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茶文化与中国书画创作精神的契合关系.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茶文化与中国书画创作精神的契合关系.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茶文化与中国书画创作精神的契合关系.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茶文化与中国书画创作精神的契合关系.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茶文化与中国书画创作精神的契合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 年(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l o 年( 最长1 0 年,可少丁1 0 年) 机密2 0 年(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奠丫, 呈 b 日一 : 月 一 名一 签 c l _ 凇 年 作呵, 文 打 敝三 雠 学 所取 任何 及的 位论 摘要 摘要 茶文化吸收了儒、释、道的精义,并且在茶事活动中融入了哲理、伦理、 道德等思想内容,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沈礼和 人格上的澡雪。 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是二者都是以中国古代 的哲学精髓为指导思想,根植于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以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本文在简要介绍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内涵精神的基础上,从创作主体,创 作过程和创作目的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茶文化与中围书画创作精神的契合关系 进行探讨。通过两者精神契合关系的探讨,对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 美术创作主体的素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创作主体 创作过程 创作目的和功能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e ac u l t u r ei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u l t u r a lf o r md e r i v e df r o mas p e c i f i ce r aa n da c u l t u r a ls y s t e ma b s o r b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 i tc o n t a i n sa w e a l t ho f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n ta n di d e a so ft h es p i r i t ,s u c ha sp h i l o s o p h y , e t h i c s ,m o r a l i t y d r i n kac u po ft e ac a nb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r e a l i z et h ez e nb u d d h i s ma n dg i v ea p u r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s p i r i t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 a l t h o u g ht e ac u l t u r ea n d c h i n e s ea r ta r et w o 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c u l t u r e ,b o t ho ft h e ma r eu s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r o o t e di n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dt h eh i s t o r yo ft e ac u l t u r e ,a n a l y z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o ft e a c u l t u r ea n da r tc r e a t i n gi nc h i n a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 ,i tm a k e s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f d e v e l o p i n g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i m p r o v i n gt h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a r t i s ta n d b u i l d i n g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t e ac u l t u r e ;m a i np a r to fa r tc r e a t i n g ;p r o c e s so fa r tc r e a t i n g ; p u r p o s eo fa r tc r e a t i n g 1 i i 第一节 第二节 第i 节 结语3 0 参考文献3 3 附录( 历代茶事书画作品) 一3 5 致谢4 4 i v 4 8 3 掩 乃 一 : : 一 八口 一 一契 一 神合合精 契契的tfrfvl神神化 精精文的的茶化化与文文能茶茶功巧巧和体程的主过日作作作刨刨刨 v 引言 己l 吉 j -口 第一节立论价值、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从古到今,许多书画家都喜欢饮茶。这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 的传统文化,它继承了儒、释、道的精义,并且在饮茶等茶事活动中融入了哲 理、伦理和道德等思想内容。