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阻碍留守儿童文化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阻碍留守儿童文化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阻碍留守儿童文化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阻碍留守儿童文化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阻碍留守儿童文化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不同的 家庭由于各自拥有的文化资本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化也就相 应的不同,从而导致学生成长结果出现差异,学校教育强化社会不平 等现实,它通过文化资本的运作来复制特定人群的文化,使来自底层 社会的儿童积累文化资本与提升文化能力出现某种阻隔。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实地考察,采用定量 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分别就 家庭与学校教育对培养留守儿童文化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结论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能力普遍较低,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 要原因是:家庭文化资本的严重匮乏影响了留守儿童文化资本的积累 与文化能力的提升;父母缺位使得文化资本传承中断,留守儿童文化 能力下降;因为父母外出,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承担起培养职责,而 影响了留守儿童文化能力的发展。然后,论文对阻碍留守儿童文化能 力发展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教育公平的缺失才是造成留守 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化资本,符号暴力,文化能力 a bs t r a c t b o u r d i e uc o n s i d e r st h a tt h ea s s i g n m e n to ft h e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i sn o t e q u a li nv a r i o u ss o c i a lc l a s s i tg i v e sr i s et ot h ed i v e r s i t yo fs t u d e n t s g r o w i n gi n t h a ts t u d e n t sh a v ed if f e r e n t g r o w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sa n d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b e c a u s ed i f f e r e n tf a m i l yh a s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h a sf e a t st r a n s m i t t i n gg e n e r a t i o nb yg e n e r a t i o n b o u r d i e u c o n s i d e r st h a t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i sas y m b o l i c a lv i o l e n c e ,w h i c hc o n c e a l s t h et r u t ho ft h er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t h a ts e e m se q u a lb u ti n d e e d u n e q u a li n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 a n di tr e p r o d u c e st h ec u l t u r eo fs p e c i a l p u b l i cb yo p e r a t i o no ft h es y m b o ls y s t e m so f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t om a k ei t d i 衢c u l tf o rt h ec h i l d r e nf r o mt h eu n p r i v i l e g e ds t r a t u mt oa c c u m u l a t e c u l t u r ec a p i t a la n dp r o m o t ec u l t u r ec o m p e t e n c e s o ,f i r s t l yb y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a n d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o f r u r a ll e r - b e h i n dc h i l d r e no nt h es p o t ,t h et h e s i sa d o p t st h es t u d ym e t h o d o f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a p p l i e s b o u r d i e u s t h e o r yo f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 ,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f a c t o r sb yw h i c hf a m i l ya n d s c h o o li n f l u e n c eo nc u l t i v a t i n gt h ec u l t u r a lc o m p e t e n c eo ft h el e f t b e h i n d c h il d r e n t h er e s u l t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c u l t u r a l c o m p e t e n c eo ft h er u r a ll e f t b e h i n dc h i l d r e ni sl o wa tl a r g e i nf a c t ,t h e r e a r em a i nr e a s o n sb r i n g i n ga b o u tt h er e s u l t :i ti ss e v e r es c a r c eo fc u l t u r e c a p i t a lt h a ti n f l u e n c e so nt h el e f t - b e h i n dc h i l d r e n sa c c u m u l a t i n gc u l t u r a l c a p i t a la n de n h a n c i n gc u l t u r a lc o m p e t e n c e ;i ti sa b s e n c eo fp a r e n t st h a t s t o p sc u l t u r ec a p i t a lb e i n gs u c c e e d e dt ol o w e rt h ec u l t u r a lc o m p e t e n c eo f l e f t b e h i n dc h i l d r e n ;a n di ti st h es y m b o l i c a lv i o l e n c ee x i s t i n gi n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f i e l do ft h es c h o o lt h a th a sa ne f f e c to nt h ec h i l d r e n s c u l t u r i n gc o m p e t e n c et os o m ee x t e n d w i t ht h a t ,t h et h e s i s f u r t h e r a n a l y z e ss o m ed e e p s e a t e dc a u s e s ,t h i n k st h a ta b s e n c e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e q u a l i t yr e s u l t si n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l e f t - b e