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女性意识研究李亚娟.doc_第1页
聊斋志异女性意识研究李亚娟.doc_第2页
聊斋志异女性意识研究李亚娟.doc_第3页
聊斋志异女性意识研究李亚娟.doc_第4页
聊斋志异女性意识研究李亚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河 南 科 技 大 学毕 业 论 文题目 需求层次理论观照下的聊斋志异女性意识研究 姓 名 李 亚 娟 学 号 111412030113院 系 人 文 学 院 专 业 对 外 汉 语 指导教师 贾 海 建 2015年 5月20日 需求层次理论观照下的聊斋志异女性意识研究Female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hierarchy of needs liao zhai zhi yi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的创作是多姿多彩的,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小说创作佳作迭出,蒲松龄用尽毕生心血,著成举世闻名的聊斋志异,然而,人们在评价这部巨作时,往往从“浪言孤鬼随史,抒发磊块愁”的角度出发。实际上,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意识觉醒,捍卫女性人格尊严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思考。蒲松龄不仅汲取了前人描写女性人物形象的精华,而且在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章中,还通过女性对自己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人格尊严的捍卫、两性平等思想的追求,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在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问题上,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与女性意识结合起来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展现了作为女性对生存意识的探索、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对尊严意识捍卫,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辅助,重点探讨聊斋志异中女性的以上三种意识。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女性意识;聊斋志异;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s colorful, the wav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influx of western feminist thought, for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women with autonomou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femal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ushered in the peak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women writers. In the field of womens literary creation, bi shumin, with its rich life experience and unique perspective, life care about many implication rich images of women, to contemporary womens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 inner world of deep exploration. The female psychological division, the hostess, meal is a struggle for change their typical, she in the pursuit of self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explore. On the pursuit of self, the United States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 person needs from low to high i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physiological needs, security needs, love and belonging, the respect and self-realization, and combined analysis of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e protagonist, was the process of seeking their own showed the contemporary womens survival consciousness, the longing for love and belonging consciousness, self awareness and sense of dignity.Key word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Female consciousness;Liao zhai zhi yi 目 录摘 要2关键词2引 言1一、生存意识的探索2(一) 自我认同2(二)宗法伦理认同2(三)经济地位认同3二、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意识4(一)对亲情的渴望5(二)对友情的试探51、高山流水式的友谊52、腻友式的友谊6(三)对爱情的勇敢追求61、情感观72、贞操观8三、 尊严意识的捍卫8(一) 灵与肉的挣扎痛苦徘徊9(二)尊严的救赎重获新生9结语10参考文献11后 记12 引 言蒲松龄出生于儒学世家,自小饱读诗书,按理说应是科场上的精英,然而事实却非如此,他并没有潜心钻研科举,而是锲而不舍地编写虚无荒诞的故事,营造出一个虚无缥缈的狐鬼花妖幻境,借此来增添生活的乐趣与意义。