) 连续型数据基尼系数的计算 如果收入分布数据为连续型,设收入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yf ,平均年收入ndyyf )( ,洛伦茨曲线横轴表示收入 y dttfyF )()( ,纵轴表示人口 y dtttfyL )(1)( ,基尼系数的计算如下: )3(1)()(2)()(2)()(21)()(21)()(21)(21_10dyyfyyFydLyFyFyLydFyLdyyfyLdppLG 又因为:)4(21)()(21)()()()(),(c o v (dyyfyyFyyFEyFEyEyyFEyyF 综合( 3)( 4)式得: ),(c o v(2 yyFG 2. 中国贫富差距测度结果 利用以上的测算过程和以下(表 2-1)中几年的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计算我国的基尼系数: 表 2-1 中国 2003、 2004、 2008、 2010 年人均收入分组数据 等级 低 收入户 次低 收入户 中等 收入户 次高 收入户 高 收入户 i 1 2 3 4 5 人口份额 p 20% 20% 20% 20% 20% 2003 年 人均收入 yi 6560.20 7473.12 8521.06 12066.08 22361.89 2004 年 人均收入 yi 7291.44 8413.84 9608.72 13675.34 25698.59 2008 年 人均收入 yi 8659.55 9077.49 11632.32 14489.08 26160.36 2010 年 人均收入 yi 8904 19390 25463 33294 61950 依据分组数据计算的 2003,2004,2008,2010 年的我国基尼系数得为0.31,0.33,0.43,0.45 ,由国家统计公布的这几年的基尼系数为0.4386,0.4387,0.4690,超过 0.5,计算分组数据间的基尼系数,其数值要小于原始数据计算的基尼系数,且一 -般分组越少其的差距越大。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基尼系数正在不断的扩大,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家警戒线,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 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分析 1. 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作为国际上用来比较直观的反应和检测居民间的贫富差距的重要分析指标,数值在 0-1 之间,通常把 0.4 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见表 3-1)显示从 2000 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了警戒线。 表 3-1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表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基尼系数 0.359 0.362 0.351 0.375 0.379 0.386 0.397 0.417 0.45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基尼系数 0.454 0.458 0.465 0.47 0.496 0.509 0.514 0.522 0.535 根据以上数据做图如下(图 3-1) 图 3-1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折线图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我国的财富一直在集中,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从理论上是合理的,是有依据的,然而据报告, 2004 年中国最高 10家庭收入是最低 10家庭收入的 32 倍, 2009 年扩大到了 40 倍。 ( 19) 据联合国数据, 20112002-2010年基尼系数统计图0.40.450.50.55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年份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将突破 0.55,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中国百万美元富翁家庭达 111 万户,世界第三;超过 1 亿美元的家庭达 393 户,世界第八 , 但按世界银行每天 2 美元的标准,中国贫困人口依然有 1 亿多 ,居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2. 贫富差距的国际比较分析 2007 年经专家测算我国基尼系数提高速度之快,没有几个国家可以比得上。我国居民收人基尼系数高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的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和经济转型国家中的波兰,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印度 等,已经是世界上 40 个收人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具体数据分析见表 3-2)。 2010 年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财富调查报告又显示,全球财产超过 100 万美元的百万富翁家庭的数量增加了12,世界约 1家庭拥有 39全球财富,其中中国百万富翁家庭数量为 l11万户,比前一年增长 31,这使得中国的百万富翁家庭数量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这明显可以看出我国的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 表 3-1 2007 年我国同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基尼系数对比 发达国家 英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加拿大 韩国 基尼 系数 0.361 0.3 0.273 0.249 0.315 0.31 转型国家 中国 波兰 乌克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印度 基尼系数 0.469 0.329 0.325 0.282 0.308 0.368 3. 中国贫富差距的分析结果 收人差距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出现收人差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和图形分析(表 3-1 和图 3-1),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的基尼系数从 1993 的 0.3592 至今已经超越了 0.5,这 代表我国的贫富差距一直呈现出上升的形态。数据显示,我国的贫富差距偏大,且仍然有持续扩大的趋势,正在逐渐接近 0.6,这样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的基尼系数通过国际比较也是名列前茅,超越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同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也都不能与之相比。我国必须把贫富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保证国家安定、有序、持续发展。 (四)小结 本章是对贫富差距的实证分析,主要介绍了贫富差距的测度指标、测度方法,通过测算和国际比较对我国贫富差距现状进行了分析。贫富差距的测度指标和方法很多,但是在测算过程中都有其不足 。本文中主要是运用分组数据和协方差计算基尼系数,虽然计算比较简便,且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函数计算,节省了很多人力活动,但是由于数据比较缺乏,计算的误差相对比较大。通过现状分析,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严重超标,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二、中国贫富差过大的危害分析 (一)对社会的危害 1. 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公平的缺乏对任何社会来说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贫富差距过大,会引发部分人们的不满情绪,民众的心理失衡程度会加剧,从而增强民众的相对剥夺感 。如果这种感觉过于严重就会对社会产生某种抵触的心理,甚至可能会产生反社会的情绪。同时贫富差距过大还会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诱发各种犯罪行为,影响和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古今中外历史表明,严重的社会不公,明显的两极分化,势必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阶级之间剧烈的利益矛盾,直至暴力冲突。一旦社会的尖锐利益冲突演化成剧烈的政治冲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就随之失去了制度保障。 2. 影响 社会结构 的平衡 贫富差距过大问题还会影响我国社会结构,容易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甚至畸形化发展。一般而言,我国要想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形成生活相 对富裕的中产阶级比例较大、极富上层阶级和贫困下层阶级比例都小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这种制度化的的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对社会稳定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支撑力量。