h i n dc h i l d r e n a tl a s t ,s o m e i d e a so nh o wt os o l v et h e s ep r o b l e m sf r o mt h e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a r ep u t f o r w a r d k e yw o r d sl e f t - b e h i n d c h i l d r e n ,c u l t u r ec a p i t a l ,s y m b o l i c a l v i o l e n c e ,c u l t u r a lc o m p e t e n c e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 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 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根 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趁喹师盘名墨些,日期:互_ 姐出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 在今年的两会中,这个问题被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作为议案提交后,更 是成为许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高度重视的热点话题。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我 国目前大约有2 3 0 0 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 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 长期存在。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留守群体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很 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行为失范( 陆士祯2 0 0 4 ;迟希新2 0 0 5 ; 许立华2 0 0 5 ) 、学习成绩下降( 朱蕴丽,潘克栋2 0 0 5 :沈辉香,戚务念2 0 0 5 ; 叶敬忠2 0 0 6 ) 、心理健康失常( 张鹤龙2 0 0 4 ;周宗奎2 0 0 5 )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 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如 果两千多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不好,让他们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甚至 问题公民,那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章教育问题无疑具有 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 1 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近现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工业化和由工业化引发的 城市化过程,使得这种人口流动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由农村到城镇迁移的定向运 动,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留守儿童产生了( 杜越等2 0 0 4 ) 。近年来,我国流动 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 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 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 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 吴霓2 0 0 4 ) 。“留守儿童”是个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 一个特殊群体,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做如下粗略的分析: 1 、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入口流动留守儿童产生的逻辑起点。 近现代人口流动是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轨迹交织在一起的,现代人 口流动引起的人口分布变化,实则为工业化、城市化导向下的社会变迁;由此出 现的诸多问题,实则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问题【。因此,考察作为流动人口子 女教育问题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便 作为一个必然的逻辑起点而进入我们的视野。 【l 】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4 3 1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人口迁移流动古而有之,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以 及在不同的国家,人口流动有其不同特点和规律。自1 9 世纪6 0 年代英国产业革 命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先后迈入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即由农业为主 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社会转变,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 乡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人口转化,这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导致了各种社会冲突 相继发生。“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 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 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川。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 程中的“推拉效应,近现代人口流动从一开始起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即由农 村向城市、由边缘向中心的规模化和中心化的运动趋势。 我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十分艰巨而 曲折的道路。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 化发展长期不同步,从而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具有突然爆发的特点。2 0 世纪8 0 年代改革开放伊始的“民工潮”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事件,并呈 愈演愈烈之势。据统计,我国现在将近1 5 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 以每年5 0 0 万人的速度递增,其中以青壮年为主,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 0 以上【2 1 。 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无疑加大了城市对就业、住房、医疗、 交通等许多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至今悬而未决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农民工 子女伴随着农民工一起进城,在农民工务工、经商所在地接受教育,这部分儿童 被称为流动儿童;另一种情况是: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 随农民工进城,而只能留在原籍接受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 2 、农村“隐性失业厅与经济发展失衡留守儿童产生的经济因素。 