究其原由,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统治阶级的专断统治,仕途坎坷难行,再加上知音难觅,得不到男权社会下作为男人应有的尊严,他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所以他倾尽一生心血,著成举世闻名的短片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而在聊斋众多篇章中,描写女性形象的就有两百余篇,可见在当时封建制度森严的男权社会下,作者就开始对女性进行关照,并通过女性的外在形象来试探女性的内心世界。但是蒲松龄的女性观又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通过狐鬼花妖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提倡女性自由平等,批判男尊女卑;而另一方面,他却给那些“易主者”、“偷情者”以残酷的刑罚,极力维护男权利益,反对女性自由解放。原因是什么呢,毕竟蒲松龄仍生活在封建社会,又是在明代中期启蒙思想与清初复古思潮相碰撞时期,才会出现他思想中先进性与落后性相矛盾的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女性意识呢?它是相对于男性意识而言的,指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的价值和地位的体验和觉悟,而对于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其主要表现是对男性权利的质疑和颠覆;当然也表现为关照女性的生存困境,审视女性的心理情感。女性意识是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是把自己作为主体的社会考察,集中表现为女性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思考。“主体意识是人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能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自然与社会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的意识”。蒲松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贯穿他的创作的始终,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其实就是当时女性心路成长的一个映射。当下对聊斋志异一书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的研究,大多是从女性主体意识方面入手,本文的创新在于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女性主体意识分析进行结合,这样做的原因,是既能将文中女性形象作为“人”在不区分性别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又能兼顾到女性这一角色定位,因而可以对文章有更全面的解读。 一、生存意识的探索人的本体意识萌发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文艺复兴肯定人的权力,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而在女性文学创作里,依然秉承着这一理念,做到“人”的主体意识与“女性”的主体意识统一起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则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大体可分为五类,这五类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类这五类基本需求不是并列存在的,而是按层级次序逐渐出现的。低一层次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林江斌:大学生需要层次理论观点的初步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而这里所说的“需要层次”即“需求层次”。 在聊斋志异女性意识分析问题上,我们把需求层次理论与女性主体意识具体结合,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是较低层次的需求,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把它统一表现为生存意识,在聊斋志异中,女性从最基本的需求活下来,到反抗封建论理,以得到爱与归属以及人格尊严等较高层次的需求。而活下来便是她们的最低层次的需求,她们依靠自身微弱的力量让自己生活的更好,面对压抑的生存环境积极寻求改变,都是在努力满足自己较低层次的需求。(1)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也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始终蕴含着一定的反思性与建构性,正如吉登斯所言:“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大学出版,2000,第90页。自母系氏族作为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离我们远去,男权社会确立,以女性为中心的世界便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女性便很少得到过作为人的权利,她们只能被动的做孝女、贤妻、良母,充当着工具、玩物被男性奴役,没有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聊斋志异正是这个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蒲松龄将女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她们推向生活的“前线”,女性不仅要认同自身的处境,更要对自身处境进行反思,从而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女性王国。所以才出现了大胆追求男欢女爱的莲香,勇敢追求幸福婚姻的阿宝,以及独立持家的青梅,那是因为她们真正做到了将自身主体与社会统一起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干什么,而不是他人要求自己去干什么,她们意识到自己是拥有改变现状的权利的。(二)宗法伦理认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到明代中后期,统治者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极端的手段来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把程朱理学推到了至高的地位。