书画家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达 到了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虽然茶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是两种不同的 文化,但是二者都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精髓为指导思想,根植于华夏优秀传统文 化的沃土之中,并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使得茶文化与书画艺术创 作存在某种精神契合的关系。同时,从茶文化发展的结果来看,作为一种以饮 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涉及到美学、文学、绘画、书法等,虽然与儒家、道家、 佛家三教相比,要逊色不少,但做为一种鲜明的人文色彩的学术门类,非常值 得深刻认识。虽然在茶文化与中国书画创作精神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没有专 门的著作深入地涉及,这为笔者的研究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徜徉于 茶文化与书画艺术的海洋中,也未尝不是一件美的享受。 本文的基本思路如下: 论文的第一章高度概括了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从儒家、道家、佛 教三个方面,阐述茶文化的内涵及渊源,为论文的展丌做下了铺挚。 论文的重点是第三章,分别从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和创作目的和功能三个 切入点来论述中国书画创作与茶文化的精神契合关系。 在第三章第一节,笔者主要从人格价值取向和思想修养境界两个方面来探 讨创作主体( 中国书画家) 与茶文化的精神契合。 在第三章第二节,笔者主要从秩序性、想象力、艺术灵感三个方面来探讨 中国书画创作过程与茶文化的精神契合。 在第三章第三节,笔者主要从实用性,政教功能,宗教性,文学性,美育 性方面来探讨中国书两创作目的和功能与茶文化的精神契合。 本篇论文侧重从艺术社会学的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这种角度可以有助 于我们对艺术本体与内在规律的发展有着清晰和深入的了解。 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本篇论文拟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引言 一、归纳法。对于茶文化内涵及渊源的诠释,涉及到方方面面,笔者对茶 文化精神的内涵及渊源归纳了三个方面,即儒家的底蕴,道家的情调和佛家的 渊源,主要从茶文化精神的儒、道、释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二、比较法。茶文化吸纳了儒、道、释三教一体的高度智慧,将饮茶与人 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中国书画艺术也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 核心价值观有关系。因此应用比较的方法,从美术创作主体、美术创作过程、 美术创作目的和功能的切入点来比较,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之间的精神相契合 的关系。 第二节研究现状与研究限制 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在今人所校注的陆羽的茶经,当代学者梁子的唐 宋茶道,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茶文化教材性质的中华茶史以及农业 考古等许多专家学者的论文,为笔者研究茶文化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茶道的经典之作。这部书详细的记载了唐代时期所 形成的茶文化。它分为三卷共十个部分。上卷讲茶的起源,造茶的工具,茶的 制作方法;中卷讲茶的器皿;下卷讲茶的煮法,茶的饮法,茶的记事,茶的产 地,茶的简略用途,有关茶的图画。为笔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当代学者梁子的唐宋茶道是一部断代史的茶文化研究成果,深入细致 的探讨了唐、宋茶道的诸多问题。兴于唐盛于宋的唐宋茶道文化是中国茶道的 主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唐宋的茶道文化即抓住了中国茶道的精髓,该书提供了 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为笔者能够深刻地把握茶文化的内涵及渊源提供了许多有 价值的理论依据。 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茶文化教材性质的中华茶史是一本全面介绍 茶文化历史的教材,在这本书中的有关茶室书画章,对自汉魏六朝至近现代的 涉及茶事题材的书画作品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罗列,然而不够深入,只停留在 书厕题材和内容的层次,深一步的研究还没有涉及。 在茶文化与中国书画两者之l 日j 的关系问题,多数论著和论文多是从研究农 业的角度探讨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而没有涉及到两者之问的比较研究。这也为 笔者的研究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那么艺术概括为笔 者宏观把握第三章的逻辑顺序和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本文以从创作主体, 2 引言 创作过程和创作目的和功能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深入地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书画 创作精神的契合关系。 对于中国书画的创作精神是本文的基点。 今人俞剑华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和其学生周积寅先生编著的 中国画沦辑要等从不同角度的归纳总结为笔者提供了中国古代画论的理论 支持。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和陈望衡先生的中国古典美学史等 为笔者提供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支持。 笔者力求从书画艺术的角度,来考察茶文化和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的精神契 合关系。通过两者精神契合的探讨,对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美术创 作主体的素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茶文化的形成 茶,原产于中国。