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穗港走廊发展演化及空间结构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穗港走廊发展演化及空间结构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穗港走廊发展演化及空间结构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穗港走廊发展演化及空间结构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穗港走廊发展演化及空间结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 中山土学| 重士学位论文 穗港走廊蔓表演化a 空闻结构研究 摘要 走廊是在一定连续地域范围内,由一条或若干条交通轴线所连接而成的城市 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密集城镇地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走廊成为区域中产业、人口密集和城镇最为集中的地区,走廊的强大效应 使位于走廊地区的城镇的发展演化表现出许多不同于非走廊地区的特征。 本文以案例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定性与定量、实地调查、g i s 空间分析、 归纳等方法,探讨穗港走廊发展演化的特征、空间结构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走廊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 文的研究设计,并针对穗港走廊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其次,从人口集聚的角度,分析了穗港走廊总人口及外来人口的分布变化, 发现从1 9 9 0 年至2 0 0 0 年,穗港走庸人口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1 0 年期 间穗港走廊人口以年均9 6 8 的速度增长。 第三,通过对穗港走廊土地利用的分析,结果表明从1 9 9 0 年至2 0 0 0 年期间, 穗港走廊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用地的增长十分迅速,以年均 4 5 2 的速度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耕地的急剧减少,耕地则以年均1 7 速度减少。 第四,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了1 9 9 0 年2 0 0 3 年穗港走廊产业结 构的变化,其一二三产业的比值由1 9 9 0 年的8 5 3 :4 3 8 6 :4 7 2 5 演变为2 0 0 3 年 的2 0 8 :5 0 7 3 :4 7 1 9 。再通过对2 0 0 2 年穗港走廊企业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穗 港走廊企业分布具有向心集聚效应和交通指向效应。 第五,针对以上发展演化特征的探讨,综合分析了穗港走廊发展演化的影响 因素。其中区位、外资、“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以及交通的便利等是影响穗港 走廊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 最后,得出全文的结论,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概况与总结。 关键词:穗港走廊,演化特征,影响因素 中山土学磺士学位论文穗港走廊爰展演化a 空阈结构研究 t h ee v o l u t i o na n ds p a t i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g u a n g z h o u - - - - h o n g k o n gc o r r i d o r m a j o r :h u m a ng e o g r a p h y n a m e :g u oq l n g m i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c a ox i a o s h u a b s t r a c t c o r r i d o rw h i c hi sc o m p o s e do fh i g h l yd e v e l o p e dm u l t i - m o d a lt r a n s p o r tn e t w o r k c o n n e c t i n ga tl e a s tt w ol a r g ec i t i e so rc o n u r b a t i o a s 。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x t e n d e d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 s w i t ht h es o c i a l 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i l i d o rb e c a m et h ez o n ew h e r ei n d u s t r y ,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 t o w na r eg a t h e r e d f o rt h es t r o n ga f f e c to fc o r r i d o r , t h et o w n sf o r mo fs p a c es h o w e d m a n yn o t i c e a b l ec h a r a c t e r sw h a ta r e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t o w n sn o tl y i n go nt h ec o r r i d o r i no r d e rt or e s e a r c ht h em o d e lh o wc o r r i d o ra f f e c tt h et o w n sf o r m , t h ea u t h o rc h o o s e st h es u i g a n gt r a n s p o r tc o r r i d o ra st h ec a s e b a s e do nt