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损害赔偿研究——以公共环境利益的损害为视角.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损害赔偿研究——以公共环境利益的损害为视角.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损害赔偿研究——以公共环境利益的损害为视角.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损害赔偿研究——以公共环境利益的损害为视角.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环境损害赔偿研究——以公共环境利益的损害为视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 二:ji jsf ) 0 i 一 一 l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凼蓥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塑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兰生璺:! 旦:至里日期:攫:芝? ? 口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 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 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 , , r 环境损害赔偿研究 一以公共环境利益的损害为视角 摘要 人类对环境的损害造成愈来愈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现实中的环境 损害所展示出来的危害性、复杂性和难以恢复性远远比文字表达要残酷得 多,环境损害无疑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加剧风险程度的不利因素。我国传 统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法主要关注对因环境危害行为而导致的财产损失、人 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救济。相对于传统的以环境为媒介的环境侵权损 害,某一环境危害行为完全可能同时或单独造成环境本身的损害。环境本 身所遭受的损害是一种新型的损害,这种不涉及私人权益的环境损害赔偿 在国内很少有人探讨,因此本论文以这种新型的损害为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围绕构建我国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而展开,共分四部分。第 一部分从对环境损害的概念剖析入手,分析环境损害的特征,明确环境损 害赔偿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欧盟和国际公约中关于环 境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值得我国借鉴的法律思考; 第三部分确定了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民和环 保团体;第四部分探讨我国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指出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 损失项目包括环境合理预防措施的费用、环境合理恢复措施的费用和附加 费用,环境非使用价值损失从理论上应予赔偿,但从现实角度考虑我国不 应赔偿该损失。 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所得出的结论,能促使我国重视和加快环 境损害赔偿立法与制度建设,落实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从而及时地治理环 境、恢复生态。 损害,环境利益,环境法,损害赔偿 n 【 o n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d a m a g e f r o mt h ed a m a g ef o rp u b l i c e n v i r o n m e t n a li n t e r e s t s a b s t r a c t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c a u s e db yh u m a nh a sr e s u l t e di nm o r ea n d m o r es e r i o u sg l o b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r i s i s t h es e r i o u s n e s s ,c o m p l e x i t ya n dt h e d i f f i c u l t yf o rr e c o v e r yr e v e a l e db y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i nr e a l i t ya r eb e y o n d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w o r d s u n d o u b t e d l y , i th a sb e c o m et h ea d v e r s ef a c t o r w h i c ha f f e c t st h e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n t e n s i f i e st h er i s k i nc h i n a t h e t r a d i t io n a ll a w so nt h e 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a r em a i n l y 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t h er e m e d yf o rt h ep r o p e r t yd a m a g e ,p e r s o n a li n j u r ya n dm e n t a l d a m a g ea sar e s u l to ft h eb e h a v i o r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 i nc o n t r a s tt o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n f r i n g e m e n td a m a g ew i t h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st h e m e d i u m ,ab e h a v i o r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i sm o r el i k e l yt oc a u s ed a m a g et o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o