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作为文学家,一生留下了 丰富的著述。就诗歌而言,共创作了 1500 余首。其中,大量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政治、社会状况,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和反思,以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其 主要存在于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中。通过咏史怀古诗来表达王安石对待历史的态 度,对历史兴亡治衰的认识和反思,借古以喻今,咏史以抒怀,从历史的经验教训 中吸取对现实有益的帮助。通过研究王安石的这些作品,折射出王安石对待历史, 对待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蕴涵了王安石极其丰富的思想,包藏了王安石深沉 的历史意识。通过研究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王安石复杂 的一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对其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关键词:关键词:王安石; 诗歌; 历史意识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liticians, writers and thinker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ng anshi left us a large mount of works, especially in field of literature. for instance, he composed totally more than 1,500 poems, which reflected politics and social phenomenon contemporarily. he recollected historical characters and events and gave his unique comments; meanwhile he put all his ideals and dreams in these history poems. through study these history poems, the profound ideas and deep thoughts that wang anshi faced towards the reality and history were figured out. and various thoughts of wang anshi existing in these poems also showed his sensitive sense of history. therefore it would be really easier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icated life of wang anshis after studied the sense of history of wang anshis poems. meanwhile it would be offer us a complete and widely aspects to comment and criticize his literary works. keywords: wang anshi; poems; the sense of history 承 诺 书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术论文,是在导 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 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 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 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 包括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20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200 年 月 日 绪 论 1 绪绪 论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生留下了丰富的著述。在四十 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诗 1500 余首,文 300 余篇,以及大量的学术著作和 内外应制文等。在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中,诗歌的文学艺术成就可谓是最为重要的一 方面,在当时已获盛名。王安石的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长于议论,精于修辞。 就诗歌的题材而言,王安石的诗歌有现实题材,历史题材,以及大量的田园风景诗 和禅言诗。有些论著将其诗分为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几个方面,其中,不仅 包括与现实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而且还包括一些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咏史诗 等。作为政治家的王安诗,其诗多有着明显的政治背景,往往不拘题材,表现自己 的政治主张。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紧扣当时的时政,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把自 己渴望济世匡俗的理想抱负写进了诗中,密切联系现实人生,表现了他主张革除弊 政、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和博大胸怀。正因为王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 的 “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 厚的政治色彩。因此,使其诗歌当中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感悟和对现实的关怀,渗 透着作者深沉的历史意识。从而,使我们能够透过作品的表层意义探求其更深层次 的意韵。同时,对历史意识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剖析诗人的创作个性,有 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解读诗人的创作意图。 其中,与王安石诗歌当中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紧密相关的主要是咏史怀古诗。 