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让生命回归到体育之中 ,从生命角度对体育教学进行探寻和思索,已成为当前的 一个热点话题,这种现象是基于对传统体育教学中践踏生命、漠视生命的一种反思、批 判,是对生命与体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也是对体育回归教育本义的一次呼唤。 以生命为本、直面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命,使生命焕发生机,让生命茁壮成长, 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承担的责任。但现实不容乐观,在学校体育教学( 为了便于说 明问题,本文所涉及的教学系指中小学体育教学) 实施过程中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割裂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学也因此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意义。为此,本研究尝试以生命 为切入点,对生命及其生命教育进行理论诠释,从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根源、 阐述体育教学的生命价值意蕴、对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体育教学进行建构,全文由四个部 分( 共六章) 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主要是基础理论的论述。以生命教育的实践为着眼点,对开展 生命教育前必须明确的问题生命的界定、中西方对生命的阐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特征及结构及生命教育视野下如何看待体育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 第二章) 主要是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及 分析。透过对体育教学的审视,不难发现体育在地位上始终游离于教育的边缘;教学目 的并非是为了享受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提高,而是为了“达标、技能、升学”;教学 方法上既不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感受;师生之间的关 系也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的共享与共 进的关系。上述这些危机的存在,究其根源在于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对人的生存发展意义 的关注,即对人的生命的忽视。因此,本文从生命的角度探寻改进体育教学的思路,通 过体育教学价值的追寻,展现教学过程的生命特性,实现体育教学促进人的生成与发展 的意义。 第三部分( 第三章) 重点探讨体育教学的生命价值。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社会活动,但它首先是一种生命活动;体育教学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发展价值,但一切的价值都是对人的价值,是对人的生命的发展价值。体育教学的生 命价值是对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辨证的、客观的认识,是对教师、学生、社会三方主 体需要的满足。 第四部分( 第四、五、六章) 是对理想的体育教学目的、过程及教师素质的建构。 体育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它的核心是人,它的主体是人,它的目的还是人,是不断完 善的人。围绕人,我们提出了要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强调要注重学生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要使学生获得健康的生命。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教 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基点、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都强调要以“人 为出发点, 要把人当成“人 。体育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实践者,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他 i 们面对的对象是生命体,他们的工作是要改变生命体,体育教师也不仅仅是被作为一种 职业来看待,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学生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 的形式。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体育教学;回归 i i a b s t r a c t l i f er e t u r nt ot h e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p o n d e r i n gt h e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v i e wo fl i f e b e c a m eah o tt o p i cn o w t l l i sp h e n o m e n o ni sar e f l e c t i o nb a s e do nt h ei g n o r ea n dt r a m p l et h e m e a n i n go fl i f e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et e a c h i n g 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e t e a c h i n g s h o u l df o c u so np e o p l et om a k e y o u n g s t e r sg r o w i n gu ph e a l t h ya n ds t r o n g h o w e v e r ,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s e e m sn o t o p t i m i s t i c ,( t om a k ei tc o n v e n i e n tt oe x p l o r et h ep r o b l e m ,t h et e a c h i n gr e f e r r e dt oi nt h i s a r t i c l em e a n st h ep et e a c h i n gi np r i m a r ya n dj u n i o r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 ,t h es e p a r a t i o no fl i f e a n dt e a c h i n gi sv e r yp o p u l a ra m o n ga l lk i n d so fr et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 e s e et e a c h i n gl o s ti t s e n e r g ya n dm e a n i n g t h ed e v e t a l i z a t i o ns o m e w h a tr e l a t e dt o0 1 1 1 l o n g t i m el a c ko fc o n c e r n a b o u tl i f ei nt h et e a c h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 ,t h e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i n t e r p r e tt h eo r i g i n a l m e a n g i n go fl i f ea n dl i f ee d u c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et h es o u r c eo f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i np e t e a c h i n g ,t oi n t r o d u c e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v a l u eo fp et e a c h i n g ,a n da tl a s tt o r e c o n s t r u c tp et e a c h i n g t h ef i r s tp a r t ( c h a p t e r i ) i se x p o s i t i o no nb a s a lt h e o r y f o c u so nt h ep r a c t i c eo fl i f e e d u c a t i o n ,t h e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l i f ea n dl i f ee d u c a t i o n ,t h ec h a c t e ra n d s t r u c t u r eo fl i f ee d u c a t i o n ,m i dw h a ta b o u tt h er ef r o mt h ev i e wo fl i f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c h a p t e r i i ) b a s e do n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f o r t h el i f el o s so fr e t e a c h i n g t h e r ei sa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u l tt h a tp ei sa l w a y sa tt h ee d g eo fe d u c a t i o n t h ep u r p o s e o f t e a c h i n gi sn o tt oi m p r o v et h eq u a l i t yo fl i f e ,b u tt or e a c hr u l e sf o r m u l a t e db yt h es t a t ea n d e n t e rah i g h e rs c h 0 0 1 t h em e t h o do ft e a c h i n gi g n o r ej u v e n i l el a wo fg r o w t ha n dt h e i r f e e l i n g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a r en o t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e a l lo fw h i c ha r e r e l a t e dt oo u rl a c ko fp a y i n g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 p e r s o n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r t i c l et r i e dt oe x p l o r e s o m es t r a t e g i e st oi m p r o v eo np et e a c h i n g f o l l o w i n gf r o mt h ev a l u eo fp et e a c h i n g ,i t w o u l ds h o wt h el i f ec h a r a c t e r o fp et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a n da c c e l e r a t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e r s o n s t h et h i r dp a r t ( c h a p t e ri i i ) i sf o c u s e do nt h ev a l u eo fp et e a c h i n g p et e a c h i n gi sa p a r t o fe d u c a t i o n ,i ti sa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y , b u ti ti sal i f ea c t i v i t yi nt h ef i r s t a l t h o u g hi th a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v a l u ei n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 ,a l lt h ev a l u e sa i ma tp e r s o n sa n d p e r s o n s l i f e t h el i f ev a l u eo fp et e a c h i n gi sao b j e c t i v ec o g n i t i o na b o u ts o c i a lv a l u e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v a l u ea n dan e e d e dc o n t e n ta b o u tt h eb o d yo ft e a c h e r s ,s t u d e n t sa n ds o c i e t y a p r a c t i c a l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p a t ha sw e l la ss o m es t r a t e g i e sw a s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i nt h ep a r t i v ( c h a p t e ri v ,va n dv i ) f r o mi d e a lp u r p o s e ,p r o c e s sa n d t e a c h e rq u a l i t yo fe e t e a c h i n g r e t e a c h i n gi sa l la c t i v i t yw h i c hc u l t i v a t ep e r s o n s t h ec o r e , b o d ya n dp u r p o s ea r ea l ld e v e l o p i n g p e r s o n s w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v i e w p o i n tt h a tl e ts t u d e n t st om a s t e rk n o w l e d g e ,t e c h n i q u ea n d s k i l la n d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i nt h ep et e a c h i n gp r o c e s sa n dt oo b t a i n h e a l t h yl i f e n o to n l yc o n t e n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p et e a c h i n g ,b u ta l s os e l e c t i o no fm e t h o da n d b a s i cp o i n to fe v a l u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e n v i r o m e n ta n ds oo na r e a l lb a s e do np e r s o n s p et e a c h e r sa r eb o t ht h ep r a c t i c eo fl i f ee d u c a t i o na n dam o d eo fe x i s t i n g l i f e ,t h e yc h a n g el i f eb e s i d e si m p a r tk n o w l e d g ea n dt e c h n i q u e k e yw o r d s :l i f e ;l i f ee d u c a t i o n ;e et e a c h i n g ;r e t u r n i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己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 - 习习日期:。