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doc_第1页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doc_第2页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doc_第3页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doc_第4页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从医50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现择其辨治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辨外感内伤 熊教授认为治头痛当首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因风性轻扬,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李中梓亦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且风为百病之长,故常兼寒、热、湿邪致病。风寒头痛者,其痛常连及项背,畏风怕冷,川芎茶调散主之;若寒甚而见肢厥、背冷、脉沉细,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风热头痛者,其痛胀甚,恶风或发热,芎芷石膏汤主之。风湿头痛者,其痛如裹,身困、苔腻,羌活胜湿汤主之。然临床常有风寒头痛而兼见苔黄、口苦等热象者,是风寒与风热夹杂头痛,可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之。 1.1外感风寒兼热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男,48岁,2005年9月4日初诊。诉右侧头痛连及项部,吹风受凉或劳累加重,患者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予清上蠲痛汤加减: 川芎20g, 白芍10g, 荆芥10g, 蔓荆子10g,防风10g,薄荷10g,羌活10g, 白芷20g, 僵蚕20g, 黄芩10g, 法夏10g, 细辛3g, 甘草6g。服上方15剂而愈。 按:清上蠲痛汤出自寿世保元,称“能治一切头痛,不论偏正皆效。”熊教授常用于治疗风寒兼热的头痛而效佳,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且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辛温散寒,菊花、蔓荆子,辛凉散热,均能疏风止痛;黄芩清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寒,清热止痛之功。若兼湿邪可加苍术;防辛温过于伤阴,可配伍麦冬。 1.2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则应分清虚实。虚证主要责之气虚与肾虚,盖“头者,精明之府”,而“脑为髓之海”,故气血不足及肾虚均可致头痛。临床又以气虚头痛最为多见,其痛绵绵,遇劳则甚,兼神疲、气短等,顺气和中汤主之;若见气虚而有目胀、颈胀、耳鸣等症,则改用益气聪明汤。肾虚头痛者,其痛为空痛,以后头为主,兼腰膝酸软等,杞菊地黄汤主之;若虚热甚可合大补阴丸,若有水不涵木而肝阳化风者,则加天麻、钩藤、僵蚕等平肝息风。 内伤头痛之实证主要为痰浊、瘀血或肝阳上亢所致。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因头为清窍,而痰为有形之浊邪,易随气流行,上扰清窍,故临床痰浊头痛者居多。若头痛而昏蒙,伴胸痞呕恶等症,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肝阳头痛者,其痛且眩,以两侧及巅顶为主,伴心烦易怒、胁痛、脉弦等症,天麻钩藤饮主之。瘀血头痛者,其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昼轻夜甚,通窍活血汤主之。 此外,因久病入络,故凡属慢性头痛,无论头痛性质或部位,均可配合天蝎散(天麻、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加强疗效。 1.2.1气虚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女,58岁,2005年10月23日初诊。诉前额痛,遇冷或劳累加重,精神疲乏,时有眩晕,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予顺气和中汤加减:西参片10g, 黄芪3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陈皮10g, 升麻3g, 柴胡10g, 川芎10g, 白芍10g, 葛根20g, 蔓荆子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2005年11月6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头痛显减,患者舌苔薄白,脉细。继予上方加桂枝3 g,15剂。半年后随诊未复发。 1.2.2瘀血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女,54岁,2007年3月4日初诊。