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 中文摘要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 中文摘要 文人士大夫们对绘画的参与,使花鸟绘画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 审美情趣、艺术风格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画家把自我的主观情绪注入 到绘画对象中去,赋于本来无情的花鸟树木、山石草虫以画家的情感, 于是画家笔下产生了与真实对象“似于不似间”的艺术形象。对于内心 世界的表现,画家主要通过在某种事物身上赋于特殊的情感,以表达 自己的志向。从表现形式上,主要运用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托物言志”。 关键词: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托物言志 作者:程晓 导师:李采白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 英文摘要 t a l k i n ga b o u t t h ee x p r e s sf o r m so fl i t e r a t i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 s a b s t r a c t t h el i t e r a t im a n s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i nd r a w i n gm a k e st h ep a i n t i n go ff l o w e r s a n db i r d sa d v a n c et oan e ws t e p e s p e c i a l l yi ni t sc r e a t i o nt h o u g h t ,c r e a t i o n w a y s ,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b e a u t ya n d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t h ep a i n t e rp o u r e dh i s s u b j e c t i v em o o di nt od r a w i n go b j e c t ,g i v i n gt h ep a i n t e r se m o t i o nt of l o w e r s a n db i r d s ,m o u n t a i ns t o n ea n dg r a s s ,a n di n s t e c t s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s t y l e t h e r e f o r e ,p a i n t e rp r o d u c e d a n i m a g eb e t w e e nb e i n g l i k ea n db e i n g u n l i k e t h ep a i n t e r se x p r e s st h ei n n e rw o r l db yg i v i n gs p e c i a le m o t i o nt o s o m e o b j e c t st oe x p r e s st h e i ra s p i r a t i o n t h e i ra p p l i e df o r m sa r em a i n l y ”d r a w t h es p i r i tw i t ht h es h a p e “m o v i n gt h o u g h t s a n d d e s c r i b et h ea s p i r a t i o nb y o b j e c t s k e yw o r d s :d r a wt h es p i r i tw i t ht h es h a p em o v i n gt h o u g h t s d e s c r i b e t h ea s p i r a t i o nb yo b je c t s w r i t e r :c h e n g x i a o s u p e r v i s o r :c a i b a il id e p a r t m e n t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互延趣j 日 期:丝哆一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期:z o o 哆!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引言 引言 在中国画的题材里,我偏爱花鸟画。因为觉得花乌画不仅能给人以 审美的感受,而又不离自然之“风气”,那花色草影中蕴藏着生机,能反 映出生命、生气、生态的精神,真正可谓“一花一世界”。而在学习、创 作花鸟画的过程中,我也对花鸟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绘画发展史上看,植物进入绘画领域要比动物来得晚,人们普遍认 为这是与狩猎生产先于农耕生产相对应的。目前出土文物中,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豆荚、花蕾、花瓣纹样相当流行,说明人们已 经体会到了花草带给人的审美愉悦,并把它们运用到了生活中。南北朝时 花卉主要作为装饰图案,这和古罗马的庞贝壁画将花卉作为背景装饰不谋 而合的。b 1 然而后来,中西方绘画踏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植物在西 方自始自终未能成为独立的画科,而中国画家倾心于大自然的美,倾心于 自然造物中绚丽夺目的植物,尤其是花卉,禽鸟。因而中国以花鸟题材为 代表的作品发展迅猛,成为继人物、山水之外另一大重要画科。 花鸟画由宋至元明而大兴。文人士大夫们对绘画的参与,使花鸟绘 画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审美情趣、艺术风格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文人画与画法无关,与造型也无关,而是与文化观念、审美态度相关。 对于文人画来说,更重要的是以心作画、以性情作画。普通画匠是“以 形写形,以色貌色”。文人画却既不是那几笔,也并非不是那几笔。“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方“托物起兴”格物求“自法”,了却他人之法5 1 。 而正是文人画家对花鸟画的情感投注,使得花鸟画与其他画种相比,带 有更强、更特殊的人文性。下面,我就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浅谈 一下我的看法。 ;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 一从“以形写神”到“迁想妙得” 一从“以形写神”到“迁想妙得 中国画家对植物却有着写实的爱好。如宋真宗时期闻名于世的“写 生赵昌”,他每天清晨于朝露未干之际观察花卉研艳之态并执笔调色图 写,深得花卉之形色情态。由于有写生风气,中国花鸟画的题材范围始 终在不断扩大。如南唐徐熙注意到了不起眼的汀花野竹、蔬菜茎苗;清 末赵之谦又将葵树、绣球、铁树等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奇花异卉包括进来。 在追求形似以外,中国画家更强调描绘出植物的风神意趣。关于绘画中 对于“形似 和“神似 的追求早在先秦时,就有不同的主张。