rs o l e l y t h ed a m a g et o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i t s e l f i san e wt y p eo fd a m a g e i nc h i n a ,f e ws c h o l a r sh a v em a d e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 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w h i c hi sn o ti n v o l v e dw i t ht h ep r i v a t e r i g h t sa n di n t e r e s t s i nt h et h e s i s ,t h ea u t h o rt a k e si ta st h es u b j e c to fr e s e a r c h a n dh o p e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a n da d v i c ew o u l dc o n t r i b u t e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 l e g a ls y s t e mc o n c e m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i nc h i n a r e v o l v i n ga r o u n dt h es y s t e mo f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 i nc h i n a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b e g i n sw i t ht h e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d a m a g e ,a n a l y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a n dm a k e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c o m p e n s m i o n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l a w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s 1 1 1 c o n c e r n i n gt h e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o f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o f a m e r i c a ,e u r o p e a nu n i o na n ds o m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v e n t i o n sa r e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o b l i g e eo ft h e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 i n c l u d i n gt h e s t a t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o r g a n s ,h ec i t i z e n so r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i sd e f i n e di nc h i n a i n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 t h es c o p eo f t h e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i nc h i n ai sp r o b e di n t o i n a d d i t i o n ,i ti s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i t e m sw i t h i nt h es c o p eo ft h e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d a m a g es h o u l di n c l u d et h ec o s tf o rt h er e a s o n a b l ep r e v e n t i v e m e a s u r e s ,t h ec o s tf o rt h er e a s o n a b l er e c o v e r a b l em e a s u r e s ,a n dt h ea d d i t i o n a l c o s ta sw e l l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 t h el o s s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n o n u s a b l ev a l u e s h o u l db e c o m p e n s a t e d h o w e v e l t h el o s ss h o u l dn o tb ec o m p e n s a t e d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r e a l i t yo f c h i n a , 、 一 目录 前言1 日u 舌 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损害赔偿3 一、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一3 二、环境损害概述5 三、环境损害赔偿的必要性9 四、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1 1 第二部分国外环境损害赔偿的实践17 一、美国关于环境损害赔偿的实践一1 7 二、欧盟关于环境损害赔偿的规定一2 1 三、国际公约中关于环境损害赔偿的规定2 3 第三部分环境损害的赔偿权利人- 一2 6 一、国家作为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的确定2 7 ( 一) 国家作为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的依据2 7 ( 二) 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环境损害索赔权3 0 ( 三) 行使环境损害索赔权具体主体的确定3l 二、公民个人作为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的确定一3 3 三、环保团体作为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的确定3 4 第四部分环境损害赔偿范围3 7 一、确定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原则一3 7 ( 一) 限制赔偿原则3 7 ( 二) 恢复原状原则3 8 二、环境损害赔偿范围3 8 ( 一) 环境合理预防性措施的费用3 8 ( 二) 环境合理恢复性措施的费用4 0 v ( 三) 附加费用 ( 四) 环境非使用价值损失 结语 v l j l - 刖舌 近几年来,“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资料显示, 2 0 0 7 年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全国海域水质与2 0 0 6 年 相比有所下降,总体为轻度污染;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但酸雨污染依然较重。 