上至社会法制,下到封建家规,无不沿着程朱理学的轨道运行,任何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行为都是离经叛道,并会加以残酷镇压。蒲松龄(1640-1715)生活在清朝初年,他的创作思想无疑会受到明代中后期的哲学思潮、人文关怀的影响,他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便是最好的阐释,他赞美女性的聪明才智,讴歌女性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勇气,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扼杀。因为几千年的中国一直都是男性占主导地位,“三纲五常”、“相夫教子”、“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又把这一观念运用到封建家规之中,并发展成严格的家庭法律,所以聊斋志异中的女性还都具有良好的妇德观念,如:从一而终、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以身殉节等。从伦理道德上说,女性应当对其丈夫尽忠、尽贞,正所谓“男德在义,女德在节” 卢今:聊斋志异名篇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83页。如乔女一文,乔女虽是“壑一鼻,跛一足”的丑女人,但不因其丈夫的溘然而逝而改节另嫁,而是恪守礼节,拒绝孟生的求爱,引为知己,受到众人赞扬。她用尽毕生精力做成两件非常人所及的伟事:第一,为夫守节;第二,报知己之恩。被蒲松龄赞叹为:“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其伟如是?” 蒲松龄:蒲松龄集,海峡文艺出版社,第156页。从贤良持家来看,聊斋志异中不乏有这样一群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的能人。如红玉一篇,她每天早起晚睡,辛勤操劳,雇人耕作、纺织,她是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典范。她的家庭也因她的辛苦劳作而步步兴旺发达。蒲松龄的高人之处在于敢于大胆地扩大女性的生活视野,提升女性的群体地位,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可以当官,可以经营家业,甚至可以走上公堂替夫喊冤,她们敢于冲破封建伦理的枷锁,向生活发起进攻。她们是封建礼教的挑战者。但是不可否认,她们仍是封建社会现实的面对者与承受者,长期的男权文化不自觉地渗透到女性的无意识中,她们中不乏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全盘接受男权对女性的限制。这从某种程度上讲,聊斋志异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仍是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封建社会规范、伦理来实现的,例如:恪守礼法、从一而终。(三)经济地位认同在封建社会的中国, 农业和家庭和手工业相结合仍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下,女性因自身的生理弱势而昭示着女性的低下地位,她们没有生产劳动中的优势,也就表明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丧失了应有的作为人的尊严与人格,从而陷入了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的悲惨境地。“女性独立,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12页。,细读聊斋志异,我们会发现蒲松龄为我们描述的“女行家”中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定势:第一,作品中的“女行家”形象都是面容姣好、聪慧果敢、出类拔萃;第二,这类“女行家”无论是心理上还是从行动上都敢于冲破封建枷锁,摒弃“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如细柳一文中柳娘的描写,“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 蒲松龄:聊斋志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第168页。,无论是美貌还是才干都胜人一筹。然而,集万千优点于一身并且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柳娘,至十九岁仍为婚嫁,追其原由,“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也就是这样一位有抱负、有头脑、有志气、有魄力的“纤弱女子”,将高家打理地井井有条。由刚过门时的打门催租到后来的“经岁未尝见催租者一至其门”,由此可见柳娘的非同一般。又如黄英中塑造出的小手工业者黄英的形象,她以卖菊为生,干起了“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 蒲松龄:聊斋志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第231页。的经商大业,由开始的家徒四壁、靠人接济到后来的日渐盈余,富甲一方。这些都表现出女性的经济独立意识的觉醒,也只有实现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摆脱“男尊女卑”的男性附庸地位,实现女性人格的独立。这些女性冲破封建枷锁,敢于背叛中国几千年的“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摆脱附庸男性的悲剧地位,成为经济独立的女性。然而,聊斋志异中女性经济独立意识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只是个案,我们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早在17世纪的中国,女性经济独立意识就开始萌动。但是,经济独立并不是一个早晨突然降临的,而是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酝酿、去累积的。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经济模式制约着封建统治,专制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彻底改变“男耕女织”、“男尊女卑”这种封建思想,单凭几位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觉醒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独立意识的觉醒。