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针对低浓度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间歇活性污泥法试验研究.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针对低浓度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间歇活性污泥法试验研究.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针对低浓度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间歇活性污泥法试验研究.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针对低浓度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间歇活性污泥法试验研究.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针对低浓度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间歇活性污泥法试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ct t h i s t h e s i s i s m a i n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o n t h e s b r s y s t e m , w h i c h i s a p p l i e d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e w a g e w i t h l o w o r g a n i c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s o u t h e rn c h i n a ( c o d = 2 0 0 - 2 8 0 m g / l , n h 4 + - n = 1 5 - 3 5 m g / l , t n = 2 5 4 0 m g / l , t p = 4 - 5 m g / l ) . t h e r e s e a c h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i s d i s s e rt a t i o n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p a rt s , i n c l u d i n g : 1 ) t h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 o p e r a t i n g m o d e o f s b r s y s t e m t h r o u g h 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 s o f d i s c h a r g e r a t i o , r e n t e n t i o n t i m e o f a n o x i c a n d a e r o b i c p r o c e s s e t c . b y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p o l l u t a n t r e m o v a l e ff e c t s u n d e r d i ff e r e n t s b r o p e r a t i n g m o d e s , t h e b e s t o p e r a t i n g m o d e i s r e c o m m e n d e d . 2 ) t h e i n fl u e n c e o n t h e r e m o v a l r a t e s o f n i t r o g e n 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 i n s b r , i m p o s e d b y t h e c ! n a n d t h e o r g a n i c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t h e i n fl u e n t , i s d i s c u s s e d . 3 ) t h e e c h a n c e d p h o s p h o r u s r e m o v a l b y f e e d i n g p s f ( p o ly - s i l i c o n - f e r r u m ) c o a g u l a n t i s e x p l o r e d . 4 )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s b r i s a l s o e n c l o s e d h e r e . t h r o u g h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p o l l u t a n t r e m o v a l e ff e c t s u n d e r 9 d i ff e r e n t o p e r a t i n g m o d e s , t h e b e s t m o d e , w h i c h i n c lu d e 0 .5 h f i l l , 3 . 5 h a n o x i c p r o c e s s a n d 1 . 5 h a e r o b i c p r o c e s s , 4 0 % d i s c h a r g e r a t i o , i s r e c o m m e n d e d . u n d e r t h i s m o d e , t h e b e s t t n r e m o v a l e ff e c t i s a c h i e v e d . t h e a v e r a g e l nr e m o v a l r a t e i s 6 0 .9 % , t h e t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e ff l u e n t i s 1 1 .9 9 m g / l , a n d 0 . 