诉头痛20年,以两侧为主,固定不移,痛如针刺,痛甚则呕,多在夜间发作,伴面浮,口干口苦,曾有头部外伤史。患者舌苔薄黄,脉弦数。予通窍活血汤合天蝎散加黄芩、法夏:川芎20g, 赤芍10 g, 桃仁10 g, 红花4 g, 野天麻20g,僵蚕15g,全蝎6g,甘草6g,黄芩10g, 法夏15g。15剂,水煎服,另包麝香3g,每日冲服0.2g。2007年3月25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头痛显减,守上方治疗1个月乃愈。 按:此2例患者,前者头痛以遇劳加重,神疲,脉细为特点,乃气虚之证,用顺气和中汤加减,此方实为补中益气汤加白芍养血, 川芎、蔓荆子、细辛祛风止痛,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头痛之效方;后者头痛以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夜间多发为特点,且有头部外伤史,显为瘀血所致。予通窍活血汤合天蝎散,方中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麝香活血止痛而开窍,为治瘀血头痛之要药,再加天麻、全蝎、僵蚕,以加强祛风通络之效。 2辨头痛部位 熊教授认为若头痛的寒热虚实表现不明显,而以疼痛部位为主要特征,则以疼痛部位为主进行辨证,亦可二者结合进行辨证。因“头为诸阳之会”,阳明、太阳、少阳三阳经均上于头,足厥阴亦与督脉会于巅顶,故三阳经及足厥阴之病均可见头痛之症。前额痛属阳明,方用兰室秘藏选奇汤;后头痛属太阳,方用枕痛方;两侧头痛属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偏头痛则用散偏汤加减;巅顶头痛需分清寒热,临床多见者为巅顶痛而伴肢厥、呕吐涎沫等症,是肝寒所致,吴茱萸汤主之;亦有少数巅顶痛而兼见烦躁易怒、口苦、便秘等症者,为肝火所致,泻青丸治之。 2.1后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男,59岁,2005年10月30日初诊。诉后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近半月加重,伴颈胀、头晕,耳鸣,病情反复发作,感冒、劳累、生气均可诱发,西医诊断为“脑动脉硬化”。舌苔薄黄,脉弦细略数。予枕痛方合天蝎散加减:羌活10g, 防风10g, 川芎10g, 黄芩10g, 细辛3g, 炒白术10g, 法夏10g, 制南星5g, 葛根30g, 甘草8g,蔓荆子 10 g,野天麻30g,全蝎6g,僵蚕20g。10剂,水煎服。2005年11月13日二诊:诉服上方5剂后头痛即止,此次欲巩固治疗,患者舌苔薄黄,脉弦细。继予上方15剂。半年后随诊诉头痛显减,以原方再进月余,头痛获愈。 2.2偏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女,50岁,2005年9月25日初诊。诉右侧头痛反复发作8年,近1个月加重,头痛每于感冒或劳累后发作,甚则眩晕呕吐,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舌红,苔薄黄腻,脉弦。予散偏汤合天蝎散加减:柴胡10g, 白芷20g, 川芎20g, 黄芩10g, 法夏15g, 白芍10g, 香附10g, 白芥子15g,野天麻20g,僵蚕20g,全蝎6g,甘草6g。10剂,水煎服。2005年10月9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头痛已止,欲巩固治疗,患者舌苔薄黄,脉弦细。继予上方加党参10剂。1年后随诊诉头痛发作次数显减,复发时自服上方仍能止痛。 2.3巅顶痛 典型病案:患者,女,65岁,2005年5月1日初诊。诉巅顶痛5天,伴口苦、便秘,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肝火头痛,予泻青丸加减:羌活10g, 防风10g, 川芎15g, 黄芩10g,法夏15g, 酒大黄6g, 藁本15g, 胆草 5g,野天麻30g,僵蚕30g,甘草10g。服上方5剂而愈。 按:枕痛方,乃熊教授根据明代傅仁宇的审视瑶函中“防风羌活汤”化裁而来,方中羌活、防风、川芎、细辛辛温散寒而止痛;炒白术、法夏、制南星化痰,黄芩清热;葛根升清阳;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寒,化痰清热止痛之功。此方原治眉棱骨痛,但临床用治后头痛效果甚佳。散偏汤出自辨证录,方中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郁李仁、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芷、白芥子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为治疗偏头痛之效方。泻青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用龙胆草泻肝火;佐栀子大黄,使其所泻之火,从大小便而出;羌活、防风祛风止痛;川芎上行头目而逐风邪;熊教授加藁本上达巅顶而祛风止痛,实为治疗肝火头痛的良方。 熊继柏教授简介:熊继柏(1942-),男,湖南常德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历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