而真正 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观点是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的观点,它的主要意思是指画家在写实过程中,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 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酷似。赵昌就被称为“与花传神”,恽寿 平也并非二味忠实于物象,而是力去华靡、追求“澹雅”。因此中国画家 喜欢画花并非完全因其色相,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它可以比喻人品, 可以抒情。 借物抒情,是中国花鸟画一大特征。画家由于对主观情感的强调, 客体的“物”成为传达情感的载体。如果仍用“以形写神”这句话来说 明文人花鸟画的创作方法,可以看出文人画家在处理“形”与“神”的 问题上,已经发生了变化。由顾氏的以“对象之形 传“对象之神”,发 展到了以“对象之形 写“画家之神”。这个“神”字的意义已经有了根 本的转变。由于“以形写神”的转变,“迁想妙得”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它不再单指画家对于绘画对象本身的情感体验,而更主要的是把自我的 主观情绪注入到绘画对象中去,赋于本来无情的花鸟树木、山石草虫以 画家的情感,带上画家的独特个性。于是画家笔下产生了与真实对象“似 2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一从“以形写神”到“迁想妙得” 于不似间”的艺术形象,将文人画的创作方法与前代比较,可以看出文 人画家们已经把创作的重心移入人的内心世界1 5 1 而对于内心世界的表 现,文人画家主要通过象征、比喻的手法。比如明末遗民朱耷通过画孔 雀图讽刺贪图富贵卖身投清的官员,清代的汪士慎画空里疏香图, 以梅花的淡雅清新象征自身的品性高洁。屡遭不幸、狂放不羁的徐渭, 在墨葡萄图轴的走笔纵墨中,宣泄了愤懑激情。“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葡萄表示繁荣、多子,并非这种境遇这种心情的象征,但在徐渭笔下, 可以说画面的气势意蕴就揭示了一切,题材反倒成了次要的。在画家的 心灵映照下,世界完全成为其心灵的折射,与他同呼吸共命运。既然画 家笔下葡萄可以表现英雄无路、托足无门,那么石榴又何尝不可呢? 于 是“山深熟石榴,向日开笑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将困顿遭遇 与不平心情一吐为快。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与宇宙的感 应吧。也正是这种感应,才使得中国艺术的题材可以从自然界中随意撷 取,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艺术家们的情感随时在自然界中 得到回应与同情,成为他们最好的聆听者、安慰者,成为他们的寄托与 伴侣。 3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 二独具特色的“托物言志” 二独具特色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将个人之“志 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 托者。画家的个人之“志 ,借助于绘画对象的具体之“物”,可以表达 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n 1 并且文人常在某种事 物身上赋于特殊的情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而这种特殊情感往往能 引发人们认识上的共性。被喻为“四君子 的梅兰竹菊就是其中佼佼 丑 伯0 梅兰竹菊在中国文人的眼里是中国文人孤傲、优雅、谦虚、正直、 不随波逐流等优秀品质的写照,是中国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因而成为 中国花鸟画中的重要门类。中国文人喜爱梅兰竹菊,并赋予他们不同的 特性,借以表达胸臆,抒写情怀。“四君子”之一的梅花,在中国文人眼 里是自我独立、坚强、不随波逐流的象征,比照自己爱国的不屈。梅花 较耐寒,在早春即可怒放,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据画史记 载,南北朝时已有人画梅花,到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元明以来, 以梅花作画的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自号梅花屋主, 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 感。在墨梅图中,花瓣以水墨晕点,自然而富有变化,又在画卷上 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香气 满乾坤”。以梅花寓示志趣,表露了不甘与黑暗腐败同流合污的精神。明 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 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兰花体态清秀欣长,花形与众不同,幽香怡人而不艳俗,是文人品 4 堡堡! 里垄璺夔! 奎丝塑耋翌堑垄 三垄墨壁鱼箜! :堑塑童查: 性优雅的象征:兰花一般都被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琴操中曾记 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日:芝兰当为王者香。” 兰花遂所谓“王者之香 。但兰花入画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 朝,画兰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 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沉 沦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郑所南擅作墨兰,画兰多不画根,更无坡地。人问其故,答以:“土 为番人夺去,忍着耶! 又曾在画卷上题词:“纯是君子,绝无小人”,以 表现其人格的高洁。 文人把竹竿中空的竹子,象征虚心、谦虚,主干挺直不弯折,是文 人不趋附权贵、保持气节的象征;竹子入画,大略和兰相当,也始于唐。 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把枝干、 叶均用水墨来画。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 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赵孟频、倪瓒、 夏昶等各有千秋。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堪称为一绝。郑燮画 竹,不止表现孤高超俗,更常借题画诗发泄其抱负与牢骚。如:“衙斋卧 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画 竹联想到注意民间疾苦。“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 蜂与蝶 ,反映他自命清高、落落难合的态度。隧1 菊花不以色彩艳丽取胜,而是在众花败落的秋天才开放,香气持久, 即便枯干了,香气还保持着,是文人与众不同的象征。