h e t r a d i t i o h a la n a l y s i s ,t h ea u t h o rm a k e su s eo ft h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g i s s p a t i a la n l y s i sa n dc h o o s e sp o p u l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j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l a n du s ea st h em a j o r i n d i c e st o e x p l o r et h e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e v o l u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g u a n g z h o u h o n g k o n gc o r r i d o r f i r s t l y , b a s e do ni n t e r v i e w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o fc o r r i d o ri nn a t i o na n di n t e n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d e s i g i st h es t u d yf r a m ea n dd e f m i t e st h es c o p eo ft h eg u a n g z h o u h o n g c o r r i d o r s e c o n d l y , t h e a n t h o r a n a l y s i s e d t h e c h a n g e o f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f l o a t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d u r i n gt h e1 0y e a r s ,t h ep o p u l a t i o no fg u a n g z h o u h o n g k o n gc o r r i d o rw a s i n c r e a s e dw i t h9 6 8p e r c e n to fay e a r t h i r d l y , a n a l y z i n gt h ev a r i e t yo fl a n d u s eo ft h eg u a n g z h o u h o n g k o n gc o r r i d o r , t h e a u t h o rf o u n d ,f r o m1 9 9 0t o2 0 0 0p e r i o d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l a n d u s eh a st a k e np l a c ea h u g ev a r i e t y t h el a n do ft o w nw a si n c r e a s e dw i t h4 5 2p e rc e n to fay e a r , a l s o b r o u g h tt h en a s t yp l a yo ft h ef a r m l a n dt or e d u c e t h ef a r m l a n dw a sr e d u c e dw i t h1 7 p e r c e n to fay e a r f o r t h l y , 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w a sm a d ew i t h8 5 3 :4 3 8 6 :4 7 2 5 i n1 9 9 0 b u ti n 2 0 0 3 ,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i s2 0 8 :5 0 7 3 :4 7 1 9 t h ea u t o u ra n a l y s i s e dt h es p a t l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e n t e r p r i s e ,a n dd i s c o v e r st h a tt h ee n t e r p r i s e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h a sc e n t r i p e t a l g a t h e rt o g e t h e rt h ee f f e c t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st od o 血t ot h ee 丘b c t f i f t h l y , a m o n gt h ef a c t o r s ,t h ei o c a t i o n ,f o r e i g nc a p i t a l , f a c t o r ya f t e rt h ee x - s t o r e ” a n dc o n v e n i e n t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r em a i nf a c t o r st h a ta f f e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g u a n g z h o u h o n g k o n gc o r r i d o r i nt h ee n d ,m a k e so u tt h em a i nc o n e l u s i o a so ft h i sp a p e r k e yw o r d s :g u a n g z h o u h o n g k o n gc o r r i d o r , 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e v o l u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 p a t i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中山太学_ 爰士学饿论文 稳港走廊爱麓演化及壁瓣瞎姆研究 图2 - 1 图2 - 2 图3 - 1 图3 - 2 图3 - 3 图3 4 图3 - 5 图3 - 6 圈3 一? 