一占2 、,厂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曼习司 日期:朋孑,r i j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导论 “人是什么? ”这是哲学千百年来不断追问的一个问题,也是各门以人为对象的学 科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对教育来说尤为如此,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自其产生之日 起就肩负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因此,对人的理解是研究教育的最根本的一个问 题。 然而,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和遗忘。“教育对生命的漠视、教育对生命 活力的压抑和教育对生命意义的扭曲 科使人的生命被异化,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 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存状态及生命价值的实现却 常常被置后,“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划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 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 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 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 互作用和创生能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 吼2 1 正是由于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目中无人”和把人的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的倾向,我们 才呼唤教育要与生命同行,教育要回归生命。学校教育应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 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 怀的一种事业。 【3 1 课堂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具有生命的意义。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生最深刻、最直接、最生 动的活动。其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都承担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即通过体育教 学来体现自身生命的完美性和完整性,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以 知识为本,致使生命缺席,课程与生活世界相脱离,课程实施忽视生命的体验,一元取 向的课程评价扭曲生命。 研4 1 的现象却并不罕见。我们过分强调让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 技术和技能,关心的只是“应当教他什么技术,使他成为只关心生产物质财富世界中的 一颗光滑耐用的齿轮牙。渤铂却无关“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 自我生命 ,烈6 3 陷入了功利之中,偏离了生命的原点。基于此,我们呼唤体育教学应该 源于人的生命、循于人的生命、达于人的生命,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使得学生能 够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这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 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7 3 1 0 0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j 教育科学论坛,2 0 0 4 ( 1 ) :4 9 5 3 叶澜,郑会洲,b 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1 3 6 刘志军生命的律动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j l j 版社,2 0 0 4 2 6 3 6 伊丽莎白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 9 9 2 年版序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h 匕京:三联书店,1 9 9 1 4 1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问题缘起 ( 一) 触动现实教育的缺失 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对生命抱冷漠的态度,苛待和残害生命的现象相当严重。举其 显著者,例如:医院认钱不认人,见死不救,恶性医疗事故屡有发生,医疗腐败之所以 最遭痛恨,正是因为直接威胁了广大人群生命的权利;矿难频繁,贪官和不法矿主互相 勾结,为牟取暴利而置工人的生命于不顾,2 0 0 5 年,煤矿年死亡人数占了世界煤矿死亡 人数的近8 0 ;假药、伪劣食品横行,非法美容业猖獗,不断造成损害性后果;某些执 法者、准执法者乃至非执法者滥用私刑,草菅人命;交通肇事者扔下受害人逃逸,甚至 故意拖、压受害人致死;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凶杀案的报道,其中一些作案缘由之 微小与一条命的价值惊人地不相称。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冷漠的病菌也侵蚀了孩子们的 心灵,校园暴力、青少年凶杀犯罪的案例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也 不知珍惜,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自杀成了多发现象。【7 1 我国2 0 0 3 年公布的数据显 示,我国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二十三,国际的平均自杀率是十万分之十,中国自杀率是 国际平均数的2 3 倍。统计数字表明,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在1 5 3 4 岁青少年人口中是居首 位的死亡原因。