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责任能力.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责任能力.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责任能力.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责任能力.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刑事责任能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刑事责任能力 中文提要 论刑事责任能力 中文提要 刑事责任能力作为定罪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决定了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 罪以及行为人如何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刑法理论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 在分析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能力的不同认识,借鉴大陆法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刑事 责任能力本质具有二重性( 既是犯罪能力又是刑罚适应能力) 特点,其内容是法律拟 制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在责任论体系中处于责任的要素的地位年龄,精神障碍和生 理缺陷都会影响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所以这些都是法定的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 因素,但在我国立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醉酒状态虽然被我国立法否认可以影响 刑事责任能力,但从实践上看,还应分不同情况来确定醉酒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这些 都是本文所讨论的 关键词:刑事责任能力辨认和控制能力年龄精神障碍生理缺陷酵酒 作者:袁晓仆 指导老师:李晓明教授 t h e o r yo ft h ec a p a c i t yo f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a b s t r a c t a sae s s e n t i a lo ft h es y s t e mo fc r i m i n a t i n g , t h ec a p a c i t yo fa 面晒1 1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d e c i d ew l l c 也盯am a nc o m m i tac r i m ea n dh o wt o 邮s u m cw h a tk i n do fc r i m i n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s ot h ec a p a c i t yo f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i sv e r yi n l p o n 咖i nt h es y s t e mo f c r i m i n a lt h e o r y b a s eo na n a i y m gt h ed i f f e r e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r e s p o 删t yo f c r i m i n a la n du s i n gf o rr e f e r e n c eo ft h e o r yo fm a h t l a n dl a w , t h et e x tp u tf o r w a r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c s 剐m c co ft h ec a p a c i t yo fa 由咖m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i st w on c s s ( b o 血 c r i m i n a la b i l i t ya n dp e n a l t y f i t t i n ga b i l i t y ) , t h e c o n t e n to ft h ec a p a c i t yo fo _ m h u d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i st h ea b i l i t yo f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锄dc o n l r o li nl a w , i t ss t a t u si st h ec s s c n d a lo f t h el i a b i l i l yi nt h es y s t c mo fl i a b i l i t y , a g e , o b s t a c l eo fe n e r g y , b u go fb o d y 锄i n f l u e n c e t h ea b i l i t yo f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s ot h e s ea r el e g a lb a $ i c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t h e c a p a c i t yo f c r i m i n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b u t af a r t h e ri n l p r o v 础l l ts h o u l db el a 】ni n l a w m a k i n g , a l t h o u g hd r u n k e nd o e sn o tb e0 0 出吐d e fo f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o ft h e c a p m t yo fa j 嘶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i n 删t h ec a p a z i t yo f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 d r u a l 咖m a ns h o u l db ec o n s i d e ri nd i f f e r e n ti n s t a n c e t h e s ef l l et h e q u e s t i o n st h et e x tw i l l d i s c u $ $ k e yw o r d s :t h ea b i l i t yo f c r i m i n a lu a b i u t y t h e a b i l i t yo f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a g e 0 b s t a c l eo f e n e r g y b u go f b o d y d r u n k e l l w r i t t e nb y s p e r v i s e db y y u a n x i a o p u l i x i a o m i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二重堕! !