1 1 m g / l f o r n h 4 - n , 5 7 . l m g / l f o r c o d . t h e p h o s p h o r u s i n e f fl u e n t , w h i c h s t a y s a t 3 .4 5 m g / l , c a n n o t r e a c h t h e l o c a l d i s c h a r g e s t a n d a r d . t h e f e e d i n g o f p s f , 0 .5 h b e f o r e t h e e n d o f a e r o b i c s t a g e , c a n g r e a t l y i m p r o v e t h e e ff e c t o f p h o s p h o r u s r e m o v a l . wh e n t h e d o s a g e o f p s f s t a y s a t 8 m g / l a n d 1 2 m g / l ( f e 3 ) , t h e p h o s p h o r u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e f fl u e n t c a n b e r e d u c e d t o i m g / l a n d 0 . 5 m g /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wh e n d e c i d i n g t h e d o s a g e ,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h o u l d b e m a d e o n l o c a l r e g u l a t i o n s , e c o l o g i c a l c a p a c i t y a n d e c o n o m ic f a c t o r s . l i t t l e n e g a t i v e i n fl u e n c e i s i m p o s e d o n t h e c o d a n d n h 4 - n r e m o v a l b y c / n o f t h e i n fl u e n t . h i g h c / n c a n i m p r o v e t h e r e m o v a l o f n a n d p . wh e n t h e i n fl u e n t c o d s t a y s a t 2 0 0 m g / l , t n r e m o v a l e f fi c i e n c y c a n r i s e f r o m 3 4 . 3 %( c / n = 3 ) t o 6 1 . 5 %( c / n = 5 ) , a n d t p r e m o v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c a n r i s e f r o m 2 6 . 3 %( c / n = 3 ) t o 1 1 ab s t r a c t 5 6 . 3 % ( c / n = 5 ) .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 m e t h o d , s b r c a n s a v e i n v e s t m e n t in m a n y a s p e c t s , i n c l u d i n g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e q u i p m e n t , r u n n i n g c o s t a n d fl o o r a r e a e t c . f h e r e f o r e , s b r i s a n i d e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m e d i u m a n d s m a l l s c a l e w a s t e w a t e r t r e a t me n t f a c i l i t i e s k e y wo r d s : m u n i c i p a l s e w a g e , d e n i t r i f i c a t io n , s b r , l o w p o l l u t a n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c h e m i c a l p h o s p h o r u s r e m o v a l 川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必洲 0 0 5 - 年3月 r 3日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鼋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奉沦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距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躲习浩珲 d 哆年j 月侈日j 第 1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第 1 章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1 . 1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各国的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 世界人口 也快速增长, 而与之相伴随的, 除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之外, 还有日趋恶化的 环境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水体污染无疑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早在上世纪 5 0 6 0年代,国际上许多大型湖泊、水库已 呈现出富营养化 ( e u t r o p h i c a t i o n ) 的 征兆。 川富 营 养化是由 于 径流对地表的 冲刷、 淋溶, 雨水 对 大气的淋洗, 以及各种生物活动产生的代谢产物随污水流入湖泊等水体, 导致氮、 磷等植物营养元素在湖泊中汇聚沉积引起的。 如果这些元素之间的比例、 存在形 式适宜被水生植物利用, 在光照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就会引起藻类及其他 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藻类死亡后, 又促使分解藻类的异养微生物大量繁殖, 水体 溶解氧量下降, 水质恶化, 鱼类及其它高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水生生态结构被 破坏, 这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水体的富营养化进一步发展, 会使得水体沼泽 化, 并最终导 致水体的消亡。 