中产阶层群体是介于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缓冲力量,当其成为社会主体力量时,不仅可以维护社会主体现状的稳定,而且也使社会上层与下层的冲突变的数量较少、对抗程度弱化,容易得到中间阶层的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必然生成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极少数上层富人占据社会财富总量的分量比例过高,形成极少数富人占有社会绝大多数 财富的寡头化上层;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产阶层人数较少,占有社会财富总量的分量较低,而生活贫穷的下层阶层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而其占有社会财富总量的分量很低甚至只占极少一部分。 ( 20) 这是一个总体失衡结构,如果向两极化的方向进一步恶化,则会加剧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社会结构日趋畸形化。 3. 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等方面协调地建设 和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社会,必须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与分配过分不公。 我国原有的以工农两大阶级和知 识分子阶层为主体的基本构架已被冲破,出现了民营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中介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兴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当前传统的工农阶级成了改革中主要的利益受损者,而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则集中到了新兴社会阶层中,这种引发了工农阶级与新兴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工人和农民是我国社会中最基本的两大社会阶级,工农阶级之间关系相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权的稳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国家长期实行剥夺农业、以农养工政策导致了工农两大基本社会 阶级之间的隔膜感和距离感增强,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大批农民向城市流动,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这也引起了一些城市居民特别是下岗工人的强烈不满与恐慌,而许多城市实行的限制使用民工政策,又引起了农民工对歧视性政策的更加不满,这也造成了工农、城乡居民之间的矛盾有所深化。 除此之外,贫富差距过大还扩大了地区之间以及由此引出的民族宗教之间的矛盾,深化了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深化严重违背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对国家的危害 1. 阻碍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 1)阻碍经济的发展 在“边际消费倾 向递减”的规律下,贫富差距过大会拉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差距,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会出现“有钱的不需要买,需要买的没钱”的现象,从而造成居民整体购买力不足,降低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我们知道,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投资热潮不断涌动,相反,居民消费在 GDP 中所占比重却连创新低,可以说,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当中的一匹“跛马”。 ( 21)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做引导,经济增长的后劲就会不足,从而影响我国经 济平稳发展。 除此之外,贫富差距过大损伤了普遍受益这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众对政府、对改革的信任,严重地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劳动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阻碍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 2)影响经济结构优化 从经济结构变动与发展来看,贫富差距过大必然会使消费需求呈现出两个极端:低收入者把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必需品”上,而高收入者则倾向于“高档品”消费。由于高档品的生产一般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和较多的资金,高收入者对“高档品”需求过剩 ,这些技术和资金又并非发展中国家自身所能满足的,很可能会导致国内收入的外流(直接购买“高档品”或购买相关的技术和生产线)。结果,由于本国资金的短缺一些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得不到发展;一些市场需求并不大的产业却发展迅猛,造成产业结构脱离国情的过度升级。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消费断层的问题,从而导致高档消费与低档消费难以有效衔接,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也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2. 损害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安全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贫富差距过大显然与追求的目标相 悖,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目前许多不公平、非法及腐败收入等大多与某些政府机构及某些掌权的公务人员有关,尽管这只是部分人的行为,但是群众通常会把这些行为归结为政府的问题,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这种不信任不断深化必然会导致群众心理乃至行为上对政府的反感甚至对抗,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安全。除此之外,没有一种政权可以在严重经济不平等的条件下维持政治稳定,贫富差距过大会弱化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对国家的统一构成极大的威胁。 (三)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贫富差距的扩大 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出现贫富差距的扩大也是难免的。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过大,一个社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就会过度,很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就会走向追求利益的反面,不仅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给社会、国家带来严重危害,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远。 三、中国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 自然资源和区位环境因素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优越、交通发达、基础 雄厚,不仅有利与生产活动的进行,而且还可以方便的同外界互通有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及经济特区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凭借这些优惠政策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22) ;而中、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在东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环境面前表现出劣势。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山多而且陡,植被条件差,荒漠地区常年干旱,水资源严重缺乏,很多地区的农作物耕作很困难,而且很多地区根本不适宜农作物耕作。当前中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都主 要分布在这些穷山恶水、环境恶劣、资源严重短缺、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恶劣环境严重地阻碍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在相同的制度条件下,这是导致贫富差距产生并持续扩大的的直接原因。 2. 