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2 c 0 7 予2 -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在晦f 卜 日期:二堕兰型 导师签名: 中写道:。因受身体强制的铁路扳道员,受不可 抗力阻止的消防救火人员,即使他们因此而没有履行自己的职务行为,从而造成了严 重的危害,也不能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其直接原因当然是他们不存在犯罪的主观心 理态度但进一步从刑事责任能力的角度看,他们之所以不具备犯罪的主观条件,是 因为他们虽有辨认能力但却丧失了当时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而也就根本没有刑事 责任能力“t 在这里,对行为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判断,是一种具体的事实的 判断受身体强制的铁路扳道员或受不可抗力阻止的消防救火人员,虽然从当时的具 体的情况来看,他们无法实施相应的行为,但这种情况是由主体之外的因素造成的, 不是由主体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所以不能说他们丧失了刑事责任能力,之所以不构成 犯罪,是因为他们没有主观罪过而已,不能把不存在主观方面的心理态度归结到不具 备刑事责任能力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一般说来,人在睡眠状态下是不可能有有意识 的行为的,那么。睡眠中的人是否有刑事责任能力昵? 按照前述观点,睡眠状态下人 丧失了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自然无刑事责任能力,那就是说,一年之内每一个正常 人都要在有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徘徊几百次,这种结论似乎显得不合 情理。一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应该有其相对固定性,只有自身出现了使法律作出不同 责任能力评价的变化,刑事责任能力才会变化。外界情况的变化影响的是对行为人为 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而不是行为人自身的刑事责任能力所以,辨认能力和控制能 张智辉著:刑事贾任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7 9 页 “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删祛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盼页 7 论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理论 力虽然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内容,但辨认能力、控制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两者之间 应该有严格的区别:前者是事实意义上的,后者是法律意义上的;无刑事责任能力可 以归结为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但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却不一定能归结 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其次,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是法律拟制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刑法对刑事责任 能力的规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行为人加以分类,归纳出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 能力的特殊类型,其他人则都被推定为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也就是说,判断一个 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具备何种程度的刑事责任能力,不是看该行为人作为或者 不作为时具体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而是看其属于刑法规定的哪一种类型刑法所 设定的类型考虑的是一般人的标准,认定行为人属于哪种类型则主要考虑行为人的个 人情况,这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是法律拟制的抽 象判断而不是具体判断,不涉及行为人主体之外的因素我国刑法只规定了三种无 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的事由,即未成年、精神障碍和生理缺陷,其他情况都应属 于完全责任能力的范畴。其中,对精神障碍和生理缺陷都是从反面对减免刑事责任而 应具备的条件进行规定这实际上暗含着一种立法推定,即只要一个人达到了法定年 龄,就推定他具备了相应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除非存在着精神障碍或生理缺陷。 所以,刑事责任能力概念中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法律拟制的抽象的类型化的标 准。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否具备,要看行为人符合哪一种法律拟制的标准,而不能 看行为人是否现实地具备了这种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例如,每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 力人( 年满十八周岁精神正常的中国公民) 都有出版著作的行为能力,而如果行为人 是一个文盲,他就几乎不可能实际上有出版的能力,但依法律规定仍有出版的行为能 力。