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昌九城市带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昌九城市带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昌九城市带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昌九城市带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昌九城市带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2 1 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 是国家,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改革开放后,我国超大型城市群,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翼地区等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 导区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城市群的内 部结构与经济联系尚未达到完善的城市体系所具有的程度和水平,但在工业化、 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以及各产业间的联系正在逐步加 强、逐步完善。 江西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与国内前三大城市群相比,昌九城市带在能量 和能级上都无法与之抗衡。这主要是因为江西省的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区域内产 业结构趋同性比较高,同时区域内部的过度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在多数行 业内各地都有较多的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企业参与竞争,争夺相对有限的市场分 额和资源,而且还出现由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地区间支柱行业的竞争和引进外资的 竞争。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旧的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束缚,一些地方各自为政, 画地为牢,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由此可见,昌九工业城市群面临不是一个镇、也不是一个市的问题,而是整 个城市群怎样整合与提升的问题。因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每个 城市的不同功能定位,对昌九城市带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区域内的优 势互补,爿能迸发出新的活力。 本论文致力于研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是对昌九城市带发展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二是建立昌九城市带能级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弄清各个县市在 城市带中扮演的角色,构建一个合理的城市带空间格局,力求为推动昌九城市带 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设性和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昌九城市带;区域协调;能级结构;对策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g l o b a lc o m p e t i t i o n t h eb a s i cu n i to f2 1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c o m p e t i t i o nj sn e i t h e rt h ee n t e r p r i s en o rt h ec o u n t r y a san e ws p a t i a lu n i t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c i t y ,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w o u l db et h eb a s i c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 p e t i t i o nu n d e rt h e2 1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t h ed i v i s i o n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 c o m p e t i t i o na m o n g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w i l ld e c i d et h ep a t t e r no ft h ee c o n o m ya n d p o l i t i c so ft h ef u t u r ew o r l d a l t h o u g h t h ei n t e r n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e c o n o r n yc o n n e c t i o n o ft h e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d o e sn o tr e a c ht h er e q u i r e dd e g r e ea n di e v e lo ft h es o u n d c i t ys y s t e m w i t ht h er a p i dp r o g r e s so f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c o l l e c t i o n b e t w e e nc i t i e so f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a n da m o n gi n d u s t r i e sa l - es t r e n g t h e n e da n d c o m p l e t e dg r a d u a l l y 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i si nt h ec e n t r a lp a r to fc h i n a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t o p3b i g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ti sh a r dt ob em e n t i o n e di nt h es a m eb r e a t hw i t ht h o s e3u r l :i a n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f o rt h ec h a n g j i uu r b a nb e l t t h em a i nr e a s o ni st h a tt h ew h o l e e c o n o m i cl e v e lo fp r o v i n c ei sn o th i g l l t h es a m et e n d e n c yo ft h ei n d u s t r i e ss t r u c t u r e i sv e r yh i g hi nt h er c g i o n ,c o m p a n y i n gt h ee x c e s s i