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模糊语言与文体.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模糊语言与文体.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模糊语言与文体.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模糊语言与文体.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模糊语言与文体.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ra c t ab s t r a c t t h e re i s a c e r ta i n r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u s e o f f u z z y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li t e r a ry s t y l e ,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t h a t r e v i e w t h e u s e o f f u z z y l a n g u a g e i n t h e d i ff e r e n t l i t e r a r y s ty l e , c o m p re h e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i c a n d u s e r u l e o f f u z z y l a n g u a g e f r o m a n e w p o i n t o f v ie w . w e h a v e s e l e c t e d s e v e n k i n d s o f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li t e r a ry s ty l e s w h i c h w e r e l a w , n e w s , n o v e l , p r o s e , t a l e , p o p u l a r s c i e n c e a r t i c l e , p o l i t i c a l p a p e r a n d s o o n ; e a c h s ty l e h a s o n e s a m e a m o u n t a r ti c l e ; a n d h a s m a d e t h e m u lt i a n al y s i s f o r t h e u s e o f f u z z y w o r d s in e a c h a rt ic l e . f i r s t l y , t o fi n d e v e ry s u b s t a n t i v e i n e a c h a rt i c l e ; t h e n t o re v i e w t h e f u z z i n e s s a n d p r e c i s e o f e a c h w o r d , t h e r e b y li s t u s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f u z z y w o r d s o f e v e ry p a r t o f s p e e c h in e v e ry a rt i c l e b y t h e d a t a s ta t i s t i c s m e t h o d , o b t a i n t h e c o m p a r a b l e p r o p o r t i o n . b a s e d o n t h i s , i t e x p o u n d s t h e d i ff e r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c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fu z z y s e m a n t i c s s e p a r a t e l y i n l a w , n e w s , p o p u l a r s c i e n c e a rt i c l e , p o l i t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a p e r , n o v e l , p r o s e a n d t a l e . t h e re v ie w r e s u l t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 c o m p a r e w i t h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l i t e r a r y s ty l e , t h e li t e r a t u re i s m o re p r o m i n e n t a n d o b v i o u s i n u s in g f o r t h e f u z z y l a n g u a g e ;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 f o r t h e w h o l e li t e r a t u re , t h e p r o s e , n o v e l a n d t a l e al s o h a s t h e e n o r m o u s d i f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e a c h o t h e r . i n t h e r e v i e w o f a p p l i c a t i o n l i t e r a r y s ty l e , w e d i s c o v e r t h a t al t h o u g h a p p l i c a t io n l i t e r a ry s ty l e r e q u e s ts a c c u r a c y a n d p e r s p i c u it y o r d i n a r i l y , t h e u s e o f f u z z y w o r d s al s o e x i s t s e n o r m o u s l y . a ft e r a n a l y z i n g a n d re v i e w i