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2.doc_第1页
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2.doc_第2页
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2.doc_第3页
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2.doc_第4页
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下的中考主观试题的命制 以2016年广东中考历史第27题命题技术分析为例2016年广东省中考帷幕已落。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两考合一考”性质的考试,人们对试题高度关注。其中,是历史试题中能综合反映学生素养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在中考历史试卷中的分值为25分,占卷面分值的四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对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所寄予的厚望。考试命题,实质上是学习的逆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今年试题的素养立意特征十分鲜明(明显)。一、广东中考历史材料题基本特征广东中考历史考试为闭卷考试,时长50分钟,试题共27小题,其中,第26、27题为材料题,经过多年的推敲打磨,全卷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材料来源广泛,已经形成基本范式。这两道题目,就其形式而言,设有导语,以主题统领材料,材料间逻辑严谨。材料主要有文献摘选、图片、图表、漫画历史、地图等几大类,对文献材料特别关注作者的史学观点、价值取向,所选图片或漫画在显性材料中往往隐藏着隐性信息,内涵丰富,整卷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隐性材料往往是对考生能力、水平检测的着力点,但受初中生知识能力、心智特点的约束,一般对隐性材料的挖掘不会太深、太宽。第二,从世界看中国以史观为理念引领。课程标准强调“从不同角度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主张以宽广的视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用多元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理解各国文化、并吸收优秀文化,养成开放的国际意识。第27题侧重世界史内容。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构成要素在这个有机体中相互联系、相互冲突,又彼此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历史,都是在其他国家影响下变化、发展着。在古代,中国广泛地影响着世界,近代以来,中国受这世界的深刻影响。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文明成果,才能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进步。由此可见,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人类的必经阶段。当然,现在化在加速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中国、日本等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在近代被西方列强侵略即可认证,这是绕不开的历史事实。第27题设计的,社会价值在于“当我们放眼全球,就能够深切的感受,构建世界历史的各种力量。”(英.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8.)第三,自教材挖掘主题,重视学科技能考察。试题命制的思想境界,影响到试题的考查功能。脱离教材的试题设计,如无源之水,缺乏生命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设计方能启迪智慧,创出一片新天地。广东中考历史试题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背历史“拐点”的细节透视,这是主题设计的主要来源,这种根植于教材主干知识的试题设计,不囿于教材,他一再引导学生依托教材知识,摆脱教材现成结论的桎梏,生成属于自己的新认知,著名命题研究专家刘芃指出:“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考核为主要测试方向,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取材则脱离教材限制,从更广阔的领域里,选材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素材,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试题设置新情境,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刘芃. 考试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第334页)当前,课堂教学中以强化“知识点”落实的教学方式,如何应对历史中考变革的与时俱进呢?中考历史到底要考查学生的哪些认知技能?考察到怎样的层次与水平呢?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下的初中力学思维技能人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历史学科技能是通过知识信息的积累、动作技能的训练得来的。历史思维的前身是历史思维意识,他是在感知、感觉历史的过程中,随着聊天史事的不断训练、强化,才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一种思维意识,也就是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思维意识的突出特征是独立思考、求真、求实,是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对历史与历史学没有基本的认知,同时,因阅历缘故尚不能理解历史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初中学习初始就要训练基本的历史思维意识。历史思维意识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方能上升为历史思维能力,这种历史意识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年级形成的。初中阶段,主要训练的历史思维意识有种证据意识、历史想象力和时序性思维意识,这三种思维意识,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通过重证据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明确而清晰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的思考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思考;历史证据分为遗址、文物、文字等若干类;历史证据的可靠性需要印证;历史是复杂的,孤证不立;历史证据在不断挖掘之中。”