v ec o m p e t i t i o nw i t h i nt h er e g i o n t h i sc o m p e t i t i o ni sn o to n l yr e p r e s e n tb yt h ee n t e r p r i s e si nt h es a m ed e v e l o p m e n t l e v e lt a k i n gp a r ti 1 1t h ec o m p e t i t i o nf o rt h el i m i t e dm a r k e ts h a r ea n dr e s o u r c e si na l l p a r t so ft h em a j o r i t y i na d d i t i o n ,r e s t r i c t e db yo l dt h i n k i n gc o n c e p t ,o l ds y s t e m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s t y l e ,s o m er e g i o n sh a v et h e i ro w nd e p e n d e n tg o v e r n m e n ta n dp o l i c y , h a v i n gt h e i ro w n l a n da n dd u p l i c a t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h i c hc a u s es e r i o u sr e s o u r c ew a s t e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p o l l u t i o n t h ep r o b l e m st h a tt h ec h a n g - j i uu r b a nb e l tf a c i n gn o wa r en o tp r o b l e m so fa t o w no ram e t r o p o l i s ,b u tp r o b l e m so fh o wt oi n t e g r a t ea n di m p r o v em e t r o p o l i s t h e m s e l v e so ft h ec h a n g j i uu r b a nb e l t d i r e c t e db y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 , i n t e g r a t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e l e m e n t so fm e t r o p o l i sg r o u pi nt h ec h a n g j i uu r b a nb e l t ,w e c a nc l e a r l yr e a l i z e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d i f f e r e n tf u n c t i o n so fe a c hc i t y ,t h e i rm u t u a l b e n e f i t si nd e l t aa n dn e wb u r s t i n ge n e r g y t h es t u d yo n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e t r o p o l i sg r o u pi nt h ec h a n g j i u u r b a nb e l ti sd e d i c a t e dt os o l v et w of o l l o w i n gi s s u e s :t h ef i r s ti st oa n a l y s i st h e a c t u a l i t y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h a n g j i uu r b a nb e l t t h es e c o n d i st oe s t a b l i s he s t i m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a n dm o d e lo fm e t r o p o l i sg r o u ps t r u c t u r e ;t o m a k ec l e a rt h er o l eo fe v e r ym e t r o p o l i si ng r o u p a n dt ob u i l dar e a s o n a b l e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p a t t e r no fm e t r o p o l i st op u tf o r w a r dc o n s t r u c t i v ea n do p e r a t i v em e a s u r e s k e yw o r d s :c h a n g j i uu r b a nb e l t ;r e g i o n a lc o o r d i n a t i o n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伺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 囫刎彳签字日期:乒吣牌6 局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 j j i 吲彳 签字日期:豳i 占年6 月f1 日i 导师张橙谋 签字日期岔怫年6 月f 厶日 1 儿戢市带协调发胜研究 1 绪论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2 1 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 是国家,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 单元,城市群必将成为2 1 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城市群之间 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超大型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 津翼地区等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城市之间、 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联系日益频繁 和密切。虽然,城市群的内部结构与经济联系尚未达到完善的城市体系所具有的 程度和水平,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以及各 产业间的联系正在逐步加强、逐步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城市间和产业问的功能联系和空间 联系日益强化。树立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联系的观念有利于每个城市认清 其在城市群中的地位,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充 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进一步 增强其集聚与辐射功能,强化城市间和产业间的功能联系;此外,有利于各城市 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城市和产业发展与布局,树立城市与产业发展的”大区域”观 念,打破就区域论区域、就城市论城市、就产业论产业的发展观念。这样,城市 和产业的发展将会至于国家、城市群、区域、市域、县域等不同的空间规模下, 自觉地接受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所构成的规划体系的 宏观指导,有利于增强城市群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群体效应m 3 。 