在自 然条件下, 这种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 至土万年。 1 2 1 近年来, 许多发达国家由 于工业、 农业、 畜牧业及人类活动而产生 的大量营养物排入水体, 使水体急剧富营养化。 有人估算了美国伊利湖富营养化 进展的程度,自1 9 0 0 年至 1 9 7 0 年间的变化约相当于正常情况下一万年的变化。 ,根据日 本京都大学与1 8 所大学的 联合调查: 獭户内 海有 1 / 3 海域完全没有 生物生存,1 9 7 2 年8 月1 7 至2 1 日,日 本獭户内海一次严重 “ 赤潮”造成的死 鱼达1 4 2 。 万尾, 损失达7 1 亿日 元: 另 外, 德国北海、 波罗的海水域的富营养化 是德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p i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 2 . 8万亿 3m ,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水量仅为世界的 1 / 4 ,属于贫水国家之一,再加上水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分布极不均匀, 以及主要河流、 湖泊的水体污染, 更加剧了 我国的水资源危机。 从5 0 年代以来,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众多, 经费不足, 生产工艺落后,导致污染严重 而治理不善,由于氮磷污染而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主要湖泊占统计湖泊的 5 6 之多。 【 ,2 0 0 3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道, “ , 我国七大水系4 0 7 个重点监测断面 第 1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第 1 章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1 . 1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各国的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 世界人口 也快速增长, 而与之相伴随的, 除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之外, 还有日趋恶化的 环境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水体污染无疑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早在上世纪 5 0 6 0年代,国际上许多大型湖泊、水库已 呈现出富营养化 ( e u t r o p h i c a t i o n ) 的 征兆。 川富 营 养化是由 于 径流对地表的 冲刷、 淋溶, 雨水 对 大气的淋洗, 以及各种生物活动产生的代谢产物随污水流入湖泊等水体, 导致氮、 磷等植物营养元素在湖泊中汇聚沉积引起的。 如果这些元素之间的比例、 存在形 式适宜被水生植物利用, 在光照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就会引起藻类及其他 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藻类死亡后, 又促使分解藻类的异养微生物大量繁殖, 水体 溶解氧量下降, 水质恶化, 鱼类及其它高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水生生态结构被 破坏, 这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水体的富营养化进一步发展, 会使得水体沼泽 化, 并最终导 致水体的消亡。 在自 然条件下, 这种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 至土万年。 1 2 1 近年来, 许多发达国家由 于工业、 农业、 畜牧业及人类活动而产生 的大量营养物排入水体, 使水体急剧富营养化。 有人估算了美国伊利湖富营养化 进展的程度,自1 9 0 0 年至 1 9 7 0 年间的变化约相当于正常情况下一万年的变化。 ,根据日 本京都大学与1 8 所大学的 联合调查: 獭户内 海有 1 / 3 海域完全没有 生物生存,1 9 7 2 年8 月1 7 至2 1 日,日 本獭户内海一次严重 “ 赤潮”造成的死 鱼达1 4 2 。 万尾, 损失达7 1 亿日 元: 另 外, 德国北海、 波罗的海水域的富营养化 是德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p i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 2 . 8万亿 3m ,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水量仅为世界的 1 / 4 ,属于贫水国家之一,再加上水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分布极不均匀, 以及主要河流、 湖泊的水体污染, 更加剧了 我国的水资源危机。 从5 0 年代以来,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众多, 经费不足, 生产工艺落后,导致污染严重 而治理不善,由于氮磷污染而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主要湖泊占统计湖泊的 5 6 之多。 【 ,2 0 0 3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道, “ , 我国七大水系4 0 7 个重点监测断面 第 t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中, 3 8 . 1 %的断面满足 1 -1 1 1 类水质要求, 3 2 . 2 %的断面属i v , v类水质, 2 9 . 7 %的断面属劣v类水质, 太湖和滇池外海均属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属轻度富营 养状态。 中国海域海水中磷氮含量的超标率己达3 3 % , 2 0 0 3 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 1 1 9次,累计而积约 1 4 5 5 0平方公里,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 3 6 次, 累计面积近 1 5 0 0 平方公里。 