2 0 世纪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首先发生在农村的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 内容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再加上我国本身就人多地少,一下子使得农 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广大农村出现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的情况,就是农民一方 面无所事事,一方面又不得不面临低收入的状况,生活水平无法提高。不解决农 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不把这些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广大农民将永 远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面对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实问题,全国第八届第 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 地区间的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并将城市化列入“十五蚪 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更进一步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 【1 1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学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2 0 8 【2 】段成荣等人【| 研究【_ i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 0 0 4 【1 ) 2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一 系列的政策推动下,农民或有组织、或自发地抛家别子,进入城市寻找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呈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房地产 等产业的膨胀式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客观上助长了农民离开家乡,进入 城市的热情。进城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有数据显示,1 5 - 3 5 岁人e l 占全部 流动人口的7 0 以上,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1 9 9 2 年的一项调查也证明该省外出 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 1 6 岁【l 】。他们中大部分已结婚生子,因而如何处理好子女 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批农民离开家乡,外出淘金。我们国家 幅员广大,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严重失调。从目前 来看,可以分成三个经济带,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客观地讲,东部和广大的西 部地区相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至少要先进三十年。俗话说:“水往低 处流,人往高处走”,西部地区的农民就会不顾一切地奔赴发达地区淘金。 正是在城市的拉力与农村的推力作用下,农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主动离开 家乡,抛下孩子,而去陌生的异地寻求发展,这样留守儿童便产生了。 3 、“二元结构 政策与城乡壁垒的存在留守儿章产生的制度因素。 二元结构的社会现实,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产生。在我国,到目前为止,依然 存在着户籍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具体表现为,农村户口的人,不能随便落户 城市,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不能随便落户经济发达地区;只有在原籍所在地上学, 才能享受子女免费或低收费权利,也只有在原籍所在地才能参加中考或高考。其 次,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 ,也是限制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 一个原因。因此,这些制度方面的缺陷导致了农村孩子的留守,势必对留守儿童 的教育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某种“不幸的人不仅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排斥,而且 在社会保障领域里也受到排斥【2 1 。中国农民正是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与户籍 制度制造的社会排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 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也不能享有国家提 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因此,对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户籍问题及异地 求学高昂的“择校费 等构成的入学门槛,使他们被无情地摒弃在国家义务教育 体系之外。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子女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 诸多现实问题,于是,迫不得已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学校就读,最终形成了 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 【l 】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 现代卷)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1 ,1 6 7 f 2 】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j 】2 0 0 2 年第3 期 3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2 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留守儿童教育 l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缘起 自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 了。由于教育问题总是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而来,同时最初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 往往是单身独闯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通常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之后十余年才 出现的,因此,它具有某种延时和隐蔽的特点,一开始往往也得不到社会应有的 重视。 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 0 年代初期。1 9 9 4 年上官 子木“留守儿童 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 农村“留守儿童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之后,虽有相关 的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但一直都未能引起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的重视。直 到最近几年,一些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广 泛关注。 