陶渊明有诗“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 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 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 5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二独具特色的“托物言志” 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据宣和画谱所记载,宋代黄 签、赵昌、徐熙、滕昌祜、黄居案等名家都画有寒菊图。到了元代及明 清,在菊花的画法上发展了水墨写意,丰富了技法的表现。 带着这样的主观定义,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便被赋予了文人性的内 涵,中国人称其为“君子”,成为绘画热衷表达的对象。梅兰竹菊入画, 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 起人类的品格,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借物寓意,因 此,描画“四君子 之风至今不衰。 此外,还有水仙、牡丹、海棠等有品格的花,也是文人常常入画的 题材。 而在众多花卉中,我最喜爱的是荷,因为她四季变化的潇洒,春的 荷叶田田,夏的盛情怒放,秋的萧瑟洒脱,冬的大美无形。四季的更迭, 给了荷无穷的变化和生命力。荷花,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 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 开的特性赢得了人们至高无上的崇敬。 荷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历来被人们视为圣洁的象征。 荷花也是美丽的化身,“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出水芙蓉 一词直到现在,还被人们用来形容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荷 还有“花中君子”的别名,常用来被人们比拟品行高洁,正直谦虚的君 子。 因为爱荷,每每看到荷的作品总会驻足观赏。略略沉吟,心里便会 浮现出她们的身影。记得李采白先生的工作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工笔的荷 花。一大朵素白的荷端坐在墨绿的莲叶上,叶上滚动着剔透的露珠,晶 莹圆润。运用传统的构图与技法,一如人们心目中贯然莲的形象。画中 的花儿安静祥和,默默无语,却又似乎善解人意,睿智豁达,虽偎在一 ;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二独具特色的“托物言志” 侧,但魅力四射,惹人注目。主人的工作室似乎也因而绿意盈盈。此画 令我忆起席慕容的一首诗:“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 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 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 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印象中有李老十的荷, 老辣道劲而天真烂漫,似乎追求内心情感的发泄和通过艺术来取得心灵的 自由。也是不能多看,看多了他的残荷,有些眼乱,浮躁。而观袁牧先 生的残荷,素雅简洁,骨格清奇,透着墨香,还能嗅到清溢的荷香里, 散发着秋日正午阳光的味道,温暖、成熟、干净。袁先生的荷以传统的 文化作底蕴,现代的设计构图,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较强的现代感, 内容与形式很好的统一。很喜欢,想象着这样的素荷挂在墙上,定会一 室清雅。 正是在花鸟画中加入了丰富的个人气息,强烈的文化性,使得中国 花鸟画成为中国文人画中最深奥玄妙的题材,成为最能体现中国人哲学 智慧的文化形式。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 三极具韵味的“笔墨情趣” 三极具韵味的“笔墨情趣 由于文人画家对绘画中形似的要求降低,所以笔墨的造型写实作用 被淡化,又由于文人画家往往是以笔蘸墨在宣纸上即兴作画,少有反复 修改,所以笔墨成为了画家传达情感的最直接手段。砖1 中国写意画法,是一种追求笔墨意趣的画法,以笔墨造型,由笔墨 而至意象,意象而至意境。水墨画中的笔墨意象体现出国画黑白色相的 玄虚灵动和黑白色系的丰富表现性,就是让你的心只顺着意象发展,不 被形、色,特别是颜色的色所控制,所以唐以后逐步转换到水墨表意体 系上来。唐代就推祟“水墨为上”这么一种时尚和理念。不让颜色控制 你的眼睛和心性,用了这样很单纯的一个白和一个黑,因此,水墨表现 之中,一切意均以形象来转化,靠立意、图式、笔墨的安排来转化,让 干扰“意 的一切因素尽可能消失和弱化,让画“意”直入人心,使其 超出具体的形象,是一种中国智慧的表现。2 1 文人画家极大地丰富了笔墨技巧,并使笔墨的形式美感发挥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清朝以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一派,把对家园沦陷的失 落情绪引申到绘画,变成对传统技法禁锢的叛逆。他们主张,技法也不 过是一种工具语言,只要能够表达清楚,可以不拘技法形式。八大最常 画的是花鸟。他画的荷花,荷茎挺拔而立,生气勃勃,力图表达倔强而 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所作怪鸟及鱼,萧瑟冷逸,白眼看天,表现他不妥 协的气质。他所作写意花鸟形象精炼生动,不拘形似而又神完气足,也 多是他内心凄苦悲凉人生的真实写照。 从上论述中,通过对花鸟画人文性的表现形式的了解,我们可以看 出正是文人画家们的参与,把自然界的物体拟人化,再把自己的情感转 8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三极具韵味的“笔墨情趣” 嫁上去,来宣泄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使得花鸟画具有了丰富的人文性。 而花鸟作为中国文人画最深奥玄妙的题材,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哲学智慧 的文化形式。花鸟画是一种幽静、无为的生态精神的反映,能更多体现 出禅意的智慧及万象如我般圆通的天人合一,一点一画都成了人心精神 的外化意象。画家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赋予了树木花卉,并在它们的无 言中得到了理解和抚慰。“夺造化而移精神”,“花鸟画”意求指向明晰, 是中国画“中国化 的归属。相信,中国花鸟画会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吸引无数画家并且将传承光大。 9 浅谈中国花鸟画中人文性的表现形式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中西绘画比较吴箐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 0 0 8 3 2 、语华画语伍小东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 0 0 8 9 3 、中西美术比较十书廖阳著河北美术出版社2 0 0 0 6 4 、快意斋晤对吴悦石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 0 0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