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构建的机制研究.pdf_第1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构建的机制研究.pdf_第2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构建的机制研究.pdf_第3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构建的机制研究.pdf_第4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构建的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摘要 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传统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文章选取比较优势为切入 点,并以动态的视角研究了中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紧 紧围绕构建动态比较优势这一核心思想而展开分析。 文章思路主要沿着比较优势由静态到动态、由隐性到显性这两条线索展开。 首先,本文对阻碍中药产业比较优势显化的影响极其关键因素做出了分析,针对 性地指出了对待比较优势应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现实必要性。紧接着,本文从上 述关键问题出发,提出了比较优势动态化实现受阻的化解机制,即向产业上游技 术和下游营销渠道努力突破,实现这两个关键环节层面的比较优势动态化。在这 一部分中,本文重点阐述了两个层面的突破对动态比较优势的内涵和各自实现路 径,从现实的角度强化了对化解机制认知。 建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较为宏观的视角考察了技术和营销渠道二 者的内在关联,进一步地分析了动态比较优势构建的良性互动机制。分析指出, 充分利用二者间的互动关联可以有效地降低双方各自的成本和风险,从而达到共 赢和动态比较优势的顺利实现。 本文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得出对中国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构建 的有益启示,进一步加深了对文中所述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 技术营销渠道 良性互动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o b j e c tr e s e a r c h e do ft h i s p a p e ri s t h ei n t e m a t i o n a lt r a d eo f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i n d u s t r y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t h e 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i n d u s t r y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r a d ei nd y n a m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b a s e do nt h i s ,t h ep a p e rg o e sw i t ht h e b a s i ci d e ao f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d y n a m i c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t h e t w oc l u e so ft h ep a p e ra r eh o w 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d e v e l o p sf r o ms t a t i c t od y n a m i cs t a t e ,a n dh o wi td e v e l o p sf r o ml a t e n tt od o m i n a n ts t a t e f i r s to fa l l ,t h e p a p e rl o c a t e st h ek e yf a c t o r st h a tc u m b e r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a n ds h o w s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t h ec h a n g ef r o ms t a t i ct od y n a m i cs t a t e i nk n o w l e d g e t h e n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s o l u t i o no ft h ep r o b l e m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i n d u s t r ys h o u l db r e a kt h r o u g hi nt w oi m p o r t a n td i r e c t i o n s :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m a r k e tc h a n n e l ,s oa st or e a l i z ed y n a m i c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a c c o r d i n g l y i nt h i sp a r t ,t h e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t w ok i n d so f d y n a m i c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f e a s i b l ep a t h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a n de m p h a s i z e st h e s o l u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i nr e a l i t y n e x t ,t h ep a p e re x a m i n e s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m a r k e tc h a n n e l , a n dd e s c r i b e st h er e c i p r o c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o ft h et w oa s p e c t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e s t a b l i s h i n g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a p e r , t