经济基础和人口素质因素 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迅速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随着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大锅饭”到现在的“多劳多得”,这本身就会慢慢从平均主义社会变成贫富差距社会。 人口素质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成为决定居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也可以改 变财富,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与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阶层的定位有很密切的关系。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从业者一般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方面都会有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者不仅大部分都可以尽快熟悉工作的性质、内容,掌握工作流程和方法,而且会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更加具有实践的能力,从而可以把工作做到又快又好;然而,受低等教育的人,很多都是蛮干,缺乏不思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工作接受能力差工作效率低,因此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民众和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是必然的。除此之外,各 地区居民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等人口因素都会造成贫富差距:男性一般工作能力强、效率高、创造价值多,女性则不然;老龄化严重的地区一般也是贫困的聚集地。 (二)经济因素 1. 分配制度不完善 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我国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第一次分配没有清晰合理的明确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使得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偏低;第二次分配没有制度化明确各级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的比例,缺乏公平性、合理性;第三次分配慈善捐赠等规模小、调节功能难以发挥作用,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已经是典型的底层大、中间小的“金字塔形”结构。在分配过程中对底层劳动者的不公平性不仅不能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远远不及企业利润的增长,政府这样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利此失彼的分配过程恶性循环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愈演愈烈。 2. 经济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平均主义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正在进行一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在市场经济时 代,认可个人在先天禀赋和能力上的差异,社会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使社会生产力被释放出来。这种分配体制的转变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提高,但在解决了效率问题的同时,必然会伴随贫富差距的扩大问题产生( 23) 。 3. 税收制度不健全 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源头在于税收制度的不健全。我国的初次分配导致贫富差距的产生,税收调节体系除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社会分配不公,使居民最终的可支配收人差距趋于合理,税收制度的欠缺和 保障制度的不成熟使得贫富差距的生长空间加大。这些制度上的缺陷使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般来说,税收制度健全的国家应该是收入高的人缴纳的税款远远高于收入低者,但是在中国纳税主体却成了工薪阶层,很难见富豪的身影。占有一定社会关系和财富的富人群钻税收漏洞的空子,慢慢地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社会地位低、收入水平低的一些小工商业者、小企业者及劳动者却被重复征税,严重限制了其发展。税收制度的作用不可轻视,我国合理必要的限高手段的缺乏就是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源头。 4. 非法收入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体制转 型时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很难实行统一的规则,各式各样的空挡出现。一些企业和个人利用政策的不完善,法治的不健全,市场的不规范,通过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毒、非法经营、权钱交易、私吞公共财产等方式利用法制的漏洞和空白非法牟取利益。这些非法行为没有任何公平的前提可言,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的产生及不断扩大令大部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如果不及时消除,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 5. 不平等竞争现象普遍 以上的非法收入就是一个影响经济市场上平等竞争的因素,除此之外不平等竞争还有很多方面。 社会上一些行业、部门及其成员个人通过垄断某些行业或者资源,独占经营权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从而产生这些人群同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这些垄断者一般都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早已和普通群众形成一定的贫富差距,垄断利润使得这种差距逐步拉大。近些年,一些垄断性较强的国有企业依靠多年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垄断优势将差额利润转化为工资及其他形式分配,但是缺乏真正的约束机制,以致其职工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平等竞争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种现象也已经成为了我国贫富差距存在及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政治因 素 1. 政府权力过大 资源分配的结果应该充分考虑政府的决策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见,充分体现民众的意愿和利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行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但是政治体制的变革却没有跟上经济的脚步,政府仍然是一切经济的主导者和资源的配置者,没有有效的监督机构督促政府为民服务。这种现象造成政府权力恶性膨胀,剥夺了民众的参与有效性,普通群众的利益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地反映,许多官员在权利的庇护下任意妄为,损民利己,公共政策的选择最终不利于普通群众。高收入者权利高、社会关系广自然越来越好,然而低收入者无权无 钱,都远远地被排斥在一些机会之外,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种现象在现在社会中逐渐严重对贫富差距的加大是必然的,更严重的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不仅会加大高阶层的人以权谋私的力度,损害整个社会风气,违背国家希望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衷,而且还会影响低收入者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他们对社会的反感,进而更加大了贫富差距。 2. 寻租行为普遍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寻租是指利用政权的力量牟取私人经济利益的行为。 ( 24) 在中国政府拥有资源的控制权和分配权,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经过国家政府机关的审批。在审批的过程中,由 于缺乏严格的程序限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很多企业甚至个人以钱换权,通过不合理的程序通过审批,交易双方都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对于这些腐败分子,他们通过不合法的行为谋取私利不仅没有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而且还败坏了社会风气。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与政府有关的企业中集中,向少数人集中。