二、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意识 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第三层次的需求,也将这一需求称之为社交需求。当然现在对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的正确性存在着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其理论具有局限性,没有考虑到需求与需求量、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但将其作为社会群体的现象来解读,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具体到个体上,需要结合环境分析。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来说,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是伴随她的生存意识之后萌发的需求,她们要生存下去,并且想获得爱和归属感,但是这些在“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蒲松龄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而内容却能深刻反映封建社会下女性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的缺失。(一)对亲情的渴望 亲情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也是文学表现的主要主题之一,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传达出其独特的亲情观。冯镇峦曾在评说聊斋志异中说:“间及孝悌,俱见血性,较之水浒、西厢,体大思精,文其义正,为当世不易见之笔墨。” 冯镇峦:聊斋志异女性意识研究,学林出版社,第357页。聊斋志异不仅仅描写人与人的亲情,更多是描写了人与狐妖,狐与狐之间的亲情,人与人的亲情在别的大家作品中已不胜枚举,在这里主要探究人与狐,狐与狐之间的亲情。人们都知道,狐与人之间很难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似乎更不可能,故而这种亲情就显得比较特殊,因为狐本身并非人类,而在聊斋志异中她们却懂得人间的真、善、美,是具有人情味的狐类,她们可以为了亲人做出让步,甘愿牺牲自我,如作品婴宁、青凤等。 婴宁在聊斋志异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大家都知道婴宁的独特个性大笑不止,时而悲啼。通过悲啼,我们可以了解到婴宁复杂的人格特征,其中有一次悲啼却是苦求丈夫为母迁葬,她说:“亲生母亲抛弃自己时,是鬼母将其抱回,并抚养成人,相依相偎十几年,如今却是无人怜合厝之。”这一方面揭示了生母的残忍,另一方面却是赞扬鬼母的伟大与无私。虽无亲缘却视为己出,表达了婴宁对养母的尊敬与孝顺。再如青凤一篇,青凤与耿去病虽遭到叔叔的责难而终难成姻,青凤却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叔叔,反而在他遭到横难是恳求自己的丈夫救他,这就表现了亲情的伟大,在灾难面前,敢于放下恩怨,向自己的亲人伸出援救之手。鬼亦如此,人又何为?(二)对友情的试探儒家认为天下之达道有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朋友之交。所以以宗法人伦为准绳的友谊并不仅仅是私人之事,但是聊斋志异中的友情却不关乎君臣大义、伦理教化,它表现的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心灵和情感交流,它肯定的是人们基于生命本能的种种需求,关注的是生命个体在异化环境中坚韧不变的生命热情、生命意志和对于自由幸福的追求。1.高山流水式的友谊聊斋志异作为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在表现友情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其描写的同性友谊多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情感模式,这种情感模式注意内心的对话与沟通,是基于生命本体意识与人性关怀下的一种自我表达,也表现出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中的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封三娘中的官家小姐,作为深闺的她内心孤寂,唯有封三娘理解她,两个女子在对方身上找到了精神的慰藉以及情感的共鸣。或许这种友情之间有些精神同性恋的意味,但是其情感基础终归是闺中知己。明伦感慨曰:“古君子交友之道,乃在裙釵”。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之间的友情也在追求一种“君子之交”的交友模式,注重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当然这种友情的形式也是女性发展基于生命本能的自然需求。究其原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女性而言,一方面严苛的礼法教条限制了其行为自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宗法思想深入骨髓,然而,人作为一种群体性动物,其存在与发展需要通过思想与语言的交流与沟通,而在有限的社会交往范围内,女性进行这一确认的行为几乎是天方夜谭,那么这种“高山流水”式的知音友谊便显得弥足珍贵;其次,在传统社会体系中,女性作为一种附属的存在,其情感与内心的正常发展需要长期处于社会关注边缘,甚至长期被某种力量所压制,其行为上的不自由、思想上的束缚,必然导致其很强的被理解需要,这就是“高山流水”式友谊的根源与基础。2、腻友式的友谊当然在聊斋志异中有亦有多处描写异性间的友谊。在男女关系的处理上,蒲松龄超越世俗的局限,摆脱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相互吸引,进而幽期密约,终结连理的窠臼,写出了异性之间的情深意重、真挚纯洁的友谊,还蕴含了对两性关系的企望和思索,突出了精神的和谐,即一种腻友式的异性友情。娇娜前半部分写孔雪笠见到美丽的狐女娇娜产生爱慕之情,后半部分在孔雪笠与另一只狐女松姑成婚后,仍写与娇娜的关系,反而把松姑抛到脑后。描写孔雪笠与娇娜之间纯笃深厚的友情,使人感到格外优美。娇娜不仅以其娇艳的容姿曾引起孔生的爱慕之情,而且她还以其高超精妙的医术治愈孔生胸间的凶危的肿毒;而在娇娜全家面临灭顶之灾时,孔生奋不顾身,从雷神的利喙长爪中抢救娇娜,并使娇娜全家解脱重厄,几乎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后来又是娇娜不顾男女大防与孔雪笠口吻相接,将丹药放置其口中,嘘入其喉下。