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PPT课件.ppt_第1页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PPT课件.ppt_第2页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PPT课件.ppt_第3页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PPT课件.ppt_第4页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蠕形住肠线虫,1,蠕形住肠线虫俗称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回盲部,特别是盲肠、升结肠和回肠末端虫体较多,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人为本虫的唯一适宜宿主。蛲虫是唯一一种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的寄生虫。蛲虫病在儿童中感染率非常高,易治难防,严重危害儿童健康,2,.,一、生物学分类(Classification),线形动物门(PhylumNemathelminthes)线虫纲(ClassNematoda)尖尾目(OrderOxyurata)尖尾科(FamilyOxyuridae),3,.,二、形态(Morphology),1、成虫(adult)形状:雄虫呈“6”字形,雌虫线形,尾端尖细大小:虫体细小,雄虫约2-5mm,雌虫8-13mm颜色:乳白色,4,成虫结构特点:虫体前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咽管末端膨大形成咽管球,5,2、虫卵(egg)无色透明。呈不对称的椭圆形,形似柿核,一侧扁平,另一侧隆起卵壳厚,卵内含有一蝌蚪期的幼虫,6,三、生活史(Lifecycle),7,生活史简图:,蜕皮成虫幼虫成虫6h,蛲虫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也不需血肺移行,蝌蚪期卵,感染期卵,生活史特点:,8,1、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方式:异体感染自体感染,经口(如公用玩具)吸入(易导致异位寄生),经口(肛门-手-口途径)逆行感染(retroinfection),2、寄居阶段:成虫部位:盲肠、升结肠和回肠末端食性:以血液、组织液、肠腔内容物为食习性:雌虫爬出肛门产卵寿命:雌虫寿命约2-4周,一般不超过2个月,9,四、致病(Symptomatologyandpathology),1、雌虫在肛周产卵所致损害引起皮肤瘙痒和继发感染是最常见的损害2、成虫在肠内寄生所引起的损害虫体附着在肠粘膜可引起局部炎症和消化功能紊乱或慢性炎症,一般不表现明显的症状,蛲虫对人体的损害:,10,3、异位寄生所引起的损害泌尿生殖系统损害:是由于雌虫在肛周皮肤产卵后爬入泌尿生殖道所引起的,以女性阴道炎和尿道炎较多见,也可以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或膀胱炎等。有时雌虫可以从输卵管伞端爬入腹腔内,引起腹膜炎和腹腔脏器炎症,11,呼吸系统损害:是由于吸入尘埃中的蛲虫卵或手指挖鼻孔时带入蛲虫卵所引起的。虫卵可在呼吸道内孵出幼虫,引起呼吸道炎症,蛲虫性阑尾炎:蛲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的下段,有时可达胃食道等处。因胃肠与盲肠直接相连,故蛲虫很容易钻入阑尾引起蛲虫性阑尾炎。其症状是疼痛部位不定,显示慢性阑尾炎症状者较多,12,五、实验诊断(Diagnosis),病原学诊断常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从肛周皮肤查虫卵,以透明胶纸法效果较好,检查时间应在清晨排便前,13,六、流行(Epidemiology),1、地理分布蛲虫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常见人体寄生虫,国内各地人体感染也较普遍,尤其以幼儿园内集体生活的儿童和小学生感染率为高,14,2、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3、感染方式感染方式多,包括异体感染(经口感染、经吸入感染)和自体感染(肛门-手-口感染、逆行感染)。感染的反复发生使蛲虫病具有易治难防的特点,15,蛲虫在12岁以下儿童中的分布情况(平均23.6%,福建、江苏高达71%),16,七、防治(Treatmentandprevention),1、注意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2、对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进行普查普治,治疗药物可以用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等,17,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spiralisP.205,18,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可寄生于人和猪等多种哺乳动物,引起的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幼虫寄生在肌肉组织,是主要的致病阶段。