以咏史怀古来表现诗人的历史意识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传统。王安石的咏史诗, 往往以政治家的眼光,从新的角度观察问题,从新的高度审视历史,用新的标准评 价历史人物,一反固有的传统看法,令人耳目一新。王安石的咏史诗,大多不是单 纯发思古之幽情,为咏史而咏史,有的是直接阐释他的历史观,有的是表现他在政 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中的认识和感受,有的是借史事来抒写他在不同情况下的复杂心 理和深沉感情,大多立意高远,识见独特。他不是以冷静的旁观的态度来对待历史 事件,而是结合现实,带着自己热烈深沉的历史意识来品评历史,以古论今。以深 邃的历史忧患意识,体现其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观,表现出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59 年版,811 页 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 2 同时,研究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又必须和王安石的各种思想联系起来,以便 更加全面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思想特征。这其中包括王安石的文学思想,学术思 想和史学思想。王安石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为治教政令之书之策,所谓“文”,就 是书之于策的治教政令,就是治教政令的文学表达,他把文学看成是政治的附庸,是 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手段,是向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斗争的工具。他不赞成不 适用的“巧而华”的诗作,更反对有悖于“道”有害于世的文章,他认为作文的目 的就在于明道,在于经世致用。在学术思想方面,王安石坚持以儒学为正统,兼容 百家。天下只有唯一的一个道,即是自三代,文武,周公,孔孟等所延续下来的圣王 之道。王安石服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并终生信守之,但王安石并不是一个狭隘的 儒家本位意识的人,他能够平和的对待儒家之外各种学术流派,吸取各家各派的合 理之处,以充实和完善儒家的思想。王安石的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经世思想,进取 精神和实践精神。王安石对历史的关注并非文人通常的幽古之思,而是有着经世致用 的独特视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第一章 王安石的各种思想 3 第一章第一章 王安石的各种思想王安石的各种思想 1.1 王安石的文学思想王安石的文学思想 王安石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为治教政令之书之策,所谓“文”,就是书之于策 的治教政令,就是治教政令的文学表达,文学被看成是政治的附庸,是为着实现政治 目的的手段,是向着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斗争的工具。他反对不实用的“巧而华” 的诗作,更反对有悖于“道”有害于世的文章,他以为作文的目的在于明道,在于 经世致用。 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后,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着 重了解下层民情,关心人民疾苦,多次给上级官吏上书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 在鄞县他提出了“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的有利于生产发展的 方针,陈述了基于封建国家长远利益的政治远见。嘉佑三年,王安石从常州知州调 任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在负责督察江南东路的司法和行政期间,他到过许多州县, 并根据亲身了解的情况向仁宗皇帝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 中尖锐指出,北宋“顾内则不能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天下之财日以 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他积极主张建立宋王朝的“法度”,即效法“先王之政” 的精神对现实政治有所“改易更革”。改革学校、科举、思荫制度,以及从地方上 选拔一批有实际经验的人才,参与国家治理。同时,提出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 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即通过发展生产的办法来解决国家财政的 困难,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一政见以后成为王安石主持长达十年的熙 宁变法的思想基础。 王安石作为北宋王朝的一名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诗文创 作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如他的政论散文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对新法的 指责。文章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本朝百 年无事札子,则是通过对北宋百年以来政治状况的分析批评,指出“大有为之时, 正在今日” ,期望宋神宗在政治上能够有所建树,表现了他对现实形势的关切和刚 毅果敢的政治家风度。 又如读孟尝君传,根据对历史实际的分析,驳斥了孟尝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59 年版,795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410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410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中华书局,1959 年版,444 页 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 4 君善养士的传统观念。王安石的诗歌也与其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 性十分明显。 如河北民一首,揭露统治者搜刮劳动人民的血汗,以输敌国,以 致地无问南北,年不论歉丰,百姓一样地陷入流离转徙和“无食”的绝境。