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在2 0 0 7 年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 0 个省市的调 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 6 万名中小学生和3 0 0 0 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北京大学儿 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 个人 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 0 4 ,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 5 。很 多青少年不只是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甚至对他人的生命和异类生命的漠视程度也已到 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湖北 的安陆杀师案、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以及2 0 0 7 年西安发生的因抢占座位高中生捅 死同学等悲剧的发生也绝非事发偶然。这些悲剧不禁使人发问,为何他们要用如此过激 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 为什么无论是自己的至爱亲朋还是可爱的生灵,都可以 成为他们杀戮的对象? 这除了道德意识的模糊,难道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吗? “没有什么比死更确定的了,也没有什么比死的时辰更不确定的了。 这句箴言尽管 使我们认识到“死亡是人无法逃避的现实,但是当“死亡”这一字眼同青少年联系在 一起的时候却显得尤为沉重。曾经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在南方某城市,小学四年级该考数 学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棒的那个女孩子没来考试。同学们正奇怪,老 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同学们听后立时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 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我们没办法超过她,现在她爷爷可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 小孩子们兴奋得又是敲桌子又是跺脚孩子们的“兴奋,可能让你感到了一种冷漠, 更可能让你感觉到了一种后怕,当一个人对分数的追求超越了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什么 。周国平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e b 0 l :b i 巳;么! q 璺丛巳:鲤璺垒堑旦盥q 垒呈璺q :垦腔 2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伤天害理的事他做不出来? 我们的社会和学校教育中把目光太多的关注在学生的学习 成绩上,升学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已影响到学生正常的饮食、睡眠和休息,甚至因 学习过分紧张而产生忧虑厌学情绪,而这种情绪和情感已经引起了学生生理心理的双重 伤害。2 0 0 7 年7 月1 3 日东北教育网刊登的学习成绩下降遭妈妈指责自杀少女留遗书 “我太累了”一文,文中1 6 岁少女小娜( 4 4 名) 因为学习问题与妈妈发生争执,事后, 小娜喝下两瓶农药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小娜死后,家人发现了她留下的一份遗书, 遗书中说:“我太累了,让我好好睡一觉吧。 一位初一年级的学生在给专家的求救信中 说:“最让我烦恼的是我考试没考好,总是萎靡不振,连死的心都有了。专家们,快救 救我吧! ”许多调查统计都表明,学习压力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巨大影响,“学习压力大 成为占据中小学生烦恼的首位,近6 成学生因为学习问题烦恼。小学一年级时已有很大 比例的学生表示感到学习压力大,而有这种感受的人数随着其年级的升高而增多。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长期以来在我们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我们常常教 育孩子学好语文、数学、英语,我们教育孩子向英雄人物学习,唯独没有帮助孩子去认 识自己,认识自己有多重要,认识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宝贵,这种缺失生命的教育已 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 的失职与不幸。”【8 】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使一些青少年缺乏生命意识、漠视生命存在和 价值,容易陷入生存的迷失状态,而且导致青少年缺乏设身处地地认知和理解别人的处 境、感情的能力。他们不仅对自我生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且也不尊重他人生命, 甚至轻易走上自杀、自残或伤人犯罪的道路。 ( 二) 深思现实体育教学的困惑 “人就是由着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 存在。”斟刚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属人的生命必须以人的自然 生命为基础,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自然生命的健康存在, 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超越性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活动绝不能无视人的自然的 生理生命的发展。 【1 0 1 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我们似乎对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发展格外钟爱,而对 人的自然的生理生命的发展却听之任之,甚至于无视它的存在。“人的生存要追求崇高 和完善,但并不是要以排斥人的世俗的物质生活或牺牲人的自然生命去换取崇高和意 义。 科n ,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体育是源于人类生命需要而产生的,学校 体育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提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人类所特 有的生命活动。“完全人格,首为体育 ,体育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民族兴旺、国 家强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强身健体、培养情操、弘扬传统、启迪智慧等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7 4 3 竺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 2 0 9 2 2 1 ”鲁洁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 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2 ( 2 ) :1 1 - 1 4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 2 0 9 - 2 2 1 3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体育是人的生命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参与体育 运动不仅可以使四肢发达,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增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 用。