人可因食入不熟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而受到感染,19,一、生物学分类及主要虫种(ClassificationandSpecies),线形动物门(PhylumNemathelminthes)线虫纲(ClassNematoda)鞭尾目(OrderTrichurata)毛形虫科(FamilyTrichinellidae),20,.,二、形态(Morphology),1、成虫(adult)形状:线状大小:细小,雄虫长1.5mm左右,雌虫34mm颜色:乳白色结构特点:咽管很长,约占体长的1/3-1/2,21,2、幼虫(larva)新生蚴虫体极小,长度100m左右。寄生于宿主肌肉中的成熟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又称囊包蚴,22,三、生活史(Lifecycle),23,三、生活史,囊包,消化液,幼虫,钻入肠粘膜,24h内返回肠腔蜕皮4次后,经48h发育,成虫,、交配,交配后死亡,受精卵3-5天发育,入肠壁产新生蚴,囊包,随血流致横纹肌,24,三、生活史,1、感染阶段:幼虫囊包方式: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2、寄居阶段及部位: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寿命:雌虫1-2个月,肌肉囊包内幼虫约为数年,但最长可达30年,25,3、生活史特点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有宿主更换为卵胎生(ovoviviparity)寄生虫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为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26,四、致病(Symptomatologyandpathology),1、致病阶段:成虫、幼虫(主要)2、致病过程:分为三个时期,虫体侵入期:引起消化道炎症和溃疡,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幼虫移行和肌肉受累期:肌肉损害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过敏症状和全身肌肉疼痛,严重者可累及心脏导致心衰而死亡,囊包形成期:导致慢性肌肉病变,导致慢性肌痛,27,五、实验诊断(Diagnosis),1、病原学诊断肌肉活检查囊包2、免疫学诊断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8,六、流行(Epidemiology),1、地理分布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猪等动物感染较普遍,人体病例也见于全国各地,并且近年有增多趋势,在云南、西藏和河南还曾有过局部流行,29,2、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猪,其次是各种野生动物3、流行原因食入不熟的受感染猪肉或野生动物肉类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30,旋毛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31,七、防治(Treatmentandprevention),1、预防感染加强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没有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类2、治疗患者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32,食猪肉串引起人旋毛虫感染的调查(2002),武汉某学院学生于1998年10月1日从市场购瘦猪肉2.6Kg,切成0.5cm厚肉块,炭火烤吃,49人食用,从10月18日至11月3日先后有19人发病。49人中,吃肉串10块以上者10人,均发病,吃6-10块者11人,9人发病,吃肉串少于6块的28人未发病临床表现:轻型8例,体温37-38.5C左右,热程一周,腓肠肌疼痛较轻;中型4例,体温38.5-39C左右,热程超过一周,腓肠肌疼痛明显;重型7例,体温高于39C,热程超过一周,全身肌肉疼痛,心悸、胸闷、脉缓,5例有烦躁、头痛、表情淡漠、嗜睡等表现血象:WBC8700-16000/mm3,嗜酸性粒细胞超过6%,最高者达4924/mm3。测定19例病人24h尿肌酸的含量,15例均有升高,最高者达2176mg/dl。4例腓肠肌活检,1例中找到旋毛虫囊包。ELISA检查患者血清,19例血清旋毛虫抗体均为阳性,33,一起食源性群体旋毛虫感染的调查报告-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1):53,时间:2004-1-17地点:云南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宴请:1920人,吃了8头猪(未检疫、生食习惯),12天后部分村民发病症状:畏寒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双腿、双臂内侧肌肉酸痛)、颜面浮肿,1月累计发病132人,年龄2.5-75岁不等,随机检查ELISA结果为阳性治疗:丙硫咪唑还有报道:因吃唰羊肉而引起集体感染旋毛虫,34,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急性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临床表现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感觉异常、等,重症患者可昏睡、昏迷甚至死亡本虫系由陈心陶(1933,1935)首先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eonemacantonensis),广州管圆线虫P.210,其它罕见线虫,35,本病分布广泛,从埃及至古巴,跨越南北回归线地带,发现确诊和可疑病例的国家与地区达20多个。