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第一部分 选择题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D)A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辩证法D辩证法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D)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B)A剩余价值论B.劳动价值论C.再生产理论D流通理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C)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卡尔马克思D威廉配第、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D)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对立统一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D)A致力于无产阶级的利益B致力于资产阶级的利益C致力于全人类的利益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C)A剩余价值学说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D)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阶级斗争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13、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B)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14、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D科学性15、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C)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调查研究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法国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18、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D)A细胞学说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生物进化论D原子学说1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A)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0、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第一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并没有鬼神,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泥塑木雕的鬼神像。这一现象说明(B)A人的意识活动不依赖于外部世界B人的意识活动有创造性C鬼神的形象完全是人脑凭空想象出来的D人的意识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的元素及其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丰富多样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从哲学上来看,这种观点是(A)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说明了(B)A时间的间断性B时间的不可逆转性C时间的重复性D时间的连续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思维方式属于(B)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主观唯心主义D辩证法、“杠子打老虎,老虎吃小鸡,小鸡啄虫子,虫子咬杠子。”这首童谣揭示了(B)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这些说法都说明了(D)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C)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同一性和斗争性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辩证的否定观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C)A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既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C既要吸收国外文化中积极的东西,又要抵制其中消极的东西D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踏实苦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A)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1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之间的关系属于(C)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原因与结果的关系11、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常常满怀希望地描绘自己幸福的未来。这种希望会激励他们珍惜现在,努力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现象说明了(C)A人的意识决定了人的生活B各人的未来取决于他的主观意志C人的意识活动对生活具有能动作用D人的意识第一性,客观条件第二性1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种观点属于(A)A主观唯心主义B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C朴素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3、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D)A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14、科学证明,人脑是(C)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历史规律是在人类之外并支配着人类生活的力量B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因而并不存在历史规律C历史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D历史规律实质上就是人们自己社会行动的规律16、在哲学上,二元论的错误根本在于(A)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否认世界的可变性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变化发展的1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18、“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所以,以后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推演出来。”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9、承认人的观念情绪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论的观点C机械论的观点D唯心论的观点20、人是机器的观点属于(D)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所体现的哲理是(C)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C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2、有的哲学家认为,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并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种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是(C)A相对主义诡辩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23、一些地方的人们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从哲学上看,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24、列宁说过,“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订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B)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原则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25、下列说法中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是(D)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2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7、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28、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29、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30、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31、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32、“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水、火等“原初”物质3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3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36、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37、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D)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3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3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40、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4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C)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4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43、时间和空间(D)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44、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4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D)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6、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4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48、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4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50、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C)A形而上学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D二元论51、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C)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52、“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5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5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C)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55、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5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C时间的顺序性D时间的重复性5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58、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A)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60、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6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6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A是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否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否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6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6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6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6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6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6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7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7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7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7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75、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7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斗争性和同一性77、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D)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7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问题79、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D)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0、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81、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C)A重点论B均衡论C一点论D两点论82、“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8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A)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8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85、“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8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事(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7、西方有一首童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D)A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88、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D)A事物之间没有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89、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C)A. 注重量的积累B.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 坚持适度原则D.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90、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91、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B)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9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C)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9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94、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C)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95、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B)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96、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D)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B是机械论和宿命论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9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98、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99、“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0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A发展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对立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对立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4、在认识的过程中,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D)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5、“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种(B)A唯心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在于(C)A前者坚持先验论的观点,后者坚持反映论的观点B前者坚持认识的创造性,后者坚持认识的摹写性C前者贬低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后者肯定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D前者认为认识源自精神的活动,后者认为认识源自生活和实践7、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A)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8、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A)A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B外部联系的片面的反映C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D现象的直接反映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D)A从知觉到表象B从判断到推理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0、真理就是(B)A客观事物及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C对人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认识11、“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绝对性B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2、“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句话体现的是(A)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A)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相符合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C主观认识是否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D认识是否和某种理论相一致1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B)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15、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A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在真理问题上主张相对主义D任何真理与谬误都没有明确的界限16、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D)A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7、有些人在工作中单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这在认识论上犯了(D)A类似怀疑主义的错误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18、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A)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19、价值具有因人而异的特性,这说明(C)A价值关系不具有客观性B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任意的C价值关系具有主体性D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2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2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D科学实验22、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2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24、唯物主义认识论是(B)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25、对不可知论以最有力驳斥的是(C)A客观真理B客观事实C社会实践D规律规律2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2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C)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2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2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B)A概念、判断、推理B抽象性、间接性C感觉、知觉、表象D形象性、直接性3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A认识中的“源”和“流”的关系B认识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2、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D)A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把认识理解为主观思维的自我运行过程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3、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B)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4、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D)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35、认识论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B)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6、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A)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D)A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B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3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差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39真理的客观性是指(D)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D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4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4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42、“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C)A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B辩证真理观C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D形而上学真理观4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D)A绝对正确的认识B终极真理C永恒不变的真理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4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是(A)A前者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后者不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就是绝对正确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45、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同时只有一个4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具有(C)A客观性B能动性C历史局限性D社会性4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A)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48、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49、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5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实践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51、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B)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52、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D)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5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54、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55、“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B)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56、“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D)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5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D)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58、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B)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59、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C)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60、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C)A认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认识不受客体的制约C认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认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61、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而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罗马教皇正式承认340多年前教廷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D)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62、成语“买椟还珠”说明价值具有(C)A.主观性B.客观性C.主体性D.社会历史性6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64、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6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