a k i n g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 r e c i p r o c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w i l le f f e c t i v e l yl o w e rt h ec o s ta n dr i s ko fb o t ht w oa s p e c t s ,a n d r e a l i z et h ew i n - w i ns i t u a t i o na sw e l la st h ed y n a m i ca d v a n t a g es m o o t h l y f i n a l l y , t h ep a p e rc o m p a r e sa n dr e s e a r c h e st w ot y p i c a lc a s e s ,m a k e s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d y n a m i c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a n dh e l p s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m e c h a n i s m k e y 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i n d u s t r y ;d y n a m i cc o m p a r a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t e c h n o l o g y ;m a r k e tc h a n n e l ;r e c i p r o c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i i i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姿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 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逝婆盘鲎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鎏盘鲎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 月日 签字日期:年月 日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致谢 致谢 本文完成于两年硕士学习期行将结束之时。回首近两年在浙江大学的学习和 生活,自觉收获颇丰。首先,本人要特别感谢导师张小蒂教授的悉心关照。这篇 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核心思想的提炼再到结构的安排,都得到了张老师的有益 指导。同时,张老师经常在学术规范和品行上严格要求我们,这些言传身教对本 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各位同门,近两年的朝夕 相处让我充分获得了学术研究中的知识外溢。最后,我要尤其感谢我的家人,感 谢他们对我无条件的积极支持,让我在学术的道路上未曾感到孤单并时刻充满着 力量和信心。 由于本人学识和实践有限,文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魏杰 2 0 0 9 年0 3 月浙大玉泉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l 引言 1 引言 1 1 研究背景 1 1 1 现实背景:中国中药产业国际贸易现状 当今在医药界内较为关注的是一股席卷全球的“绿色革命”,这一股浪潮的 形成最主要的是因了西药的毒副作用越来越为世人所认知,同时中药因其独特的 疗效和毒副作用低的特点,越来越为世人尤其是亚洲人民所接受。 中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中药资源自古以来十分丰富。据统计,全国药材 种植面积5 8 0 多万亩,药材生产基地有6 0 0 多个,常年栽培药材达2 0 0 余种。最 近的医药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境内保存的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 药已达12 8 0 7 种,其中动物药15 8 7 种,植物药111 4 6 种,矿物药8 0 种,常用中 草药也达五六百种。我国还成功引种了许多主要的药材如蛔蒿、安息香、西洋 参、白豆蔻、丁香和儿茶等。在对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 人工牛黄等的方面,进展也是喜人的。对常用中药如人参、三七、大黄和黄连等 的系统研究使得我们发现了达7 6 1 种的具有药理属性的化学成份,其中已经开发 和利用的单体化合物达3 2 种之多,如利血平、去甲乌药碱、紫杉醇、青蒿素等, 我国中药产业的资源禀赋优势毋庸置疑。另外,中国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也为药 材的地道性的形成创造了其他国家难以具备的比较优势。如果可以因地制宜并开 发得当,中国中药的研究和生产将具备高质和丰富的核心药源优势。 然而中国中药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在有限的出口额 中,占据6 5 以上的是中药材和植物提取液( 见图1 1 ) ,而且后者也主要以低 附加值的原料为主,中国在国际中药市场上主要扮演着原料输出国的角色( 日本 汉方制剂药材7 5 以上从我国进口) 。与此对照,很多中药材在国外经过二次加 工后重新杀回我国,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祛风油、红花油等价值数千万元的 “洋中药”,在我国国内中药市场出尽风头,早在19 9 8 年“洋中药”就已超过 中国出口的中成药贸易额。 资料和数据来自子布说“长”道“短”动物药 j 】中华养生保健,2 0 0 8 ( 8 ) 浙大学硕论文i 引言 图1 12 0 0 3 - 2 0 0 7 年中国中药产业出口贸易构成(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据中国保健鼎进l 商会提供数据牾理 更进一步分析产业贸易竞争指数( t c ) 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药产业 国际竞争力。表1 1 是根据我国近几年中药的进口额和出口额计算得出的中药产 业贸易竞争指数。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的中药产业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但 是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中药材上面,就中成药来说,尽管近年来竟争力有所加强, 但与中药材的表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1 _ 1 中国中药材、中成药进出口额及相应贸易指数 中药材中成药 年份山口额进口额t c 值出口额进口额t c 情 ( 亿美元)( 亿美元) ( 亿美元) ( 亿美元) 07 5l4 8 】6 3 13 1 05 807 815 5 资料来源:据中国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供数据警理计算 1 l2 理论背景: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到动态 比较优势理论的探头最早可阻追溯到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 斯密的核心思想在于其。