这种寻租行为的存在必然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拉大贫富差距。 (五)小结 本章对贫富差距的形成及其不断扩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贫富差距的形成和近几年出现批 出差距过大的现象是必然的。尽管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但是目前我国自然系原分配不均使得贫富差距的产生不可避免,而且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而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政策、体制以及法律制度都还不完善,加之经济、政治腐败分子的出现,为贫富差距的扩大直至现阶段差距过大创造了条件。 四、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对策建议分析 (一)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 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解决社会主义前进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贫富差距过大不仅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根基的巩固,如果任其发展还会威胁社会的安全,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是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需要,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贫富差差距过大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乃至居民个人的影响,确定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性。 2.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紧迫性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而且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贫富差距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贫富差距过大会给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我国改革的推进,削弱社会发展的活力;影响我国的扩大内需政策,容易使经济逐渐萎缩;影响我国的可持 续发展;影响社会秩序。在我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现阶段,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在短短的 20 多年时间里我国的贫富差距不仅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而且超过了国际上中等不平等国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还不健全,偷税漏税大量存在,市场还没有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交易活动中还存在大量的非法交易,垄断行为还在许多行业存在等等,从近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贫富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性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频频出现,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也已经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 国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缓解当前我国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拓宽就业渠道。 ( 25)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绩效,不仅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在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增长的质量,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的发展是缩小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普遍存在失业现象,多是由于教育水平低下或者求业者与工作不符,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解决我国贫富差距的关键。在贫困聚集的西部地区发展项目中大多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缺少劳动密集型项目,不能真正改变当地人 们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这些地区急于发展,不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科学合理的进行发展,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解决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2. 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投资市人力资本三大的投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迁徙投资)中成效最快的基础性投资。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社会成员机会不均等,而教育公平是实现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途径。科技和教育可以使亿万人脱贫,也能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在我国的国民收入高速增长的今天,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却在下降,而且教育产业化、商业化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资源上面临不平等的状况,一些家境贫困的孩子并没有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弃学业,提早就业。我国必须加大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加大学生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政策的投入,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及其个人、家庭收入,改善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促进我国经济平衡、持续发展。 3. 有效调节分配政策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存在的初次分配不合理、再分配缺 乏力度与公平、第三次分配几乎没有的状况,导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因而解决分配不公,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首先,分配方式与社会成员的收入状况有直接关系。为适应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我国已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我们必须要理顺按劳分配与按除劳动力以外的其它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关系。其次,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成员的收入状况有密切关系。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人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 大,涉及面广,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二次分配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的,只能,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因此,初次分配必须注重公平,逐渐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当然初次分配不均难以追究,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再分配的效率以及采取设施鼓励三次分配的进行及创新,大力提倡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量力而行来支持弱势群体,减少穷人的数量,扩大中产阶层的数量,让富人和穷人都成为少数,而让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 4. 