图3 - 8 图3 9 圈3 - 1 0 图3 - i l 图3 一1 2 图3 - 1 3 图3 - 1 4 图3 - 1 5 图3 - 1 6 图3 - 1 7 图4 - i 图4 2 图4 3 图4 - 4 图4 - 5 图4 6 图4 - 7 图4 8 图4 - 9 图5 - 1 图5 2 图5 - 3 图5 - 4 图5 - 5 图5 - 6 图5 - 7 图5 - 8 图6 - i 图6 2 图6 - 3 图索引 研究区域图1 6 研究框架示意图1 7 穗港走纛入口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渊所占比饲2 0 1 9 9 0 2 0 0 0 年穗港走廊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空间分布2 3 穗港走廊人口增长空间模型。2 3 穗港走廊1 9 9 0 年久口密度分布2 4 穗港走廊2 0 0 0 年人口密度分布2 4 g 1 0 7 囡道沿线人口密度分布剖脚2 5 广深铁路沿线入日密度分布窘面2 5 1 9 9 0 年穗港走廊城镇等级结构2 6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城镇等级结构2 6 穗港迮廊步 来入口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澜所占纯例。2 7 1 9 9 0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外来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空间分布3 0 穗港走廊1 9 9 0 年外来人口密度分布3 3 穗港走廊2 0 0 0 年步 来人口密度分布。3 3 g 1 0 7 国道沿线外来人口密度分布剖面3 3 广深铁路沿线外来人口密度分布剖蘑3 3 1 9 9 0 年穗港走廊外来人曰蕊模分布3 4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外来人口规模分布3 4 1 9 9 0 年穗港走廊土地利用构成3 7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土地稠蠲构成3 7 穗港走廊1 9 9 0 年土地利用3 8 穗港走廊2 0 0 0 年土地利用3 8 1 9 9 0 年穗港走廊各市区土地翻用结构示意4 l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各市区七地利用结构示意4 1 1 9 9 0 年穗港走廊城镇用地分布。4 2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城镇掰摊分布4 2 穗港走廊城镇用地空间扩展图4 8 1 9 9 0 2 0 0 3 年穗港走廊三次产业的演变( 单位:) 5 0 穗港走痛1 9 9 5 2 0 0 3 年第一产业变化速度空间分布5 5 穗港走廊1 9 9 5 2 0 0 3 年第二产业变化速度空间分布5 5 穗港走廊1 9 9 5 2 0 0 3 年第三产业变化速度空间分布5 6 穗港走瘾企业类型构成圈5 7 穗港走廊七大类企业空间分布6 0 商务、技术、崩民服务类企业数璧密度空闻分毒6 l 工业、农业类企业数量密度空间分布6 l 历史时期穗港走廊演化示意图6 6 1 9 9 0 2 0 0 3 年穗港走廊城镇实利利用钋资变化。6 9 “前店后厂”模式的发展演化7 1 r 山土学嘎士学位论文 穗港走廊甏袅演伍及空阚蛄祷研究 表2 - 1 表3 一l 表3 2 表3 3 表3 - 4 表4 - 1 表4 2 表4 3 表4 - 4 表4 5 表4 - 6 表5 l 表5 2 表5 - 3 表6 1 表6 2 表索引 研究范围镇、区表1 5 1 9 9 0 - - - 2 0 0 0 年穗港走癣各地域的人口增长情况。2 0 穗港走廊城镇数量及人c j 规模结构变化2 5 1 9 9 0 - -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各地域的外来人口变化情况2 8 1 9 9 0 - -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各地域的外来人口密度变化情况3 l 1 9 9 0 2 0 0 0 年穗港走廊土地利用变化3 7 1 9 9 0 2 0 0 0 年穗港走廊遗利用变纯3 9 研究单元4 3 市区u l c 值与扩展类型。4 5 郊区单元u l c 值与扩展类型4 5 镇级行政区u l c 值与扩展类型4 6 穗港走廊各地域1 9 9 5 年、2 0 0 3 年各三次产业比值。5 l 1 9 9 5 2 0 0 3 年穗港走廊各地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5 3 稳港走廊各遗域各类型企监所占魄僵。5 8 历史时期内地与香港间的商品输入、输入量6 5 穗港走廊城镇实际利用外资情况。6 9 i v 中山土学碛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国内蜂相关研究练述 第1 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1 走廊及其相关概念 1 1 1 走廊 走廊是一种地域经济空间系统,是由高度发达的多模式交通网络连接至少两 个以上的大中城市或城市群而形成的廊道状地域经济空问系统( 曹小曙,2 0 0 3 ) 。 还有学者从综合经济开发角度,提出走廊是以高效率的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 轴,以轴上或被其紧密吸引的域内的大中城镇为依托,建立在沿线经济部门技术 联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的,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 成的带状空间地域经济综合体( 姚士谋等,2 0 0 3 ) 。 1 1 。2 交通走廊 “公共运输词典”对交通走廊的解释为:某一区域内连接主要交通流发源地, 有共同流向,可以有几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的宽阔地带,是客货密集,也是运输 的骨干线路。在运输经济研究中,交通走廊则是专指那些沟通区域问人流和物资 流,在客货运输中具有核心作用的区域骨于运输线路,它是引导区域生产力布局 和城镇体系空间扩展的经济轴线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交通走廊既是技术语,也 是综合运输建设规划术语,它可以引导运输经济投资方向,并由此对走廊地域内 客货交通流、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及土地开发产生影响( 姚:卜谋等,2 0 0 3 ) 。 