n g , t h e a r t i c l e c o m p re h e n d t h a t t h e r e a s o n o f d i ff e r e n t u t i l i z a t i o n f o r f u z z y w o r d s b e t w e e n l i t e r a r y w i t h a p p li c a t i o n l i t e r a ry s ty l e , t h e d i ff e r e n t li t e r a ry l a n g u a g e in t e r i o r a n d t h e a p p l i c a t io n l a n g u a g e i n t e r i o r i s t h e i r l i t e r a ry c h a r a c te r i s t i c . g e n e r al ly s p e a k i n g ,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i s m o re i n t e n s e , t h e u s e p r o p o rt i o n o f f u z z y w o r d s i s h ig h e r ; o t h e r w i s e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e x p re s s i o n f o r d e s c r i b in g c a l m a n d t h e a c c u r a t e e x p l a n a t i o n i s m o re re q u i r e d , t h e u s e p ro p o r t io n o f f u z z y w o r d s i s l o w e r . k e y w o r d s : f u z z y w o r d s li t e r a t u r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l i t e r a ry s ty l e a c c u r a c y s u b j e c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一华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部 5 年 ( 最长5 年。 可少于5 年) 秘 密 ” 年 最 长 ” 年 , 可 少 于 “ 年 , i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杀 ) 武炭乙 扮产 厂 对 尸了2货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己经注明引 用的内 容外, 本学 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 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己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引言 模糊性是自 然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 在对模糊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发 现模糊语言的使用与文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即不同文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 比例不尽相同,同时, 模糊语言在不同文体中的 特点、作用也不尽相同。粗略 看起来,文学作品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比例要远远大于应用文体中模糊词语的比 例,而且其模糊词语在造成文学性方面也起到了更多的作品,而在应用文体中, 模糊词语也并非不用,应用文体的严谨性并不能成其为使用模糊词语的障碍。 但是,模糊词语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模糊词语在不同文体 中的作用是什么?这还有待于经过科学的调查与分析。 进一步弄清模糊词语与文体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拓宽模糊语言的研究范 围,而且可以从更新角度了解模糊语言的特点及使用,从而更多地掌握与模糊 词语有关的语言规律。调查过程中,也曾阅览学习大量论著,以便考察该题目 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学术界还未曾就这一问题展开较为详尽的阐述,当前 模糊语言的研究着重于语义模糊性的本质及根源:语义模糊与歧义等概念的区 别:模糊义与精确义的关系及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等相关问题。严格地讲,全 面展开关于模糊语言与文体的关系问题尚为目 前学术界的薄弱之处,然而, 在 许多关于模糊语言的著作论述中,已 经出现了部分学者关于文体与模糊语言的 相关观点,并初步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伍铁平教授在 模糊语言学一书中,曾提到科技文章与文艺作品在 使用模糊语言方面的不同,他引用了黄振亮在“ 模糊集合与审美活动”中的一 段话: “ 科学技术与文艺虽然都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科学的任务是通 过理性分析及实验手段,使人们原来对之感到模糊的认识向 清晰、明确、精密 的方向转化;而文艺则是从情感上认识客观出发,创造出具有美的感染力的艺 术形象,用来反映客观。艺术形象是现实形象基础上的提炼概括,观赏者通过 自己的 情绪运转去认识文艺作品,而情感和情绪都是多因性的模糊集合,因而, 文艺作品便免不了 带上主观所特有的模糊推断 及模糊概念特点. ” 这段话中主要 提及了科技文章与文艺作品两种文体,并且将模糊词语的使用与文体运用的目 的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从认识客观和认识主观两点出发说明模糊词语运用的不 引言 同。这段话说明,科技文章与文艺作品在模糊语言使用方面的不同已经引起了 专家学者的注意,只是伍铁平教授未将这一问题做全面展开。 在著作中, 伍铁平教授又指出: “ 精确如法律, 其中的条款也不乏模糊词语气 “ 但是法律中 更常见的是对生活中模糊概念作出 较精确的规定” ; 而“ 在新闻中, 模糊词语用得也很多” , 伍铁平教授引 用了 陈柯平在1 9 8 3 年第5 期 新闻业务 所刊文章 谈“ 模糊语言, 中的 话: “ 模糊语言 在我们的编辑、 记者、 通讯 员笔下,在报纸的新闻、通讯、故事里,屡见不鲜” 。