体育也是使学生进行合理、科学有序的运动和增强体质的主要途径,体质的增强也 意味着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完善。“少年强则国强 ,1 0 0 多年前的梁启超似乎没有专 门指出青少年的体质对于中国强弱的关系,但是体质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却有着深远的 历史意义。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离不开强壮的体魄,然而我们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2 0 0 5 年9 月1 日,南京外国语学校3 5 0 0 余名师生站在操场举行开学典礼才进行了不到 2 0 分钟,就已经有学生站不稳了,在短短的半小时内,1 0 多名学生纷纷“倒下”;1 2 1 据 一位中学老师讲,此种现象每年在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经常能看到。2 0 0 6 年3 月3 日下 午,北京一名初三学生在学校上体育课时突然死亡,死亡原因是体育教师安排其做高抬 腿及单足跳练习的强度过大。1 3 1 学生体质之差,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 2 0 0 6 年的8 月2 0 同说“从1 9 8 5 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 显示,最近2 0 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杨贵仁分析说,造成青少年体质下 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的体力劳动减少;二是目前的应试教 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时间。 尽管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于学校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也难推其责。 学生们虽然有正规的体育课来保证他们的基本身体锻炼,但日益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全社 会追求应试的风尚,使学生们基本的身体锻炼也正在受到威胁。 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是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的关键途径,是学生体质得以 增强的主渠道。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体育课时是侵占的首 要目标,体育场地、器材是最得不到保障的教学设备,体育课是最容易“混”的课程, 体育的分数是最廉价的成绩。引1 4 l 。些学校对体育设施投入不够,体育器材管理不善, 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期失修,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仅有的器材长期束之高阁, 闲置不用,造成散失、破损或浪费。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上体育课,有的学校甚至 为了加大学生升学的“保险系数”,不惜弄虚作假。例如有的学校为了向高校推荐保送 生或者让考生能被“择优录取 ,把本来体育成绩很差的学生档案进行“技术处理,使 之一下子变成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有的甚至成了省、地、县乃至全国的三好生。 将体育与健康课视为单纯的生理练习的不乏其人,以竞技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 为中心,体育教学主要是致力于把人培养成为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和为社会服务 的工具。体育教学本来是通过练体来塑造完美的生命,却偏重于“学习运动 ,对于知 识、技能教学背后的意义缺失却鲜有人问津。他们看到的只是课堂教学的外在价值,而 刘兵典礼时晕倒1 0 多位,学生体质咋这么差? e b o l h t t p :w w w j c r b c o m z y 唧n 3 c a 4 0 9 3 6 1 h t m 竺李京华北京一1 5 岁学生体育课猝死学校被判赔2 万元口叼中国教育报,2 0 0 6 一l l - 2 0 ( 3 )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1 0 6 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忽略了体育教学在改善人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方面的 重要作用,学生的生命需求与发展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体育自近代在我国正式进入学校以后的一百多年发展历史中,我们曾经主张过体育 教学与振兴国家、实现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也曾经强调过体育教学以儿童为中心,促 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教学从关注学生体质的增强到关注技能的掌 握再到新课程标准,正逐步走出对人的局部关注,实现着生命的回归。但也必须认识到 这样一个事实体育教学原有的根本性东西并没有被真正触及,即学生的自身生命的 需求既不是作为体育教学的起点,也不是作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我们的体育教学 中,学生的生活被制度化,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安分守己的学生、整齐划一的动 作,我们常常说这个班的纪律不错,课堂常规建立的挺好的,所以当我们学生的行为与 这些常规、纪律相抵触时,我们首先批判的是学生的行为不“轨 ,而很少怀疑制度的 合理性。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纲要第一条中,就赫然写明: 教育学就是以生命的可塑性为前提,探讨如何将这种可塑性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科 学。现实中的“生命”与“体育教学 的关系,不应似海德格尔分析的“人”与“大地 的关系,处于分离的状态,而是应该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不断地走向生命的完善。 为此,本文选择了“生命”作为切入点,因为生命对人来说是第一位的,体育教学 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生命,无论体育教学怎样改革,它都不应也不能无视人的生命的 发展。体育教学永远应是以人为中心、以生命为根基的、面对人的教育。基于生命的视 角来思考我国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并不意味着对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 只想更多的思考:体育教学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发自内心喜欢的一门课程、成为他们难忘 的人生经历? 