n 1 笔者认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缺位是导致环境损害的主要原因。所以,从法律与制 度层面来看,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环境损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损害包括:( 1 ) 由于环境污染事故、事件、 活动等造成的对人身、财产的损害:( 2 ) 对环境本身的损害。我国一些学者所指的环境 损害指的是广义的环境损害乜1 。狭义的环境损害仅指第二类损害,本文也是从狭义的环 境损害入手进行研究的。 环境损害理论上通常被解释为“自然要素的恶化”,对环境等的直接损害,不考虑 其对人身和财产损害等传统损害。在现有的民事赔偿责任及相关原理中关于“损害”的 规定,仅限于对人身的损害和对他人财产( 有主物) 的损害。对于不法行为的损害结果, 原则上都可以用金钱或实物作为赔偿的。口1 而环境损害能在传统经济学中真正获得规范 和恰当的价值计量的,仅占少数,它们主要集中于环境承载功能和生产功能的一些内容。 正是由于环境损害难以衡量,现有的法律缺乏对环境损害的规定,这也是现有民事赔偿 责任理论的局限性。但是,人类在经历了种种为自己亲手制造的生态灾难所造成的恶果 之后如梦初醒,环境损害远比以环境为媒介引起的人身财产损害影响面大,危害程度深。 基于保护环境的立场,当代法学要“改变传统上仅仅将环境看作是致人权益受损之媒 介,只重视对人的救济,忽略对环境损害之弥补这种观念”h 1 。此外,如果损害者能够 被追究责任的话,将有助于被视为公共财产的环境实现最适当的利用,有效预防再次发 生环境损害的事件,也可以对已经受到损害的环境的修复、恢复提供保证,从而最有效 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仅关注人身与财产等民事权益而忽视环境本身所遭受的损害 的研究,环境损害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新型损害,其法学涵义、特点即便在环境法学界 亦未形成共识。目f ; 国外关于环境损害的专题研究极为罕见,不少学者只是在研究环境 侵权法时发现了环境损害问题,并顺带研究了部分相关问题。在我国,虽然个别学者也 已对环境损害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现行法救济的“真空性”有所警觉,如蔡守秋教授 即环境损害 以及行政措 和补救环境 论和建议为 国环境法律 助于丰富我 、学者、专 标。但制度 阐述,因此 环境与环境损害赔偿 加大的矛盾,有必要对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构建。 题是“环境”、“环境损害”等相关概念的晃定,因为 概念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没有对概念的精确界定,就必然会影响到对所要研究事物的准 确把握。本部分首先对环境损害赔偿的相关概念进行剖析,进而考察环境损害的特征, 明确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 ( 一) 环境的涵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这种认识主要是以确定中心事物的方法来界定环境的,因为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 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环境学界通常以 “全球环境”的概念来对待“环境”。哺1 就法律意义上的环境而言,学者对“环境”的界 定也是异彩纷呈:有学者认为“环境就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州7 1 。也有学者认为“环 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其基本是自然环境,但也 不排斥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为环境”碡1 。与理论界的百家争鸣相呼应,各国环境 立法对环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大体有如下三类:第一类是将环境的定义在立法上作扩 充性,概括性的解释,如保加利亚;第二类是将环境的定义只在环境基本法上作举例, 将具体范畴留待于单项立法解释,如日本;第三类是将环境的定义在立法上用概括加列 举的方法解释,如英国。1 我国在1 9 8 9 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第2 条对环境的定义作 了概括加列举的解释:“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工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 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已开始从以人类为中心朝向以生物圈和地 球整体为中心方向转变。顺应这种转变,一些国家环境立法对环境所下的定义也发生了 一些新的改变,较之于人类环境而言,全球环境、生态系统等概念在环境立法中的使用 频率也越来越高u 引。 我国现行环境法律法规中不仅使用了“环境 的概念,而且使用了“自然资源 和 “生态”等同环境相似的概念。法律用语的严谨性要求对于相同的事物尽量使用相同的 术语。因此,法律同时使用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的概念,说明这三者存在区别。然而 在理论上,人们对这三者的认识存在相当大的混乱,这会导致人们对法律的理解的偏差, 为了更好理解环境法律法规,有必要厘清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原则。 ( 三) 环境与生态 生态( e c o 一) 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 h o u s e ) 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 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生态可以指生态系统、生态圈或生态环境;从范围上看,生态必然涉及环 境和资源。n 筑从上述定义可知,环境与生态是紧密相连的。但是环境学者认为,环境与 生态的概念存有差异。首先,环境一般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 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n 引,而生态则是指某一生物( 系统) 与其环境 或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对状态或相互关系。