赤潮频繁发生海域多为受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较重 的海域。 i 7 1 1 . 2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及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全球水环境污 染也日益严重, 特别是来自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氮、 磷在进入水体后引发的水 体富营养化问题, 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硝酸氮或亚硝酸氮的排入也 严重影响了 鱼类的生长,并形成对人类具有“ 三致” 作用的有害物质。 这些不仅 严重制约了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相当可观的经济损失, 而且对人民生活 和健康, 甚至对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了 很大的威胁。 ”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学者对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和工艺进 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下面就做简要的介绍。 1 . 2 . 1污水生物脱氮原理 废水中的氮以有机氮 ( 动物蛋白、植物蛋白) 、氨态氮 (n11, n h , ) 、亚硝酸 氮 ( n o) 、 硝酸氮 n o 3 )四种形式存在。 io l 在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有机氮和 氨态氮, 它们均来源于人们食物中的蛋白质。 新鲜生活污水所含的氮中, 有机氮 约占总氮的6 0 % ,氨氮约占4 0 % 。当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降解氧化时,其中的 有机氮被转化为氨态氮。而对于工业废水,由于其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使其含氮化合物的形式与含量亦复杂多变。 含氮废水的超标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目前, 脱氮的方法有 化学法和生物法两大类。 常用的去除氨氮的化学方法有吹脱法、 折点加氯法和离 子交换法, 主要用于工业废水脱氮或净水工程的预处理或深度处理中。 而生物法 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将有机氮和氨态氮转化为n : 和n0 气体的过程, 是生 活污水脱氮的主要方法。 第 t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中, 3 8 . 1 %的断面满足 1 -1 1 1 类水质要求, 3 2 . 2 %的断面属i v , v类水质, 2 9 . 7 %的断面属劣v类水质, 太湖和滇池外海均属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属轻度富营 养状态。 中国海域海水中磷氮含量的超标率己达3 3 % , 2 0 0 3 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 1 1 9次,累计而积约 1 4 5 5 0平方公里,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 3 6 次, 累计面积近 1 5 0 0 平方公里。 赤潮频繁发生海域多为受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较重 的海域。 i 7 1 1 . 2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及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全球水环境污 染也日益严重, 特别是来自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氮、 磷在进入水体后引发的水 体富营养化问题, 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硝酸氮或亚硝酸氮的排入也 严重影响了 鱼类的生长,并形成对人类具有“ 三致” 作用的有害物质。 这些不仅 严重制约了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相当可观的经济损失, 而且对人民生活 和健康, 甚至对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了 很大的威胁。 ”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学者对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和工艺进 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下面就做简要的介绍。 1 . 2 . 1污水生物脱氮原理 废水中的氮以有机氮 ( 动物蛋白、植物蛋白) 、氨态氮 (n11, n h , ) 、亚硝酸 氮 ( n o) 、 硝酸氮 2 0 时, 生 第 1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需求可高达8 , 这是因为城市污水中成分复杂, 常常只有一部分快速生物降解的 b o d 可以作为反硝化的碳源物质。 碳源按其来源可分为:( 1 ) 原水中含有的有机 碳;( 2 )外加碳源,现多采用甲醇,因为其被分解后的产物为 c o : 和 h,0 ,不残 留任何难于降解的中间产物. 而且反硝化速率高;( 3 )内源呼吸碳源,即细菌体 内的原生物质及其储存的有机物。 1 . 2 .2污水除磷机理 1 . 2 . 2 . 1污水生物除磷机理 厌氧条件下 ( 一般d o 聚磷菌释放体内聚磷, 并利用污水中的易 降解有机物 ( 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v f a )合成聚0 一 轻丁酸 ( p h b )贮存于体内。 好氧条件下, 聚磷菌氧化体内的p h b ,并利用该反应产生的能量, 过量地从污水 中摄取磷,用以合成能源物质a t p , 未用于合成反应的磷储存于聚磷菌体内形成 聚磷。好氧吸磷量大于厌氧释磷量,通过排放污泥即可达到除磷的目的。如图 图1 . 