上段文章又比 较了法律和 新闻两种文体在模糊语言使用方面的现象,依照上述观点而言,新闻与法律中 出现模糊词语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然而在这两种文体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情 况究竟怎样, 伍铁平教授也未做解释。 尽管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关问题,但并未在此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其他零 散于各处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只是只言片语,本文试图将该题目的研讨工作 做全面展开,针对各种文体模糊词语的使用情况做大量调查分析工作,力求寻 找文体与模糊词语的关系问题的最终答案。因此,为了充分论证模糊语言在不 同文体中的应用情况,将所谈问 题阐述清楚,我们分别选取了 具有代表性的法 律、新闻、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科普文、政论文等七种文体、并相同体量 的文章各一篇,对每篇文章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情况做了详细分析。首先将每篇 文章中的实词: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方位词一一 找出,然后对每一个词的模糊与精确情况进行考察,从而以数据统计的方法列 出每篇文章中每种词性模糊词语的使用情况,再将各篇文章所得数据做对比, 得到模糊词语使用的比例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模糊词语在不同文体中的具 体使用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分别考察模糊语义在法律、新闻、科普文、 政论文 的应用文体和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的文学文体中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找出模 糊词语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规律。 第一章 语言的 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第一章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自 然语言中 模糊词语是广泛存在的, 查德甚至认为: “ 在自 然语言中, 句子 中的 词大部分是模糊集的名称, 而不是非模糊集的名称” 。经过调查发现, 模 糊词语的 使用并非完全受到文体的 严格限 制, 尽管在数量比 例上可能 存在很大 差异, 但是应用文体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数量也很可观。在对选取的七篇不同文 体文章的 分析中, 分别得到了以 下一些数据: 法律语体文章共有实 词 1 5 4个, 其中 模糊词语1 1 个,占 总数的7 . 1 4 %; 新闻语体文章共有实词2 4 8 个, 其中模 糊词语5 3 个,占总数2 1 .3 7 %;科普文文章共有实词2 4 9 个,其中 模糊词语5 6 个,占 总数的2 2 .5 % ;政论文文章共有实词2 4 0 个,其中模糊词语7 5 个,占总 数的3 1 .2 5 % ;小说语体文章共有实词3 6 2 个, 其中模糊词语1 3 6 个,占 总数的 3 7 .6 % : 散文语体文章共有实词3 6 4 个, 其中模糊词语1 6 4 个,占 总数的4 5 . 1 %; 民间故 事文章 共有实词2 8 9 个, 其中 模 糊词语7 6 个, 占 总数的2 6 .3 % ; ( 以 上调 查结果详见附录) 。 调查结果显示,在以上七种文体当中,按模糊词语所占比重由多到少依次 排序为散文 ( 4 5 . 1 %) 、小说 ( 3 7 .6 %) 、 政论文 ( 3 1 .2 5 %) 、民间故事 ( 2 6 .3 %) . 科普文 ( 2 2 .5 %) 、 新闻 ( 2 1 . 3 7 % ) 、 法律文本 ( 7 . 1 4 %) 。由 此可见, 不同 文体间 的模糊词语确实大不相同,其结果显示表明,文学文体中模糊词语出 现的几率 远远高于应用文体。 第一节 文学体模糊语言分析 模糊语言是自 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 模糊性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 但正 是自 然语言的 这种模糊性, 使它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 语义的模 糊现象, 不仅在于它难以 避免, 还在于它满足了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言语行为 的主体分为发话者和受话者。发话者在交际中打算通过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来 实现某些语言外的意图。 要做到这一点, 发话者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言策略, 从而 能最大限 度地使受 话者理解他的语用意图 , 并在受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 效果,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 运用 同时又不能过多的占 有受 话者的精力和时间。凡受话者已 知的 或可以 借助其他 方式获得的信息, 尽量不让它以 话语的 方式出 现, 这样才能在保证必要信息量以 及易于理解的前提下使话语更加经济。语义模糊现象正是满足了这一交际的语 用需要。 文学是语言艺术,与其他语体风格相比,它更追求语言的高度自由。文学 语言具有更多的模糊性,因为文学是靠形象思维的,而 “ 形象思维必须是模糊 的。” 象征派的 代表、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曾说: “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 糊的文学变得面目 全非。” 