完善经济体制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 发展时期,但是,其发展过程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存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和完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有利于使贫富差距的缩小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而且可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遏制由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所导致的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扩大,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 目前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机会不均等造成的。政府应该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利用适度的贫富差距加强社会公众竞争和奋斗的动力,而不是使公众因为过大的贫富差距而心理失衡,影响工作积极性,这就离不开所有制结 构的进一步完善。完善所有制结构首先,要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坚持公有制主体的前提下,使得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力度,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再次,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依靠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还要应该调整就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5. 健 全税收制度 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税收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首先,政府应采取措施扩大税源,以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调节社会分配关系的能力;其次,我国的税收缺乏“限高”制度拉大了贫富差距,国家既应该对富裕家庭持有公平的态度,也应该保证低收入者的权益。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个人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人群体 税收负担,从而相对提高低收人者的收人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强化对制度外高收人人群的税收监管,同时还可以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阶段的性质出发改革财产税制度,比如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物业税以及对于高收入群体的设施消费项目开征消费税等。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是人民饭碗,那么社保就是人民的粮食,解决后顾之忧。 ( 26) 保护弱势群体,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在贫富差距过大、公平状况恶化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人们的生存底线是政府的必然责任。近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正在不 断扩大,但截止到 2010 年末也只有 4583 万农民工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 6329 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 ( 27) 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首先必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其次,还应该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为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形成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既能调节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也能合理地分配公 共资源,调整和制约资源的过分集中,使社会恒源平等的在社会进步中受益。 7. 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政府与市场关系模糊,不能建立完善的政府规则和市场规则,这为寻租活动、不平等竞争和腐败行为的形成留下了空挡。我国必须合理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得政府和市场都建立公平的规则:第一,建立公平的起点,使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权利获得政府资源和机会,不以权力大小,关系亲疏来衡量;第二,设立公平的获取过程,即政府在进行审批过程中,依照程序进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除此之 外,还必须完善政府的监督机制,使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协调、和服务的职能,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速度,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 (四)小结 贫富差距过大不是朝夕之事,它是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我们必须正确的对待贫富差距问题。本章针对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根据其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只有缩小贫富差距,使其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使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 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结论 贫富差距是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研究并对比了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上常用的协方差基尼系数法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作了力所能及的实证分析。除此之外,还阐述了贫富差距过大对我国的危害,以及我国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纵观全文,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 1不同测度方法的比较并对我国贫富差距进行实证分析: ( 1)库兹涅茨指数、阿鲁瓦利亚指数以及收入不良指数直观地反映某一收入阶层相对于总体收入的 差距程度,有利于进行收入差距的分层分析,但是它不利于反映各个阶层收入差别的总体变动情况。 ( 2)阿特金森指数在对收入差距的测算中考虑了社会心理因素,其主观性和变动性较强,因而不易确定,并且不同人计算出来的数值可能也不一样,比例与机型比较分析。 ( 3)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配合是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收入差距测算方法,可以直观地表示收入差距的状况,但是很难得到总体的收入分布数据,利用样本数据误差较大。 ( 4)一些离散系数测度方法极值差、标准差等,可通过样本分组数据甚至已经残缺的数据得出结论,但是不可分解,所得结 论误差较大。 尽管有很多指标被用来测度收入差距,但任何一个指标都是有欠缺的,它不可能满足人们所有合理的价值取向。计算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时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准确的数据。 2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的提出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现象已经非常严重,是该解决该问题的时候了。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还影响了我国政治的安全,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可能无法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我国自然资源分配不均给贫富差距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贫富差距过大的产生与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特征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时期,我国的不能正确确定经济市场的规则,导致分配制度不完善、税收制度不健全,同时,给社会的腐败分子提供了机会。政府权力过大,权钱交易、非法获取收入、市场不平等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必然。 