1 1 3 产业带 在特定经济空间中,由众多相互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富集区、 中心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区位( 或节点) 而集聚,所形成的由线状基础设施束相联 接和由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域( 费洪 平,1 9 9 4 ) 。 1 1 4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 m e g a l o p o li s ) 是由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 中山土学磺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 j e a ng o t t m a n n ,1 9 5 7 ) 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后,于1 9 5 7 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大都市带作为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具备以下特点: 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具有与之有社会、经济、文化 等密切联系的都市区;通过便捷的交通走廊( c o r r i d o r ) ,各个都市区在社会 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具有相当规模,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作 用,并认为大都市带是城镇化高级阶段的产物,现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此后产生了与大都市带相类似的概念e x t e n d e dm e t r o p o l i t a nr e g i o n 或d e s a k o t a ,即城乡一体化区域,是麦基在研究东南亚城市化模式后提出的。 麦基将这类由数个通过交通走廊联系的大都市及其周围腹地称为d e s a k o t a 区域 ( 刘荣增,2 0 0 3 ) 。 1 1 5 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周一星( 1 9 8 8 ) 在对比分析中外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连绵区 ( m e t r o p o l i 8i n t e r l o c k i n gr e g i o n ,简称m i r ) 的概念,认为都市连绵区体现 了经济发展沿阻力最小方向延伸的规律,是一种高效率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是 一个集区域、类型与城市发展阶段的概念。 姚士谋( 1 9 9 2 ) 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 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 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 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 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 1 6 城镇密集区 孙一飞( 1 9 9 5 ) 认为城镇密集区是社会、经济及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反映了随社会经济发展,城镇空间不断扩展,影响范围同渐扩大,城镇之间及 城镇与区域之间联系逐步加强,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等一体化的趋势,是城镇区域 化与区域城镇化两种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并认为城镇密集区应包括节点、网络 和基质三个方面组成。其基本特征包括高密度城镇、高城市化水平、整体性区域 和多层次性结构。 刘荣增( 2 0 0 3 ) 将城镇密集区界定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多个大中城市为 核心,城市之间和城市与区域之间发生着密切联系,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连续 性分布的密集城镇地域。 由上述可以看出,不管这些区域被称作什么,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丝毫 中山大学嘎士学位论文摹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练述 不影响它们作为走廊的实质。因此,本文将走廊界定为“在一定连续地域范围内, 由一条或若干条交通轴线所连结而成的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密集城 镇地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1 2 国外走廊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1 2 1 走廊的形成发展演化研究 国外关于走廊的研究较多,早在1 9 4 9 年,泰勒( t a y l o r ,1 9 4 9 ) 在其城市地 理学的专著中已提到了走廊的概念,这是一条沿着a d i g e 河,由几个城镇与村庄 组成的1 0 0 公里长的廊道。至1 9 6 9 年出现了第一篇系统研究走廊的文章“走廊; 城市系统的一种理论( c o r r i d o t :at h e o r yo fu r b a ns y s t e m ) ”,在研究当中, 韦贝尔( w h e b e l l ,1 9 6 9 ) 试图对“大都市化”的时间和空间模式进行理论化, 他用“走廊”这一术语表示高度发达的现代化运输线连接的若干主要城镇构成的 线状模式,他还详细描述了所谓“中心走廊经济景观”( ac o r r i d o r c e n t e r e d e c o n o m i cl a n d s c a p e ) 的演化过程,共分五个阶段:初始阶段;商业化的农业阶 段;铁路运输阶段:公路运输和都市化发展阶段。他把走廊描述成为通过交通媒 介联系城市区域的种线状系统。 