怎样才能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二、研究综述 ( 一) 生命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在2 0 世纪2 0 年代以死亡教育 的形式出现的,美国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则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杰培 纳华特士于1 9 6 8 年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他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 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 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 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到2 0 世纪90 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 教育基本普及。英国的中小学也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 目的在于引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生命教育中心也鼓励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参与。还有 些英国中小学为青少年开设了有关死亡的课程,进行死亡教育。为推广生命教育,比如,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即提出了所谓的“呼应课程 ,以顺乎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澳 大利亚于1 9 7 9 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 ,明确提出“生命教育 的概念;日本针对青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破坏自然环境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 9 8 9 年修改 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 目标,乌克兰2 0 0 1 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基础课。 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首先是在港台地区掀起了一股热潮。如在台湾,生命教育工 作开展了十几年。首先在一些学校及个别地区推行,其后台湾省教育部门将生命教育列 为重点发展工作。自1 9 9 7 年起,民间机构连同台湾教育部再度关注生命教育发展,制 定了一连串的计划。除了在社区举办研讨会外,教育部也联合学者进行研究并发展了一 系列的在中小学实施的正规课程;有关讨论生命教育及生命管理的书籍也相继出现;与 此同时,台湾政府也积极参与,把生命教育纳入九年一贯课程,后来发展为十二年一贯 课程,制定生命教育中程计划;并将2 0 0 1 年定为生命教育年。 在香港,天主教香港教区在2 0 0 1 年1 2 月3 0 日出版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对 于婚姻的意义、家庭生活的真谛、贞节的德行、性教育、人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提供了 家庭生活教育的素材和教学方法,建议学校鼓励各科老师致力把这些教材的内容融入有 关科目的领域。香港浸会大学在2 0 0 1 年提出“中小学生活及伦理教育研究计划”;中大 宗教系及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中学在2 0 0 1 年开创生命教育科;香港还设立生命教育 委员会,与训辅委员会、联课活动委员会、家校合作委员会及校外团体合作,推行生命 教育活动。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也多次举办研讨会,并在2 0 0 2 年明确提出以生 命教育整合全校的公民及价值教育;在超过8 0 所学校推行正规及非正规教育课程,让 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增强抵抗逆境的能力。台湾和香港的生命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 我国大陆也正积极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中小学的教学当中去。上海2 0 0 4 年开始制 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 0 0 4 年4 月在杭州市召开的“两岸三地教师、 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 上,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 0 多 位专家教授纷纷呼吁,必须重视校园“生命教育 ,2 0 0 5 年3 月1 4 日上海市教委首开先 河,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征求意见稿) ,之后于6 月份公布了 试行条例,为生命教育从理论转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 0 0 5 年新学期开学时, 在该市1 6 0 万中小学生中首次全面实施生命教育。辽宁省于2 0 0 4 年也面向中小学生开 展了生命教育工程活动,在全省分期分批建立了未成年人生命教育机构,培养健康心理、 远离“死亡游戏 、预防艾滋病这些都将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2 0 0 5 年, 黑龙江省将“生命教育 纳入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健康课时。根据不同年龄 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让学生尊重和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的目的。 尽管生命教育的提出是基于中小学生( 包括大学生) 涉及吸毒、自杀、伤人等直接 危害生命健康事件的增多,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要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或者 提供一些必要的危机防备措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生命教育的思想 已逐渐开始突破当初,从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物理层次出发,开始寻求更为广阔和深 刻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反思,探讨生命和教育的关系,认识教育 6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本质,透视教育中种种脱离生命之源、种种无视生命的存在而导致生命的无意义的现 象,走向了对教育活动中的“具体的人 的关注。如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 力一文“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 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蕴含着极 大的生命活力,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应该机械地设计,而应具有生成性。”冯建军在 生命与教育一书中基于对生命与教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发出了“让生命回归到 教育之中的呼喊,并探讨了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 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刘济良、刘志军、王北生的“生命教育 丛书”则力求从理论上对生命教育理念作出较为完善和深刻的阐释,从实践上促使生命 教育理念的实施。