在患难相扶、生死与共的考验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孔生与娇娜兄妹,“棋酒谈宴,若然一家”,互相享受高层次的友谊之乐。故作者以羡慕的语气称道“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 蒲松龄:聊斋志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第358页。这正是作者对友谊的崇高美的向往。他思索到一个人的问题:得到“艳妻”不算美满,更重要的是“腻友”般的心灵,精神上的契合,不言而喻,美满应是两者的统一。(三)对爱情的勇敢追求爱情婚姻,是文学作品中带有永恒性的题材和主题,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小说都曾围绕这一主题写下扣人心弦的作品,在描写爱情婚姻这一方面,蒲松龄却有自身的特色,他不仅仅否定封建婚姻制度,更进而提出具有现代色彩的婚恋观。从古至今,女性在婚恋方面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所受到的教育就使她缺乏主动精神,习俗令她们雪上加霜”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第78页。聊斋志异集前人同类作品之大成,写实志怪都更加切近生活,而在心灵、情感等精神面貌方面予以理想化,具有抒情诗的色彩。在聊斋志异创作背景下的女性,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被禁锢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相夫教子”的传统礼教中被动的承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谓的“门当户对” 其实也就是建立在门第、财产上的女性自由的出卖。在男权社会统治下,她们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女性若要争取自由婚恋将被视为反常和异端,是淫逆无耻的,会受到舆论的严厉惩罚。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运用虚幻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大批敢于打破封建束缚,主动追求婚姻幸福的女性形象。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1.情感观在聊斋志异的很多篇章中,蒲松龄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群女性形象,她们有的是农妇,有的是妓女戏子,有的是女仆等,但是在追求爱情时,往往是“发乎于情”而不能“止乎于礼”,她们的大胆追求,主动献身都为封建论理纲常所不容,遭到社会极大地蔑视。此处的情感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首先从情感萌芽开始,在聊斋中,很多情况下,男女情感的确定是由于宿世姻缘所致,这种前世注定的因果理论在表现男女恋情方面尤为突出,也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聂小倩正是由于前世姻缘纠葛才造就今世的恋情,这种情感表现手法一方面增强了爱情的神秘性,理论上解释了情感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蒲松龄作为时代作家的局限性,因为当时的政治伦理条件下,自由恋爱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像这种“男女私会”式的恋爱方式在其产生时就已经遭到否定与扼杀。“前世注定”式的解释姻缘起源也是作者为自由恋爱寻找到的一个“合法”外衣。但是在这种合法外衣的保护下,聊斋中的女性爱恋把人的两性相悦的欲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开始突破以往的以“貌”、“才”、“德”作为恋爱基础的传统模式,逐步认识到青年男女合理的生理需要和自然需求,由生命自然的欲望驱使引发真正的情感进而发展成长相厮守,这便是聊斋中常见的男女恋爱模式;可以为爱而生,可以为爱而死,她们用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执着来演译着聊斋独特的情感审美取向。当然,这种对“欲望”的宣扬与倡导是一种纯真而中庸的社会理想的建构,不是对“滥爱”、“滥交”式爱情的肯定。除此之外,聊斋中的女性在择偶观念上也颇具有现代观念,她们开始突破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的封建伦理观念,去探索各种新型的知己之爱,比如连城中的连成不选门当户对的王化成而选择了与她志同道合的乔生,这充分说明了蒲松龄的女性择偶观念上已经跳出了传统的“贫富论”。2. 贞操观贞操指的是女性婚前的不失身或婚后的从一而终,这是一种传统的性观进思缘一文中曾说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孙一珍,聊斋志异从论,齐鲁书社,第294页。明代中后期,这种封建礼教的“爱戴者”更加“猖狂”。而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却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这样的女性,她们视 “三纲五常”、“相夫教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这样封建礼教为粪土,如霍女的“三易其主不为贞”。失节对当时的女子来说可是件大事,不但要受到封建礼教的惩处,更会遭到世人的唾弃,甚至终身难嫁。霍女的这种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突破,也映射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内心挣扎,作者借助狐鬼精魅来传达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心声。那么,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重塑一种自由的贞操观,它反对贞操的唯一性与特定性,追求一种“情之所至”的贞操观,这种贞操观的提倡,对当时礼教森严的宗法体制无异于一次公开的挑战。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是蒲松龄将众多自由女性形象定义为狐鬼花妖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在聊斋志异中表现女性贞操观方面仍带有很浓厚的宗法烙印,在男权为中心的伦理世界中,女性很难逃脱“为夫守操”的宿命。