拜尔沃特( b a e r w a l d ,1 9 7 8 ) 选取美国i 一4 9 4 ( 美国公路走廊编号) 公路的 7 公里长的路段,探讨交通运输走廊的发展并总结出走廊发展演化的模式。他认 为交通运输走廊的发展导致新的商业区的出现,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战后住宅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变化和商业扩展阶段;第三阶段是 由于房地产业引起的投机阶段;第四阶段是零售商业由于功能、价格等变化后的 再发展阶段。 在随后的研究中,拜尔沃特( 1 9 8 2 ) 对走廊和集束发展模式进行了区别,认 为走廊是线状发展的模式,而集束模式的发展是围绕关键点( n o d e ) 而进行。伊 瑞可森和詹垂( e r i c k s o n g e n t r y ,1 9 8 5 ) 认为郊区发展是集束发展围绕主要 公路交叉路段的具体体现。瑞莫和康特斯( r i m m e r c o m t o i s ,1 9 9 7 ) 基于自己 的研究,提出了多模式走廊的概念。 这些学者在提出自己走廊发展演化模式的同时,实际上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和侧面阐释了走廊发展演化的机制。 1 2 2 走廊与土地利用的研究 走廊与土地利用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走廊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要占用大量的 中山史学磺士学位静文第一章国内许裙关碍完综逮 土地,另一方面走廊内城镇的发展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拜尔沃特( 1 9 8 2 ) 在对 走廊和集束发展模式进行区男4 研究时指出,走廊的土地利用形式具有显著的变化 性。萨顿( s u t t o n ,1 9 9 9 ) 研究了美国丹佛i - 2 2 5 公路走廊对其周围住宅用地、 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的长期影响作用后,认为走廊内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有三个 阶段:伴随着少量商业和办公用地的发展,住宅用地渗透于走廊地带;住宅发展 的蔓延和商业、办公活动的渗透;商业和办公活动的蔓延及其重新定位于走廊地 带。 1 2 3 走廊与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哈特( h a r t ,1 9 9 2 ) 研究了美国和欧洲从6 0 年代以来交通政策和城市形态 的关系,认为从1 9 6 0 - - - 1 9 8 4 年,交通运输政策刺激经济活动,提高了运输机动 性,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他也预测了到2 0 1 0 年的发展。霍伊尔( h o y l e , 1 9 9 3 ) 通过对加拿大运输技术和空间变化关系的探讨,得出运输实际上是社会和 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表现的结论。 卡特( c a t e r ,1 9 8 3 ) 研究了m 4 高速公路( 伦敦一布列斯托尔) 对住宅区位 的经济影响。林奈克和斯宾塞( l i n n e k e r s p e n c e ,1 9 9 2 ) 评估伦敦市m 2 5 环 状公路通达性的影响,指出通达性的加强是由于时间的缩短,但通达性的方向、 强度和大小等等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改变。勃亚( b r y a n ,1 9 9 7 ) 等人运用投入一 产出理论研究a 5 5 公路的发展对北w a l e s 经济增长的影响,强调公路发展的经济 作用是处于中间状念。另一个关于走廊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案例是对美国 的i 7 5 走廊的研究姆恩( m o o n ,1 9 9 4 ) 。据估计美国制造业资金的1 5 是发生在 卜7 5 走廊地带的费恩( f i n n ,1 9 8 7 ) ,同时指出日本在美国投资的2 5 9 6 是在走廊 内。 1 2 4 走廊规划研究 事实上,现实世界展示给人们的区域、城市是自发建构与人为建构交互作用 的一种特殊产物。走廊这种地域空间形态也不例外,因此,它的演变不只是一个 单纯经济、技术因素驱动的行为,还必须实施必要的人为调控,也就是所说的规 划。在西方,走廊的研究早就不仅只局限于范围的界定、形成机制、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带等方面的研究,还转向种规划理念的研究。1 9 7 0 年代以来,由于 交通管理技术的不断强化,走廊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核心”地位凸现,因此走廊 规划也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交通走廊规划的概念迅速从美国传向其他国家,随着 发达国家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过程中办有一 定的借鉴,至今依然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 c o x ,1 9 7 5 :e l i a s ,1 9 7 6 ;g a k e n h e i m e r 山太学磺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国内靖相关研究拣速 等,1 9 8 7 ,1 9 9 0 ) 。奴而斯( k n o l l e s ,1 9 9 3 ) 提出了发展走廊的概念,认为发展 走廊是指位于两个或多个城市之间的、拥有密集的人口分布、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的、沿交通要道延伸的带状地区。 欧盟1 5 国为了促进持续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共同实现区域、城市空间 的集约发展,1 9 9 3 年开始了“欧洲空间展望( e u r o p e a ns p a t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 ”这个跨国空间规划工作,一至1 9 9 7 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 r h w i l l i a m s1 9 9 3 ,1 9 9 7 ;f a l u d i ,1 9 9 7 ) ,其中就规划出了加强欧盟各国之 间联系的走廊,这些走廊也是由各国发展的核心城市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连接而 成。 