其他诗 歌如兼并、收盐、发禀、省兵等也都同样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 苦、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思想。在收盐一诗中,王安石揭露和谴责了对盐民的 剥削和压榨,“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穷囚破屋正嗟郗,吏兵操舟去 复出” ,这简直就是用对付寇盗的方法来防范和搜捕盐民。王安石写这首诗的目的 显然在于改革盐的专卖和“购人捕盐”的弊政,揭露宋王朝政治方针的失误和吏治 的腐败,这个特点正是由王安石的写作目的决定的。此外,王安石还创作了大量的 咏史诗,议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杨刘、读秦汉间事、商鞅、范 增、张良、汉文帝、明妃曲二首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王安石文 学与政治密切结合的创作思想。 从王安石的仕途经历和文学创作情况看,王安石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 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始终把文学同政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以 政治家立命,而耻以文士自名。他自小就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并立下了建功立业 的大志。因此,他的文学思想也表现出政治家的色彩,宗旨在于经世致用,重道崇 经。他强调文学的实际功用,要求文学为变法革新服务。在推动新法时,他毅然改 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罢诗赋而改试经义。并且他还反对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的形 式主义作风,曾经对西昆体作出批判说:“杨、刘以其文辞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 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其属情藉事,不可 考据也。方此时,自守不污者少矣。” 但是他也并不像道学家那样,完全否定文学 的抒情价值,也不要求把文学看成宣传道统的工具,而只是强调文学创作应当注意 联系国计民生、安危治乱的实际,“以适用为本” ,以期“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正因为王安石持有“适用”的文学创作观念,他的诗文很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总之,王安石的诗文创作,总是随着他的政治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通过诗文创作寄托他高远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 说,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感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 年版,177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59 年版,884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59 年版,811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59 年版,811 页 第一章 王安石的各种思想 5 1.2 王安石的学术思想王安石的学术思想 北宋学术不再仅仅局限于汉唐撰注之学,学者已开始依己见发挥经文义理。尽 管北宋科举制度沿用了唐代的经书撰注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但疑经的风气业已形成, 并且允许考生自我发挥,于是“经学宜述古而不宜标新,以经学文字取人,人必标新 以别异于古。” 王安石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其学术必然有弃旧说,断以己义之处, 因此王安石的学术呈现出自创新说的特点。 王安石的师承关系不详,他本人对书籍几乎是无所不读,早年求学于江宁时便 广泛涉及儒学,子学乃至佛道诸书,“某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无不知其大体而 无疑。盖厚实学者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彼致其知而后独, 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也。” 王安石坚持以儒学为正统,其他学术宗派只是为了印证儒学的正统地位而存在,佛、 老只能是近于圣人而非真圣人,天下只有唯一的一个道,即是自三代,文武,周公, 孔孟等延续下来的圣王之道,王安石也批评佛老的空无之说,因此王安石的学术总 体上来说是儒家的。但是,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也使王安石的学术被认为是杂家之 学,甚至是与儒家对立的法家之学,从而被认为是“尚法令则称商鞍,言财利则背 孟柯”。 对此王安石的观点是:“夫圣人之术, 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 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己。” 他提出以己意断天下是非的主张,而儒家以外的其他 学说也被王安石所吸收。王安石一方面以儒家经典为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记载和范 式,“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乎成周之时;其法可施于后世,其文有 见于载籍,莫具乎周官之书。” 另一方面认为儒家经典是古代圣王思想的反映, “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 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经虽亡,出于人心者尤在,则安能使人舍己之昭 昭,而从我于聋昏哉?” 由此可见王安石对先王之政术有浓厚的兴趣,却也看重实 践的功用,把先王的内在道德性命之学和政教礼仪结合起来,因此王安石对于德位 清皮锡瑞: 经学历史 ,中华书局,2004 年版,200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 答曾子固书 ,中华书局,1959 年版,778 页 元脱脱等: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范纯仁传 ,中华书局,1977 年版,10293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五 答姚辟书 ,中华书局,1959 年版,797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四 周礼义序 ,中华书局,1959 年版,878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二 虔州学记 ,中华书局,1959 年版,858 页 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 6 一致,知行合一的古代圣王崇拜之至,“王安石创立三经新义,主持熙宁变法,集 道、学、政统于一身,其掩迹孔孟,自我作古,自作圣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根据陆佃记载,王安石收徒讲学是在宋英宗治平三年,讲学的主要内容是体用 兼备。