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处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东临浙江、福建、 南连广东,西界湖南,北接湖北、安徽,是沿海与内地之| 日j 的公共走廊,是我国 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陆路通道。江西省近海沿江、组合 “东南中”,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面中,占有除“西北”外的“东南中”三 个方面的综合区位条件。在我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中,处于中部经济地带 的东南端;在我国7 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中,处于“中部托省地区”的东南端, 省的北部属于“长江三角洲及沿汀地i 孓”。我固经济最发达的苏、沪、浙、闽、 硕| ,学位论文 粤、台、港、澳,呈扇面从江西的东偏北到正南方向展丌,江西全省被沿海经济 带和长江经济带所包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抓住京九铁路建设带来的契机,呼应国家开发浦 东和沿长江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 重大战略举措,提出了以工业为主带动第一、第三产业高速、协调发展,参与以 浦东为龙头的沿长江开放开发和“支持、跟进、接替”的发展思路。新世纪以来, 面对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的机遇和挑战,江西省委、省政府在 继承和延续原有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 位,进一步明确了“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战略。全 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证明,这些一脉相承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决策 是符合江西省情、完全正确的。 然而,与国内前三大城市群相比,昌九城市带在能量和能级上都无法与之抗 衡。这主要是因为江西省的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性非常高, 而且这些产业大部分是后向关联度较高的产业,这反映了城市群区域内具有更多 的竞争性而互补性不够,这种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背离了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和客观要求,损害了地区间的产业合理分工,牺牲了区际比较利益;同时也容易 导致区域内部的过度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在多数行业内各地都有较多的处 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企业参与竞争,争夺相对有限的市场分额和资源,而且还出现 由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地区间支柱行业的竞争和引进外资的竞争,通过免税、土地 降价等力法让渡国家利益,吸引外资。另外,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旧的体制和 管理方式的束缚,一些地方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 费和环境污染d 由此可见,昌九工业城市群面临不是一个镇、也不是一个市的问题,而是整 个城市群怎样整合与提升的问题。因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每个 城市的不同功能定位,对昌九城市带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区域内的优 势互补,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 1 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2 1 研究区域的选取 我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不但在于消除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中不合理的布局 与分工,相互之1 3 j 的恶性竞争以及资源浪费等内耗现象,更重要的是在于强化城 市群经济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构想是1 9 9 2 年初提出来的, 十年的时i 日j 卑,昌九城市群的内部合作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原有的特殊政 策优势 i l 渐淡化的情况下,昌九城f f 群通过强化城市群内整合,实现城市带内核 口i 几城市带协渊发腱训f 究 心城市之| 日j 的互补与错位共享,重构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其战略意义无疑十分重 大。 由于制度、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昌九城市带虽然发育还不健全,并极少进行 整体研究,而将昌九城市带置于协调发展的层面上进行专项研究的更是少之又 少。本文是昌九城市发展整体研究的一次尝试。 上世纪9 0 年代,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主要沿昌九高速公路和昌九铁路两侧展 开布局,走廊北起九江市,南经省会南昌市抵南昌县向塘镇,按铁路里程计算全 长为1 6 1 4 公里,包括南昌、九江两个社区市的市区和南昌、新建、永修、德安、 九江等五个县,属于走廊形地带和单轴开发模式。 为充分发挥江西唯一对外港口城市九江市及1 5 3 公里长江岸线资源的区位 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把昌九工业走廊打造成我省大开放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成 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从而形成江西最重要的经济带和区域增长极,提 升昌九走廊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江西省在最新出台的“十 一五”昌九工业走廊区域规划将南昌和九江两市整体纳入昌九工业走廊区域范 围,并把交通优势和临江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将昌九工业走廊的内涵从沿路开发, 拓展到沿路和沿江开发并重,从单轴模式向t 形双轴模式转变。 根据江西省最新出台的“十一五 昌九工业走廊区域规划,昌九工业走 廊的地理范围包括南昌、九江两市的7 区1 3 县l 市1 局;核心区域分布于沿江( 长 江) 和沿路( 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 两侧,包括7 区8 县1 市,即南昌市的西 湖区、东湖区、青山湖区、湾旱区、青云谱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九江 市的浔阳区、庐山区、永修县、德安县、九江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 见 图1 1 ) 。由“以南昌为中心,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为主轴的大十字生产力 布局”向沿江产业带与昌九工业走廊共同构成江西“t 字型转变。 - e ;l 户- 一 k 。”挲_ t 。踵 ”。 豇 图1 一i 研究区域示意图 注:根据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规划示意田整理而来 122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较广,要想“面 面惧到”既不现实也非本人能力所及。