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对茶的认识。神农本草中 说:“神农尝百草,r 遇七十二毒,得荼鲁而解之”。在陆羽的茶经六之饮 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固,可见,茶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时间,距 今已有几千年的时间。 在汉魏六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处于一种萌芽的酝酿的状态。在两晋南北 朝时期,中国的饮茶习俗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宫廷王孙,文人士大夫,佛教徒, 道士,以及平民百姓都丌始饮茶,许多文学作品都有茶的描述。 唐代在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放的文化政 策,使得在文化艺术领域方面表现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就是在这样一种 自由、清新的空气中,中国的茶文化逐渐的形成起来。茶宴,茶会的兴起,以 及各种茶文学和茶艺术的形成。到了中唐时期,人们的饮茶习俗已经非常的普 遍了。在陆羽茶经六之饮说:“茶之为饮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 问,以为比屋之饮。”可见唐代人们饮茶的习惯已经到了“比屋而饮”的普及状 态了。就是在如此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下,促进了茶事书籍的撰写。成书于公元 7 8 0 年陆习习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幽的茶文化j 下式形成。这部著作足陆 羽在多年研究茶事和探索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以前茶文化的高度理沦化凝 结和升华。“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文化自觉化的丌始,在文化积淀日益深厚 的条件下,陆羽通过茶经提出了茶道这一文化形式,借以认识社会,认识 自然,认识生命本身,使饮茶从偶然发展到必然,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朴素到 艺术化,并表征更深刻的思想”置,推动着茶文化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1 夏涛土编中1 # 茶史,合肥:安徽教育版十 ,2 0 0 8 ,第2 3 贞。 4 “茶”相:唐代以前多成为“荼”,n :店代时期,才将“荼”改为“茶”。 。陆制撰沈冬梅校;茶绛北京:中闰农业j i ;版 i :2 0 0 6 ,第4 0 页。 4 茶绐的撰t ;,终历,个较k 的过程,甚令还彳j f 1 折和反复,并1 i 足一蹴就的。它凝聚j ,陆荆人 半生的心瓶。茶学前辈序晚芳先生推晰,茶经的著作起码j 啦该以7 6 5 年以后,尤j l 足7 7 5 7 8 0 年的五 年时问,陆荆生活比较安定,专心整珲资料,编撰成书i l :版较为u ,能。这个分析足完令讵确的。茶绛 定稿成熟时间为公儿7 8 0 年,并| | 撰。与地点n 湖州i ,j 人多数中外学名的研究结果足一敛的。i - 誓n 情况町 参考采乃良唐代茶文化j 陆剁 农业考古1 9 9 5 ,( 2 ) 5 梁了善:唐宋茶道,两安:陕西人民:f 版i :,1 9 9 4 年,第4 1 贝。 4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时期,茶文化在宫廷中非常兴盛。1 9 8 7 年,在陕两扶风的法门寺的地 宫出土了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印证了唐代宫廷茶道的繁荣和兴盛。法门寺地 宫是唐王朝皂室供奉佛真身舍利的至高无上的唐密曼陀罗道场,这套出土的宫 廷茶具已经被证实为为唐僖宗的御用珍品。通过这套茶具精美的做工,贵重的 材质,巧妙的设计,反映出了唐代宫廷茶道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种统治阶 级利益的传达和表现。 表1 3 法门寺出十茶具雪 茶具用途 茶具名称 烘焙器 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琶鸿球路纹银笼子 碾罗器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 贮藏器 鎏金银龟盒,鎏金二足架银盐台 烹茶器 鎏金飞鸿纹银则,银香匙,银火筋 饮茶器 鎏金银调达子 从表1 3 可以看出,法门寺出土的这些精美全极的宫廷茶具,表现了晚唐宫 廷茶道的“一种尚繁缛,尚群体,重等级,中礼仪,表现了柔近怀远的政治气 度和高度艺术化的茶文化活动唐宫廷茶道。如果说唐代茶道在中唐是以文 人士大夫为主体,僧侣附和期f h j 的话,晚唐的宫廷茶道则反映了唐代茶道的最 高成就” 第二节茶文化的发展 宋代是“郁郁乎文哉”的时代,统治阶级在“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下, 以宋徽宗为代表的争权大力推崇茶文化,使得宋代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r 益大众化和普及化。 在饮茶的方式上,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等方式,点 茶法同益在宋代流行起来,尤其到徽宗时期达到了鼎盛的状态。另外,宋代时 4 矍陀罗,或作“晏茶罗”,意译“坛”、“坛场”,指按一定要求制作之十坛,i :绘相应的色彩幽l 田l ,并依 特定方位,置以瓶、灯、仡、香、饭等饰物,以此象细:诸佛菩萨金h 0 等尢小聚集十此,或只矫人悲,智慧、 方便、人窄等一切教理网满。修;上右,定期祭祀供养,并行按所需,或念动“真高,或神坐观想,期颦 达到颅想的宗教f j 的。事实i :,昱陀罗n j 以成为做得种宗教;上事的场所,所以也详作“道场”。详细n j 参 考:扎继文:佛教史,南京:江券人民:l :版l ,2 0 0 6 年,第2 1 2 灭。 安史之乱后,外患频仍,藩镇古4 据,_ 主人多昏庸,街教进一步l :丌为争宅护圈保客、镶灾御雉的重璺法 门。 1 f 细町参之:卡f 绺文:佛教史,第2 1 0 火。 1 此表根据张,岛学:佛教圣地法门寺归纳。 4 张i 岛举:佛教军地法门寺,欧两:二三秦版衬,2 0 0 3 年,第1 3 1 贞。 5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期分茶和斗茶也渐渐地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宋代福建北苑茶的兴起,引发了“斗茶”技艺的形成。所谓“斗茶”也成 为“茗战”,它是茶人用来品定茶叶质量优劣的一种手段,后来在文人雅士的眼 里,“斗茶”也逐渐的演变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南宋的刘松年的茗园赌事 图和元代的赵孟颊的斗茶图,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上斗茶之风非常兴盛。 “分茶 ,是一种建立在点茶基础上的技艺性游戏,通过技巧使茶盏面上的 汤纹水脉幻变出各式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类图画,如书法,所 以又称“茶百戏”、“水丹青”。叫 宋代时期,各地饮茶更加普及,城镇茶馆林立,中国的茶馆也达到了兴盛 的时期( 我们可以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窥见宋代繁盛的景象) 。许多茶 文学作品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其中许多书画家也参与到茶事书籍的撰写行 列之中,比如宋徽宗赵估就著有大观茶论,“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著有茶 录,另外,苏轼和黄庭峰也做了很多关于茶的诗歌,这些都是书画家因为参与 到茶事而写的作品,j 下是在如此广泛和繁荣的茶文化基础上,反映茶事题材的 书画作品也比唐代时期,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史籍中有“茶兴 于唐,盛于宋”的说法。 总之,饮茶风尚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不仅创造出了无数名茶和各种饮茶 方法,而且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有关茗饮的文学作品,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财富。 第三节茶文化的盛极到衰弱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 文化形式,但茶艺走向繁复、奢侈的方向发展,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 内涵。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在与 茶文化的契合融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的方向发展。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也是我国占代或传统茶业、茶学由 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我国条事的发展,极为纷 繁复杂。在明代中期和后期,随着我固饮茶和茶叶加工技艺的变革及发展,我 国古代制茶等生产技术、古代的传统茶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也 由此开始趋向于衰退。 。夏涛主编中华茶史,合肥:安徽教育j i ;版礼,2 0 0 8 年,第1 3 8 贞 6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明代是中国茶道鼎盛的时期。到了晚明,由于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及社会 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走向幽雅的晚明茶文化。讲究闲适、真趣、清 赏的生活态度,是晚明茶人集团意识的种精神追求方式。在文人的传统生活 中,饮茶是一种透过茶品的谦德、幽趣的内涵,来达到超升性灵层次的高品味 生活模式。清朝时期的茶文化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 育诞生的。曲艺进入了茶馆,茶叶开始向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开始向带有市 民经济性质的世俗化方向发展。 第四节茶文化的复兴 到了近代,从辛亥革命到文革结束是中华茶文化的低迷期。文革结束后茶 文化逐渐开始复兴。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茶文化全面复兴,台湾是现代中 国茶道的最早开始复兴的地方,近二十年来,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茶艺交流同 益的频繁,同时,茶艺理论也很活跃。总的来说,近现代时期茶文化处于一种 复兴的状态。 总之,中国茶的形成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 而是映射出了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吴智和晚i 刃茶人集团的饮茶住天生活,社会科学战线,1 9 9 4 ( 2 ) 7 第二章茶文化精神的内涵及渊源 第二章茶文化精神的内涵及渊源 由陆羽等创立的茶文化,表现出吸纳了儒、道、释三教一体的高度智慧, 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成为了中国茶文化内涵的核 心部分。 第一节儒家底韵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思想是“仁”。“仁”有比 较宽广的概念,有多层的含义。茶文化精神中的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仁”是: 茶被人为地赋予了政治内涵和人格化内涵。 首先,对于茶文化精神的政治内涵,主要体现在“礼”和“节”这一为政 治服务的目的上。 早在六朝时期,茶文化还处于酝酿时期的时候,茶文化精神中的这种与现 实社会与发生紧密联系,为政治服务的儒家思想就体现出来了,“以茶祭祀”和 “以茶待客”就体现出了茶文化精神中的“礼”和“节”的儒家的思想。 在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 瓦盂盛茶上至尊”,通过惠帝平时应该非常喜欢饮茶,可见,茶在六朝时期,就 已经做为宫廷饮茶出现了。同时,茶也丌始做为一种“礼节”而丌始了它的政 治用途。在南齐武帝本纪中记载:“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 干饭、酒脯而已”。罾可见,茶在南齐时代就已经做为君王的一种祭祀品,而深 深地烙上了政治的印记。到了唐代,通过法门寺的茶供养更能说明这种礼教功 能。 第二,对于茶文化精神的人格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历代文人所赋予茶文化 的一种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陆羽在茶经丌宗明义地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 德之人。”怠于是“精行俭德”几乎成为历代茶人的格言。陆羽的一生就是在不 断地实践和修炼“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陆羽把品茶做为人格修炼,追求人 1 陆刳撰沈冬梅校注:茶绛,北京:中罔农业 i :版礼,2 0 0 6 年,第4 5 灭。 