(孙立田.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历史学习。2014年第11期)(此内容要通过网上资料完善)历史思维能力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阐释,认知分类体系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中考历史学科对学生认知层次要求是“实际”、“理解”、“运用”等三个层次,这要求的理论来源正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一般来讲,历史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要求,并有相应的阐释。关于历史理解,课程标准表述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认为,理解是高层次认知技能中最基础的一种类型,只考声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建构自我认知,把握信息蕴含的意义。理解所涉及的多为概念性知识,只要考生在与获得的知识欲以前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就是理解。,必须通过借助使用“新材料”创设情境,这才能避免学生通过简单的“识记”来回答问题。不遵守这个规则,考题很可能是在测量考生的记忆技能。理解技能的认识过程包括解释、举例说明、分类、归纳(概括)、推理、比较和阐述等子类型。(关于 理解技能和子技能的概念参见雷新勇,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97-114页,)2015、2016年,两套广东中考历史卷共54小题,其中有,五道题主要测试的是理解技能,可见对历史理解技能的考查是广东历史中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技能。表1:理解技能的子类型子类型基本含义理解技能举例说明与归纳(概括)技能比较技能推理技能阐述技能考试与教学在教育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中考历史所考查的思维能力与初中以“知识点”落实的教学方式所培养的必须思维能力是同位关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应当出现错位,更不应该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研究中考命题设计,并与课堂教学进行比对,目的是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初高中的学科对接中知识对接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学科技能的对接,只有实现这一层面的对接才是真正的无缝对接。三、2016年广东中考历史第27题命题技术纹理1. 一家之言2016年第27题设计意图揣测19世纪中期以来,东亚地区处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上,东亚国际关系在各类考试复习中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因为当前中日关系的原因,这成了一个让人感到棘手的问题,俨然试题命制的“烫手山芋”。2016年广东中考历史第27题以“聚焦热点又淡化热点”的处理手法,在中、日、韩三国视域下,从跨国式的视角入手,把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嵌入式题设计中,突出用国际视野看待东亚社会发展转型问题,关注历史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类文明的进程的意图。命题开始尝试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能力考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考查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史观”去梳理、探讨、评判、阐释历史现象,着眼于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设计主题鲜明,采取点、线、面结合方式,有一定的综合性,体现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及对学科素养内涵的浸润。有观点认为,只要基本事实无误,言之有据,逻辑自洽,便可作为一家之言。据此,第27题设计成立。2. 溯本求源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明治维新广东省各地市初中历史教学所使用的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共四个版本,所以中考历史试题的名字要顾及四个版本教材,对明治维新知识内容的表述,下表是四个版本教材有关明治维新的表述(见表2)。表2: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明治维新”人教版北师大版川教版地图版备注历史背景1. 19世纪中期,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处在幕府统治下;2. 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3. 武力推翻幕府统治。1. 幕府统治危机;2. 1853年,美国佩里率舰队来到日本,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3.挟天皇以倒幕。1. 幕府统治危机;2. 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危机更严重;3. 武装倒幕。1. 幕府统治危机;2. 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危机更严重;3. 武装倒幕。均从三个方面陈述,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内容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生活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面;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政治上;经济上; 文化教育上;生活上;军事上。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面。所陈述内容基本相同;仅北师大版提及大日本帝国宪法。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经过上述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但是,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由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插图6幅7幅6幅2幅均无大日本帝国宪法分权体制图从各版本教材陈述看,第27题在知识考核上由于课本相衔接,从材料选择上看,均在教材所述之外,是对课本知识在广度、深度上的适度拓展;亦在初中生认知理解范围内,是视频设计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活力与张力。