其它相关的论著及文章也有近似的表述,我们看到一种以“生命 为 研究视角和以“生命为教育本体的探索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潮流,它不断地对 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发出诘问,促使我们不断地对此进行反思。 ( 二) 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研究的拓展 既然教育中存在着种种脱离生命之源、种种无视生命的存在而导致生命的无意义的 现象,那么体育教学中是否也是如此呢? 带着对生命的认识,笔者对体育教学的目的、 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等也产生了思考。从笔者己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在体育领 域中系统而专门地把体育教学的目的、过程与结果同生命发展相联系刚刚处于起步阶 段。从生命角度重塑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人本主义,1 9 9 9 年,胡小明在中国学 校体育第2 期发表的人文体育观的渐进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一文中呼唤“体育以 人为本,体育不能无人”,周登嵩在2 0 0 2 年第9 期的体育科学上发表的体育教学 人文性的思考中提出了“体育是人的体育。 冯霞的博士论文入学视野中的人 文体育观研究通过对人文体育观进行的思想研究和理论建构反映了对人的生命的关 注;宋继新认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技术、成绩和奖励都是一种物化的现象, 其流动性和易变性最大,而人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规律是潜藏在体能、技术和金牌 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其隐蔽性、稳定性和决定性最大,但人们却把它几乎都 信托给了自然。因此,未来体育单纯强身或健康都不是主导思想,只有健身育人, 才是其宗旨。 1 5 1 这些思想表达了人们在体育领域中开始对体育本质的思考,对人的关 注。 马卫平教授的体育与人主要是围绕教育的对象人展开的研究,从体育的本 质上进行探寻,对学校体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所导致人的失落和人的价值与意义扭 曲的现象进行揭示并致力于回归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但艳 芳的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从生命视角审视体育教学问题,提出体育教育作为直 面人生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体现个体生命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学 生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马永红在体育呼唤生命科学一文中从体育运动中伤害事 故的角度分析,提出体育教育应强化生命科学。南京师范大学邹玉玲教授的主体性体 宋继新,贡娟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一体育运动思想、原理和方式的变革 j 体育学刊,2 0 0 4 ( 1 ) :7 - 1 0 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育及其课程观探论从学生生命的主体性出发,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强调学生的运 动体验并使他们享受体育的魅力,旨在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生命。骆映在论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体验 及其意义一文中认为人在生命过程中意识着、体验着自己 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体育教学必须把学生看作生命体来进行教育,使体育学习过 程成为一种愉悦,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这些文章尽管视角不同,却体现了一种共识, 即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 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体育教学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最 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体 现自身生命的完美性和完整性,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意义 ( 一) 提高对生命教育理论的认识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以练“体 带动全部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现实的体育教 学使我们有着太多的不解与困惑。当我们的体育教学培养出了一批批体质赢弱、情感淡 漠、缺乏活力的个体时,当鲜活的生命被异化为了一个整齐划一的动作和井井有条的秩 序而失去生机时,当一个人对分数的追求超越了对生命的敬畏时,我们不仅要问“人在 学校中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什么? 亦或可以这样问“我们的体育教学究竟是要培养什 么样的人? 这既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得不要正视的现实。 近年来,围绕“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没有得 出一个具体和标准的答案,但是,教育是基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活动这一点已得到共识。 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关怀和尊重他人 的生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也许从理论上认识生命教育并不难,难的是付诸于教育实践。教育的目标不仅止于 理论,理论产生于实践的现实需要。没有实践意义的或缺乏可行性的理论研究是没有任 何意义的。目前,尽管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生命教育的内 涵、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的理解上仍然各不相同,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理念,转化为 教育实践也是nn l 习j 处于起步阶段。在可见的生命教育研究成果中,把教育纵向地分为不 同的领域,直接限定研究范围的并不多,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途径的开发 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生命教育理论运用到体育实际教学中,既是对现有理论成 果的检验,又是对生命与体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是对生命教育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 完善。 ( 二) 建立体育教学新理念 生命教育是对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