伍铁平在 模糊语言学中提到 “ 在一定意义上我 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 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可 见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性和重要作品,的确,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 语言,就没有文学。 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由 于种种因素, 例如作者对描写对象在认识了解上的模糊, 作者对自 身心理活动 诸如情绪、欲念等意识上的 模糊,以及作者在具体创作实践中的模糊控制等, 必然使模糊性渗透在作品中。作家的构思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模糊思维的过程, 而读者的理解过程又是一种对作家模糊思维的接受和延续。因此,我们说,文 学作品是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 我们发现,在选取的三篇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中,其所用词汇的模糊语义 远远多于应用文体, 三篇共有实词1 0 1 5 个, 其中模糊词语3 7 6 个, 占总数的3 7 .0 0/ a ; 应用文体四篇共有实词8 9 1 个, 其中模糊词语1 9 5 个,占 总数2 1 . 9 0/ a 。经过考察,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词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1 . 1 . 1 名词 背影、小说 没 其中模糊词语8 4 个, 页 色词却只有有限的几个,因此表现 4 点。 在散文 背影中,在作者写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读者对父亲的 衣着颜色实际上只是得到一个模糊概念, 在古代汉语词汇中 , 实际 上“ 青” 与“ 黑” 常常包括相同 义项, 如古人常用“ 青 丝”来表示头发,而“ 青” 与“ 蓝” 又有类似,如“ 青处于蓝而胜于蓝”,可 见 “ 青” 与 “ 蓝”的相类。再如,在小说 没用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 “ 两只蓝喜鹊叽喳叫着,掠过花丛, 升腾到那边大柳树上去了,这里“ 蓝” 这个词的运用似乎使具有实践经验的 人更加概念不清,用 “ 蓝”来表示喜鹊的 颜色更多地加入了作者的主观判断。 除了 表示颜色的词以外表示时间的词也具有更多的模糊性,在三篇文学作 品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名词有:星期日、中午、上午、下午、月、当天、晚 上、时候、 冬天、日 子、日 、 一会儿、 天、 清早、时 分、明 天、明日 , 其中中 午、上午、下午、晚上、时候、时分、清早、一会儿均为模糊语义,占 到所用 时间名词的4 7 % 。 这些时间词的语义边缘区,以 及相邻时间段之间的衔接区都是 极不确定的、不清晰的,具有很强的模糊性,但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模糊词 出现几率很多,如:“ 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莺飞回凉州” ( 民间故事 鲁 班造木莺),那么清早是什么时间,是凌晨五点? 六点?还是七点?再如: “ 第二日 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散文 背影), 这里的“ 上 午”和 “ 下午”又确切指什么时间呢?虽然时间极不确定,表示时间的词所表 达的是一些外延很难划定的模糊概念,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词汇丝毫不 会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 1 . 1 . 2 方位词 表示空间的方位词存在很强的模糊性, 伍铁平教授在 模糊语言学一书中 曾引用了霍克斯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 空间和时间事实上是一个连续统, 没有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界限或划分,每种语言都有根据它自 身的特殊结构去 划分时间和空间。”与表示时间的名词相同,表示空间的词语也存在着较多模 糊性的问 题, 在三篇文学作品中,出 现的 表示空间的方位词有:中、北、 . 里、 上、外、上面、左、下、 后、对面、 后来、右、外头、以后、以前、边,其中 ( 家)中、上、上面、 下、对面、后来、外头、以 后、以 前、边都是模糊词语, 占到所用方位词的6 2 . 5 % 。这些词汇的语义既无确定的空间范围和边界,相邻二 者之间也无确定的分界线和分界面, 其模糊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章语言的 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1 . 1 . 3 动词 动词中 具有模糊语义的词语占了 相当大的比例. 在三篇文学作品中, 共有动 词4 1 1 个, 具 有模糊语义的1 2 6 个,占 到总数的3 0 . 7 % , 如 背影中 这样一句 话 “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这里是说 “ 父亲”给作 者买橘子回 来的 情形, 在这样一句话中,“ 父亲” 是以怎样的 速度“ 走” 回的? 一般而言, “ 走” 在速度上要比“ 跑” 慢, 在姿势上不如“ 跑” 活动的幅度大。 但现实中,“ 走” 和 “ 跑”的界限却并不像词典上所规定的那样界限分明。 仅 就速度而言,“ 竞走”就比一般的“ 跑”要快,而 “ 跑”有时指的就是 “ 走”, 如 “ 明天上学我不再骑自 行车了,我想跑着去。”可见, “ 走”和 “ 跑”无论 在动作上还是在速度上, 二者都是模糊、 难分彼此的。 再如, 刘心武的小说 没 用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 “ 她拼命抑制自己,却还是把养神变成了 沉睡”, 在这句话中共出 现 “ 拼”、 “ 抑制”、“ 是”、“ 变”、“ 养神”、“ 睡”六 个动词,“ 拼” 是怎样一个动作,与“ 不拼”的界限在哪里?“ 抑制” 与 “ 不 抑制” 何处为临界点?“ 变” 这个动作就更为模糊了,后两个动词 “ 养神,与 “ 睡” 本身就界限不明,因此,这一句话中有五个动词为模糊词语。