因此,较好地遵守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的原则。3. 抽丝剥茧2010年中考第27题的组织原理分析(1)第27题“导语”解读试题主题:区域文明;研究对象:先进国家;研究重点:与文明变化的表现及反思;史观渗透: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理论抽象”,技术纹理)(2)第27题材料作者观点与态度(或倾向)研究世界近代史,不能不研究日本近代史;研究日本近代史,不能不研究明治维新;研究明治维新,不能不窥视明治维新的国度。关于材料一:材料摘自亚洲史下册。作者罗兹墨菲,美国历史学家,也是一位中国历史和地理专家。“他对亚洲事务及其历史的研究生涯已逾40年,研究期间,墨菲长期居住的亚洲,对这一地区进行实地研究和观察。”“作者视野开阔、涉及面广,他力求客观地将人类历史上这个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世界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应该说,这部书的众多分析是客观的、深刻的,能给人以有益的思考。”“亚洲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领域,放弃西方史长期以来分别叙述单个国家的做法,而将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呈现给读者的时候已经到来了。”“21世纪的世界看来多半会以亚洲为主导,它的影响将超过他那传统的和光荣的过去。”关于材料三:材料摘自明治维新的国度。作者宗泽亚,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八十年代未移居东京,历经留学、历任化学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职。多年专注日本古代民间风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清日战争。明治维新的国度的研究,是清日战争研究的继续。“解读明治维新,需要研究日本人国家意识的形成过程。明治的前期和后期,日本人在国家意识上有着极大不同。日清战争以前,日本人对改造国家缺乏信心,国民普遍没有大国意识-日清战争胜利,日本人的自信心得到了升华,终于燃起了大和民族的大国意识,自我民族的优越感和他国民族的劣等感意识在同一时间形成。”“明治维新不仅仅是日本人民的遗产,也是亚洲及世界文明进步的象征。” 以下来自后记:“作者选择了两种方法来求证明治历史,使对历史的认识有一个公道的解释。第一种方法是第三只眼,明治维新的国度充分引用了当时列强的第三只眼,对明治维新展开评论。第二种方法是采用了当时最新照相技术留下的珍贵写真。”、“的确,在世界近代史中,日本依然遗留着诸多的历史反省课题,。”、“历史证明了一个共识,敌人并非不文明,并非没有伟大之处,然伟大的光泽亦会蜕化。”、“作者力求中间立场?风格遵循历史写真、绘画,著说等原始文献作为依据的研究方法,为现在欲知者展现一个可视的空间,提供一个历史研究的视角。”(3)技术纹理三则材料作为检测中的史实知识,都是客观史实,具体而确定。它揭示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东亚地区及主要国家中国、日本的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东亚国际秩序的历史发展趋势(走向),材料中隐含了以时序和专题分类来处理具体史实的方法的知识。材料一及答案【材料内容分析】东亚国际关系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发生变化,成因是中国、日本遭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英、美等国的侵略(进犯);对日本的影响是,在美国引发危机后,推翻了幕府统治,开始了一场“脱亚入欧”的非暴力变革即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本质体现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开始取代了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需要寻找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和日本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和防范的闭关锁国政策。【材料内部要素分析】东亚国际关系因英美等西方国家进犯而开始发生变化;中、日两国遭受进犯而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在自己所走的发展道路上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材料、问题及问题解决之间组成部分的关系分析】问题的设计来自于材料,材料间隐含着问题解决的视角与空间。问题解决的思路中,既有要求考生根据时间节点、中日两国面临的问题作出一致性的判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有基于材料的形象描述,又跨越延伸材料自身,借助教材知识,进一步拓展材料情境,提取出能够反映题干信息的主要特征或主题,材料与问题及问题解决是契合和关联的。材料二及答案【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明治政府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的国家分权体制图。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立于金字塔的顶尖,天皇下的中央政府,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这是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在审慎综合西方各种体制基础上,经过改造后的君主立宪制,他的影响在于使日本被纳入先进国家的阵营,帮助日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获得了强国的国际地位;在本质上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确立了天皇的统治地位,标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材料内部要素分析】分权体制框架下,天皇居于权力金字塔顶尖,拥有绝对权力;国家的立法、司法、军事等一切大权均操之于天皇;资产阶级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帝国议会拥有的权力在天皇控制之下,议会形同虚设。【材料、问题及问题解决之间组成部分的关系分析】问题由材料演出,材料中隐含的问题解决的视角。问题解决的思路中,有日本西方化时代到来是通过分权体制实现的历史解释,也有西方化时代到来的证据何在、如何评价等历史证据,还包括事实与观点,观点与证据之间相关联的历史方法。材料与问题及问题解决是契合关联的。材料三及答案【材料内容分析】日清战争的起因是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战争影响了日本国民的心理(价值取向)及对邻国的态度,也改变了东亚国际关系,本质上体现的是明治维新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