从城市群体的空间结构来看,它是区域经 济社会运行的结果,又是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选择本研究的切入点 时首先从城市群的经济地理学含义出发,即在城市化过程中,在特定地域范围 内,若干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纽带联系而 形成的城市网络群体。这一内涵很好的揭示了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演变 的内在联系,也为本文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结合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分解为 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研究: 第一是由于城市布局是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调整的集中体现,本研究遵循这一 主线,注重加强对城市产业发展对城市布局影响的研究,这也是城市群协调发展 研究的重要一环。 第一是城市群是多个城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使城市群协调发鹱,必须弄清 各个城市在城市群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城市群空问格局, 推动昌九城市带协调发展? 帅“” 篇飘搿裟 喜昌l 、 ;f 一 , i 、 一几城市带叭调发腱研究 区域协调内容按其重要程度依次为:最重要的足加强区域内各城市间的联 系,其次是促进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再次为构建与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本文 针对上述内容开展研究,提出今后实现昌九城市带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力求为 推动昌九城市带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设性和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归纳起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 国内外城市群协调性研 究评析;2 ) 城市带形成与发展历程;3 ) 城市带协调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 ) 结构评判指标体系;5 ) 构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格局;6 ) 探讨城市带协调发 展的对策措施。 1 2 3 研究方法及数据选择 本文研究重点要解决现阶段昌九区域协调发展中需协调的内容和如何协调 两个方面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文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 个方面展开,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 1 ) 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运用传统方式和互联网收集国内外有关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文献资料。同 时,通过深入调研,掌握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提高 了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数据采集上,引用的文献资料有江 西省统计年鉴、江西省城市统计年鉴 ( 2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需要综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如对城市群等级结构的研究 中,首先要用定性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度量,综 合测算出昌九城市带的能级结构,使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 3 )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和一般经验总结,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并在理论上得到提 高。同时,紧密结合昌九城市带形成与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探讨昌九城市带协调 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1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 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通过从观念意识、功能规划、产业布局等对昌九 城市带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南昌有综合功能相 对完善的中心城市优势,九江有全省唯一的临江优势,在我省石油、矿石、煤等 重要资源的新增需求完全需要外购,即新增生产总值主要通过国内、国际市场实 现的背景下,重点建设吕九工业走廊,进而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无疑是最佳 选择。 硕l j 学位论文 ( 2 ) 保障昌九城市带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幽家战略看,中部省份在重点 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国家利益所在。中部地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在 东部地区因工业化、城市化导致耕地锐减、生态恶化的情况下,保护和提高中部 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确保国家粮食在数量和品质上的双重安全,具有日益 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体现江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观。 ( 3 ) 实施好“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战略。研究昌九城市带的协调发 展问题,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和途径,探索既保持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又加强区域协调的发展道路,不仅对“对 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 意义重大,也对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城市群 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 1 ) 在区域研究的选取上,本文首次将研究地域深入昌九城市带。对昌九 城市带形成、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 ( 2 )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做到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对昌九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研究。力求为推 动昌九城市带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设性和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 3 ) 在研究指标上,找出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可获性,可能 这些指标并不很全面反应城市能级,但能较客观的反映城市之间的等级结构。