1 生物除磷机理图 f u h s 和c h e n t 最早描述了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来的聚磷菌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 s p , , 他们认为 这一细菌在生物除磷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但也有研究表明, i i6 - i8 1 除了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 , 其他细菌对除磷也起主 要作用。 采用选择分离和鉴定技术, 也分离到了其它的聚磷菌,其中一些菌的聚磷能力比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 s p . 还强, 如p s e u d o m o n a s v e s i c u l a r i s o s t r e i c h a n e , 发 现聚 磷菌 的 数 量 取决 于 工 艺 和 污水的成分。 在生物除磷过程中, p h b 是除磷的关键, 一般认为污水中b o d ; / t p 2 0 时, 生 第1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物释磷比较完全,产生大量的p h b 。也有学者认为, v f a 才是释磷的关键,提高 v f a 浓度, 是提高系统除磷能力的关键。 1 .2 . 2 . 2污水化学除磷机理 化学除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 由药剂中的金属离子和磷酸根形 成不溶性磷酸盐沉淀物, 然后通过固液分离将磷从污水中去除。 按工艺流程中化 学药剂投加点的不同, 磷酸盐沉淀工艺可分为前置沉淀、 协同沉淀和后置沉淀三 种类型。 前置沉淀的药剂投加点是原污水, 形成的沉淀与初沉污泥一起排除。 协 同沉淀的药剂投加点包括初沉出水、 曝气池和二沉池之前的其它位置, 形成的沉 淀物与剩余污泥一起排除。 后置沉淀的药剂投加点是二级生物处理之后, 形成的 沉淀物通过另设的固液分离装置进行分离, 包括澄清池和滤池。 可用于化学除磷的金属盐有三种,即钙盐、铁盐和铝盐,最常用的是石灰 ( c a ( o h ) 2 ) 、硫酸铝( a 1 2 ( s 0 4 ) 3 1 8 h 2 0、铝酸钠( n a a 1 0 2 ) 、三氯化铁 ( f e c 1 , ) .硫 酸铁 ( f e , ( s 0 4 ) i ) 、硫酸亚铁 ( f e s 认)和氯化亚铁 ( f e c l , ) 。表 1 . 2列出了化学 除磷过程形成的部分沉淀物。 表 1 . 2磷酸盐沉淀过程形成的沉淀物 磷酸盐沉淀剂可能形成的沉淀物 二价钙c a 各种磷酸钙沉淀,例如:h 一 磷酸三钙c a a ( p o 1) 2 ( s ) i 羚基磷灰石 c a ; ( o h ) ( p 0 ) ., ( s ) , 磷酸二钙c a h p o , ( s ) , 碳酸钙c a c o , ( s ) _ 价 铁 f e e 磷酸w.铁f e , ( p o . ) z ( s ) ,磷酸铁f e . ( o h ) , ( p 0 , ) a ( s ) ,氢氧化亚铁f e ( o h ) , ( s ) . 氢氧化铁f e ( o h ) 2 ( s ) 二价铁f e 磷酸铁f e . ( o h ) . ( p o o , ( s ) , 氢氧化铁f e ( 0 1 1 ) , ( s ) 三价铝a l 磷酸铝a l . ( o h ) , n o a ( s ) , 氢氧化铝a i ( o h ) , ( s ) 石灰法除磷通常在p h 值达到1 0 以上才可达到较好的除磷效果。 由于过高的 p h值会抑制和破坏微生物的增殖和活性,因此石灰法不能用于协同沉淀,只能 用于前置沉淀和后置沉淀。无论何种沉淀,其出水都要经过p h调节后,方可进 入后续处理单元或被排放。 p h值的调节通常采用二氧化碳吹脱法,调节过程产 生的碳酸钙采用沉淀法去除。 采用铝f lh 和铁盐除磷时, 其所产生的化学沉淀必然会导致处理系统的污泥体 积和污泥总量的增加,s c h m i d t k e估测出投加铁盐或铝盆到污水二级生物处理 第 1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厂,使出水磷浓度达到 l m g / l ,相应的污泥总量和体积分别增加 2 6 % 和3 5 % 。如 果要求获得更低的出水磷浓度,污泥的产生量会更大。 1 . 2 . 3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分析 1 .2 .3 . 1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2 0世纪3 0 年代开发的w u h r m a n n 工艺是最早的脱氮工艺; 6 0 年代, l u d z a c k 和e t t i n g e r 等首次提出了前置反硝化工艺:7 0 年代,b a r n a r d 又提出了改良型 的l u d z a c k - e t t i n g e r 脱 氮t - 艺 , 即 广 泛 应 用的a / 0 法。 【 , , 之 后, 随 着 研 究 的 不 断深入,又出现了很多种新型工艺,例如: b a r d e n p h o 工艺、 u c t 工艺、改良型 u c t 工艺、 p h o s t r i p 工艺、 氧化沟工艺、 s b r 工艺等, 而目 前用得最广泛的还是 a / o工艺和倒置 a 2 / 0 工艺。 1 . b a r d e n p h o 工艺 1 9 7 4年,南非人 b a r n a r d 报道了在其首创的b a r d e n p h o 工艺中,氮磷都有 很好的去除效果。如图1 . 2 , b a r d e n p h o 工艺可以认为是两个a / 0 工艺的串联, 前半部分以脱氮为主,为第二个缺氧池中的释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 b a r d e n p h o 工艺前增设厌氧池, 回流污泥与进水在厌氧池中完全混合, 可进一步 提高出水效果,也就是 p h o r e d o x 工艺。但这两种工艺的构筑物过多,在我国并 未被广泛采用。 混合夜回流 ( 4 0 0 % ) a t*一 f .j c ryo h , _污泥回流 ( 1 0 0 % ) 塑,5 r泥 卜 图1 . 2 b a r d e n p h o i艺流程图 2 . a z / o工艺1 2 0 1 a / o ( a n a e r o b i c / a n o x i c / o x i c )工艺,即仄氧/ 缺氧/ 好氧工艺,是最典型、 最简单的除磷脱氮工艺,是7 0 年代由 美国的一些专家在a / 0 脱氮工艺的基础l 开发的。 其工艺流程如图1 . 3 所示: 原水与回流污泥进入厌氧区, 部分易生物降 第 1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厂,使出水磷浓度达到 l m g / l ,相应的污泥总量和体积分别增加 2 6 % 和3 5 % 。