而诺曼( r o m e i ne t c ,2 0 0 3 ) 则把研究方向转向多核城市区域。这种区域 对于大型基础设施固定两个城市网络和他们内部的主要节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途径。他们认为,考虑基础设施的决策中,国家政府和政策部门过于独断,他们 呼吁新的多级管制。 沃勒斯( v i r e se t c ,2 0 0 3 ) 从区域管治的角度阐述了走廊发展特别需要管 制结构的提高与改善,而该管制结构的改善要考虑基础设施、城市化以及经济发 展。他们表示,走廊的发展显然要求不同政策领域协调的加强与改善:不同政 策部门与社会阶层之间;公共与私人组织之间;跨界各级之间,因为走廊确 实是跨边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 虽然他们研究的角度有所区别,但他们都把走廊作为一种规划理念,强调走 廊内区域的协调和管治。 1 2 5 走廊与大都市带的研究 随着快速交通方式的发展和城镇间社会经济联系的闩益密切,在城镇分布密 集地区,大都市带这种新的地域空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 西方对大都市带的研究影响最大的要数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j e a n g o t t m a n n ) ,1 9 5 7 年,他在考察美国东北部海岸时,注意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 h i l l s b r o u g h 到弗吉尼亚州的f a i r f a x ,城镇沿交通干线呈连绵状密布,他认为, 这个巨大规模的城镇连绵地带是一种新的地理现象,于是发表了著名的大都市 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 m e g a l o p o l is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s e a b o a r d ,1 9 5 7 ) 论文,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大都市带”理论。他所指的“大都 市带”概念不是指一个很大的城市或大都市区,而是指一个范围广大的,有多个 大都市连结而成的城市化区域。1 9 8 7 年,戈特曼又发表了大都市带:2 5 年之 后一书,从而这种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得到全世界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 响应。 戈特曼的大都市带概念被地理学者和规划实践者所接受并得到广泛重视。2 0 中山土学曩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练速 世纪6 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大都市外围地区以及大都 市之间的区域发展问题。如道克萨迪斯( d o x i a d i s ,1 9 7 0 ) 的“巨型大都会区 ( e c u m e n o p o l i s ) ”、布鲁恩和威廉斯( b r u n na n dw i l li a m s ,1 9 8 3 ) 的“城市系 统( s y s t e m so fc i t i e s ) ”等。这些学者虽然提出了自己的概念,但实际上是从 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了“城镇密集区”发展的机制。 b r u n na n dw i u i a m s ( 1 9 8 3 ) 分析了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区的发展动力机制。 他们认为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中,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带的出现是时空耦合的 空间特征之一。所谓“填入( f i l l i n gi n ) ”过程往往发生在连结主要接点的交 通干线和通讯网络附件。他们还认为“主要的大城市和区域中心等节点增长会逐 渐形成一种线状模式”,节点间不断地“填充”许多小节点或正在上升的新节点、 新的行政管理中心或新的工业开发区。 1 9 8 5 年,加拿大地理学家t g 麦吉( t g m c g e e ,1 9 8 5 ) 经过多年的研 究认为在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西皿的爪哇、泰国、印度、中国 大陆和中国台湾的核心区域出现了与西方大都市类似而发展背景又完全不同的 新型空间结构。他借用d e s a k o t a 来表示这些高强度、高频率的城乡间的相互作 用,混合的农业和非农活动,淡化了城乡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区域。后来麦吉( 1 9 8 9 ) 又进一步把它发展为类似大都市带的超级都市区( m e g a u r b a nr e g i o n ,m r ) 概念。 按照麦吉的说法,在亚洲有三种类型的城乡一体化区域:第一种,国家拥有 强有力的政府,可以颁布有效的土地和农业保护政策。在这些国家里,空间经济 的迅速转变表现在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但农用土地保持不变,f 1 本和韩国是 这种类型的典范。第二种,多见于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区周围地区,表现为农业向 非农业活动的转变。其特征是,工业化迅速增长,农业人口比例下降,作为农业 主要部分的粮食种植减少。与此同时,农户家庭收入增加、运输联系程度提高、 基础设施改善。我国的四个沿海地区、台北高雄走廊、泰国曼谷一中心平原 地区、印度的加尔备答地区、爪哇岛的雅加达地区等属于这一种类型。第三种, 经济增长缓慢而人口密度很高的区域。主要特征有:持续高速的人口增长、劳动 力过剩、收入下降、农业和非农业生产部门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劳动力结构转 化过于缓慢,中国的四川盘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麦吉,1 9 9 1 ) 。