划 分城市能级分布结构,构建一个合理的城市群空间格局,并提出“主次分明,优 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 6 巴几城市带协州发幔叫宄 2 国内外城市群协调性研究评析 2 1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主要内容 2 1 1 国外城市群研究的主要内容 最早从城镇群体角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实践的是英国学者霍华德 ( e h o w a r d ,1 8 9 8 ) ,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建议围绕大城市建设分散、独 立、自足的f f l 园城市,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与清净的乡村生活的有机融合,其 实质是通过城镇群体空间组合解决大城市无限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2 0 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 p g e d d e s ,1 9 1 5 ) 在进化中的城市( c i t i e si ne v l u t i o n ) 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 c i t yr e g i o n ) 、 集合城市( c o n u r b a t i o n ) 以及世界城市( w o r l dc i t y ) ,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 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之后的恩文( r u n w i n ,1 9 2 2 ) 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 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 w c h r i s t a l l e r , 1 9 3 3 ) 首先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 泛采用。 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 新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1 9 5 7 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j e a ng o t t m a n n ) 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密集地 区的研究,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论文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 ( m e g a l o p 0 1 i s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s e a b o a r do ft h eu n i t e s t a t e s ,1 9 5 7 ) 瞳1 ,首次提出了“m e g a l o p l i s ”这一崭新的城镇群体概念。认为 在过去的三个世纪罩,这一地区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中枢性的关键作用。他认为 在这一巨大的城市化地域内,支配空问经济形式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大城市或 都市区,而是集聚了若干都市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联系形成了一 个巨大整体。这种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的出现标志着美国空间经济的发展进入 了“成熟”阶段。( j e a ng o t t m a n n ,1 9 5 7 ) 。 法国佩鲁( f p e r r o u x ,1 9 5 5 ) d 1 的“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发展理论”,是 城市群研究的一大理论贡献。美国地学者乌尔曼( e l u 11 m a n ,1 9 5 7 ) 提出的 空问相互作用理论,对城市群内外空l h j 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影响深远。弗罩德曼 ( j f r i e d m a n n ,1 9 6 4 ) 扣1 结合罗斯托w w r o s t o w 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经 济发展与空川演化相关模式,反映了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过程。瑞典学者哈格斯 特朗( t h a g e r s t r a n d ,1 9 6 8 ) m 1 提出现代空| 日j 扩散理论,揭示空间扩散的多种 形式加深了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7 0 年代,小林博氏在对东京大都市圈的研究后总结前人观点归纳并强化了 城市群发展过3 个概念:大都市地区 ( m e t r o p o l i t a nr e g i o n ) 、大城市区 ( 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 ) 、城市化地带( u r b a n i z e da r e a ) 。哈盖特p h a g g e t t 和 克里夫a d c l i f f 提出区域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模式。库默斯 、 ( i b f k o r m o s s ) 和霍尔( p h a l1 ) 分别对西北欧群和英格兰大都市带阳1 进行 了研究。希腊学者杜克西亚斯( c a d o x i a d i s ,1 9 7 0 ) 吟1 大胆预测世界城市发展 将形成连片巨型大都市区( e c u m u n o p o l i s ) 。加拿大地学者麦吉 ( t g m c g e e ,1 9 8 0 、1 9 9 4 ) 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后提出 “城乡融合区d e s a k o t a 的概念,并认为这些地区已出现类似西方大都市带的 空间结构。林奇( k l y n c h ,1 9 8 0 ) n n 构建扩展大都市( d i s p e r s e dm e t r o p o l i s ) 模式。卢德耐里( d a r o n d i n e l l i ,1 9 8 5 ) 总结了区域城市群体相互联系的7 种 类型n2 1 。麦克尔劳林( j b m c l o u g h l i n ,1 9 8 5 ) n 3 1 强调城市群应当通过理性规划 的约束达到空间持续平衡发展。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使用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作为衡量大城市规模的标准。 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革命极大地促进城市群研究。弗里德曼 ( j f r ie d m a n n ,1 9 8 6 ) n 钔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网络进行研究,划分了城市等级,指 出了城市体系的等级关系将成为跨国公司纵向生产地域分工的体现。范吉提斯 ( y n p y y r g i o t i s ,1 9 9 1 ) n 钊昆曼与魏格纳( k r k u n z m a n & m w e g e n e r ,1 9 9 1 ) n 叫 都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研究。