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而要作为课程的 积极创造者和开发者。与这种课程理念相对应的教材观也明确提出教师应该有权对现成 教材进行修改和开发,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层面上的教 材开发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有待研究的课题。 根据“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性质以及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等课程特点,社 会科教师更应具有教材再次开发的自觉和能力。但由于该课程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可供 教师借鉴、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足:另外专业性不强也使得该科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遇到 不少困难,他们急需一些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建议。因此,本文在结合社会科的课程 性质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在教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提 出了“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这一命题,希望籍此研究能给一线教师的 实际操作带来一点启示。 本论文共有五部分,概括如下: 首先,在导言中论述了本课题提出的背景,然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严格 的界定,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最后简单地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重新审视了教材的性质和功能,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教 材”、“教材开发”的含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最后,对教材开发与教学设计这两组概念 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第二章从我国社会科的课程性质、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等角度分析社会科采取基于儿 童迫切愿望的教材开发方式的必要性,提出该科的教材开发必须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 学生的兴趣、持续的探究愿望和能力水平。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两种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方式。对于调适型教材 开发,本文主要介绍了它的开发策略和维度,并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开发的过程和技 巧加以分析和阐述,而对创生型教材开发则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开发过程中应着 重关注的问题。 最后,结语部分简单说明了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教材开发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 程所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教材开发儿童的迫切愿望社会科品德与社会 a b s t r a c t 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a d v o c a t e st h a tt e a c h e r sa r et h es k i l l f u lo r i g i n a t o r sa n d d e v e l o p e r so fh i sc u r r i c u l u m ,i n s t e a do ft h ea c c e p t e r sa n dp e r f o r m e r s t h ek e yt oi m p l e m e n t t h i sn e w p h i l o s o p h yo fc u r r i c u l u mi st ou s es o m e n e wi d e a so n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 t h e r e f o r e , t e a c h e r ss h o u l db ee m p o w e r e dt or e d e v e l o pt h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 ,a n di t sq u i t en e c e s s a r y f o rt e a c h e r st ou s e 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c r e a t i v e l yd u d n g t h ep r o c e s so ft e a c h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f e a t u r e so ft h es u b j e c t “m o r a l i t ya n ds o c i e t y ”,t h es o c i a l s t u d i e st e a c h e r ss h o u l db em o r ev o l u n t a r ya n dm o r es k i l l f u lt or e d e v e l o p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b u ti nf a c tt h e yh a v em a n yp r o b l e m st op e r f o r mt h er o l e s b e c a u s et h e yh a v el i t t l ec u r r i c u l a r r e s o u r c ea n dt h e ya r eu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a i m i n ga ts o l v i n g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 i n t e n d st os u p p l ys o m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g u i d a n c ef o rt e a c h e r s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c l u d e sf i v ep a r t si na 1 1 f j r s to fa l l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r e s e a r c hi so u t l i n e d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n , t h e o b j e c t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i sc l e a r l yd e f i n e d t h ec r e a t i v i t i e s ,a p p r o a c h e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 r e s e a r c ha r ei n t r o d u c e di nt h i sp a r t i nc h a p t e ro n e ,i tr e c o n f i r m s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t h e n d e f i n e ss o m e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 ss u c ha s “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o nt h e b a s i so f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sb y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a tl a s t , i ta n a l y z e s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 a n d “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d e s i g n ” i nc h a p t e rt w o ,i ta n a l y z e st h en e c e s s a r yo fd e v e l o p i n gs o c i a ls t u d i e s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b a s e do nc h i l d r e n se x i g e n td e s i r e sf r o mt w op o i n t s 。