同理,刑事责任能力只是一种资格,一种可能性,凡是符合法律所规定的模式的 人,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 三) 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 在外国刑法的犯罪论体系中,关于刑事责任能力在责任论体系中居于如何之地 位,究竟是责任的前提还是责任的要素,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 责任前提说认为,责任能力与具体的犯罪行为无关,是本身能够独立进行判断的 3 论刑事贲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理论 人格能力。前苏联刑法学者a h 特拉依宁认为:。没有责任能力,刑事责任问题本 身就不会发生,因而犯罪构成的问题本身也就不会发生,正因为如此,所以责任能力 并不是犯罪构成的因素,也不是刑事责任的根据;责任能力是刑事责任的必要的主观 条件,是刑事责任的主观前提。”4 日本学者大谷实也认为:。责任能力应该被解释为 是成为针对具体行为决意的非难可能性的前提的一般人格能力,是对具体的行为加以 非难可能性判断之前就存在的必要的前提要件,在这个意义上说,责任前提说是正确 的。”根据责任前提说可以锝出的结论如下:1 认为责任能力是离开各个行为独立 的行为人的一般的能力;2 认为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应重视生物学的要素;3 部分 的责任能力被否定;4 责任能力的判断,先于故意、过失的判断 责任要素说认为,费任能力是应针对具体行为来考虑的行为的属性。虽然它主要 是从生物学的一面给非难可能性奠定基础,但它并非一般能力,不是与具体行为无关 的责任前提。而是针对具体行为的责任要素。持这种学说的日本学者大缘仁认为:。作 为责任能力的基础的生物学的状态对某个行为人来说。常常并非一定的。实际上也存 在着对某种刺激表示出异常的反应,从而实施暴行、伤害等的歇斯底里患者应当否 定这种人由于该刺激而实施的行动的责任能力,但是,对于其他的犯罪,则并非不能 肯定其责任能力两且,刑法中的责任判断,是针对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的具体行为、 以对实旌该具体行为的行为人进行人格非难为内容的。所以,视为责任的要素是妥当 的”“根据责任要素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4 1 认为责任能力在与各个行为的关系 上是其责任要素;2 认为责任能力判断的标准,应重视心理学的因素:3 根据犯罪的 种类,责任能力被相对化,所谓部分的责任能力被肯定;4 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在故 意、过失的判断之后进行 在我国,学者们多把责任能力理解为责任要素或责任要件马可昌教授根据泷川幸 辰所说:。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责任就是法律上的非难,它由1 ,责任能力;2 ,责任条件 ( 按:即故意、过失) ;3 ,对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三部分组成。”得出结论:“责任能 力作为责任的构成要素,又在诸要素的捧列上放在首位,所谓前提其实也可以说是前提 。a - h 特拉依宁著: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 ,中田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5 8 年版,第页 。冯军著: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2 l 页 。马克昌;责任能力比较研究,蓑现代法学h2 0 0 1 年第6 期,第剪页 “冯军著:刑事贯任论,i 击律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l 丝页 。马克昌一置任能力比较研究 ,载现代法学,2 1 年第6 期第剪页 9 论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理论 条件只是认为在地位上应当将责任能力放在故意、过失等要素之前。比较起来还是责 任要素说为妥。”4 陈兴良教授认为:“刑法上的责任是指有责性,即有责任能力者的主 观罪过,责任前提说之责任,只有在罪过的意义上理解才是成立的,即责任能力对于罪过 具有先在性。但责任要素说之责任,并非仅指罪过,而是指主观归责性。就此而言应当 把责任能力囊括在责任概念之内而非之外,是责任要素,而非责任前提”。冯军教授也 认为:“责任能力是责任的要素,它总是与具体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具体行为的 责任能力是不存在的。既然我们要认定的是能否就具体行为谴贲行为人,那么,我们就 只能追问行为人是否具有能够决定、选择该具体行为的能力。5 各家观点比较而言,责 任要素说更具合理性 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定罪体系中,刑事责任能力是责任的要素,在我国的定罪体系 中,刑事责任能力属于犯罪主体的范畴,是犯罪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对于自然 人犯罪而言,主体需要具备两个要件:首先,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即仅限于有生 命之人;其次,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刑事责任能力在我国定罪体 系中的地位是犯罪主体的核心与关键要件 。马克昌:责任能力比较研究,蓑现代法掌 ,2 0 0 1 年第6 新,第3 9 页 。陈兴良;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载浙江杜会科学 ,1 9 9 9 年第6 期第酗页 。冯军著,刑事贯任论,法律出版杜1 9 9 6 年版,第1 2 2 页 1 0 论刑事责任能力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 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 作为刑事责任能力基本内容,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在不同人身上存在着程度上的 差别这种差别受到社会环境、教育程度、遗传、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 中年龄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人的辨认能力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 形成的,从无辨认能力到有辨认能力必然有一个逐渐增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表现 为人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智力不断成熟、经验不断积 累。