2 夏涛:中华茶史,合肥:安徽教育f f i 版社,2 0 0 6 年,笫3 6 负。 3 陆剖撰沈冬梅校; :茶绛,北京:中因农业;| ;版 l :,2 0 0 6 年,第2 负。 8 第二章茶文化精神的内涵及渊源 格完善的人生格言。他的茶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力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充分显示了他独立人格,在茶与山水中寻 得人生的满足。不断的对现实人生进行探索,而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茶经中陆羽还提倡“俭”,提倡节俭、俭约、简朴的美德。一方面茶 比醍醐、甘露廉价,节俭的人可以代之以饮用,另一方面,在行为上,作人处 处事上要淡泊,要寡欲,要知足长乐,所以后世将茶的功能总结为“以茶可养 廉”、“以茶可雅志”深刻地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中追求人格完善的教化思想。 在宋代,苏轼曾著有叶嘉传,叶嘉是苏轼在叶嘉传这篇人物传记作 品中所塑造的一位茶人,此篇传记借茶来弘扬一种济世安民的大志,来反映一 种追求高洁、刚i f 纯朴的品格,实际上就是苏轼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真实写照。 第二节道家情调 道家清净淡泊、自然无为的思想,与茶的清和、淡静的自然属性是及其吻 合的。 茶在早期做为一种药用的食物,是与道教中的炼月药,追求服食成仙的思 想是相契合的。茶经引用陶弘景杂录中说:“茶苦,轻身换骨,昔月丘 子,黄山君服之。”。同时还引用壶居士的食忌:“苦茶久食,羽化;”名说 明六朝时期,许多道士就开始饮茶了,他们借助饮茶表达出了一种逍遥于物外 的理想状态。 在近三百年唐代的历史上,道教始终得到唐王朝的扶植与崇奉,唐朝创始 人李渊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利用道教为他制造舆论,此后道教风气盛行, 道教的地位基本上都处于三教之首,俨然成为唐代的困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尊崇。许多挈帝都服仙丹以求长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早期被做为药用的 茶,也开始流行起来,直到达到“比屋而饮”的普及状态。 陆羽的茶经自然也会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侵染,反映出道家思想。例 如:茶经写饮茶器,就足运用易经八卦的原理来设计风炉的,陆羽还在 风炉上刻上了“体均 行去百疾”的文句。这些都反映出了道家哲学中五行相 克相生的理论。 一杯茶的煎煮,就足种心和自然的完美的结合。在陆羽茶经的第五 1 陆习习撰沈冬 g 校注:茶绛,北京:中固农业j j :版社,2 0 0 6 年,第4 9 负。 2 | 1 1 ji :,第4 7 负。 9 第二章茶文化精神的内涵及渊源 章讲茶的煮法过程来说,充满着物质变化所带来的美感和玄理。即在煮茶时, 物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的泡沫,在沫饽变化中陆羽享受着大自然的情趣: “华之薄者日沫,厚者日饽,细者日花。如枣花漂漂于环池之上,又 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青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 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 在陆羽的眼罩,茶汤中孕育了大自然的洁净的品性,雅清的韵致,与道家 崇尚自然,追求宁静,强调天人合一的精神相契合。 在唐代的诗歌中,许多文人墨客做过有关茶的诗赋和文章,这其中很多都 带有道教的色彩。最出名的就是卢仝( 号玉川l 子) 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罾 了,卢仝( 7 9 5 - 8 3 5 ) 是一位晚唐诗人,他好茶成癖,在这首诗写到他喝完七碗 茶的感受: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从第一碗的喉吻涧,到第六碗的通仙灵,一步步写到飘渺神奇的仙灵,到 第七碗时已经如飘逸神爽的仙人一样,就要乘此清风升天。把孤f l = l 不平事通通 抛弃,进入到蓬莱山这样的人间仙境。正是这首诗把茶文化的精神境界升华到 一个新的高度,使得卢仝这首诗,到了宋朝的时候被谱成了曲子,流传于世。 1 陆荆撰沈冬梅校i :茶绛,北京:中困农业版 f ,2 0 0 6 年,第3 5 负。 2 这f i - i 由一i 部分组i 成。开又。弓盂谏议派人送水伞精命好的新茶,作名人有受宠苕惊的感觉。中间主要叙 述作者饮茶的感觉。最后笔锋一转,为苍生i 占命,为茶农冒者生命危险采摘茶叶i n j 深感| 兀j 情。今文0 l 该诗 的第一部分。 l o 第二章茶文化精神的内涵及渊源 茶文化发展到宋代的时候,“斗茶之风”兴起,人们通过斗茶,看茶面汤花 的色泽和均衡程度,寻找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的水痕印迹,体验着小小的一 杯茶盏中所体现的那种自然天成,而又妙趣横生的妙理。这种茶游戏发展到后 期,又发展成为“茶百戏”、“水月青”,就是通过技巧使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幻 变出各式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类图画,如书法。小小的一杯茶 中,蕴含着大自然的性灵,在这种通过纹路自然的流淌和幻化而带来的妙趣中, 我们可以体会着茶文化精神中的这种与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精神。就如同宋徽宗 大观茶论形容茶:“至若茶之为物,钟山j 1 1 2 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是对茶文化精神的最好阐述。这种精神是与k bj 1 之灵性相衬的,所以唐宋以来, 许多文人都是在如画的山水中品茗弹琴,在山水映衬中品茗也就更加幽雅,更 能超凡脱俗,净化心灵。 在唐宋时期,文人和僧侣以及平民都还没有刻意将品茶置于艺术鉴赏中以 求幽趣和雅趣。到了晚明,文人士大夫将品茶常常置于艺术鉴赏中。追求一种 超升性灵层次的高品味生活模式。文人士大夫将茶的精神内涵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常常将品茶置于艺术鉴赏中,同时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十分讲究,他们在庭 院中布置幽雅的环境,营建同常生活中的世外桃源,在这种自然山水映衬的超 脱环境中品茶,将茶文化精神中的所蕴含的“自然之道”体现的十分到位。例 如: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记载江南人品茶的情景:“净几明窗,一轴画, 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 几拳石,几泄水,几片闲云。”