这些研究表明, 亚洲城镇密集区发展模式在国与国之州,一国不同的地区之间,其空问特征和具 体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也是各不相同的。 随着大都市带的深入研究,人们意识到大都市带内在演变不只是一个单纯经 济、技术因素驱动的行为,还必须实施必要的人为调控。一贯信奉城镇自由拓展 的加拿大和美国近年来也正采取“生长控制( g r o w t hm a n a g e m e n t ) ”之类的措施 ( c h i n i t z ,b e w a m n ,1 9 9 0 :a f a l u d i ,1 9 9 4 ) 来调控区域空间的演化。因此大 都市带的管治研究也是大都市带研究的热点之一。 6 锸 中山太学嘎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虽然走廊和大都市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各学者 的研究以及目前国外已经成型的大都市带来看,许多大都市带都是长轴呈带状拓 展,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两大都市带、同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 带等均沿岸延伸,呈现出带状的空间结构特点,还有些大都市带呈环状拓展,如 法国的大巴黎地区等。不论大都市带的空间结构形态如何,总是有条产业和城 镇密集分布的走廊,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相连( 吴传清等,2 0 0 3 ) 。因此, 可以说大都市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丌走廊。 1 2 6 其它相关研究 近几年,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大都市区快速扩展,在两个较大接点 之间沿交通走廊形成了农村地区与非农村地区的融合,即城乡一体化的都市走廊 ( m c g e e ,1 9 9 1 ;m c g e e 和r o b i n s o n ,1 9 9 5 ;r i m m e r ,】9 9 6 ;l j n ,1 9 9 9 ) 。亚洲 都市区是沿交通走廊扩展的认识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m c g e e ,1 9 9 l ;r i 咖e r , 1 9 9 6 ;l i n ,1 9 9 9 ) 。 查普曼等( c h a p m a n ,d e ta 1 ,2 0 0 3 ) 为了对走廊的概念和定义进行探讨, 对英格兰中部地区进行了研究,并把其看作是有簇状基础设旌的复杂地带。他们 认为走廊的概念和定义中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连接( c o n n e c t i o n ) ”,走廊必须 能够使人口、货物和信息在其区域内畅通自如的流动。同时他们发现走廊内各节 点对走廊发展的应有政策各持己见,因此,很难达成关于走廊政策方面的共识, 但是关于走廊内部空间发展方面还是有部分一致意见。虽然该区域内各节点( 城 市) 拒绝任何形式的线状发展,但对集聚的“轴线上成串排列”发展模式大为支 持。 而埃尔布里奇斯( a l b r e c b t se t c ,2 0 0 3 ) 对走廊发展与重要节点内部的小 区域质量之间的冲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们以布鲁塞尔南部的新高速铁路终点站 为实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站不仅仅是一个火车站,而且还是一个经济行为 的新节点。他们探索了影响交通公司和土地拥有者的机制,并提出了许多对政策 性建议。 还有对走廊腹地边界界定的探讨( h o w a r dl g ,1 9 9 5 ) ,对走廊管制的研究 ( l o u i sa l b r e c h t s ;h u g op r i e m u s ,2 0 0 3 ) ,对先进的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的应 用的探讨等,研究角度涉及多个方面。 1 2 7 国外研究简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外对走廊这一特殊的地域空间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 1 ) 从走廊概念的界定、形成发展和演化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和深入的 、妒山天酱硪士莺证论文第一幸国内野橱关研究综述 研究。特别是与走廊密不可分的大都市带,其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 2 ) ,对走廊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基础设旋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人口密集等的这样一种区域的研究,还转向一种规划理念。 ( 3 ) 虽然大都市带和走廊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是大都市带内都具有走廊 这类核,山区域,而且走廊在大都市带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4 ) 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走廊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也存在 着巨大的差异。许多研究虽然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还有很多不符合中国 实际。因此,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实际,特 别是结合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情( 如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等) ,探讨 我国的走廊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指导我国的区域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1 3 国内走廊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1 3 1 走廊的形成和发展演化研究 我国对走廊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学者的研究也是从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的, 但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还没有完全类似于国外的走廊的概念,不过进 行了许多相类似的研究,如交通经济带、产业带、产业密集带的研究。 