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模模糊糊地表达、作者模模糊糊接受的情况已 成为普 遍而正常的语言现象,无论是话语表达者还是话语接受者都是模模糊糊,难以 将它具体量化,然而即不影响作者对事物的表达也不影响读者对事物的接受。 诸如以 上动词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非常之高,占据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词语很 大的比例。 1 . 1 . 4 形容词 形容词是典型的模糊词,也是模糊语言表达的常用手段. 在三篇文学作品 中,共有形容词9 5 个,其中具有模糊语义的8 3 个,占总数的8 7 . 4 % ,是各类词汇 中模糊词语占 据比例最高的一项。伍铁平教授在 模糊语言学一书中 举过这 样一个例子,“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他很幽默地分析: 天气变化主要 发生在对流层内,即离地面1 . 5 - 6 公里的空间,它是地球大气层的最低层,是主 要气候现象活动的舞台,飞得最高的鸟充其量飞不出大气的这个最低层。大气 层的上界 通常以 极光出现的 最高 度来确定, 正常的最高边界为3 0 0 公里左右, 在 极端的情况下可达1 2 0 0 公里以上。这样, 天最高达1 2 0 0 公里,鸟最高飞不过6 公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里, 怎么能说 “ 天高任鸟飞” 呢? 任何一种鱼类从生到死,祖祖辈辈活动的范 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要说不可能到处游弋,就是能从黄海游到东海的鱼类 也是屈指可数的,更不用说从大西洋游到太平洋了,又怎么能说 “ 海阔凭鱼跃” 呢?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 常语言, 更不同于科学语言. 伍铁平的分析是从语言模糊 性的角度考察的。从修辞和模糊语言的角度看,这个成语在 “ 高”“ 阔”这一 组模糊概念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手法,能够充分地激发接受者的想象力。 文学语言经常使用这类概念,往往不去探究它的准确程度, 而且对这种创造津 津乐道, 乐此不疲。 在文学作品中,“ 老、少、大、小,、“ 高、 矮、 胖、 瘦”“ 远、近、高、 低” 等模糊形容词更是不绝于口。 如朱自 清 背影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这句话中,“ 肥胖” 就是一个模 糊词语,脂肪多到什么程度为“ 肥胖”,不可能精确描写,“ 肥胖”与 “ 不肥 胖”之间边界不明。象这样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再如,在民间故事 鲁班造木鸯中, “ 他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 会糊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 在这里,“ 漂亮” 又是一个模糊形容词, 漂亮是怎样一种形态, 它与“ 不漂亮” 的界限在哪里,都是作者无法表述精确的。在这三篇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 还有 “ 灵巧”、 “ 聪明”、“ 狼藉”、“ 容易”、“ 疲惫”、“ 快活”等等。 石安石在 语义论一书中指出:模糊的 特点在于 边界不明. 模糊语义的 特点 在于词语所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明。如果词语所标志的对象与非a 所标志的对象 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就说a 是模糊的。 那么通过对三篇文学作品的 考察,我们 发现高 达8 7 . 4 % 的形容词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像这类词,人们是永远不可能 “ 弄 明白”,因为语言本身以及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都是高度模糊的,人们只能通 过模糊思维进行表达和接受。然而这并不妨碍文学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文学语 言的建构中,这种高模糊度的词语甚至更能发挥它的一技之长。 另外, 在调查中也发现, 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模糊形容词与被修饰 名词合成一个词表示单一的概念时, 合成词的语义是清晰的. 如在朱自 清的 背 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 小”是模糊词, 它与“ 不小”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 “ 小费” 却是语义精 确的。在1 9 7 8 年1 2 月第一版 现代汉语词典中,小费做如下解释 “ 顾客、旅 客额外给饭馆、旅馆等行业中服务人员的钱。也叫小帐”,可见 “ 小费”是一 个精确词语。 第一章 语言的 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 运用 1 . 1 . 5 数词 自 从有了 数的 概念, 人类的 思维才走上了 精确化的轨道, 可以 说,数字是 精确思维的标志, 然而,自 然语言不同于人工语言, 模糊性是前者的一个本质 属性,而后者却是绝对精确,排斥模糊的。这样, 即 使最精确的数字, 一旦汇 入自 然语言这片汪洋大海中, 也会变得模糊起来。 在自 然语言中, 精确性是数 词的 特点, 模糊性是其另一 特点, 这两个特点不是互相排斥, 而是彼此兼容的。 在三篇文学作品中,共有数词1 7 个,其中具有模糊语义的5 个,占总数的 2 9 . 4 % 。如 “ 几 ( 下)”、 “ 几 ( 年)”、 “ 两三 ( 次)”、“ 两三 ( 回)”、 “ 四 ( 面)、“ 半 ( 个)”。模糊数词有很多具有夸张作用, 从而产生语用模 糊, 这在古代汉语文学作品中比 较常见,如 “ 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而 在对三篇现代文学作品的 调查中发现, 相邻两个数词的 连用可 产生模糊性, 如 在朱自 清 背影中,有这样的句子 “ 北京己 来往过两三次” ,“ 我两三回劝 他不必去,”, 在这里“ 两三次” 和“ 两三回” 并非实指, 仅为一个大致概念, 表示一个模糊约数。 