同样的,人的控制能力也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练就的,从无控制能力到有控 制能力也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目的意识不断强化,意志选择的能 力不断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断增强而这种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必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差距首先体现在年 龄上在一定年龄阶段上,人没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从而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在 一定年龄阶段上,人具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的程度 不能达到刑法对普通人为合法行为所要求具备的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程度,因而只具 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在一定阶段上,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达到了刑法对普通人 的要求,从而被认为具有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可以对自己的一切具有刑法意义上的 行为承担责任所以年龄是辨认和控制能力的一种等级划分方式,二者也可以说是形 式与内容的关系。如何对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作年龄段上的区分,这就要考虑到刑事 责任年龄的设立依据。 ( 一)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立依据 不同的年龄具备不同的辨认控制能力,这是可以肯定的,问题是处于从幼年向成 年过渡时期的人,其辨认控制能力如何分层次认定英美普通法对于1 0 岁以上不满 1 4 岁的人制定了特殊规则,这些人因为年龄小,原则上无实施犯罪行为的能力。但 是,恶意补足年龄,即如果他们知道是恶行而实施时,则追究其刑事责任。例如。 一个1 2 岁的人杀人后将尸体予以隐藏并撒谎说自己没有杀人的,证明他知道杀人是 恶行,这种恶意便补充了年龄的不足,因而追究刑事责任。从该立法看,它只是一种 。【英】鲁珀特克罗斯,菲利瞢 琼斯著: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 辨1 年版第钉页 1 1 论刑事责任能力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 原则性规定,至于如何适用于具体的案件中,只能由司法人员按照法律笼统的原则规 定对各个案件加以具体分析和判断,这样一来,就对司法人员各方面素质提出了很高 的要求。同时,“把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行为人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重大原则问题完 全交由司法人员裁决,过分扩大了司法的权限,极易造成司法的不统一和不协调,甚至 在立法上给司法中的任意出入人罪留下了缺口,而且要求司法人员对这类案件判断行 为人有无责任能力,也给司法工作过分增加了本可避免的困难”英美普通法的这种做 法既说明对主体的质的要求是具有辨认控制能力,也说明处于从幼年向成年过渡时期 的人的辨认控制能力难以通过一个明确的规则来认定 大陆法系国家不采取上述办法,而是通过直接规定年龄的方法来解决,在现阶段 有其合理性因为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能使司法关很简易地测量过渡时期 的人的辨认控制能力,仅凭科学技术测定一个过渡时期的人有无辨认控制能力进而认 定其是否符合犯罪主体的质的要求,并不现实;采用恶意补充年龄的方法,则会导致 认定上的随意性,从而有损法的安定性,与法治理念不相符合。另一方面,人的辨认 控制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随着身心发育、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逐渐增长的 因此,按一般人的身心和受教育的状况来规定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是相对可以接受 的,这种以普通人的标准来判断具体人的做法可谓法律上的拟制,法律的拟制总是蕴 含着衡平,总是最大化实现正义的可行途径。 如果仅仅以年龄来认定辨认、控制能力,那么,多大年龄的人开始具备刑法上的 辨认、控制能力呢? 1 4 岁是各国立法通例中规定最为普遍的,但除个别国家规定的 刑事责任起始年龄超过1 4 岁外( 例如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刑法规定为1 5 岁,西班牙、葡萄牙刑法规定为1 6 岁,比利时、卢森堡刑法规定为1 8 岁等等) ,有 许多国家仍各不相f 习地将刑事责任起始年龄规定为7 1 3 岁。甚至在一个国家的不同 法律管辖区内也呈现出极大不同以美国为例,3 7 个州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而荷克拉荷马州的最低年龄为7 岁( 对于7 1 4 岁的人,州政府必须证实在行为当时, 该未成年人明知该行为是错误的) ,内华达州、华盛顿特区规定为8 岁,科罗拉多 州规定为1 0 岁。俄勒冈州规定为1 2 岁佐治亚州、伊利诺斯州,新罕布什尔州、纽 约规定为1 3 岁,而仅有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德克萨斯州、犹他州、爱达荷州 4 赵秉志著:犯罪主体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0 1 1 0 2 页 1 2 论刑事责任能力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 规定为1 4 岁。4 可见,对什么年龄的未成年人才开始具备刑法上的的辨认、控制能力 各国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认识 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分歧,体现了以人的年龄来判定辨认、控制能力是缺乏足 够的说服力如一个1 3 岁的人,即使天赋异柄,读了大学,在刑法上也被拟制为没 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反之。一个已满1 5 周岁的人,即使其辨认、控制能力实际 上低于那个1 3 岁的少年大学生,也被刑法拟制为具有相对辨认、控制能力的人这 显褥非常僵硬,但如果不这样规定,就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如何接受刑事责任年 龄的规定呢,这就需结合另一个角度来考虑 我们应该看到,刑事责任年龄作为立法上的推定,并不意味着体现每一个未成年 人的智力发展状况,而是以人的平均能力为基础的。做出这样的推定更多地是考虑到 责任惩治范围和防卫社会之间的平衡,更多地考虑到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生理和 心理发育都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承受刑罚措施的生理和心理能力较弱,正如张明 楷教授所言:。