看不见的手”的机制。他认为在有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2 脞暇 曲提村成物鲋中植中口 一 一 一 几uu n u 一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l 引言 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可以共同实现,原因就在于微观经济主体主观 为己行为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因而重商主义者所主张的非赢 即输并不能完全概括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双赢”局面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更近一步地,通过利他来实现利己的目标,比通过损人更有价值和效率。这种互 利关系具体实现途径为,社会中各经济主体根据自己特长的不同而组织专业化分 工生产,然后将生产的产品运至市场进行贸易,交换的结果是总体上实现了社会 福利的最大化。随着交易活动的逐步扩大并越出本国范围,相应地也就产生了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斯密的这一理论体系被认为是绝对优势理论的最早论述,它 直接回答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问题,但却无法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做出合 理的解释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这个国家还能在国 际贸易中有一席之地。针对上述问题,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做出了较为满 意的解答:任何国家无论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即使总体上均处于劣势,也可从 对诸劣势的对比中找到相对成本优势,进而明确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和贸易导 向。 可以看出,相对成本优势理论相对于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更进了一步,但其残 留问题是尚未回答各国在不同产品生产上的比较成本差别。而赫克歇尔和俄林的 要素禀赋理论对此问题做出了较好的解释。遵循该理论的框架,在生产函数相同 的条件下,比较优势的各国差异源于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该理论认为,国 际贸易中的分工贸易格局应当为各国生产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 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使用的产品。这一结论得出所依赖的假设前提 是各国的生产函数完全相同。而前述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 各国存在的差异的生产函数所造成的。在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体系中,可以很清 楚地看到古典经济特征。而h - o 理论与之区别之处在于劳动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要 素投入。 上述传统贸易理论在对一定范围内的贸易现实的解释中显示出一定的生命 力,并在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中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主流的地位。然而必须看到的 是,无论是相对优势理论还是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的产生具有静态的特征: 贸易各国的供给和生产条件相对稳定,并且资源和要素假定只能在国内流动而非 国际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上述假设前提与现实也越发显得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l 引言 格格不入: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国际的界限;资源和要素 的质量和经济价值可以在技术的改造下被提升,甚至被完全创造出来。用传统的 眼光看待新形势下国家的比较优势,很可能只能捕捉到静态特征,而忽略了动态 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上述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在二战后大量涌现的新现象前显得更加明显,随 着国际贸易领域中垄断竞争和产业内贸易等日益发展壮大,以“生产规模报酬不 变”和“完全竞争”为理论前提的传统贸易理论无法对贸易现状做出有效解释, 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为特征的新贸易理论逐渐开始传 播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比较代表性的是林德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需求相 似理论,他认为即使不同国家问的要素禀赋和生产函数先同,贸易依旧可以发生, 贸易的动机此时为需求的差异。譬如,国际贸易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国家 间存在的种类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产品的相互出口。新贸易理论对此的解释是,消 费者由于自身品牌偏好的不同而会对相应的国际品牌产生较高的效用诉求。而新 贸易理论中的产业内贸易提出了传统贸易理论未曾提出的产品差异化的重要作 用。理论对产品差异化的处理往往将其纳入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垄断竞争的框架 下。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垄断与竞争并存产品间的类似程度高低决定了相 互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产品之间的差别性的强弱又会导致垄断力的大小不同。 而随着产品差异性逐渐增强,相互间的可替代性变小,需求价格弹性相应地就越 低,厂商由此可以获得一定的定价能力即市场势力。这一理论进展很好地解释了 过去传统贸易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新贸易理论同时也将传统理论中忽略的另一 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规模经济纳入分析框架中,因而增强了新贸易理论的现实 解释力。