贫富差距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但是国家必须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免影响我国的发展和壮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在对 20 多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从 长期变动趋势看,收入分配显现“先恶化,后改进”的轨迹。( 28) 对此针对性提出了以下建议: ( 1) 对于自然资源分配不均的先决条件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对 此进行改善,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力度。除此之外,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 2)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我们必须适当调节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税收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应该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监督力度,打击腐败现象的存在。 由于时间和资料的局限以及个人能力有限 ,对于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缺少一些数据的支撑和说明,期待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进一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固共产竞第十七次全固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 .2007. 2. 查朱和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4(2). 3. Barro.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 2000. 4. Sala-ti-Martin.The Distributing Rised of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NBER Working Paper WB.2002. 5.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 Re-search(WID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World Bank Publ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Chor-ching GOH, Xubei LUO, Nong ZHU.Income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A case study of eight province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 7. 李萍 .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特区经济 .2007.09,224(9)200-201 8. 童艳丽、赵素芬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22(3),70-73. 9. 周智年 .简析中国贫富 差距问题 ,理论月刊 .2010(2)128-130. 10. 石英华、刘德雄 .中国贫富差距真相 在发展中控制贫富差距扩大研究报告之一 ,新理财 -政府理财 .2011.01(1). 11. 张丹 .中国贫富差距探析 .西南交通大学 ,知识经济 .2010(10)90. 12. 汪冀澧 .谈中国贫富差距 . 河北省邢台市 ,现代商业 .2010(26)165. 13. 徐婷利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 河南农业大学 ,经济研究导刊 . 2011.10(2)147-149. 14. 欧阳立华 .中国 FDl 分布对贫富差距 的影响 ,2006.04. 15. 杨安民 .浅谈我国贫富差距悬殊的症结 .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 , 课外阅读 .2011(10)382-383. 16. 曲卫红 .对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思考 ,2006. 17.王明华 .论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及对策 , 西南人民大学学报 2007.11(195)233-236 18. 马家喜 .基于公平理论对我国基尼系数偏大现象的深层思考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长春大学学报 .2011,21(7)1-4. 19. 杨安民 .浅谈我国贫富差距悬殊的症结 .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 ,课外阅读 :中旬 .2011(10) 382-383. 20. 苏振兴 .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471-473. 21. 车海刚 .扩大消费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习时报 ,2005,12. 22. 徐婷利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 ,经济研究导刊 .2011(2)147-148. 23. 童艳丽 ,赵素芬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 .河南财经学院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2(3).70-72. 24. 杨龙 ,王达梅 .贫富差距加大的政治成因及控制对策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 .2007(6)65-69. 25. 王飞 .对转型时期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 , 2008,60-68. 26. 汪冀澧 .谈中国贫富差距 ,现代商业 .2010(26)165.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华网 ,2010.02. 28. 姚晓文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1,27(4)93-95. 致谢 随着本次毕业论文的定稿,四年的大学本科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回首四年前,初入求是园之情景仍历历在目, 到如今只恍如隔日,不免感慨光阴易逝、韶华难追。然而这四年带给我的美好记忆以及在四年里给予我无数帮助和关怀的师长和同学是我永远不会遗忘的。在此,我向你们致以最为真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期间的指导老师 梁兴辉老师。感谢梁老师不仅仅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给予我许多指导与关照,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而且他待人和蔼,学识渊博,认真处事、严谨治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要感谢同班同组同学的大力帮助与付出,他们的能力与才华让我深表佩服。可以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这篇论 文,也没有我在大学最后一年的开心时光与美好经历。 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不论是各个节点答辩时各位老师中肯的批评和建议,还是平时的细心讲解和指导,都对我的毕业论文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身边同学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尤其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交流,都对我的毕业论文的完成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论文从材料收集到最终完成历时半年有余,虽然经过反复修改,但由于作者时间和能力有限,论文中部分数据很难找到,难免有错误和纰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最后,再次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家人、同学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祝福你们能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或者求学路上一帆风顺。 附录一 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值得重视的一点。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前提下,居民收入总体 性差距逐年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行业间收入进一步扩大,社会财富高度集中。早在之前“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标使得贫富差距问题受到了极大关注,今天,这一问题仍在蔓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刻不容缓,贫富差距形成是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必然结果,但必然性不等于合理性,我国如果不采取强硬措施,势必会增大社会不稳定风险,现在是突出的解决贫富差距及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问题的时候了。 (二)研究意义 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 此,研究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根据现实状况制定合理的对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中国贫富差距的真相,明白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全面了解贫富差距对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症下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现实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同的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呈持续扩大之势: 1978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3 4 元,农村人均纯收人为 133 6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 2 57: 1,而 2009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153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 175 元,城乡收入比率又上升为 3 33: 1;国家对东部及沿海地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相比中部和西部,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相比最低的甘肃由 1978 年的 1 6: 1 扩大到 2009 年的 3 33: 1;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差距: 2008 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29229 元,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 12958 元,金融业高达 61841 元,是非砻断行业的 4 77 倍。 我国贫富差距大幅扩大,已经违背了共同富裕的目标,研究贫富差距已经是现实所需。通过对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贫富差距,通过数据的比较进行现状分析和原因的全面分析可以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以改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有不少国外学者,尤其是 Bar-ro在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 ( 1) 一文和 Sala-iMartin在 The Distributing Rised of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 NBER Working Paper WB 2002) ( 2) 一文中用人均 GDP 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水平,研究表明基尼系数在 0.3 以下贫富差距小,在0.3-0.4 之间贫富差距一般,在 0.4-0.5 之间贫富差距较大,进入警戒状态,0.5 以上贫富差距大 ,达到 0.6 则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危险的状态。 ( 5) 自 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开始越过 0 4 的国际警戒线,并连续几年直线上升,贫富差距不断恶化。 世界银行在报告共享增长的收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World Bank Publ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3) 中,专门谈到了收入的两极分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的决策者应该为收入的两极分化担心吗?在世界其他地方,严重的收入不均等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削弱了扶贫活动而且助长了社会紧张局面。中国的收入不均仍属中 等。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中国收入不均的某些方面可能阻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世界银行还预测:中国如果任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 2020 年基尼系数将会由 2000 年的 0.401 上升到 0.474。 Chor-ching GOH, Xubei LUO, Nong ZHU 在 Income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A case study of eight province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 4) 中表示 1989 至 2004 年贫富差距的加剧主要是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之间的就业机会和薪酬不同;之后通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机构的改革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寻租、企业财产权利不明确、税收制度不完善等都影响收入的差距,从而加剧了贫富差距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 1)贫富差距现状研究 国内也有众多人士对贫富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个人收入差距,同行业、职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李萍在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特区经 济 2007 年第九期) ( 6) 中研究表示据世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 (BertHofman)分析发现,在当今中国明显比以前富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分析显示,在 2001 至 2003 年的两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 10的速度增长,但 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 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 2 4,而同期最富有的 10人群收入增加了 16以上,这说明我国的收入差距正不断拉大。 童艳丽、赵素芬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年第三期) ( 7) 一文中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 的不断推进,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以及农村中富人和穷人涌进城市,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已超过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中,农村区域问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一些垄断行业、新兴产业部门的职工收入增长较快,而一些传统产业部门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个人收入方面由于税收调节体系的不健全,使国家缺乏行之有效的收入差距调节机制,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不合理收入的形成。 周智年在简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理论月刊 2010 年第二期)( 8)中指出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急剧拉大,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人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像竹节一样生长,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事实表明,我国收入最低的 20的人群,只拥有 4 66的收入份额,收入最低的 40的人群,也只拥有 13.6%的收入份额。 石英华、刘德雄在在发展中控制贫富差距扩大(新理财 -政府理财2011 年第一期)( 9)中说明贫富差距既表现为社会个体之间,也反映在社会群体之间、个区域之间,并通过从收入、财产、消费以及个体、群体、区域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考察贫富差距问题。 ( 2)贫富差 距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张丹在中国贫富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