刑罚的消极作用逶用于青少年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与重大。不满1 4 周 岁以及不满1 6 周岁的人处于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年代,因 为他们实施了越轨行为便科处刑罚,会导致他们在封闭的监狱里度过相当长时期,不 仅丧失各种正常教育机会,而且会导致人格异常,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对他们的未来 生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可见,对他们适用刑罚不仅难以收到明显的积极效果,而 且有悖刑罚目的。如果对他们的越轨行为采用其他处理措施,则反而有利于他们的正 常成长因此,法律救助未成年人”大爆仁教授也认为,未达到1 4 周岁的人虽然 也具备辨别能力和根据辨别的行动控制能力,但是考虑到在精神发育的过程中幼少年 具有可塑性,要抑制早期的科刑。加我们可以看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与其说是对人 的不同年龄段的辨认、控制能力抑或是犯罪能力的考虑,不如说是更多地是对不同年 龄人承受刑罚能力和可塑性的考虑因此,笔者认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首先体现的 是刑罚适应能力,其次才考虑人的犯罪能力 林维: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一国内法和国际法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决议,解读 蓑中田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 0 0 5 年第2 期,第4 3 页 。张明措著:刑法格言的展开 法律出版牡嬲年版,第1 7 3 页 柚大缘仁著:刑法概说苴论) ,冯军译中田人民大学出版社2 ( 1 0 3 年版第3 8 3 页 论刑事责任能力 = 、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 ( 二) 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及刑事司法实践,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可作如下分类: 1 相对责任能力,即行为人对刑法规定的严重犯罪具有辨认、控制能力,而且其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了犯罪程度根据刑法第1 7 条第2 款的规定,已满1 4 岁不满 1 6 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 火、爆炸、投毒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八项罪还是八种行为,学术界曾经存在争议, 2 0 0 2 年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关于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解答 按此答复:该条规定的八种犯罪, 指具体犯罪行为,并非具体罪名 2 减轻责任能力,即行为人由于年龄关系而对犯罪行为的辨认、控制能力低于正 常人根据我国刑法第1 7 条第3 款的规定,已满1 4 岁不满1 8 岁的人的责任能力属 于减轻责任能力他们由于年纪较轻,身心发育不十分成熟,辨认、控制能力要低于 成年人因此刑法规定,。己满1 4 岁不满1 8 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4 3 无责任能力,即行为人对一切犯罪都没有辨认或控制能力根据我国刑法的规 定,未满1 4 岁的人都是无责任能力的人。不管其中的某些人是否实际上具有辨认、 控制能力,刑法认定他们都没有刑事责任能力 1 4 至1 6 周岁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其生理发育及其智力虽不及成年人成熟,但 也有定程度的发育,基本具备了正常人走向社会、参加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对于大 是大非的辨别、辨认能力。刑法明文规定的这些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重 大利益的特定犯罪行为,根据一般人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是能够进行是非辨别的, 也是符合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精神健康发展实际情况的,因而对这类犯罪行为追 究刑事责任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这类行为的规定上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 1 可以考虑在“放火”后增加“决水”我国刑法将决水罪与放火、爆炸、投放 危险物质罪并列,说明它们是具有同样性质的危害程度相近的犯罪,立法者在第1 7 条 第2 款列入了后三种罪,却未列入决水罪危害程度相近的严重犯罪,有的列入,有的 却未列入,显现出立法逻辑的矛盾混乱据说立法者的理由是决水罪没有其他三种罪 发生的频率那么高,将该罪列入会造成“法条虚置”笔者认为这不是适当的理由。立 法对成年人规定决水罪不是法条虚置,却认为对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人规定决 1 4 论刑事责任能力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 水罪就会造成法条虚置,这是缺乏依据的 2 可以考虑把“贩卖毒品”改为“走私、运输、贩卖、制造毒品”根据刑法第 1 7 条第2 歙的规定,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人贩卖毒品的,不管其触犯刑法第3 4 7 条中哪一款规定,都应当负刑事责任;而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不管其触犯刑法第 3 4 7 条中哪一款规定,都不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使已满1 4 周 岁不满1 6 周岁的人贩卖毒品,具有刑法第3 4 7 条第4 款规定的情形,应当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投或者管制的,他也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如果是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 即使具有刑法第3 4 7 条第3 款规定的情形,应当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具有第2 款规定的情形,应当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也不负刑事责任这显 然是不合理的刑法第3 4 7 条规定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为选择性罪名, 这四种行为均可独立成罪,从其法定刑可以看出,这几种犯罪行为的法定刑完全相同, 因此立法可以将走私、运输、制造毒品行为与贩卖毒品行为并列作为处于相对责任能 力的未成年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同时考虑到未成年人认知能力较差,在追究已满 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末成年人实施这类行为的刑事责任时,应当加以数量较大的限 制,以免打击面过宽,有悖刑法谦抑、人道的价值追求 3 可以考虑在。