然而,这种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新贸易理论却无法与传统的比较 优势兼容,在理论的一般性贡献层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 在这一发展空间之内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他们在综合前人新贸易理论的基础 上,综合出了一个系统分析框架,把新贸易理论的理论层面更一般化,从而增强 了理论的适用性理论模型不仅考虑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因素,使之可以分 析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而且还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该模型的 基本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比较优势在决定国际贸易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 地位,产业间贸易是依据要素资源禀赋而发生的,一般而言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国 4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1 引言 家依旧会成为资本技术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第二,产业内 贸易更多地源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源于消费者对他国消费品的异质性需求, 在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下,国内各厂商一般都会固定在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的生产 上,产业内贸易可以增加参与贸易国的福利。第三,在国际贸易中,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可以并行不悖。由此可见,建立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 基础之上的新贸易理论,在兼容传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突出强调了技术创新 和市场营销二者的关键作用,将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延展至动态的比较优势,因 而具有了较强的贸易现实解释力,新贸易理论的上述改进使其成为当今的主流贸 易理论。 近些年来学者倾向于从不同侧面研究比较优势,从而丰富了比较优势理论的 内涵。r iv e r a - b a ti z 和r o m e r ( 19 9 1 ) 考察了两相似经济体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研究发现,由于研发部门具有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优势,贸易国家对本国相 应部门的投入会带来经济的长期增长。s t o k e y ( 1 9 9 1 ) 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 长路径的影响机制,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而对经济增长发生 作用。s a c h s 和w a r n e r ( 1 9 9 5 ) 的研究意义在于实证了拥有丰富资源的经济体很 有可能会落后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的增长,从而从另一个侧面研究了动态比较优 势的重要性。 就中国比较优势的路径选择方面,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一种“比较利益陷阱” 的说法。熊贤良( 19 9 5 ) 认为,亚洲四小龙依靠有限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经济腾 飞的模式不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十分庞大。徐清军 ( 2 0 0 0 ) 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适用度有限,因为劳动密 集型产品市场需求缺乏弹性,而且中国出口量大到足以影响世界市场价格,这样, 贸易条件的恶化会最终削弱比较优势。s i n g e r ( 1 9 9 9 ) 通过实证研究也确实得出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结论。林毅夫和李永军( 2 0 0 3 ) 更多地从统一的 角度来看待“比较利益陷阱”和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动 态比较优势构建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资本积累,因为除了资本本身的直接推动 作用以外,技术进步往往也要得到资金支持。因此在劳动力资源增长路径给定的 前提下,资本积累的能力和速度就成为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转变的关键。而各个国 家只有遵循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贸易,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取贸易所得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1 引言 并积累资本,为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1 2 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中药产业现阶段正在依照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而发展,倘若这一模式 不加改变,极有可能被继续锁定在贸易分工所得的低端地位,并被进一步陷入“比 较优势陷阱”中。如德国施瓦贝公司每年从我国大量低价进口银杏叶原料,经其 科学加工后又出口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每年净赚外汇达5 亿美 元。在这个问题上,新贸易理论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然而,新贸易 理论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的,故其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的 “视角”来看问题。对一些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 一步研究。新贸易理论虽然揭示了技术对贸易之间的正面促进作用,但对后起发 展国家如何利用技术因素实现“赶超”没有深入探讨,新贸易理论并没有为发展 中国家如何才能跳出“比较利益陷阱”指明方向。而且,新贸易理论虽然揭示出 了技术与营销二者对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明确地指出二者之间 在这一实现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因而忽视了二者在互动中实现产业动态比较优势 这一路径。 