认为大城 市实际上是产业空间整合的产物,作为新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将占据全球经济 的核心位置。欧盟基于区域经济二体化的发展的需要,1 9 9 3 年就开展跨境的“欧 洲空间发展展望”( e u r o p e a ns p a t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e r p e c i v e ) 规划。富田禾 晓( 1 9 9 5 ) 则以都市空间为经,机构为伟,从人口、第三产业、居住、消费、通 勤、中心地等级和职能对日本的城市群深入研究u 。帕佩约阿鲁 ( j g p a p a i o a n n o u ,1 9 9 6 ) 展示了全球城市系统网络化发展的模式,并对城市群 的发展给予厚望。 2 1 2 国内城市群研究的主要内容 2 1 2 1 城市群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由于受时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我国存在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 等级的城市群。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概念,如都 市连绵区、都市连绵点、准都市连绵区、大都会区、城镇密集区等。董黎明认为, 城市群等同于城市密集区n8 1 。史育龙和剧一星认为,应采用都市区( m e t r o p o li t a n 8 a r e a ) 和大都市带( m e g a l o p o l i s ) 来统一国外已有的、与其类似的各种概念, 而为了同西方的研究相区别,可称我国的大都市带为都市连绵区引。王兴平刑、 侯启章心、吴启焰弦2 1 认为,在区域空问序列上,存在这样的演化发展过程:一般 城市都市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大都市区都市连绵区 都市带。城市群是都市带和都市连绵区的低级形念或基础,当城市群逐渐发 展到一定阶段,则演变为都市带或都市连绵区。 城市群的内涵从描述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侧重区域空间布局,例如,姚 士谋将城市群(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 界定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 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 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 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 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心驯。这也是最权威、最流行的城市 群概念。第二类侧重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例如,周一星从城市间、城乡间 强烈的相互作用、区域一体化的特征提出都市连绵区的概念( m e t r o p o l i t a n i n t e r l o c k i n gr e g i o n ,mi r ) 2 4 o 第三类侧重城市群的结构、功能以及由结构、 功能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例如,肖枫从结构、功能以及功能互补、经济依存、 社会发展趋同的角度强调城市群作为一种有机网络或网络群体口引。 2 1 2 2 城市群理论主要发展模式 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有多种。在国际e ,是以城市主导型的城市群发展“欧 美模式”。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大体上经历了两三百年的漫长演进过程,城市 化与城市群形成和市场化、工业化的互动过程,形成了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 场细化的自然结果。二是以政府主导型的城市群发展“墨一印模式 。其主要特 点是:城市群推进的速度相当快,人口高度向大城市集聚,城市群迅速发展。但 是城市群发展缺乏经济基础,社会问题相当严重。政府主导的城市群发展在短期 内是有效的,从长远来看,它不能解决城市及城市群中增长的动力机制问题,并 导致城市群之间的不平衡增长,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我国珠三角在发展中 走出了由点轴开发到网络扩散的模式乜6 】。改革开放后,深圳崛起,以广州和深圳 为双中心的城市群体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结构特征。近年来,珠海、佛山、中山、 东莞、江门、惠州、肇庆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列,双核模式逐渐向网络化、多中 心模式演化。香港和澳门回归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又以新的组团方式出现,东西 两翼形成深港、珠澳两个极点,珠三角和港澳共同组成大珠三角城市群心7 1 。 2 1 2 3 城市及城市体系的基本涵义 准确定义城r 行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因为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历时干 载,包罗万象。自城市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j i :始,它便被解构为地理学、社会 9 坝l 。学位论文 学、建筑学、人口学以及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城市科学中的任何一种学科, 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论体系,去研究它并界定它的标准。因此,从不同角度、不同 学科出发,城市有了不同的定义。以往的学者马克思、恩格斯,日本学者野尊j 下, 英国学者k j巴顿,中国学者钱学森等都对城市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城市作 为人类社会主要聚居形态之一,尽管其内部构成及表现形态纷繁复杂,但其空问 组织模式本质上是取决于其特定空间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的人类社会、经济、文 化活动的相互作用。日本学者山田浩之将城市的本质特性简单地概括为:( 1 ) 密 集性,即大量的人口高度的密集;( 2 ) 经济性,即非农业的土地利用以及非农经 济活动的密集;( 3 ) 社会性,即城市中人与人交往活动的方式及彼此的社会关系 显著区别于乡村。本研究认为,除了上述三个特性以外,城市的本质特征还可以 概括为两个方面:( 1 ) 城市具有中心性。城市对周围地区具有辐射力和吸引力, 是城市各种功能、作用的集中概括和体现。( 2 ) 城市具有系统性。城市是个开放 的大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因为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往往城市里的矛盾多且集中,解决起来更困难。 城市体系一般定义为共同构成一个特定地区( 例如区域、国家、洲、全球) 聚落结构的所有城镇。城市体系不仅包括了一系列有形城镇客体,同时也包括了 使这些城镇连接在一起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城市体系是一个开放的、 适应性强的系统,不断改变着本身的结构和与外部联系的方式。( 胡序威,1 9 9 5 : 顾朝林,1 9 9 4 ) 啪】。 2 1 2 4 城市群、城市圈与城市带 人们对城市群的认识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 ( w c h r i s t a l l e r ) 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 构模式,被广泛采用。