抢劫”中添入。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刑法第1 7 条第2 款规 定的抢劫罪是否应包括刑法第1 2 7 条第2 歙规定的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对于 这一问题,学术界观点不一何秉松教授认为,刑法第1 2 7 条第2 款规定的抢劫罪, 其性质比第2 6 3 条规定的抢劫罪更为严重,其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更为明显,因而更 易为青少年所认识因此,应把这两种罪都包括在内。“而有的学者认为抢劫罪与抢 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罪名,从立法者的本意看,刑法第1 7 条 第2 款规定中抢劫罪并不包括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4 抢劫罪的客体是公民的 人身安全与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而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因此,刑法第1 7 条第2 款规定中的抢劫罪不应包容抢劫枪支、 弹药、爆炸物罪但是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可能产生的危害比一般的抢劫公私 财物的犯罪严重的多因此,笔者认为,第1 7 条第2 款应将这个罪名列举。 4 可以考虑增设绑架行为刑法第2 3 9 条规定的绑架罪,其法定最低刑为五年有 期徒刑,重于故意杀人罪三年有期徒刑的法定最低刑,此罪是具有较大危害性的犯罪 ”何秉松著:刑法教科书 ,中国法制出版杜1 9 9 7 年版第2 3 0 页 。宋庆德著;新刑法犯罪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0 2 页 1 5 论刑事责任能力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 行为,实践中也存在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这种行为的案例( 如 2 0 0 1 年2 月2 1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的一起发生在安徽省的1 5 岁 中学生绑架杀人的案件) ,而刑法第1 7 条第2 款对之未加以规定,这本身就是立法疏 忽。4 同时这一罪名的加重情节“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包含有故 意杀人的行为如果对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 的行为,按绑架罪处理,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不处罚的话,又有悖于罪刑相适应原 则;按故意杀人罪处理,同样会出现不同年龄的人实施同种行为定不同罪名的矛盾现 象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罪名加以补充规定 ( 三) 老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从幼年到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形成,那么随着成年 人进入老年年龄阶段,其刑事责任能力是否还有一个逐渐减弱,直到衰竭的过程呢? 一些国家刑法对犯罪的老年人往往设有减轻刑罚或其他从宽处理的特别规定这些特 别规定,就其具体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 对犯罪的老年人从宽处罚 例如。1 9 4 0 年巴西刑法典) 第4 8 条规定,对超过7 0 岁的犯人从轻处刑( 2 ) 对 老年犯罪人限制适用某些刑种如俄罗斯刑法第5 9 条规定,法院做出判决时已满6 5 岁的男子,不得判处死刑;1 9 6 1 年 第6 0 条规定,年龄在5 5 岁以上,已失去对社会危害可能 的,可以谁许取保监外执行1 9 7 9 年4 月1 6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 。李文燕著:中国刑法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杜1 9 9 s 年版第4 8 9 页 - 王晨著:刑事墨任的一般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s 年版,第3 页 1 6 论刑事责任能力二,刑摹责任能力的年龄划分 安部关于清理老弱病残犯和精神病犯的联合通知规定,年老衰竭、神智模糊的, 凡有家庭依靠,均可依法分别给予监外就医、监外执行但判处死刑缓期2 年执行期 间的罪犯,不在此例上述罪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已执行原判刑期1 2 以上,无期徒 刑犯实际执行1 0 年以上,井有悔改表现的,可予以假释或提前释放。1 9 8 2 年2 月1 8 日公安部通知各地试行的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第1 8 条规定,服刑改造期 间的罪犯,“年龄在6 0 岁以上,身体有病,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除判处死刑缓 期2 年执行期间以及罪恶民愤很大的以外,都可以准许监外执行刑罚根据上述规定 可以看出,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老年犯罪人还是倾向从宽处理 有学者反对以老年人作为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理由,他认为:老年人在精神状态 上已经相当成熟,加之涉世己深,经验丰富,在辨认、控制能力上较通常人有过之而 无不及,所以没有减轻其刑事责任能力的理由如果老年人因为年老而精神昏聩甚至 痴呆,而为触犯刑法之行为,可以根据因精神障碍而无刑事责任能力或减轻刑事责任 能力的规定减免刑事责任哒个观点首先存在一个疏忽:认识控制能力的减弱与存 在精神障碍不是同一的,老年人因为年老力衰而出现辨认、控制能力的减弱并不意味 着其有精神障碍而我国立法认为只有精神病人才存在无刑事责任能力或减轻刑事责 任能力的状况,这意味着,老年人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精神障碍,只要没被认定为 精神病人就不可能被减轻刑事责任这是立法的疏忽,立法既然可以保护辨认、控制 能力不足的未成年人,也应保护辨认、控制能力减弱的老人另外,从现代刑罚的目 的角度看,对老年犯罪人也应予以从宽处理。