中国中药产业资源禀赋潜在比较优势的发挥,固然需要技术和营销的支持, 而且,只有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的中药产业,才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持 续稳定的贸易利益。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国的中药产业在国际中药产业技术 和营销领域中,都处于低端的地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无论是攻克技术低端劣势还是营销低端劣势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乃至风险。 本文则从技术和营销两者的关联出发,探讨技术创新和营销渠道控制二者间的内 在联系,及其对整个中药产业走出比较利益分配不利地位的积极意义。 1 3 本文的创新点 国内学者对中药产业的研究相当一部分采取了s w o t 的分析范式,如汤少梁 对中药国际市场竞争的分析以及相应营销策略的提出;而王丽华和杨志勋则在此 分析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波特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对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 行了研究。也有一些学者以中药产业中的个别环节为突破点进行了有意义的研 6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究,如周飞跃等人对中药种植业发展中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种植等关键问 题进行了剖析,华鹰探讨了中药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中药产业的重要影响,而 黄晖则主要针对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循环经济模式的化解思路。相 比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而言,本文的创新有如下两处: 其一,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构建,进一步丰富了国际 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中药产业这一资源密集型的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应 突破传统意义上资源静态低端比较优势,转而向技术和营销层面动态高端比较优 势过渡,而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过渡无疑是一条新路径。因此,本文突破了 对动态比较优势构建局限于单一层面的思路,从较为宏观的视角二者的关联 中探究了一种阻力较低的、比较优势理论拓展的新模式。 其二,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了互动式的研究模式。在探寻中药产业比较 优势的显化并增强的过程中,本文并没有停留在对技术和销售这两个关键环节作 用的分析层面,而是正面地指出这两个实现环节中的阻力和困难,并着眼于二者 的内在相关性,进一步在互动层面给出了问题的化解思路和具体解决措施,从而 使得文章整体研究的构建机制更加有效和有说服力。 7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潜在比较优势 2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潜在比较优势 2 1 中国中药资源禀赋条件优越 2 1 1 中药资源的蕴藏量和生产优势 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中药的生产和种植提供了无法比拟的条件。中国 版图横跨四大气候区域,土壤气候多样,适合不同习性的中药植物的生长。相关 统计结果显示,3 2 0 种常用植物药类药材总蕴藏量已达8 5 0 万吨左右,中草药存 量达5 0 0 0 余种。截至2 0 0 8 年,全国已经建成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达6 0 0 多个,平 均每年土地种植中药材面积达5 0 0 多亩,产量约4 0 万吨。 我国的中药产业从传统到现代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 具有近1 5 0 0 种、产量超过4 4 万吨的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能力,以及3 4 个剂型4 0 0 0 多个品种的化学药品的生产能力;而生产的中成药则到达8 0 0 0 多个品种,和3 7 万吨的产量。,中成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制药业中最具优势的领域。而且,中成 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应用实践,累积的经验财富也使其成为在我国目前的产业 体系中极少数享有进入壁垒的产业。 截至2 0 0 6 年,中国通过审批的中药新药已达10 0 0 多种,并有几十种中药单 体在国际达到很高的临床治疗水平。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先后建立了四个中药 现代化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批骨干的科技企业,企业中的仪器设备和生产条 件已与国际接轨。如今一些新药研制单位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与发达国家和地区 相应医药研究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国中药与国际接轨以及走 向世界开辟了道路。在多年的国际贸易中,我国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拥有跨国公司 实力的中药企业,并打造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如北京的“同仁堂”、广州的“潘 高寿”、重庆的“桐君阁”和天津的“达仁堂”等。这些中华老字号品牌因其美 誉度和品牌价值,无疑为中药产业宝库添加了重要的财富。所有这些都为中药产 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铺平了道路。 数据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总2 2 3 6 期w w w 3 9 k f c o m c n t c m s h t m l 2 2 3 6 - b 一2 0 s h t m l 。数据来j 啄: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 w w w c e i g o v c n d o c h y f r e e 2 0 0 5 0 7 2 7 2 5 9 1 1 p d f 8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潜在比较优势 2 1 2 中药开发利用历史积累的丰富经验 在世界传统医药体系中,曾经有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四大医药体系,但 其中三个传统医学体系的生命力已经终结,仅有中国的中医药体系凭着顽强的生 命力而生存下来,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中药理论和实践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医疗 体系。