对于“ 半” 这个数词,伍铁平在 模糊语言学中曾 有过 这样解释,“ 在实际的活的言语中, 半的不精确、模糊的 用法所占的比重 恐怕远远超过精确的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将 “ 半壁江山” 释义为 “ 国家领土 的一半”,伍铁平教授认为 “ 失之过于精确”,在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还 有很多,如小说 没用的故事中“ 只露出半个脸蛋的狐猫”的“ 半”也并非 指“ 狐猫” 露出 一个脸分为相等两部分之后的其中一部分, 散文 背影中“ 一 半是为了 丧事,一半是为了 父亲赋闲” 也绝非将两个原因 分成完全相等的两部 分。 另外,有些数词本来语义是精确的,合成复合词之后则具有了模糊语义, 如 “ 妻子看到他回来,自 然十分高兴 ( 民间故事 鲁班造木莺),中“ 十分” 一词,“ 十” 这个数字本是精确的,而当它变为修饰限制词后即变为虚指,失 去了精确语义。数词的虚指使复合词模糊了. 1 . 1 . 6 副词 模糊副词也是人们常 用的一类模糊词, 在文学作品中 它经常作为模糊限制 语来用。 在三篇文学作品中, 共有副词1 0 4 个, 其中 具有模糊语义的5 1 个,占 总 数的4 9 % 。 如“ 在河西一带很有名气” ( 民间故事 鲁班造木莺) 中的“ 很” ,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 我最不能忘记的 是他的背影” ( 散文 背影)中的“ 最”,“ 为了防 止自 己犯困, 她特别要了 一杯咖啡小说” ( 小说 没用的故事)中的“ 特别” 都 属于副词做模糊限 制语。“ 有名气”“ 不能忘记”“ 要”都是一个模糊 集, 那 么“ 很”“ 最”“ 特别”分别 将这些模糊集加以限 制和缩小了, 模糊的 中 介过 度常常借助于模糊限制语来体现。 模糊限 制语是 一类特殊的 模糊词或短语, 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替 代的 作 用。1 9 7 2 年扎德在 对模糊限 制成分的 模糊集论解释一文中首先提出 了 这一 概念,指出它的作用是限制模糊词的模糊度。 第二节 文学语言模糊性的功用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用于人们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是人们相互 之 间交往的一种符号体系,是一种信息的载体. 文学自 身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 传达出文学家对生活的 认识和审美体验,因此文学注定要用人们通用语言来表 达那种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这种语言既要有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和审美 体验,又要沟通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的 语言才是真正的文学语言, 它完全不同于普通语言,内涵远比 普通语言丰富,有暗示性、心理蕴包性、 妥 帖性、独创性、 音乐性等特点。 而且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 形 象性是靠形象思维来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活动则是模糊思维。 作家 的构思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模糊思维的 接受和延续。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文学 作品是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同时,文学作品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含蓄,含蓄本 身就有模糊的性质。因此,模糊语言出 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艺术性的模糊语言。 换言之,艺术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带有模糊特征的艺术语言,而模糊语 言的运用更好地实现了语言文学的表现功能。 1 . 2 . 1 模糊语言提高文学审美价值 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 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并不对事件或人物进行真实 的 叙述和描写, 只是 把现实中 真实的事件、人物作为叙述和描写的 依据, 在此 基础上运用典 型化的 规律创造出典型 环境中的 典型人物。因此, 文学作品中的 自 然和人物包含了 作家的主观感情和体验, 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出 入, 甚至 很 第一章 语言的 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多时候不合生活逻辑。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最明显的不同 在于:普通语言经得 住客观生活的检验, 不能有半点 模糊; 文学语言指向作品 本身,只要符合艺术 世界, 合乎作家的情感逻辑就可以了。因此,在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作家为 了 使情感更含蓄、深刻,常常使用模糊性的文学语言,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艺 术效果,更好地发挥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 模糊语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审美主体内 在的深邃和难以言传的意象的需要, 从而使第一审美主体能最大可能地、 最接近地表达其内 心的意象, 获得最佳的审 美体验.文学形象是语言艺术表现的中 心,但光有形象还达不到言语接受者的 阅读期待,还必须依靠语言符号为媒介来最大程度地 “ 显象”。 在这种情况下, 面对客观对象的无限 性,精确语言有限的表现力就显得无力承担起 “ 显象”的 任务。 ,这时,运用模糊语言能够有效地弥补精确语言的这一先天不足。它不但 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于传送言语表达者内 在的深邃和难以言传的 意象,而且还能 以 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佳最丰富的 信息, 从而使言语接受者能 最大可能地与 表达者内心的意象相接近,获得最大程度的审美体验。 