2 有关留守儿章教育问题的探讨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 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章”的教育问题,己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 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着严重的 发展问题。下面从家庭与学校两个层面对已有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研究做一探 讨。 ( 1 )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家庭组织是异常敏感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 不断演进。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家庭的结构模式、功能、文化等都会发生变迁。农 民工的出现使得处在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农村家庭组织也发生了变 化,与此同时,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也发生了巨变,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并 呈现出新的特点。 ,家庭结构变迁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传统农村家庭由于其一直以来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当中,因而其 家庭的教育表现为一种双系结构的形态,即家庭的教育社会化是以父母协作的双 系抚育为主导,在费孝通所称谓的家庭双系抚育中,认为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必 须包括夫妻两性的合作【2 1 。随着留守儿童的出现,使得传统家庭教育的双系结构 发生变化,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抚育便落在父母其中一方或 亲属身上,传统农村家庭教育的双系结构、双系抚育主导性便由于双系结构的分 【l 】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蕈视神州学人们,1 9 9 4 ( 6 ) 【2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4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裂、瓦解而受到冲击,呈现出单系结构或者执行主体变迁甚至缺失【1 1 。 目前,研究者大致把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 儿童单独留守;第二种类型是父亲外出,儿童与母亲留守在家;第三种类型是母 亲外出,儿童与父亲留守在家;第四种类型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儿童与亲属共同 生活。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 的不完整,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 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 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 许立华,2 0 0 5 ) 。 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以及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的丧失,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全的道德人 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 迟希新,2 0 0 5 ) 。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主 要表现为: 一是家庭互动的缺失。有关调查表明( 见表3 3 ) ,相当部分( 4 6 8 ) 的父 母外出仅一年回家一次,有的( 1 0 3 ) 甚至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 时间很少,亲子之问缺乏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我们知道,家庭是其成员思想感情 交流最充分的场所,由于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留守儿童没有 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或找不到适当的方式传达自己对子 女的爱,这种家庭互动缺失的背后,潜藏着亲子关系的危机和亲子感情的越来越 谈薄。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 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普遍存在“感情饥渴( 刘继强,杜学元,2 0 0 6 ) 。此外, 农村家庭父母间歇性地离开家庭,不仅导致亲子关系失谐,还表明给予其子女家 庭温暖、施授家庭教育的主体已缺失,留守儿童最基本的受教育权( 家庭教育) 被剥夺。 二是抚养方式的异化。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父母承担着抚养、 监护、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而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抚养方式主要是单亲与隔代 抚养。在单亲家庭中,留守父亲或母亲往往被繁重的农活和家庭事务压得喘不过 气来,整日身心疲惫,对孩子的照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隔代抚养则存在着更多 的弊端,首先,隔代抚养者年龄大,精力有限,而且大多受教育程度低,因而缺 乏有意识的家庭教育。其次,传统的认知结构、思想、生活习惯和现实有一定差 距,儿童从祖辈获得的“模式”很多是和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容易 造成儿童适应不良。再次,由于隔代亲情,抚养者大多数对孩子溺爱,溺爱导致 【l 】严由健,吴信学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湖北教育学院学报【j 】,2 0 0 6 年9 月 5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要求的放松和原则的失效,常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李全棉, 2 0 0 4 ) 。最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年纪已大或力不从心,或忙于自己的事而无 暇顾及孩子,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至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概不过问,即 使老师进行家访,他们也只是表面应付,根本不主动与学校配合( 姚丽娟,2 0 0 5 ) 。 总之,抚养方式的异化导致了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 极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 三是安全保障的丧失。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表现在受到他人 的非法侵害与自己行为失控两个方面( 周宗奎等,2 0 0 5 )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 在身边,家长有效的保护和监护缺失,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匮乏,且长期生 活在“弱势群体”中间,这就容易发生各种安全问题( 朱蕴丽,潘克栋,2 0 0 5 ) 。 农村留守儿章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就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吸烟喝酒、沉迷网吧等不良习气严重。近年来,留守儿童的身体、精神受到伤害 的案件屡屡发生( 付玉萍,2 0 0 5 ) 。 ( 2 )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与学校有关的研究大多是对留守儿童学习成 绩的关注。