在此期间王安石潜心学术,意识到过去所学并没有真正涉及儒家所谓的“内 圣外王”之学,由于王安石有长期的政治实践活动为其理论的基础,他所提出的体 用更注重实际的制度建设和精神内核之间的联系,以此作为他学术的出发点。与同 时期的其他大儒相比,王安石的“用”是指外在的制度建设和设施, “体”则是指 心、性、情、命等内在的性命之理的概念。虽然王安石并没有像理学家那样纯粹地 把天理、人命等概念系统地作为解释世界构成的范畴系统,而不守先儒撰注而自创 新说的特点在他这里己经很明显了。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最高范畴,但道本体是混沌不分的元气,元气是不可 见却又实存的世界本体,元气冲和为冲气而化生万物的过程是由一到多、普遍实在 到特殊的实在,元气与冲气即为体用、本末的关系,所以人力只能变化用、末却不 能变化体、本,王安石解释为: “无则道之本,而所谓妙者也。有则道之末,所谓 檄者也。故道之本,出于冲虚杳渺之际;而其末也,散于刑名度数之间。是二者其 为道一也。 ” 元气是寂然不动的,本末的区别进一步变成了不假人力和有待于人力 的区别,王安石的这一思想,应用到社会领域,就是“道”之“末” ,即具体行政 设施(包括礼、乐、刑、政)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因此,王安石关于本末的论述, 实际上是为其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情况下实行变法提供理论根据。 与此同时王安石又以混沌不分的元气和阴阳二判的实体之气以及天地五行的 冲和作用化生万物,把天的作用和地位相对降低到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地位,从而突 出人, 特别是圣人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能动作用。 由于王安石以圣人为能体认天道者, 所以在存神求真的哲学认识上,能够有所突破, “圣人能体是以神明其德,故存乎 无则足以见其妙,存乎有则足以知其激,而卒离乎有、无之名也。其上有以知天地 之本,下焉足以应万物之治者,凡以此。 ” 王安石以五行各有特性出发,以其耦对 成万物,于是在纷繁的现象世界中肯定了作为世界运行总规律的天道的存在, “性 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 ” 天道与万物既相分,又相合,所以人事所及的万 物其实并没有完全脱离天道, “盖天之命一,而人之时不能率合焉,故君子修身以 李祥俊: 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210 页 容肇祖辑: 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中华书局,1979 年版,2 页 容肇祖辑: 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中华书局,1979 年版,3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59 年版,685 页 第一章 王安石的各种思想 7 佚命,守道以任时,贵贱祸福之来,不能诅也。 ” 人事、万物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 上表现出独立性,那么人事的活动也就不一定会招致天的惩罚或奖赏,在实际活动 中把人事放到了天命之前。于是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天道观联系起来,情出于性,性 通于命,以人的智力、仁德为性的内容,“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曰性情 一也。 ” 情是感于物的表现,因此他认为性体而情用,根据命的不同际遇而有善恶 的分别,由此他强调后天接物时的主观的“习”的作用, “盖君子养性之善,故情 亦善;小人养性之恶,故情亦恶。 ” 这就是王安石反复强调的“齐风俗、一道德” 在哲学理念上的依据,也是他大力推行三经新义的根本。 1.3 王安石的史学思想王安石的史学思想 1.3.1 古为今用的历史观古为今用的历史观 王安石的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经世精神、进取精神和实践精神。从他流传至今 的作品能看出有许多文章、诗歌以对历史人物、事件、著作的品评为主题,阐发了 他的历史观。但王安石对历史的关注并不是文人通常的幽古之思,而是有着经世致 用的独特视野,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王安石认为历史对于现实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在兴贤中写到:“今犹 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 ,所以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 训,在上时政疏中说:“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 莫急于今日。” 和王安石同时期的司马光同样主张以史为鉴,因为“臣闻史者,今 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主不可以不观史。善者可以为法,不善者可以 为戒。” 王安石通过历史经验和规律的总结, 对当时历史动向的观察, 从而 “疏通知远” 。 嘉佑六年,王安石出任知制诰,在上时政疏中写到“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 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 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59 年版,741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59 年版,715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59 年版,715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735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423 页 宋司马光著,王根林点校: 司马光奏议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397 页 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 