在聊斋志异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是侍奉一夫,很少出现同时侍奉不同男性的女性,然而就男性而言,同时与多名狐或妖保持关系是很常见的事情。当然这是不平等的婚姻观在贞操观的一个反应,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蒲松龄,在表现女性贞操观方面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在女性人格解放与觉醒中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自由贞操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人在封建宗法伦理下对人之本性的探索及对宗法伦理的反抗这一基础上的,是积极健康的。3、 尊严意识的捍卫沉默并非女性的专利,女人在追求尊严的道路上也经历了漫长的革命。自汉代以来,特别是到了明初,理学猖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就被剥夺了作为人应该有的权利,她们在男权的禁锢下,自始自终扮演着被损害、被奴役、被侮辱的角色,成为宗族传宗接代的工具,或者成为男性胯下泄欲的玩物。所以在中国文坛上就曾出现过“躯体文学”这一现象,“躯体文学”又称“身体写作”,成为一个在文坛上女性文学批评中被滥用的代名词,大胆暴露的“性”写作与躯体写作合流,更促使作家对女性尊严意识的关注。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非完美形象,正是由于非现实、非完美,才能映射出女性对尊严意识的捍卫就意味着对现实环境下封建邪恶的深刻揭露。(1) 灵与肉的挣扎痛苦徘徊灵与肉的精神困境是关于女性小说历来不变的主题,女性作为男性同等的社会主体,与男性最大的差别表现在性别差异上,而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差异,更表现在与社会、国家、民族甚至与男性群体的互动协商的社会交往上。女性在性别上与男性的差异,必然造成女性文化中独特的精神困境,其中便包括灵与肉的挣扎。但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男权压制下的女性,被封建礼教牢牢锁住,对其灵魂与肉体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冰冻”,刻意地压制贬低乃至诋毁自身价值与地位。并且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大多是封建知识分子,他们精神上极度空虚,再加上物质方面的匮乏,他们无法用这样的窘境来满足作为男人的尊严,这就使得他们寄希望于某种外来协助,他们渴望通过一种“偶然性”的机遇来实现自己“必然性”的欲望,此时女性便是他们孱弱灵魂的救助者,再加上女性在生理上的弱势,女性就必然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子自谦的称呼有“贱妾”之说,而且素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之理,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左拥右抱,女子却必须没有自我,相夫教子,从一而终,正如辜鸿铭所言:“一位真正的中国妇女是没有自我的。” 庄静: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浙江师范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女性可以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愿望,但必须有三从四德,这便是贤德女子了。生活在蒲松龄的王国里的女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痛苦压抑中追求自身的人格,以及个性解放,由此而显现出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犬奸一文正是封建压抑自我的产物,女主人因受不了丈夫的多年不归而选择与自家白权交欢,最终被“授予”残酷的刑罚,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捍卫作为人类的性尊严,对丧失人性尊严者给予冷嘲热讽。虽然在当今文坛中,人们对犬奸仍是评判大于赞扬,但是不能否认,这篇作品是旧社会下女性压抑自我的发泄,更是对男权社会中病态、卑污男性的揭露与批判。在女性灵魂与肉体的挣扎中,她们需要一个具有导向性的突破口,集外部力量与自身力量为一体,来逃离这一困境,而痛苦是重生的必经之路。(2) 尊严的救赎重获新生作为人的一种类似于本能的需求和渴望-尊严,它不仅包括人的灵魂与与肉体的尊严,更包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人格尊严。虽然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并没有完全摆脱男权社会的桎梏,但是这与当时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了,因为女权的解放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绝对至高的女性尊严别说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就是在民主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也没有真正兑现,而蒲松龄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本身已经根深蒂固,女性意识觉醒单单靠一个蒲松龄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聊斋志异中那些大胆追求幸福的痴情女,聪慧过人、多才多艺的大才女,重情重义、坚强勇毅的侠女等都在为了自由生活、生命尊严而执着地追求着。她们有的通过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才艺傲视男子,一展巾帼风采,争取到男子的尊重,如仙人岛的云芳;有的凭借自己的经营才干而发家致富,争取到与丈夫平等的家庭地位以及文化生活权利,如小二;有的智勇双全、不畏强暴,敢于抵抗屈辱,被明伦评为“其才其识,足愧须眉。”如小翠。这些女性普遍散发着一股对社会、文化、尊严的渴求,她们正在向传统社会“进攻”,力争得到与男子相同的尊严与地位,作为封建社会女性的代表人,她们在痛苦中坚强的找到了自我救赎的路,完成了女性对自我尊严的重新审视,展现了女性对自身的关怀,尤其重要的是,他们采用的方式是直面苦难,直面自我、审视自我,这是女性对自身命运负责的态度。然而回到当今社会,女性尊严意识在不断提升,女性正在逐渐摆脱客体化的命运安排,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