在这种超儿脱俗的自然的环境中,品茗,作画, 赏花,弹琴,好不美哉! 明末的徐渭曾著有煎茶七类,这是一篇完整的书文合壁的佳品,文日: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 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麇鹿之铸五、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 寮、道院,送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 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其文其书对茶、书两道来讲,都是 不可多得的佳作,体现了茶文化精神中契合自然的真谛。这种契合自然的真谛 是人们通过在幽雅的自然的山水环境中饮茶,去摆脱利害关系,获得生命的乐 趣,从而达到一种庄子的“真我”的自由逍遥的状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代时期,茶文化发展到鼎盛的时期,茶法较 梁了著:唐宋茶道,两安:陕两人民 l j 版l ,1 9 9 4 年,第1 7 7 贝。 11 第一二章茶文化精神的内涵及渊源 之前代发生了质的改变。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茶饼叫,促进了散茶的普及。到了 明朝中期,以散茶直接用沸水冲瀹的泡茶逐渐流行起来。罾明人文震亨长物志 云:“吴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 谓尽茶之真味矣。 泡茶法在明朝中期开始逐渐流行,这种方法,适应了茶的自 然属性,因此就像文震亨说的“天趣悉备,尽茶之真味矣。”这种饮茶法的质的 变化,就如同山水由青绿变为水墨一样,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的改变。这种改 变,更为茶文化精神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契机。 第三节佛教渊源 茶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 早在两汉时期,人们就逐渐的把茶做为一种饮料,饮茶之风逐渐兴盛起来 到了六朝时期,有明确记载僧人饮茶历史的是续名僧录:“宋释法瑶, 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和僧人喜欢 清谈,喜欢析玄辩理,因为那时佛教刚刚传入不久,依附玄学,所以,佛教徒 追慕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佛教思想就在饮茶清谈的 过程中表现出来。 到了唐代,饮茶的范围,也随着禅宗的兴起,由最丌始的南方发展n :i i 巴方, 最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j x l 俗。在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本草云, 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 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 效,遂成风俗。”我们可以看出僧侣们利用茶的破睡功能来提神,这样可以全身 心的投入到“学禅务”中,从此,在社会上人们也竞相效仿,饮茶也逐渐成为 一种社会风俗。 禅宗在f 1 本禅宗研究专家铃木大拙看来:“禅宗把最得意的东西用诗而不用 哲学显示出来足当然的。因此比起理性来,禅宗更愿意接近感性,所以,就难 免出现诗化的倾向。”祥宗的确是“更愿意接近感性”的,不喜欢用抽象的理 1 唐朝以生产团饼茶为主。入宋以后,一些地方渐渐“小复研膏”,转f n j 生产争茶( 散茶) r 。但足,从 整体i :石,北宋处仍足以生产j j 茶( 团饼茶) 为土。南未后期和儿朝以后,散茶得到较人发腱。宋代团饼 生产技术的【匕赛精湛,争奇- t 艳,都小足适f 衄商品生产的复求,f l u t 1 , 足满足i :公贵族彳 ;欲的一种需要,足 一种脱离礼会实融、的钻,1 角犬的御用化发雕。参见中1 # 茶尘,第1 1 21 1 3 贝。 2 夏涛:中# 茶史,合肥:安徽教育l i ;版社,2 0 0 8 年,第2 0 9 灭。 4 n jl :,第3 7 贝 铃小人拙:通向禅学之路,i :海:i :海古籍j i :版 t ,1 9 8 9 年,第1 9 贝。 12 第二章茶文化精神的内涵及渊源 论来演绎思想,甚至有意识的废除通常的逻辑思维,这就体现了禅宗思维的一 种直觉性和不合逻辑性。正是禅悟的这种非逻辑性,才能走向艺术的思维。例 如,王维的的水墨山水,也正是因为这种非逻辑性,才产生了水墨艺术,如果 用一种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悟到,只用黑白两色就可以表现自 然的生机盎然的。 那么这种禅宗的思维的特色体现在他的公案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在众多的 公案中,赵卅i n n 尚从谂禅师的“吃茶去”就是很著名的- - n 公案,也体现了茶 文化精神中所包孕的禅悟的非逻辑性和当下性。 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从谂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 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 ”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 赵州禅师说:“吃茶 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 ”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 同时,“茶禅一味”也反映了审美主体在吸收了庄禅的基础上,来达到在审 美境界上的圆通,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和宇宙合为一体的的状态,进入审美体验 的至高境界。禅宗认为佛在天地万物,主张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之中,达到一 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来进行悟道成佛,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陆羽在茶经第一章之源中描述饮茶:“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 支烦、百节不舒。