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章之所以成绩平平,学习自觉性较差,自律 意识不强,不仅与家庭教育的缺失紧密相关,而且与农村学校教育的影响不无关 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 儿章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 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有班主任老师负 责,班主任老师负担过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 校老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 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 教育和管理。第二、农村学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机制失当,影响了对农村儿童的教 育。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普遍出现“教好几个差生, 不如带好一个优生 的现象。无论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 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困难”学生的管理, 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第三、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 宿,管护形成“空挡”。农村学校经费捉襟见肘,没有办法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投 入更多;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 校的寄宿条件太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 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寄住家的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 样管束、教导留守儿童。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而这些孩子自己也 6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 在学校和监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他们很容易沾染社 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等(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 明,2 0 0 5 ) 。 应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应转变与扩张教育职能, 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 张春玲,2 0 0 5 ;蔡澄,2 0 0 6 ) 。研究分析认为, 由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家庭生存的需要,设法保证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能留在 父母身边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留守儿章很难得到父母的关怀,而关怀和被关怀 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如果家庭不能满足孩子对关怀的需要,那么其它机构必须满 足这一需要,这就需要从其它途径寻求有力的责任者。农村留守儿童在性别、年 龄、地区分布、生活状况、教育状况、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存在不同 程度的问题。因而,学校必须以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来关怀他们,既要考虑到他们 的需要和要求,又要面对现实。学校的关怀措施应该与留守儿童的需要、愿望及 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的客观因素相关联。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关怀策略,如开 展家庭教育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寄宿制学校、建立 教师“代管家长制”、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等。 1 3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儿童学业成绩差并不能只从儿童本身找原因,不 能归因于天赋,应从更大的社会方面来考虑不同阶级、不同家庭、不同种族的儿 童所接受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资本、家庭文化资本等【l 】。他认为,学生的学业起点 并非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使他们在进入学校教育系统 之前就已经从家庭中获得了不同数量与类型的文化资本,不同的文化资本通过学 校教育的作用转化为学生文化能力上的优势和劣势。在某种意义上,留守儿童接 受教育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文化能力的培养过程。在儿童文化能力的培养过程 中,家庭与学校教育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研究来看,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在家庭层面,研究者们大 多从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监护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育结构以及 家庭教育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在学校层面,研究者们大多从教育经费,师资力 量,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家庭文化资本以及学校文化资本对 留守儿童文化能力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因此,本文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分析相 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分别从家庭与学校两个层面对阻 碍留守儿童文化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l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4 ( 1 3 5 ) 7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首先,家庭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客观上成为人生受教育的首要场所。不 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文化,并且具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的家长对其子女采取 的教育方式也不同,由此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布迪厄认为,家庭已经具有的文化 资本对于后代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父母的知识、学历等作为文化资本在家庭中 积蓄起来,父母可以通过文化资本在家庭内的传承来帮助子女获得相应的文化资 本,提高相应的文化能力。在态度上,文化资本丰富的家庭往往更能认识到文化 资本的重要性,因而比较重视文化资本的获取,从小就为子女打好基础。在儿童 早期教育阶段,家庭的文化资本可以对后代产生潜在的影响,拥有一定文化资本 的家长在子女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提前教给孩子知识、技 能等,使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上处于有利地位。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 也可以凭借文化资本的优势给予子女在学习等方面的辅导,从而使得子女有更加 好的条件获得文化资本提升文化能力。 其次,学校教育是培养儿童文化能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渠道。