8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 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 固已毁辱,而妻子固以困穷,天下之民,固以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 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 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 梁、 唐之三帝, 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 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王安石“当宋仁宗享国日久之年,直举晋、梁、唐三帝为 戒” ,提醒宋仁宗虽然统治相对比较稳固,但仍要以史为鉴,明法度,建贤才,以 免重蹈“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的覆辙。 但是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运用历史规律并不等于机械的照搬历史, 在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认为社会历史的具体实际是一直不断变化的,所以对历 史的借鉴在于效法先王之“意”,“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 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 而其为天 下国家之意, 本来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在拟上殿 札子中进一步写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 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王安石认为圣人治国的礼、法都是圣人根据自己时 代的特点,针对当时社会的具体问题而制定的,因此礼法必须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从而“因世就民”。如果不管时代的变化,照搬历史,这样不仅不能真正遵循先王 之道,反而会贻害天下,所以王安石主张效法先王要“法其意”。 王安石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经常引用历 史上的前言往行来论证自己的主张,以便增加改革措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宋神宗 熙宁五年,王安石出任平章政事,开始推行变法,在上五事札子中写到“盖免 役之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王制所谓庶人在官者也”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 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市易之法, 起于周之司市, 汉之平准。” 在这里, 王安石引用与免役、保甲、市易等各项新法措施相类似的历史事例为变法寻找历史 依据,证明其历史合理性。 王安石不单借助历史阐述其变法主张,而且在变法遇到阻力时借助历史表达自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423 页 清蔡上翔注: 王荆公年谱考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 142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423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410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中华书局,1959 年版,438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中华书局,1959 年版,440 页 第一章 王安石的各种思想 9 己变法的决心。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刚刚开始变法, 就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一 月之内数次写信劝阻,于是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进行了辩驳,并写到“盘 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意在说明尽管在推行变法时天下之人议论汹汹,自己也由于 变法遭到众人的诽谤“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 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但是仍然要“助上大有 为,以膏泽斯民” ,表达了王安石“自任以天下之重”的使命感。 可以看到,王安石对于历史的思考,带着他做为一个政治改革家的现实眼光, 主张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王安石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他也在政 治思考中实践了自己的史学观点,试图通过总结历史规律来解决当时的现实政治问 题,并在围绕变法进行的争论中以历史事实作为自己的依据。 1.3.2 讲求功业的历史人物评价讲求功业的历史人物评价 王安石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少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 以历史人物是否推动了现实社会的发展、是否能够建立治国安民的功业为标准,结 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加以分析,表现出不同于流俗的独特思想。 例如,历来对项羽的评价大多抱有同情的态度,也有许多人认为项羽应该回到 江东然后卷土重来,王安石乌江亭一诗咏项羽,则是着眼于军事力量的对比变 化和人心的向背,客观地讨论项羽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却最终失败的原因,其诗云: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一些 论者对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多表同情,但王安石在范增二首中却认为范增既没有 奇计异谋,比如立楚怀王就不是好的计策,因为“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 儿” ,又不能对项羽及时加以劝谏,可谓“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再如,伯夷历来被认为是不食周粟而饿死,是品行高洁的典范,被孟子称为三圣 人之一。