其次,环境单方面强调客体,生态强调客体 与主体的关系。最后,衡量环境往往用“好坏 之类的写生评价,而衡量生态则在一定 程度上用定量指标来阐明关系是否平衡或协调。 法律上区分环境与生态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以环境损害作为承担法律责任的依 据,那么,我们就要以环境各要素的质量是否明显下降作为法制标准。相反,如果以生 态损害作为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我们就要以生态系统是否遭到破坏作为评判标准。但 是对环境的破坏并不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以生态遭到破坏作为承担法律责 任的门槛要比环境破坏作为承担法律责任的门槛高。但是,“生态”与“环境”除了上 述细微差别之外,广义上的“生态 与“环境 概念基本上被混同使用n7 1 。考虑到用语 习惯性,本文在后面的讨论中仍用“环境”指称“生态”。 二、环境损害概述 ( 一) 环境损害的法律界定 目前表述环境本身所遭受的损害常用术语有“环境损害”( d a m a g et oe n v i r o n m e n t ) 、 “生态损害”( e c o l o g i c a ld a m a g e ) 和“自然资源损害”( 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d a m a g e ) ”等。 相比“生态损害 ,环境损害表意更为准确。这是因为“生态损害”一词缺乏可操作性, 难以在法律实践中准确界定。人类目前尚无法完全掌握生态规律,对生态功能损失的认 识不全面也缺乏评估机制,特别是一些间接的生态损害往往要数十年才能显现从而超过 法律时效。此外“生态损害”一词保护范围过于广泛,将多数环境要素包括于其中,一 方面会造成与传统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法的救济范围的重叠,另一方面轻微的生态损害根 本无需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内。相比“自然资源损害”,环境损害一词更贴近本文研究的 范围。“自然资源损害 是美国法上和美国学者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该词所保护的范 围包括有主自然资源( 仅限于具有生态意义的部分) ,这与本文研究的范围不符。而且 “环境 的丰富内涵和多义性是自然资源”无法替换的。因此,为了反映事物的本质, 符合环境法学发展的潮流,本文拟采用“环境损害”作为特定术语。 理论上,环境损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损害意指“以环境为媒介的环境 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客观损害结果 。此处“环境”是指引起损害结果发生之原因行 为的“环境性”( 通过环境媒介发生作用) ,至于损害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在所不问。 也就是说,广义环境损害包括两类损害:一是传统环境损害,包括直接对人身及其财产 的损害以及通过环境媒介造成的人身、财产的损害;二是一种“新型的损害”,即对环 境本身的损害。比如,有学者认为“所谓环境损害,系指人为日常的、反复的活动下所 产生破坏维持人类健康与安适生活的环境,而间接损害公众之权利或利益或有损害之虞 的事实,亦即以环境作为媒介,损害人民健康或有危害之虞者。 n 踟“环境损害是环 境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环境权益、财产和人身权益,以及其他权益的损害,包括财产的 损害和非财产的损害。 n 卅狭义的环境损害仅指环境本身所受的损害。如有学者认为环 境损害通常被解释为“自然要素的恶化 ,“对环境等的直接损害,不考虑其对人本身和 财产的间接损害”,“环境要素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活动被污染、破坏,使生态环境要 受到难以恢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啪1 法律上,早期的公约和国内立法仅处理传统损害,环境本身的损害并没有纳入救济 的范畴。这类立法的代表有( ( 1 9 7 0 年日本公害纠纷处理法、 ( 1 9 8 6 年瑞典环境损害赔 偿法以及( ( 1 9 9 0 年德国环境责任法。例如,瑞典损害赔偿法第l 条第1 款规定: “本法所称损害赔偿,是指对于基于不动产的人为活动通过环境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 害以及因此导致的经济损失所给予的赔偿。” 对环境损害的广泛确认可以追溯到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此之后,许 多公约和国内法明文规定了有关环境损害的内容。如,1 9 9 2 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 公约明确将环境损害列为船舶污染所造成损害中的一种,第1 条第6 款将“污染损害” 定义为:“由于船舶泄漏或排放油类,而在船舶之外因污染而造成的损失和损害,不论 这种泄漏或排放发生于何处,但是,对环境损害的赔偿,这种损害所造成的盈利损失除 外,应限于实际己采取或行将采取的合理复原措施的费用”欧盟的欧洲委员会于 2 0 0 0 年2 月9 日提出了环境民事责任白皮书,该文件区别了环境损害和传统损害, 认为通过环境对诸如健康或财产的损害属于传统损害范畴,而对环境本身的损害则属于 环境损害范畴,并提出了环境损害的两种具体形式: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和以污染场所 6 形式表现的损害。欧盟于2 0 0 4 年3 月l o 日通过了一项预防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 任指令,指令规定:“环境损害指的是对受保护物种和自然栖息地的损害,此种损害对 受保护栖息地或者物种的顺利保育状况的延实或者保护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 。根 据上述法律的规定,环境损害可以大致分为环境利用的利润损失和除此以外的非利润损 失,其中后者又包括合理环境恢复措施的费用和环境非使用价值损失。 借鉴国内外相关法律及学者们对“环境损害”及相关概念所作的学理定义,本文对 “环境损害 做出如下定义:环境损害,是指人们开发、利用环境时超出了环境承载能 力,致使不涉及私人权益的环境本身发生显著性不利变化的法律事实。 这一定义首先说明,损害是对环境本身的损害,渔民的养殖物因海水污染死亡不是 环境损害,因污染造成的海水水质变化才是环境损害,即环境损害对环境整体或其组成 部分的损害,并以公共环境利益为侵害客体,不考虑由此引起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其不同于传统环境侵权。传统环境侵权是以环境为媒介,直接以其他法律主体的人身、 财产权益为侵害客体。前者因侵害客体而造成环境整体或其组成部分中的任一的任何自 然功能的重大退化、公共环境利益被损害;而后者因侵害人身权、财产权或其他受法律 保护的利益而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精神损害或纯经济利益损失,但环境的功能可 能未遭破坏或仅受轻微影响,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环境的自然修复而得到恢复。 