其幼虫可引起脑炎症状,有散在病例或暴发流行,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才渐次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有关第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野村和林氏于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的,19441978年我国台湾省共发现管圆线虫病及嗜酸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共259例,其中8例死亡。与此同时,在日本、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屿均发现病人,因而该虫逐渐被重视迄今,太平洋岛屿与东南亚国家报道的临床病例包括我国台湾省和大陆在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已超过3000例。在我国1979于广州报道一疑似病例。常正山等(1997)在患者脑脊液中同时查见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及发育期雌性成虫。随后我国大陆报道逐渐增加,36,成虫,幼虫,广州管圆线虫,虫卵,雄虫尾端,雌虫尾端,雄虫尾端交合伞(电镜),37,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黑家鼠、褐家鼠及多种野鼠等肺动脉内。1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约15000个。雌虫产出的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内,并在血管中孵出第1期幼虫,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移行至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然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当它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螺蛳或蛞蝓体内后,进行2次蜕皮,发育为第3期幼虫(感染期幼虫)鼠类等终宿主因吞入含有第3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以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第3期幼虫在宿主的消化道内,穿肠壁进入血循环,经肝、肺、左心室至全身各部器官,但多数幼虫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在脑部经2次蜕皮发育为第4期幼虫,即幼龄成虫。幼龄成虫大多于感染后2430d由静脉回到肺动脉,继续发育成熟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的移行,发育大致上和在鼠类相同。调查资料显示,在人体幼虫通常留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在肺血管完成其发育,38,中间宿主,根据调查,在我国广东、福建、温州、辽宁、海南、云南、台湾以及香港等地,作为本病传播媒介中间宿主的软体动物包括褐云玛瑙螺(Achatinqfulica)、福寿螺(Ampullarumcrossean,又叫大瓶螺)、同型巴蜗牛、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方形环梭螺和足襞蛞蝓等。其中主要是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39,福寿螺,福寿螺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我国,该螺食性杂,繁殖快,每只母螺可年产卵数数千粒,生长快,幼螺经45天饲养可达30-50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褐云玛瑙螺,蛞蝓,螺卵,40,1999年11月,温州市出现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流行,经调查发现在聚餐人员中,有生食福寿螺螺肉的105人中,47人发病占44.8%;未生食福寿螺螺肉的77人无1人发病;生食福寿螺螺肉4块以上的29人中,有25人发病(86.2%);生食福寿螺螺肉4块以下的76人中,有22人发病(28.9%)。生食福寿螺较多的人群的发病率是生食福寿螺较少人群的2.98倍,41,杨某,男,46岁,干部,辽宁盘锦人,于2001年8月15日因发热、头痛、头昏和腹部不适在当地医院按上感治疗。9月3日始头痛加剧并伴有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但无任何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到锦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就诊,脑脊液穿刺发现蛋白增高,细胞数增多,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符合脑膜炎改变。