王安石在伯夷一文中却做了这样的评价:“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中华书局,1959 年版,773 页 宋司马光: 司马温公文集卷十 与王介甫书 , 丛书集成初编 ,244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中华书局,1959 年版,773 页 清蔡上翔: 王荆公年谱考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 225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59 年版,363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59 年版,356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59 年版,356 页 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 10 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 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 他认为武王伐纣是有利于天下的伟大功 业,伯夷分明认识到商纣王的“不仁”,却阻止周武王仁义的行为是难以理解的, 对伯夷劝阻周武王伐纣一事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在王安石品评历史人物的著述中,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在宋以前的历史上,有 很多人在动荡、变革的时代或者提出了带有进步色彩的思想,或者有着高尚的品行, 或者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推动作用,建功立业。尽管这些人受到了同时代或者后世 人的很多误解,但王安石都给予了他们肯定的评价。如孟子一诗对孟子被时人 视为迂阔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王安石写到:“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他认为孟子生前、身后的“寂寥”都不能 掩盖其历史“风标”的地位。宋代以前,孟子虽然被韩愈提出为道统的传人,但并 不被人所认可。王安石则对孟子十分推崇,以孟子作为自己的楷模,在其著作中对 孟子多加论述,还积极推动朝廷对孟子的其人其书的认可,使孟子的历史地位有了 很大的提高。 商鞅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人物,不仅生前遭遇车裂的酷刑,而且死后还遭 到非议。司马迁认为商鞅刻薄寡恩,死有余辜,“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 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 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现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与 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 有以也夫!” 而王安石却在商鞅一诗中这样说: “自古趋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从中 可以看到,王安石作为一个有心变法图强,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在现实中实现的政 治家、思想家对商鞅一诺千金、政令必行表现了极大的认同。当时对变法表示异议 的司马光却是这样评价商鞅的诚信的“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 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 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商鞅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商鞅个人 品德的刻薄上,而王安石看重的则是作为政治家的商鞅卓越的政治才干和行政能力。 在秦汉之际建立功业的人物中,王安石对运筹帷幄的张良十分倾慕,在张良 一诗中写到“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三,中华书局,1959 年版,674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59 年版,356 页 汉司马迁: 史记卷六十八 列传八商君鞅 ,中华书局,1982 年版,2237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59 年版,355 页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二,中华书局,2005 年版, 49 页 第一章 王安石的各种思想 11 封。” 司马迁也对张良多有称赞:“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 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千里外, 吾不如子房。” 但是,司马 光同样对张良十分赞赏, 赞赏的则是张良的处世之道使他免遭韩信一样的结局, “夫 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 覆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 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没能像张良一样明哲保身的韩信也被司马迁批评 为挟功自傲,过于骄矜,“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衅 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而王安石看到的更多是韩信的丰功伟业,在韩信 一诗中写到“鸿沟天下已横分,谈笑重来卷楚氛。但以怯名终得羽,谁为张费两将 军?” 但是并非每一个有心建功立业的人都能够有所成就。汉文帝时,天下皆谓治 安,然而贾谊独以抱火措薪为忧,能明辨是非。司马迁对贾谊十分同情,说“读鵩 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王安石对贾谊却怀有更多的认同, 写 有贾生一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 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特别在诗作的结尾提到,相比鲁仲 连义不帝秦而蹈东海,贾谊在遭到他人的陷害被皇帝疏远时, 仍然出仕朝廷挽救时 弊, 更值得称赞和效仿,体现了王安石力图更革时弊而不介意与他人的非议与指责 的精神。 