其次,本文所涉环境损害是对公共环境的损害,并非有些学者提出的生态损害,生 态损害泛指一切对生态系统的损害,不限于对环境本身的损害,还包括生活环境中私有 的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 超出其作为财产所具有的市场价值的那部分生态上的价值) 所 遭受的损害。也就是说,生态损害既包括公共环境的损害,也包括私人所有的自然资源 的损害。但是由于也给予了私人所有的自然资源同样方式的保护,势必造成与传统民事 侵权损害赔偿法的救济范围的重叠,如那些可以表现为财产损害的私人所有的自然资 源。因此,本文环境损害仅指公共环境的损害,因为这类损害往往无法根据传统的民事 侵权法获得赔偿救济。 最后,就损害后果而言,并非所有的生态损害都能被纳入法律上“损害”的范围中, 损害要对环境造成“显著性不利变化”才能启动法律救济程序。人类发展工业、开发资 源、改造自然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损害,但这些活动大都是现阶段人类社会发 展必需的无法一律禁止,而且轻微的生态损害无需纳入法律上“损害”的范围中。就“显 著性不利变化”的具体判断标准,有赖于法律的进一步规定,而欧盟2 0 0 4 年的预防 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指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法范例。根据该指令第2 7 条第1 款第a 项的规定所制定的附件一规定,“对栖息地或物种实现和维持理想的保护 水平造成不利影响的损害的显著性,应根据造成损害当时的( 栖息地或物种) 保护状况、 它们创造的适宜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它们自然繁殖、恢复的能力。与基线条件相比,显 著性不利变化应根据如下可测数据来确定:个体的数量、密度和覆盖区域;( 根据当地、 区域和更高的水平,包括共同体范围内进行评估) 与受保护的物种或栖息地有关的特殊 个体或被损害的区域的作用、物种或栖息地的稀缺性;( 根据物种或种群的动力学专化 性) 物种的繁殖能力、( 根据特有物种或其种群的动力学专化性) 生存能力或栖息地提 供自然繁殖、修复的能力;损害发生后,物种或栖息地在除增加保护措施外没有任何其 他干扰的情况下的短期恢复能力,但被导入到被视为相当的或优于基线条件的环境时, 物种或栖息地仅依靠其自身的动力学优点而可以恢复到( 一定) 条件的能力。被证明 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损害必须被归类为显著性损害。 但显著性损害不包括:“小于被 视为物种或栖息地正常的自然变动的不利变换”和“对物种或栖息地所造成的损害,无 论在基线条件下或被导入到被视为相当的或优于基线条件的环境时,无需干涉,仅依靠 其自身的动力学优点,物种或栖息地就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等。瞳妇 ( 二) 环境损害的特征 1 、环境损害是人们在日常生产或生活中造成的,不包括自然原因导致的环境损害, 但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且难以完全避免。随着产业活动的发展,如建筑水坝等开发 建设行为和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发出噪声等排污行为,往往本身就是必要的经济活 动或者伴随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而生的“副产品”,在价值判断上,属于符合社会生 活常规、有价值、有意义的合法行为,甚至是国家鼓励的活动。如果一律禁止损害环境 的行为,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因而,需要权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等 各种利益找到各方面均能接受的“平衡点,控制和预防致害行为,保护各种合法权益, 针对重大的环境损害采取法律措施,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2 、环境损害的对象直接指向海洋、水、空气等环境要素。在这里,环境不再作为 被损的媒介,而是受损的对象。其损害的范围地域范围通常十分广阔,往往是跨地区甚 至是超越国界的。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国际河流的污染等等,由于受污染物的流动 性而造成环境损害结果出现在不同地域,以致不同国家,而且由于其破坏会因地域之地 理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3 、环境损害具有潜伏性。污染加害人所排放的污染物质,往往并非有足够的份量 而一次造成环境的损害,而是多次排放后的份量造成环境的损害,甚至是多个加害人所 8 排放之物质相互作用或累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潜伏性主要是由于污染者排 污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的。一般来说,环境本身具有吸收、容纳、分解、消化污 染物的功能。但是,当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经常大于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不能被环 境吸收和分解的那部分污染物累积起来,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损害事实就会逐渐 显现起来。 4 、环境损害金额难以确定。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首先是环境损害所造成的损失具 有无形性,其损失难以用市场价格估量,很难用金钱形式来表现。其次,虽然目前很多 国家确定了环境损害的评估标准,但一方面计算环境损害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复杂的生态 评估技术,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估标准并不成熟,从而导致环境损害评估的困难。 环境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 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 化工业幢2 1 时代,但当g d p 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 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 d p 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 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我国目前己处于重化工业时代, 同时也进入了环境高风险时期,环境损害事件频发不仅危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 严重威胁到公共环境资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有关环境本身的损害赔偿方面 存在立法空白,难以有效维护生态环境,给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雪上加霜。