聊四血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当身心不舒服的时候,只 要喝上几口茶水,便可身心舒坦,如醍醐甘露一一样的美妙,在饮茶的过程中, 体味茶的清香所带来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体验,通过这种审美体验,而进 入到一种庄禅的审美的至高境界。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更是退官隐居田园, 沉湎于幽雅的山水景色中,在一瓯茶,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的超儿脱俗的 状态中,来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审美体验,从而进入到超功利的精神自由 的审美境界。 陆剃撰沈冬梅校i :茶绛,北京:中团农业i i j 版朴,2 0 0 6 年,第2 贝。 1 3 创 现的是 修养, 3 1 1 虽 哲学精 美德为追求目标。 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释、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 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 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发扬茶德,妥用茶艺, 为茶人修养之道。”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是自陆羽以来所建立的“精行俭德”的延续,既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1 7 1 标, 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书画艺术也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有关系,儒学之“修齐 治平”观,“修身”是根本,与此观念相一致,事艺应当立品,艺术家应该以立 品为先。可见,从茶文化中所崇尚的“精行俭德”的精神与中国书画艺术中强 调对“人品”的要求,可以看出“人格价值取向”都是衡量茶人和书画家的重 要标准。 陆荆的一生就是实践“精行俭德”的一生。“不羡黄金茔,不羡白玉杯,不 羡慕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这首诗就阐明 了他淡泊名利,注重事业、并终身为茶学奋斗的精神。同时,陆羽也是一位书 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曾著僧怀素传) 。苏轼既是茶人又是文人书画家,两人 都很好的诠释了茶人和书画家的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对人的品质与格调的要求是作为品读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来传 承的。绘画通过其文化样式和经典法式,表面上给予观者视觉上的品味与赏析, 而本质上却是通过经典样式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给予鉴识者心灵上的扰慰与启 1 4 第二章中国辂画创作与茶文化的精神契合 迪,因而对于绘画的格调和对人的品质的要求便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传统美 术批评的标准与西方很不同,是将作品和画家的人品紧密地联系起来。“人品” 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中国画家从来重视品格修养,并把画品和人品联系在一起, 认为“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 唐代诗人自居易写过一篇画记晷,其中赞扬张氏子( 张敦简) 的艺术, 认为他的绘画艺术高超绝伦,主要原因是“得天之和、心之术,积为行,发为 艺。”即是说他的笔下的艺术形象,是由其天赋、道德、品行熔铸而成的。这大 概是最早的认为绘画创作与画家人品有关的见解。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云: “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迹钩深,高雅 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 不至,所谓神之叉神而能精焉。” 郭若虚论述了人品和而品的关系,强调了一个画家必须有高的人品,自此以 后,许多画家都论述了人品和画品的关系。元代杨维祯在图绘宝鉴序勘中说: “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清代王昱在东庄论厕亘中说得更具体:“学 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j 下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 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在中国书坛和画坛中,相似的论述充盈于唐以来千余年史论的典籍当中。 因人品书、品画的风气一直非常盛行。高德之人作品必获好评,而修养极差之 人即使所作全是佳作,也难得好评。蔡京,秦桧,严嵩的二侈法虽好,却遭到后 人的唾弃,就像清人松年在颐年论画懵中说: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唐、宋。元。明以及国朝诸贤,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 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责重,前贤已往,而片纸只字皆以饼金购求。书画以 人重,信不诬也。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就、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 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 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 1 也晓伟i j 格i j 人品,x - 术脱察,2 0 0 7 ( 1 1 ) 。 j 居易f 田f 记0 i ( - 1 俞剑芦:中因古代画论类编( i :) ,北京:人民爻术i i :版十,1 9 9 8 年,第2 5 贞。 3 俞剑# ; 图l j 见闻忠,南京:江苏天术版朴,2 0 0 7 年,第2 3 灭。 杨维桢图绘丘攀序一j i 白崩积贫:中困l 田| 论辑费,南京:江筇奖术版f :,2 0 0 7 年,笫3 8 1 贞。 6 i 昱东序论f 田i 0 f 臼用积贫:中冈l 田i 论辑爱,南京:江苏天术版礼,2 0 0 7 年,第3 8 l 贞。 。松年颐年论i f l j j l 臼蒯积寅:中困i 田j 论辑要,南京:江办天术j i 版礼,2 0 0 7 年,第3 8 2 贝。 1 5 第三章中国j 传画创作与茶文化的精神契合 余技更一钱不值矣。