如 果要求获得更低的出水磷浓度,污泥的产生量会更大。 1 . 2 . 3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分析 1 .2 .3 . 1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2 0世纪3 0 年代开发的w u h r m a n n 工艺是最早的脱氮工艺; 6 0 年代, l u d z a c k 和e t t i n g e r 等首次提出了前置反硝化工艺:7 0 年代,b a r n a r d 又提出了改良型 的l u d z a c k - e t t i n g e r 脱 氮t - 艺 , 即 广 泛 应 用的a / 0 法。 【 , , 之 后, 随 着 研 究 的 不 断深入,又出现了很多种新型工艺,例如: b a r d e n p h o 工艺、 u c t 工艺、改良型 u c t 工艺、 p h o s t r i p 工艺、 氧化沟工艺、 s b r 工艺等, 而目 前用得最广泛的还是 a / o工艺和倒置 a 2 / 0 工艺。 1 . b a r d e n p h o 工艺 1 9 7 4年,南非人 b a r n a r d 报道了在其首创的b a r d e n p h o 工艺中,氮磷都有 很好的去除效果。如图1 . 2 , b a r d e n p h o 工艺可以认为是两个a / 0 工艺的串联, 前半部分以脱氮为主,为第二个缺氧池中的释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 b a r d e n p h o 工艺前增设厌氧池, 回流污泥与进水在厌氧池中完全混合, 可进一步 提高出水效果,也就是 p h o r e d o x 工艺。但这两种工艺的构筑物过多,在我国并 未被广泛采用。 混合夜回流 ( 4 0 0 % ) a t*一 f .j c ryo h , _污泥回流 ( 1 0 0 % ) 塑,5 r泥 卜 图1 . 2 b a r d e n p h o i艺流程图 2 . a z / o工艺1 2 0 1 a / o ( a n a e r o b i c / a n o x i c / o x i c )工艺,即仄氧/ 缺氧/ 好氧工艺,是最典型、 最简单的除磷脱氮工艺,是7 0 年代由 美国的一些专家在a / 0 脱氮工艺的基础l 开发的。 其工艺流程如图1 . 3 所示: 原水与回流污泥进入厌氧区, 部分易生物降 第 i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解的有机物在厌氧发酵条件下分解成v f a ,聚磷菌释磷并贮存大量p h b 于体内: 在缺氧区内 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为碳源, 把内回流液带入的硝酸氮反硝 化为氮气释出, 并同时降解有机物; 好氧区内, 有机物浓度较低, 易于硝化反应, 同时聚磷菌过量摄磷, 有机物也被进一步去除。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在广 州、桂林、天津、北京、沈阳等地建成了许多采用 a z/ 0 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混合液回流 进水出水 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沉淀池 回流污泥剩余污泥 图1 . 3 a v o 工艺流程图 a z / o 工艺运行控制程序较简单, 一般需在高负荷状态下运行才能获得良 好的 除磷效果,即泥龄短、水力停留时间短, 厌氧、 好氧、缺氧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 大致在0 . 5 - - 1 . o h , 0 . 5 - 1 . o h , 15 -6 . o h , 可取得良 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但是 a 乍 0工艺中构筑物和回流污泥系统较多。其除磷效果受到泥龄、回流 污泥中挟带的溶解氧和硝酸氮的限制, 一般不太理想;同时,由于脱氮效果取决 于混合液回流比,而 a 2 / 0工艺的混合液回流比不宜太高 ( -2 0 0 %) ,脱氮效果 不能满足较高要求。 3 倒 盆a 1 0 工 艺 2 1 - 2 4 1 常规的a / 0工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工艺流程较复杂,一般需混合液 回流和污泥回流两个回流系统, 总回流量达到进水量的3 0 0 %以上, 投资和能耗 较高:( 2 )以牺牲一部分反硝化速率为代价,优先保证聚磷菌释磷的碳源要求, 缺氧区在碳源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影响了系统的脱氮效果; ( 3 ) 在所排放 的剩余污泥中只有少部分参与了完整的吸磷释磷过程, 其余的大部分污泥实际上 未参与厌氧释磷而直接经缺氧、 好氧段沉淀排除: ( 4 ) 聚磷菌厌氧释磷后先经过 生化效率较低的缺氧段吸磷, 然后再进入生化效率较高的好氧段, 这对于聚磷菌 厌氧条件下形成的吸磷动力的有效利用可能不利; ( 5 ) 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对厌 氧磷释放产生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同 济大学的高廷耀等人提出了倒置 a z / 0 第 1 章 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及课题背景 工艺。其工艺流程见图 1 . 4 . 倒置a 乍 0 与a / 0 工艺不同的是将缺氧段位于厌氧段的前面,污水分两股分 别进入缺氧段和厌氧段 ( 也可将全部污水进入缺氧段,只是取消 a / 0工艺的混 合液回流, 而加大污泥回流比) , 在缺氧区中 脱除污泥回流带入的硝酸氮, 减轻 厌氧区硝酸氮对磷释放的影响。 进水的一部分进入厌氧区, 为厌氧段磷释放提供 有效的碳源。厌氧区的出水进入好氧区,进行有机物降解、硝化与吸磷。 0 . 2 5 q 0 . 7 5 q 出水 进水 缺氧段j 厌氧段i好氧段沉淀池 回 流污泥 ( 1 5 0 - 2 5 0 %) 图1 . 4 倒置a / 0 工艺流程 剩余污泥 倒置a / 0 除磷脱氮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将常规a z / o 工艺的污泥回流系统和混合液回流系统合二为一, 组成了唯 一的污泥回流系统,工艺流程比较简捷,污泥回流比大,一般为 1 5 0 - v 2 5 0 % ; 2 .回流污泥带入的硝酸氮在缺氧区得到去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