因此,建立 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势在必行。 ( 一) 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需求 我国一直都在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着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并把环境保护确立为 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当我们翻看近几年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时,总在提醒我们环境形势 依然严峻。2 0 0 6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 报告,更是以大量引人注目的数字和触目惊心的事实,向人们昭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有水皆污”、“逢雨必酸”、“污染之重,触目惊心”、“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 2 3 】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还可通过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窥见一斑,同时对 于这类事件人们不再仅关注人身和财产损害,而把焦点聚集到了环境本身所遭受的损害 上。如2 0 0 5 年1 1 月1 3 日,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导致江水 9 硝基苯和苯严重超标,造成整个松花江流域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 北大教授汪劲等学者曾试图代表松花江起诉中石油,要求法院判决被告赔偿1 0 0 亿元人 民币用于设立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基金,以恢复松花江流域的生态平衡,保障鲟鳇鱼的 生存权利、松花江和太阳岛的环境清洁的权利以及自然人原告旅游、欣赏美景和美好想 象的权利。可惜法院没有受理。乜们这些环境污染事故频繁、惨重地发生越来越急促地为 我们敲响警钟,如果我们不甘心束手无策,我们就应该明确赔偿责任,使人们能够更明 智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如果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损害了环境本身,一定会受到法律 的制裁。制裁的幅度,赔偿的程度,在经济上来说,一定是使自己得不偿失。在对法律 的这种信念下,人们在其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种决策中,就要千方百计地避免损害 环境。 ( 二) 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 当今比较流行又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就是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 共同的未来中指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 需要能力的发展 。其内涵深刻而丰富,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需要,“尤其是世 界上贫困人们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即“技术状况 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上施加的限制 。乜司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的总结构出发,提出了将环境保护作为未 来世界优先发展的目标。其一经提出,就以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 为一个使用相当宽泛,并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属性的概念。然而上述我们 共同的未来提出的定义显得比较空泛,内容提纲挚领,宽泛的外延导致多变的内涵, 具有伦理色彩较重的先天不足,以至于含混不清近似于乌托邦,给各个领域的学者留下 了非常大的学术发展空间。据考查,“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己被1 0 0 多种不同的方法 定义,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 资源、保护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它立足于人与自然 的全面关系来看待人的发展和自然的价值,其核心是和谐与公平,改变自然无主、无价 和无限的错误观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 i n t r a g e n e r a t i o n a le q u i t y ) ,指代内的所有人,不论其国籍、种族、性别、经济 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享受清洁、良好的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享有平等 l o 的权利。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代内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重要的国际法文件中得到体现。 “代际公平”( 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e q u i t y ) 最早由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 魏伊丝 提出,主要是指当代人为后代人类的利益保存自然资源的需求。魏伊丝认为“作为物的 一种,我们与现代的其他成员以及过去和将来的世代一道,共有地球的自然、文化的环 境。在任何时候,各世代既是地球恩惠的受益人,同时也是将来世代地球的管理人或受 托人 。1 考虑后代人利益的理念,得到了许多法学家的推崇。 ( 三) 司法实践的需要 从我国立法现状可知,我国尚未有任何明确针对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对其认 可只停留在司法判例层面。目前可见单独给予海洋环境损害以赔偿救济的判例如“塔斯 曼海”轮案第一审判决书。一审法院的判决承认了环境本身损害的赔偿,表明我国的环 境损害赔偿实践档案己非完全空白。但法院判决仅判令被告赔偿海洋环境容量损失和相 应的研究费用,而没能全面救济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海洋沉积物恢复费用损失、潮 滩生物环境恢复费用损失、浮游植物恢复费用损失、游泳动物恢复费用损失,究其原因 在于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现在人们环境危害行为造成的环境损害正日益增多、特 别是海洋环境损害索赔频率越来越高、海洋环境损害赔偿的索赔额不断提升。