中国古代历代医家在实践中积累并留传下来的奇效良方中华民族提供了医 疗的宝贵遗产和巨大的潜在价值。 中国中医中药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并已经 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国内已经收集的包括秘方、验方在内的人种药理学 原始资料已经超过三十万项。在对中医药柒籍的理解方面,我国的中药产业所具 有的独特精深的理解,也可以构成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受益于上千年的中医药传统和国家政府对中药地位与影响的重视,中药产业 已经为自身的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库。截止到2 0 0 5 年底,国内拥有中医 院2 7 5 2 所,高等中医学校8 1 所,独立的中医研究机构7 7 所和中药新产品生产 机构逾百所,培养了3 万多中药专业技术人员。而国外中药产业的发展所得到 的人力资源支持就较少,因为国内从业人员数较少且经验缺乏。 2 2 阻碍中药产业比较优势显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给中国中药产业带来的,更多的只是潜在的比较优 势,而这一优势若不完全显化,比较利益的实现就会严重受阻。现阶段这一阻碍 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2 2 1 产品质量低下标准规范不健全 中药材种植的质量问题可归结为如下五方面:( 1 ) 种植者片面地盲目地追求 短期效益,而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如施肥促长,导致药材作物品质下降。药材因各自 习性不同而有不同长度的生长期,有些生长期长达三至五年,倘若置客观规律于 不顾,使药材一年长成,培养出来的药材必定有质量缺陷有效成分不高。( 2 ) 采 收加工不科学,导致药材品质下降。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会直接受到采收时间 的影响,而一些药农违反采收规律,在市场价格走高的时候对药材进行盲目采收, 。资料和数据根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整理 9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潜在比较优务 严重的影响到了中药材内在质量。此外,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还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炮制加工工艺,而现实中产地加工由于缺乏规范合理的科学指导,其合理性和 科学性有待探究和加强。( 3 ) 重金属对药材品质污染严重。中药材种植还远远没 有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许多药农对重金属含量的知识不了解,对种植中药土壤 情况也不清楚,再加之对肥料不加控制,使得中药材重金属含量超标,对药品质 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 ) 农药残留问题严重。一些药农为了追求产量而不顾质 量,为中药材施加过量化肥,致使农药残留量超标,无法为生产所用。( 5 ) 微生 物污染严重。中药在加工,生产、储藏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严格的程序,否则就会 滋生出大量微生物,破坏中药材质量。 另一方面,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中药走向国际主流药品市场的最大阻 碍,严重制约其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中药国际贸易中最显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当今国际中药进出口中,通行的规范标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阻击中国中药进口的 主要手段。按照国际接轨的中药检验标准,各国出口的植物药均需在重金属、农 药残留和微生物等项目检测达到标准,而我国中药检测在此方面一直未加以重 视。由于缺乏规范的检测方法,在加工生产环节多数中药材不明确有效成分含量, 成品的质量自然无法得以保证,限制了自身的出口。中药产品质量低下,尤其是 中药饮片加工问题的出现,是与中国中药企业科技活动紧密相关的。如表2 1 所 示,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在科技活动的各项指标中,均与其他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着 明显的差距。 表2 12 0 0 4 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分布比例情况 有科技活动有r & d 活动有新产品开发有科技机构 化学药品原药制造 3 9 4 7 2 4 9 7 2 7 6 2 2 3 3 9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4 3 3 2 2 7 0 1 3 2 6 1 2 7 7 7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5 0 6 9 3 3 1 0 3 1 4 8 2 5 4 6 中药饮片加工 2 1 0 1 1 1 4 8 1 0 0 8 1 1 7 6 中成药制造 3 9 2 6 2 6 6 9 2 7 3 6 2 3 3 9 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 3 6 8 9 2 3 6 6 2 5 4 8 2 1 6 6 资料来源:据2 0 0 4 中国经济普查年鉴提供数据整理计算 2 2 2 企业规模小竞争实力弱 根据2 0 0 5 年全国统计,医药企业的整体销售额2 0 9 8 亿元,而中药原料药或 1 0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潜在比较优势 药品制剂生产企业也达到5 1 4 6 家,生产厂家数量过多,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厂家间恶性竞争导致总体利润过低,现存的大多药厂只能维持现状,毫无多余的 资金投入研发。众所周知,制药行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不但研发周期长,而且研发 费用惊人,企业倘若规模过小,在高昂的研发费用及失败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前就 会显得不堪一击。据调查,单单在研发费用这一项上,我国制药企业平均只有占 营业额的0 5 - 1 的支出,而国际大型制药企业每年花销通常占1o 以上,有的 甚至超过2 0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原理,企业规模过小局面的形 成与生产力即技术水平不无关系,而在小规模下各项生产活动的展开又会反过来 限制生产力效力的发挥。 