从王安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可以感受其史学思想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他的 许多论断不仅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也超越了同时代的史家。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59 年版,356 页 汉司马迁: 史记卷五十五 世家二十五留侯 ,中华书局,1982 年版,2049 页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十一,中华书局,2005 年版, 351 页 汉司马迁: 史记卷九十二 列传三十二淮阴侯 ,中华书局,1982 年版,2630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59 年版,356 页 汉司马迁: 史记卷八十四 列传二十四贾谊 ,中华书局,1982 年版,2492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十六,中华书局,1959 年版,215 页 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 12 第二章第二章 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分析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分析 综观王安石的全部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研究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其 主要集中在怀古类的咏史诗,咏史怀古以抒发对古今兴亡的感慨。历史意识是一种 对历史的态度和看法,即对历史的认识观和历史观;历史意识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同时,历史意识也是一种情感和价值观。我们研 究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主要就是从上述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述。 王安石文学主张的核心是“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歌就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 践,咏史诗也不例外。他站在时代的前列,纵观国家民族的现状,以政治家改革家 的气概和历史责任感来评说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古喻今,告诫人们。所以他的咏史 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折射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意识。 宋代是个民族矛盾尖锐复杂和积贫积弱的朝代。它虽是个统一的王朝,但不能 恢复汉唐时代的版图,即使在鼎盛时期,国力也远不及汉唐盛世。北方为辽国所据, 西北为西夏所占。辽夏经常寇边,北宋抵御无力,常处于被动挨打地位,靠输银两 绢帛以图苟安。王安石对这种现状极为不满,引以为耻。因此他对历史上那些勇于 抗敌御侮、致力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英杰给予热烈的赞颂。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 他更是衷心向往。他在诸葛武侯中写道: 崎岖巴汉间, 屡以弱攻强。 晖晖若长庚, 孤出照一方。 势欲起六龙, 车回出扶桑。 惜哉沦中路, 怨者为悲伤。 竖子祖余策, 狄能走强梁。 宋真宗景德元年, 辽兵南侵,真宗惊惶失措, 欲从王钦若、陈尧史迁都南逃之 计。唯宰相寇准力主真宗大驾亲征。真宗抵达漕州, 宋军民士气大振, 结果打了胜 仗, 订立“澶渊之盟” 。这虽是一次屈辱的和议, 但若非寇准坚持抵抗, 那后果还 将严重得多。所以王安石在澶州一诗中称赞他“ 欢盟从此至今日, 丞相莱公功 第一。” 唐代安史之乱中, 张巡、许远坚决抗击叛军, 维护统一, 以身殉国。王安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59 年版,811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四,中华书局,1959 年版,111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五,中华书局,1959 年版,120 页 第二章 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分析 13 石赞为天下俊杰, 虽死犹生。张良、韩信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击败项羽, 建立和巩 固汉王朝立下了功劳, 王安石都给予他们适当的评价和颂扬。他多么希望再出现诸 葛亮这样的伟人来支撑朝政,抗敌安边, 以改变宋王朝现实的处境。我们不难体会 出, 王安石是以诸葛亮式的英豪自期的, 这正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 已经成为过去,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对历史,国家的贡献是后人追慕的,诗人借题 咏诸葛武侯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使国家富强的愿望。 从经济总体上说, 北宋不及汉唐富庶。而官吏却五倍于前朝, 军队也空前庞大, 文臣武将俸禄优厚, 一般大官家中都有私伎舞女, 声色犬马之乐也是前所未有的, 每年还要奉送给辽夏大量的银绢。这沉重的经济负担通通压在农民头上, 再加上兵 役、徭役, 农民走投无路,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在欧阳修、梅尧臣和王安石本人 的诗中都有反映。虽还未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小型的反抗斗争是连绵不断的。内 忧外患和贫弱的现状严重威胁着北宋政权。作为一个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的王安石, 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社会危机的严重性, 时刻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在他的许多诗文 中都有明确的表达, 也常借咏史的形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先看他的贾生一诗: 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 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 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 不若涕沾衣。 