o n ei s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f e a t u r e so ft h e s u b j e c t ;t h eo t h e ri s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e f f e c t i v et e a c h i n g f i n a l l y , i ta d v i c e st h a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s h o u l dt a k et h r e ep o i n t si n t oa c c o u n t :t h ei n t e r e s t s 、 e x i g e n td e s i r e sa n dt h ea b i l i t i e so fy o u rc h i l d r e n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w om e t h o d s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s t u d i e s 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b a s e do nc h i l d r e n se x i g e n td e s i r e s :t h ea d j u s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c r e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la sf o rt h ea d j u s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 ss t r a t e g i e s 、d i m e n s i o n sa n d t e c h n i q u e sb a s e do n ae a s ew i l lb ed i s c u s s e d l a s t l y , i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o ft h e c r e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b ya n a l y z i n gs e v e r a lc a s e s f i n a l l y , i ti l l u m i n a t e sw h a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b a s e do nc h i l d r e n s e x i g e n td e s i r e sm e a n st ot h er o l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k e yw o r d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 c h i l d r e n se x i g e n td e s i r e s s o c i a ls t u d i e s m o r a l i t ya n ds o c i e t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趁坚日期:型z 竺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彭竖 导师签名:如磁奴 日期: 竺! z ! :7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一种解放,倡导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 消极接受者和执行者,而是要作为课程的积极创造者和开发者。与这种新理念相对应的 新的教材观明确提出“如何使用教材( 教科书) 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 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1 。也就是说,教师有权根据学生和地区的特点对现 成教材进行再加工,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亲切感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教学更富于 实效。 然而,对于新课程赋予教师再加工、再开发教材的这种权力,很多一线教师忧多于 喜,他们似乎感到这不是一种“赋权”,而是一种“增负”。究其原因,这根源于教师头 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材观的束缚。在传统教学论概念系统中,教师无权更改课程,也 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按要求教学,具体在教材处理上就是“吃透”教材, 将教科书的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无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一句话,教 师视教材为“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在教师思想上就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而不用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因此,在 这种教材观的束缚下,很多教师对这次课改提出的新主张感到迷惑和不太适应,甚至产 生抵触情绪也在所难免。 尤其是对于“品德与社会”科教师而言,这种不安更加明显。因为与其他传统学科 相比,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直接产物,因而可供教师借鉴、利用 的教学资源还非常欠缺,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还是一门综合课程, 它涉猎的内容要比小学同类课程广阔得多、丰富得多,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 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 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除此之外,该标准对教科书的功能也作了明确的界定“本课程的 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 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 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 内容中去”。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兴趣和学校与地 方特色的课程,它更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因地、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要对 1 钟启泉、崔允济、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嬲,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1 4 页。 1 已有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运用。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担心自己无法上 好这门新课程。尤其是在目前“品德与社会”科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在小学,由语 文教师兼任该科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么“综合社会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如何看待它的教材? 应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指导? ”对教师来 说,这些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忽视与实践中的现实需 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所以,教材的开发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有待研究的问题。根据“品德与社会”这 门课程的性质以及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等课程特点,本文认为,社会科教师更应具 有教材再次开发的自觉和能力,正如我国学者所言“教科书中心主义是社会科中最要不 得的东西。社会科教师必须知道,他如何制定教育目标并如何有意识地去完成它, 教材内容( 教科书) 不能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而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志 向和文化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解读时,必须要着重分析学生的兴趣、 需求和接受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已有内容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适或重新设计和 开发新的教材,使呈现给学生的教材能符合他们的认知兴趣,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 愿望,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提出了“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这一命 题,希望籍此研究能给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带来一点启示。 