2 2 3 研发创新能力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强弱集中反映于中医药的科研领域中。我国虽然在中药产 业储备人员数量上较之国外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以及受限 于整体经济实力不强而在科研投入方面始终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国外相比科 研人员的素质差距明显。此外科研制度不健全,在整个中药科研界还没有形成系 统化规范化的理论体系及行为规范,长期以来中药产业在科研创新方面同国外科 研机构相比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现存中医药理论带有很强的我国传统文化特 点,但其症结在于一直无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明其科学内涵,在解释理法方药 中的药性理论和配伍理论,以及对于阐述中药的定性、定量机理以及复方药物的 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方面有所欠缺。此外,中成药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阐述 也需要依赖于科学数据加以说明,而对于中国中药产业现状而言也都需要技术创 新方能实现。国内在药品检测环节中尤其缺乏国际上所通行的药理和毒理学试 验,目前中国国内尚未建立起国际认可的g l p 标准实验室,中药临床试验的标准 也大多达不到临床试验规范( i c h ) 。技术的落后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在很大程 度上阻碍了中药与国际接轨,影响了中药在世界市场上的潜在价值的实现。 另一方面,整个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忽视了用专利手段保护中 药成果。我国中药向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在入世前仅占国内申请数量的0 3 5 。 尽管入世以后中药界的专利保护意识相对有所加强,上述比例到2 0 0 5 年也仅仅为 o 8 ,低于各技术领域2 6 的平均值。如表2 2 所示,中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尽 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突破,但在近十年间仅有一项专利在国外取得 1 l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潜在比较优势 授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医药企业正借助于p c t ( 专利合作 条约) 等途径进入我国,其专利申请日益增多,这一趋势已经蔓延至中药领域。 在国际专利分类大组a 6 1 k 3 5 0 0 ( 结构不明的医药配制品) 中,2 0 0 2 年至2 0 0 5 年国外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分别为6 6 、8 3 、6 9 和6 8 ,均超出了以往 各年的水平。 表2 2 中国中医药科研机构专利科技成果情况( 单位:件) 专利中请受理数专利授权数其中: 发明专利国外授权 1 9 9 9 年 1 077o 2 0 0 0 年1 41 21 21 2 0 0 1 年1 344o 2 0 0 2 年2 3420 2 0 0 3 钽2 41 71 00 2 0 0 4 年4 11 71 50 2 0 0 5 年4 33 13 00 2 0 0 6 年4 12 4 2 2 0 2 0 0 7 笠6 12 92 70 资料来源: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我国从事中药研发的技术人员由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往往 在涉外交往中过分信赖外方的合作诚意,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泄密情况。另一方面, 对商标的注册的忽视,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其商标国外被抢注后,不得不又花高价 购回。可见,对本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使得本来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药产 业雪上加霜。 2 2 4 缺乏国际市场意识营销渠道薄弱 中国中药企业普遍缺乏对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和应用,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 够,对营销渠道控制的环节薄弱。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中药的出口统一由外贸公 司经营,当时主要的出口品牌有北京的李时珍牌、云南的茶花牌和广东的五羊牌, 这些品牌均由外贸公司注册。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大中型中药企业一定程度上获得 1 2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潜祖:比较优势 了自营进出口权,国内市场上工贸之间的商标纠纷和供货矛盾开始不断。中药企 业往往把目光局限于国内市场,而缺乏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投入。国内最大的传 统中药出口厂家同仁堂,近几年其国内市场份额成倍增长,而国际中药出口却长 期徘徊在2 0 0 0 万美元。这一局面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与开发国际医药市场难度 大有关系。 中药产业出口渠道混乱,中药企业相互恶性低价以抢占出口市场份额。现阶 段,我国有关外贸进出口权的行业几乎都参与经营中药进出口贸易,再加上近几 年自营进出口单位数量的增加,全国经营中药出口贸易的目前有近千家。譬如, “三七”中药制品曾在美国市场销量一度走红,受利益驱使,国内一些外贸企业 纷纷上马,恶性竞争的结果使“三七”药品的单价从4 0 美元狂跌至4 美元,所 有企业和贸易以公司最终一无所获。营销渠道冲突导致的恶性竞争不仅降低了渠 道效率,而且严重削弱了中药企业的市场势力。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3 中药产业技术层面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 3 中药产业技术层面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 3 1 技术动态比较优势的内涵 3 1 1 突破准入壁垒显化比较优势 当前国际贸易中中药产业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中药质量达不到目标市场的要 求,以致大量中药产品迟迟无法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潜在巨大的比较优势无法 在国际市场上显化为比较利益。中药的产品质量影响因素是众多的,除中药产地 外,中药材的炮制、饮片的加工都可以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采集的 中药材的8 0 以上都还是以野生为主,而野生药材由于种植不规范、产地的生态 环境不稳定的缘故,其自身的质量也很难得以保证。