在这方面,人们引用最多的例子是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中对 “ 东家之子斤 形象的描写: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 朱则太赤。”这段描写妙就妙在作者的模糊语言。“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 分则太短”,那么“ 东家之子”的身高究竟是多少呢? 这对作者、 读者来说都是 模糊的,但可以想象 “ 东家之子”的身高肯定是最合适的: 同样,究竟什么样的 肤色才一会 “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呢? 这也是模糊不清的, 但是这种语义 的模糊不清却形象地传达出了 作者自 己内 心模糊的意象,接受者通过这 些模糊语言,根据对象的基本特征, 对作者所传达出的信息进行 “ 二次理解”, 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形象来,但无论有多少 “ 东家之子”,读者心目中的这些形 象肯定是最美的。 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讲求对模糊语言的运用, 如 红楼梦 对林黛玉的描写:. 两弯似亮非受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 态生两恩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 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第三回) 这段描写中的一言辞 实 在是模糊, 很难把它精确为“ 这一 个” 的具体所指。 然而, 模糊语言的使用 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它的正确解读,相反,却给人以最强烈的审美偷悦。模糊 语言的形象美功能是精确语言望尘莫及的, 三国演义用 “ 卧蚕眉” 简洁生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动地描绘了关云长的形象, 透露出 他的大丈夫气概, 具有一种模糊的形象美( “ 眉 毛”当然是最能体现形象美的一部分, 难怪古今人们多用“ 娥眉”、“ 蛾眉”、 “ 美眉”以借指女子之美) 。 然而如果改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就必须得建立边界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确定眉毛密度和高度的分布函数,得到的只能是一篇数学 论文, 却无法使读者获得关云长的 任何形象。 再如, 李清照那首脍炙人口的 如 梦令对 “ 雨,、“ 风”、“ 海棠”的描写“ 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可 谓 “ 一字千金”,这都是模糊语言形象美的完美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引用鲁迅先生描写范爱农的例子,“ 这是一个高 大身材, 长头发, 眼珠白多黑少的人, 看人总象在藐视。” 这段文字中可以说没有 一个精确之词, 但一个冷对黑暗的 正直之士的崇高精神昭然若揭, 尤其是 “ 眼珠 白 多黑少” 这一典型的模糊描述历来为人称道。成功的 人物肖 像描写, 常常借助 于模糊语言, 以少驭多,以简胜繁, 生动形象, 逼真地把人物树立于读者眼前, 使 之形神兼备, 呼之即出。在我们选择的 三篇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 如在散文 背影中作者这样描写父亲去为自己 买橘子时的形象“ 我看见他戴 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瞒姗地走到铁道边”,在这样一 段描写中,几乎全部运用模糊词语,然而父亲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深深地印刻 在读者脑海之中。 伍铁平教授在 模糊语言学中引用了刘再复的一段话:“ 文学与科学的 一个根本区别,也恰恰在于, 科学是依靠数字和概念语言来描述的。这种能够 概念性特征使科学带有极大的 准 确性和明 确性, 而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 形象、情感、情节等来描述的“ 可以说,模糊性是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之一, 也是人物形象的本质特点之一。,正如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所说: “ 过分精确的 定义, 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 全非。, 1 . 2 . 2 模糊语言创造意境美 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散文,它不同于科技文章, 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科 学说明,而是要创造一种美的意境, 传达意象以取得意在言外,情在辞外之效. 这种意象和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糊修饰语的使用来表达, 模糊修饰语可 创造一种意境,产生一种凝练、生动、 形象的 语言魅力。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 它是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性诗词的本质特征,有无意境及其深浅丰乏,是鉴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别具体诗词作品艺 术价 值优劣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 成功的意境内 蕴丰富,以 少 胜多的, 欧阳 修在 六一诗话中称“ 含不 尽之意见 于言外” 是使人读后产 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快感。 模糊语言就具有创造这样一种缥缈朦 胧的意境美的再造功能, 它能使读者在空灵飘逸、 似有若无中感受到作品的朦 胧意境美。因为模糊语言 所构造出的意境的 审美 情趣完 全是处于朦胧之中的, 读者在接受诗作中模糊语言的同时,会不由自 主地把自己融入一个多元的、复 杂的、神秘的语言张力网中。