二、概念的界定 1 教材( 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 ) 借鉴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教材是一个涵义多歧的术语,从静态看,它既可以是各 种经验和观念,也可以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和材料;从动态看,它既可以是教师在 教学中选择、加工和运用的对象,同时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中质疑、调查和探究的对象。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教材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加以选择和 运用,并供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等活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手段和材料。教科书是最 主要的教材,是经过权威机构认定并代表国家意志的标准化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官 方教材”。 2 教材开发(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s ) 根据当今教育理论界对教材开发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整个教材开发过程概括成三个 阶段:第一阶段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编写相应的教科书及其 辅助资料。第二阶段开发的主体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形和 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特点,对已有教材进行增删、加工等,甚至在特定的情况下,依照 课程标准自行选用和开发其他生活素材,以弥补已有教材的不足。第三阶段的教材开发 1 赵亚夫: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习形态与教材观念。见张茂聪主编:国内外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研究,山东友 谊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1 6 页。 2 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第二阶段开发的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师生根据教材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进一步挖掘和探究教材的知识性和实践性意义, 从教材中生成新的意义和新的学习任务。 本文所讲的教材开发指的是上述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开发,即教师根据既定的课程标 准和课程内容,在充分尊重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兴趣需求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辅助材 料进行适当的调适以及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生活素材,使之能更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 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虽然教材开发过程还包括师生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平等对话 而对教材进行的解读和变通,但是,为了突出教师在教材选择、调适和开发过程的指导 作用,本文侧重讨论教师的教材开发行为。 3 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教材开发 本文所指的教材开发是以既有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这里可以从三 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对已有教材创造性和个性化运用;二是围绕已有教材,对其他教学 资源进行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自主开发新的教材资源。对 于前两个层面上的教材开发本文称之为“调适型教材开发”,而对第三个层面上的教材 开发本文称之为“创生型教材开发”。 而调适型教材开发和创生型教材开发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使教材既能引起学生 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使教材对学生而言具有适度的 挑战性。这种以儿童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水平作为基本的、主要的考虑因素,并以此作 为开发的出发点和基点的教材开发方式,本文称之为“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教材开发”。 三、研究意义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材的编制、设计投以比较多关注的目光,而对教师如何解释、 运用教材即教师层面上的教材开发问题被轻视或忽略了。国内对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也屈 指可数,寥若星辰,大部分文献资料都是从“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使用教材”、“教 材的取舍与调整”等角度阐述了教材开发的相关内容,但对教师在教材开发中的主体性 作用以及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欠缺研究,这是本论文的特色之一。 另外,由于“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课程,国内关于它的研究刚刚起步, 所以社会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 在使用新教材时遇到很多困难,他们急需一些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建议,而本研究正 是应对了这种需要,因此,这是本论文的特色之二。 最后,本文重新定义了教材的功能,结合社会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重新确立 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在教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儿童的迫切愿望作为切入口研究该学 科的教材开发,给人一个崭新的研究视点,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 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了时代性和现实性,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三。 3 四、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要研究教材开发,首先要对教材的性质和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因此,本文在借鉴国 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教材”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解,并由此指出 教材在应然状态下的功能与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的功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引入教材 开发的概念。接着本文从我国社会科的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等角度提出了社会 科的教材开发必须要考虑三个要素:学习者的兴趣、持续探究的愿望以及能力水平,从 而引出“教材开发必须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论点,论文在阐述该含义的基础上,围绕 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其中“怎么做”是本文的重 点,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开发方式的其中一个类型调适型教材开发的策略和维 度,并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实话实说话“流行劢对开发的过程和技巧加以分析和阐 述,而对创生型教材开发则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开发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最后,论文简单说明了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教材开发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所带来 的变革和影响。 本研究是从儿童迫切愿望的角度对教材开发展开研究的尝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 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 文献法:本论文主要参考我校图书馆所藏中外书刊以及各大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资 料,对现有涉及本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从中了解有关教师层面上的 教材开发的基本问题以及儿童的需求、愿望对教材的影响等研究状况,确立研究的思路 和框架。 