中药炮制工艺也主要沿袭了 古代留传的传统的手工操作和分散生产,虽然解放后逐步发展为集中的工厂机械 化、半机械化生产,但总体而言仍属于比较传统的粗糙工艺。毋庸置疑,这种炮 制方法的形成凝结了历代医家反复实践的心血,但它缺少科学实验的依据,更缺 少国际医药公认的g m p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管理规范;由于在生产操作过 程中判断的标准仅仅来自于炮制者的主观经验,缺少客观的定性指标和测试方 法,再加之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建设不健全与监督力度不够,技术改造无法适应 生产需要,这样制成的药材质量难以达到内在的稳定性和均衡性。由于中成药取 材于中药饮片,后者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药制剂质量。上述因素使得我国 生产的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有效成份测定无法符合国际质量标准,从而出1 :2 严重 受阻。2 0 0 4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卫生署公布了对一批进口中成药的检测结果, 在123 种存在质量问题中医药产品中,中国制造的就占了9 3 个。 当前,虽然各国市场的关税壁垒和人为限制已被削弱,但中药要延伸至国际 市场,首先必须过国际标准和规范运作这一关。这给我们了解国际标准和规范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重视的是拟进入国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医药法规和政策, 并在进入前就按这些标准、规范要求中药生产,为最终中药的出i :i 扫清障碍。如 果我们能够对欧盟国家的法律条款、药品市场管理销售系统和使用植物药的心理 进行详细研究,就将对于中成药进军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欧盟国家内 部对中成药的进口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禁入标准,而这些标准以前往往被中国中 药企业所忽略,结果中国制造的中成药在欧盟市场上屡屡进口受挫。欧盟制订的 1 4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3 中药产业技术层面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 禁入标准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重金属含量超标,重点是汞、铅、镉、镍、砷、铬、 钼和钨等危害较大的重金属;微生物污染菌落数超标;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饮 片及制品不符合药典标准;药种违背保护濒危物种等,如选用熊胆、虎骨和穿山 甲片入药。 中药质量规范稳定是达到国际标准的关键。由于中药生产的连贯性,要求从 药材种植、加工到炮制再到生产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应标准化,并对可能影 响药材品种质量的诸因素如土地、气候、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等展开分析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道地药材种植的具体标准。我国在中药标准化种植和提取方面已 取得一定的突破,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已有1 50 种药品和3 0 多种药材开始 被投入规范生产和种植,但许多企业在生产中仍缺少国际通行质量管理规范 ( g m p ) ,而中药出口又必须达到这一规定的要求。目前纳入统计的一千多家中药 生产企业中达g m p 要求的不足1o ,现存的很多制剂设备仅相当于7 0 年代的国 际水平,在系列化、标准化和配套能力方面与现行国际差距较大,致使生产出的 中成药内在质量、包装和有效成分测定等未能为国际所认可接受。 中药产业的g m p 改造是实现中药产品标准化,打入国际市场的关键,除此之 外,g a p 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也有待进一步落实,要明确药品的质量认证和市场准 入资格,以此为标准确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格,务必对国内所有中药生产企业设定 严格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为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要从源头上抓好 药材在原产地的采收和加工工作,制定科学的中药材鉴别方法和收购标准;对中 药传统炮制方法中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的部分进行改造筛选、优化,以确定适合的 最佳炮制方法;而对中药生产可制定具体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并据此对其技术环 节进行监督、检测和产品质量认证,从而逐步标准化规范化中药制品的生产、包 装、流通等,使整个中药的生产步入良性循环,从而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广 州白云山制药厂做出了榜样,为了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药厂按照g m p 标准把中 草药进行科学加工,制成各种好携带、易吸收而且服用方便的制剂,同时加强与 欧美等国家的广泛联系。在2 0 0 3 年初欧美国家爆发流感时,白云山药厂仅一月 份的出口额就高达10 0 万美元,相当于0 2 年销售量的总和。可见,只要改进技 术使中药的研制开发和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中药对世界的出口量就可 以大大提升。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3 中药产业技术层面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 3 1 2 发挥中药产业规模经济 中国中药产业丰厚的资源禀赋优势为整个产业发挥规模经济作用,从而实现 收益递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较落后的生产技术却一直限制着中药产业规 模经济的进一步发挥。与世界发达中药贸易国家的产业相比,中国的中药产业规 模经济的潜力还有相当多的空间尚未释放,这也就意味着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中 药产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还未完全发挥。 而适用于规模经济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的使用,又是建立在企业合理规模的基 础上的。在小范围经济中,产权的分散限制了有效规模的形成,这不仅不会显化 报酬递增的效果,而且高昂成本( 譬如机器设备购买使用费) 会使得财富相对薄 弱的个体失去动力和意图去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