贾谊青年时就非常关心时政和国家命运, 早就看到了文帝在位时的太平盛世所 隐藏的社会危机, 慷慨陈辞, 无所顾忌, 精神可嘉。王安石对他十分景仰。王安石 认为宋代的社会危机要比汉文帝时严重不知多少倍, 徜使贾谊生在今日, 何只“ 涕 沾衣” , 简直要“ 蹈东海”了。这里诗人借咏贾生来表达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 力图救世的政治理想。他的金陵怀古四首之一则着重总结历史教训, 以告诫当 时的统治阶级: 霸主孤身取二江, 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 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 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 且置兴亡近酒缸。 金陵曾是南朝和南唐的国都。这些朝代都是短命王朝。它们覆亡的原因尽管不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十六,中华书局,1959 年版,215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59 年版,277 页 论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 14 全相同,却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统治集团的奢侈淫逸。“豪华尽出成功后, 逸 乐安知与祸双” 这千古名言概括了一条历史规律,这是用诗做的“史论”。其中最 后两句既是王安石的牢骚反语, 又是对当时官僚集团的讥讽。完全是针对现实而发 的。正如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北宋统治集团内部“人习于苟且 非一百,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王安石所以要实行变法, 正 是力图改变这种状况, 挽国家政权于将倒之际。最后由于失去皇权的支持,新法最 终被废止。北宋王朝终于在王安石谢世后四十年灭亡了。历史无情,历代王朝的兴 衰令人感慨万千,其中的苍凉,其中的规律令人思量。 金陵怀古四首是王安石晚年之作。其实, 王安石一生始终怀抱着改革政治、 济世救民的远大理想, 有他自己大量的诗文为证。咏史诗中亦可见一斑。他咏叹历 史, 大都能从国家民族和民众利益出发, 置以褒贬, 爱憎分明。杜甫画像是一 首题画兼咏史的诗, 其中赞扬了杜甫创作的巨大成就,刻画了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 和人道主义者的高大形象:“吟哦当此时, 不废朝下忧。常愿天子圣, 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冷飕飕。” 最后表示对这位先辈的祟敬, 要继 承他忠君爱国、与黎民同忧乐的高尚精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 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在王章绝句中也表达得非 常明白: 志士轩昂非自谋, 近臣当为国深忧。 区区女子无高意, 追念牛衣暖即休。 王章为汉成帝时的京兆尹,贫贱时披牛衣而泣、其妻责之无志气。后王章做了 高官, 欲上书言事, 其妻劝他满足于温饱,不要去冒风险。他不听,终因上书触怒 最高统治者被腰斩于市。王安石将王章与其妻对比, 称许“王章不为自谋, 而“为 国深忧”的精神,否定其妻只顾个人安危的人生态度。我们从中看到了诗人自己的 精神情操。历史不再是一段往事,而成为令人深思的超越时空的具体素材,是诗人 将自己置于历史中,对自我的一种认识,折射着独特的思辨色彩。 王安石常在诗中批判历史, 目的却着眼于现实。桃源行一诗是根据陶渊明 的桃花源诗并记概括而成的。但他不停留在原诗的基础上, 而进一步加以扩展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59 年版,277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中华书局,1959 年版,773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150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59 年版,150 页 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中华书局,1959 年版,337 页 第二章 王安石诗歌的历史意识分析 15 深化。在控诉了秦朝残暴的统治和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罪行后指出“闻道 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 天下纷纷经几秦。” 秦朝作为 一个历史朝代虽然过去了,但后来出现的一个个王朝与秦朝并没有两样, 老百姓在 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剥削下, 灾难深重, 永无休止, 诗人对此痛心疾首。他和陶渊 明一样, 都是借桃源这一虚构的理想社会来传达自己的社会理想, 向往“虽有父子 无君臣”的世外幽境。他虽不可能否定封建制度, 但对过分的剥削压迫表示了批判 态度。他希望能减轻人民负担, 缓和阶级矛盾, 建立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国 家, 不再出现秦朝那样的乱世。这种政治理想, 正是他变法革新的思想基础。王安 石的咏史只是手段, 为现实才是目的。因此他的咏史诗充满了政治色彩和强烈的现 实主义精神,是诗人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的一种途径,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历 史意识,反映了诗人沉重的历史忧思。 宋代依然是个佛学盛行的时代。禅宗普及, 出现了僧侣世俗化, 文人僧侣化的 特殊现象, 僧侣和文人没有截然的鸿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与高僧 有密切的交往。他们常常观佛书, 写偈参禅, 相互交谈也经常涉及这类话头。炽烈 的禅风不但广泛地影响着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 也波及宋代文风, 宋诗受到的影响 尤为显著, 使部分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现出特别的风貌。使他们的诗 作在传统题材和历史故事中翻出新意,诗中具有一种思辨力量, 启迪人们进行新的 思考。除了以情动人之外,还能使人领悟到某种道理。王安石运用这种方法来写咏史 诗, 得心应手, 从新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事件, 表达了鲜明的态度和爱憎感, 体 现了诗人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先看他的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