在学校教育中, 由于各个孩子从家庭传承的文化资本不同,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他们的心灵体 验是不同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由于学校所传授文化的陌生,由于原有的文化资 本与学校所传授文化的区别较大,且作为同伴的上层阶级的孩子又能很容易地接 受教育行动所传授的内容,这就很容易使得下层阶级的孩子成为学习困难者。此 外,学校教育在其运行过程中崇尚精英文化,并以这种文化来对每个孩子加以评 价,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儿章在步入学校时,文化资本的差异将 下层儿童推向了劣势,再加上接受教育过程中学校对上层文化的不断强化,势必 将后者置于竞争的下风。这样原本在社会场域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下层阶级的孩子 就继续了自己原有的社会阶层地位。表面上看来平等客观的教育行动,实际上在 无形中将学生进行了分类,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维持现有的社会结构。针对学校 教育的本质功能,布迪厄把学校教育看成是一种典型的符号暴力的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拥有文化资本情况 如何? 其对留守儿童文化能力的发展有何影响? 父母的缺位对家庭文化资本的 传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为一种符号暴力的学校文化资本对留守儿童文化能 力的培养有何影响? 1 4 本文相关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 p i e r r eb o u r d i e u ) 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社会学家,他的 学术思想极其复杂,而文化资本理论是其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要解读布迪厄 的社会学理论及深刻理解文化资本理论,有必要提及他的两个基本概念:“场域 ( f i e l d ) 与“资本”( c a p i t a l ) 。 硕士学位论文第章绪论 一、“场域 、“资本 概念分析 布迪厄认为,“社会 是个空泛的概念,一个分化的社会并非一个由各种系 统功能、一套共享的文化、纵横交错的冲突或者一个君临四方的权威整合在一起 的浑然一体的总和,而是各个相对独立的“游戏 领域。因而他将社会化约为 个个场域【l 】。布迪厄的“场域”概念是在关系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提出的,所谓场 域,是指“一些关系集合,一个场域由依附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 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2 1 。 把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就表现为形式 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用布迪厄的话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 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n e t w o r k ) ,或一个构型(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 3 1 。 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不同的社会要素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都占 有特定的位置,或者说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 用。“如果场域是一张社会之网,那么位置可以看成是这张网上的纽结。位置是 客观的,它是人们形成定社会关系的客观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 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由于位置中含有资源和权利,因此,它 成为场域内矛盾斗争的焦点,并在复杂的斗争中处于持续的变易之中【4 1 。一布迪 厄认为,场域是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结成的关系网络,不能离开人的活动而存在。 场域有不同的类别和形式,如哲学场域、政治场域、教育场域等,各种场域都是 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和作用。但是一定的场域一 经形成就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甚至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及地位等。场域对社 会行动者的行动有形塑作用,j f 如布迪厄所说:“场域都是关系系统,而这些关 系系统又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5 l 。”场域作为各种因素而形成的关系网, 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动力就是其各种构成要素,自然也离不开文化 资本的分布,文化资本不仅是资源,更重要的是权利,行动者凭借这种权利占据 场域中的某种位置,进而可以支配场域中的资源。 布迪厄剖析的资本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延伸。布迪厄社会学理论 中的“资本并非马克思式的或正统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当布迪厄把资本 的理论从经济领域或物质领域引入到文化领域时,资本己经不具备马克思理论中 榨取剩余价值或驱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剥削的含义。资本变成了一种超历史 的、能够产生权力的资源,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必然关 联【6 l 。 他在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一文中给“资本 下的定义是:“资本是积 【l 】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 1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9 9 【2 】洪进论布迪厄社会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j 】安徽广播 乜视大学学报,2 0 0 0 ( 4 ) 【3 】布迪厄,皮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怂社会学导论【m 】李猛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8 ( 1 3 4 ) 【4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t i l 版社,2 0 0 2 ( 2 0 0 ) 【5 】布迪厄,皮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礼会学导论【m 】李猛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 9 8 ( 1 3 5 ) 【6 】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论布迪的主要概念工具( 上) 【j 】东南大学学撤,2 0 0 4 ,“1 ) 9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累的劳动( 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 ,当这种劳动在私 人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 够以具体化的或活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l 】。”他认为,资本与权力之间,资 本实质上是权力的一种形式。因为:“资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扩大的形式去获取 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在特定的时刻,资本的不同类型和亚型的分布结构,在 时间上体现了社会世界的内在结构,即铭写在这个世界的现实中的一整套强制性 因素,这些强制性因素以一种持久的方式控制了它所产生的作用,并决定了实践 成功的可能性。 【2 】 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四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性 资本,并集中研究了各种资本之间的区分和相互作用。