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城市圈又叫都市圈( m e t r o p o l it a na r e a ) ,它是一种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是若干个城市、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积聚。在国外,关于城市圈的最早 提法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在1 9 1 5 年提出的“集合城市”的概念。啪1 所谓集合城 市,就是一个拥有卫星城市的大都市。对于城市圈的概念,目前国际上尚没有统 一的概念和标准。一般认为,所谓“城市圈”是指一个或若干个大的核心城市, 以基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相邻城镇与地区 组成的圈层式结构。城市圈有多种地域尺度,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 人们平常意义上的都市圈,以单一中心城市为核心,又叫“r 常都市圈9 9 9 即能 够进行通勤、购物和日常国内业务交流的“通勤圈9 99 “l 小时距离法则”对其地 域范围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戈特曼认为这种城市圈是构成大都市带的基本单元。 另一种是“大都市圈”,由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镇、地区共同组成, 1 0 n i 几城市带协洲发胜饥究 其区域面积比上一种城市圈更大,其内部包含有若干个f 1 常城市圈,其半径可达 3 0 0 公罩左右。 城市带的概念首先源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的著作。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 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发展动念后,以美国1 9 5 0 年的人口统计为数据基础,于 1 9 6 1 年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m e g a l o p o l i s ”一词。 2 1 2 5 城市群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 内生机制学术界对内生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 业化和市场机制,例如,许学强。驯、顾朝林口等认为,工业化、农业商品化、市 场建设育乡镇和个体企业发展等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形成机制和 发展动力;宁越敏口羽、顾朝林认为,市场机制、投资机制等是长三角都市连绵 区和我国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机制。二是聚集、扩散与协调机制,例如苏雪串口2 3 认为,产业协调机制、区域协调机制、辐射机制以及区域内合理的城市等级结构、 分工合作机制是城市群形成的主要机制。 ( 2 ) 外生机制学术界对外生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作用机制,袁瑞娟m 1 、熊世伟汹1 认为全球化和跨国公司 是城市群形成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徐永健等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化和跨国 公司在我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中的作用机制m 1 。二是体制和政策机制,许学强 认为产业政策、权力下放、户籍政策和行政区划是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形成的重 要机制。川,而刘荣增则强调了体制和政策机制在我国城镇密集区形成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 州。三是历史区位地理环境机制,阎小培等认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良 好的地区条件等促成了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心7 ;薛东前等认为历史基础和区 位条件是关中城市群兴起的前提瑚1 。 2 1 2 6 城市群形成的空间结构研究 ( 1 )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周丽呻3 、孙胤社h 们从城市发展轴与城市 形态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扩散假说。张京祥采用城市群体空 间演化基本机理构建了以城镇组织体系、城乡关联体系、网络联通体系和空间配 置体系为内容的城市群体空间运行系统,进而提出了有序竞争群体优势律、社会 发展人文关怀律、城乡协调适宜承载律和紧密有致空间优化律的空间组合规律 n 。薛东前等阐述了城市群空间网络框架、集聚分布形式和三级多核圈层分布规 律。删。朱英明等则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空间等级结构、空间布局以及城市群地域结 构递嬗规律h 引。 ( 2 )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问演化的动力机制包括三种基 本分析思路:一是以城镇形态学为基础,将城市群空1 1 日j 演化视为一个类似于有机 体的空间生长组织过程。朱英明认为,集聚! j 扩散将仍然是城市群地域结构演化 硕i j 学位论爻 的重要动力机制,知识经济、城市居住空i 日j 结构演变、企业或企业集团组织及其 行为将同益影响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变化n 3 1 。二是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将城市群 空i q 演化视作为社会经济演化过程,例如薛东前等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群空问 扩展的决定因素,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演变是城市去那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4 。 张祥建等认为,产业关联效应、产业转移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催生了现代化城市 群的空间结构格局h 5 1 。三是结合前两种分析思路,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空l 日j 演变 过程建立对应关系的分析思路。张京祥将城市群的空问演化视作为空间自组织, 社会、经济演化以及空间结构组织的复合过程1 。此外,叶玉瑶将城市群空间演 化的动力归结为自然生长力、市场驱动力以及政府调控力,并构建了城市群空间 演化动力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作用机制、合成原则、不同演化阶段 主导动力与空间演化特征之间的关系h 刚。 ( 3 ) 空间扩展模式顾朝林等认为,无论个体城市或大都市,其空间增长形 态包括圈层式、飞地式、轴间充填式、带形扩展式等基本类型h 。吴启焰将城市 群空间扩张形式分解为两种模式:点一环状扩张和走廊一串珠状梯度扩张晗副。朱 英明综合分析了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因素、目标、形式,并通过对城市群发展战略 与机构体系等级水平的匹配,提出了四种战略计划框架( 模式) h 引。章国兴认为 通过对群内层次的中心城市定位,以增长极的形式可以实现城市网络系统的建立 i r 4 9 ,而齐康等以江苏省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国民收入、人口、产业、基础设 施等进行了区域空间分析,主张在江苏采用一种丌放的间隙式城市群空问扩展模 p 【5 0 】 武 o 2 1 2 7 我国城市群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