比较法:本论文分析了社会科课程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和日本在社会科教材开发、 教材运用以及儿童的迫切愿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思中国的社会科教学现实,在比较 中找差距,在借鉴之上求创新,结合中国社会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提出适合本国 国情的社会科教材开发方法。 调查研究:本论文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通过深入中小 学课堂,观摩各种层次的教学活动,观察真实的教学实践,了解教师使用教材的方式, 同时,通过访谈教师,探询隐藏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后的真实的思想和观念。实地的调 查研究可为研究提供一手资源。 案例分析法:本论文在分析两种教材开发的具体方法时会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教学案 例进行论述,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可以使得本研究更深入具体以及更具可操作性。 4 第一章教材与教材开发的定义 对于任何一场课程变革,教材都充当了课程变革的代言人。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 课程标准的物化,它承载着改革者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给教师以新的启示,并激发 他们的创造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与过去相比,新的教材显现出更多的弹性,给教师施展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机会。 如何使用教材( 教科书) 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1 这是区分教师专业 化程度的标尺。因此,要实现这个教材观的转变,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性质和功能进行 重新审视和定位。 第一节对教材性质与功能的重新审视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自从1 6 5 8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了世界 上第一本儿童课本世界图解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的内涵和性质作了不同的 阐述,如杜威从教材的情境性出发,认为教材“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 观察、回忆、阅读和讨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教材直接包含在社会交 往的情境之中”。2 日本学者谷川彰英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它“就是在课堂中为了 实现教育目标,由各种各样的事件组织起来的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我国学者钟启泉教 授则从分析学科内容与教材的关系中对教材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学科内容是 指各学科中教学的目标或是内容,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 概念、原理、法则等) 和技能。 这些知识、技能的系统归纳,亦即以科学、艺术等学术领域为基础,从一定的教育学视 点出发所组织的知识分野,名日学科。旨在习得这种学科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 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就是教材”。4 从学者们对教材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教材是一个涵义多歧的术语。从静态看,它既 可以是各种经验和观念,也可以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和材料:从动态看,它既可以 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加工和运用的对象,同时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中质疑、调查和探 究的对象。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教材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 加以选择和运用,并供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等活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手段和材料, 1 钟启泉、崔允济、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b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1 4 页 美 杜威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9 7 页。 日 谷川彰英:论社会科中“教材的迫切性,。见市川博主编:社会科的使命与魅力;日本社会科教育文选, 沈晓敏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8 1 页。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7 8 页。 s 对于这个概念,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补充和解释: 一、从种类上看,教科书仍是主要的教材 从物质形态上看,这里指的教材可以是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 也可以是视听材料如挂图、投影( 幻灯) 片、音带、录像等,甚至可以是某个待解决的 难题。尽管教材的形式很多,但教科书仍是“主要教材”,是赋予其他教材以教育意义 的最终“据点”1 ,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主 要凭借手段。即使多媒体教材日益以多样化的形式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感官,给纸质类 教材以极大的冲击,但是日本教科书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无论什么学科,教科 书都呈现最基础的内容。从教科书出发,再回到教科书,中间则由电子媒体来补充。教 科书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共存是一种理想的方式。”2 可见,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材的课堂 中,教科书仍将作为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的主要教材。 二、从性质上看,教材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和学习的中介 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尤其是教科书奉为金科玉律,认为教学就是把教科书上的所 有知识以及教师用书上的补充材料统统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把所有的知识 稍加整理并复述出来,就说明教学是成功、有效的。教师的所谓教材研究就是吃透教材, 分析重难点,摸索考试规律和考试热点,教材内容就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基本上不允许 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如实用教育辞典对教材的解释就很有代表性,它认为 “教材是指教师教学用的主要书籍和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特 别是讲义和讲授提纲不是教师可以随意编写的。”3 显然,这种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 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缓慢及教育发展水平有限的反映。学生在 老师的影响下,也对教科书上的内容和观点抱着虔诚的态度,极少会对其正确性提出质 疑,只会一股脑儿地背诵,并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推理。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 式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强烈批判。 从本质上说,教材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既然是手段,它就有选择性。教师可 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或拒绝使用某种教材。同样,学生也具有选择的权利。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教材界定为教师和学生的“第三者”,因为“教材不仅是教师授 课的素材,需要教师进行处理,而且也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 材”。4 从课程论的角度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因 此,教师应该具有选择和增添教材甚至重新设计、开发教材的权利;同样的,教材对学 1 钟启泉: 解 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8 7 页。 