教育,改造罪犯,预防、消灭犯罪是 当代各国刑罚目的观的主流人至风烛残年,对其适用某些刑罚,在改造上的意义不 大,而且老年人行动能力已大大减弱,人身危险性也相应降低,在具体情况中,可能 一些非刑罚措施就能消除老年人罪犯对社会的潜在危险。从司法实践来看,在押的老 年人肯定会给监狱带来更多的负担因此从犯罪能力减弱和刑罚适应能力两方面考 虑,我国立法应当对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作出特别规定,对老年人犯罪规定。可以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这方面给法官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裁量的权利 。黄丁全著:刑事责任能力研究中国方正出版杜2 0 0 0 年版第2 6 4 页 i 7 论刑事责任能力三、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三、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首先看行为人的年龄,达到一定年龄的行为人一般 推定其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但是这必须以行为人精神正常为条件,如果行为人 精神异常,则可能构成了刑事责任能力的阻却什么样的精神异常才能阻却行为人的 刑事责任能力i 在我国,刑法规定为精神病人“精神病”是一个来自医学的概念, 在刑法上是否直接适用其医学概念? 这就需要对这个概念作进一步的了解 ( 一) 刑法意义上的精神病人 我国刑法中应用。精神病”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说明和规定精神障碍者有关法律能 力等问题,这与精神医学上主要着眼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需要是不同的,由此必然导 致它们对其内涵理解上的差异。但刑法中的。糖神病”概念又来源于精神医学,是其认 识水平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因此分析刑法意义上的精神病概念首先需要从精神医学上 的“精神病”概念出发。精神医学上的“精神病”概念曾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1 广义的精神病概念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 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 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 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撩神障碍称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 精神障碍称为“轻性精神病”2 0 世纪5 0 年代以后,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 这种广义精神病概念的缺陷与弊端的逐渐暴露,精神医学中大多数学者对。精神病” 一词的使用也逐渐严格起来,乃至最终彻底抛弃了“重性精神病”、。轻性精神病” 之类的概念,而将。精神病”用于特指精神分裂症等少数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他则归 为“非精神病精神障碍” 2 狭义的精神病概念。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4 与“精神疾病”或。精神 障碍“是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大脑功 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 。陈霆宇:对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匏力评定问鼯的再认识,i t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第7 1 - 7 2 页 1 8 论刑事责任能力三,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 1 ) 精神病( 包 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 ;( 2 ) 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糖 神障碍;( 3 ) 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 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 的精神障碍,这就是狭义的4 精神病”概念的涵义由于精神医学至今仍未能对像精 神分裂症这类主要的精神病的本质加以彻底揭示,对。精神病。作出明确的理论性定 义是困难的,目前较为广泛采纳的是更具实用性的描述性定义通常。用描述性定义 可以把“精神病”描述为具有三个方面特点的精神障碍:( 1 ) 严重脱离现实,或者说 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害;在精神病性症状中,病人不能区分主观和客观,把二者混 为一谈;( 2 )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 ) 缺乏症状自知力并且,按照传统,精神发育迟 缓( 或称精神发育不全) 无论多么严重都不属于。精神病”尽管这种病人在一定的时 期里也可以处于“精神病”状态;按照临床工作中的约定,精神障碍即使很严重也必 须持续至少一星期才能正当地视之为。精神病”,而不到一星期的严重精神障碍只 能称之为。微型精神病发作。“ 。精神病”概念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刑事法上对此概念的认识由于精神医学中 狭义的“精神病”概念是很难满足研究和规定精神障碍者有关法律能力等问题的需要 的,因而刑法学界和司法精神医学界对刑法中的“精神痛”概念的涵义普遍采用了扩 张说或广义说,但在扩张或广义的程度及如何具体理解上仍存在着不同观点主要有: 1 认为“刑法条文中的精神病人应该是指息有以下三类严重疾病者:( 1 ) 各 种明确诊断的精神病( 即精神医学中狭义的精神病) ;( 2 ) 严重的智能缺陷,或者达到 中度( 痴愚) 或比中度更重的精神发育不全( 如白痴) ;( 3 ) 精神病等位状态,包括有严 重意识障碍的癔症( 也称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精神错乱) 和病理性醉酒、病理 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 现称短暂的精神病理性障碍) 等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 这种观点以病情严重程度为依据,对精神医学中狭义的。