先后按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治疗未见好转。9月13日脑脊液穿刺中发现数条白色线状物,送寄生虫病门诊,鉴定为广州管圆线虫追问病史,患者于8月13日发病前2天与另外3人一起在锦县一餐馆吃了淡水螺(经鉴定为玛瑙螺)。其中一例因口感不好难以下咽而吐出螺肉未患病外,包括本患者在内的3人均先后出现脑膜炎症状和体征,42,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43,本市陆续有多名消费者在一家名为“蜀国演义”的酒楼食用“凉拌螺肉”后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其中多人症状严重,这是北京首次发现该病例事件突发:首发病例为一名34岁男性,5月22日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过“凉拌螺肉”。5月30日他感觉双肩疼痛、颈部僵硬,随后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凉风后加重;至6月10日,活动、翻身、走路时头痛加重,伴恶心,去中日医院就诊,后转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门诊,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同一天进餐的同事也出现了相同症状紧急调查“福寿螺”中检测出病原:6月25日,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医生到西城区北京蜀国演义酒楼紧急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肉”为“福寿螺”,并检测出在12只螺中有2只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根据患者共同就餐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临床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44,颚口线虫P.213,该虫为犬、猫等动物的常见寄生虫,其幼虫偶可感染人体引起颚口线虫病1900年,伦敦Leiper博士偶而在泰国当地人的皮下肿瘤中发现,命名为棘颚口线虫人体感染以日本和泰国最为多见,在我国以犬、猫的寄生较为常见,而人体的寄生病例仍为罕见。迄今我国报道的病例约30多例,(GnathostomaspinigerumOwen,1836),颚口线虫幼虫,45,颚口线虫病颚口线虫有两种,即棘颚口线虫和刚刺颚口线虫,前者主要寄生在猫,后者主要寄生在猪,均在胃壁上形成瘤块。幼虫寄生于鱼、泥鳅、黄鳝体内,人因生食鱼片、泥鳅而感染。1984年有学者对天津、北京、南京的泥鳅11批共110Kg进行了检查,共检获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1076条,且幼虫长度不足13cm。一条中型泥鳅体内幼虫数可达70余条,46,颚口线虫需要2个中间宿主和1个终宿主。终宿主为犬、猫或虎、豹等食肉动物,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泥鳅等。我国发现有14种经济鱼类自然感染本虫,感染率达35.569.4。鱼、蛙、蛇、鸟、鸡、鸭和黄鼬等也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蝲蛄、蟹、蛙、蛇、鸡、鸭、鸟、鼠、猪等可作为棘颚口线虫的转续宿主,幼虫在它们体内一般不发育,停留在第3期幼虫阶段,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的肿块中。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2731水中,经过5天发育成为含有第一期幼虫的卵,经7天后卵内孵出幼虫。第一期幼虫如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在消化道内脱鞘,钻进宿主胃壁并进入体腔,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等吞食后,幼虫穿过后者的胃壁,大部分移行至肌肉,一个月后发育成第三期幼虫,二个月后成囊,虫囊直径约1mm。当终宿主犬、猫等动物吞食被感染的第二中间宿主,如鱼类或转续宿主后,第3期幼虫在胃内脱囊,穿过肠壁进入腹腔。进入肝脏,然后游移于肌肉或结缔组织间,逐渐长大,至将近成熟时,虫体再进入胃壁,到达粘膜下形成特殊的肿块,发育为成虫并产卵,生活史,47,患者,男性,23岁,涟源钢铁厂工人,因匍行红色条纹10天到湘雅医院就诊。患者于病前一周将活泥鳅750克捣碎拌糖作为美食。一般情况好,右手腕及两侧上胸壁皮肤可见4条3-7cm长的红色条纹。其他无异常。嗜酸性粒细胞51%-82%,其绝对数为8109/L。入院后第十天手腕部的匍行疹末端出现黄豆大小的水疱,挑破水疱取出长3mm的白色活动虫体1条。经本室鉴定为“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诊断为颚口线虫病,48,因生食桂花鱼,1月后在腹部皮肤出现匍行疹。经皮肤组织活检,在切片中发现棘颚口线虫幼虫,棘颚口线虫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变,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导致的红色线状皮症和病理切片中的虫体,49,50,从去年年初开始,一些市民因看了号称“健康教母”马悦凌的不生病的智慧一书,说生吃泥鳅能祛肝火、治慢性胆囊炎等病症后,开始生吃泥鳅“养生”。