吾辈学书画,第一讲人品,如在仕途当留心吏治,讲 求物理人情,当读有用书,多交有益友。其沉湎于酒,贪恋于色,剥削于 财,任性于气,倚清高之艺为恶赖之行,重财清友,认利不认人,动辄以 画居奇,无厌需索,纵到四王、吴、恽之列,有此劣迹,则品节已伤,其 画未能为世所重。” 所以书画家的“人品”就意味着绘画艺术的品味。回顾中国绘画的源远流 长的历史,凡是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无一不是出自德高望重的大师之手,正 是由于这些大师,才使得中国绘画的魅力永驻,永保隽美。 而纵观茶文化渊源流长的历史,我们同样也会发现,能够为人们所熟知的 茶人,同样也是以茶人的高尚人品被世人所敬仰。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和中国 传统的书画艺术中,做为主体的人,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人品,是衡量“茶 品”和“画品”的及其重要的评判标准。 3 1 2 思想修养境界 茶文化中蕴含着浓郁的道家色彩,陶弘景杂录中说:啦茶苦,轻身换骨, 昔月| 丘子,黄山君服之。”卢仝描述喝完“七碗茶”的感受:“唯觉两腋习习清 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感 觉“清身换骨”,“唯觉得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些描述都是茶人在品茶过程中所 产生的一种逍遥于物外的思想境界,这个过程与创作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进 入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茶人在饮茶的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是一种“轻身换骨”,“清风欲归去”的 心理感受,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境界的过程,直到 对其产生导向、调控、升华的各种神奇的作用。 张躁作画的过程就是这种状态的很好的诠释。张躁( 生卒年代不详) ,是盛 唐至中唐之际的画家。符载对张躁的i 面十分欣赏,在所做的观张员外画树石 序拿中,对张躁的作画过程记载的非常详实: “是时座客声闻士凡二十四人,在其左右,皆岑立注视而观之。员外 ( 张璨) 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 摧挫斡掣,伪霍瞥列。豪飞墨喷,摔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及其 1 陆习习撰沈冬协校汴:茶绛,北京:中国农业;l j 版补,2 0 0 6 年,第1 0 4 贞。 2 俞剑1 # :中困占代l 田j 论类编( i :) ,北京:人民天术j l j 版 t ,1 9 9 8 年,第5 6 贞。 1 6 第三章中国- l s 画创作与茶文化的精神契合 终也,则松鳞皴,石峻岩,水湛湛,云窈渺。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 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 张璨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就像符载说的那样: “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 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 “遗去机巧”、“意冥玄化”是说去除种种投机的心理,去除种种的功利 念头,进入精神的自由的境界。同时,传说他做画时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 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体现了创作时那种进入解衣盘礴的 道家的思想境界。 画家进入到这种“移去机巧”和“意冥玄化”的境界和茶人在品茶的过程 中进入“轻身换骨”的飘飘欲仙的境界都足需要不断加强主体的思想修养境界 y j 能达到的。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修养境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体味到这种 感觉的。这就需要读书,修身。陶弘景是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 炼丹家、文学家;卢仝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不可能体会 到饮茶所带来的疏瀹心灵,陶冶性情的快感和享受的,这个过程对于书画家也 是一样,如果书画家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张 璨的那种创作的绝妙境界的。( 张躁曾绘有绘境的绘画理论著作,并提出“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论述,可见张躁的思想修养是很高的) ,所以无论是茶人 还是书画家郜需要多读书,提高思想修养。清人张式在画谭中谈到的那样: “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平气和,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书i 画者! 读 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见也。”,同理,茶人也需 要先修身,身修则心平气和,心平气和,才能知茶之香,品茶之韵,才能达到 “轻身换骨”,“清风欲归去”的感受。 另外,从绘画的题材看,我们可以感觉到书画创作主体和茶文化在精神上 是相通的,这是因为许多书画家都非常仰慕茶文化,都纷纷以茶事和茶人入画, 来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张i 田j 谭,j i 白刷积寅:中困i i 论辑受,南京:江苏爻术:i ;版 f :,2 0 0 7 年,第3 8 6 灭。 1 7 第三章中国书画创作与茶文化的精神契合 纵观整个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茶事书画艺术中,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许多 画家都对茶人陆羽和诗人卢仝的“七碗茶 的艺术感受有着特殊的感情,纷纷 以陆羽煮茶图和卢仝烹茶的场景入画。 那么就陆羽而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元代倪瓒所作的雨后空林图轴,这 幅画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有关茶的场景,但是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