6 生而言也只是一种学习的中介,学生凭借它习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教材内容也 具有选择性,他们会选择并内化那些被他们认可的、与他们已有经验相关联的知识和经 验,官方或指定的教材不是它们学习的全部对象。教材作为“材料”的意义在于它为教 学服务的“工具”性质,它只不过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和学的基础性资料,教师不 必要绝对服从或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具体情景、学生和自身实际情况自主运用和创造性 发挥,也就是我们新课改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从功能上看,教材应该具有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功能 关于教材的功能,各国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德国学者认为,教材的功能可以归纳为 以下几点:提供信息功能按照课程标准纲要提供教材;引导的功能鲴织教 材引导教学的程序;激发学习动机的功能引发学习的兴趣:保证效果的功能一 一各种练习、补习和应用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协调的功能一教科书和其他 教材的相互配合;合理化的功能有了教科书在教学或自修时都能充分利用时间、 控制时间、使用便利。1 日本筑波大学高仓翔教授则从学材的观点出发,提出作为学材 的教科书应当发挥五大功能,即:激发学习欲望的功能,提示学习课题的功能,提示学 习方法的功能,促进学习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功能,巩固学习成果的功能。2 尽管两位学者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是他们对教材功能的看法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如 他们都强调教材应该具备引导、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的功能,这一点与我国目前进行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里明确 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 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由此可见,作为教学手段和 学习中介的教材,不管是教学内容、习题资料,还是内容的组织方式、呈现方式都应该 具有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观察、推理等思维活动的功能。 以上探讨的教材功能都是指在应然状态下教材所具有的功能,然而,在实然状态下, 教材是否能具备并发挥如上功能呢? 答案不尽人意,这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人为 的因素。主观的因素不必细说,这里主要探讨客观的因素。从客观上看,教学情景的独 特性和教材追求的普适性之间似乎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无庸讳言,教材一般追求最 大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以占有尽量多的市场份额,为尽量多的学习者使用。但实际情况 是,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 因此,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套教材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正如梅利( m a l e y , 1 9 9 8 ) 所说3 ,教材编写人员虽然心里明白所有的学习者和教学情境都各不相同,然而,教材 【台湾1 中华比较教育研究会主编:各国教科书比较研究,台湾书店印行,1 9 8 9 年。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8 8 页。 3 m a l e y , a 1 9 9 8 “s q u a r i n g t h e c i r c l e - r e c o n c i l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a s c o n s t r a i n t w i t h m a t e r i a l sa s e m p o w e r m e n t ”,l n b 7 却必须视它们为相同,即使编写者知道,课程内容、学习的方向是不可能预测的,但他 们不得不预先安排这些事情。所以,编得再好的教材也无法满足具体每一个班级、每一 位学生的独特需要,然而我们的教学理念又提出教材应该具有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和动 机的功能,在理想和现实中有一个似乎无法逾越的鸿沟,怎么办? 谁能在两者之间进行 协调,让他们彼此越走越近? 杜威对这个问题早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他指出,如 果我们的教材本身并不能引起学生个体的兴趣,“补救的办法在于发现和儿童目前的能 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这种材料能使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地、连续地坚 持下去,这种材料的作用就是它的兴趣。”1 那么由谁来筛选并开发这种材料呢? 显然,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是最适合的人选。因为一方面教师既能领会教材的用意,把 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又熟悉、了解他的学生,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水 平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增添,甚至根据教学目标重新设计新的教学 材料,以满足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教师对教材存在着很多创造和个性演绎的空间,他 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既定的教材进行再次开发,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是 教师专业范围的课题。 第二节教材开发的涵义 如上所述,教材编得再好,也不能完全适应具体、独特的个别教学情景。教材追求 普适性和教学情景的独特性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完全改变情景,但 我们可以改变教材,正如麦克多诺和肖( 2 0 0 4 ) 所指出的:“通过改变教材的一些内部 特征以更好地适应特定的情景,从而使教材在情景中的适应性最大化。”2 可以说,通过 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 习这个想法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同,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总会有意无意地对 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如增加某些教学资料、改变某些课后练习等,但是这种 操作常常是停留于经验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开发理念,他的行为具有主观性、偶 然性。为了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教师有必要理解教材开发的真正内涵,掌握教 材开发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使教材开发从直觉行为转变和上升为自觉行为,并形成自己 独特的教材开发风格。 如同教材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对教材开发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见解。日 本一位有着丰富小学教学经验,而后成为大学教授的学者有田和正认为,“所谓教材开 t o m l i n s o n ( e d ) ( 1 9 9 8 ) , m a t e r i a l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c a m b r i d g e :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毋p r e s s , p 2 7 9 1 【美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杜1 9 9 0 年版,第1 3 5 页。 2m c d o n o u g h , j a n d s h a w , c 2 0 0 4 m a t r e i a l a n d m e t h o d s i n 豇t b e 日i n g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p 7 6 8 发,就是指对那些在学生周围无限存在的素材,通过转换视角,重组内容。改变顺序等 方式进行加工,使学生能从中产生问题,激发起探究的热情;就是让学生带着新鲜感、 惊奇感重新去认识那些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熟视无睹的事物,那些我们似乎每天看到 而实际上又没留意的事物。”1 显然,他是从教材的最广泛意义来看待教材开发的,他认 为教材开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这与教材具备 的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功能相呼应。