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3品读文章,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学习重难点】1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2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3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预习】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2了解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曾卓,当代诗人。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鲁蔾,现代作家。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曙光( )乍然()眺望( ) 旷野()弓弦( ) 山峦( )笼罩( )5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也学了不少新诗,冰心的繁星、朱湘的少年歌、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等等。欣赏这类文体,我们可以从语言风格、结构布局、情与景的交融等方面入手,来评价一首诗。去品味诗歌的字词、写景、抒情、状物和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诗人鲁藜的世界,去领会他为我们创造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二、诗歌讲析1教师感情地范读一个深夜的记忆2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3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1)读完这首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2)“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第一节诗写月光引发的错觉,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你的理解。 (3)第三节诗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你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吗?试试看。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4当堂熟读成诵,有感情地背诵一个深夜的记忆。三、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1浏览全文,明确大意。2迅速找出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 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3.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4朗读全文,运用作者的评论,加深自己对诗。四、课后阅读诵读乡愁或雨巷,学写诗歌评论【资料宝藏】1作者简介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出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谋求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徙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关于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