食用生泥鳅后,这些人开始出现发热、腹泻、四肢酸痛等症状。长沙市22岁的周小姐轻信偏方,生吃8条泥鳅后,引来寄生虫在皮下打“隧道”,需要手术才能取出。今天上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寄生虫学系舒衡平教授特地通过本报提醒,生吃泥鳅万万不可取,当心感染寄生虫周小姐最近看了这本所谓的畅销书,里面说生吃泥鳅能降火。今年2月2日,周小姐按照书中指示,将泥鳅去头和内脏,用清水洗干净后剁碎吃。然而,一个月后她出现胃部不适、乏力、低热等症状,腹部脐上出现匍行皮疹,红色条纹在皮肤上画了一幅“地图”在父亲的陪伴下,3月23日,周小姐找到了舒衡平教授。“听患者说吃过生泥鳅,再查看症状,我就知道是一种名叫棘颚口线虫的寄生虫所致。这种幼虫寄生于鱼、泥鳅、黄鳝体内,人因生食鱼片、泥鳅而感染,1989年湖南省发现首例此类患者,一条泥鳅体内幼虫数最多可达77条。”舒教授介绍,这种寄生虫只有2-4mm长,可以一直留在人体内,且到处乱窜甚至到达内脏,严重的棘颚口线虫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取出。泥鳅体内最多可以同时寄生7、8种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可以在人体内生存12年,51,防治措施,预防颚口线虫病主要在于不食生的或半生的鱼类及鸡、鸭、蛙等转续宿主的肉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饮食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聚餐、宴请或其它吃喝、旅游,一些人常以吃“鱼生”、龙虾、醉蟹、蛇、蛙肉等生猛海鲜为乐趣,烹调时多数不加温或稍加温如冷拌生食、烧、烤、涮等,往往不能将可能寄生的虫体杀灭,食入后很容易感染,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在先后诊治的10多例棘颚口线虫病人中,均有在酒宴上常吃“鱼生”或其它生猛食物的流行病史因此,要加强公共卫生的教育和宣传,在流行区,使人们自觉做到不吃“鱼生”和其它未熟食品。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52,麦地那龙线虫P.220,麦地那龙线虫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在人类疾病的病原中,被人们了解的时代可谓久远而古老。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埃及的牧师就注意到该虫感染是一种重要的疾病。红海区域的犹太人曾将该虫想象为火蛇给人类带来瘟疫,由于其病因被草药医生(郎中)们所认识,因而给了龙线虫这个名称。据记载早在1870年有人就对该种线虫首次进行了细致研究该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多种有关哺乳类动物体,引起麦地那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或Dracont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Dracunculusmedinensis(Linn1758)Gallandant,1773,53,雌雄虫交配后,雌虫排出第一期幼虫(杆状蚴)。每次排出的幼虫可多达50万条以上杆状蚴在水中不停的活动,可存活47天。若被中间宿主剑水蚤(cyclops)吞食,幼虫经1214天在剑水蚤体内发育并经2次蜕皮,而变为感染期幼虫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被终宿主(人、犬、猫等)饮水中而食入,经消化作用,幼虫在十二指肠内逸出雌、雄虫于感染后的3个半月之内达腋窝和腹股沟部位。雌虫即从宿主皮肤溃破处外露。当遇水雌虫前端破溃并排出幼虫根据流行病学的证据,人体感染后第1014个月,皮肤上出现水泡,接着破溃。这时雌虫即可从溃疡处钻出,而排幼虫入水成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犬、猫、马、牛、狼、豹、猴、狒和狐等多种哺乳动物贮存宿主体内,生活史,54,麦地那龙线虫成虫(我国首例病人体内的雌虫片段),麦地那龙线虫(a)成虫头端(b)杆状蚴,麦地那龙线虫病(示成虫自右小腿皮肤破溃处伸出),我国报告的首例麦地那龙线虫病人,虫体寄生在腹部皮下肿块内,取出的一段虫体,长为16.6cm,宽为1.30mm,头尾两端已消失,因呈退行性变化而溶解破潰,两残端处很不整齐。在该虫体保存液中,检出大量杆状蚴,表明该虫体标本,实际上是缺头少尾不完整的雌性虫体的片段,55,肾膨结线虫P.220,是一种寄生在多种动物肾脏内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线虫最早由Goeze于l782年从狗肾中检得成虫,称之为Ascarisrenale,到1802年Collet-Meygret将其移到Dioctophyma属本线虫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北美洲及中欧一带。人体感染不多见,目前已知有30例左右人体报告,全部见于肾脏寄生。动物感染以鼬科和犬科的肉食动物最为多见,但也可寄生于海钓、马、牛、猪、褐家鼠等其他哺乳动物。成虫绝大多数寄生于肾脏,此外,曾在动物的体腔(包括腹腔和胸腔)、肝脏、黏膜、卵巢等内脏器官发现本线虫,亦曾见于心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