俞红珍博士则从教材的最狭义概念一教科 书的角度来阐述教材开发,她认为教材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 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 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神俞博士更强调开发的方法 和过程。综合两位学者的看法,并根据笔者上述的教材定义,为了研究和阐述的方便, 笔者对“教材开发”作如下界定: 所谓教材开发,就是指教师根据既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在充分尊重学习者 的认知水平、兴趣需求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辅助材料进行适当的调适以及合理选用和 开发其他生活素材,使之能更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关于这个概 念,笔者还想补充以下内容: 一、教材开发的对象是既定的教科书、教科书辅助材料和其他生活素材 如上所述,教材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教科书是它的核心代表形式,是主要的教 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手段,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对它进行个性化的 解读,并根据个体的认知和兴趣特点进行适当的调适。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既定的课 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精选和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规律、课程目 标、教学特征、学科特点等诸多教育需要的基础上,对这些素材进行切实的加工与改造, 成为具体而现实的教学内容,这个过程就是“素材的教材化”3 。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开发的实质内涵,在这里有必要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 学内容”这三者的概念作一区分。所谓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科的基本概念、法则、理论、 方法及价值观念等构成,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目的性。”4 它是课程标准明确规 定和表述的内容,具有法定的地位,不能轻易改变。抽象的课程内容要为教师和学生所 理解和接受,就必须要通过具体的事实、现象、素材表现出来,所以才有课程专家、学 科专家根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内容,即教科书和其他辅助材料,可见,教材内容是 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会自动成为 1 日 有田和正:我的教材研究。见市川博主编:社会科的使命与魅力:日本社会科教育文选,沈晓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杜2 0 0 6 年版第1 6 9 页。 输红珍:论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英语学科为例,2 0 0 6 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第2 9 页。 刘继和:r 教材”概念的解释及其重建,全球教育展望,2 0 0 5 年第2 期。 同上。 9 教学内容,正如钟启泉所言,教材( 教材内容) 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 因为教材内容是固定的,是专家学者预设的,它并不完全适合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和特定 学生的需求,它还需要经过教师的加工和改造,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的“素材教材化” 活动才能形成真正的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教材 内容“教学化”的过程正是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再次开发和创造性运用的过程。 二、教材开发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功能 如上所述,教材本应具有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观察、 推理等思维活动的功能,但由于教材追求普适性、大众化的特点,使得它在实际教学中 无法很好地满足特定个体的兴趣和需求,因而很难充分发挥该功能,这样就给教师留下 了再度调适、开发教材的空间。 因此,教师对教材所做的一系列调适和开发活动,其目的就是“就是为了用一份 好教材做媒介,将蕴藏在每一个学生深处的各种能力引发出来。那种开发对任何课堂 的任何学生都适合的教材在本质上是行不通的,教材只有立足于一个个学生的实际状态 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当学生遇到教师提供给他们的学习材料后,受到震动,一门心思想 着“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好奇怪啊”等,并开始为探究而行动的时候,这个学习材料 才成为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教材。基于这种认识,日本学者有田和正甚至明确提出我 们评价教材开发成功与否“应该根据开发的教材在多大程度上动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 或经验,在重建学生的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时候它发挥了多大的作用”2 这样的视角来进 行判断。” 三、教材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这一点是教材开发与传统备课活动的最大区别。有部分教师可能会认为,教师层面 上的教材开发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固然,教材开发与传统 的备课活动有相似之处,即都围绕教材,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方案,并用该方 案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尽管如此,教材开发与备课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知道,教师备课要做的工作主要有:钻研本学科的教育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 考书;了解学生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类型和教学方法;准备教具;最后以写出 一份完整的教案作为备课活动的主要成果。可见,备课是教学前的准备,它的内容是预 设的、静态的,它主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而“如何教”不仅包含“用什么素材教”, 同时也包含“用什么方法教”的问题,前者涉及的就是教材开发中的“素材教材化”活 动,而后者则主要是教学设计所讨论的问题。 1 日 有田和正:我的教材研究。见市川博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6 8 页。 2 同上,第1 6 9 - - 1 7 0 页。 社会科的使命与魅力:1 3 本社会科教育文选,沈晓敏等译 1 0 与此不同,教材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无法在课前一次完成,而是需要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和变通,它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所以,虽然 教师的教材开发活动也包含有“素材教材化”这个环节,但它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使得“素 材教材化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随时要根据变化了的情景和学生的探究主题选择、 加工其他素材。另外,教师在进行教材开发时不是以课时为单位,而是以明确的课程标 准为导向,综合考虑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教学内容,并着眼于激发、促进 学生的思考、辩论、探究等学习活动,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可见,教材开发和传统的备课活动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分歧,最突出的差异 在于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没有因为教学方案的撰写完毕而结束,教材的使用过 程是教材开发的继续和延伸,也是教材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教材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材开发与教学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但是仔细分 析,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 所谓教学设计,指的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使教学优化 的一种系统方法。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根据,利用一切有关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探求教 学目标、资源、评价等要素达到最优的合理设计,籍以提高教育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