他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 转换,经济资本是资本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其他各类资本的根源。这种资本可以 转换成金钱的形式,从上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经济资本可以被转换为象征性 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但这种转换较为复杂,不是即时性的,且带有一定 的风险性。 二、文化资本理论 ( 1 ) 文化资本的内涵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通过对资本范畴的进一步研究,第一次完 整地阐述了文化资本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在形式 上表现为一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源,本质则是人类劳动成果的一种积累。现实社会 布满着人类活动的踪迹,整个世界自然也就是人类劳动累积成的人化世界。 所谓文化资本,是指在社会上被认为值得追求和值得拥有的文化商品储备, 是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是同经济资本一起,构成一切社会区分 化的两大基本区分原则【3 】。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文化资本同经济资本一样,在 进行社会区分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其 社会地位和势力不能单靠其手中握有的经济资本,而是必须同时掌握大量的文化 资本。只有将经济资本同文化资本结合起来,并使两者的质量和数量达到显著的 程度,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并获得相当高的社会声誉【4 】。在 高度分化的社会中,文化资本是某种形式的权力资本,布迪厄通过把经济分析的 逻辑扩展到表面上非经济的商品与服务而把它理论化了。他的文化资本概念包括 了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语词能力、一般的文化意识、审美偏好、关于教学体系 【l 】张怡文化资本【j 】外围文学,2 0 0 4 ( 4 ) 【2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z 】一卜海人民 f 版社,1 9 9 7 ,( 1 8 9 ) 【3 】p i e r r eb o u r d i e u ,c u l t u r a lr e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s o c i a lr e - p r o d u c t i o n , i nr i c h a r db r o w n ,k n o w l e d g e ,e d u c a t i o na n d c u l t u r a lc h a n g e ,l o n d o n ,t a v i s t o c k 。1 9 7 3 ( 7 7 ) 【4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4 ( 1 4 9 ) l o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l 】。 文化之所以能被称为资本,是因为在文化与资本之间有着某些共有的属性和 特征。“从资本是积累的劳动角度上看,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是人类智慧和 劳动积累的结晶,它的传承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把知识固化于头脑中的劳动,是一 种积累或未被消费掉的劳动。从资本能够自身增值的角度看,文化的运用过程就 是精神生产过程,通过这种抽象劳动能实现价值转移,创造出新的价值,使自身 增值。从个人的角度看,个体文化资本的占有离不开投资,正如资本的形成离不 开投资一样,在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要消耗掉人的精力:要消耗掉物质财富 如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教学设施、教师等;还要消耗掉大量的时间。尽管文化 投资需要付出很多,但它是具有较高回报的投资,是能够增值的,是值得的。 2 1 - 正因为文化具有上述资本的特征,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资本。布迪厄的文化资 本观恰好实现了文化与资本的完美契合,它不光开拓了资本的形式,同时为我们 从资本的角度探讨文化提供了理论资源。 虽然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被称为了资本,但布迪厄笔下的资本具有明显的隐 喻意义,他认为,文化资本并不完全具有经济资本那样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资本,而只是体现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例如,对于文化资本这一概 念,我们不能因此将之作为一个经济增值的源泉,并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一 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布迪厄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资本概念,一方面承 认社会空间中不同场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指出经济与非经济空间的简单划分是 不准确的。人们倾向于认为在经济场域中,个人追求金钱物质利益,而在非经济 场域中,每个人的行为是非功利性的,与经济行为大相径庭。布迪厄认为这是一 种虚构的神话,实际的情形是,行为者在不同的场域追逐着不同的符号资本,在 这一方面,所谓非利益的或者超功利的公正是不存在的。所以,只有引进资本的 所有形式,而不只是被经济理论所承认的那一种形式,才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 和作用 。【3 1 ( 2 ) 文化资本的形式 在布迪厄的眼中,文化资本存在着三种基本形式:“具体的状态,以精神 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诸如个体的语言风格、行为习惯、人格类型等,是属 于外在文化资本的内化效果;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 图片、书籍、词典、 工具等等) 的形式,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 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 如学术资格、文 凭等) ,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 【l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 】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h 版社2 0 0 6 5 ( 8 8 ) 【2 】卜长莉文化资本多寡决定财富分配高低布迪厄文化资本投资的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2 0 0 3 ( 2 ) :5 6 - 5 8 【3 】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东方论坛【j 】2 0 0 3 年第l 期( 8 - 1 2 ) 1 1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性的资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1 1 。 文化资本相应的也就分 为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 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体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 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一般说来, 人们论及文化资本时,多强调它的精神因素,把它看作是人在思想意识中的知识 储备和能力储备。而布迪厄强调的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本与身体的关系,也就是强 调文化资本的实存性和经验性,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包括体态、姿态、举止仪 表、交往行为、操作技能等形式的表现。 客观化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