如柳宗元的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其成功之处 就在于作者运用模糊语言为 读 者设置了 一个空灵飘逸的意境。“ 千山”、“ 万径”、“ 鸟飞绝”、“ 人踪灭” 加上“ 孤舟”、“ 独钓”, 一幅空旷寂寥的意境便展现在我们眼前。透过这幅 意境所渲染的空寂孤独的氛围,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在诗中并未言明的人生志 趣、思想感情。诗中所表现的这种孤愤、倔强不屈的性格特征是无法量化言明 的,故而作者用了模糊语言来创设一个意境进行模糊处理,取得了惊人的艺术 效果。 再如,王维的 鹿柴中有这样的诗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句诗中的 “ 人”是不确定的,留给读者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范仲淹在 岳 阳楼记中写道: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 千。”这 “ 远山”、“ 长江”、 “ 浩浩荡荡”、“ 际涯”、 “ 朝,、 “ 夕”、 “ 万千”皆是模糊词语,它们把岳阳楼之大观述备了,意境极为高远。东晋书 法家王羲之 兰亭集序一段: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竹,又有清流激荡,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筋曲水。”这里 “ 群,、 “ 毕”( 其 实并非指全部) 、“ 少”、“ 长,、 “ 崇”、“ 峻”、“ 茂,、“ 修”、“ 清” 都是模糊词语,作者用它们把修楔之盛和兰亭之美写得言简意赅,意境淡然清 新。造境与写境的思维活动是模糊、非精确的,要表现这种模糊意境或境界只 有借助于模糊语言。也正是模糊语言造就了 文学语言的意境美。 在选取的三篇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同 样的 现象, 如小说 没用的故事 中,有这样一段话:“ 孩子熟睡后,母亲还在枕上琢磨,一时也理不清头绪, 但那些故事里的那些小鸟、云朵、伸长缩短的树影、 飘落在湖心的鹅毛、抱着 毛栗的松鼠、 只露出半个脸蛋的狐猫 “ 一却分明粘在她的意识上,让她疲惫的 心,感到到一种意外的温柔与熨帖 “ 一”这段话中,“ 伸长即“ 缩短”“ 飘落” “ 湖心”都是模糊词语,通过这些模糊词语的 运用营造出了 母亲梦中悠远、安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 运用 详的意境, 构成了 一种文学语言的意境美。 而这些在非文学语言中 是见不到的. 1 . 2 . 3 模糊语言丰富文学表现功能 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作家的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情感,创造主体的审美知 觉、情感体验往往是模糊而又复杂的,有时连作家自己也不能主宰,不能确定 自己的情感导向。 作家对于外在世界和内 在客观实在的把握, 不是通过理性认识, 即概念的、逻辑的、推论的、理智的认识, 而是通过情感契合而达到的诗性认 识。诗性认识使外在景象与主体内心深处模糊材料的本质相契合, 于是事物和创 作主体一道被隐约地把握。由于在诗性认识中被对象激活的审美知觉、 情感经 验是极其微妙、 倏忽万变、不确定、不清晰的,因此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的特 点,给读者以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 创作 客 体的 模 糊性 和 创作 主 体 情感的 模糊 性, 直 接影响 创作思 维的 精 确 性。 这样, 艺术传达阶 段的 语言运用必然带有模糊性特征, 模糊语言的运用使文学 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生活画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同时也就大大丰富了文学语 言的表现功能, 给读者以 朦胧含蓄、扑朔迷离、 不可穷 尽的想象空间。 譬如戴 望舒在 雨巷中 勾勒了一个 “ 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但诗歌所要表现的, 远远不仅是这么一位姑娘,读者可以通过表象的指示作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 验, 揣测诗人或许是在追亿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缘份;或许是在灰色平淡的现 实生活中 憧憬一道美丽的风景;或许是表达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 人生如梦、 韶华易逝、情爱无常 一 诸多意义被遮蔽在表象背后, 有待读者穿越字面意义 去领悟文外之旨。可见,作为 “ 间接艺术”的文学形象,由于其表象本身固有 的模糊性,以 及表象能指与意义所指之间的自 然关系, 决定了 文学形象的能 指 与所指的结合由 于接受者个人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时代环境殊异而具有变易 性、不定性,由 此造成文学形象意蕴的模糊性。 而要反映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表达精妙幽微的情感、体验,就必须挖掘 语言的潜能。相对于客观世界的繁杂、错综,情感经验的丰富、 微妙, 语言总 是显得苍白 无力。 语言的概念性粘滞了 表达对象的 活动性,语言的逻辑性妨碍 我们去想象那种非此非彼而又亦此亦彼的交错、 有机状态:语言表述的困 境是 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困 境, “ 言不尽意” 是对这一困境的经典概括。 如果洛守 逻辑规范,机械地追求形象的逼真和涵义的明晰,无论给出的界定怎么客观、 第一章 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体中的运用 明确,都会极大损害形象的意义,束缚读者的想象。 因此,为表达生命里难以 模拟的气韵和动感,就需采用模糊方式、使用模糊词语。 在三篇 所选的文学作品中,民间故事 鲁班造木莺中 刻画了 一个能随意 到处飞行的木莺,出现在文章中的这样事物寄托了民间百姓对于自由幸福的向 往,由于其形象的象征意义,必然产生文学意韵的模糊性。 “ 木莺” 这个形象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