精神病”概念作了有限 度的扩张( 有限度扩张说) ,即把精神医学临床上通常不归为。精神病”的,但足以导 致病人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完全丧失的精神障碍都划归于。精神病”范围 ”许又新著:精神病理学 ,湖南科学出版挂1 9 9 9 年版,第1 4 一1 5 页 贾谊诚主编: 实用司法精神病学,安徽人民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5 9 页 1 9 论刑事责任能力三、精神障碍者的刑摹责任能力 2 认为“我国刑法所使用的精神病一词是从广义理解的,因为传统的精神病 学分类包括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病,近代则把两者统称为精神疾病,使用精神病一 词并不局限于重性精神病”,“精神病这个名词有两种含义,广义的包括各类精神障 碍,有严重的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性变态,神经症等,现在把广义范 围的精神病,称为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狭义的精神病指严重的精神病,代表性 疾病是精神分裂症。在我国此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刑法,中,此词意义相当 于医学上的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二是在医学上指严重的精神病态,不能适应正常的 社会生活。 这种观点将刑法中的“精神病。等同于精神医学上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 碍”,以弥补前一种“有限度扩张说”的不足 3 认为。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原因引起的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对刑法典中的 精神病应注意从两个方面加以正确理解:一方面,对精神病应作广义理解, 即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慢性和急性的严重精神障碍,立法上认为不便于也无必要一一列 明各种精神病,而以精神病一词加以概括。另一方面,精神病又不同于非精 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功能障碍 会导致其辨认能力或控制行为的能力完全丧失,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一般不会因 精神障碍而丧失辩认或控制行为的能力。因此,只有精神病人才有可能成为刑法典第 1 8 条规定的无责任能力人;至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则不属于刑法典第1 8 条所称 之精神病人,其中有些是限制( 减轻、部分) 责任能力人,另一些则是完全责任能 力人。”“ 这是刑法学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内涵基本是采纳了司法精神医学上的“有限 度扩张说”,即以“病情严重程度”为依据,区分开了“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 精神障碍” 4 认为我国刑法中使用的“精神病”一词在立法原意上是从广义上理解的,“它 既可以指医学上所说的狭义的精神病,也可以指医学上所说的精神发育迟缓或者某些 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我国刑法上从广义理解的精神病实际上相当于医学上所 嚣邦瞻培著:司法精神医学基础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敝第为页 棚马世民主编:辆神疾病的司法鉴定 上海医科学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7 页 m 高铭喧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第1 5 2 页 2 0 论刑事责任能力 三,糟神障碍者的刑事贾任能力 说的精神疾病或者精神障碍;”“精神病人就是泛指以各种精神活动异常 为表现特征的精神障碍者”,。“精神病这一概念不论是医学的,还是法学的,都是 广义的概念。医学与法学的理解是一致的。即各种精神活动障碍统称为精神病,而不 是专指某些重性精神病”“ 这几种表述与精神医学上曾经使用过的广义的精神病概念的内涵是相同的,即把 “精神病”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 。扩张说”能够以现代精神医学为基础,同时适应刑法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的 医学条件进行规定的需要。较为清楚和科学地界定了。精神病”的范围及其作为评定 有关法律能力的医学条件而与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等心理学条件之间的关系,便于司 法实践理解与操作但是对。精神病人”以外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能否适用 刑法第1 8 条呢? 在司法实践中,这类病人因精神障碍致使在危害行为当时的辨认能力 或者控制行为的能力受损而应被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着的如 果对刑法第1 8 条中的“精神病人。范围作如此限定,那么,对这部分精神障碍人应 如何处理昵? 这是“有限度扩张说。所不能解决的 “广义说”可以解决刑法第1 8 条的适用范围问题。但也存在着缺陷:一方面把 精神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步淘汰的、不科学的概念重新拿到刑法学中来应用,是缺乏科 学性的。另一方面,将同一概念在不同的领域赋予完全不同的两种涵义。难免产生认 识上的误解,从而引起司法实践中对。精神病”认识上的混乱,出现滥用“精神病” 进行免责辩护的现象。 如上所述,“扩张说”和“广义说”都有各自的缺点,这使得。精神病”在刑法 上缺乏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定义和范围界定,由此造成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认 识上的混乱和矛盾是可想而知的我国刑法在立法上继续沿用这一概念时,实际上已 使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在立法用意上和司法实践中,对因 精神障碍而应评定为无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是不能仅限于精神医学中狭义的 。精神病人”的,这就必须对“精神病人”的范围作出扩张解释,以至于将。精神 肩”等同于。精神疾病9 或“精神障碍”;另一方面,在从符合精神医学的基本原理 啦林准等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