我国属成 文法系,判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审判的指引, 判例只能适用于个案,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为了规范环境损害赔偿的审判,使被损害 的环境尽快恢复,建立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 四) 顺应国际立法的趋势 目前环境损害赔偿已经为许多国内法和国际公约所承认。例如,美国1 9 9 0 年的油 污染法为环境本身损害的赔偿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该法使用的术语是“自然资源损害”, 根据该法第2 7 0 2 条第( b ) 款第( 2 ) 项的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特定的损害包括 自然资源损害。其它国家如英国、意大利、芬兰、比利时、挪威等国均在立法中给予环 境损害以赔偿救济。前述相关国际公约也明确了环境损害赔偿。这些给完善我国环境损 害赔偿制度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立法参考。 四、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催促人们要将环境损害这一事实问题上升为法律问题,这 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要经历各种理论的争鸣与革新。目前国内学界多从权利的角度即 以环境权为研究内容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有少数学者从利益的角度进行分 1 1 析,认为在法学研究中,利益是比权利、义务、制度等更为基础的范畴,只有在深入分 析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相关权利、构建法律制度。但是二者提出的初衷是基 本一致既包括维护原有环境质量的要求又表明人类渴求更加舒适的自然环境,也就 是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需的基本环境条件。因此,本文分别从利益角度和权利角度探 讨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 一) 环境利益理论 二十世纪中后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 要性,保护环境利益的要求日益突出,环境利益逐步形成并独立为一种新的利益形态, 亟待法律对其予以确认。法律通过对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代内 利益与代际利益之间等诸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平衡,为解决环境损害问题提供制度依 赖。 所谓环境利益是人类环境对人的环境需要的某种满足,它是人在环境方面的利益, 而非环境的利益。嘲1 其内涵包括:首先环境利益是对人的环境需要的满足,而非人身或 财产等其他需要。环境需要是指对生存、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因素的欲 望或要求,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需要。目前来说,环境共有三种属性,即经济性、 生态性和精神性,环境需要通常只与后两种属性相关,包括但不限于生存所需、发展所 需、精神所需,如对良好适宜、适度美感的生活空间的需要,对具有持续生命力、健康 的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等。其次,环境利益属于公共利益,它的主体是人而且只能是作 为群体的人,无法分割和特定化。就一个国家整体而言,环境利益属于全体国民,应当 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出面维护;就一个地方而言,环境利益属于所有生活于其中的群体, 应当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维护。再次,环境利益以人类环境为客观基础,环境状况的好 坏客观地反映出环境利益的消长。从人类的利益来看,公共环境资源是环境利益的载体, 两者具有根本一致性。因此,保护环境资源就等于保护人的环境利益,损害环境资源就 是损害人的环境利益。最后,环境利益是可以实现的。自然的原初状态是自然赋予人类 的最初生存环境,这个环境带来的环境利益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但由于人是处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而人的环境需要还要受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他需要 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会使环境利益在受到损害后人的满足度会降低,但在采取相应得当 的补救措施后还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因此,环境利益可以通过维护公共环境资源予 以实现,这证明了法律救济环境利益的可行性。 人的利益包括多个方面,如人身利益、财产利益、政治利益等。传统上人的利益主 1 2 要指经济利益,不承认或很少涉及人的环境利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必然导致对环境 资源的恣意污染与掠夺性开发。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环境资源的生态功能开始得到重 视,环境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要求在法律上体现出来,新的利益形态由此崛起。 环境利益主要缘于人类对环境安全1 的需要和人类社会环境观的转变1 。 法律对人的意义在于保障和满足人的需要。当人们的环境利益极易受到侵害时,人 们在法制社会中的最佳选择就是要求法律对环境利益加以保护,使之得到国家强制力的 保障。同时,侵害环境利益的各种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通常表现为财产 利益,财产利益与环境利益发生冲突时也需要法律作出价值判断。环境利益的出现要求 法律作出给予回应,整个社会利益观念的转变也促使立法者提升为法律保护的利益。因 此,在现代社会,环境利益上升为法益是环境利益独立存在这一事实的必然需求。有学 者甚至认为:“人类享受的这些环境利益,也不是单纯的事实上的利益或反射性利益, 而就是法律上的利益本身。 d 订 在理论上,尽管环境利益的独立存在已经是不容抹杀的事实,但对其能否成为法律 保护的一个独立的利益形态则存在不同的观点。反对者如蔡守秋教授,认为“人的环境 利益最终可以归结为人的物质利益”;d 2 1 又如有些学者认为,环境利益是财产利益的延 伸口3 1 。理由是,眺望权等可以视为相邻权的延伸,环境利益要求保持环境质量符合一定 的标准,这种标准是以不影响对环境的正常使用为条件的,从本质上看,这种正常使用 标准的要求是人的财产利益的体现,因此,环境利益的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