周一星( 1 9 9 1 ) 研究了中国东部沿海的四个地区,他认为在两个增长极或增 长极与港口之间便利的联系通道起到了发展走廊的作用,沿走廊两侧分布一系列 中小城镇。虽然研究角度不是从走廊出发,但其本质和走廊的研究是一致的。 此后有学者从交通经济带出发,探讨了我国交通经济带的生命周期模式( 韩 增林、杨荫凯,1 9 9 9 、2 0 0 0 ) ,他们认为,交通经济带是以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 主轴,以轴上或其紧密吸引城内的大中城镇为依托,建立在沿线经济部门技术联 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的,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 的幅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同时提出了交通经济带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交通经 济带的时空演化可分为起步雏形期、起飞膨胀期、成熟扩展期和融合消亡期四个 阶段。 为了进一步探讨交通经济带的形成及演化,韩增林( 2 0 0 1 ) 通过对高速公路 经济带的形成和演化研究,认为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可划分为雏形期、成长期、 成熟期三个阶段,并结合实例对其布局规划提出看法。他认为交通经济带是以综 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紧密吸引域内的大中城镇为依托,建立在沿 线经济部门技术联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的,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 中山大学嘎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嘎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 与交通经济带相似的研究有产业带。费洪平( 1 9 9 3 ,1 9 9 4 ) 认为,产业带是 建立在一个巨大经济空间中、企业彼此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的,并由众多的彼此配 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富集区、中心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区域( 或结点) 上集聚,形成由线状基础设施束彼此相互联结的若干大小不等的、相互联系密切 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域。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存在 着两种过程: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两种过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1 9 9 5 年,郭振准等对产业带的经济社会影响和其基本性质入手,对产业密 集带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空间演替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新 生产部门和产品的出现,经济中心内由于联动效应形成围绕主导部门企业之问 相互联系配合的生产系统,沿主要交通干线的点轴状产业系统开始形成,产 业密集带趋于成熟、产业带之问相互融合,界限泯灭,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产业 密集带内外环境将发生变化。他还对长江产业带的产业结构的演迸进行了研究, 并将其演进时序分为三个阶段:劳动资金密集型阶段,资金密集型阶段, 资金技术密集型阶段。 关于穗港走廊的研究,张蓉( 1 9 8 8 )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走廊地 带的发展条件、发展特征,最后对走廊地带经济发展进行了空间分析。李俊夫 ( 1 9 8 9 ) 则以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以在深圳、东莞以及部分城镇进行问卷 调查的方式,对走廊地带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走 廊地带的对外相互作用和内部作用的差异进行分析。司徒尚纪( 1 9 9 0 ) 对穗港走 廊的形成与演变做了研究。他指出,首先,基于鸦片战争以前历史上这一带已有 的经济基础,鸦片战争以后,香港、三角洲分别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促使其 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同时也强化了各点轴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走廊地带的 形成。同时,他还根据功能和对外辐射能力,把走廊地带的城镇划分为四个等级, 最后,他指出,解放后,走廊地带开始出现两头强大、中间微弱的畸形发展局面, 但改革开放以后的约十年中,这种现象开始有所改善。 曹小曙( 2 0 0 1 年)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空间运输联系的演 化趋势及空间特征,认为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总体上均呈现集中的态势,在空 间分布上以广州、东莞、深圳至香港交通沿线为主,呈明显的交通运输走廊形态。 并从地理区位和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以及政策环境等几个方面 对穗港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